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22019U - 一种床垫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床垫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022019U CN219022019U CN202223518155.3U CN202223518155U CN219022019U CN 219022019 U CN219022019 U CN 219022019U CN 202223518155 U CN202223518155 U CN 202223518155U CN 219022019 U CN219022019 U CN 2190220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turning
- air bag
- over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床垫,包括面罩层、气柱层、翻身气囊层、底布层和充放气装置。气柱层设置于面罩层下方,气柱层包括多个沿床垫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气柱,气柱沿床垫的宽度方向延伸,气柱上设置有两条热合折缝。翻身气囊层设置于气柱层下方,翻身气囊层包括沿床垫宽度方向对称设置的第一翻身气囊组和第二翻身气囊组,第一翻身气囊组和第二翻身气囊组均包括多个沿床垫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梯形翻身气囊,气柱下方均设置有梯形翻身气囊,第一翻身气囊组的翻身气囊的顶面位于第一气柱下方,第二翻身气囊组的翻身气囊的顶面位于第三气柱下方,翻身气囊上连接顶面与底面的一个斜面伸入第二气柱下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床垫。
背景技术
电动床垫是专为减轻长期卧床病人的烦恼和痛苦,为减轻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而设计制造的。它适用于长期卧床病人,是预防褥疮最有效的医疗器械之一。电动床垫设置有气柱层,气柱层设置有两组气柱,通过两组气柱的交替充气和排气,使床垫产生波动,可以改变患者身体局部皮肤受力,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以做到褥疮的防止和治疗;电动床垫底部对称设置有两组翻身气囊,可以通过对翻身气囊进行充气辅助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翻身,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然而现有的电动床垫,在对一组翻身气囊进行充气以辅助患者翻身时,翻身气囊顶起气柱,导致整个气柱发生倾斜,如此虽然有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翻身,但也导致患者在翻身过程中容易发生侧滑甚至出现患者从床上滑落的事故。并且现有的电动床垫,一般只在患者腰背部区域设置翻身气囊,翻身气囊只能支撑起患者的腰背区域,无法有效转移患者的重心,导致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翻身时依然需要较大的力气,而由于翻身气囊无法有效转移患者的重心,导致无法通过翻身气囊转移患者重心的方式降低医护人员为患者翻身的频次。
因此,亟需一种床垫,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床垫,辅助对患者进行翻身,避免患者翻身时发生侧滑,并且能够转移患者重心,降低医护人员为患者翻身的频次,进一步降低医护人员劳动强度。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床垫,包括:
面罩层;
气柱层,其设置于所述面罩层下方,所述气柱层包括多个沿所述床垫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气柱,所述气柱沿所述床垫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气柱上设置有两条热合折缝,以使所述气柱能够沿所述热合折缝弯折,两条所述热合折缝将所述气柱分为依次连通的第一气柱、第二气柱和第三气柱,所述第一气柱与所述第三气柱长度相等;
翻身气囊层,其设置于所述气柱层下方,所述翻身气囊层包括沿所述床垫宽度方向对称设置的第一翻身气囊组和第二翻身气囊组,所述第一翻身气囊组和所述第二翻身气囊组均包括多个沿所述床垫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梯形翻身气囊,所述气柱下方均设置有所述梯形翻身气囊,所述第一翻身气囊组的翻身气囊的顶面位于所述第一气柱下方,所述第二翻身气囊组的翻身气囊的顶面位于所述第三气柱下方,所述翻身气囊上连接顶面与底面的一个斜面伸入所述第二气柱下方;
底布层,其设置于所述翻身气囊层下方,所述底布层与所述面罩层配合包覆所述气柱层与所述翻身气囊层;
充放气装置,所述气柱层、所述第一翻身气囊组和所述第二翻身气囊组均可选择地与所述充放气装置连通。
作为优选,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充放气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床垫还包括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部分所述气柱与所述第一气道连通,其余所述气柱与所述第二气道连通,沿所述床垫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气道连通的气柱和与所述第二气道连通的气柱交替设置,所述第一气道和所述第二气道均可选择地与所述充放气装置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翻身气囊组的多个梯形翻身气囊包括沿床垫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翻身气囊、第二翻身气囊、第三翻身气囊和第四翻身气囊,所述第二翻身气囊设置有两个充气口,所述第一翻身气囊、第三翻身气囊和所述第四翻身气囊均设置有一个所述充气口;
