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04209U - 温度传感元件 - Google Patents

温度传感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04209U
CN219104209U CN202223541718.0U CN202223541718U CN219104209U CN 219104209 U CN219104209 U CN 219104209U CN 202223541718 U CN202223541718 U CN 202223541718U CN 219104209 U CN219104209 U CN 2191042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s
insulating layer
temperature sensing
sensing chip
sens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4171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隋中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inking Yichang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hinking Yicha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inking Yichang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Thinking Yicha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4171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042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042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042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ing Temperature Or Quantity Of Hea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度传感元件,包含一温度感测芯片;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导线,并分别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电连接;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导线,并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导线一对一电连接;一第一绝缘层,包覆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和所述多个第一导线;一第二绝缘层,包覆所述多个第一导线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以及一第三绝缘层,包覆所述第二绝缘层,并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处的所述第一绝缘层之间具有一间距,本实用新型具有避免延长热响应时间、提升气密度,并具有平整外观等优点。

Description

温度传感元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温度传感元件,尤其是车用温度传感元件。
背景技术
温度传感元件能感测温度,故具有广泛的用途,例如:用于汽车引擎温度的内部监测、电冰箱储藏温度的维持、食品或化工产业的工艺温度控制或病患体温的持续性监控等。
温度传感元件可分为:(一)接触式:利用检测标的物的电阻或磁性变化等来感测温度;和(二)非接接触式:利用红外线强度或亮度变化等来感测温度。举例而言,热敏电阻型的温度传感元件是利用电阻变化来感测温度,且因具有价格相对便宜和便于设置检测回路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基于温度传感元件通常需长时间监控温度,并时刻确保温度处于预设范围内,故如何提升温度传感元件的耐用性,为一待持续研究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度传感元件,包含一温度感测芯片;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导线,并分别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电连接;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导线,并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导线一对一电连接;一第一绝缘层,包覆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和所述多个第一导线;一第二绝缘层,包覆所述多个第一导线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以及一第三绝缘层,包覆所述第二绝缘层,并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处的所述第一绝缘层之间具有一间距;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导线分别依序包含一第一头端、一第一延伸区段和一第一尾端,且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头端分别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直接接触;所述多个第二导线分别依序包含一第二头端、一第二延伸区段和一第二尾端,且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尾端与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第二头端一对一直接接触;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层包覆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尾端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第二头端,并延伸至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延伸区段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第二延伸区段。
本实用新型借由所述第一绝缘层来包覆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和所述多个第一导线,亦即涵盖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和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电连接区域,以及借由所述第二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来包覆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尾端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第二头端,亦即涵盖所述多个第一导线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电连接区域,故可降低水气从电连接区域渗入,而使电路受潮而发生电路短路的风险,而提升热敏电阻型的温度传感元件的耐用性。此外,通过所述第二绝缘层延伸至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延伸区段,以及所述第三绝缘层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处的所述第一绝缘层之间具有一间距的设计,表示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三绝缘层并未包覆所述温度感测芯片,从而可避免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三绝缘层导致所述温度感测芯片的热响应时间延长。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处的所述第一绝缘层是指包覆所述温度感测芯片或其周围的第一绝缘层,而不包含单纯包覆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一绝缘层。
