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69650U - 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69650U
CN218969650U CN202320027493.2U CN202320027493U CN218969650U CN 218969650 U CN218969650 U CN 218969650U CN 202320027493 U CN202320027493 U CN 202320027493U CN 218969650 U CN218969650 U CN 2189696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guard
frog
wing
movable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2749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刚
施庆峰
李春强
刘强
胡曙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Baoji Bridg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Baoji Bridg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Baoji Bridg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Baoji Bridg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2749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696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696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696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是关于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包括:翼轨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翼轨和第二翼轨;长心轨设置在第一翼轨和第二翼轨之间,端部设置在第一翼轨的咽喉处;短心轨设置在第一翼轨和第二翼轨之间,固定连接在长心轨靠近第一翼轨的侧壁上;叉跟轨设置在第一翼轨和第二翼轨之间,固定连接在短心轨靠近第一翼轨的侧壁上;直股走行轨设置在第一翼轨的外侧且与短心轨平行,侧股走行轨设置在第二翼轨的外侧且与第一翼轨平行;护轨组设置在侧股走行轨与第二翼轨之间,且与侧股走行轨平行。本公开实施例能够避免车轮通过可动心轨辙叉滑动端时紧贴滑动端运行的情况出现,加大程度上缓解滑动端处的轮轨冲击作用,减缓短心轨和叉跟轨的磨损。

Description

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可动心轨辙叉为减缓长心轨处磨损,仅在咽喉至长心轨密贴段设置了护轨,而可动心轨辙叉滑动端(即叉跟轨和短心轨的密贴段)未设置任何防护措施。可动心轨滑动端位于道岔侧股上股钢轨处,在实际使用中,车轮极易紧贴侧上股钢轨运行,对侧上股钢轨形成较大冲击,使得钢轨严重侧磨。同时,为减少转换阻力,短心轨与叉跟轨密贴采用可滑动扣件,零部件之间存在一定间隙;道岔直、侧股转换开通过程中,短心轨需要来回滑动,长期使用轨件易磨损,进一步加剧缝隙产生,受轮轨冲击作用力时,零部件之间晃动愈实用新型显,会进一步加剧轨件磨损。
因此,有必要改善上述相关技术方案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包括:
可动心轨辙叉、走行轨组和护轨组;
所述可动心轨辙叉包括翼轨组、长心轨、短心轨和叉跟轨;
所述翼轨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翼轨和第二翼轨,所述长心轨设置在所述第一翼轨和所述第二翼轨之间,所述长心轨的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翼轨的咽喉处,所述短心轨设置在所述第一翼轨和所述第二翼轨之间,所述短心轨固定连接在所述长心轨靠近所述第一翼轨的侧壁上,所述叉跟轨设置在所述第一翼轨和所述第二翼轨之间,所述叉跟轨固定连接在所述短心轨靠近所述第一翼轨的侧壁上;
所述走行轨组包括直股走行轨和侧股走行轨,所述直股走行轨设置在所述第一翼轨的外侧且与所述短心轨平行,所述侧股走行轨设置在所述第二翼轨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一翼轨平行或同心;
所述护轨组设置在所述侧股走行轨与所述第二翼轨之间,且与所述侧股走行轨平行设置。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护轨组包括第一护轨,所述第一护轨包括主防护段、第一引导过渡段和第二引导过渡段,所述第一引导过渡段、所述主防护段和所述第二引导过渡段依次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所述第一护轨与所述侧股走行轨平行设置。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护轨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和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的位置相对应;
其中,所述主防护段的长度大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至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的距离,其中,所述主防护段的长度为1000~2000mm。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前,且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一端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后,且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二端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护轨组还包括:
第二护轨;
所述第二护轨与所述侧股走行轨平行设置,且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护轨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的位置相对应;
其中,所述主防护段的长度大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的长度,所述主防护段的长度为1000~1500mm。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短心轨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前,且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短心轨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短心轨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后,且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短心轨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护轨组的轮缘槽宽度为41.5~43mm。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护轨组的顶面高出所述走行轨组的顶面10~15mm。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当车轮通过可动心轨辙叉滑动端时,利用护轨组阻挡车轮向滑动端横向移动,使得车轮不会紧靠滑动端运行。能够避免车轮通过可动心轨辙叉滑动端时紧贴滑动端运行的情况出现,加大程度上缓解滑动端处的轮轨冲击作用,减缓短心轨和叉跟轨的磨损,提高可动心轨辙叉滑动端结构强度,减缓叉跟轨和短心轨磨损,延长使用寿命,提高结构稳定性和行车安全性。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另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的侧视图;
图4示出图3的车轮过岔示意图;
图5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另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的侧视图。
