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91785U - 风力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风力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91785U
CN218991785U CN202320100447.0U CN202320100447U CN218991785U CN 218991785 U CN218991785 U CN 218991785U CN 202320100447 U CN202320100447 U CN 202320100447U CN 218991785 U CN218991785 U CN 2189917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generator
propeller
nacelle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0044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新岛正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0044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917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917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917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力发电装置,能够提高风力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风力发电装置包括:机舱,具有发电机;螺旋桨部件,设置在机舱上,并经由风力绕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来产生动力;以及传达机构,连接螺旋桨部件与发电机,以传达螺旋桨部件所产生的动力。其中,传达机构具有两动力断接部件。两动力断接部件分别设置在螺旋桨部件与对应的两发电机之间,以分别或同时连通从螺旋桨部件往对应的两发电机的动力传达路径或切断动力传达路径。或者,两动力断接部件分别设置在螺旋桨部件与发电机之间、以及螺旋桨部件与高度调整部之间,以分别或同时连通从螺旋桨部件往发电机以及往高度调整部的动力传达路径或切断动力传达路径。

Description

风力发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力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可确保对于更多的人负担得起、可靠、可持续且先进的能源的存取,正在进行与对能源的效率化作贡献的可再生能源(例如,风力发电)的研究开发。可是,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中,风力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等是课题。例如,在现有技术中,风力发电装置可以具备设有发电机的机舱、连接发电机且可经由风力而旋转的螺旋桨部件等。其中,风力发电装置通常仅设有一个发电机,若风力发电装置设有其他需要动力或电力的功能(例如,调整高度),则在执行该功能时,发电机必须停止原有的往外部发电的动作。即,往外部发电的功能与其他功能不能同时使用,进而影响风力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以达成提高风力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为目的,进而有助于能源的效率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力发电装置,能够提高风力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力发电装置,包括:机舱,具有两发电机;螺旋桨部件,设置在所述机舱上,并经由风力绕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来产生动力;以及传达机构,连接所述螺旋桨部件与两所述发电机,以传达所述螺旋桨部件所产生的动力,其中所述传达机构具有两动力断接部件,两所述动力断接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螺旋桨部件与对应的两所述发电机之间,以分别或同时连通从所述螺旋桨部件往对应的两所述发电机的动力传达路径或切断所述动力传达路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两所述发电机包括第一发电机与第二发电机,所述第一发电机将所产生的电力往外部输出,所述第二发电机将所产生的电力往内部的辅机输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