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98638U - 散热单元、散热器及电子产品 - Google Patents

散热单元、散热器及电子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98638U
CN218998638U CN202222774417.6U CN202222774417U CN218998638U CN 218998638 U CN218998638 U CN 218998638U CN 202222774417 U CN202222774417 U CN 202222774417U CN 218998638 U CN218998638 U CN 2189986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fins
pipe
radiating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7441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俊宇
李晓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anjinghu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anjing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anjinghu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anjing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7441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986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986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986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单元、散热器及电子产品,用于对发热部进行散热,其中,散热单元包括:设于发热部上的导热基座,设于导热基座上的热管、以及设于热管上的散热片;散热片包括沿热管的长度方向堆叠形成波浪形结构的多个V型翅片以及设于V型翅片上的扰流板,V型翅片具有两相对布置的侧板,每一V型翅片的两个侧板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间隙,相邻的两个V型翅片之间形成有第二散热间隙,每一侧板上设有连通第一散热间隙和第二散热间隙的通气口,通气口的上方布置有扰流板,扰流板与侧板的表面成预设角度。散热片用于散热,扰流板与通气口组成了一个较窄的通道,当气流从该通道中流过时,流速增大,产生湍流,该湍流有助于散热。

Description

散热单元、散热器及电子产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散热单元、具有该散热单元的散热器,以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电子产品。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散热器主要由多个散热鳍片和热管构成,热管穿设在多个散热鳍片中,散热鳍片一般为片状结构,多个片状结构堆叠设置在热管上。该种形式的散热器单位体积内的有效散热面积有限,其散热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单元、散热器及电子产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散热器存在的散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散热单元,导热基座,用于固定于电子产品的发热部上;
热管,与所述导热基座连接,所述热管用于传导所述导热基座的热量;
散热片,设于所述热管上,所述散热片包括沿所述热管的长度方向堆叠形成波浪形结构的多个V型翅片以及设于所述V型翅片上的扰流板,所述V型翅片具有两相对布置的侧板,每一所述V型翅片的两个所述侧板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间隙,相邻的两个所述V型翅片之间形成有第二散热间隙,每一所述侧板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散热间隙和所述第二散热间隙的通气口,所述通气口的上方布置有所述扰流板,所述扰流板与所述侧板的表面成预设角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热管连接导热基座与散热片,相对于其他传热构件,热管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实现两者间的热量传递,方便热量扩散至散热片上,以提高其散热的效率,提升散热效果;散热片由多个V型翅片堆叠形成波浪形结构,该波浪形结构在单位体积内形成多个第一散热间隙和第二散热间隙,第一散热间隙的内壁面和第二散热间隙的内壁面可以与其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散热面积增大,可以有效增强散热的效果;扰流板与通气口组成了一个较窄的通道,当气流从该通道中流过时,其流速会增大,进而产生湍流,该湍流有助于加速热量的扩散,提升散热单元的散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为:3°至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设角度在该取值范围内,其风阻较小且更有利于形成湍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散热片分设于所述热管的轴线的相对两侧;其中,每一所述V型翅片具有相对设置的敞口端和尖端,位于所述热管一侧的所述散热片的每一所述V型翅片的所述敞口端与位于所述热管另一侧的所述散热片的每一所述V型翅片的所述尖端相对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个敞口端与热管的侧壁可以形成一个散热通道,位于热管一侧的敞口端与位于热管另一侧的尖端相对设置,使得多个散热通道在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相互错开,进而使得经过各散热通道的气流的流路相互错开,相互错开的气流流路更有助于加快带走热管辐射出的热量,进而提升散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管为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的第三管段,所述第一管段上邻接有一组所述散热片,所述第二管段上邻接有另一组所述散热片,所述第三管段穿设于所述导热基座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管段可以将导热基座处的热量双向传递至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处的散热片可以同时进行散热,提升了散热效率,进而增强散热的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V型翅片的厚度为0.06-0.5毫米,所述V型翅片的材料为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V型翅片优选的厚度为0.06-0.5毫米的铝片,其重量较轻便于运输和安装,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管包括蒸发段和冷凝段,所述蒸发段与所述导热基座连接,所述冷凝段与所述散热片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热基座设于蒸发段上,散热片设于冷凝段上,热管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将热量从导热基座传递至散热片上,以实现较好的散热效果。