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70499U - 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70499U
CN219070499U CN202222666142.4U CN202222666142U CN219070499U CN 219070499 U CN219070499 U CN 219070499U CN 202222666142 U CN202222666142 U CN 202222666142U CN 219070499 U CN219070499 U CN 2190704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age
air bag
bayonet
self
hemosta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6614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水林
崔宁迅
刘宝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266614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704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704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704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止血绑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包括绷带和止血压带,所述绷带的一侧设置有变向环,所述绷带的底部设置有粘合部和粘贴部,所述绷带的底部设置有支座。该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在病人透析结束拔针后,医护人员将带有酒精消毒棉球的纱布团按压在针眼处,此时患者可将手臂插入止血压带和绷带之间,使止血压块对准纱布团,然后按压充气囊向增压气囊内充气,迫使增压气囊臌胀,令止血压带绷紧,止血压块压紧纱布团,以实现按压止血,然后在十五至三十分钟后,将绷带的一端穿过变向环,并使粘贴部与粘合部贴合,对手臂进行绷带绑扎,最后按压气囊,使绷带绷紧,通过绷带持续对针口进行压迫止血。

Description

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止血绑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
背景技术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透析质量和透析生命的最基本保证,而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患者最理想的血管通路,在患者完成透析拔掉动静脉针时,因动静脉内瘘的冲击极大,需要采用正确的止血方法才能将血止住,主要采用的是压迫止血法。
动脉化血管内压力较高,而内篓管又与动静脉血管连通,所以在透析结束拔针后需将一块带有酒精消毒棉球的纱布团按压在针眼处并停留十五至三十分钟,之后,再用弹力绷带缠绕,松紧适宜,以无渗血及能扪及震颤和听到血管杂音为宜,两只三小时后酌情去掉纱布,而在上述止血过程中,按压止血时间较长,且在完成初步按压止血后,还需医护人员帮助病人进行弹力绷带的绑扎,而当透析病人较多时,有限的医护人员需要帮助多个病人进行按压止血和绑扎绷带,医护人员连续作业,加重了医护人员的护理负担,但如果设计一种辅助病人按压止血和独立绑扎的血透绷带不仅可以减轻医护人员的护理负担,同时还节省了病人等待护理的时间,提升了医疗护理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包括绷带和止血压带,所述绷带的一侧设置有变向环,所述绷带的底部设置有粘合部和粘贴部,所述绷带的底部设置有支座,所述支座通过连接件连接有增压气囊,所述增压气囊远离绷带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扣合杆件,所述绷带的顶部成对开设有连通口,所述止血压带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连通口并延伸至绷带的下方,且止血压带位于绷带下方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卡扣与两个第一扣合杆件连接,所述增压气囊通过单向阀连接有充气囊。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支座远离绷带的一侧开设有嵌槽,所述增压气囊设置于嵌槽的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第二扣合杆件和限位绑带,所述嵌槽相对侧的内壁均开设有通槽,两个第二扣合杆件分别设置于两个通槽的内部,所述限位绑带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扣合杆件连接,且增压气囊的底部与限位绑带的顶部抵持。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单向阀包括阀管、弹性件和阀体,所述增压气囊通过阀管与充气囊连接,所述阀管的内壁开设有环形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环形槽靠近增压气囊一侧内壁抵持,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阀体的侧表面抵持,所述阀体的侧表面与环形腔远离增压气囊的内壁抵持。