所述第二翻身气囊组的多个梯形翻身气囊包括沿所述床垫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五翻身气囊、第六翻身气囊、第七翻身气囊和第八翻身气囊,与所述第二翻身气囊相对设置的第六翻身气囊设置有两个所述充气口,所述第五翻身气囊、所述第七翻身气囊和所述第八翻身气囊均设置有一个所述充气口;
所述床垫还包括与所述充放气装置第三气道和第四气道,所述第一翻身气囊组上的所述充气口均与所述第三气道连通,所述第二翻身气囊组上的所述充气口均与所述第四气道连通,所述第三气道以及所述第四气道均可选择地与所述充放气装置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翻身气囊层还包括第四绑带,所述第四绑带沿所述床垫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四绑带与所述底布层之间形成第四安装孔,所述梯形翻身气囊穿设于所述第四安装孔。
作为优选,所述第四绑带的两端均通过扁带压扣与所述底布层可拆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气柱层还包括:
气柱底布,所述气柱设置于所述气柱底布上;
侧边固定条,其连接于所述气柱底布上,所述气柱底布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侧边固定条,所述气柱两端均设置有母扣,所述侧边固定条上设置有与所述母扣一一对应的公扣,所述公扣与所述母扣配合连接所述气柱与所述侧边固定条。
作为优选,所述气柱层还包括:
第一绑带,其连接于所述气柱底布上,所述第一绑带与所述气柱底布配合形成与所述第一气柱一一对应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气柱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第二绑带,其连接于所述气柱底布上,所述第二绑带与所述气柱底布配合形成与所述第二气柱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气柱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
第三绑带,其连接于所述气柱底布上,所述第三绑带与所述气柱配合形成与所述第三气柱一一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所述气柱穿设于所述第三安装孔。
作为优选,还包括多个拉链,所述面罩层与所述气柱底布之间以及所述底布层与气柱底布之间均通过所述拉链连接。
作为优选,还包括压力检测层,所述压力检测层设置于所述底布层内或设置于所述面罩层与所述气柱层之间,所述压力检测层包括多个沿所述床垫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压力检测区域,相邻两个压力检测区域之间能够弯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床垫,在患者需要翻身时,可以通过充放气装置对第一翻身气囊组或第二翻身气囊组进行充气,辅助对患者进行向右翻身或向左翻身。以对第一翻身气囊组进行充气为例,第一翻身气囊组顶起其上方的第一气柱以及第二气柱靠近第一气柱的部分,此时第一气柱通过面罩层顶起患者的一侧身体,伸入第二气柱下方的梯形翻身气囊的斜面配合第二气柱起到支撑患者背部的作用,提高患者翻身时的舒适度,第三气柱此时未被顶起处于平置状态,从而避免患者一侧被顶起时发生侧滑而导致发生掉床事故。气柱下方均设置有梯形翻身气囊,在对患者进行翻身时,可以对患者的头部、背部、腰部、臀部以及腿部均给与一定的辅助力,从而进一步降低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通过翻身气囊层有效转移患者的重心,改变患者身体的压力集中区域,从而能够降低医护人员为患者翻身的频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垫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垫的部分结构(隐去面罩层)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垫的第一翻身气囊组充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柱层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柱层的部分结构的主视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柱层的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柱层的部分结构的主视图二;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柱层的侧边固定条的主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柱层的侧边固定条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垫的部分结构(隐去面罩层及气柱层)的主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垫的部分结构(隐去面罩层及气柱层)的俯视图二;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垫的部分结构(隐去面罩层及气柱层)的侧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面罩层的主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面罩层的俯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检测层的主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检测层的俯视图。
