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32720U - 一种内窥镜的探测部及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窥镜的探测部及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32720U
CN218832720U CN202221682242.XU CN202221682242U CN218832720U CN 218832720 U CN218832720 U CN 218832720U CN 202221682242 U CN202221682242 U CN 202221682242U CN 218832720 U CN218832720 U CN 2188327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light guide
control part
detection
detectio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8224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明
潘文胜
江湛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uikang Medical Apparatu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ikang Medical Apparatu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ikang Medical Apparatu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ikang Medical Apparatu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8224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327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327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327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包括以可拆卸的方式相互对接并连为一体的探测部和操控部,探测部与操控部彼此面对的一侧组合形成有多个接口结构,多个接口结构中包括第一接口结构和第二接口结构;第一接口结构被配置为能够将操控部输出的探测光传输至探测部;第二接口结构被配置为能够将探测部获取的图像信息传输至操控部。将内窥镜的探测部分和操控部分设置为可拆卸的结构形式,并借助两者之间的组合形成的接口结构进行信号的传输;其一,探测部可作为一次性耗材使用,无需对内窥镜进行严格地清洗消毒处理;其二,可通过将内窥镜中制作难度大、精度高等结构或部件设置在操控部上,来降低内窥镜的使用成本以及提升内窥镜的品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内窥镜的探测部及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窥镜的探测部及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
背景技术
内窥镜是一种被广泛用于对人体内的某一器官/部位进行检查的体内诊断器械,其一般包括探测部分和手柄操作部分,借助手柄操作部分可将探测部分导入人体腔道直至到达病灶部位,而利用探测部分所获取的图像信息,医生可直观地窥视到病灶的特征,以最终做出相应的诊断。
目前,市面上的内窥镜大多为复用型内窥镜,其探测部分与手柄操作部分采用的是不可拆卸的一体式结构;出于探测部分需要重复使用并会直接接触人体的考虑,每次使用后均须要对内窥镜进行严格地清洗消毒;一方面,一旦清洗消毒环节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引起交叉感染、甚至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另一方面,繁琐的清洗消毒操作也会消耗医护人员的大量精力,增加内窥镜后期的使用及维护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窥镜的探测部及应用了该探测部的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旨在提高内窥镜使用的安全性并降低维护成本。
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包括探测部和操控部,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以可拆卸的方式相互对接并连为一体,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彼此面对的一侧组合形成有间隔排布的多个接口结构,多个所述接口结构中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接口结构和至少一个第二接口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接口结构被配置为能够将操控部输出的探测光传输至探测部;