风力发电装置还包括:高度调整部,连接所述机舱或所述螺旋桨部件,且与所述辅机连接,以经由所述第二发电机往所述辅机输出的电力来调整所述机舱或所述螺旋桨部件的水平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风力发电装置还包括:风速检测部,连接所述高度调整部,所述高度调整部依据所述风速检测部所检测到的风速来调整所述机舱或所述螺旋桨部件的水平高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风力发电装置,包括:机舱,具有发电机;螺旋桨部件,设置在所述机舱上,并经由风力绕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来产生动力;传达机构,连接所述螺旋桨部件与所述发电机,以传达所述螺旋桨部件所产生的动力;以及高度调整部,连接所述机舱或所述螺旋桨部件,以经由所述螺旋桨部件所产生的动力来调整所述机舱或所述螺旋桨部件的水平高度,其中所述传达机构具有两动力断接部件,两所述动力断接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螺旋桨部件与所述发电机之间、以及所述螺旋桨部件与所述高度调整部之间,以分别或同时连通从所述螺旋桨部件往所述发电机以及往所述高度调整部的动力传达路径或切断所述动力传达路径。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风力发电装置中,螺旋桨部件经由风力而旋转所产生的动力通过传达机构往两发电机传达、或者往发电机与高度调整部传达,而传达机构设有两动力断接部件来分别控制往两发电机传达动力的动力传达路径、或者分别控制往发电机与高度调整部传达动力的动力传达路径,从而分别或同时连通所述动力传达路径或切断所述动力传达路径。如此,风力发电装置的螺旋桨部件所产生的动力不仅能够用于发电,还可用于其他需要动力或电力的功能(例如,调整高度),而不须在执行该功能时停止风力发电装置原有的往外部发电的动作。据此,本实用新型的风力发电装置能够提高风力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风力发电装置在第一高度时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与图3是图1所示的风力发电装置在第二高度与第三高度时的外观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A至图5C是图4所示的风力发电装置在第一模式至第三模式时的电路控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A至图7C是图6所示的风力发电装置在第一模式至第三模式时的电路控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100A:风力发电装置;
110、110A:机舱;
112:第一发电机;
112A:单一发电机;
114:第二发电机;
120、120A:螺旋桨部件;
122:转轴;
124:叶片;
130、130A:传达机构;
132、132A、134、134A:动力传达路径;
140:基座;
150、150A:高度调整部;
160:风速检测部;
A1、A2:路径;
C1、C2:动力断接部件;
L:旋转轴;
M:辅机;
S:电力供应网。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详细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说明于附图中。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风力发电装置在第一高度时的外观示意图,图2与图3是图1所示的风力发电装置在第二高度与第三高度时的外观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A至图5C是图4所示的风力发电装置在第一模式至第三模式时的电路控制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A至图7C是图6所示的风力发电装置在第一模式至第三模式时的电路控制的示意图。以下搭配图1至图5C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风力发电装置100的具体结构,且搭配图6至图7C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风力发电装置100A的具体结构,但此仅为其中一些示例,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请参考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风力发电装置100包括机舱110、螺旋桨部件120、以及传达机构130。机舱110具有两发电机(例如是图4所示的第一发电机112与第二发电机114)。螺旋桨部件120设置在机舱110上,并经由风力绕旋转轴L为中心旋转来产生动力。传达机构130连接螺旋桨部件120与两发电机(第一发电机112与第二发电机114),以传达螺旋桨部件120所产生的动力。