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散热器,包括:框架、分隔板以及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种所述的散热单元,相互平行布置的多个所述分隔板将所述框架分隔成多个并列设置的散热窗口,每个所述散热窗口内设有所述散热单元;其中,所述热管一端穿设于所述框架上,所述热管另一端与所述导热基座连接,所述散热片设于所述散热窗口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散热单元并列设置安装在框架内,增加了散热单元的数量,多个散热单元可以同时进行散热,可以有效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进而提升散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设于所述框架设有所述散热窗口的表面上,并吹向所述第一散热间隙和所述第二散热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风扇加快了气流的流速,使得单位时间内气流可以从散热片上带走更多的热量,进而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增加散热的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散热片分设于所述分隔板的轴线的相对两侧;其中,每一所述V型翅片具有相对设置的敞口端和尖端,位于所述分隔板一侧的所述散热片的每一所述V型翅片的所述敞口端与位于所述分隔板另一侧的所述散热片的每一所述V型翅片的所述尖端相对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个敞口端与分隔板的侧壁可以形成一个散热通道,位于分隔板一侧的敞口端与位于分隔板另一侧的尖端相对设置,使得多个散热通道在分隔板的长度方向上相互错开,进而使得经过各散热通道的气流的流路相互错开,相互错开的气流流路更有助于加快带走分隔板上辐射出的热量,进而提升散热效果。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产品,包括:发热部以及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种所述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发热部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器设于发热部上,散热器可以将发热部所产生的热量扩散并与其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进而实现散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单元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片的立体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V型翅片的立体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经过V型翅片的气流流向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的主视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单元的立体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散热单元的立体结构图之一;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散热单元的立体结构图之二。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100、散热单元;200、散热器;
1、导热基座;2、热管;3、散热片;
21、第一管段;22、第二管段;23、第三管段;31、V型翅片;32、扰流板;33、第一散热间隙;34、第二散热间隙;
311、侧板;312、通气口;313、敞口端;314、尖端;
210、框架;220、分隔板;230、散热窗口;240、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指示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单元100,导热基座1,用于固定于电子产品(未图示)的发热部(未图示)上;
热管2,与导热基座1连接,热管2用于传导导热基座1的热量;
散热片3,设于热管2上,散热片3包括沿热管2的长度方向堆叠形成波浪形结构的多个V型翅片31以及设于V型翅片31上的扰流板32,V型翅片31具有两相对布置的侧板311,每一V型翅片31的两个侧板311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间隙33,相邻的两个V型翅片31之间形成有第二散热间隙34,每一侧板311上设有连通第一散热间隙33和第二散热间隙34的通气口312,通气口312的上方布置有扰流板32,扰流板32与侧板311的表面成预设角度。
可以理解地,发热部包括但不限于:显卡、CPU、灯具、电池等电子元器件的产热部件和暖气片、锅炉等机械设备的产热部件。导热基座1应当选用导热性能好的材料制成,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导热基座1优选为铜基座。
具体地,热管2包括管壳、吸液芯和端盖,管壳和端盖之间形成有储液腔,储液腔的内壁上设有吸液芯(优选为毛细多孔材料)。将储液腔内抽成负压后充以适量的工作液体(工作液体优选为乙醚,其沸点低,容易挥发),使紧贴管壳内壁的吸液芯中充满工作液体后密封。热管2的一端为蒸发段,另一端为冷凝段,根据应用需要在两段中间可布置绝热段。在热管2的蒸发段,管芯内的工作液体受热蒸发,并带走热量,该热量为工作液体的蒸发潜热,蒸汽从中心通道流向热管的冷凝段,凝结成液体,同时放出潜热,在毛细力的作用下,液体回流到蒸发段。这样,就完成了一个闭合循环,从而将大量的热量从蒸发段传到冷凝段。相对于其他导热构件,热管的热量传导效率更高。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如下:导热基座1设于发热部上,热管2设于导热基座1上,散热片3设于热管2上;发热部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导热基座1,并经由热管2传递至散热片3上的多个V型翅片31上,V型翅片31将热量辐射至周围的空气中,气流将热量带走,进而实现散热功能。可以理解地,气流的动力来源可以为外部风扇所产生的机械风或自然界的自然风。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散热片3由多个V型翅片31堆叠形成波浪形结构,波浪形结构在单位体积内形成多个第一散热间隙33和第二散热间隙34,第一散热间隙33和第二散热间隙34的内壁面可以与其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即其有效的散热面积较大,且气流通过时其迎风面的风阻较小,可以有效增强散热的效果。