所述第二接口结构被配置为能够将探测部获取的图像信息传输至操控部。
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所述固定部以可相对转动的方式套置于探测部与操控部中的一者;当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对接时,所述固定部螺接探测部与操控部中的另一者。
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接口和/或第二接口结构包括两个具有导光端面的导光元件,两个所述导光元件中的一者以其导光端面外露于探测部的方式设置于探测部,两个所述导光元件中的另一者以其导光端面外露于操控部的方式设置于操控部;
当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对接时,两个所述导光元件的导光端面能够彼此抵贴,以能够传输探测光或图像信息。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元件包括:
导光束,用于传输探测光或图像信息,所述探测部和操控部均设有收容腔道,所述导光束的穿设于收容腔道布置,且所述导光束位于收容腔道一端的端面被构造成导光元件的导光端面;
密封套,套置于所述导光束的导光端面所在端,所述密封套至少部分插嵌于收容腔道内;以及
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道内,所述弹性件与密封套连接;
当两个所述导光元件的导光端面彼此抵贴时,两个所述导光元件的密封套能够受各自弹性件的弹性势能释放作用而相互接触挤压。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套背向弹性件的一端的端面为锥面结构,所述锥面结构的锥底端朝向弹性件设置。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口结构包括:
第一线缆束,设置于所述探测部;
第二线缆束,设置于所述操控部;以及
线束连接器,包括可相互分离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第一线缆束,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第二线缆束;
当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对接时,所述第一连接端能够匹配连接第二连接端,以使所述第二接口结构能够传输图像信息。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被配置为USB接口、HDMI接口、VGA接口、Lightning接口中的任意一者。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彼此面对的一侧还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用于探测部与操控部对接时,限定所述接口结构的位置;
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能够对位插接的定位扣和定位孔,所述定位扣与定位孔中的一者设置于探测部、另一者设置于操控部;和/或
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能够对位吸合的两个磁性件,两个所述磁性件中的一者设置于探测部、另一者设置于操控部。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探测部和操控部均具有注水通道,多个所述接口结构中还包括第三接口结构,所述第三接口结构用于探测部与操控部对接时,将所述探测部和操控部的注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口结构包括:
第一注水管,设置于所述探测部,所述第一注水管与探测部的注水通道连通;
第二注水管,设置于所述操控部,所述第二注水管与操控部的注水通道连通;以及
密封接口,用于密封连通所述第一注水管和第二注水管,所述密封接口设置于第一注水管和第二注水管中的一者,当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对接时,所述第一注水管与第二注水管中的另一者能够插置于密封接口;
和/或
所述探测部和操控部均具有器械通道,多个所述接口结构中还包括第四接口结构,所述第四接口结构用于探测部与操控部对接时,将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的器械通道连通;所述第四接口结构包括:
第一器械接口,贯通所述探测部面向操控部一侧的表面设置,所述第一器械接口与探测部的器械通道连通;以及
第二器械接口,贯通所述操控部面向探测部一侧的表面设置,所述第二器械接口与操控部的器械通道连通;
当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对接时,所述第一器械接口与第二器械接口相互对接。
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内窥镜的探测部,用于与内窥镜的操控部配合使用,所述探测部被配置为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对接操控部,所述探测部用以面对操控部的一侧设有间隔排布的多个功能接口,所述探测部的多个功能接口用于与操控部的多个功能接口一一匹配连接,以能够在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之间组合形成间隔排布的多个接口结构,从而使得所述探测部能够通过接口结构接收操控部输出的探测光,和将获取的图像信息通过接口结构传输至操控部。