其中,如图4所示,传达机构130具有两动力断接部件C1、C2,两动力断接部件C1、C2分别设置在螺旋桨部件120与对应的两发电机(第一发电机112与第二发电机114)之间,以分别或同时连通从螺旋桨部件120往对应的两发电机(第一发电机112与第二发电机114)的动力传达路径或切断动力传达路径。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机舱110例如是具有内部空间的壳体结构。机舱110的下端另设有基座140,所述基座140从地面往上方延伸,以使机舱110设置在高处。螺旋桨部件120设置在机舱110的外侧,例如是包括沿着旋转轴L延伸的转轴122、以及从转轴122往外侧延伸的至少一个叶片124(优选为两个以上)。通过叶片124附近的风带动叶片124,使与叶片124连接的转轴122绕旋转轴L为中心旋转,由此螺旋桨部件120能够经由风力而旋转。螺旋桨部件120通过往机舱110内延伸的转轴122连接传达机构130,且传达机构130连接两发电机(第一发电机112与第二发电机114),从而螺旋桨部件120的旋转动力能够经由转轴122传达到传达机构130,以经由风力旋转而驱动两发电机(第一发电机112与第二发电机114)发电。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上述构件的具体结构、以及基座140的设置与否,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两发电机包括第一发电机112与第二发电机114。螺旋桨部件120经由传达机构130连接第一发电机112与第二发电机114,以经由风力旋转而驱动第一发电机112与第二发电机114各自产生电力。其中,两发电机的其中一者(例如是第一发电机112)作为风力发电装置100的主要发电源,将所产生的电力往外部(例如电力供应网S)输出。相应于此,两发电机的另一者(例如是第二发电机114)作为风力发电装置100的辅助发电源,将所产生的电力往内部的辅机M输出,而用于实现有别于向外部发电的其他功能(例如,调整高度)。传达机构130例如是由多个齿轮组所组成,而设置在螺旋桨部件120与两发电机(第一发电机112与第二发电机114)之间,以构成从螺旋桨部件120往两发电机(第一发电机112与第二发电机114)分别传达动力的两条动力传达路径(例如动力传达路径132与134)。并且,传达机构130的从螺旋桨部件120往两发电机(第一发电机112与第二发电机114)传达动力的动力传达路径(动力传达路径132与134)上分别设有对应的动力断接部件C1、C2,从而能够分别控制动力断接部件C1、C2的开启或关闭来控制螺旋桨部件120所产生的动力往两发电机(第一发电机112与第二发电机114)的哪一者传达。动力断接部件C1、C2例如是与传达机构130的齿轮组连接的离合器(clutch),但不以此为限制。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风力发电装置100的经由第二发电机114的电力来实现的功能例如是调整高度。因此,风力发电装置100还包括高度调整部150。高度调整部150例如是设置在基座140上的升降机构(但不以此为限制)。高度调整部150连接机舱110或螺旋桨部件120,且与辅机M连接,以经由第二发电机114往辅机M输出的电力来调整机舱110或螺旋桨部件120的水平高度。例如,风力发电装置100的机舱110或螺旋桨部件120可以如图1至图3所示那样依据需求(例如,当前风速的强弱、是否进行维修等)调整为不同的水平高度。其中,作为高度调整部150的升降机构连接至机舱110,以经由机舱110的升降而带动机舱110上的螺旋桨部件120一起升降来调整水平高度,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作为一种示例,在本实施例中,当风速较弱时,机舱110与螺旋桨部件120优选为位在如图1所示的第一高度(即,位在基座140的上端),以提高风力发电装置100的螺旋桨部件120经由风力旋转而发电的发电效率。此时,优选为如图5A所示的第一模式,动力断接部件C1开启,使从螺旋桨部件120往第一发电机112的动力传达路径连通(如,图5A中的虚线所示的路径A1),而将动力用于外部来实现发电功能。同时,动力断接部件C2关闭,使从螺旋桨部件120往第二发电机114的动力传达路径切断,而不将动力用于内部来实现其他功能(例如调整高度)。如此,螺旋桨部件120所产生的动力优先经由传达机构130往第一发电机112传达而使第一发电机112发电(向外部提供电力),由此提高风力发电装置100的发电效率。
