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38085U - 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38085U
CN218938085U CN202223077505.7U CN202223077505U CN218938085U CN 218938085 U CN218938085 U CN 218938085U CN 202223077505 U CN202223077505 U CN 202223077505U CN 218938085 U CN218938085 U CN 2189380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polar plate
sample
fuel cell
contact corrosion
plate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7750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璇
龚正伟
陈雪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7750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380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380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380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Testing Resistance To Weather,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tho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包括:设有容纳空间的主体,容纳空间用于容纳待测样品及与待测样品相邻的气体扩散层;压紧装置,压紧装置用于驱动气体扩散层抵接待测样品。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压紧装置,使得气体扩散层抵接待测样品,从而模拟相关技术中气体扩散层与双极板之间的点蚀现象,提高双极板检测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实验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双极板需要具有耐腐蚀性,相关技术中双极板只是放置在模拟环境中进行简单的腐蚀测试,未考虑到相关技术中气体扩散层与双极板之间的点蚀现象,造成双极板测试的准确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提高双极板测试的准确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包括:设有容纳空间的主体,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纳待测样品及与所述待测样品相邻的气体扩散层;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气体扩散层抵接所述待测样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通过设置压紧装置,使得气体扩散层抵接待测样品,从而模拟相关技术中气体扩散层与双极板之间的点蚀现象,提高双极板检测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紧装置包括:压紧件;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可活动地设在所述主体上,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压紧件连接,以驱动所述压紧件抵在所述气体扩散层远离所述待测样品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包括:可移动地设在所述主体上的移动杆,所述移动杆可远离或靠近所述待测样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包括可枢转地设在所述主体上的枢转杆,所述枢转杆枢转以驱动所述枢转杆远离或靠近所述待测样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枢转杆与所述主体螺纹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包括:可转动地设在所述主体上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转动以驱动所述压紧件远离或靠近所述待测样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紧件设在所述转动杆靠近所述待测样品的一端,所述压紧件与所述转动杆螺纹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在所述主体上并与所述压紧件连接,以限制所述压紧件在所述主体的轴向方向上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紧件包括:设有透气孔的压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周向上设有径向延伸的连接部;底座,所述底座设在所述壳体的一侧并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部,所述底座与所述壳体共同限定出所述容纳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压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压紧装置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
10、主体;11、容纳空间;12、壳体;121、连接部;13、底座;14、盖体;
20、压紧装置;21、压紧件;22、驱动件;
30、对电极;40、参比电极;
200、待测样品;201、气体扩散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100。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100,包括:主体10及压紧装置20。
主体10设有容纳空间11,容纳空间11用于容纳待测样品200及与待测样品200相邻的气体扩散层201。其中,待测样品200为双极板。
可以理解,在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100工作时,容纳空间11内填充有电解液,从而模拟燃料电池内双极板的工作环境。
压紧装置20用于驱动气体扩散层201抵接待测样品200。
可以理解,本申请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100可以对双极板进行离线测试,无需将双极板放置在实际的燃料电池内进行测试,从而降低成本、缩短测试周期。同时,在燃料电池内部双极板与气体扩散层201接触,但相关技术中只是将双极板丢在电解液中进行简单的测试,未考虑双极板与气体扩散层之间的接触腐蚀,本申请通过设置压紧装置20使得气体扩散层201抵接待测样品200,模拟双极板实际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测试准确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100,通过设置压紧装置20,使得气体扩散层201抵接待测样品200,从而模拟相关技术中气体扩散层与双极板之间的点蚀现象,提高双极板检测的准确性,同时降低成本、缩短测试周期。
在一些实施例中,双极板上设有耐腐蚀涂层,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如图1、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紧装置20包括:压紧件21及驱动件22。
驱动件22可活动地设在主体10上,驱动件22与压紧件21连接,以驱动压紧件21抵在气体扩散层201远离待测样品200的一侧。通过设置驱动件22与压紧件21,压紧件21推动气体扩散层201运动,可以使得气体扩散层201抵在待测样品20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22包括:可移动地设在主体10上的移动杆,压紧件21设在移动杆的一端,移动杆可远离或靠近待测样品200。通过设置移动杆,移动杆可以相对主体10移动,移动的移动杆带动压紧件21移动,从而推动气体扩散层201抵在待测样品20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22包括可枢转地设在主体10上的枢转杆,压紧件21设在枢转杆的一端,枢转杆枢转以驱动枢转杆远离或靠近待测样品200。通过设置枢转杆,枢转杆相对主体10可枢转,枢转的枢转杆使得自身远离或靠近待测样品200,同时枢转的枢转杆带动压紧件21移动,从而使得压紧件21远离或靠近待测样品200,压紧件21可以推动气体扩散层201抵接待测样品200。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枢转杆与主体10螺纹连接。通过枢转杆与主体10螺纹连接,使得枢转杆在枢转时远离或靠近待测样品200。
可以理解,枢转杆与主体10之间螺纹连接,可以精确地控制压紧件21抵在气体扩散层201上的接触压力,从而改变气体扩散层201与待测样品200之间的接触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22包括:可转动地设在主体10上的转动杆,转动杆转动以驱动压紧件21远离或靠近待测样品200。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压紧件21设在转动杆靠近待测样品200的一端,压紧件21与转动杆螺纹连接。
其中,在转动杆转动时,转动杆在其轴向方向上相对主体10位置未发生变化,转动杆将自身的转动通过螺纹转化为压紧件21的移动,压紧件21从而可以推动气体扩散层201抵接待测样品200。
可以理解,转动杆与压紧件21之间螺纹连接,可以精确地控制压紧件21抵在气体扩散层201上的接触压力,从而改变气体扩散层201与待测样品200之间的接触压力。
具体地,转动杆包括承载部,承载部抵接主体10的上表面,从而使得转动杆稳定在一定高度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100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设在主体10上并与压紧件21连接,以限制压紧件21在主体10的轴向方向上移动。通过设置限位件限制压紧件21的活动,使得压紧件21始终在主体10的轴向方向上移动,使得压紧件21移动地更加稳定。
具体地,限位件为设在容纳空间11内的杆件,杆件沿主体10的轴向方向延伸并穿设压紧件21。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紧件21包括:设有透气孔的压板,结构简单、耐用。
如图1、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0包括:壳体12及底座13。
壳体12的周向上设有径向延伸的连接部121。
底座13设在壳体12的一侧并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部121,底座13与壳体12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11。通过设置可分离的壳体12与底座13,方便向容纳空间11放入气体扩散层201与待测样品200。
例如,连接件为螺栓,提高底座13与壳体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1、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0还包括:盖体14,盖体14可拆卸地设在壳体12上,并与壳体12、底座13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11。通过设置盖体14方便向容纳空间11内注入电解液。
具体地,盖体14与壳体12螺纹连接,方便盖体14的拆卸。