图中:
1、面罩层;
2、气柱层;21、气柱;211、热合折缝;212、第一气柱;213、第二气柱;214、第三气柱;215、母扣;216、双通气嘴;22、气柱底布;23、侧边固定条;231、公扣;24、第一绑带;25、第二绑带;26、第三绑带;
3、翻身气囊层;31、第一翻身气囊组;311、第一翻身气囊;312、第二翻身气囊;313、第三翻身气囊;314、第四翻身气囊;32、第二翻身气囊组;321、第五翻身气囊;322、第六翻身气囊;323、第七翻身气囊;324、第八翻身气囊;33、第四绑带;34、扁带压扣;
4、底布层;
5、第一气道;6、第二气道;7、第三气道;8、第四气道;
9、拉链;
10、压力检测层;101、第一压力检测区域;102、第二压力检测区域;103、第三压力检测区域;104、和第四压力检测区域;105、保护壳;106、泡棉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床垫,包括面罩层1、气柱层2、翻身气囊层3、底布层4和充放气装置。气柱层2设置于面罩层1下方,气柱层2包括多个沿床垫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气柱21,气柱21沿床垫的宽度方向延伸,气柱21上设置有两条热合折缝211,以使气柱21能够沿热合折缝211弯折,两条热合折缝211将气柱21分为依次连通的第一气柱212、第二气柱213和第三气柱214,第一气柱212与第三气柱214长度相等。对气柱21的特定位置进行热合,使气柱21该位置相对的两个面部分粘接形成热合折缝211,以便于气柱在此处弯折,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热合作业具体方法这里不再赘述。翻身气囊层3设置于气柱层2下方,翻身气囊层3包括沿床垫宽度方向对称设置的第一翻身气囊组31和第二翻身气囊组32,所述第一翻身气囊组(31)和所述第二翻身气囊组(32)均包括多个沿所述床垫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梯形翻身气囊,所述气柱(21)下方均设置有所述梯形翻身气囊,所述第一翻身气囊组(31)的翻身气囊的顶面位于所述第一气柱(212)下方,所述第二翻身气囊组(32)的翻身气囊的顶面位于所述第三气柱(214)下方,所述翻身气囊上连接顶面与底面的一个斜面伸入所述第二气柱(213)下方。底布层4设置于翻身气囊层3下方,底布层4与面罩层1配合包覆气柱层2与翻身气囊层3。气柱层2、第一翻身气囊组31和第二翻身气囊组32均可选择地与充放气装置连通。充放气装置的具体型号可根据需要选择,只要能够满足对气柱21以及梯形翻身气囊的充放气要求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床垫,在患者需要翻身时,可以通过充放气装置对第一翻身气囊组31或第二翻身气囊组32进行充气,辅助对患者进行向右翻身或向左翻身。以对第一翻身气囊组31进行充气为例,第一翻身气囊组31顶起其上方的第一气柱212以及第二气柱213靠近第一气柱212的部分,此时第一气柱212通过面罩层1顶起患者的一侧身体,伸入第二气柱213下方的梯形翻身气囊的斜面配合第二气柱213起到支撑患者背部的作用,提高患者翻身时的舒适度,第三气柱214此时未被顶起处于平置状态,从而避免患者一侧被顶起时发生侧滑而导致发生掉床事故。气柱21下方均设置有梯形翻身气囊,在对患者进行翻身时,可以对患者的头部、背部、腰部、臀部以及腿部均给与一定的辅助力,从而进一步降低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通过翻身气囊层有效转移患者的重心,改变患者身体的压力集中区域,从而能够降低医护人员为患者翻身的频次。
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床垫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充放气装置,通过控制器控制充放气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具体原理这里不再赘述。控制器可以按照设定频率交替控制第一翻身气囊组31和第二翻身气囊组32充放气,从而不断转移患者的重心,改变患者身体的压力集中区域,以降低医护人员为患者翻身的频次
可选地,如图5所示,床垫还包括第一气道5和第二气道6,部分气柱21与第一气道5连通,其余气柱21与第二气道6连通,沿床垫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气道5连通的气柱21和与第二气道6连通的气柱21交替设置,第一气道5和第二气道6均可选择地与充放气装置连通,从而使气柱层2的气柱21形成两组可独立充放气的气柱模块,即通过第一气道5与充放气装置连通的气柱21是一个气柱模块,通过第二气道6与充放气装置连通的气柱21是另一个气柱模块,通过控制器分别控制两个气柱模块交替充放气,可以实现两个气柱模块交替波动,使患者身体与床垫接触的部分处于波动状态,防止局部压力过高造成褥疮。控制器控制充放气装置对不同的容器进行交替充放气为本领域的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如图4所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气柱21上设置有双通气嘴216,第一气道5以及第二气道6均通过双通气嘴216与对应的气柱21的内腔连通。