相应于此,当风速较强时,机舱110与螺旋桨部件120优选为调整至如图2所示的第二高度(相较第一高度更低),以避免强风对具有相当程度的重量的机舱110与螺旋桨部件120产生损毁。此时,优选为如图5B所示的第二模式,动力断接部件C1开启,使从螺旋桨部件120往第一发电机112的动力传达路径连通(如,图5B中的虚线所示的路径A1),而将部分动力用于外部来实现发电功能。同时,动力断接部件C2开启,使从螺旋桨部件120往第二发电机114的动力传达路径连通(如,图5B中的虚线所示的路径A2),而将部分动力用于内部来实现其他功能(例如调整高度)。如此,即使将螺旋桨部件120所产生的部分动力用于内部来实现其他功能,也能够继续原有的发电功能,不须为了实现其他功能而停止原本的发电功能,从而能够提高风力发电装置100的发电效率。并且,风力发电装置100不须为了实现其他功能(例如调整高度)而搭载其他供电装置,能够以原有的风力所产生的电力来驱动,从而减轻风力发电装置100的重量而使风力发电装置100小型化。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风力发电装置100还包括风速检测部160(例如是风速传感器)。风速检测部160连接高度调整部150,高度调整部150依据风速检测部160所检测到的风速来调整机舱110或螺旋桨部件120的水平高度,例如经由未示出的控制单元接收风速检测部160所发出的检测讯号并据此控制高度调整部150的驱动与否(例如,控制动力断接部件C2开启与否),由此根据风速而在例如图1所示的第一高度与图2所示的第二高度之间调整机舱110或螺旋桨部件120的水平高度。所述调整高度不限于仅在两种水平高度之间调整,亦可为区分成更多段的选择,例如是依据风速强弱而在第一高度与第二高度之间进行更多段的调整。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风速检测部160的种类以及设置与否,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机舱110或螺旋桨部件120经由第二发电机114的供电而调整水平高度(例如,从第一高度移动到第二高度)后,可以经由未示出的控制单元关闭动力断接部件C2而切断往第二发电机114的动力传达路径,仅开启动力断接部件C1而连通往第一发电机112的动力传达路径。即,在机舱110或螺旋桨部件120移动到定位后(例如,第二高度)而不需要第二发电机114的供电的情况下,可以再度将螺旋桨部件120所产生的动力优先经由传达机构130往第一发电机112传达而使第一发电机112发电(向外部提供电力),由此提高风力发电装置100的发电效率。然而,动力断接部件C1、C2的开启与关闭的时机不限于上述内容所说明的方式,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当对机舱110或螺旋桨部件120进行维修而暂时不需向外部提供电力时,机舱110与螺旋桨部件120优选为调整至如图3所示的第三高度(相较第一高度与第二高度更低),以利于维修员在低处(例如地面)对机舱110或螺旋桨部件120进行维修。此时,优选为如图5C所示的第三模式,动力断接部件C1关闭,使从螺旋桨部件120往第一发电机112的动力传达路径切断,而不将动力用于外部来实现发电功能。同时,动力断接部件C2开启,使从螺旋桨部件120往第二发电机114的动力传达路径连通(如,图5C中的虚线所示的路径A2),而将动力用于内部来实现其他功能(例如调整高度)。如此,在不须实现发电功能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将动力用于实现其他功能时的发电效率。并且,在将动力用于调整高度的情况下,有利于将机舱110或螺旋桨部件120降低至低处(例如地面)而便于进行维修,即,不须要在高处进行维修作业,能够提升维修效率。
类似地,在机舱110或螺旋桨部件120经由第二发电机114对高度调整部150的供电而降低至低处(例如地面)(例如,移动到第三高度)后,由于将对机舱110或螺旋桨部件120进行维修而无法继续经由风力旋转而产生电力,因而可以经由未示出的控制单元关闭动力断接部件C2而切断往第二发电机114的动力传达路径,也可以不关闭。待维修完成后,经由预先储存在辅机M的电力而调整机舱110或螺旋桨部件120的水平高度(例如,移动到第一高度或第二高度),而随后螺旋桨部件120可经由风力旋转而产生动力,从而继续风力发电装置100的发电功能或其他功能(如,调整高度)。然而,动力断接部件C1、C2的开启与关闭的时机不限于上述内容所说明的方式,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高度调整部150例如是经由水压或油压所驱动的升降机构,所述水压驱动例如是在当风力发电装置100设置在岸边作为洋上风力发电机时经由海洋的水压来驱动,所述油压驱动例如是经由额外设置的油压泵(未示出)来驱动。从螺旋桨部件120所产生动力在动力断接部件C2开启的状态下往第二发电机114传达而使第二发电机114产生电力,而第二发电机114所产生的电力传达至辅机M,以进一步对用于水压驱动或油压驱动高度调整部150的驱动机构进行供电,从而使高度调整部150能够调整机舱110或螺旋桨部件120的水平高度。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并不限制第二发电机114所产生的电力的用途,即,不限于用于调整高度。如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高度调整部150的具体结构以及设置与否,其可依据需求调整。作为一种示例,也可以将第二发电机114所产生的电力经由内部的辅机M输出到储电装置(未示出)而作为备用电源。
