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71457U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 - Google Patents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71457U
CN219071457U CN202222991271.0U CN202222991271U CN219071457U CN 219071457 U CN219071457 U CN 219071457U CN 202222991271 U CN202222991271 U CN 202222991271U CN 219071457 U CN219071457 U CN 2190714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gastrointestinal
jejunum
tube
negative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9127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官兰
鲜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ree Gorg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hree Gorg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ree Gorg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hree Gorg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2299127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714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714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714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领域,具体涉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包括胃肠管管体和负压器,在胃肠管管体上设有三个空肠引流孔和两个胃引流孔,且靠近胃肠管管体的前端,胃引流孔置于空肠引流孔后侧两者之间间隔有空置距离,胃肠管管体的尾部分为负压管段和引流管段,在引流管段的端口接有一引流液体袋,在负压管段的端口设有一可拆卸封堵套,在靠近引流液体袋袋口位置处设有一抽吸管,在抽吸管的管端可拆卸连接着安装套,负压器的负压吸口可拆卸式连接在安装套上。比将普通胃管置入残胃能更有效的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及胰漏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加速康复,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

Description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领域,具体涉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
背景技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壶腹部周围癌、胰头肿瘤、胆管下段肿瘤的首选方案。该手术复杂、清扫创伤大,术后相关并发症多,其中胃排空障碍(DGE)与胰漏就是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患者胃肠道处于麻痹状态,蠕动较差,大量胰液、胆汁及消化液堆积于吻合口周围,容易导致吻合口漏、出现腹腔感染及腹腔出血,腹腔并发症及感染均会增加胃排空障碍的发生;大大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住院经济负担及身心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比将普通胃管置入残胃能更有效的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及胰漏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加速康复,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包括胃肠管管体和负压器,在胃肠管管体上设有三个空肠引流孔和两个胃引流孔,三个空肠引流孔间隔布置在胃肠管管体上,并且靠近胃肠管管体的前端,胃引流孔置于空肠引流孔后侧且两者之间间隔有空置距离,
带有空肠引流孔的胃肠管管体段置于空肠内,带有胃引流孔的胃肠管管体段置于胃内,
胃肠管管体的尾部分为Y字形的负压管段和引流管段,在引流管段的端口接有一引流液体袋,在负压管段的端口设有一可拆卸封堵套,在靠近引流液体袋袋口位置处设有一抽吸管,在抽吸管的管端可拆卸连接着安装套,负压器的负压吸口可拆卸式连接在安装套上。
进一步的,空肠引流孔分别为第一空肠引流孔、第二空肠引流孔、第三空肠引流孔,第一空肠引流孔与胃肠管管体的前端头间隔至少1.5cm,第一空肠引流孔与第二空肠引流孔之间至少间隔2cm,第二空肠引流孔与第三空肠引流孔之间至少间隔2cm。
进一步的,胃引流孔分为第一胃引流孔、第二胃引流孔,第一胃引流孔与第三空肠引流孔之间的间隔距离至少为3cm,第一胃引流孔与第二胃引流孔之间的间隔距离至少为2cm。
进一步的,空肠引流孔和胃引流孔呈椭圆形,椭圆形长直径最大为3mm,椭圆形短直径最大为2mm。
