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41778U - 通讯电路、基站、清洁设备和清洁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讯电路、基站、清洁设备和清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41778U
CN219041778U CN202223606203.4U CN202223606203U CN219041778U CN 219041778 U CN219041778 U CN 219041778U CN 202223606203 U CN202223606203 U CN 202223606203U CN 219041778 U CN219041778 U CN 2190417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subunit
switch
resistor
wire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0620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志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jing Intelligent Innovation Shenzhen Co ltd
Yunjing Intelligent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jing Intelligent Innovation Shenzhen Co ltd
Yunjing Intelligent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jing Intelligent Innovation Shenzhen Co ltd, Yunjing Intelligent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jing Intelligent Innovation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0620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417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417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417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通讯电路、基站、清洁设备和清洁系统,其中,通讯电路包括发送单元、接收单元、单线传输端和控制单元,单线传输端用于与外部电路进行信号传输,单线传输端电连接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控制单元电连接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控制单元用于通过发送单元向单线传输端发送信号,以及通过接收单元接收单线传输端的信号。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有效降低了基站和清洁设备的通讯部分的成本。

Description

通讯电路、基站、清洁设备和清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讯电路、基站、清洁设备和清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洗地机、清洁机器人等清洁设备已经普遍应用于家庭中,成为家庭清洁小帮手。为了配合清洁设备的使用,对应还配置有基站,基站和清洁设备独立设置,基站通过与在位的清洁设备通讯,以根据清洁设备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护理(给清洁设备充电、清洁清洁设备的拖擦件、和给清洁设备添加清水等)。
目前,基站与清洁设备之间通常以RS232、RS485通讯协议进行通讯,或者采用无线通讯模块进行通讯。由于采用RS232、RS485通讯协议的通讯方式需要在外接口处接两根通讯线,无线通讯模块的通讯方式则需要专用的蓝牙/WIFI芯片和外接天线,因此,上述通讯方式的成本都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讯电路、基站、清洁设备和清洁系统,旨在降低基站和清洁设备的通讯部分的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通讯电路,包括:
发送单元;
接收单元;
单线传输端,用于与外部电路进行信号传输,所述单线传输端电连接所述发送单元和所述接收单元;以及
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发送单元和所述接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发送单元向所述单线传输端发送信号,及通过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单线传输端的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讯电路还包括接收开关,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接收单元经所述接收开关相连,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接收开关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送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子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一导通端、第二导通端和通断控制端,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的第一导通端接电源,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的第二导通端电连接所述单线传输端,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一二极管;
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为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的第一导通端,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基极经所述第一电阻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为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为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的第二导通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基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送单元还包括第一单向子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的第二导通端经所述第一单向子单元单向导通以电连接所述单线传输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向子单元包括第二二极管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的第二导通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所述单线传输端,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二二极管并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包括第二开关子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一导通端、第二导通端和通断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第一导通端接电源并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第二导通端接地,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单线传输端,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还经一负载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第二导通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和第三二极管;
