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89319U - 电极触点、皮层电极及植入式医疗器械 - Google Patents

电极触点、皮层电极及植入式医疗器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89319U
CN219089319U CN202223278480.7U CN202223278480U CN219089319U CN 219089319 U CN219089319 U CN 219089319U CN 202223278480 U CN202223278480 U CN 202223278480U CN 219089319 U CN219089319 U CN 2190893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electrode
fixing portion
contact
electrode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7848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大计
许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Pins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Pins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Pins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Pins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7848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893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893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893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提供一种电极触点、皮层电极及植入式医疗器械,电极触点包括触点接触部、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可分别与皮层电极的基体连接,本公开中第二固定部可设于第一固定部,也可以设于触点接触部的侧壁,相比于现有触点结构,增加了电极触点与基体之间的连接部位,提高了电极触点与基体的连接强度,降低了电极触点脱出基体的风险。

Description

电极触点、皮层电极及植入式医疗器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极触点、皮层电极及植入式医疗器械。
背景技术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引起的,一般原因是遗传因素和大脑外伤。既往研究表明,癫痫发作前有特征性的异常脑电活动,可以用作异常发作的预测。植入皮层电极对脑皮层区域进行监测,感知和记录脑异常信号,能够为癫痫和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常规皮层电极的基体较薄、较软,触点安装后容易脱出基体。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极触点、皮层电极及植入式医疗器械,利用电极触点上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分别与基体连接,增强电极触点与基体的连接强度。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极触点,包括:
触点接触部,具有底壁及连接所述底壁的侧壁;
第一固定部,连接所述侧壁,且凸出于所述侧壁的外壁面;以及
第二固定部,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或所述侧壁,并在所述电极触点厚度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及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别用于与基体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侧壁之间及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之间通过一体加工成型;
所述侧壁合围形成空心柱状结构,所述底壁位于所述侧壁的轴向一侧,所述第一固定部呈环状设于所述侧壁的轴向另一侧;
所述第一固定部周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固定部。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固定部包括在所述电极触点厚度方向延伸的翻折部,所述翻折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远离所述侧壁的外边缘。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翻折部呈弧形弯曲或多段弯折呈弧状。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固定部设有多个所述翻折部,至少存在一个所述翻折部朝向所述底壁延伸,其它所述翻折部背向所述底壁延伸。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翻折部的延伸高度H2在0.2mm-2mm之间。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触点接触部在电极触点厚度方向的尺寸H1在0.5mm-5mm之间,且H2 的值小于H1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固定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朝向所述底壁贯穿所述第一固定部。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皮层电极,包括基体及上述电极触点;