进一步的,所述负压器由壳体、移动电源、电动气泵和负压管组成,在壳体内设有电源腔室和气泵腔室,移动电源、电动气泵分别安装在电源腔室、气泵腔室内,电源腔室和气泵腔室之间设有线路孔,电动气泵电连着移动电源,负压管的一端连接在电动气泵上,另一端可拆卸旋钮安装在安装套上。
进一步的,在负压管延伸至壳体之外的端部设有一单向阀。
进一步的,在壳体外还设有卷尺壳,在卷尺壳内设有自动回转轮,在自动回转轮上缠绕着量尺,量尺穿过卷尺壳的出口可延伸至胃肠管管体的前端。
进一步的,所述胃肠管管体为硅胶材质,
进一步的,胃肠管管体的前端呈圆弧形,或者呈球形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原有胃管的基础上,结合胃管的原有功能,在胃肠管管体上增加多个侧孔,即三个空肠引流孔和两个胃引流孔,将增加侧孔的胃肠减压管置入空肠输出袢及残胃内,增加引流孔,不仅能降低输出袢、各吻合口压力,同时也能将残胃胃液及气体彻底引流,可有效降低输出袢的压力及各个吻合口的张力,比将普通胃管置入残胃能更有效的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及胰漏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加速康复,降低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
另一方面,设计了负压器,负压器为电动式,并且是可拆卸的,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外接负压器吸出胃肠内的液体,帮助患者快速引流出胰液、胆汁、气体等,减轻胃肠吻合口张力,减轻胃负担。
再者,设计了引流液体袋,可以准确量取患者体内引流出的液体,每天的数据对比,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病情。
还设计了量尺,量尺能如图卷尺一样,从卷尺壳上拉出来测量胃肠管管体深入患者内部的长度,医生可根据人体构造,大致能判断出来,胃肠管管体深入患者体内的位置,使得带有空肠引流孔的胃肠管管体段置于空肠内,带有胃引流孔的胃肠管管体段置于胃内,更能帮助患者准确的引流出胃肠内的胰液、胆汁、气体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视图;
图2为胃肠管管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空肠引流孔和胃引流孔为椭圆形的胃肠管管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A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4所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包括胃肠管管体1和负压器2,在胃肠管管体1上设有三个空肠引流孔3和两个胃引流孔4,三个空肠引流孔3间隔布置在胃肠管管体1上,并且靠近胃肠管管体1的前端,胃引流孔4置于空肠引流孔3后侧且两者之间间隔有空置距离,此距离基本符合人体胃肠之间的间隔距离,胃肠管管体1深入体内后,使得空肠引流孔3置于空肠内用于排气体和液体,胃引流孔4置于胃内,用于排气体和液体。
胃肠管管体1的尾部分为Y字形的负压管段10和引流管段11,在引流管段11的端口接有一引流液体袋12,引流液体袋12设有刻度,可随时观察流出液体的量,在负压管段10的端口设有一封堵套13,在靠近引流液体袋12袋口位置处设有一抽吸管14,在抽吸管14的管端可拆卸连接着安装套15,负压器2的负压吸口可拆卸式连接在安装套15上。负压管段10的设计是预留的一根排气管道,也可以排液体,可外接引流袋,也可以封堵后,让其流入引流管段11内。
负压器2的负压吸口通过一负压管20可拆卸式连接在安装套15上,基本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或者是过渡紧密配合的方式,胃肠管管体1是软的,安装套15就需要硬质医用塑料材料,方便对接,且要保证气密性,确保负压状态的形成。
在本事实例中,空肠引流孔3分别为第一空肠引流孔30、第二空肠引流孔31、第三空肠引流孔32,第一空肠引流孔30与胃肠管管体1的前端头间隔至少1.5cm,第一空肠引流孔30与第二空肠引流孔31之间至少间隔2cm,第二空肠引流孔31与第三空肠引流孔32之间至少间隔2cm,间隔距离过短不能满足排液体的压力,也不能排出空肠内各个位置的液体。
在本事实例中,胃引流孔4分为第一胃引流孔40、第二胃引流孔41,第一胃引流孔40与第三空肠引流孔32之间的间隔距离至少为3cm,第一胃引流孔40与第二胃引流孔41之间的间隔距离至少为2cm。
如图3所示,空肠引流孔3和胃引流孔4呈椭圆形,椭圆形孔径的长直径最大为3mm,椭圆形孔径的短直径最大为2mm。
空肠引流孔3和胃引流孔4在打孔制造时要一次性打孔成功,不能二次改造打孔,容易破坏胃肠管管体1的硬度,因为二次打孔易形成箭刀口,使得胃肠管管体1在使用时容易段在体内。孔径大小可小不可大,不能超过3mm,否则也容易致使胃肠管管体1断在体内。
以上所述负压器2由壳体21、移动电源22、电动气泵23组成,在壳体21内设有电源腔室和气泵腔室,移动电源22、电动气泵23分别安装在电源腔室、气泵腔室内,电源腔室和气泵腔室之间设有线路孔,电动气泵23电连着移动电源22,电动气泵23的型号可为SB600,负压管20的一端连接在电动气泵23上,另一端可拆卸安装在安装套15上。在负压管延伸至壳体之外的端部设有一单向阀。打开单向阀,抽气,在引流液体袋12内形成负压,之后再在胃肠管管体内形成负压,就能快速吸取胃肠内的液体和气体,帮助人体快速排空,当看到引流液体袋12内快装满后,就关闭单向阀,防止液体流向负压器内。