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为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第一导通端,且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经所述第四电阻电连接所述电源,及经所述第五电阻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为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第二导通端,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为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还包括第二单向子单元,所述单线传输端经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单向导通以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单向子单元包括第四二极管和第二电容,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所述单线传输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所述第二电容与所述第四二极管并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讯电路还包括在位检测单元,所述在位检测单元电连接所述单线传输端和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单线传输端与外部电路的电连接状态,并反馈给所述控制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包括第二开关子单元和第三开关子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一导通端、第二导通端和通断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第一导通端接电源并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第二导通端经所述第三开关子单元接地,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单线传输端,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还经一负载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第二导通端;所述在位检测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三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以控制所述第三开关子单元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在位检测单元包括第四开关子单元、第五开关子单元、第三单向子单元和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检测端;
所述检测端经所述第四开关子单元电连接电源,所述检测端经所述第三单向子单元单向导通,并电连接所述单线传输端;
所述第五开关子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三开关子单元和第四开关子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五开关子单元,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控制所述第五开关子单元的通断,使所述第三开关子单元和所述第四开关子单元切换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二PNP型三极管、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所述第五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二NPN型三极管、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
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电源,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经所述第六电阻电连接所述检测端,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经所述第七电阻电连接电源,以及经所述第八电阻电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
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经所述第九电阻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以及经所述第十电阻电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讯电路还包括稳压滤波单元,所述稳压滤波单元电连接所述单线传输端。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的基站,包括上述的通讯电路,所述通讯电路设于所述基站的第一通讯装置。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出的清洁设备,包括上述的通讯电路,所述通讯电路设于所述清洁设备的第二通讯装置。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提出的清洁系统,包括上述的基站和上述的清洁设备,所述基站为所述清洁设备提供护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站的壳体设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基站的通讯电路的单线传输端电连接,所述清洁设备的壳体设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清洁设备的通讯电路的单线传输端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插接配合,或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卡接配合,或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抵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都电连接单线传输端,控制单元电连接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控制单元通过向所述单线传输端发送信号与接收所述单线传输端的信号不同时执行,实现用单线传输端这单根线进行半双工通讯;将本单向通讯电路应用于基站和清洁设备,则基站与清洁设备之间仅需要采用单根信号线即可进行通讯,如此,降低了通讯部分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通讯电路第一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通讯电路第二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通讯电路第三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通讯电路第四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通讯电路第五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通讯电路第六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通讯电路第七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通讯电路第八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通讯电路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通讯电路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通讯电路再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基站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清洁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清洁系统一实施例中的基站与清洁设备通讯连接状态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清洁系统一实施例中的基站与清洁设备的整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通讯电路,主要应用在清洁系统的各个设备(例如,基站、清洁设备)上,用于各个设备之间的通讯。其中,清洁设备可以是移动式主动清洁设备(例如,清洁机器人)、手持式被动清洁设备(例如,手持洗地机、手持拖把),或其它类型的清洁设备。
