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66813U - 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66813U
CN218966813U CN202223411195.8U CN202223411195U CN218966813U CN 218966813 U CN218966813 U CN 218966813U CN 202223411195 U CN202223411195 U CN 202223411195U CN 218966813 U CN218966813 U CN 2189668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luggage case
side wall
bracket
front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1119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元清
缪士林
王平
张天河
李康文
靳干
彭超
陈玲
朱强
魏风
熊康
周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1119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668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668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668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和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抬起整块行李箱盖板不便的技术问题,以及现有技术中行李箱因不能灵活调整存储空间而导致大件物品存放困难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包括前支架,其设置于所述行李箱的前部;侧围中支架,其设置于所述行李箱的左右两侧壁的中部;后支架,其设置于所述行李箱的后部;前盖板,其通过所述前支架和所述侧围中支架位于第一安装位置;后盖板,其通过所述后支架和所述侧围中支架位于第二安装位置,通过上述结构使行李箱的使用灵活方便,解决了用户取放物品时需要将一整块盖板整个打开或拿到车外而造成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Description

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属于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一些车辆,后备箱的行李箱的盖板被设置成一整块,使得用户在取放行李箱中的物品时,需要抬起整块的行李箱盖板,导致用户操作不便。另外,由于行李箱的盖板的安装高度的固定不变,使得当行李高度高于后备箱的箱盖到盖板的高度时,则会导致后备箱的箱盖不能闭合的情况的发生。
然而,现有的一些车辆为了使后备箱能够具有可变的容纳空间,在后备箱中设置能够使行李箱盖板具有上安装位置和下安装位置,但由于行李箱的盖板均为整块的形式,还存在用户取放物品不便的问题。
并且,由于行李箱的盖板为一整块的形式,那么当行李箱盖板下方的空间的某个位置的物品的高度等于行李箱盖板的下端面到行李箱底面的距离时,该整块的行李箱盖板则不能被安装在下安装位置,此时,还会造成因行李高度高于后备箱的箱盖到盖板的高度而导致后备箱的箱盖不能盖上的情况的发生。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解决现有技术中抬起整块行李箱盖板不便的技术问题,以及现有技术中行李箱因不能灵活调整存储空间而导致大件物品存放困难的问题。
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所述多功能行李箱包括:前支架,其设置于所述行李箱的前部;侧围中支架,其设置于所述行李箱的左右两侧壁的中部;后支架,其设置于所述行李箱的后部;前盖板,其通过所述前支架和所述侧围中支架位于第一安装位置;后盖板,其通过所述后支架和所述侧围中支架位于第二安装位置。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行李箱的前部、侧壁和后部分别设置有前支架、侧围中支架和后支架,使得当行李箱的前盖板的前端边沿和后端边沿分别抵靠在前支架和侧围中支架上时,前盖板能够稳固的放置于第一安装位置。使得当行李箱的后盖板的前端边沿和后端边沿分别抵靠在侧围中支架和后支架上时,后盖板能够稳固的放置于第二安装位置,从而通过上述结构中的前盖板和后盖板能够均能够独立的打开或关闭,使行李箱的使用灵活方便,解决了用户取放物品时需要将一整块盖板整个打开或拿到车外而造成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在上述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支架具有第一台阶面,所述后支架具有第二台阶面;当所述前盖板和所述后盖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位置和所述第二安装位置时,所述第一台阶面、所述前盖板、所述后盖板和所述第二台阶面的上表面齐平。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设置的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以及侧围中支架,使得当前盖板和后盖板分别位于第一安装位置和第二安装位置时,该第一台阶面、前盖板、后盖板、第二台阶面的上表面齐平,从而实现当前盖板和后盖板分别位于第一安装位置和第二安装位置时,汽车的行李箱的前、后盖板的上表面更加简洁平整且易于打扫。