如图1、图3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驱动件22穿设在盖体14上并延伸出容纳空间11,方便用户操作驱动件22。
如图1、图3所示,更具体地,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100还包括:对电极30及参比电极40,对电极30与参比电极40穿设在盖体14上,对电极30与参比电极40至少一部分设在容纳空间11内。
其中,参比电极40精确控制是待测样品200的电极电位,对电极30传导电流,形成回路。对电极30、参比电极40及待测样品200组合成三电极体系,三电极体系含两个回路,一个回路由待测样品200和参比电极40组成,用来测试待测样品200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另一个回路由待测样品200和对电极30组成,起传输电子形成回路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体扩散层201包括:碳纸,压紧件21推动碳纸抵接待测样品2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有容纳空间的主体,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纳待测样品及与所述待测样品相邻的气体扩散层;
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气体扩散层抵接所述待测样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装置包括:
压紧件;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可活动地设在所述主体上,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压紧件连接,以驱动所述压紧件抵在所述气体扩散层远离所述待测样品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可移动地设在所述主体上的移动杆,所述移动杆可远离或靠近所述待测样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可枢转地设在所述主体上的枢转杆,所述枢转杆枢转以驱动所述枢转杆远离或靠近所述待测样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杆与所述主体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可转动地设在所述主体上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转动以驱动所述压紧件远离或靠近所述待测样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件设在所述转动杆靠近所述待测样品的一端,所述压紧件与所述转动杆螺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在所述主体上并与所述压紧件连接,以限制所述压紧件在所述主体的轴向方向上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件包括:设有透气孔的压板。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周向上设有径向延伸的连接部;
底座,所述底座设在所述壳体的一侧并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部,所述底座与所述壳体共同限定出所述容纳空间。
CN202223077505.7U 2022-11-18 2022-11-18 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 Active CN2189380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77505.7U CN218938085U (zh) 2022-11-18 2022-11-18 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77505.7U CN218938085U (zh) 2022-11-18 2022-11-18 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38085U true CN218938085U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62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77505.7U Active CN218938085U (zh) 2022-11-18 2022-11-18 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380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07025A (zh) * 2024-01-19 2024-02-27 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耐蚀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07025A (zh) * 2024-01-19 2024-02-27 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耐蚀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17607025B (zh) * 2024-01-19 2024-05-14 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耐蚀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uter et al. Engineering catalyst layers for next‐generation polymer electrolyte fuel cells: a review of design, materials, and methods
CN218938085U (zh) 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接触腐蚀测试装置
Gomadam et al. Analysis of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in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Schulze et al. Segmented cells as tool for development of fuel cells and error prevention/prediagnostic in fuel cell stacks
Yang et al. A novel approach to fabricate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by directly coating the Nafion ionomer on catalyst layers for proton-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Shahgaldi et al. Investigation of catalytic vs reactant transport effect of catalyst layers on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rformance
Iden et al. Analysis of proton transport in pseudo catalyst layers
Saleh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ethanol oxidation activity and durability of Pt catalysts with or without a carbon support using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Kim et al. Design of an advanced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employing a double-layered cathode for a PEM fuel cell
US20090117419A1 (en) Dry-state detect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system for fuel cell, and power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20060269814A1 (en) Fuel cell membrane and fuel cells including same
Hu et al. Robust operation of fuel cell systems in subfreezing conditions: a material-based solution to achieve better anode durability
Demuren et al. Modeling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a review
Shetzline et al. A convenient miniature test platform for polyelectrolyte membrane fuel-cell research
US20070275287A1 (en) Active test fuel cell for characterizing and qualifying cell-internal fuel cell components
CN111121973A (zh) 一种利用红外热成像准原位检测膜电极穿孔点的测试夹具
Ul Hassan et al. Understanding recoverable vs unrecoverable voltage losses and long-term degradation mechanisms in ani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Filpi et al. Pt-free cathode catalyst performance in H2/O2 anion-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AMFCs)
Zhang et al. EIS-assiste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non-noble metal electrocatalyst (Fe–N/C)-based PEM fuel cells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23–80° C
CN113176502A (zh) 一种燃料电池膜电极的测试夹具
Opu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contaminants from balance of plant assembly aids materials on PEMFCs-in situ studies
CN1276535C (zh) 包括压力传感器的燃料量控制系统
TWI300278B (zh)
García-Salaberri et al. Effective transport properties for fuel cells: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
Bouziane et al. In-situ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mechanical compression on the PEMFC-analysis of the global cell performan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