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该通讯电路包括发送单元20、接收单元30、单线传输端X和控制单元10,其中:
单线传输端X用于与外部电路进行信号传输,单线传输端X电连接发送单元20和接收单元30;
控制单元10电连接发送单元20和接收单元30,控制单元10用于通过发送单元20向单线传输端X发送信号,以及通过接收单元30接收单线传输端X的信号。
本实施例的通讯电路的通讯工作原理为:单线传输端X与外部电路电连接,当设备需要向外部电路发送信号时,控制单元10通过发送单元20向单线传输端X输送信号,单线传输端X则将发送单元20输送过来的信号输向外部电路;当外部电路输出信号到单线传输端X时,控制单元10则通过接收单元30接收单线传输端X的信号;其中,控制单元10在通过发送单元20向单线传输端X输送信号时,控制单元10不通过接收单元30接收信号,即控制单元10向单线传输端X发送信号与接收单线传输端X的信号不同时执行,这样避免了控制单元10接收发送单元20经单线传输端X向外部电路发送的信号,防止通讯风暴。
本实施例的通讯电路技术方案,采用发送单元20和接收单元30都电连接单线传输端X,控制单元10电连接发送单元20和接收单元30,控制单元10通过向所述单线传输端X发送信号与接收所述单线传输端X的信号不同时执行,实现用单线传输端X这单根线进行半双工通讯;将本单向通讯电路应用于清洁系统的基站和清洁设备,则基站与清洁设备之间仅需要采用单根信号线即可进行通讯,如此,降低了通讯部分的成本。
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讯电路还包括接收开关50,控制单元10与接收单元30经接收开关50相连,控制单元10控制接收开关50的通断。
本实施例中,接收开关50可为通过开关管实现通断的电路,控制单元10电连接开关管的触发端(例如,MOS管的栅极、三极管的基极),从而控制单元10通过向开关管的触发端提供不同电位的电平信号,以控制开关管的通断,实现控制接收开关50的通断。
本实施例通过增加接收开关50这一部分,使得控制单元10在通过发送单元20向单线传输端X输送信号时,控制单元10可控制接收开关50断开,这样就能够避免发送单元20输送到单线传输端X的信号经接收单元30输送到控制单元10,有效防止了通讯风暴。控制单元10在需要通过接收单元30接收外部电路向单线传输端X发送的信号时,则可控制接收开关50导通。
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发送单元20包括第一开关子单元21,第一开关子单元21包括第一导通端a1、第二导通端a2和通断控制端a3,第一开关子单元21的第一导通端a1接电源VCC,第一开关子单元21的第二导通端a2电连接单线传输端X,第一开关子单元21的通断控制端a3电连接控制单元10。
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0通过发送单元20向单线传输端X发送信号的原理为:第一开关子单元21导通时,第一开关子单元21的第一导通端a1和第二导通端a2导通,第二导通端a2则为高电平状态,单线传输端X为高电平信号;第一开关子单元21断开时,第一开关子单元21的第一导通端a1和第二导通端a2断开,第二导通端a2则为低电平状态,单线传输端X为低电平信号;控制单元10通过控制第一开关子单元21在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从而使第一开关子单元21的第二导通端a2形成在高、低电平之间切换变化的信号(即通讯信号),输送给单线传输端X。
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发送单元20还包括第一单向子单元22,第一开关子单元21的第二导通端a2经第一单向子单元22单向导通以电连接单线传输端X。第一单向子单元22只在第一开关子单元21的第二导通端a2向单线传输端X的方向上导通,防止外部电路从单线传输端X发送过来的信号被送到发送单元20,而影响接收单元30对信号的接收,保证接收信号的稳定性。
参阅图9至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子单元21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一二极管D1;其中,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为第一开关子单元21的第一导通端a1,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基极经第一电阻R1电连接;第二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为第一开关子单元21的通断控制端a3;第三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为第一开关子单元21的第二导通端a2;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电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电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
本实施例中,当控制单元10向第一开关子单元21的通断控制端a3输出低电平时,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基极的电压差达到导通阈值,第一PNP型三极管Q1导通,从而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发射极导通,集电极为高电平,单线传输端X则为高电平;当控制单元10向第一开关子单元21的通断控制端a3输出高电平时,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基极的电压差为0,低于导通阈值,第一PNP型三极管Q1不导通(即截止),从而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不导通,集电极为低电平,单线传输端X则为低电平。这里的第一二极管D1的作用是防止第一PNP型三极管Q1过度饱和,降低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通断切换延时性,减小发送单元20的通讯延时。
当然,本实施例仅为第一开关子单元21的其中一种实现方案,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子单元21还可以是采用其他类型的开关管(例如,NPN三极管、MOS管)及外围元件来实现,也可以是采用开关芯片或开关电路来实现。
参阅图9至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单向子单元22包括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一电容C1,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电连接第一开关子单元21的第二导通端a2,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电连接单线传输端X,第一电容C1与第二二极管D2并联。第一单向子单元22通过采用第二二极管D2实现单向导通,防止外部信号向内回传,并且,通过在第二二极管D2的两端并联一个第一电容C1,以降低第二二极管D2传输信号的延时性,进一步减小通讯延时。
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单元30包括第二开关子单元31,第二开关子单元31包括第一导通端b1、第二导通端b2和通断控制端b3,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第一导通端b1接电源VCC并电连接控制单元10,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第二导通端b2接地,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通断控制端b3电连接单线传输端X,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通断控制端b3还经一负载电连接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第二导通端b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第一导通端b1接电源VCC可以是间接接电源VCC(例如,通过一上拉电阻电连接电源VCC)。
