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31868U -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隧道废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隧道废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31868U
CN219031868U CN202320049147.4U CN202320049147U CN219031868U CN 219031868 U CN219031868 U CN 219031868U CN 202320049147 U CN202320049147 U CN 202320049147U CN 219031868 U CN219031868 U CN 2190318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dimentation tank
tank
sedimentation
sewage treatment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4914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彬
郭家琛
刘海波
刘强
户若琪
周鹏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Bridge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 Ltd
Fif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Bridge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Bridge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 Ltd
Fif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Bridge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Bridge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 Ltd, Fif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Bridge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32004914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318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318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318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隧道废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若干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包括连通的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第三沉淀池、第四沉淀池、第五沉淀池;所述第一沉淀池、所述第二沉淀池、第三沉淀池、第四沉淀池靠近顶部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一沉淀池的进水口与混合池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混合池与所述第一沉淀池的连接管道上设置有药液投放箱,所述药液投放箱用于向所述污水处理装置中加入絮凝剂;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隧道废水处理系统,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不会污染当地用水以及地下水资源,且人工成本低,污水处理效果佳。

Description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隧道废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隧道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隧道施工排水中,大量岩石粉尘等悬浮杂质进入水中,在排出过程中,部分水中溶解性杂质被氧化、析出,化学性质有所改变,隧道施工时的渗出水本质上属地下水,另外隧道开挖各设备会产生一定污染,如钻机、喷射混凝土和注浆及其它人为产生的污染,又具有地表水的特点,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石油类及硝基苯类等构成的有机物。隧道施工排水如不加处理直接排放,既会污染周围环境,又会对受纳水体造成理化、生态等危害;
现有技术中,污水的排放和处理,由于隧道的污水会在隧道入口处汇集,通过清水泵将经过沉淀出来的清水抽排至地面管道,然后由人工处理隧道洞口的污泥,导致人工成本增加,然而这种污水处理方式只能将污水中的固体颗粒沉降,却无法对污水中的碱性物质加以中和,对周围环境和土壤水层造成污染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隧道排水以及污水处理沉淀池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若干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包括连通的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第三沉淀池、第四沉淀池、第五沉淀池;