在上述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多功能行李箱还包括侧围前支架,其设置于所述行李箱的左右两侧壁的前端靠近所述前支架处,所述侧围前支架距所述前支架具有第一预设距离形成第一限位槽,使得当所述前盖板插入所述第一限位槽时,所述前盖板以第一预设角度保持倾斜。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通过在行李箱左右两侧壁的前端且靠近前支架处设置有侧围前支架,并使侧围前支架距前支架具有第一预计距离,从而使得在前支架与侧围前支架间形成第一限位槽,进而使得当前盖板插入第一限位槽中时,该前盖板能够以第一预设角度保持倾斜,使得当用户取放行李箱前盖板下方的物品时,前盖板能够以第一预设角度悬停,可方便用户双手取放前盖板的物品。
在上述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围中支架中部设置有第二限位槽,使得当所述后盖板插入所述第二限位槽时,所述后盖板以第二预设角度保持倾斜。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通过在侧围中支架中部设置有第二限位槽,使得当后盖板插入第二限位槽中时,该后盖板能够以第二预设角度保持倾斜,使得当用户取放行李箱后盖板下方的物品时,后盖板能够以第二预设角度悬停,可方便用户双手取放前盖板的物品。
在上述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盖板位于所述第一安装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槽位于所述前盖板的后沿的后方。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二限位槽设置在前盖板的后沿的后部,能够使前盖板和后盖板同时处于抬起状态或分别处于抬起状态,使用户能够更灵活方便的取放行李箱盖板下方的物品。
在上述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台阶面包括第一竖直限位面,所述第二台阶面包括第二竖直限位面;通过设置的所述第一竖直限位面和所述第二竖直限位面,使得当所述前盖板位于所述第一安装位置和所述后盖板位于所述第二安装位置时,所述前盖板和所述后盖板紧密抵接。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的第一竖直限位面和第二竖直限位面,使得当前盖板与后盖板被放置于第一安装位置和第二安装位置时,前盖板和后盖板能够紧凑的放置在一起,从而实现当前盖板和后盖板分别位于第一安装位置和第二安装位置时,汽车的行李箱的前、后盖板的上表面更加简洁平整且易于打扫。
在上述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台阶面还包括与所述行李箱的地板连接的第三竖直限位面,所述第二台阶面还包括与所述行李箱的地板连接的第四竖直限位面,通过所述第三竖直限位面和所述第四竖直限位面,使得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后盖板以前后的排列方式放置于所述行李箱的底部。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通过第三竖直限位面和第四竖直限位面,使得前盖板与后盖板能够以前后的排列方式放置于行李箱的底部,进而使得汽车的后备箱能够具有更大的储物空间。
在上述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支架、所述侧围中支架或所述后支架分别与所述行李箱一体制成。
在上述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盖板的后端设置有第一拉手,用于使所述前盖通过所述第一拉手抬起;所述后盖板的后端设置有第二拉手,用于使所述后盖板通过所述第二接手抬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身,车身,所述车身设有折叠座椅和行李箱,所述行李箱采用了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且当所述前盖板和所述后盖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位置和所述第二安装位置时,所述座椅的折叠靠背面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台阶面、所述前盖板、所述后盖板和所述第二台阶面的上表面齐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的前盖板位于抬起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的后盖板位于抬起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行李箱;11、前盖板;12、后盖板;13、前支架;131、第一台阶面;14、侧围前支架;141、第一倾斜面;15、侧围中支架;151、侧围中支架前部;1511、第二倾斜面;152、侧围中支架后部;1521、第三倾斜面;16、后支架;161、第二台阶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做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尽管说明书中的行李箱盖板是结合前盖板和后盖板两块盖板来描述的,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可以采用两个以上的盖板,只要其能够使本实用新型中的盖板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且能够独立抬起和闭合的结构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内”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地限定。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显示了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了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1的纵向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行李箱1的前盖板11具有第一安装位置,具体地,当行李箱1的前盖板11被放置于第一安装位置时,前盖板11的前端(图1中的右端)抵靠在设置于行李箱1前部的前支架13上,前盖板11的后端(图1中的左端)抵靠在设置于行李箱1两侧壁中部的侧围中支架前部151。