可选地,如图5-10所示,气柱层2还包括气柱底布22和侧边固定条23。气柱21设置于气柱底布22上。侧边固定条23连接于气柱底布22上,气柱底布22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侧边固定条23,气柱21两端均设置有母扣215,侧边固定条23上设置有与母扣215一一对应的公扣231,公扣231与母扣215配合连接气柱21与侧边固定条23。侧边固定条23连接于气柱底布22上,气柱21通过母扣215连接于侧边固定条23上的公扣231上,从而使沿床垫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的气柱21连接为一个整体。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侧边固定条23与气柱底布22通过缝合固定。公扣231和母扣215配合连接两个部件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公扣231和母扣215的具体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5、图7和图8所示,气柱层2还包括第一绑带24、第二绑带25和第三绑带26。第一绑带24连接于气柱底布22上,第一绑带24与气柱底布22配合形成与第一气柱212一一对应的第一安装孔,第一气柱212穿设于第一安装孔。第二绑带25连接于气柱底布22上,第二绑带25与气柱底布22配合形成与第二气柱213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第二气柱213穿设于第二安装孔。第三绑带26连接于气柱底布22上,第三绑带26与气柱21配合形成与第三气柱214一一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气柱21穿设于第三安装孔。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绑带24、第二绑带25和第三绑带26均缝合固定于气柱底布22上。通过第一绑带24对第一气柱212的限位作用、第二绑带25对第二气柱213的限位作用以及第三绑带26对第三气柱214的限位作用,减小第一翻身气囊组31以及第二翻身气囊组32充气时,第一气柱212、第二气柱213以及第三气柱214与气柱底布22的相对位移。
可选地,如图11-13所示,第一翻身气囊组31的多个梯形翻身气囊包括沿床垫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翻身气囊311、第二翻身气囊312、第三翻身气囊313和第四翻身气囊314,第二翻身气囊312设置有两个充气口,第一翻身气囊311、第三翻身气囊313和第四翻身气囊314均设置有一个充气口。第二翻身气囊组32的多个梯形翻身气囊包括沿床垫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五翻身气囊321、第六翻身气囊322、第七翻身气囊323和第八翻身气囊324,与第二翻身气囊312相对设置的第六翻身气囊322设置有两个充气口,第五翻身气囊321、第七翻身气囊323和第八翻身气囊324均设置有一个充气口。床垫还包括第三气道7,充气口均与第三气道7连通,第三气道7与充放气装置的出气口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一翻身气囊组31的第一翻身气囊311、第二翻身气囊312、第三翻身气囊313和第四翻身气囊314依次排列,第二翻身气囊组32的第五翻身气囊321、第六翻身气囊322、第七翻身气囊323和第八翻身气囊324依次排列,第二翻身气囊312和第六气囊组322所处位置位于患者背部下方,患者的体重大多集中作用于第二翻身气囊312以及第六翻身气囊322的位置,如果各个翻身气囊上充气口数量相同,则对第一翻身气囊组31进行充气时,位于患者背部的第二翻身气囊312的充气速度会明显慢于第一翻身气囊311、第三翻身气囊313和第四翻身气囊314,第二翻身气囊组32的第六翻身气囊322同理,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二翻身气囊312和第六翻身气囊322上均设置有两个充气口,其余翻身气囊上均设置一个充气口,在对患者进行翻身时,保证各个梯形翻身气囊能够保持大致相同的充气速度。
可选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翻身气囊层3还包括第四绑带33,第四绑带33沿床垫的宽度方向延伸,第四绑带33与底布层4之间形成第四安装孔,梯形翻身气囊穿设于第四安装孔。第四绑带33起到固定梯形翻身气囊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梯形翻身气囊均通过两个第四绑带33固定。第四绑带33的两端均通过扁带压扣34与底布层4可拆卸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四绑带33为扁带,扁带与扁带压扣34均为本领域的常用部件,扁带和扁带压扣34的具体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床垫还包括压力检测层10,压力检测层10的结构如图16和图17所示,压力检测层10设置于底布层4内或设置于面罩层1与气柱层2之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压力检测层10设置于底布层4内。压力检测层10包括多个沿床垫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压力检测区域,相邻两个压力检测区域之间能够弯折。医院病床往往由几段组成,并且能够局部上翘或下凹,便于不同病症的患者使用,例如病床顶端上翘可以使活动不变的患者上半身支起,便于患者进食和看书等,相邻两个压力检测区域之间能够弯折可以避免病床局部上翘或下凹时损坏压力检测层。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压力检测层10包括第一压力检测区域101、第二压力检测区域102、第三压力检测区域103和第四压力检测区域104,相邻两个压力检测区域之间均通过柔性材料连接,使相邻两个压力检测区域之间能够弯折,柔性材料的具体材质不限。