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的风力发电装置100中,螺旋桨部件120经由风力而旋转所产生的动力通过传达机构130往两发电机(第一发电机112与第二发电机114)传达,而传达机构130设有两动力断接部件C1、C2来分别控制往两发电机(第一发电机112与第二发电机114)传达动力的动力传达路径,从而分别或同时连通所述动力传达路径或切断所述动力传达路径。如此,风力发电装置100的螺旋桨部件120所产生的动力不仅能够用于发电,还可用于其他需要动力或电力的功能(例如,调整高度),而不须在执行该功能时停止风力发电装置100原有的往外部发电的动作,从而能够提高风力发电装置100的发电效率。
请参考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风力发电装置100A包括机舱110A、螺旋桨部件120A、以及传达机构130A,而具有如图1所示的风力发电装置100那样的外观。其中,风力发电装置100A的机舱110A与第一实施例的机舱110在结构上大致相似(参照图1所示的机舱110,例如是具有内部空间的壳体结构),其主要差异在于,机舱110A仅具有单一发电机112A(如图6所示)。风力发电装置100A的螺旋桨部件120A与第一实施例的螺旋桨部件120在结构上大致相似,其设置在机舱110A上,并经由风力绕旋转轴L为中心旋转来产生动力(参照图1所示的螺旋桨部件120)。风力发电装置100A的传达机构130A与第一实施例的传达机构130在结构上大致相似(例如由多个齿轮组所构成),其主要差异在于,传达机构130A连接螺旋桨部件120A与单一发电机112A,以传达螺旋桨部件120A所产生的动力。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风力发电装置100A还包括高度调整部150A。风力发电装置100A的高度调整部150A与第一实施例的高度调整部150在结构上大致相似(参照图1所示的高度调整部150,例如是设置在基座140上的升降机构),其主要差异在于,高度调整部150A连接机舱110A或螺旋桨部件120A,以经由螺旋桨部件120A所产生的动力来调整机舱110A或螺旋桨部件120A的水平高度(并未经由第二发电机114与辅机M来提供电力)。也就是说,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的高度调整部150是以第二发电机114所产生的电力对用于水压驱动或油压驱动的机构供电来驱动升降,第二实施例的高度调整部150A是以螺旋桨部件120A所产生的动力来驱动升降(即,机械式驱动)。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传达机构130A连接单一发电机112A与高度调整部150A,从而螺旋桨部件120A的旋转动力能够经由转轴122传达到传达机构130A,以经由风力旋转而驱动单一发电机112A与高度调整部150A。其中,传达机构130A具有两动力断接部件C1、C2,两动力断接部件C1、C2分别设置在螺旋桨部件120A与单一发电机112A之间、以及螺旋桨部件120A与高度调整部150A之间,以分别或同时连通从螺旋桨部件120A往单一发电机112A以及往高度调整部150A的动力传达路径或切断动力传达路径。有关机舱110A、螺旋桨部件120A、传达机构130A、以及高度调整部150A的描述可参照前述有关于机舱110、螺旋桨部件120、传达机构130、以及高度调整部150的说明,且风力发电装置100A也可以设有如前述说明的基座140、以及风速检测部160,在此不多加赘述。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上述构件的具体结构、以及基座140、风速检测部160的设置与否,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螺旋桨部件120A经由传达机构130A连接单一发电机112A,以经由风力旋转而驱动单一发电机112A产生电力。其中,单一发电机112A作为风力发电装置100A的主要发电源,将所产生的电力往外部(例如电力供应网S)输出。相应于此,螺旋桨部件120A还进一步经由传达机构130A连接高度调整部150A,以经由风力旋转而驱动高度调整部150A移动(即,升降)。其中,传达机构130A的从螺旋桨部件120A往单一发电机112A以及往高度调整部150A传达动力的动力传达路径(动力传达路径132A与134A)上分别设有对应的动力断接部件C1、C2,从而能够分别控制动力断接部件C1、C2的开启或关闭来控制螺旋桨部件120A所产生的动力往单一发电机112A与高度调整部150A的哪一者传达。
如此,类似于前述第一实施例那样,在第二实施例中,当风速较弱时,机舱110A与螺旋桨部件120A优选为位在第一高度(如图1所示),以提高风力发电装置100A的螺旋桨部件120A经由风力旋转而发电的发电效率。此时,优选为如图7A所示的第一模式,动力断接部件C1开启,使从螺旋桨部件120A往单一发电机112A的动力传达路径连通(如,图7A中的虚线所示的路径A1),而将动力用于外部来实现发电功能。同时,动力断接部件C2关闭,使从螺旋桨部件120A往高度调整部150A的动力传达路径切断,而不将动力用于调整高度。如此,螺旋桨部件120A所产生的动力优先经由传达机构130A往单一发电机112A传达而使单一发电机112A发电(向外部提供电力),由此提高风力发电装置100A的发电效率。