依据上述实施例的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包括以可拆卸的方式相互对接并连为一体的探测部和操控部,探测部与操控部彼此面对的一侧组合形成有间隔排布的多个接口结构,多个接口结构中包括第一接口结构和第二接口结构;其中,第一接口结构被配置为能够将操控部输出的探测光传输至探测部;第二接口结构被配置为能够将探测部获取的图像信息传输至操控部。将内窥镜的探测部分和操控部分设置为可拆卸的结构形式,并借助两者之间的组合形成的接口结构进行信号的传输;一方面,探测部可作为一次性耗材使用,无需对内窥镜进行严格地清洗消毒处理;另一方面,可通过将内窥镜中制作难度大、精度高等结构或部件设置在操控部上,来降低内窥镜的使用成本以及提升内窥镜的品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施例的内窥镜处于组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实施例的内窥镜中探测部与操控部对接部位的结构参考示意图。
图3为一种实施例的内窥镜中探测部的各功能接口的布局参考图。
图4为一种实施例的内窥镜中导光元件处于分离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实施例的内窥镜中导光元件处于抵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实施例的内窥镜中第三接口结构处于分离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探测部;20、操控部;30、固定部;40、第一导光元件;41、导光束;42、密封套;43、弹性件;50、第一线缆束;61、定位扣;62、磁性件;71、第一注水管;72、第二注水管;73、密封接口;81、第一器械口。
具体实施方式
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请参阅图1至图6,一种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可以是硬管式内窥镜、软管式内窥镜或电子内镜;该内窥镜包括探测部10、操控部20和固定部30;其中,探测部10与操控部20为两个独立的个体构造,两者以可拆卸方式对接并通过固定部30进行固定后,即可组合形成完整的内窥镜;下面具体说明。
该探测部10即内窥镜的探测端或探测部分,其是内窥镜中用于通过人体腔道或手术切口深入人体内部的功能部分,该功能部分通常具有照明元件和取像(或成像)元件等,借助照明元件所输出的探测光(如可见光或者对应于荧光试剂的激光)来照射人体内部的待观察部位,而借助取像元件则可接收待观察部位反射的光信号,实现对待观察部位的取像或成像。
该操控部20即内窥镜的手柄操作端,其是内窥镜中置于人体外部以用于连接内窥镜系统主机或者对探测部10进行操控的功能部分,该功能部分通常具有光源元件和图像信号处理元件等,借助光源元件可向照明元件输出探测光,而借助图像信号处理元件则可对取像元件获取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如信号放大、转换等),以便操作者能够借助内窥镜系统主机(如显示器等)直观窥视待观察部位的图像,从而做出相应的诊断。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在探测部10用于面向操控部20的一侧(亦可理解为是:探测部10用于与操控部20进行对接的一端的端面)设置有间隔排布的多个功能接口,该功能接口可根据内窥镜的功能配置,设置为两个、三个或者其他更多数量;其中,至少一个功能接口是与探测部10的照明元件对应连接或者属于照明元件的一部分,至少另一个功能接口是与探测部10的取像元件对应连接或者属于取像元件的一部分。
相适应地,结合图3,在操控部20用于面向探测部10的一侧亦设置有间隔排布的多个功能接口,操控部20的功能接口与探测部10的功能接口一一匹配对应(如位置、连接方式等),其中,操控部20的多个功能接口中,至少一个是与操控部10的光源元件对应连接或属于照明元件的一部分,至少另一个是与操控部10的图像信号处理元件对应连接或属于图像信号处理元件的一部分。
当将探测部10与操控部20进行对接后,探测部10的功能接口即可与操控部10的功能接口一一匹配连接,从而在探测部10与操控部20彼此面对的一侧构造形成间隔排布的多个接口结构;通过对多个接口结构的功能配置,可使得至少其中一个接口结构具备将操控部20(具体如光源元件)输出的探测光传输至探测部10(具体如照明元件)的能力,并且使得至少其中另一个接口结构具备将探测部10(具体如取像元件)获取的图像信息传输至操控部20(具体如图像信号处理元件)的能力,从而利用组合形成的接口结构,可确保内窥镜在使用时,至少探测光信号和图像信息能够正常传输。为便于区分和描述,将能够传输探测光的接口结构定义为第一接口结构,将能够传输图像信息的接口结构定义为第二接口结构。