所述基体安装有至少一个所述电极触点。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体内铺设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的刚度大于所述基体的刚度。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基体用于与皮层接触的一侧具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配合部;
所述第一固定部卡入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触点接触部的部分位于所述基体外,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配合部连接。
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植入式医疗器械,包括上述皮层电极。
本公开中,第一固定部可作为触点接触部的外沿固定于基体内,第二固定部与基体连接,第二固定部在电极触点厚度方向延伸,增加电极触点在基体内厚度方向的接触区域,通过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分别与基体连接,提高电极触点与基体连接强度,解决电极触点易脱出基体的问题。第二固定部设于第一固定部时,第二固定部能够增强第一固定部与基体之间连接强度,第一固定部不易脱出基体;第二固定部设于触点接触部的侧壁时,触点接触部同时通过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连接基体,即增强了触点接触部与基体的连接强度,也可以理解为增加了触点接触部与基体之间的连接部位,因此,整体上降低电极触点与基体分离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包括上固定爪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包括上固定爪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包括上固定爪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包括下固定爪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包括上固定折沿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包括下固定折沿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包括下固定折沿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包括固定孔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包括凹部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包括凹部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多腔保护管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皮层电极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皮层电极具有两排电极触点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皮层电极具有两排电极触点的另一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皮层电极具有两个支路管段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电极触点;12、基体;13、导线;14、保护管;141、支路管段;142、外围腔;143、中心腔;144、防护套;15、连接触点;16、绝缘部;17、通道;18、触点标识;19、装配标识;111、触点接触部;1111、底壁;1112、侧壁;112、第一固定部;113、第二固定部;1131、上固定爪;1132、下固定爪;1133、上固定折沿;1134、下固定折沿;1135、固定孔;1136、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描述,但是本公开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公开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公开。为了避免混淆本公开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申请文件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为易于说明,诸如“内”、 “外”、 “之下”、 “下方”、 “下部”、 “上方”、 “上部”等等的空间相关术语在此被用于描述图中例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将理解的是,空间相关术语可意欲包含设备在使用或操作中的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不同的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设备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元件于是将被定位为在该其它元件或特征“上方”。因而,示例术语“下方”能包含上方和下方的方位二者。