相应于此,当风速较强时,机舱110A与螺旋桨部件120A优选为调整至第二高度(如图2所示),以避免强风对具有相当程度的重量的机舱110A与螺旋桨部件120A产生损毁。此时,优选为如图7B所示的第二模式,动力断接部件C1开启,使从螺旋桨部件120A往单一发电机112A的动力传达路径连通(如,图7B中的虚线所示的路径A1),而将部分动力用于外部来实现发电功能。同时,动力断接部件C2开启,使从螺旋桨部件120A往高度调整部150A的动力传达路径连通(如,图7B中的虚线所示的路径A2),而将部分动力用于调整高度。如此,即使将螺旋桨部件120A所产生的部分动力用于调整高度,也能够继续原有的发电功能,不须为了调整高度而停止原本的发电功能,从而能够提高风力发电装置100A的发电效率。并且,风力发电装置100A不须为了调整高度而搭载其他供电装置,能够以原有的风力所产生的动力来驱动,从而减轻风力发电装置100A的重量而使风力发电装置100A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当对机舱110A或螺旋桨部件120A进行维修而暂时不需向外部提供电力时,机舱110A与螺旋桨部件120A优选为调整至第三高度(如图3所示),以利于维修员在低处(例如地面)对机舱110A或螺旋桨部件120A进行维修。此时,优选为如图7C所示的第三模式,动力断接部件C1关闭,使从螺旋桨部件120A往单一发电机112A的动力传达路径切断,而不将动力用于外部来实现发电功能。同时,动力断接部件C2开启,使从螺旋桨部件120A往高度调整部150A的动力传达路径连通(如,图7C中的虚线所示的路径A2),而将动力用于调整高度。如此,在不须实现发电功能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将动力用于调整高度时的调整效率。并且,在将动力用于调整高度的情况下,有利于将机舱110A或螺旋桨部件120A降低至低处(例如地面)而便于进行维修,即,不须要在高处进行维修作业,能够提升维修效率。
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的风力发电装置100A中,螺旋桨部件120A经由风力而旋转所产生的动力通过传达机构130A往单一发电机112A与高度调整部150A传达,而传达机构130A设有两动力断接部件C1、C2来分别控制往单一发电机112A与高度调整部150A传达动力的动力传达路径,从而分别或同时连通所述动力传达路径或切断所述动力传达路径。如此,风力发电装置100A的螺旋桨部件120A所产生的动力不仅能够用于发电,还可用于其他需要动力或电力的功能(例如,调整高度),而不须在执行该功能时停止风力发电装置100A原有的往外部发电的动作,能够提高风力发电装置100A的发电效率。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风力发电装置中,螺旋桨部件经由风力而旋转所产生的动力通过传达机构往两发电机传达、或者往发电机与高度调整部传达,而传达机构设有两动力断接部件来分别控制往两发电机传达动力的动力传达路径、或者分别控制往发电机与高度调整部传达动力的动力传达路径,从而分别或同时连通所述动力传达路径或切断所述动力传达路径。较佳地,风力发电装置还包括风速检测部,高度调整部依据风速检测部所检测到的风速来调整机舱或螺旋桨部件的水平高度。如此,风力发电装置的螺旋桨部件所产生的动力不仅能够用于发电,还可用于其他需要动力或电力的功能(例如,调整高度),而不须在执行该功能时停止风力发电装置原有的往外部发电的动作。据此,本实用新型的风力发电装置能够提高风力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舱,具有两发电机;
螺旋桨部件,设置在所述机舱上,并经由风力绕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来产生动力;以及
传达机构,连接所述螺旋桨部件与两所述发电机,以传达所述螺旋桨部件所产生的动力,其中
所述传达机构具有两动力断接部件,两所述动力断接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螺旋桨部件与对应的两所述发电机之间,以分别或同时连通从所述螺旋桨部件往对应的两所述发电机的动力传达路径或切断所述动力传达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两所述发电机包括第一发电机与第二发电机,
所述第一发电机将所产生的电力往外部输出,
所述第二发电机将所产生的电力往内部的辅机输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高度调整部,连接所述机舱或所述螺旋桨部件,且与所述辅机连接,以经由所述第二发电机往所述辅机输出的电力来调整所述机舱或所述螺旋桨部件的水平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速检测部,连接所述高度调整部,
所述高度调整部依据所述风速检测部所检测到的风速来调整所述机舱或所述螺旋桨部件的水平高度。
5.一种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舱,具有发电机;
螺旋桨部件,设置在所述机舱上,并经由风力绕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来产生动力;