较佳的,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处的所述第一绝缘层与空气直接接触。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导线沿纵长方向分为三区段:(一)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一头端:指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直接接触的一区段;(二)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一尾端:指与所述第二导线直接接触的一区段;以及(三)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一延伸区段:指未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或所述第二导线直接接触的一区段。
较佳的,所述第一绝缘层从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一头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延伸区段,且未包覆所述第一尾端。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导线沿纵长方向分为三区段:(一)所述第二导线的第二头端:指与所述第一导线直接接触的一区段;(二)所述第二导线的第二尾端:指用于与一外部电路直接接触的一区段;以及(三)所述第二导线的第二延伸区段:指未与所述第一导线或所述外部电路直接接触的一区段。
在一实施中,所述多个第一导线为两条第一导线,以及所述多个第二导线为两条第二导线。
在一实施中,所述多个第一导线沿纵长方向,依序包含所述第一头端、所述第一延伸区段和所述第一尾端。换句话说,所述第一头端和所述第一尾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线的相对两端,且所述第一延伸区段位于所述第一头端和所述第一尾端之间。
在一实施中,所述多个第二导线沿纵长方向,依序包含所述第二头端、所述第二延伸区段和所述第二尾端。换句话说,所述第二头端和所述第二尾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导线的相对两端,且所述第二延伸区段位于所述第二头端和所述第二尾端之间。
在一实施中,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皆不包含线皮。
在一实施中,所述多个第二导线各自具有一线皮。较佳的,所述线皮包覆所述第二延伸区段和所述第二尾端,且所述第二头端裸露或突出于所述线皮之外。
在一实施中,所述多个第二导线各自具有一线皮。较佳的,所述线皮包覆所述第二延伸区段,且所述第二头端和所述第二尾端各自裸露或突出于所述线皮之外。
依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线皮可避免所述多个第二导线彼此直接接触而发生电路短路,并降低所述第二导线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积,以保护第二导线。
较佳的,所述第三绝缘层完全包覆所述第二绝缘层,亦即所述第二绝缘层未与外界环境,例如:空气,直接接触。
较佳的,所述第三绝缘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长度。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三绝缘层各自呈扁平状。依据本实用新型,相较于圆柱型,呈扁平状的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三绝缘层可降低后续整合所述温度传感元件至其他设备时所需预留的空间,而更利于组装。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二绝缘层为一环型层体;其中,所述环型层体沿轴向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且所述环型层体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延伸区段,以及所述环型层体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第二延伸区段。换句话说,所述环型层体涵盖所述多个第一导线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电连接区域,以防止水气从电连接区域渗入所述第一导线或所述第二导线。此外,所述温度感测芯片裸露或突出于所述环型层体的第一端之外,亦即所述第二绝缘层未包覆所述温度感测芯片,而可避免所述第二绝缘层导致所述温度感测芯片的热响应时间延长。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三绝缘层为一管型层体;其中,所述管型层体沿轴向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且所述管型层体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延伸区段,以及所述管型层体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第二延伸区段。换句话说,所述管型层体包覆所述环型层体,从而亦涵盖所述多个第一导线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电连接区域,以防止水气从电连接区域渗入所述第一导线或所述第二导线。此外,所述温度感测芯片裸露或突出于所述管型层体的第一端之外,亦即所述第三绝缘层未包覆所述温度感测芯片,而可避免所述第三绝缘层导致所述温度感测芯片的热响应时间延长。
依据本实用新型,轴向是指环型层体或管型层体的轴线方向,因环型层体或管型层体围绕第一导线,故轴向亦指第一导线的纵长方向。
较佳的,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或所述第三绝缘层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各自皆呈密合状态,例如:热熔合、热压密合、热缩密合或热黏合。
较佳的,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或所述第三绝缘层的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之间全部皆呈密合状态,例如:热熔合、热压密合、热缩密合或热黏合。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三绝缘层为一管型层体;其中,所述管型层体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所述管型层体延伸至并围绕所述温度感测芯片,使所述温度感测芯片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以及所述第一端邻近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并为一开口,所述第二端远离所述温度感测芯片,且呈密合状态。基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处的所述第一绝缘层之间具有一间距,故即便所述管型层体围绕所述温度感测芯片,所述第三绝缘层仍未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处的所述第一绝缘层直接接触。换句话说,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处的所述第一绝缘仍与外界环境,例如:空气,直接接触,而可于提供所述温度感测芯片面对横向碰撞的缓冲力的同时,仍避免所述第三绝缘层延长所述温度感测芯片的热响应时间。