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0通过接收单元30接收单线传输端X的信号的原理为:当外部电路向单线传输端X发送信号(该信号为电平不断变化的信号)时,单线传输端X接收到的信号会使第二开关子单元31在导通和断开状态之间不停的切换;当第二开关子单元31导通时,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第一导通端b1与第二导通端b2导通接地,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第一导通端b1为低电平,即控制单元10接收到低电平信号;当第二开关子单元31断开时,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第一导通端b1与第二导通端b2断开,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第一导通端b1为高电平,即控制单元10接收到高电平信号;如此,根据单线传输端X接收的信号的电平变化规律,控制单元10会接收到对应变化规律的高、低电平变化的信号,从而实现了经接收单元30接收单线传输端X的信号。
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单元30还包括第二单向子单元32,单线传输端X经第二开关子单元31单向导通以电连接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通断控制端b3。第二单向子单元32只在单线传输端X向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通断控制端b3的方向上导通,防止接收单元30产生干扰信号传输到单线传输端X,而对发送单元20向外部电路发送的信号造成干扰和噪声,保证发送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参阅图9至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关子单元31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2、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三二极管D3;第一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为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第一导通端b1,且第一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经第四电阻R4电连接电源VCC,及经第五电阻R5电连接控制单元10,第一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为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第二导通端b2,第一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为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通断控制端b3;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电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电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
本实施例中,当单线传输端X接收到的信号在高电平状态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差达到导通阈值,第一NPN型三极管Q2导通,第一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导通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为低电平,则控制单元10接收到低电平信号;当单线传输端X接收到的信号在低电平状态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差未达到导通阈值,第一NPN型三极管Q2不导通(即截止),第一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不导通,第一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为高电平,则控制单元10接收到高电平信号。这里的第三二极管D3的作用是防止第一NPN型三极管Q2过度饱和,降低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通断切换延时性,减小接收单元30的通讯延时。
当然,本实施例仅为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其中一种实现方案,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开关子单元31还可以是采用其他类型的开关管(例如,PNP型三极管、MOS管)及外围元件来实现,也可以是采用开关芯片或开关电路来实现。
参阅图9至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单向子单元32包括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二电容C2,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电连接单线传输端X,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电连接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通断控制端b3,第二电容C2与第四二极管D4并联。第二单向子单元32通过采用第四二极管D4实现单向导通,防止接收单元30的内部噪声或干扰信号向外输送到单线传输端X,并且,通过在第四二极管D4的两端并联一个第二电容C2,以降低第四二极管D4传输信号的延时性,减小通讯延时。
当然,在实际电路设计中,还可在第二单向子单元32的通断控制端b3与第二单向子单元32的连接线路上串接限流电阻等常用元件。
在现有相关技术中,基站与清洁设备之间以RS232、RS485通讯协议进行通讯的方案中,都需要使用专用的信号转换芯片,信号转换芯片的成本相对较高。而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通讯电路是可采用分立元器件搭建的通讯电路来实现单线半双工的通讯,无需采用信号转换芯片,相较于现有相关技术中采用信号转换芯片的方式而言,又进一步的降低了通讯方案的成本。
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讯电路还包括在位检测单元40,在位检测单元40电连接单线传输端X和控制单元10,用于检测单线传输端X与外部电路的电连接状态,并反馈给控制单元10。
其中,在位检测单元40检测单线传输端X与外部电路的电连接状态(即外部设备的在位状态)的方式可为:在单线传输端X与外部电路电连接时(即外部设备在位)和未与外部电路电连接时(即外部设备不在位),在位检测单元40与单线传输端X相连的那一端的信号会不相同(例如,分别对应为高电平和低电平),在位检测单元40根据与单线传输端X相连的那一端的信号状态,确定单线传输端X是否电连接了外部电路,即实现检测是否有外部设备在位。当然,在位检测单元40检测单线传输端X与外部电路的电连接状态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检测电压值大小、电流值大小或检测是否有脉冲信号等方式。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在位检测单元40来检测单线传输端X与外部电路的电连接状态,以反馈给控制单元10,从而控制单元10可在确定单线传输端X与外部电路电连接时,再去控制发送单元20或接收单元30工作,或者,控制其他相关电路部分工作(例如充电电路),从而使其对发送单元20或接收单元30或其它相关电路的控制更加准确,避免无用的功耗。
例如,通讯电路应用于基站时,基站可通过在位检测单元40检测清洁设备是否在位(即是否在到达基站中),从而控制单元10在确定清洁设备在位时,在控制基站启动相关护理功能对清洁设备进行护理(如,启动充电功能对清洁设备进行充电,又如,启动清洗功能以清洗清洁设备的清洁件,再如,回收清洁设备的污水或清理清洁设备的尘盒,等)。又例如,通讯电路应用于清洁设备时,清洁设备可通过在位检测单元40检测是否到达了基站中,从而控制单元10在定清洁设备到达了基站中时,可控制充电管理电路启动,以接受基站的充电,或控制清洁件下放到基站的清洗槽中,以供基站清洗清洁件,又或是控制污水箱的排污口打开,以使污水箱中的污水被基站回收,等等。