为了测量胃肠管管体1深入体内的长度,在壳体21外还设有卷尺壳5,卷尺壳5一体成型在壳体21上,在卷尺壳5内设有自动回转轮50,在自动回转轮50上缠绕着量尺51,量尺51穿过卷尺壳5的出口可延伸至胃肠管管体1的前端(此原理如图现在的卷尺原理,在本事实例中不做详细描述,属于公知常识的应用)。胃肠管管体1的整体长度是确定的,在胃肠管管体1的前端深入体内后,量尺51量取体外段的长度,做减法便能得出剩余的长度,医生在操作时便能根据深入体内的长度判断位置,确保带有空肠引流孔3的胃肠管管体1段置于空肠内,带有胃引流孔4的胃肠管管体段置于胃内。空肠引流孔3置于空肠内,可减轻胰肠吻合口张力(引流胰液、胆汁、气体等),胃引流孔4置于胃内,可引流胃内液体、气体。虽然,卷尺壳5是安装在负压器的壳体上的,但是不影响使用,因为胃肠管管体和引流液体袋都是软质的,可以折叠的,医生在利用腹腔镜安装胃肠管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引流,可以在多人操作下,折叠软的胃肠管管体,来方便量取尺寸,这个尺寸量取只是辅助作用,要想胃肠管管体放入胃肠内的具体位置,还是根据医生的操作技巧,再结合可视胃肠镜来实现安置。
胃肠管管体1为硅胶材质,胃肠管管体1的前端呈圆弧形,或者呈球形状。其柔韧性好,易于塑形,不变形,弧形或球形剪裁不易形成锐边,能够避免刮伤胃肠。
以上各个孔的距离不是随意制定的,也是有医学科技的,比如三腔二囊管的使用,百度百科有三腔二囊管的介绍,是由包括三腔管、胃气囊和食管气囊,胃气囊和食管气囊附在三腔管的一端,三腔管由一个截面是半圆的腔道和两个截面是四分之一圆的腔道构成,胃气囊导管和食管气囊导管分别装在四分之一圆腔道内,胃导管装在半圆腔道内,所述的胃导管截面呈半圆形,其外壁与半圆腔道的内壁密封配合,胃导管可在半圆腔道中活动。能有效降低吸入性肺炎及胃底或食管下段粘膜溃烂、坏死的发生率且护理方便、病人痛苦减轻。三腔二囊管的管壁上45、60、65cm三处的标记及三腔通道的外口。将三腔管从病人鼻腔送入,达咽部时嘱病人吞咽,使三腔管顺利送入至65cm标记处,如能由胃管腔抽出胃内容物,表示管端已至幽门。同理设计,本设计的胃肠管管体1的长度是确定的,每个孔相对于管尾的距离也是确定,医生在使用时,能根据管尾留在体外的距离来判定管体进入体内的距离,就能轻松判断出空肠引流孔3是否置于空肠内,胃引流孔4是否置于胃内。
本设计适用于不同型号的胃肠管管体1,在原有胃管的情况下改良成胃肠管管体1,打有多个引流孔,从不同位置引出胃肠内的液体或气体,更好的帮助了胰十二指肠手术患者术后康复,不仅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经济压力及身心痛苦,同时也节约了社会医疗成本,贴合了我国医改的大方向。该技术不需要增加特殊设备,常规胃管无菌条件下改进即可,易于开展。
另外,本设计因为是根据原有胃管的情况下改良成胃肠管管体1的,胃肠管管体1的端头插入胃肠内,胃肠内本来就有压力,接上引流袋就是挂在患者身上,帮助患者排胃肠内的液体和气体,就算是没有负压器吸引,都能达到引流的效果,本设计的负压器可使用也可不使用,因此设计了一个安装套15,负压器2是可拆卸的,可用可不用,在不用的时候,直接用塞子,塞住安装套15和封堵套13,让液体流入引流液体袋12内,加上负压器,是在治疗特殊患者的时候,比如紧急情况下要快速排空才能减轻患者压力和痛楚,才使用负压器,这样可以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经济压力及身心痛苦。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每个个体胃肠之间的距离不相同,但是他也是有距离的,本设计的空肠引流孔3和胃引流孔4的位置是有间距的,3cm左右的间距,将这个3cm的间距空肠引流孔3置于空肠内,胃引流孔4置于胃内即可,意思就是如图2所示,第一空肠引流孔30、第二空肠引流孔31、第三空肠引流孔32这个段的任意一个孔置于空肠内即可完成引流的工作。同理,第一胃引流孔40、第二胃引流孔41,第一胃引流孔40这个段的任意一个孔置于胃内即可完成引流的工作。他是经过不同位置安排的孔,根据胃肠内不同地方的压力来达到引流的目的,以及达到快速排出胃肠内各个位置的液体和气体。另外,这个胃肠引流管是在手术中,医生利用胃肠镜将管子放进去的,是在肉眼可见的情况下放进去的,可以根据个体胃肠的间距进行调整,空肠引流孔之间的距离段有3cm左右,胃引流孔的距离段也是3cm左右,在胃肠镜的加持下是很容易定位的。
手术过后,需要医护沟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材质胃肠管管体1型号(此型号可根据胃管的型号设定),由责任护士携带胃肠减压包(胃肠管管体和负压器)至病床旁为患者行留置胃肠减压术,予以胃肠管管体双重固定,并贴红色标识(技术负责人进行指导与监督)。接下来,护送患者入手术室,术中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改良胃管具体位置(胃管尖端在空肠输出袢),并行体外标记留置长度,双重固定,贴红色标识。
患者术毕返回病房,由当班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交接胃肠管情况(固定妥善、外露长度、标识清楚,引流液颜色、量及性状),并写好护理记录。
病房护士班班交接胃肠管情况(固定妥善、外漏长度、标识清楚,引流液颜色、量及性状),并写好护理记录。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包括胃肠管管体和负压器,其特征在于:在胃肠管管体上设有三个空肠引流孔和两个胃引流孔,三个空肠引流孔间隔布置在胃肠管管体上,并且靠近胃肠管管体的前端,胃引流孔置于空肠引流孔后侧且两者之间间隔有空置距离,
带有空肠引流孔的胃肠管管体段置于空肠内,带有胃引流孔的胃肠管管体段置于胃内,