传达机构,连接所述螺旋桨部件与所述发电机,以传达所述螺旋桨部件所产生的动力;以及
高度调整部,连接所述机舱或所述螺旋桨部件,以经由所述螺旋桨部件所产生的动力来调整所述机舱或所述螺旋桨部件的水平高度,其中
所述传达机构具有两动力断接部件,两所述动力断接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螺旋桨部件与所述发电机之间、以及所述螺旋桨部件与所述高度调整部之间,以分别或同时连通从所述螺旋桨部件往所述发电机以及往所述高度调整部的动力传达路径或切断所述动力传达路径。
CN202320100447.0U 2023-02-02 2023-02-02 风力发电装置 Active CN2189917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00447.0U CN218991785U (zh) 2023-02-02 2023-02-02 风力发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00447.0U CN218991785U (zh) 2023-02-02 2023-02-02 风力发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91785U true CN218991785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196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00447.0U Active CN218991785U (zh) 2023-02-02 2023-02-02 风力发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917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350768C2 (ru) Ветро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установка со вспомогательным генератором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ее работой
JP5619278B2 (ja) 風力発電システム及び風力発電システムを用いた装置及びそれらの運転方法
US8317471B2 (en) Method for preventing rotor overspeed of a wind turbine
US20120104754A1 (en) Wind turbine with lvrt capabilities
CN104716671B (zh) 一种电网黑启动方法
CN101207313B (zh) 具有复合式发电机的发电装置及其发电方法
WO2007086930A3 (en) Stall controller and triggering condition control features for a wind turbine
NO330448B1 (no) Apparat og fremgangsmate til generering av elektrisk kraft fra tidevannsbevegelser.
US11028820B2 (en) Tidal current generating unit
CN101205874B (zh) 具有自供电系统的发电装置
JP6037803B2 (ja) 風車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風力発電システム
JP6951436B2 (ja) 自励式変換器からの電力交換を制御すること
US20120299425A1 (en) Closed energy combined cycle system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CN218991785U (zh) 风力发电装置
CN101272120B (zh) 直驱式风力发电机
CN201173168Y (zh) 直驱式风力发电机
CN110608136B (zh) 一种用于垂直轴浮式风机紧急制动的流体动力制动系统
CN201198817Y (zh) 一种离并网两用直驱变桨式风力发电机
CN201513295U (zh) 一种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
JP2012193642A (ja) 風力発電装置
KR20020045601A (ko) 풍력 발전기
CN201904725U (zh) 2mw及以上双馈风力发电机组整机的电网故障穿越系统
CN117287338A (zh) 风力发电机
KR20100114387A (ko) 선택적 발전방식을 사용하는 풍력 발전기 및 그의 발전 제어방법
WO2017193295A1 (zh) 潮流能发电装置及其水底密封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