设备可以以其它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处于其它方位),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相关描述词应该被相应地解释。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引起的,一般原因是遗传因素和大脑外伤。既往研究表明,癫痫发作前有特征性的异常脑电活动,可以用作异常发作的预测。通过植入皮层电极对脑皮层区域进行监测,感知和记录脑异常信号,为癫痫和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常规皮层电极由于电极基体较薄,触点较小,触点有脱出基体的风险,一旦触点脱出基体,触点监测位置出现偏差导致监测数据偏差,对治疗位置判断错误,很容易对大脑密集功能区破坏,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基于上述,本公开提出一种电极触点、皮层电极及植入式医疗器械,植入式医疗器械安装有该皮层电极,皮层电极安装有该电极触点11,电极触点11包括触点接触部111、第一固定部112和第二固定部113,触点接触部111用于与人体脑皮层接触,可采集接收微弱的脑电信号。第一固定部112固定于皮层电极的基体12内,第二固定部113与基体12连接,第一固定部112和第二固定部113增强电极触点11与基体12连接强度,第二固定部113可设于第一固定部112,也可以设于触点接触部111的侧壁1112。相对于现有触点结构,本公开增加电极触点11与基体12之间的连接部位,降低了电极触点11脱出基体12的风险。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11包括上固定爪1131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11包括上固定爪1131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11包括上固定爪1131的侧视示意图。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11包括下固定爪1132的示意图,上固定爪1131及下固定爪1132的延伸方向相反。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11包括上固定折沿1133的示意图。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11包括下固定折沿1134的示意图;上固定折沿1133和下固定折沿1134延伸方向相反。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11包括下固定折沿1134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11包括固定孔1135的示意图,固定孔1135的数量、形状及大小不限于图8所示。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11包括凹部1136的示意图。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极触点11包括凹部1136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参考图1-10所示,提供一种电极触点11,在应用中电极触点11通过导线13连接刺激器,电极触点11与人体大脑皮层接触,将采集接收的微弱脑电信号传输至刺激器,也可将刺激器发出的脉冲传递给脑皮层,以缓解病症。
电极触点11包括触点接触部111、第一固定部112和第二固定部113。常规的,电极触点11安装于基体12上,触点接触部111用于与大脑皮层接触,触点接触部111具有侧壁1112及底壁1111。因此,触点接触部111的底壁1111与至少部分侧壁1112或者仅底壁1111外露于基体12。
侧壁1112连接底壁1111,第一固定部112连接触点接触部111的侧壁1112,第一固定部112朝远离侧壁1112的外壁面方向延伸,即第一固定部112凸出于侧壁1112的外壁面,第一固定部112用于与基体12连接,从而方便将多个电极触点11固定于基体1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12也可作为触点接触部111的外沿,触点接触部111和第一固定部112组合形成“草帽”状结构。第一固定部112固定于基体12内,避免电极触点11与基体12分离,防止监测位置出现偏差导致监测偏差,提高监测精度。
进一步地,触点接触部111及第一固定部112可以通过一体加工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选用金属导电材料通过冲压加工形成触点接触部111和第一固定部112,触点接触部111的侧壁1112合围形成空心柱状结构,电极触点11安装于基体12后,基体12的部分可填充侧壁1112合围形成的凹腔内,提高电极触点11与基体12的连接强度。触点接触部111的底壁1111位于侧壁1112轴向方向的一侧,第一固定部112呈环状设于侧壁1112轴向方向的另一侧,底壁1111与侧壁1112连接处的外侧设置倒圆面,防止电极触点11划伤大脑皮层。
触点接触部111与第一固定部112也可以通过机加工、焊接等方式加工而成,其它一些能够将金属加工成可植入体内触点的成型加工方法也可以。
电极触点11的材质可以选用镍铬合金、钛合金、铂铱合金或医用不锈钢制,优选钛合金。
第二固定部113设于第一固定部112和/或触点接触部111的侧壁1112。因此,第二固定部113设置位置有三种情况:第二固定部113设于第一固定部112、第二固定部113设于触点接触部111的侧壁1112及第二固定部113分别设于第一固定部112和触点接触部111的侧壁1112。
第二固定部113用于与基体12连接,相比于现有触点结构,增加电极触点11与基体12的连接部位,提高电极触点11与基体12的连接强度。