所述第一沉淀池、所述第二沉淀池、第三沉淀池、第四沉淀池靠近顶部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一沉淀池的进水口与混合池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混合池与所述第一沉淀池的连接管道上设置有药液投放箱,所述药液投放箱用于向所述污水处理装置中加入絮凝剂;
相邻两个沉淀池中,前一沉淀池的出水口与后一沉淀池的进水口连通,所述进水口下方分别连接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堰的侧壁高度点高于所述出水口的最高点,所述出水堰内安装过滤网,用于去除水中悬浮物;
所述第五沉淀池的出水口连接有清水池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清水池,用于盛放净化后的水;
所述第一沉淀池内设有多个翼片隔板和絮凝隔板;所述絮凝隔板将所述第一沉淀池分隔为絮凝反应腔和絮凝沉降腔,所述翼片隔板设在所述絮凝反应腔内,所述翼片隔板用于增加进入所述絮凝反应腔内的流体的流程。
进一步,所述翼片隔板安装在所述第一沉淀池侧壁和所述絮凝隔板上,且与流体流动方向呈一定角度设计,所述翼片隔板与所述絮凝隔板垂直设置,多个所述翼片隔板相互错开交叉排列。
进一步,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底部设置有排泥口和排泥管,所述排泥管连通所述排泥口;
进一步,所述排泥管上安装有阀门,用于定期打开排放污泥;
一种隧道废水处理系统,其包括如上任一所述污水处理装置;
还包括调节池、第一输送装置和第二输送装置;
所述调节池、所述第一输送装置、所述混合池、第二输送装置、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和所述清水池通过管道依次连接;
所述调节池,用于收集隧道废水;
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用于将隧道废水从所述调节池输送到所述混合池;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用于将混合池中的污水输送到所述第一沉淀池中;
所述混合池,所述混合池位于隧道洞口外,用于存放隧道内污水并进行初步沉淀;
进一步,所述污水处理装置上还设有排泥排水池,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和所述排泥排水池经排泥口通过排泥管连通,所述排泥排水池用于收集排泥排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装置采用的多级沉淀池系统可以使得悬浮物的去除率达到98%-99%,进一步提高了悬浮物的去除效率,使得处理后的隧道污水PH值、化学需氧量,氮氧,悬浮物的检测数值都得到明显降低,处理后隧道污水可直接排放,该隧道废水处理系统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不会污染当地用水以及地下水资源,采用该隧道废水处理系统的人工成本和资金投入的成本低,且对污水处理效果佳。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实用新型作示意性的说明和解释,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装置结构图;
图2:本实用新型隧道废水处理系统具体实施结构图;
图中:1-调节池,2-第一输送装置,3-混合池,4-第二输送装置,5-第一沉淀池,5-1-翼片隔板、5-2-絮凝反应腔、5-3-絮凝沉降腔,5-4-絮凝隔板,6-药液投放箱,7-第二沉淀池,8-第三沉淀池,9-第四沉淀池,10-第五沉淀池,11-出水堰,12-排泥排水池,13-清水池,14-过滤网,15-进水口,16-出水口,17-排泥口,18-排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设计方法及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包括依次设置的若干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包括连通的第一沉淀池5、第二沉淀池7、第三沉淀池8、第四沉淀池9、第五沉淀池10;
所述第一沉淀池5、所述第二沉淀池7、第三沉淀池8、第四沉淀池9靠近顶部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一沉淀池5的进水口与混合池3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混合池3与所述第一沉淀池5的连接管道上设置有药液投放箱6,所述药液投放箱6用于向所述污水处理装置中加入絮凝剂;
相邻两个沉淀池中,前一沉淀池的出水口与后一沉淀池的进水口连通,所述进水口下方分别连接有出水堰11,所述出水堰11的侧壁高度点高于所述出水口的最高点,所述出水堰11内安装过滤网14,用于去除水中悬浮物;
所述第五沉淀池10的出水口连接有清水池13的进水口16连通,所述清水池13,用于盛放净化后的水;
参见图1,所述第一沉淀池5内设有多个翼片隔板5-1和絮凝隔板5-4;所述絮凝隔板5-4将所述第一沉淀池5分隔为絮凝反应腔5-2和絮凝沉降腔5-3,所述翼片隔板5-1安装在所述第一沉淀池5侧壁和所述絮凝隔板5-4上,所述翼片隔板5-1与所述絮凝隔板5-4垂直设置,所述翼片隔板5-1相互错开交叉排列;使得水流形成折流,有利于水流充分混合,增大水流流动距离,进而使加入混凝剂的污水进入一级沉淀池5反应更加充分,污水在一级沉淀池5的沉淀量达到90%,
值得说明的是,通过设置依次连通的第一沉淀池5、第二沉淀池7、第三沉淀池8、第四沉淀池9和第五沉淀池10,第二沉淀池7、第三沉淀池8、第四沉淀池9和第五沉淀池10的进出水口下方的出水堰11内安装过滤网14,进一步去除水中悬浮物,使水中聚并成大颗粒的杂质下沉防止进入下级沉淀池;对隧道施工污水的悬浮物总去除率约为98%-99%,提高了悬浮物的去除效率,通过向沉淀池中加入絮凝剂使得处理后的隧道污水PH值减小;
絮凝剂的加入能对水中微细颗粒和矾花进行罗捕、架桥,促使悬浮颗粒增大、增重,形成容易下沉的物质;
进一步,所沉淀池底部设置有排泥口17和排泥管18,所述排泥管18连通所述排泥口17,
进一步,所述排泥管18上安装有阀门,用于定期打开排放污泥;