图中:100、翼轨组;110、第一翼轨;120、第二翼轨;200、长心轨;300、短心轨;400、叉跟轨;500、走行轨组;510、直股走行轨;520、侧股走行轨;600、第一护轨;610、主防护段;620、第一引导过渡段;630、第二引导过渡段;700、第二护轨;800、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900、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首先提供了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参考图1中所示,该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可以包括:可动心轨辙叉、走行轨组500和护轨组;其中,可动心轨辙叉包括翼轨组100、长心轨200、短心轨300和叉跟轨400;翼轨组100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翼轨110和第二翼轨120,长心轨200设置在第一翼轨110和第二翼轨120之间,长心轨200的端部设置在第一翼轨110的咽喉处,短心轨300设置在第一翼轨110和第二翼轨120之间,短心轨300固定连接在长心轨200靠近第一翼轨110的侧壁上,叉跟轨400设置在第一翼轨110和第二翼轨120之间,叉跟轨400固定连接在短心轨300靠近第一翼轨110的侧壁上;走行轨组500包括直股走行轨510和侧股走行轨520,直股走行轨510设置在第一翼轨110的外侧,侧股走行轨520设置在第二翼轨120的外侧;护轨组设置在侧股走行轨520与第二翼轨120之间,且与侧股走行轨520平行设置。
通过上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当车轮通过可动心轨辙叉滑动端时,利用护轨组阻挡车轮向滑动端横向移动,使得车轮不会紧靠滑动端运行。能够避免车轮通过可动心轨辙叉滑动端时紧贴滑动端运行的情况出现,加大程度上缓解滑动端处的轮轨冲击作用,减缓短心轨300和叉跟轨400的磨损,提高可动心轨辙叉滑动端结构强度,减缓叉跟轨400和短心轨300磨损,延长使用寿命,提高结构稳定性和行车安全性。
下面,将参考图1至图5对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的上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的各个部分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护轨组包括第一护轨600,所述第一护轨600包括主防护段610、第一引导过渡段620和第二引导过渡段630,所述第一引导过渡段620、所述主防护段610和所述第二引导过渡段630依次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所述第一护轨600与所述侧股走行轨520平行设置。
具体的,第一护轨600包括主防护段610、第一引导过渡段620和第二引导过渡段630,车轮行进至第一护轨600处时,车轮依次通过第一引导过渡段620、所述主防护段610和所述第二引导过渡段630。设置第一护轨600后,车轮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小车轮对可动心轨辙叉滑动的冲击作用,减缓短心轨300和叉跟轨400的磨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护轨600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800和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900的位置相对应;其中,所述主防护段610的长度大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800至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900的距离,其中,所述主防护段610的长度为1000~2000mm。
具体的,当仅设置一个护轨时即只设置第一护轨600,第一护轨600与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800和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900的位置相对应,能够起到保护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800和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900的作用。
另外,车轮行进至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800前,由第一护轨600的第一引导过渡段620,引导车轮向远离咽喉区域一侧逐渐移动,当车轮进入第一护轨600的主防护段610运行时,车轮将完全进入咽喉区域的轮载过渡区,在此段运行时,依靠第一护轨600横向阻挡,保持车轮始终不会紧贴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800和滑动端运行,直至车轮通过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800和滑动端区域。其中,主防护段610的长度为1000~2000mm,例如1000mm、1500mm或者2000m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防护段610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800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前,且所述主防护段610的第一端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800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具体的,主防护段610起点位于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800以前至少50mm,即在水平方向上,车轮先进入主防护段610,再进入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800。其中,主防护段610的第一端与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800在水平方向上相距的距离可以是50mm、60mm、80mm或者100m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防护段610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900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后,且所述主防护段610的第二端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900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具体的,主防护段610终点位于短心轨300断面之后至少50mm,即在水平方向上,车轮先驶出短心轨300断面,再驶出主防护段610的终点。其中,主防护段610的第二端与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900在水平方向上相距的距离可以是50mm、60mm、80mm或者100mm。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护轨组还包括:第二护轨700;所述第二护轨700与所述侧股走行轨520平行设置,且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800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护轨600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900的位置相对应;其中,所述主防护段610的长度大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900的长度,所述主防护段610的长度为1000~1500mm。
具体的,车轮在进入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800时,第二护轨700起到保护作用;车轮再进入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900时,车轮行进至滑动端区域前,由第一护轨600的第一引导过渡段620引导车轮向远离滑动一侧逐渐移动,当车轮进入第一护轨600的主防护段610运行时,车轮将完全进入滑动端区域的轮载过渡区,在此段运行时,依靠第一护轨600横向阻挡,保持车轮始终不会紧贴滑动端区域运行,直至车轮通过滑动端区域。其中,主防护段610的长度为1000~1500mm,例如1000mm、1200mm或者1500m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防护段610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短心轨300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前,且所述主防护段610的第一端与所述短心轨300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具体的,主防护段610起点位于短心轨300尖端以前至少50mm,即在水平方向上,车轮先进入主防护段610,再进入短心轨300尖端。其中,主防护段610的第一端与短心轨300尖端在水平方向上相距的距离可以是50mm、60mm、80mm或者100m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防护段610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短心轨300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后,且所述主防护段610的第二端与所述短心轨300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具体的,主防护段610终点位于短心轨300断面之后至少50mm,即在水平方向上,车轮先驶出短心轨300断面,再驶出主防护段610的终点。其中,主防护段610的第二端与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900在水平方向上相距的距离可以是50mm、60mm、80mm或者100m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护轨组的轮缘槽宽度为41.5~43mm。