基体12用于与大脑皮层接触的一侧为平面,触点接触部111至少部分外露于基体12与大脑皮层接触的一侧,如底壁1111外露于基体12,侧壁1112全部位于基体12内或部分位于基体12。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侧壁1112位于基体12内的部分设置第二固定部113,第二固定部113可以是侧壁1112上形成的凹凸结构,也可以是径向延伸的筋条状结构,还可以是弯折的爪型结构。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部113设置在侧壁1112位于基体12外的部位时,第二固定部113需要朝远离侧壁1112的方向延伸,并朝远离底壁1111方向倾斜,从而保证第二固定部113能够与基体12连接。
当第二固定部113仅设于侧壁1112时,相当于触点接触部111轴向设置两个用于与基体12连接的结构。这两个结构(第一固定部112、侧壁1112上的第二固定部113)独立设置,通过触点接触部111与基体12之间多层结构、多点位连接,提高了电极触点11与基体12的连接强度。
第一固定部112和触点接触部111的侧壁1112分别设置第二固定部113时,相当于在第二固定部113仅设于侧壁1112的基础上,又在第一固定部112设置第二固定部113,增强了第一固定部112与基体12的连接强度和触点接触部111与基体12的连接强度,避免电极触点11与基体12脱离。
本公开实施例着重从第二固定部113仅设于第一固定部112描述。第一固定部112固定连接基体12后,位于第一固定部112上的第二固定部113也与基体12连接,提高第一固定部112与基体12的连接强度。
第二固定部113包括翻折部,翻折部在电极触点11厚度方向延伸, 可根据基体12的厚度设计翻折部延伸高度。本公开中,第一固定部112和第二固定部113可以通过一体加工形成。
翻折部为固定爪,固定爪呈弧形弯曲结构。参考图1,固定爪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固定部112远离侧壁1112的一侧。进一步地,固定爪连接于第一固定部112远离侧壁1112的外边缘,固定爪的另一端朝远离底壁1111一侧倾斜,固定爪弧形弯曲形成上固定爪1131。
结合图2-3所示,触点接触部111的外直径D在1mm-10mm之间,可以根据需要刺激或信号采集的神经细胞数量设计触点接触部111的尺寸。触点接触部111在电极触点11厚度方向的高度H1,H1和D之间的尺寸关系满足0.1D≤H1≤0.5D,使触点接触部整体轮廓保持扁平状,有效控制基体12厚度,避免皮层电极过厚。进一步的,H1取值0.5mm-5mm,更一步的H1取值范围在0.8mm-3mm之间。H1尺寸过小会使第一固定部112下方的基体变薄,电极触点11固定不牢固,H1尺寸过大,则皮层电极的整体厚度也会增加,导致皮层电极过厚而不便于植入人体。
在电极触点11厚度方向,上固定爪1131朝远离底壁1111方向延伸,延伸高度为H2,H1和H2之间的尺寸关系满足0.5H1≤H2<H1,即0.05mm≤H2<5mm,每一个H1值对应的H2是范围值,这样可根据基体12厚度选择H2值,从而减小皮层电极厚度,并保证电极触点11在横向与基体12的连接强度。当H2取值是一个宽泛的范围时,可进一步在该宽泛的范围内限定,H2取值在0.2mm-2mm之间,或更进一步限定H2取值范围在0.5mm-1.5mm之间。H2延伸高度过小,上固定爪1131无法勾紧基体12,H2延伸高度太大,即电极触点11厚度增加,基体12厚度也会增加,不利于植入体内。
第一固定部112的环宽(第一固定部112凸出于侧壁1112外壁面的长度)为W,W和D之间的尺寸关系满足0.2D≤W≤0.5D。环宽太小,第一固定部112在基体12内的固定强度小,环宽过大,电极触点11尺寸变大,基体12上电极触点11分布密度变小,无法形成对大脑皮层的神经元触点密集式刺激或监测。进一步的,环宽W在0.2mm-4mm之间,更进一步的,在满足W和D关系基础上,环宽W取值范围在0.5mm-2mm。电极触点11在竖向与基体可满足一定连接强度的情况下,允许保证电极触点11在基体12上的分布密度。
上固定爪1131的厚度为T,T取值在0.1mm-0.8mm之间,上固定爪1131的径向长度为L,当L=T时上固定爪1131无弯曲、无横向延伸。因此,L与T的关系需满足2T≤L≤3T,L取值在0.2mm-2.4mm之间,使上固定爪1131具有一定的弯折,提高其与基体的连接强度,且不导致电极触点11尺寸过度增大。在满足L与T的关系下,可进一步的取值0.2≤L≤2mm,通过调节上固定爪1131的径向长度L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其弯曲度,使上固定爪1131能够勾紧基体12,如果上固定爪1131的径向长度L过长,导致电极触点11尺寸增大,影响电极触点11在基体12的分布数量。
如图4,固定爪的另一端朝靠近底壁1111一侧倾斜,在电极触点11厚度方向,固定爪朝靠近底壁1111方向延伸,固定爪弧形弯曲形成下固定爪1132。本公开方案中,上固定爪1131与下固定爪1132尺寸相同,仅仅是延伸方向相反。进一步的,在H1和H2取值范围内,可限定H2的值小于H1,避免下固定爪1132伸出基体12划伤脑皮层。
第一固定部112设置有多个固定爪时,各固定爪之间延伸朝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比如:第一固定部112设置四个固定爪时,四个固定爪可以都朝向同一方向延伸,或者,至少存在一个固定爪朝靠近底壁1111方向延伸形成下固定爪1132,其余固定爪朝远离底壁1111方向延伸形成上固定爪1131,电极触点11在基体12内固定更加稳定。
第一固定部112固定于基体12内后,部分基体12位于固定爪的弯曲处,使固定爪能够勾住基体12。第一固定部112周向上分布有多个固定爪,固定爪沿第一固定部112外轮廓延伸,固定爪对应的弧度k在0.1rad-2rad之间,其对应的弧度过小,固定爪则变小,无法勾紧基体,其对应的弧度过大,可设置的固定爪数量变少,固定爪的弯折工艺难度增大。可根据需求的固定爪的数量设计固定爪延伸弧度,尽可能在第一固定部112的周向均布多个固定爪,形成多点位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固定部112整体弯曲设置,第一固定部112朝向或背向底壁1111弯曲,使第一固定部11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勾紧基体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爪还可以多段弯折后呈弧状,每段弯折结构的内侧面可以采用平面,在弯曲内侧,多个平面连接形成不平滑的面,从而增强固定爪与基体12的连接强度。以图1和图4为例,固定爪整体弯折后的内侧面为平滑曲面。因此,多段弯折可以理解为增加了固定爪弯曲内侧面的粗糙度,从而固定爪内侧面与基体12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使固定爪与基体12之间需要更大的外力才能分离。