参见图2,一种隧道废水处理系统,其包括如上任一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调节池1、第一输送装置2和第二输送装置4;
所述调节池1、所述第一输送装置2、所述混合池3、第二输送装置4、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和所述清水池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所述调节池1,用于收集隧道废水;所述第一输送装置2,用于将隧道废水从所述调节池1输送到所述混合池3;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用于将混合池3中的污水输送到所述第一沉淀池5中;
具体实施中,第一输送装置2和第二输送装置4为抽水泵;
所述混合池3,所述混合池3位于隧道洞口外,用于存放隧道内污水并进行初步沉淀;
进一步,污水处理装置上还设有排泥排水池12,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底部设置有排泥口17,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和所述排泥排水池12经排泥口17通过排泥管18连通,所述排泥排水池用于收集排泥排水;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连接有排泥排水池12,所述排泥口17与所述排泥排水池12连通;所述排泥排水池12用于收集排泥排水;污水处理装置排出的泥水、废渣统一运往弃渣场进行处理;
本实用新型隧道废水处理系统对隧道施工污水进行处理过程如下:
1.调节池1,调节池1设置在隧道内部地基地势较低处,用于收集隧道施工排放的废水;
2.开启第一输送装置2,通过第一输送装置2将废水由调节池1抽入混合池3后,再通过第二输送装置4将混合池3中的污水输送进入污水处理装置中;
3.向药液投放箱6内加入絮凝剂,本实施例所使用的絮凝剂为聚丙烯酰胺;
4.与药液混合后的废水通过进水口15进入污水处理装置的第一沉淀池5内进行充分反应后,依次通过所述第二沉淀池7、第三沉淀池8、第四沉淀池9和第五沉淀池10的进出水口下方的出水堰11内安装过滤网14,进一步去除水中悬浮物;
5.由第五沉淀池10上的出水口16流出进入清水池13;同时多级沉淀池的沉淀物通过排泥管18和排泥口进入排泥排水池12,排泥管18上安装有阀门,定期通过打开阀门采用专业机械设备(污水脱泥机)清理泥水、废渣,泥水、废渣统一运往弃渣场。
具体应用该所述隧道废水处理系统进行污水处理后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有设备单元加工制作均在厂内完成,现场只需将各设备单元组合安装,焊接成一个整体就位后,即可投入调试运行,整个制作过程可控性高,质量精度得以保证,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减少了现场施工工序,降低了材料消耗,直接降低了设备成本;同时该处理设备处理效率高效,降低了处理成本;
值得说明的是,1)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装置采用的多级沉淀池系统可以使得悬浮物的去除率达到98%-99%,进一步提高了悬浮物的去除效率;通过向沉淀池中加入絮凝剂使得处理后的隧道污水PH值降低,对污水中的碱性物质加以中和,对周围环境和土壤水层不会造成污染破坏,2)同时经过该隧道废水处理系统进行污水处理的隧道污水,化学需氧量,氮氧,悬浮物的检测数值都得到明显降低,处理后隧道污水可直接排放,该隧道废水处理系统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不会污染当地用水以及地下水资源,采用该隧道废水处理系统的人工成本和资金投入的成本低,且对污水处理效果佳;
3)所述隧道废水处理系统设置在隧道外,便于将污水进行处理后排出。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7)

1.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若干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包括连通的第一沉淀池(5)、第二沉淀池(7)、第三沉淀池(8)、第四沉淀池(9)、第五沉淀池(10);
所述第一沉淀池(5)、所述第二沉淀池(7)、第三沉淀池(8)、第四沉淀池(9)靠近顶部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一沉淀池(5)的进水口与混合池(3)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混合池(3)与所述第一沉淀池(5)的连接管道上设置有药液投放箱(6),所述药液投放箱(6)用于向所述污水处理装置中加入絮凝剂;
相邻两个沉淀池中,前一沉淀池的出水口与后一沉淀池的进水口连通,所述进水口下方分别连接有出水堰(11),所述出水堰(11)的侧壁高度点高于所述出水口的最高点,所述出水堰(11)内安装过滤网(14),用于去除水中悬浮物;
所述第五沉淀池(10)的出水口连接有清水池(13)的进水口(16)连通,所述清水池(13),用于盛放净化后的水;
所述第一沉淀池(5)内设有多个翼片隔板(5-1)和絮凝隔板(5-4);所述絮凝隔板(5-4)将所述第一沉淀池(5)分隔为絮凝反应腔(5-2)和絮凝沉降腔(5-3),所述翼片隔板(5-1)设在所述絮凝反应腔(5-2)内,所述翼片隔板(5-1)用于增加进入所述絮凝反应腔(5-2)内的流体的流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翼片隔板(5-1)安装在所述第一沉淀池(5)侧壁和所述絮凝隔板(5-4)上,且与流体流动方向呈一定角度设计,所述翼片隔板(5-1)与所述絮凝隔板(5-4)垂直设置,多个所述翼片隔板(5-1)相互错开交叉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沉淀池底部设置有排泥口(17)和排泥管(18),所述排泥管(18)连通所述排泥口(1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泥管(18)上安装有阀门,用于定期打开排放污泥。