具体的,护轨采用分体式结构,护轨轮缘槽宽度在41.5~43mm之间,护轨轮缘槽宽度可通过调整片进行调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护轨组的顶面高出所述走行轨组500的顶面10~15mm。
具体的,护轨组的顶面需高出侧股走行轨520的顶面10~15mm。例如,可以高出10mm、13mm或者15mm。
另外,护轨组可以采用33kg/m槽型钢轨或43kg/m钢轨制造;第一护轨600和侧股走行轨520通过护轨垫板进行连接。
通过上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当车轮通过可动心轨辙叉滑动端时,利用护轨组阻挡车轮向滑动端横向移动,使得车轮不会紧靠滑动端运行。能够避免车轮通过可动心轨辙叉滑动端时紧贴滑动端运行的情况出现,加大程度上缓解滑动端处的轮轨冲击作用,减缓短心轨300和叉跟轨400的磨损,提高可动心轨辙叉滑动端结构强度,减缓叉跟轨400和短心轨300磨损,延长使用寿命,提高结构稳定性和行车安全性。
需要理解的是,上述描述中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0)

1.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动心轨辙叉、走行轨组和护轨组;
所述可动心轨辙叉包括翼轨组、长心轨、短心轨和叉跟轨;
所述翼轨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翼轨和第二翼轨,所述长心轨设置在所述第一翼轨和所述第二翼轨之间,所述长心轨的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翼轨的咽喉处,所述短心轨设置在所述第一翼轨和所述第二翼轨之间,所述短心轨固定连接在所述长心轨靠近所述第一翼轨的侧壁上,所述叉跟轨设置在所述第一翼轨和所述第二翼轨之间,所述叉跟轨固定连接在所述短心轨靠近所述第一翼轨的侧壁上;
所述走行轨组包括直股走行轨和侧股走行轨,所述直股走行轨设置在所述第一翼轨的外侧且与所述短心轨平行,所述侧股走行轨设置在所述第二翼轨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一翼轨平行或同心;
所述护轨组设置在所述侧股走行轨与所述第二翼轨之间,且与所述侧股走行轨平行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轨组包括第一护轨,所述第一护轨包括主防护段、第一引导过渡段和第二引导过渡段,所述第一引导过渡段、所述主防护段和所述第二引导过渡段依次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所述第一护轨与所述侧股走行轨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轨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和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的位置相对应;
其中,所述主防护段的长度大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至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的距离,其中,所述主防护段的长度为1000~200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前,且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一端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后,且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二端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轨组还包括:
第二护轨;
所述第二护轨与所述侧股走行轨平行设置,且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护轨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的位置相对应;
其中,所述主防护段的长度大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的长度,所述主防护段的长度为1000~1500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短心轨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前,且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短心轨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短心轨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后,且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短心轨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轨组的轮缘槽宽度为41.5~43m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轨组的顶面高出所述走行轨组的顶面10~15mm。
CN202320027493.2U 2023-01-05 2023-01-05 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 Active CN2189696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27493.2U CN218969650U (zh) 2023-01-05 2023-01-05 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27493.2U CN218969650U (zh) 2023-01-05 2023-01-05 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69650U true CN218969650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53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27493.2U Active CN218969650U (zh) 2023-01-05 2023-01-05 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696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64105B2 (en) Escalator with step brushes, step of such an escalator, and method of modernizing an escalator
EP2951119A1 (en) Mast assembly with improved operator visibility for a materials handling vehicle
CA2477188C (en) Carriage type conveyor
US7383777B2 (en) Track tamping machine
CN218969650U (zh) 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
CN110714445A (zh) 一种1676mm和1000mm双轨距套线道岔
CN109989305B (zh) 单轨内导向式道岔、渡线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KR20080015292A (ko) 열차 승강장용 안전발판
CN105369697A (zh) 一种三开道岔
CN201330355Y (zh) 窄轨菱形道岔装置
CN201330354Y (zh) 窄轨单开道岔装置
US3697747A (en) Frog
CN109989304B (zh) 单轨内导向式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US20160144874A1 (en) Passive Switch For A Railway Track
CN115976889A (zh) 一种新型有轨电车辙叉
CN218373035U (zh) 一种单开道岔结构
CN212270542U (zh) 一种有轨电车道岔用合金钢弹性可弯尖轨及限位机构
CN211645794U (zh) 一种悬挂式单轨道岔的岔芯结构
PL204229B1 (pl) Obszar krzyżownicy
CN103757996B (zh) 一种道岔侧向尖轨平面线型的设计方法
CN111519479A (zh) 一种合金钢辙叉
CN216036805U (zh) 一种叠垛式中部槽及使用该叠垛式中部槽的刮板输送机
CN219808180U (zh) 一种单开道岔
CN115491935A (zh) 一种地铁隧道用9号单开道岔
EP1873309B1 (de) Schutzrampe einer Flügelschiene einer Weich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