翻折部还可以为固定折沿,固定折沿设于第一固定部112远离触点接触部111的侧壁1112一侧。优选的,固定折沿设于第一固定部112远离侧壁1112的外边缘。如图5,翻折部朝远离底壁1111一侧延伸形成上固定折沿1133。如图6-7,翻折部朝靠近底壁1111一侧延伸形成下固定折沿1134。固定折沿的延伸高度0.05mm-4mm之间,进一步的,固定折沿的延伸高度在0.2mm-2mm之间,且固定折沿的延伸高度小于HI ,避免下固定折沿1134伸出基体12后划伤皮层,根据电极触点11的大小及基体12的厚度设计固定折沿的延伸高度。
固定折沿可以与第一固定部112一体加工形成,即第一固定部112远离侧壁1112的外边缘延伸弯折后形成固定折沿。第一固定部112呈环形时,固定折沿也呈环形。
本公开将基体12厚度的方向定义为竖向,横向与竖向垂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固定部112在基体12内横向延伸,第二固定部113在基体12内竖向(厚度方向)延伸,第一固定部112和第二固定部113结合,从而避免电极触点11轻易从基体12脱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固定部112减材形成第二固定部113。参考图8,第一固定部112呈环状设置,第二固定部113还包括设于第一固定部112的固定孔1135,第一固定部112开设有两个固定孔1135,固定孔1135朝底壁1111方向贯穿第一固定部112。第一固定部112卡接在基体12内部后,基体12的部分可穿入固定孔1135内,提高第一固定部112与基体12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固定孔1135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梯形,固定孔1135的数量可以设置多个,多个固定孔1135在第一固定部112的周向上均布,从而增强第一固定部112在圆周方向与基体12的连接强度。根据需求,可在第一固定部112上同时设置固定孔1135和翻折部。
由于基体12本身比较柔软,结合基体12的特性,结合图9-10,第二固定部113还包括凹部1136。在第一固定部112朝向底壁一侧和/或背向底壁一侧设置凹部1136,第一固定部112位于基体12内后,基体12挤压第一固定部112,通过凹部1136便于在基体12与第一固定部112之间形成负压。这样,电极触点11与基体12之间不但形成挤压固定、卡接固定,还会有负压形成的吸附固定,减小电极触点11脱出基体12的可能性。在图9和图10展示中,凹部根据第一固定部112形状呈环状设置,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凹部也可以为多段弧形结构或多个圆形结构。
进一步的,本公开中,第二固定部113可同时包括凹部1136及翻折部(上固定爪1131、下固定爪1132、上固定折沿1133或下固定折沿1134)。电极触点11固定于基体12后,可仅在电极触点11与基体之间形成吸附固定、挤压固定及卡接固定。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多腔保护管的示意图。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皮层电极的示意图,图12中有一排电极触点11和一个连接端。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皮层电极具有两排电极触点11的示意图,图13中有两排电极触点11和一个连接端。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皮层电极具有两排电极触点11的另一示意图,图14中有两排电极触点11和两个连接端。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皮层电极具有两个支路管段141的示意图,图15中有一排电极触点11和两个支路管段141形成的两个连接端。
参考图11-15,本公开方案提供的皮层电极包括上述电极触点11,电极触点11接触部用于与人体脑皮层接触,并采集接收脑电信号。
皮层电极还包括功能端、延长段及连接端,功能端包括基体12,基体12为片状,基体12安装有至少一个电极触点11。一般情况下,基体12安装有两个以上的电极触点11。
基体12采用聚氨酯、硅橡胶、聚四氟乙烯、或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等植入级材料加工而成。基体12呈片状,一般为矩形,也可以选用圆形、椭圆形、梯形等等,基体12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设计,当大脑的病灶区域或监测区域面积较大时,可将基体12加工成面积较大的矩形片,电极触点11也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两排或多排。当需要进行监测的皮层面积较小时,可将基体12加工成长条型,电极触点11可设置一排,沿基体12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基体12大小及电极触点11的数量,电极触点11呈线性排列即可。本公开中,相邻的两个电极触点11之间的距离(净距)在1mm-15mm之间。
基体12内部铺设有加强件(未示出),加强件的刚度大于基体12的刚度,本公开实施例中,加强件可以选择网状结构。
皮层电极植入过程中,脑部开设小创口,皮层电极通过插入的方式植入。加强件可以提高基体12抗弯折变形的能力,从而方便皮层电极的精确移动,提高皮层电极植入位置的精准性。
基体12在靠近电极触点11附近内置标识,标识用于区分不同的触点,基体12可设置为实体结构,也可在加工过程中留有用于穿导线13的通道17,电极触点11背向皮层的一侧连接有导线13。