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使前盖板11能够更稳定的抵靠在前支架13上,将前支架13设置为自行李箱1的左侧壁到右侧壁具有连续的板状凸起,但这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在行李箱1前支架13上设置任意合适数量的凸起,使得前盖板11的前端能够稳定的与前支架13抵接,进而能够使得汽车行李箱1的前盖板11和后盖板12能够独立承载行李箱1中位于盖板上方的物品。同时由于处于第一安装位置的前盖板11和处于第二安装位置的后盖板12距行李箱1的底部具有下层空间,因此能够将物品放置在前盖板11与后盖板12的下层空间内,进而使行李箱1前盖板11和后盖板12的上表面能够较为整洁。
继续参阅图1和图2,行李箱1的后盖板12具有第二安装位置,具体地,当行李箱1的后盖板12被放置于第二安装位置时,后盖板12的前端(图1中的右端)抵靠在侧围中支架后部152,后盖板12的后端(图1中的左端)抵靠在设置于行李箱1后部的后支架16上。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使后盖板12能够更稳定的抵靠在后支架16上,将后支架16设置为自行李箱1的左侧壁到右侧壁具有连续的板状凸起,但这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在行李箱1的后支架16上设置任意合适数量的凸起,使得后盖板12的后端能够稳定的与后支架16抵接。
继续参阅图2,行李箱1的前支架13具有第一台阶面131,该第一台阶面131包括水平设置的上表面,和与上表面垂直连接的第一竖直限位面,以及与第一竖直限位面垂直连接的用于支撑前盖板11的前端边沿的第一支撑面。行李箱1的侧围中支架15具有第二支撑面,该第二支撑面的前部用于支撑前盖板11的后端边沿,第二支撑面的后部用于支撑后盖板12的前端边沿。行李箱1的后支架16具有第二台阶面161,该第二台阶面161包括水平设置的上表面,和与上表面垂直连接的第二竖直限位面,以及与第二竖直限位面垂直连接的第三支撑面,该第三支撑面用于支撑后盖板12的后端边沿。在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和第三支撑面的位置设置成当前盖板11和后盖板12分别位于第一安装位置与第二安装位置时,第一台阶面131、前盖板11、后盖板12和第二台阶面161的上表面齐平。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尽管上面结合图1和图2描述的行李箱1的前支架13、侧围中支架15和后支架16分别与行李箱1的前部、行李箱1的侧壁及行李箱1的后部一体制成,但这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行李箱1的前支架13、侧围中支架15和后支架16设置为以活动安装的方式分别固定在行李箱1的前部、左右两侧壁及行李箱1的后部,这种调整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继续参阅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将从第一竖直限位面到第二竖直限位面的距离设置成等于前盖板11与后盖板12的长度之和,使得当前盖板11与后盖板12被放置于第一安装位置和第二安装位置时,前盖板11和后盖板12能够紧凑的放置在一起,从而实现当前盖板11和后盖板12分别位于第一安装位置和第二安装位置时,汽车的行李箱1的前盖板11、后盖板12的上表面更加简洁平整且易于打扫。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面结合图2描述的将第一竖直限位面和第二竖直限位面的位置设置为第一竖直限位面到第二竖直限位面的距离等于前盖板11与后盖板12的长度之和,但这并不是限制性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一竖直限位面和第二竖直限位面的位置设置为,第一竖直限位面到第二竖直限位面的距离小于前盖板11与后盖板12的长度之和,此时,将前盖板11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以及后盖板12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设置有能够前后伸缩的弹性面,使得当前盖板11位于第一安装位置和后盖板12位于第二安装位置时,前盖板11和后盖板12紧密抵接,这种调整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也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一竖直限位和第二竖直限位面的位置设置为第一竖直限位面到第二竖直限位面的距离大于前盖板11与后盖板12的长度之和,以使前盖板11和后盖板12能够轻易的被放置在第一安装位置和第二安装位置。
继续参阅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台阶面131还包括与行李箱1地板底面垂直的第三竖直限位面,第二台阶面161还包括与行李箱1地板底面垂直的第四竖直限位面,并将该第三竖直限位面与第四竖直限位面的距离设置成大于或等于前盖板11的前沿到后盖板12后沿的距离,即,将行李箱1底部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设置成大于或等于前盖板11和后盖板12的长度之和,进而使得前盖板11与后盖板12能够被轻易的以前后排列的方式放置于行李箱1的底部。