较佳的,所述第三绝缘层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进一步具有一密合端,且所述密合端位于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一延伸区段。
较佳的,所述密合端是指所述管型层体密合区段的一端点,又可称为密合段或密合处。
较佳的,所述第三绝缘层的所述密合端至所述第三绝缘层的所述第二端之间全部呈密合状态。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环型层体和所述管型层体皆指具有单一上开口和单一下开口的中空物,以环绕和包覆标的物,并可针对所述环型层体和所述管型层体各自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密合处理,例如:热熔合、热压密合、热缩密合或热黏合。较佳的,所述环型层体沿轴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管型层体沿轴向的长度。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二绝缘层为单一环型层体,并同时包覆所述多个第一导线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三绝缘层为单一管型层体,并包覆所述第二绝缘层。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二绝缘层为多个环型层体,并一对一包覆彼此直接接触的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一尾端和所述第二导线的第二头端,且所述第三绝缘层为单一管型层体,并同时包覆所述多个环型层体。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二绝缘层为一环套,并于包覆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一尾端和所述第二导线的第二头端后,经由热熔所形成的环型层体。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二绝缘层是由两片热塑性薄膜叠合以包夹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一尾端和所述第二导线的第二头端后,经由热熔所形成的环型层体。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二绝缘层为一环套,且所述第三绝缘层为一管套,并将所述管套包覆所述环套,以形成一双层套,且所述双层套于加热后分别形成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三绝缘层。
在一实施中,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尾端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第二头端借由电流焊、烙铁焊、雷射焊或端子铆接的方式,一对一电连接。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二绝缘层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部分第一尾端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部分第二头端直接接触。换句话说,因所述第二绝缘层包覆所述多个第一导线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电连接区域,故除了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尾端与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第二头端直接接触的部分以外,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尾端与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第二头端其余的部分皆与所述第二绝缘层直接接触,以使所述电连接区域与外界环境(例如:空气)隔离,以避免水气渗入或与空气直接接触。
在一实施中,所述温度传感元件进一步包含一玻璃层,包覆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和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头端和第一延伸区段。依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玻璃层可保护所述温度感测芯片,以降低碰撞受损的风险,和防止水气渗入,以降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的银电极产生银迁移的风险。较佳的,所述玻璃层位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和所述第一绝缘层之间。
在一实施中,以沿所述第一导线的纵长方向来计算所述温度传感元件的长度,所述温度传感元件的长度为大于或等于35毫米。较佳的,所述温度传感元件的长度为35毫米至200毫米,例如:35毫米、50毫米、100毫米、150毫米或200毫米。
较佳的,所述温度感测芯片的长度为0.25毫米至1.5毫米,例如:0.25毫米、0.3毫米、0.4毫米、0.6毫米、0.8毫米、1毫米、1.2毫米、1.4毫米或1.5毫米。
较佳的,所述玻璃层包覆区域的长度为0.7毫米至5毫米,例如:0.7毫米、0.9毫米、1.0毫米、1.2毫米、1.4毫米、1.5毫米、1.7毫米、1.9毫米、2毫米、2.5毫米、3毫米、3.5毫米、3.8毫米、4毫米、4.5毫米或5毫米。
在一实施中,以与所述第一导线的纵长方向垂直的方向来计算所述温度传感元件的宽度,所述温度传感元件的最大宽度为0.4毫米至3毫米,例如:0.4毫米、0.6毫米、0.8毫米、1毫米、1.2毫米、1.4毫米、1.5毫米、2毫米、2.5毫米或3毫米。
较佳的,所述温度传感元件的最大宽度为所述第一绝缘层包覆区域的宽度。更佳的,所述第一绝缘层包覆区域包含所述玻璃层的包覆区域。
较佳的,所述第二导线单根的宽度为0.06毫米至0.5毫米,例如:0.06毫米、0.08毫米、0.1毫米、0.12毫米、0.15毫米、0.18毫米、0.2毫米、0.22毫米、0.25毫米、0.3毫米、0.35毫米、0.4毫米、0.45毫米或0.5毫米。
较佳的,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厚度为0.3公分至0.5公分,例如:0.3公分、0.35公分、0.4公分、0.45公分或0.5公分。
较佳的,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厚度为0.05公分至0.15公分,例如:0.05公分、0.07公分、0.09公分、0.11公分、0.13公分或0.15公分。
较佳的,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厚度。更佳的,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厚度的比值为3至5,例如:3、3.5、4、4.4、4.5或5。依据本实用新型,当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厚度的比值为4.44时,可有效均匀覆盖所述多个第一导线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电连接区域,并进一步充分填充至第一绝缘层管径内的孔隙,以提升包覆效果和气密度,以及使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三绝缘层皆可形成平整外观。