延长段包括保护管14,保护管14为高分子材料,如聚氨酯、硅橡胶或其它材料,保护管14可以为单腔或多腔结构。如图11,保护管14为多腔结构时,具有中心腔143及围绕中心腔143的外围腔142,中心腔143可用于导丝穿设,导丝提高延长段的刚度,方便皮层电极植入大脑,外围腔142用于穿设导线1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电极触点11的数量设计外围腔142的数量。
本公开实施例中,保护管14靠近基体12的一端与基体12密封连接,导线13穿入保护管14。导线13可以为直线型或螺旋型,导线13呈螺旋设计时,外围腔142围绕中心腔143螺旋延伸,每个外围腔142内穿设有导线13,从而实现多根导线13围绕中心腔143螺旋延伸,提高位于延长段的导线13机械性及柔韧性。保护管14内还可增加屏蔽层提高核磁兼容能力。如图12,还可以在保护管14与基体12连接处设置防护套144,保护管14穿设于防护套144内,保护管14的外侧壁与防护套144的内侧壁密封连接,防护套144的一部分位于基体12内,防护套144的另一部分位于基体12外,提高保护管14与基体12之间的连接强度。
如图12-13,连接端包括绝缘部16及安装于绝缘部16的连接触点15,连接触点15与保护管14引出的导线13连接。连接端用于与刺激器连接,相邻连接触点15之间通过绝缘部16绝缘设置,连接端内可以选择填充高分子材料或装有导管、弹簧、杆等,以提高连接端的刚度,连接端还具有用于与中心腔143连通的通孔,方便导丝穿入中心腔143。
进一步的,皮层电极还设置有标识结构,标识结构可以是与保护管14及绝缘部16颜色不同的环,或者是局部色块。图12中,连接端对应各个连接触点15分别设置触点标识18,保护管14靠近连接端设置有装配标识19。装配标识19用于观察连接端是否与刺激器装配到位,触点标识18用于观察各连接触点15的位置,装配标识19可以是能植入人体的金属或高分子材料,触点标识18选用绝缘的高分子材料,避免导线13通过触点标识18与刺激器短路。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根据连接端的长度,装配标识19也可以设置在连接端靠近保护管14的一侧,装配标识19的位置以方便观察为主。
可以理解的,延长段定义为基体12与连接端之间的部分,此部分的导线设计为螺旋形,可提高延长段柔性。
导线13的一端与连接触点15进行连接,与连接触点15连接后的导线13装配到保护管14内。功能端的电极触点11与导线13连接,通过模压、注胶注塑等工艺方式进行基体12成型,完成电极的制作。电极制作先后顺序可以调整。
本公开电极触点11设置有多排时,每排电极触点11可分别对应设有一保护管14。如图14,电极触点11设置有两排,保护管14设置有两根,形成有两个连接端。
保护管14还可设置一个、两个或多个支路管段141,根据需求对连接不同电极触点11的导线13分组,每组导线13从不同的支路管段141引出。如图15,电极触点11设置有一排,基体12连接有一根保护管14,保护管14设置两个支路管段141,形成两个连接端。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基体12用于与皮层接触的一侧设有安装槽,安装槽与第一固定部112卡接配合,安装槽略小于第一固定部112,使第一固定部112受到基体12挤压。电极触点11的第二固定部113具有多种形态,基体12内的配合部可以根据第二固定部113的结构形态对应设置。
具体的:
a.第二固定部113包括下固定爪1132,配合部包括与安装槽连通的下卡槽(基体12朝向皮层的一侧可定义为下,反之为上),下卡槽的形状与下固定爪1132形状相适配;
b.第二固定部113包括上固定爪1131,配合部包括与安装槽连通的上卡槽,上卡槽与上固定爪1131的形状适配;
c.第二固定部113包括上固定爪1131和下固定爪1132,配合部包括与安装槽连通的上卡槽和下卡槽;
d.第二固定部113包括上固定折沿1133,配合部包括与安装槽连通的上凹槽,当第一固定部112为环状时,第二固定部113也呈环状,上凹槽对应设置为环形;
e.第二固定部113包括下固定折沿1134,配合部包括与安装槽连通的下凹槽,当第一固定部112为环状时,第二固定部113也呈环状,下凹槽对应设置为环形;
f.第二固定部113包括固定孔1135,配合部包括设于安装槽内的连接柱,连接柱可穿设固定孔1135。
安装槽的中心处在基体12厚度方向的截面形状近似为“T”形,前述中,基体12内可铺设网状的加强件,因此,可在第一固定部112下方对应的基体12内设置加强件,或者提高加强件的铺设密度,即着重增强第一固定部112周侧的基体12刚度,从而避免电极触点11从基体12中脱出。
本公开方案还提供一种植入式医疗器械,植入式医疗器械包括刺激器、脑深部电极及皮层电极,脑深部电极及皮层电极分别连接刺激器,脑深部电极可监测脑深部电信号及输出刺激电流,皮层电极可监测脑皮层的电信号及输出刺激电流。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公开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极触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点接触部(111),具有底壁(1111)及连接所述底壁(1111)的侧壁(1112);
第一固定部(112),连接所述侧壁(1112),且凸出于所述侧壁(1112)的外壁面;以及
第二固定部(113),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2)和/或所述侧壁(1112),并在所述电极触点厚度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112)及所述第二固定部(113)分别用于与基体(1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2)与所述第二固定部(113)之间、所述第一固定部(112)与所述侧壁(1112)之间及所述侧壁(1112)与所述底壁(1111)之间通过一体加工成型;
所述侧壁(1112)合围形成空心柱状结构,所述底壁(1111)位于所述侧壁(1112)的轴向一侧,所述第一固定部(112)呈环状设于所述侧壁(1112)轴向另一侧;