压力检测层10还包括电路板(图未示),电路板外设置有保护壳105,本实施例中的压力检测层10上设置有1500个压力感应点,各个压力感应点均与电路板电连接。压力检测层10还包括泡棉垫106,各个压力检测区域下方均设置有泡棉垫106。压力检测层10还包括包覆层(图未示),包覆层包覆各个压力检测区域、泡棉垫106以及电路板。通过该压力检测层监测床垫所受压力,床垫的控制器可以根据床垫所受压力判断患者是否在床,并在显示终端上显示患者是否在床的信息,显示终端可以是控制盒的显示器、护士站大屏或者PDA等,防止出现患者坠床而护士不知道的问题。其次,压力检测层还可以监测患者局部的压力情况,当局部压力过大且持续时间过长时控制器可以自动推送预警信息到显示终端上,控制器可以根据患者局部的压力情况自适应调节两个气柱模块的波动周期和翻身周期等,患者的护理人员收到预警信息后可以对患者进行人工翻身,从而大大降低患者褥疮发生的概率。
可选地,如图12、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床垫还包括多个拉链9,面罩层1与底布层4上均设置有拉链9,面罩层1与气柱底布22之间以及底布层4与气柱底布22之间均通过拉链9连接。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床垫,其特征在于,包括:
面罩层(1);
气柱层(2),其设置于所述面罩层(1)下方,所述气柱层(2)包括多个沿所述床垫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气柱(21),所述气柱(21)沿所述床垫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气柱(21)上设置有两条热合折缝(211),以使所述气柱(21)能够沿所述热合折缝(211)弯折,两条所述热合折缝(211)将所述气柱(21)分为依次连通的第一气柱(212)、第二气柱(213)和第三气柱(214),所述第一气柱(212)与所述第三气柱(214)长度相等;
翻身气囊层(3),其设置于所述气柱层(2)下方,所述翻身气囊层(3)包括沿所述床垫宽度方向对称设置的第一翻身气囊组(31)和第二翻身气囊组(32),所述第一翻身气囊组(31)和所述第二翻身气囊组(32)均包括多个沿所述床垫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梯形翻身气囊,所述气柱(21)下方均设置有所述梯形翻身气囊,所述第一翻身气囊组(31)的翻身气囊的顶面位于所述第一气柱(212)下方,所述第二翻身气囊组(32)的翻身气囊的顶面位于所述第三气柱(214)下方,所述翻身气囊上连接顶面与底面的一个斜面伸入所述第二气柱(213)下方;
底布层(4),其设置于所述翻身气囊层(3)下方,所述底布层(4)与所述面罩层(1)配合包覆所述气柱层(2)与所述翻身气囊层(3);
充放气装置,所述气柱层(2)、所述第一翻身气囊组(31)和所述第二翻身气囊组(32)均可选择地与所述充放气装置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充放气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床垫还包括第一气道(5)和第二气道(6),部分所述气柱(21)与所述第一气道(5)连通,其余所述气柱(21)与所述第二气道(6)连通,沿所述床垫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气道(5)连通的气柱(21)和与所述第二气道(6)连通的气柱(21)交替设置,所述第一气道(5)和所述第二气道(6)均可选择地与所述充放气装置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身气囊组(31)的多个梯形翻身气囊包括沿床垫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翻身气囊(311)、第二翻身气囊(312)、第三翻身气囊(313)和第四翻身气囊(314),所述第二翻身气囊(312)设置有两个充气口,所述第一翻身气囊(311)、第三翻身气囊(313)和所述第四翻身气囊(314)均设置有一个所述充气口;
所述第二翻身气囊组(32)的多个梯形翻身气囊包括沿所述床垫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五翻身气囊(321)、第六翻身气囊(322)、第七翻身气囊(323)和第八翻身气囊(324),与所述第二翻身气囊(312)相对设置的第六翻身气囊(322)设置有两个所述充气口,所述第五翻身气囊(321)、所述第七翻身气囊(323)和所述第八翻身气囊(324)均设置有一个所述充气口;
所述床垫还包括与所述充放气装置第三气道(7)和第四气道(8),所述第一翻身气囊组(31)上的所述充气口均与所述第三气道(7)连通,所述第二翻身气囊组(32)上的所述充气口均与所述第四气道(8)连通,所述第三气道(7)以及所述第四气道(8)均可选择地与所述充放气装置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身气囊层(3)还包括第四绑带(33),所述第四绑带(33)沿所述床垫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四绑带(33)与所述底布层(4)之间形成第四安装孔,所述梯形翻身气囊穿设于所述第四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绑带(33)的两端均通过扁带压扣(34)与所述底布层(4)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柱层(2)还包括:
气柱底布(22),所述气柱(21)设置于所述气柱底布(22)上;