请参阅图1和图2,该固定部30主要用于在探测部10与操控部20对接时,将两者进行结构固定,在避免探测部10与操控部20相互分离的同时,确保接口结构的组合成型后的结构稳固性。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固定部30采用具有内螺纹结构的套筒构造,该固定部30以可相对操控部20转动的方式套置于操控部20靠近探测部10的一端,相适应地,在探测部10靠近操控部20一端的外周面则设置有外螺纹结构。当将探测部10与操控部20进行对接时,在确保探测部10的功能接口与操控部20的功能接口保持一一对位的状态下,通过旋转固定部30来螺接探测部10,即可沿固定部30的轴向以直线移动的方式逐步地拉动探测部10朝操控部20所在方向移动,直至相对位的功能接口匹配连接为一体并组合形成相应的接口结构,以此完成操控部20与探测部10对接固定。
利用套筒构造的固定部30,其一可以封闭探测部10与操控部20之间的对接缝隙,以此,既可以避免环境内的杂质(如灰尘等)侵入探测部10与操控部20之间,也可降低外部环境对内窥镜的性能(如信号的传输质量等)造成的干扰;其二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探测部10与操控部20进行拆解或组合,尤其便于对探测部10进行拆除更换;其三有利于维持内窥镜组合成形后的结构完整性。
其他实施例中,固定部30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或者以其他结构形式存在,如通过在探测部10和操控部20上分别设置卡扣结构和卡口结构,当将两者对接时,利用卡扣结构与卡口结构之间的对位卡合关系形成近似于固定部30的功能结构或构件;亦或者固定部30由对位吸合的磁性件组合而成,其一部分设置于探测部10上、另一部分设置于操控部20上,从而利用磁性吸合原理将两者进行对接固定或者拆解分离。
基于此,通过将探测部10与操控部20进行结构分隔区分,使两者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进行拆解分离或组合装配;在两者组合装配后,可借助设置于两者之间并匹配连接而成的接口结构实现信号(如光信号、电信号等)的传输,以保证内窥镜的诊断使用功能。
一方面,可将探测部作为一次性耗材使用,在内窥镜每次使用后,无需对其进行严格且繁琐的清洗消毒处理,仅需更换符合卫生要求的探测部10即可,从而可有效提高内窥镜使用的安全性以及降低内窥镜的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就内窥镜整体而言,由于内窥镜仅一部分为一次性耗材(即:探测部10),而操控部20则可重复使用;因此,在对操控部10和探测部20的功能结构(如,彼此之间的接口结构)进行设计时,可以考虑将制作难度及精度较低的结构布置在探测部10上,将制作难度和精度高的结构布置在操控部20上,从而不但可以为提高操控部20、乃至内窥镜组合体的品质创造条件,也可以有效降低内窥镜的使用成本,避免资源浪费。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和图5,第一接口结构包括具有导光端面的两个导光元件,为便于区分和描述,将其中一个导光元件定义为第一导光元件40、将另一个导光元件定义为第二导光元件(图中未示出)。第二接口结构包括第一线缆束50、第二线缆束(图中未示出)和线束连接器(图中未示出)其中,线束连接器包括以可拆卸方式匹配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下面具体说明。
就第一接口结构而言,第一导光元件40设置于探测部10,并且其导光端面外露于探测部10面对操控部20一侧的表面布置,该第一导光元件40相当于探测部10的一个功能接口;基于相同的结构及功能需求,第二导光元件以与第一导光元件40相同或相似的方式设置于操控部20,并且其导光端面外露于操控部20面对探测部10一侧的表面布置,该第二导光元件即相当于操控部20的一个功能接口;具体实施时,将第一导光元件40与探测部10的照明元件连接设置(或者构造成照明元件的一部分),将第二导光元件与操控部20的光源元件连接设置(或者构造成光源元件的一部分),从而在探测部10对接操控部20时,使得第一导光元件40的导光端面与第二导光元件的导光端面彼此抵贴,以此构建组合形成第一接口结构,以便能够传输探测光。
就第二接口结构而言,第一线缆束50设置于探测部10,其一端与探测部10的取像元件(如图像传感器等)、另一端连接线束连接器的第一连接端,而线束连接器的第一连接端则外露于探测部10面对操控部20一侧的表面设置;此时的第一连接端即相当于探测部10的一个功能接口。基于相同的结构及功能需求,第二线缆束设置于操控部20,其一端连接操控部20的图像信号处理元件(如用于对图像信号进行放大的图像处理器等)、另一端连接线束连接器的第二连接端,而线束连接器的第二连接端则外露于操控部20面对探测部10一侧的表面设置;此时的第二连接端即相当于操控部20的一个功能接口。当操控部20与探测部10对接时,第一连接端对位匹配连接第二连接端,以此构建组合形成第二接口结构,而借助第二接口结构则可用于电信号的传输,如探测部10的取像元件将以光信号形式存在的图像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后,可通过第二接口结构传输至操控部20,实现对图像信息的传输。