胃肠管管体的尾部分为Y字形的负压管段和引流管段,在引流管段的端口接有一引流液体袋,在负压管段的端口设有一可拆卸封堵套,在靠近引流液体袋袋口位置处设有一抽吸管,在抽吸管的管端可拆卸连接着安装套,负压器的负压吸口可拆卸式连接在安装套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其特征在于:空肠引流孔分别为第一空肠引流孔、第二空肠引流孔、第三空肠引流孔,第一空肠引流孔与胃肠管管体的前端头间隔至少1.5cm,第一空肠引流孔与第二空肠引流孔之间至少间隔2cm,第二空肠引流孔与第三空肠引流孔之间至少间隔2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其特征在于:胃引流孔分为第一胃引流孔、第二胃引流孔,第一胃引流孔与第三空肠引流孔之间的间隔距离至少为3cm,第一胃引流孔与第二胃引流孔之间的间隔距离至少为2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其特征在于:空肠引流孔和胃引流孔呈椭圆形,椭圆形长直径最大为3mm,椭圆形短直径最大为2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器由壳体、移动电源、电动气泵和负压管组成,在壳体内设有电源腔室和气泵腔室,移动电源、电动气泵分别安装在电源腔室、气泵腔室内,电源腔室和气泵腔室之间设有线路孔,电动气泵电连着移动电源,负压管的一端连接在电动气泵上,另一端可拆卸旋钮安装在安装套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其特征在于:在负压管延伸至壳体之外的端部设有一单向阀。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外还设有卷尺壳,在卷尺壳内设有自动回转轮,在自动回转轮上缠绕着量尺,量尺穿过卷尺壳的出口可延伸至胃肠管管体的前端。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胃肠管管体为硅胶材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其特征在于:胃肠管管体的前端呈圆弧形,或者呈球形状。
CN202222991271.0U 2022-11-10 2022-11-1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 Active CN2190714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91271.0U CN219071457U (zh) 2022-11-10 2022-11-1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91271.0U CN219071457U (zh) 2022-11-10 2022-11-1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71457U true CN219071457U (zh) 2023-05-26

Family

ID=86391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91271.0U Active CN219071457U (zh) 2022-11-10 2022-11-1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714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71282B (zh) 经结肠内三腔气囊封闭引流管套装
CN219071457U (zh)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用的胃肠导排管
CN219148691U (zh) 一种长时程可视化肠梗阻管
CN209378070U (zh) 一种球囊多腔多功能消化道管路
CN205391237U (zh) 一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
CN2695017Y (zh) 医用多功能胃肠导管
CN215022593U (zh) 一种胃肠饲养管
CN213219296U (zh) 一种抗返流、封堵食管气管瘘的鼻胃管
US20030060764A1 (en) Multi-functional nasogastric tubular device for use with patients undergoing general anesthesia
RU2743144C1 (ru) Катетер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забора биологических жидкостей из дуоденальных сосочков, а также система на основе такого катетера и применение такого катетера
CN212347427U (zh) 一种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专用胃管
CN105662688A (zh) 一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
CN208741721U (zh) 一种用于消化科的胃管装置
CN208852036U (zh) 一种多功能肠胃营养减压管
CN209060031U (zh) 可显色带冲洗功能重力型鼻肠管
CN207492977U (zh) 一种一次性使用胃管
CN206730164U (zh) 一种空肠置管可视装置
CN215994885U (zh) 一种新型医用j型小肠营养管
CN219941265U (zh) 一种可拆分式胃肠减压营养管
CN215133643U (zh) 一种新型肠胃营养减压管
CN215133688U (zh) 一种用于肠内营养的多腔导管
CN218220799U (zh) 一种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专用胃管
CN213788931U (zh) 一种营养输送装置
CN108785103A (zh) 防压力性损伤胃管
CN213048923U (zh) 多功能空肠造瘘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