在一实施中,所述温度感测芯片为一热敏电阻芯片。
在一实施中,所述多个第一导线分别为一引线。
在一实施中,所述多个第二导线分别为一附加电线。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材料包含热固性树脂或热塑性树脂。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三绝缘层的材料分别包含热塑性树脂。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熔点高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熔点。较佳的,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熔点为170℃至320℃,例如:170℃、180℃、200℃、250℃、300℃、315℃或320℃,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熔点为165℃至315℃,例如:165℃、170℃、200℃、250℃、300℃、310℃或315℃,且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熔点高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熔点。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熔点高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熔点。较佳的,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熔点为250℃至350℃,例如:250℃、275℃、300℃、325℃或350℃,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熔点为165℃至315℃,例如:165℃、170℃、200℃、250℃、300℃、310℃或315℃,且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熔点高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熔点。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密度高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密度。较佳的,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密度为2.18g/ml至2.3g/ml,例如:2.18g/ml、2.2g/ml、2.25g/ml或2.3g/ml,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密度为1.3g/ml至2.17g/ml,例如:1.3g/ml、1.5g/ml、2g/ml或2.17g/ml。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三绝缘层的材料包含热塑性树脂。较佳的,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热塑性树脂的收缩率为1.3%至2.0%,例如:1.3%、1.5%、1.7%或2.0%。
较佳的,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热缩温度为320℃至360℃,例如:320℃、330℃、340℃、350℃或360℃。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绝缘层具有收缩性,且其熔点高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熔点,故于加热过程中,当所述第二绝缘层受热融化时,将因第三绝缘层收缩所产生的挤压力,而使热熔的所述第二绝缘层填补所述多个第一导线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电连接区域的缝隙,并沿轴向方向扩散,亦即朝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一头端和第二导线的第二尾端流动,以提升填充和密封所述电连接区域的效果,从而提升气密度,以防止水气渗入所述温度传感元件。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材料包含全氟烷氧基树脂(Perfluoroalkoxyalkanes,PFA)、环氧树脂(epoxy resin)、聚酰亚胺(polyimide)、聚酰胺酰亚胺(polyamide-imide,PAI)、聚硅氧树脂(silicone resin)或酚醛树脂(phenol-formaldehyde resin)。
较佳的,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材料包含聚酰胺酰亚胺。依据本实用新型,采用聚酰胺酰亚胺的第一绝缘层具有低吸湿性的优点,可防止水气渗入所述温度传感元件,而进一步降低水气渗入造成所述温度感测芯片的银电极产生银迁移的风险。此外,采用聚酰胺酰亚胺可进一步降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形变程度。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材料包含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PPS)、聚酰胺(Polyamide,PA)、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Fluorinated ethylene propylene,FEP)或全氟烷氧基树脂(Perfluoroalkoxy alkanes,PFA)。
较佳的,所述聚酰胺为聚酰胺6或聚酰胺66。所述聚酰胺6的熔点为220℃至270℃,及/或所述聚酰胺66的熔点为270℃至300℃。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三绝缘层的材料包含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或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所述聚醚醚酮的熔点为344℃。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材料采用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或全氟烷氧基树脂时,经受热后,将产生黏性,但无收缩特性,并于第三绝缘层采用聚四氟乙烯时,借助聚四氟乙烯受热的热收缩特性来挤压呈热熔状态的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材料,以提升所述第二绝缘层对于所述电连接区域的黏合度,以进一步提升密封所述电连接区域的效果,从而提升气密度,以防止水气渗入所述温度传感元件。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绝缘层采用全氟烷氧基树脂,与所述第二绝缘层采用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的具体组合时,因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材料同属氟聚合物(fluoropolymer),而可进一步提升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的结合度,而获得最佳的包覆效果和气密度。此外,氟聚合物具有优秀的抗酸碱能力,故可进一步提升本实用新型的温度传感元件的可靠性和扩大应用领域,例如:车用温度传感元件。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绝缘层采用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或全氟烷氧基树脂,与所述第三绝缘层采用聚四氟乙烯的具体组合时,因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三绝缘层的材料同属氟聚合物,而可进一步提升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三绝缘层之间的结合度,而获得最佳的包覆效果和气密度。此外,氟聚合物具有优秀的抗酸碱能力,故可进一步提升本实用新型的温度传感元件的可靠性和扩大应用领域,例如:车用温度传感元件。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三绝缘层的材料彼此不同。