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止血压带靠近绷带的一侧设置有止血压块。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该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在使用前先将止血压带两端的卡扣分别穿过两个连通口,并与两个第一扣合杆件扣接,之后,在病人透析结束拔针后,医护人员将带有酒精消毒棉球的纱布团按压在针眼处,此时患者可将手臂插入止血压带和绷带之间,使止血压块对准纱布团,然后按压充气囊向增压气囊内充气,迫使增压气囊臌胀,令止血压带绷紧,止血压块压紧纱布团,以实现按压止血,然后在十五至三十分钟后,将绷带的一端穿过变向环,并使粘贴部与粘合部贴合,对手臂进行绷带绑扎,最后按压气囊,使绷带绷紧,通过绷带持续对针口进行压迫止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增压气囊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增压气囊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其中:1、绷带;2、变向环;3、粘合部;4、粘贴部;5、支座;6、连接件;601、第二扣合杆件;602、限位绑带;7、增压气囊;8、连通口;9、止血压带;10、卡扣;11、固定带;12、第一扣合杆件;13、单向阀;1301、阀管;1302、弹性件;1303、阀体;14、充气囊;15、止血压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参见图1-5图,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包括绷带1和止血压带9,绷带1和止血压带9均为弹性布带,绷带1的一侧设置有变向环2,变向环2为类矩形的环形件,当绷带1穿过变向环2后,可改变绷带1的拉伸方向,绷带1的底部设置有粘合部3和粘贴部4,粘合部3和粘贴部4均为魔术贴的组成部分,绷带1的底部设置有支座5,支座5由橡胶制成,可辅助绑扎绷带1。
其中,支座5远离绷带1的一侧开设有嵌槽,增压气囊7设置于嵌槽的内部。
支座5通过连接件6连接有增压气囊7,增压气囊7的侧面设置有排气管,排气管的出气端设置有端盖。
其中,连接件6包括两个第二扣合杆件601和限位绑带602,嵌槽相对侧的内壁均开设有通槽,两个第二扣合杆件601分别设置于两个通槽的内部,限位绑带60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扣合杆件601连接,且增压气囊7的底部与限位绑带602的顶部抵持,限位绑带602配合第二扣合杆件601实现了对增压气囊7的辅助固定。
增压气囊7远离绷带1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带11,固定带11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扣合杆件12,绷带1的顶部成对开设有连通口8,止血压带9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连通口8并延伸至绷带1的下方,且止血压带9位于绷带1下方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卡扣10与两个第一扣合杆件12连接。
其中,止血压带9靠近绷带1的一侧设置有止血压块15,当增压气囊7因充气而鼓起后,止血压块15会将纱布团抵紧,减小了接触面积,增大了对针口的压迫力,增强了对针口压迫止血的效果。
增压气囊7通过单向阀13连接有充气囊14。
其中,单向阀13包括阀管1301、弹性件1302和阀体1303,增压气囊7通过阀管1301与充气囊14连接,阀管1301的内部与增压气囊7的内部连通,阀管1301的内壁开设有环形腔,环形腔的轴心线与阀管1301的轴心线共线,其中阀体1303为球体,且直径大于阀管1301的直径,如此便可以防止阀体1303从阀管1301中脱离。
弹性件1302的一端与环形槽靠近增压气囊7一侧的内壁抵持,弹性件1302的另一端与阀体1303的侧表面抵持,而阀体1303远离弹性件1302的一侧则与环形腔远离增压气囊7的内壁抵持,以实现对环形腔进气道的封堵。
在使用该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前,先将止血压带9两端的卡扣10分别穿过两个连通口8,并与固定带11两端的第一扣合杆件12扣接,接着在病人透析结束拔针后,将带有酒精消毒棉球的纱布团按压在针眼处,并将该手臂插入止血压带9和绷带1之间,直至止血压块15与纱布团对齐,然后挤压充气囊14,通过充气囊14对增压气囊7进行充气,使增压气囊7充气胀大,此时,止血压带9在固定带11和增压气囊7共同提供的反力作用下,可使止血压块15与纱布团压紧,实现了对针口的压迫止血,然后在按压十五至三十分钟后,将两个卡扣10与第一扣合杆件12脱离,并将止血压带9从绷带1上拆下,接着将绷带1的一端穿过变向环2后并拉紧,使绷带1在张紧状态下将粘贴部4和粘合部3粘接,此时便完成了绷带1的初步绑扎,之后,再次按压充气囊14,通过充气囊14对增压气囊7进行充气,使得与针口对应一侧的绷带1将手臂皮肤压紧,以保证绷带1可持续对针口施加压力,而在上述过程中,止血压带9的使用和绷带1的绑扎均可由病人自主完成,在减轻了医护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也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包括绷带(1)和止血压带(9),所述