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尽管上面结合图2描述的将第三竖直限位面和第四竖直限位面的位置设置为第三竖直限位面到第四竖直限位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前盖板11与后盖板12的长度之和,但这并不是限制性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三竖直限位面和第四竖直限位面的位置设置为,第三竖直限位面到第四竖直限位面的距离小于前盖板11与后盖板12的长度之和,此时,将前盖板11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以及后盖板12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设置有能够前后伸缩的弹性面,使得当前盖板11和后盖板12放置在行李箱底板位置时,前盖板11和后盖板12紧密抵接,这种调整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也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尽管图1和图2示出了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和第三支撑面均为水平面,但这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和第三支撑面的表面设置有凸筋,在前盖板11和后盖板12的前端和后端设置有与凸筋配合的凹槽,使得当前盖板11位于第一安装位置或后盖板12位于第二安装位置时,前盖板11或后盖板12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能够被限制,这也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的固定方式。例如,可以在前盖板11的前端边沿和第一竖直限位面设置有能够相互吸引的磁铁,使得当前盖板11被放置于第一安装位置时,前盖板11的前端边沿能够紧贴第一竖直限位面,类似的,也可以在后盖板12的后端边沿和第二竖直限位面设置有能够相互吸引的磁铁,使得当前盖板11被放置于第二安装位置时,后盖板12的后端边沿能够紧贴第二竖直限位面,进而使得前盖板11与后盖板12能够被轻易的以前后排列的方式放置于第一安装位置和第二安装位置。
继续参阅图2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行李箱1的左右两侧壁的前端靠近前支架13处设置有侧围前支架14,该侧围前支架14距前支架13具有第一预设距离,使得侧围前支架14的第一倾斜面141与前支架13形成第一限位槽,具体地,该第一限位槽的两侧面的距离L3略大于前盖板11的厚度,且第一限位槽的两侧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具有第一预设角度,从而使得当前盖板11插入该第一限位槽时,前盖板11能够以第一预设角度保持倾斜。使用户在取放前盖板11下方的物品时,能够将前盖板11抬起并插入第一限位槽,并使前盖板11以第一预设角度保持倾斜,方便了用户对前盖板11下放的物品的取放,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尽管上面结合图2和图4描述的是第一限位槽是通过侧围前支架14与前支架13形成的,但这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侧围前支架14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槽的两侧面的间距L4设置成略大于前盖板11的厚度,且第一限位槽的两侧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具有第一预设角度,从而使得当前盖板11插入该第一限位槽时,前盖板11能够以第一预设角度保持倾斜,这种调整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类似的,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侧围中支架15的中部开设有第二限位槽,且第二限位槽的第二倾斜面1511和第三倾斜面1521的间距L3略大于后盖板12的厚度T,同时第二限位槽的第二倾斜面1511和第三倾斜面152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等于第二预设角度,使得当后盖板12插入第二限位槽时,后盖板12能够以第二预设角度保持倾斜。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前盖板11与后盖板12能够互不干扰的处于抬起位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将第二限位槽的位置设置为,当前盖板11位于第一安装位置时,该第二限位槽位于前盖板11后端边沿的后方,使得即使前盖板11被放置于第一安装位置时,后盖板12也能够插入第二限位槽中以第二预设角度保持倾斜。
继续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分别在前盖板11和后盖板12的后端设置有第一拉手和第二拉手,使得用户在取放前盖板11或后盖板12下方的下层空间中的物品时,能够通过第一拉手或第二拉手将前盖板11或后盖板12抬起并插入第一限位槽或第二限位槽中,使得用户操作较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身,车身设有折叠座椅和行李箱1,该行李箱1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多功能行李箱1,且当前盖板11和后盖板12分别位于第一安装位置和第二安装位置,座椅的折叠靠背面的上表面与第一台阶面131、前盖板11、后盖板12和第二台阶的上表面齐平,以使得车辆内的整体外观达到简洁平整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应不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支架,其设置于所述行李箱的前部;
侧围中支架,其设置于所述行李箱的左右两侧壁的中部;
后支架,其设置于所述行李箱的后部;
前盖板,其通过所述前支架和所述侧围中支架位于第一安装位置;
后盖板,其通过所述后支架和所述侧围中支架位于第二安装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具有第一台阶面,所述后支架具有第二台阶面;当所述前盖板和所述后盖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位置和所述第二安装位置时,所述第一台阶面、所述前盖板、所述后盖板和所述第二台阶面的上表面齐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行李箱还包括:
侧围前支架,其设置于所述行李箱的左右两侧壁的前端靠近所述前支架处,所述侧围前支架距所述前支架具有第一预设距离形成第一限位槽,使得当所述前盖板插入所述第一限位槽时,所述前盖板以第一预设角度保持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中支架中部设置有第二限位槽,使得当所述后盖板插入所述第二限位槽时,所述后盖板以第二预设角度保持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板位于所述第一安装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槽位于所述前盖板的后沿的后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阶面包括第一竖直限位面,所述第二台阶面包括第二竖直限位面;通过设置的所述第一竖直限位面和所述第二竖直限位面,使得当所述前盖板位于所述第一安装位置和所述后盖板位于所述第二安装位置时,所述前盖板和所述后盖板紧密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阶面还包括与所述行李箱的地板连接的第三竖直限位面,所述第二台阶面还包括与所述行李箱的地板连接的第四竖直限位面,通过所述第三竖直限位面和所述第四竖直限位面,使得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后盖板以前后的排列方式放置于所述行李箱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所述侧围中支架或所述后支架分别与所述行李箱一体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板的后端设置有第一拉手,用于使所述前盖通过所述第一拉手抬起;所述后盖板的后端设置有第二拉手,用于使所述后盖板通过所述第二拉手抬起。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所述车身设有折叠座椅和行李箱,所述行李箱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当所述前盖板和所述后盖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位置和所述第二安装位置时,所述座椅的折叠靠背面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台阶面、所述前盖板、所述后盖板和所述第二台阶面的上表面齐平。
CN202223411195.8U 2022-12-16 2022-12-16 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和车辆 Active CN2189668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11195.8U CN218966813U (zh) 2022-12-16 2022-12-16 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11195.8U CN218966813U (zh) 2022-12-16 2022-12-16 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66813U true CN218966813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60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11195.8U Active CN218966813U (zh) 2022-12-16 2022-12-16 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668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16206B2 (en) Center console assembly
US8226161B2 (en) Foldable child booster seat
US6488327B1 (en) Seating and cargo storage system for a vehicle
US5316368A (en) Vehicle accessory
EP2078636B1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in-vehicle luggage systems
US6508508B1 (en) Armrest storage
US11529910B2 (en) Low-profile electronic device holding assembly for vehicles
CN102848984A (zh) 乘用车辆的储物系统
CN109955788B (zh) 车辆行李舱的地板结构
CN218966813U (zh) 汽车的多功能行李箱和车辆
WO2023169444A1 (zh) 车载冰箱和汽车
CN217547597U (zh) 一种户外折叠椅
CN107972548B (zh) 用于车辆的托物板组件及车辆
CN110949211B (zh) 一种汽车的座椅装置以及汽车
JP5592773B2 (ja) 収納装置
JP5110753B2 (ja) 収納家具
CN111204290A (zh) 车辆行李厢储物总成
CN218009270U (zh) 一种车载多功能储物箱
CN217623359U (zh) 汽车扶手箱
US20220324389A1 (en) Vehicle cargo compartment structure
EP3871913A1 (en) Mobile object
CN210310161U (zh) 用于车辆的行李箱储物挡板、行李箱挡板组件和车辆
CN215552676U (zh) 一种多功能车载座箱沙发
CN209852220U (zh) 车辆侧门内饰、车辆内部结构、车辆侧门和车辆
CN214892031U (zh) 一种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