所述第一固定部(112)周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固定部(1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113)包括在所述电极触点厚度方向延伸的翻折部,所述翻折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2)远离所述侧壁(1112)的外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折部呈弧形弯曲或多段弯折呈弧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2)设置有多个所述翻折部,至少存在一个所述翻折部朝向所述底壁(1111)延伸,其它所述翻折部背向所述底壁(1111)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极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113)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2)的固定孔(1135),所述固定孔(1135)朝向所述底壁(1111)贯穿所述第一固定部(112)。
7.一种皮层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12)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极触点(11);
所述基体(12)安装有至少一个所述电极触点(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皮层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2)内铺设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的刚度大于所述基体(12)的刚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皮层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2)用于与皮层接触的一侧具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配合部;
所述第一固定部(112)卡入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触点接触部(111)的部分位于所述基体(12)外,所述第二固定部(113)与所述配合部连接。
10.一种植入式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皮层电极。
CN202223278480.7U 2022-12-08 2022-12-08 电极触点、皮层电极及植入式医疗器械 Active CN2190893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78480.7U CN219089319U (zh) 2022-12-08 2022-12-08 电极触点、皮层电极及植入式医疗器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78480.7U CN219089319U (zh) 2022-12-08 2022-12-08 电极触点、皮层电极及植入式医疗器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89319U true CN219089319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60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78480.7U Active CN219089319U (zh) 2022-12-08 2022-12-08 电极触点、皮层电极及植入式医疗器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893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8253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8588933B2 (en) Medical lead termination sleeve for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
US10898094B1 (en) Dry physiological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US7445522B2 (en) Electrode connector
US8838198B2 (en) Electrode system
AU636019B2 (en) Low profile electrode connector
EP1776922B1 (en) Biosignal electrode
US8874184B1 (en) MR Conditional needle and surface electrodes
KR20210005017A (ko) 전극 어셈블리의 전극 몸체, 및 전기 자극용 전극 어셈블리, 그리고 전극 어셈블리 제조 방법
CN106108895B (zh) 颅内电极
CN219089319U (zh) 电极触点、皮层电极及植入式医疗器械
CN115633964B (zh) 电极触点、皮层电极及植入式医疗器械
CN115708682A (zh) 电极触点、皮层电极及植入式医疗器械
WO2022176559A1 (ja) 生体電極
WO2017155109A1 (ja) 生体電極、生体電極の製造方法、生体から電気信号を収集する方法
CN111729191A (zh) 一种动物迷走神经刺激系统及其制作方法
CN114602060B (zh) 智能电极及其制作方法
US20210370024A1 (en) Fixing device
JP7395624B2 (ja) 生体電極
WO2024101106A1 (ja) 生体用電極
GB1598792A (en) Electrode cathet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