CN219108112U - 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08112U
CN219108112U CN202223028005.4U CN202223028005U CN219108112U CN 219108112 U CN219108112 U CN 219108112U CN 202223028005 U CN202223028005 U CN 202223028005U CN 219108112 U CN219108112 U CN 2191081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core
shielding
core unit
leakage sensor
photovoltaic i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2800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光荣
杨成
孟创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Lianda Mingc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Lianda Mingc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Lianda Mingc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Lianda Mingc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2800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081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081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081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Photometry And Measurement Of Optical Pulse Characteristic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包括磁芯单元,磁芯单元的内缘安装有筒状的第一屏蔽片,磁芯单元的两端面均覆盖有环形的第二屏蔽片,两块第二屏蔽片的外侧边缘分别与第一屏蔽片的两端面接触,还包括两个镜像对称的外壳,外壳包括筒状部和环状部,筒状部沿磁芯单元的轴向过盈插入第一屏蔽片的内侧,且环状部完全覆盖第二屏蔽片。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屏蔽片和第二屏蔽片将磁芯单元的内缘和两端面全部包围,在磁芯单元的外层形成屏蔽层,能有效屏蔽外界的磁干扰,若第一屏蔽片或第二屏蔽片失效,将两个外壳反向抽出,则能够对第一屏蔽片或第二屏蔽片进行独立更换,更换成本低。

Description

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漏电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
背景技术
光伏逆变器是将太阳能组件提供的直流电转化工业用的交流电的核心部件。当电设备正常运行时,相线与零线进入互感器的电流相等,方向相反,两电流在互感器中产生的磁通相互抵消,互感器两次侧无感应电流信号输出,开关维持导通状态;当设备出现相对外壳漏电故障,相线电流在互感器中产生的磁通大于零线电流产生的磁通,电流互感器中出现的剩磁通并感应出电流信号,在很小的电流下磁芯就可以达到饱和,经磁放大后送给DSP处理,当漏电流达到一定的设定值,驱动开关就会执行机构跳闸,从而切断电源。
随着光伏逆变器的产品功率电流越来越大,光伏逆变器中的其他元器件会产生高频信号干扰漏电传感器,导致漏电传感器振荡频率偏移或者性能失效误判。因此,现有的漏电传感器大多采用设置屏蔽罩壳的方案来屏蔽外界磁场,如CN208538676U公开的磁屏蔽漏电互感器,其在磁芯外壳之外设置了一个碳纤维PPS塑料材质的屏蔽罩壳,通过屏蔽罩壳将磁芯外壳完全包裹,从而实现磁屏蔽。但是,全包裹式的屏蔽罩壳为一体式结构,为了实现全包裹其使用的材料相对较多,而且,屏蔽罩壳若发生局部损坏则要整个更换,不利于降低产品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主要解决全包裹式的屏蔽罩壳材料使用量相对较多,且更换成本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包括磁芯单元,所述磁芯单元的内缘安装有筒状的第一屏蔽片,所述磁芯单元的两端面均覆盖有环形的第二屏蔽片,两块所述第二屏蔽片的外侧边缘分别与所述第一屏蔽片的两端面接触,还包括两个镜像对称的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筒状部和环状部,所述筒状部沿所述磁芯单元的轴向过盈插入所述第一屏蔽片的内侧,且所述环状部完全覆盖所述第二屏蔽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屏蔽片和所述第二屏蔽片均为金属材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为绝缘材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屏蔽片为卷绕磁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屏蔽片为矩形的片材卷曲而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与所述磁芯单元的轴心相互平行的底板,三组相线和一组零线穿过所述筒状部后,所述相线和所述零线的引脚端均固定在所述底板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磁芯单元与所述底板通过固定胶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相线和所述零线均为扁平线,或者均为绞合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焊盘,所述相线和所述零线的引脚端独立焊接在对应的所述焊盘的通孔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磁芯单元包括磁芯、两组绕卷在所述磁芯上的线圈,以及粘结在所述线圈和所述磁芯之间的固定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磁芯单元的内缘安装筒状的第一屏蔽片,以及在磁芯单元的两端面均覆盖有环形的第二屏蔽片,第一屏蔽片和第二屏蔽片将磁芯单元的内缘和两端面全部包围,在磁芯单元的外层形成屏蔽层,能有效屏蔽外界的磁干扰,最后将两个外壳镜像插入第一屏蔽片内,此时筒状部形成对第二屏蔽片的限位,环状部则形成对第一屏蔽片的限位,实现对第一屏蔽片和第二屏蔽片的固定。若第一屏蔽片或第二屏蔽片失效,将两个外壳反向抽出,则能够对第一屏蔽片或第二屏蔽片进行独立更换,更换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本实施例中的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本实施例中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本实施例中的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磁芯单元,2-第一屏蔽片,3-第二屏蔽片,4-外壳,5-底板,6-相线,7-零线,401-筒状部,402-环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如图1所示,包括磁芯单元1,磁芯单元1的内缘安装有筒状的第一屏蔽片2,磁芯单元1的两端面均覆盖有环形的第二屏蔽片3,两块第二屏蔽片3的外侧边缘分别与第一屏蔽片2的两端面接触,还包括两个镜像对称的外壳4,如图2所示,外壳4包括筒状部401和环状部402,筒状部401沿磁芯单元的轴向过盈插入第一屏蔽片2的内侧,且环状部402完全覆盖第二屏蔽片3。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磁芯单元1的内缘安装筒状的第一屏蔽片2,以及在磁芯单元1的两端面均覆盖有环形的第二屏蔽片3,第一屏蔽片2和第二屏蔽片3将磁芯单元1的内缘和两端面全部包围,在磁芯单元1的外层形成屏蔽层,能有效屏蔽外界的磁干扰,最后将两个外壳4镜像插入第一屏蔽片2内,此时筒状部401形成对第二屏蔽片3的限位,环状部402则形成对第一屏蔽片2的限位,实现对第一屏蔽片2和第二屏蔽片3的固定。若第一屏蔽片2或第二屏蔽片3失效,将两个外壳4反向抽出,则能够对第一屏蔽片2或第二屏蔽片3进行独立更换,更换成本低。