在一实施中,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熔点和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熔点各自高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熔点。
较佳的,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材料包含全氟烷氧基树脂(Perfluoroalkoxyalkanes,PFA),所述第二绝缘层的材料包含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Fluorinated ethylenepropylene,FEP),所述第三绝缘层的材料包含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所述全氟烷氧基树脂熔点为315℃,所述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熔点为260℃,故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熔点高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熔点。此外,聚四氟乙烯的熔点为327℃,亦高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熔点。
较佳的,所述管套为绝缘管套,及/或所述环套为绝缘环套。
较佳的,所述管套及/或所述环套的材料为热塑性树脂。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温度传感元件,包含一温度感测芯片;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导线,并分别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电连接;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导线,并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导线一对一电连接;一第一绝缘层,包覆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和所述多个第一导线;一第二绝缘层,包覆所述多个第一导线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导线分别依序包含一第一头端、一第一延伸区段和一第一尾端,且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头端分别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直接接触;所述多个第二导线分别依序包含一第二头端、一第二延伸区段和一第二尾端,且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尾端与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第二头端一对一直接接触;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层包覆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尾端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第二头端,并延伸至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延伸区段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第二延伸区段。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绝缘层可进一步予以移除,以减轻温度传感元件的重量,而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此外,移除所述第三绝缘层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外表面仍可维持平坦状,且无凹凸不平的外观瑕疵,而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最后,依据本实用新型,即便所述第二绝缘层采用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或全氟烷氧基树脂,与所述第三绝缘层采用聚四氟乙烯的具体组合可提升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三绝缘层之间的结合度,但若剥除采用聚四氟乙烯的所述第三绝缘层者,采用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或全氟烷氧基树脂的所述第二绝缘层者仍可维持平坦外观,且无凹凸不平的外观瑕疵。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温度传感元件可避免延长热响应时间、提升气密度,并具有平整的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外观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提供多种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经由本说明书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所能达成的优点与功效,并且于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以施行或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实施例1:温度传感元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温度传感元件1A,包含一温度感测芯片10;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导线11,并分别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10电连接;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导线12,并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导线11一对一电连接;一第一绝缘层13,包覆所述温度感测芯片10和所述多个第一导线11;一第二绝缘层14,包覆所述多个第一导线11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12;以及一第三绝缘层15,包覆所述第二绝缘层14,并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10处的所述第一绝缘层13之间具有一间距D;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导线11分别依序包含一第一头端110、一第一延伸区段111和一第一尾端112,且所述多个第一导线11的第一头端110分别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10直接接触;所述多个第二导线12分别依序包含一第二头端120、一第二延伸区段121和一第二尾端122,且所述多个第一导线11的第一尾端112与所述多个第二导线12的第二头端120一对一直接接触;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层14包覆所述多个第一导线11的第一尾端112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12的第二头端120,并延伸至所述多个第一导线11的第一延伸区段111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12的第二延伸区段121。