参阅图6,基于图5实施例的方案,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单元30包括第二开关子单元31和第三开关子单元33,第二开关子单元31包括第一导通端b1、第二导通端b2和通断控制端b3,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第一导通端b1接电源VCC,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第二导通端b2经第三开关子单元33接地,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通断控制端b3电连接单线传输端X,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通断控制端b3还经一负载电连接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第二导通端b2;在位检测单元40电连接第三开关子单元33的通断控制端b3,以控制第三开关子单元33的通断。
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0通过接收单元30接收单线传输端X的信号的原理,与上述图4实施例的原理基本相同,可参考图4实施例的原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唯一存在的区别是:在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第二导通端b2接地的线路上新增了第三开关子单元33,即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第二导通端b2不是固定接地,而是有第三开关子单元33的通断来决定是否接地,第三开关子单元33的通断则由在位检测单元40来控制。参阅图11,本实施例的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电路结构可与图9实施例的中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电路结构相同,仅将第三开关子单元33串在第一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地之间即可。在位检测单元40可以是在检测到单线传输端X与外部电路电连接时,控制第三开关子单元33导通,从而使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第二导通端b2接地,控制单元10可正常经接收单元30接收外部电路向单线传输端X发送的信号;在位检测单元40可以是在没有检测到单线传输端X与外部电路电连接时,控制第三开关子单元33断开,使第二开关子单元31的第二导通端b2不接地,从而单线传输信端的信号不能驱动第二开关子单元31导通,控制单元10不会经接收单元30接收到信号;也就是在位检测单元40控制接收单元30是否能够正常工作。
本实施例通过在位检测单元40对接收单元30是否能正常工作进行控制,只在单线传输端X与外部电路电连接时,才使接收单元30正常工作,控制单元10正常经接收单元30接收单线传输端X的信号;而在单线传输端X没有电连接外部电路时,则使接收单元30不工作,控制单元10不会经接收单元30接收到任何信号,如此,可以有效避免单线传输端X在未与外部电路电连接时,单线传输端X产生的噪声或干扰信号被控制单元10经接收单元30接收,进而造成控制单元10误启动其它相关器件或电路的情况发生,保证了通讯电路工作的可靠性。
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位检测单元40包括第四开关子单元41、第五开关子单元42、第三单向子单元43和与控制单元10电连接的检测端J;检测端J经第四开关子单元41电连接电源VCC,检测端J经第三单向子单元43单向导通,并电连接单线传输端X;第五开关子单元42电连接第三开关子单元33和第四开关子单元41,控制单元10电连接第五开关子单元42,控制单元10通过控制第五开关子单元42的通断,使第三开关子单元33和第四开关子单元41切换导通。也就是,第五开关子单元42导通时,第三开关子单元33和第四开关子单元41中的其中之一导通,其中之另一不导通(例如,第四开关子单元41导通、第三开关子单元33不导通);第五开关子单元42断开时,第三开关子单元33和第四开关子单元41中的其中之一不导通,其中之另一导通(例如,第四开关子单元41不导通、第三开关子单元33导通)。
本实施例方案的工作方式可以是:在单线传输端X没有与外部设备电连接时(即外部设备不在位时),控制单元10控制第五开关子单元42为第一状态(导通或断开),使第四开关子单元41导通,且第三开关子单元33不导通,此时检测端J为高电平,控制单元10根据检测端J反馈的高电平确定没有外部设备在位,由于此时第三开关子单元33没有导通,接收单元30不会正常工作;当单线传输端X变为与外部设备电连接时(即有外部设备在位时),检测端J会被外部设备通过单线传输端X拉低电位,检测端J变为低电平,控制单元10根据检测端J反馈的低电平,则控制第五开关子单元42切换为第二状态(断开或导通),使第四开关子单元41断开,且第三开关子单元33导通,此时检测端J由于第四开关子单元41的断开而没有与电源VCC相连,会一直保持低电平状态,而接收单元30则由于第三开关子单元33的导通正常工作,控制单元10则可经接收单元30接受单线传输端X的信号(即接收外部电路发送的信号),以及可经发送单元20向单线传输端X输送信号以发送至外部电路,实现与外部设备进行通讯;当然,在控制单元10与外部设备的通讯过程中发现接收不到外部设备的回应信号,则可以认定为检测端J反馈的低电平信号为干扰信号或噪声信号误触发的,此时控制单元10可以控制第五开关子单元42切换回第一状态,使第四开关子单元41导通,且第三开关子单元33不导通,检测端J恢复为高电平,回到未有外部设备在位时的空闲状态,由检测端J保持在位检测。
参阅图10和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开关子单元41包括第二PNP型三极管Q3、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第五开关子单元42包括第二NPN型三极管Q4、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第二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连接电源VCC,第二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经第六电阻R6电连接检测端J,第二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经第七电阻R7电连接电源VCC,以及经第八电阻R8电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第二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九电阻R9电连接控制单元10,以及经第十电阻R10电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图中,第三单向子单元43仅以采用一个二极管的方案为例。
本实施例中,当控制单元10经第九电阻R9向第二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提供高电平时,第二NPN型三极管Q4导通,此时,电源VCC经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接地,第二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的电压差达到导通阈值,第二PNP型三极管Q3保持导通,检测端J则为高电平,同时第三开关子单元33(图中是以NMOS管为例)则由于通断控制端接地,而保持断开,接收单元30则不能正常工作;当控制单元10经第九电阻R9向第二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提供低电平时,第二NPN型三极管Q4不导通,此时,电源VCC没有经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到地形成电流回路,第二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的电压相等,第二PNP型三极管Q3不导通,检测端J则为则低电平,同时第三开关子单元33则由于通断控制端与电源VCC电位相同(即为高电平),而导通,接收单元30正常工作。
当然,在实际电路设计中,检测端J与第六电阻R6可通过串接限流电阻等常用元件相连。
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讯电路还包括稳压滤波单元60,稳压滤波单元60电连接单线传输端X。通过稳压滤波单元60滤除单线传输端X的干扰和噪声信号,提升通讯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同时通过稳压滤波单元60稳定单线传输端X的信号的电压,保证通讯信号的稳定性,使得通讯时更加稳定可靠。