更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图示箭头方向为气流的流动方向,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可知,扰流板32与通气口312组成了一个较窄的通道,当气流从该通道中流过时,其流速会增大,进而产生湍流,该湍流有助于加速热量的扩散,提升散热单元100的散热效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热管2连接导热基座1与散热片3,相对于其他传热构件,热管2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实现两者间的热量传递,方便热量扩散至散热片3上,以提高其散热的效率,提升散热效果;散热片3由多个V型翅片31堆叠形成波浪形结构,该波浪形结构在单位体积内形成多个第一散热间隙33和第二散热间隙34,第一散热间隙33和第二散热间隙34的内壁面可以与其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同一单位尺寸的散热单元内,使得散热面积增大,可以有效增强散热的效果;扰流板32与通气口312组成了一个较窄的通道,当气流从该通道中流过时,其流速会增大,进而产生湍流,该湍流有助于加速热量的扩散,提升散热单元100的散热效果。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预设角度的范围为:3°至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设角度在该取值范围内,其风阻较小且更有利于形成湍流。
如图5、图6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散热片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散热片3分设于热管2的轴线的相对两侧;其中,每一V型翅片31具有相对设置的敞口端313和尖端314,位于热管2一侧的散热片3的每一V型翅片31的敞口端313与位于热管2另一侧的散热片3的每一V型翅片31的尖端314相对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个敞口端313与热管2的侧壁可以形成一个散热通道,位于热管2一侧的敞口端313与位于热管2另一侧的尖端314相对设置,使得多个散热通道在热管2的长度方向上相互错开,进而使得经过各散热通道的气流的流路相互错开,相互错开的气流流路更有助于加快带走热管2辐射出的热量,进而提升散热效果。
如图1所示,热管为U型结构,U型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管段21和第二管段22,以及连接第一管段21和第二管段22的第三管段23,第一管段21上邻接有一组散热片3,第二管段22上邻接有另一组散热片3,第三管段23穿设于导热基座1内。第三管段23穿设于导热基座1内,导热基座1将热量传导至第三管段23处,第三管段23再将热量双向传递至第一管段21和第二管段22,第一管段21处的散热片3和第二管段22处的散热片3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将热量散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管段23可以将导热基座1处的热量双向传递至第一管段21和第二管段22,第一管段21和第二管段22处的散热片3可以同时进行散热,提升了散热效率,进而增强散热的效果。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V型翅片31的厚度为0.06-0.5毫米,V型翅片31的材料为铝。相关技术中,散热鳍片一般选用厚度为0.3-0.5毫米的片状金属,其大大增加了散热器的重量,本实施例中V型翅片31的厚度优选为0.06-0.5毫米;具体地,V型翅片31的厚度优选为0.08毫米。V型翅片31的材料应当为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在本实施例中,V型翅片31的材料优选为铝料,铝料具有较为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同时对比等体积的其他金属(如铜、铁),其质量较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V型翅片31优选的厚度为0.06-0.5毫米的铝片,其重量较轻便于运输和安装,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热管2包括蒸发段和冷凝段,蒸发段与导热基座1连接,冷凝段与散热片3连接。
可以理解地,热管2的冷凝段与散热片3接触,热管2的蒸发段与导热基座1连接;当蒸发段受热时毛纫芯中的液体蒸发汽化,蒸汽在微小的压差下流向冷凝段放出热量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通过上述实施例原理,形成了一个闭合循环,可以实现将大量的热量从蒸发段传到冷凝段,即将热量从导热基座1传递至散热片3上,以实现较好的散热效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热基座1设于蒸发段上,散热片3设于冷凝段上,热管2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将热量从导热基座1传递至散热片3上,散热片3可以向其周围的空气辐射热量,以实现较好的散热效果。
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一,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散热器200,包括框架210、分隔板220以及上述实施例中任一种散热单元100,相互平行布置的多个分隔板220将框架210分隔成多个并列设置的散热窗口230,每个散热窗口230内设有散热单元100;其中,热管2一端穿设于框架210上,热管2另一端与导热基座1连接,散热片3设于散热窗口230内。应当说明地是,本实施中的散热单元100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散热单元100的有益效果。分隔板220将并列设置的多个散热片3隔离开来,有助于将各散热片3固定安装在框架210内。可以理解的,框架210与分隔板220的材料应当优选为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以便于其可以传递来自热管2的热量并与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进一步提升散热器200的散热效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散热单元100并列设置安装在框架210内,增加了散热单元100的数量,多个散热单元100可以同时进行散热,可以有效提高散热器200的散热效率,进而提升散热效果。
如图8、图9所示的实施例二,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散热器200还包括风扇240,风扇240设于框架210设有散热窗口230的表面上,并吹向第一散热间隙33和第二散热间隙34。风扇240可以通过机械转动的方式产生风力,进而增加第一散热间隙33和第二散热间隙34处空气的流速形成气流,气流通过第一散热间隙33和第二散热间隙34可以与散热片3进行热交换,实现散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风扇240加快了气流的流速,使得单位时间内气流可以从散热片3上带走更多的热量,进而提升散热器200的散热效率,增加散热的效果。
如图6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散热片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散热片3分设于分隔板220的轴线的相对两侧;其中,每一V型翅片31具有相对设置的敞口端313和尖端314,位于分隔板220一侧的散热片3的每一V型翅片31的敞口端313与位于热管2另一侧的散热片3的每一V型翅片31的尖端314相对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个敞口端313与分隔板220的侧壁可以形成一个散热通道,位于分隔板220一侧的敞口端313与位于分隔板220另一侧的尖端314相对设置,使得多个散热通道在分隔板220的长度方向上相互错开,进而使得经过各散热通道的气流的流路相互错开,相互错开的气流流路更有助于加快带走分隔板220上辐射出的热量,进而提升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产品,包括发热部(未图示)以及上述实施例中任一种散热器200,散热器200设于发热部上。需要说明地是,本实施例中的散热器200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散热器200的有益效果。可以理解地,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电脑、投影仪、激光器等工作时会发热的电子产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器200设于发热部上,散热器200可以将发热部所产生的热量扩散并与其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进而实现散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热基座,用于固定于电子产品的发热部上;