更进一步者,所述第二绝缘层14为单一环型层体,并同时包覆所述多个第一导线11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12;所述第三绝缘层15为一管型层体;其中,所述管型层体沿轴向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150和一第二端151,且所述管型层体的第一端150位于所述多个第一导线11的第一延伸区段111,以及所述管型层体的第二端151位于所述多个第二导线12的第二延伸区段121。此外,所述第一端150和所述第二端151各自呈密合状态,例如:热压密合、热缩密合或热黏合,且所述第一端150至所述第二端151之间全部呈密合状态。
最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10为一热敏电阻芯片;所述多个第一导线11分别为一引线;所述多个第二导线12分别为一附加电线;所述第一绝缘层13的材料包含热固性树脂或热塑性树脂,例如:聚酰胺酰亚胺或全氟烷氧基树脂;所述第二绝缘层14的材料包含热塑性树脂,例如: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或全氟烷氧基树脂,且热塑性树脂的熔点为165℃至315℃;以及所述第三绝缘层15的材料包含热塑性树脂,例如:聚四氟乙烯,且所述热塑性树脂的熔点为250℃至350℃,收缩温度为340℃,以及收缩率为1.3%至2.0%。
实施例2:温度传感元件
如图2所示,实施例2的温度传感元件1B与实施例1的温度传感元件1A相似,差别仅在于第三绝缘层15的结构设计:所述第三绝缘层15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10处的所述第一绝缘层13之间具有一间距D,所述第三绝缘层15为一管型层体;其中,所述管型层体沿轴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50和一第二端151,所述管型层体延伸至并围绕所述温度感测芯片10,所述温度感测芯片10位于所述第一端150和所述第二端151之间,以及所述第一端150邻近所述温度感测芯片10,并为一开口,所述第二端151远离所述温度感测芯片10,且呈密合状态,例如:热缩密合或热黏合。最后,所述第一端150和所述第二端151之间进一步具有一密合端152,且所述密合端152位于所述第一导线11的第一延伸区段111。
实施例3:温度传感元件
如图3所示,实施例3的温度传感元件1C与实施例1的温度传感元件1A相似,差别仅在于所述第一导线11与所述第二导线12的电连接区域:所述多个第一导线11的第一尾端112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12的第二头端120借由焊接而各有一区段彼此直接接触,且所述第二绝缘层14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导线11的部分第一尾端112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12的部分第二头端120直接接触,以避免第一导线11与所述第二导线12的电连接区域与空气直接接触。
实施例4:温度传感元件
如图4所示,实施例4的温度传感元件1D与实施例1的温度传感元件1A相似,差别仅在于实施例4的温度传感元件1进一步包含一玻璃层16:所述玻璃层16包覆所述温度感测芯片10和所述多个第一导线11的第一头端110和第一延伸区段111,且所述玻璃层16位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10和所述第一绝缘层13之间,以进一步保护所述温度感测芯片10,以降低其碰撞受损的风险,和防止水气渗入,以降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10的银电极产生银迁移的风险。
实施例5:温度传感元件
如图5所示,实施例5的温度传感元件1E与实施例1的温度传感元件1A相似,差别仅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14的数量:所述第二绝缘层14为两个环型层体,并一对一包覆彼此直接接触的所述第一导线11的第一尾端112和所述第二导线12的第二头端120,且所述第三绝缘层15为单一管型层体,并同时包覆所述两个环型层体。
实施例6:温度传感元件
如图6所示,实施例6的温度传感元件1F与实施例1的温度传感元件1A相似,差别仅在于实施例6的温度传感元件1F的第三绝缘层已剥除;其中,所述第二绝缘层14的外表面仍维持平坦状,且无凹凸不平的外观瑕疵。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温度传感元件具有避免延长热响应时间、提升气密度,并使温度传感元件具有平整外观等优点。

Claims (9)

1.一种温度传感元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温度感测芯片;
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导线,并分别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电连接;
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导线,并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导线一对一电连接;
一第一绝缘层,包覆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和所述多个第一导线;
一第二绝缘层,包覆所述多个第一导线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以及
一第三绝缘层,包覆所述第二绝缘层,并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处的所述第一绝缘层之间具有一间距;其中,
所述多个第一导线分别依序包含一第一头端、一第一延伸区段和一第一尾端,且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头端分别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直接接触;
所述多个第二导线分别依序包含一第二头端、一第二延伸区段和一第二尾端,且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尾端与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第二头端一对一直接接触;以及