5.一种隧道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污水处理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隧道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池(1)、第一输送装置(2)和第二输送装置(4);
所述调节池(1)、所述第一输送装置(2)、所述混合池(3)、第二输送装置(4)、所述沉淀池和所述清水池通过管道依次连接;
所述调节池(1),用于收集隧道废水;
所述第一输送装置(2),用于将隧道废水从所述调节池(1)输送到所述混合池(3);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用于将混合池(3)中的污水输送到所述第一沉淀池(5)中;
所述混合池(3),所述混合池(3)位于隧道洞口外,用于存放隧道内污水并进行初步沉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隧道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污水处理装置上还设有排泥排水池(12),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和所述排泥排水池(12)经排泥口(17)通过排泥管(18)连通,所述排泥排水池用于收集排泥排水。
CN202320049147.4U 2023-01-09 2023-01-09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隧道废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2190318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49147.4U CN219031868U (zh) 2023-01-09 2023-01-09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隧道废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49147.4U CN219031868U (zh) 2023-01-09 2023-01-09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隧道废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31868U true CN219031868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85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49147.4U Active CN219031868U (zh) 2023-01-09 2023-01-09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隧道废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318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74191B (zh) 一种处理雨水的一体化沉砂池及处理方法
CN104496081B (zh) 一种含汞污水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CN110963654A (zh) 一种工程泥浆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04276638B (zh) 一种隧道施工排水处理方法及其处理装置
CN204384992U (zh) 一种含汞污水处理装置
CN109020114A (zh) 一种淤泥固化处理工艺
CN103922506A (zh) 水质净化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
CN112811675A (zh) 一种煤矿井下煤泥水处理复用系统及方法
CN111732216A (zh) 煤矿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CN204162495U (zh) 一种隧道施工排水处理装置
CN219031868U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隧道废水处理系统
CN107500434A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隧道废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05461118A (zh) 煤矿污水处理与回用工艺
CN202390268U (zh) 井下定向钻机介质循环水就地回用处理系统
CN202881027U (zh) 一种稀土萃取废水有机磷去除装置
CN212894351U (zh) 一种小型低能耗初期雨水处理系统
CN210459373U (zh) 一种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CN212894250U (zh) 一种集装箱式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
CN203890153U (zh) 水质净化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
CN209835837U (zh) 一种移动式橇装油气田废水处理装置
CN209053196U (zh) 桥面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CN103011415B (zh) 大型湿地简易水处理回收装置
CN105174591A (zh) 一种矿井下水处理的设备
CN206940588U (zh) 一种油田污水处理系统
CN213926328U (zh) 一种用于深基坑的集水排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