热管,与所述导热基座连接,所述热管用于传导所述导热基座的热量;
散热片,设于所述热管上,所述散热片包括沿所述热管的长度方向堆叠形成波浪形结构的多个V型翅片以及设于所述V型翅片上的扰流板,所述V型翅片具有两相对布置的侧板,每一所述V型翅片的两个所述侧板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间隙,相邻的两个所述V型翅片之间形成有第二散热间隙,每一所述侧板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散热间隙和所述第二散热间隙的通气口,所述通气口的上方布置有所述扰流板,所述扰流板与所述侧板的表面成预设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为3°至2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散热片分设于所述热管的轴线的相对两侧;其中,每一所述V型翅片具有相对设置的敞口端和尖端,位于所述热管一侧的所述散热片的每一所述V型翅片的所述敞口端与位于所述热管另一侧的所述散热片的每一所述V型翅片的所述尖端相对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为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的第三管段,所述第一管段上设有一组所述散热片,所述第二管段上设有另一组所述散热片,所述第三管段穿设于所述导热基座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翅片的厚度为0.06-0.5毫米,所述V型翅片的材料为铝。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包括蒸发段和冷凝段,所述蒸发段与所述导热基座连接,所述冷凝段与所述散热片连接。
7.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分隔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单元,相互平行布置的多个所述分隔板将所述框架分隔成多个并列设置的散热窗口,每个所述散热窗口内设有所述散热单元;其中,所述热管一端穿设于所述框架上,所述热管另一端与所述导热基座连接,所述散热片设于所述散热窗口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设于所述框架设有所述散热窗口的表面上,并吹向所述第一散热间隙和所述第二散热间隙。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散热片分设于所述分隔板的轴线的相对两侧;其中,每一所述V型翅片具有相对设置的敞口端和尖端,位于所述分隔板一侧的所述散热片的每一所述V型翅片的所述敞口端与位于所述分隔板另一侧的所述散热片的每一所述V型翅片的所述尖端相对设置。
10.一种电子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部以及如权利要求7至9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发热部上。
CN202222774417.6U 2022-10-20 2022-10-20 散热单元、散热器及电子产品 Active CN2189986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74417.6U CN218998638U (zh) 2022-10-20 2022-10-20 散热单元、散热器及电子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74417.6U CN218998638U (zh) 2022-10-20 2022-10-20 散热单元、散热器及电子产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98638U true CN218998638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216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74417.6U Active CN218998638U (zh) 2022-10-20 2022-10-20 散热单元、散热器及电子产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986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37071B2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KR102465216B1 (ko) 열교환기 및 공조 시스템
CN108362148B (zh) 组合式冷板
CN214666272U (zh) 换热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CN114554679B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214676259U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214676255U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218998638U (zh) 散热单元、散热器及电子产品
CN210014476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08495540A (zh) 一种带有均热板的电子元器件散热装置
CN210014478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014477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3244790U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211019806U (zh) 一种用于电子器件的散热装置
CN214627775U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215597553U (zh) 一种空调器散热结构及空调器室外机
CN214627774U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215345579U (zh) 一种相变散热器以及电子器件
CN211457823U (zh) 空调器及其翅片式相变散热控制盒
CN210641239U (zh) 空调器及其板式相变散热控制盒
CN111366018B (zh) 半导体制冷用散热组件及半导体制冷设备
CN212108752U (zh) 空调室外机
CN114126331A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217363632U (zh) 散热设备
CN211352907U (zh) 一种热虹吸翅片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