所述第二绝缘层包覆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尾端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第二头端,并延伸至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延伸区段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第二延伸区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为一管型层体;其中,所述管型层体沿轴向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且所述管型层体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延伸区段,以及所述管型层体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第二延伸区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为一管型层体;其中,所述管型层体沿轴向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所述管型层体延伸至并围绕所述温度感测芯片,使所述温度感测芯片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以及所述第一端邻近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并为一开口,所述第二端远离所述温度感测芯片,且呈密合状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为一热敏电阻芯片;所述多个第一导线分别为一引线;以及所述多个第二导线分别为一附加电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元件进一步包含一玻璃层,包覆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和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头端和第一延伸区段。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部分第一尾端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部分第二头端直接接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为单一环型层体,并同时包覆所述多个第一导线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为多个环型层体,并一对一包覆彼此直接接触的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一尾端和所述第二导线的第二头端,且所述第三绝缘层为单一管型层体,并同时包覆所述多个环型层体。
9.一种温度传感元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温度感测芯片;
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导线,并分别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电连接;
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导线,并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导线一对一电连接;
一第一绝缘层,包覆所述温度感测芯片和所述多个第一导线;
一第二绝缘层,包覆所述多个第一导线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其中,
所述多个第一导线分别依序包含一第一头端、一第一延伸区段和一第一尾端,且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头端分别与所述温度感测芯片直接接触;
所述多个第二导线分别依序包含一第二头端、一第二延伸区段和一第二尾端,且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尾端与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第二头端一对一直接接触;以及
所述第二绝缘层包覆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尾端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第二头端,并延伸至所述多个第一导线的第一延伸区段和所述多个第二导线的第二延伸区段。
CN202223541718.0U 2022-12-29 2022-12-29 温度传感元件 Active CN2191042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41718.0U CN219104209U (zh) 2022-12-29 2022-12-29 温度传感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41718.0U CN219104209U (zh) 2022-12-29 2022-12-29 温度传感元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04209U true CN219104209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55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41718.0U Active CN219104209U (zh) 2022-12-29 2022-12-29 温度传感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042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367282A (en) Electric motor protector sensor
US7220916B2 (en) Electric heating cable or tape having insulating sheaths that are arranged in a layered structure
US4791966A (en) Wrapped, elongated stock
US7864026B2 (en) Flexible averaging resistance temperature detector
CN202947812U (zh) Ntc或ptc表面测温温度传感器
CA2363522C (en) Electrical cable
US10156483B2 (en) Temperature sensor and temperature sensor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2735367A (zh) 表面测温温度传感器
CN219104209U (zh) 温度传感元件
CN114009145B (zh) 具有缓冲层的自调节加热器线缆
JP2573338B2 (ja) 摩耗を受ける構造部材を監視する装置
US4794229A (en) Flexible, elongated thermistor heating cable
CN118274994A (zh) 温度传感元件
US3198873A (en) Flexible conduits having electrical conductors therein
TWI828501B (zh) 溫度傳感元件及其製法
CN110849498A (zh) 温度传感器
JP2515067Y2 (ja) サーミスタ温度センサ
CN101420073A (zh) 一种具有连接端子的碳纤维线
RU2253192C2 (ru) Капсула для соединительного или нагрузочного конца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го кабеля с ленточным нагревателем и способ ее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CN112798132A (zh) 用于狭小空间高防水高防油温度传感器及其制备
CN102439798A (zh) 防潮电子设备及其生产方法
JP2558104Y2 (ja) サーミスタ温度センサ
JPS6234269Y2 (zh)
JPS6293Y2 (zh)
KR830000082Y1 (ko) 장식용 일련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