绷带(1)的一侧设置有变向环(2),所述绷带(1)的底部设置有粘合部(3)和粘贴部(4),其特征在于:所述绷带(1)的底部设置有支座(5),所述支座(5)通过连接件(6)连接有增压气囊(7),所述增压气囊(7)远离绷带(1)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带(11),所述固定带(11)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扣合杆件(12),所述绷带(1)的顶部成对开设有连通口(8),所述止血压带(9)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连通口(8)并延伸至绷带(1)的下方,且止血压带(9)位于绷带(1)下方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卡扣(10)与两个第一扣合杆件(12)连接,所述增压气囊(7)通过单向阀(13)连接有充气囊(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5)远离绷带(1)的一侧开设有嵌槽,所述增压气囊(7)设置于嵌槽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6)包括两个第二扣合杆件(601)和限位绑带(602),所述嵌槽相对侧的内壁均开设有通槽,两个第二扣合杆件(601)分别设置于两个通槽的内部,所述限位绑带(60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扣合杆件(601)连接,且增压气囊(7)的底部与限位绑带(602)的顶部抵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13)包括阀管(1301)、弹性件(1302)和阀体(1303),所述增压气囊(7)通过阀管(1301)与充气囊(14)连接,所述阀管(1301)的内壁开设有环形腔,所述弹性件(1302)的一端与环形槽靠近增压气囊(7)一侧内壁抵持,所述弹性件(1302)的另一端与阀体(1303)的侧表面抵持,所述阀体(1303)的侧表面与环形腔远离增压气囊(7)的内壁抵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血压带(9)靠近绷带(1)的一侧设置有止血压块(15)。
CN202222666142.4U 2022-10-11 2022-10-11 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 Active CN2190704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66142.4U CN219070499U (zh) 2022-10-11 2022-10-11 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66142.4U CN219070499U (zh) 2022-10-11 2022-10-11 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70499U true CN219070499U (zh) 2023-05-26

Family

ID=86400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66142.4U Active CN219070499U (zh) 2022-10-11 2022-10-11 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704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070499U (zh) 一种卡口式自粘血透绷带
CN204814044U (zh) 具有定量压力的止血装置
CN205458889U (zh) 一种肾内科用止血带
CN209059334U (zh) 血透患者透析后专用止血带
CN217285948U (zh) 压迫止血器
CN210631269U (zh) 一种肾内科用止血带
CN204863352U (zh) 止血带
CN210542056U (zh) 一种内瘘止血绷带
CN213129720U (zh) 透析用止血带
CN210843297U (zh) 一种股动脉穿刺用压迫止血装置
CN215778358U (zh) 一种用于血液透析的止血护理装置
CN209899503U (zh) 一种血液透析止血带
CN213430354U (zh) 一种定时松紧动静脉内瘘止血器
CN216754536U (zh) 一种医用卡扣式静脉压迫止血带
CN219742800U (zh) 一种下肢动静脉介入装置
CN219109958U (zh) 一次性使用止血绷带
CN211094459U (zh) 一种远端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装置
CN203988213U (zh) 压脉止血装置
CN217310438U (zh) 一种动静脉内瘘穿刺处渗血的气囊式压迫止血装置
CN220025125U (zh) 一种内瘘患者用绑带
CN211796706U (zh) 一种新型充气式血透内瘘压迫手环
CN212015686U (zh) 一种腹股沟动脉止血器
CN214231441U (zh) 一种血液透析止血绷带
CN212756798U (zh) 一种改良型腹膜透析外管固定带
CN219306826U (zh) 一种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用止血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