参阅图9至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稳压滤波单元60可包括滤波电容C3和稳压管Z1,滤波电容C3一端电连接单线传输端X,另一端接地,稳压管Z1与滤波电容C3并联。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基站,该基站包括第一通讯装置,第一通讯装置设有上述的通讯电路。该通讯电路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基站采用了上述通讯电路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清洁设备,包括第二通讯装置,第二通讯装置设有上述的通讯电路。该通讯电路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基站采用了上述通讯电路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还提出一种清洁系统300,包括上述的基站100和上述的清洁设备200,其中,基站100为清洁设备200提供护理,护理可包括充电、清洗拖擦件、回收污水、补充清水、清理集尘盒,等。由于上述基站100和清洁设备200采用了上述通讯电路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本清洁系统也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参阅图12和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100的壳体设有第一接口101,第一接口101与基站100的通讯电路111的单线传输端X电连接,清洁设备200的壳体设有第二接口201,第二接口201与清洁设备200的通讯电路211的单线传输端X电连接;
其中,第一接口101与第二接口201插接配合(例如其中一个接口为槽,另一接口为凸块),或第一接口101与第二接口201卡接配合(例如其中一个接口为弹性夹持部,另一个接口为卡入弹性夹持部中的卡板),或第一接口101与第二接口201抵接(例如,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201均为导电接触部)。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基站100采用图11所示的通讯电路,清洁设备200采用图9所示的通讯电路。通过基站100来检测清洁设备200是否到位,进而控制执行相应的通讯和护理工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基站100和清洁设备200均可以选择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或任一图中的所示的通讯电路。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或优选实施例,无论是文字还是附图都不能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凡是在与本实用新型一个整体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单元;
接收单元;
单线传输端,用于与外部电路进行信号传输,所述单线传输端电连接所述发送单元和所述接收单元;以及
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发送单元和所述接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发送单元向所述单线传输端发送信号,及通过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单线传输端的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收开关,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接收单元经所述接收开关相连,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接收开关的通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子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一导通端、第二导通端和通断控制端,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的第一导通端接电源,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的第二导通端电连接所述单线传输端,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一二极管;
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为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的第一导通端,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基极经所述第一电阻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为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为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的第二导通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基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还包括第一单向子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的第二导通端经所述第一单向子单元单向导通以电连接所述单线传输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子单元包括第二二极管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子单元的第二导通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所述单线传输端,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二二极管并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包括第二开关子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一导通端、第二导通端和通断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第一导通端接电源并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第二导通端接地,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单线传输端,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还经一负载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第二导通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和第三二极管;
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为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第一导通端,且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经所述第四电阻电连接所述电源,及经所述第五电阻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为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第二导通端,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为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还包括第二单向子单元,所述单线传输端经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单向导通以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单向子单元包括第四二极管和第二电容,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所述单线传输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所述第二电容与所述第四二极管并