侧边固定条(23),其连接于所述气柱底布(22)上,所述气柱底布(22)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侧边固定条(23),所述气柱(21)两端均设置有母扣(215),所述侧边固定条(23)上设置有与所述母扣(215)一一对应的公扣(231),所述公扣(231)与所述母扣(215)配合连接所述气柱(21)与所述侧边固定条(2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柱层(2)还包括:
第一绑带(24),其连接于所述气柱底布(22)上,所述第一绑带(24)与所述气柱底布(22)配合形成与所述第一气柱(212)一一对应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气柱(212)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第二绑带(25),其连接于所述气柱底布(22)上,所述第二绑带(25)与所述气柱底布(22)配合形成与所述第二气柱(213)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气柱(213)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
第三绑带(26),其连接于所述气柱底布(22)上,所述第三绑带(26)与所述气柱(21)配合形成与所述第三气柱(214)一一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所述气柱(21)穿设于所述第三安装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床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拉链(9),所述面罩层(1)与所述气柱底布(22)之间以及所述底布层(4)与气柱底布(22)之间均通过所述拉链(9)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床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力检测层(10),所述压力检测层(10)设置于所述底布层(4)内或设置于所述面罩层(1)与所述气柱层(2)之间,所述压力检测层(10)包括多个沿所述床垫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压力检测区域,相邻两个压力检测区域之间能够弯折。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518155.3U CN219022019U (zh) | 2022-12-28 | 2022-12-28 | 一种床垫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518155.3U CN219022019U (zh) | 2022-12-28 | 2022-12-28 | 一种床垫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022019U true CN219022019U (zh) | 2023-05-16 |
Family
ID=86283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518155.3U Active CN219022019U (zh) | 2022-12-28 | 2022-12-28 | 一种床垫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022019U (zh) |
-
2022
- 2022-12-28 CN CN202223518155.3U patent/CN21902201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3935604A (en) | Support device for lifting and supporting patients | |
US20080271245A1 (en) | Inflatable mattress with uniform restraint | |
CN106974788B (zh) | 多功能充气护理床垫 | |
WO2022193967A1 (zh) | 一种多功能转移床垫 | |
CN219022019U (zh) | 一种床垫 | |
CN207837792U (zh) | 多功能充气护理床垫 | |
CN108652877A (zh) | 多功能防褥疮充气床垫 | |
CN2920216Y (zh) | 一种用于防治褥疮的床垫 | |
CN112842758A (zh) | 防褥疮且便于转运的医用垫 | |
CN114699257B (zh) | 一种基于气囊护理床垫小翻身运动的压疮预防方法 | |
CN115252302A (zh) | 多用途智能气压床垫 | |
US11376179B1 (en) | Multifunctional nursing mattress | |
CN215229550U (zh) | 防褥疮且便于转运的医用垫 | |
CN115721492A (zh) | 一种自适应调节防褥疮多用俯卧位气垫床及其应用 | |
CN210138264U (zh) | 一种人体卧床床垫 | |
CN213311098U (zh) | 一种有助于血循环的气床垫 | |
CN211065851U (zh) | 一种充气床垫 | |
CN212140791U (zh) | 气囊翻身床垫 | |
CN211634046U (zh) | 一种术中防压疮气垫床单 | |
CN219700367U (zh) | 一种护理垫结构 | |
CN209347480U (zh) | 一种医用护理垫 | |
CN215459558U (zh) | 一种多功能翻身气垫床垫 | |
CN216570560U (zh) | 具有翻身辅助功能的护理床垫 | |
CN216535881U (zh) | 一种新型防压疮的翻身气垫 | |
CN216652687U (zh) | 用于轮椅的足底防压疮脚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