本实施例的原理:磁芯单元1中心区域的杂散磁通最强,因此在磁芯单元1的内缘和两端面放置导磁率高的屏蔽措施,而磁芯单元1外围区域的散磁弱,因此磁芯单元1的外缘无需再做电磁屏蔽,通过该种结构,即能有效阻止散磁干扰到漏电传感器周边的芯片,并能为漏电传感器屏蔽其它元器件的磁场信号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屏蔽片2和第二屏蔽片3均为金属材质,如磁芯材质硅钢、坡莫合金、非晶、铁镍、铁钴,或者电工纯铁。其中,第一屏蔽片2的外径稍小于磁芯单元1,或者与磁芯单元1的内缘过渡配合即可,在一示例中,第一屏蔽片2可以使用卷绕磁芯,或者在另一示例中,第一屏蔽片2可使用矩形的片材卷曲而成。上述的外壳4则为绝缘材质,优选塑料,用于隔离相线6和磁芯单元1。
在又一实施方案中,如图3所示,还包括与磁芯单元1的轴心相互平行的底板5,结合图2,三组相线6和一组零线7穿过筒状部401后,相线6和零线7的引脚端均固定在底板5的表面。磁芯单元1通过相线6和零线7能够相对稳定地固定在底板5上,并且相线6和零线7也能为外壳4提供一定程度的固定,避免外壳4从磁芯单元1的内缘处脱出。
为进一步提高磁芯单元1与底板5之间的稳定性,磁芯单元1与底板5通过固定胶连接。
可选的,上述的相线6和零线7均为扁平线,或者均为绞合线。
底板5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焊盘,相线6和零线7的引脚端独立焊接在对应的焊盘的通孔内,通过。
本实施例中的磁芯单元1包括磁芯、两组绕卷在磁芯上的线圈,以及粘结在线圈和磁芯之间的固定胶,上述所称的固定胶优选环氧胶。
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内容的实质所做出的等效的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包括磁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芯单元的内缘安装有筒状的第一屏蔽片,所述磁芯单元的两端面均覆盖有环形的第二屏蔽片,两块所述第二屏蔽片的外侧边缘分别与所述第一屏蔽片的两端面接触,还包括两个镜像对称的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筒状部和环状部,所述筒状部沿所述磁芯单元的轴向过盈插入所述第一屏蔽片的内侧,且所述环状部完全覆盖所述第二屏蔽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片和所述第二屏蔽片均为金属材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绝缘材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片为卷绕磁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片为矩形的片材卷曲而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磁芯单元的轴心相互平行的底板,三组相线和一组零线穿过所述筒状部后,所述相线和所述零线的引脚端均固定在所述底板的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芯单元与所述底板通过固定胶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相线和所述零线均为扁平线,或者均为绞合线。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焊盘,所述相线和所述零线的引脚端独立焊接在对应的所述焊盘的通孔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芯单元包括磁芯、两组绕卷在所述磁芯上的线圈,以及粘结在所述线圈和所述磁芯之间的固定胶。
CN202223028005.4U 2022-11-14 2022-11-14 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 Active CN2191081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28005.4U CN219108112U (zh) 2022-11-14 2022-11-14 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28005.4U CN219108112U (zh) 2022-11-14 2022-11-14 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08112U true CN219108112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65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28005.4U Active CN219108112U (zh) 2022-11-14 2022-11-14 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081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64834B2 (en) Coil apparatus
EP1928003B1 (en) Power transmission coil
KR101896631B1 (ko) 비접촉 충전모듈 및 비접촉 충전기기
US8829732B2 (en) Wireless power receiving unit 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ring unit with guide member providing magnetic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between a concentrator core and surrounding medium
WO2018222429A1 (en) Transmitting assembly for a universal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and a method thereof
EP2899830B1 (en) Secondary coil module
WO2011007662A1 (ja) 無接点電力伝送及び無接点データ伝送方法ならびにその装置
JP2017046423A (ja) 給電装置
JP6061067B2 (ja) 非接触給電用受信装置
CN110108920A (zh) 一种用于智能型接触器的可嵌入式开环霍尔电流传感器
CN218826613U (zh) 一种电流互感器
CN219108112U (zh) 光伏逆变器屏蔽式漏电传感器
JP2018018865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2014121238A (ja) コイル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212010666U (zh) 线圈模块
CN210744833U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及其辅助充电装置
CN103137311A (zh) 一种电流互感器
CN203179689U (zh) 一种电流互感器
CN103824683A (zh) 一种环形磁性元器件结构
CN218673485U (zh) 一种抑制强电磁干扰的位置检测线圈编制结构
JP4450457B2 (ja) 雷サージ遮断トランス
CN202513025U (zh) 一种带环形屏蔽盒的超高压电流互感器
CN214588369U (zh) 一种专用于绕线线圈的纳米晶导磁片
JP2010219193A (ja)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及びノイズフィルタ
CN217386845U (zh) 一种三合一电抗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