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位检测单元,所述在位检测单元电连接所述单线传输端和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单线传输端与外部电路的电连接状态,并反馈给所述控制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包括第二开关子单元和第三开关子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一导通端、第二导通端和通断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第一导通端接电源并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第二导通端经所述第三开关子单元接地,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单线传输端,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还经一负载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子单元的第二导通端;所述在位检测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三开关子单元的通断控制端,以控制所述第三开关子单元的通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在位检测单元包括第四开关子单元、第五开关子单元、第三单向子单元和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检测端;
所述检测端经所述第四开关子单元电连接电源,所述检测端经所述第三单向子单元单向导通,并电连接所述单线传输端;
所述第五开关子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三开关子单元和第四开关子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五开关子单元,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控制所述第五开关子单元的通断,使所述第三开关子单元和所述第四开关子单元切换导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二PNP型三极管、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所述第五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二NPN型三极管、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
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电源,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经所述第六电阻电连接所述检测端,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经所述第七电阻电连接电源,以及经所述第八电阻电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
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经所述第九电阻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以及经所述第十电阻电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稳压滤波单元,所述稳压滤波单元电连接所述单线传输端。
16.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通讯电路,所述通讯电路设于所述基站的第一通讯装置。
17.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通讯电路,所述通讯电路设于所述清洁设备的第二通讯装置。
18.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基站和权利要求17所述的清洁设备,所述基站为所述清洁设备提供护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的壳体设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基站的通讯电路的单线传输端电连接,所述清洁设备的壳体设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清洁设备的通讯电路的单线传输端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插接配合,或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卡接配合,或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抵接。
CN202223606203.4U 2022-12-29 2022-12-29 通讯电路、基站、清洁设备和清洁系统 Active CN2190417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6203.4U CN219041778U (zh) 2022-12-29 2022-12-29 通讯电路、基站、清洁设备和清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6203.4U CN219041778U (zh) 2022-12-29 2022-12-29 通讯电路、基站、清洁设备和清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41778U true CN219041778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79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06203.4U Active CN219041778U (zh) 2022-12-29 2022-12-29 通讯电路、基站、清洁设备和清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417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30255B (zh) 停靠站、自行走机器人以及清洁系统
CN105223858A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开关机控制电路
CA2736573A1 (en) A usb charger, its switch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and a usb interface charger for a laptop
CN111708287B (zh) 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及机器人
CN105827023A (zh) 一种终端间的无线充电方法及终端
CN212322086U (zh) 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及机器人
CN219041778U (zh) 通讯电路、基站、清洁设备和清洁系统
CN113606761A (zh) 电流环通讯电路和空调
CN113365185A (zh) 一种无线耳机及耳机系统
CN213879326U (zh) 隔离切换装置、耳机和耳机系统
CN109393573B (zh) 电子烟控制系统
CN217063992U (zh) 一种电平切换分时复用及隔离电路、tws耳机系统
CN210725281U (zh) 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CN111600696B (zh) 一种基于半双工通信总线的设计电路及方法、机器人
CN112506107A (zh) 一种开关量信号采集rtu
CN111976415B (zh) 室外机电控装置及车载空调器
CN213517959U (zh) 一种开关量信号采集rtu
CN220711665U (zh) 基站及清洁设备系统
CN220711484U (zh) 抗干扰单线双向通讯电路
CN215809187U (zh) 电流环通讯电路和空调
CN217789352U (zh) 一种双路充电电路
CN217446717U (zh) 通过触摸传感器防止未成年人使用的电子烟
CN219246042U (zh) 清除主控芯片cmos的复位电路及装置
CN219718111U (zh) 驱动控制电路、驱动装置和清洁设备
CN217592701U (zh) 抽吸式清洁设备及其模块连接电路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