具体实施时,根据探测部10与操控部20的结构配置情况,线束连接器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即:探测部10和操控部20相对应的功能接口)可以采用HDMI接口、USB接口(如Mini-USB接口、Micro-USB接口、Type-C接口)、VGA接口、Lightning接口(译称闪电接口,是一种高速多功能I/O接口)中的任意一者,亦可理解为线束连接器是以近似于HDMI连接器、USB连接器、VGA连接器、Lightning连接器等结构形式存在的。例如,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采用USB接口时,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中的一者即相当于USB接口公头、另一者即相当于USB接口母头。当然,其他实施例中,线束连接器(或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也可采用其他结构形式,如将第一连接端设置为探针结构,将第二连接端设置为触点结构,当探测部10对接操控部20时,即可使得探针结构对位接触触点结构,从而组合形成线束连接器或者第二接口结构,以便电信号的传输。
另一个实施例中,例如一种硬管式内窥镜,第二接口结构也可参考第一接口结构进行结构配置,或者将多个第一接口结构中的一者配置为能够传输图相关信息,此时即相当于图像信息是以光信号的形式自探测部10传输至操控部20的;具体而言,取像元件的透镜部件(如物镜)布置在探测部10内,取像元件的图像传感器布置在操控部20内并与操控部20的图像信号处理元件进行电连接,而此时的导光元件即相当于导像元件,借助由导光元件所组合形成的第二接口结构,将以光信号形式存在的图像传输至布置于操控部20的图像传感器,再由图像传感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至图像信号处理元件,从而实现图像信息的获取、传输、转换、处理等系列功能。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导光元件由光纤等部件组合搭建而成,以第一导光元件40为例,其包括导光束41、密封套42和弹性件43;其中,导光束41为光纤导光束,主要用于传输光信号,如探测光信号或者以光信号形式存在的图像信息;在探测部10面向操控部20一侧设置有收容腔道(图中未标注),导光束41设置于探测部10内,并且其一端穿设于收容腔道内,而导光束41位于收容腔道一端的端面被配置或构造成第一导光元件40的导光端面;导光束41的另一端则与探测部10的照明元件连接(或者导光束41整体作为照明元件)。密封套42套置并固定于导光束41的导光端面所在端,密封套42至少部分插嵌于收容腔道内;而弹性件43则可采用如压缩弹簧等弹性元件,其收容于收容腔道内,并且弹性件43的一端以固定或抵接等方式连接密封套42、另一端则连接探测部10(如收容腔道的对应腔壁);第二导光元件与第一导光元件40的结构构造以及布置方式相同或相似,在此不作赘述。
为便于区分和描述,将第一导光元件40的导光束41定义为第一导光束,将第二导光元件的导光束定义为第二导光束;将套置于第一导光束的密封套42定义为第一密封套,将套置于第二导光束的密封套定义为第二密封套。当探测部10对接操控部20,并通过固定部30完成固定后,第一导光束与第二导光束的导光端面即会彼此对位且紧密抵贴;与此同时,第一密封套与第二密封套则可在各自对应的弹性件43的弹性势能释放作用下彼此相互接触挤压,从而利用两个密封套之间的接触挤压关系,在两个导光束对接位置的外围形成密封效果;基于此,不但能够确保导光端面之间能够紧密贴合,避免发生漏光等问题,而且为提高导光束的导光效果创造了条件,确保光信号稳定且准确地传输。
当然,其他实施例中,导光束41也可采用具有光信号传输功能的导光管等其他功能器件。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密封套42可采用具有一定形变能力的柔性或软质材料制成,如橡胶、硅胶等;密封套42背向弹性件43的一端的端面采用锥面结构,而锥面结构的锥底端朝向弹性件43设置,从而可使得密封套42用于接触挤压的一端具有一定的楔角;当探测部10对接操控部20时,可借助密封套42的锥面结构在两个密封套42(即:第一密封套和第二密封套)彼此之间进行接触,并逐步使第一密封套与第二密封套的锥面逐步贴合,直至彼此的锥面结构完全贴合,实现将第一密封套与第二密封套的接触端挤压压平,以从两个导光束41对接位置的外周进行彻底密封,确保导光元件的导光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位于探测部10与操控部20之间的粗实线代表密封套43的锥面结构彼此贴合后形成的接触界面所处的位置,虚线代表导光束41的导光端面彼此抵贴后形成的接触界面所处的位置。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探测部10与操控部20彼此面对的一侧还设有定位结构,用于探测部10与操控部20对接时,限定两者的功能接口之间的对位位置(亦可理解为是限定对应接口结构的位置),以起到防呆、进一步增强接口结构的结构稳定性等作用。该定位结构可以是机械式扣合结构,也可以是如磁吸等其他能够可拆卸的连接结构。
如,定位结构包括能够对位插接连接的定位扣61和定位孔(图中未示出);其中,定位扣61凸出于探测部10面向操控部20一侧的表面设置,并且邻近如前述第一导光束的导光端面布置,定位孔凹陷于操控部20面向探测部10一侧的表面设置,并且邻近如前述第二导光束的导光端面布置。当探测部10对接操控部20时,利用定位扣61与定位孔之间的对位插接关系,可进一步确保两个导光束的端面能够紧密抵贴贴合,增强第一接口结构组合成形后的结构稳定性。
又如,定位结构包括能够对位吸合的两个磁性件62,例如磁铁扣等;两个磁性件62中的一者固定设置与探测部10面向操控部20的一侧,并邻近如前述线束连接器的第一连接端布置,两个磁性件62中的另一者则固定设置于操控部20面向探测部10的一侧,并邻近如前述线束连接器的第二连接端布置;当探测器10对接操控部20时,可利用磁性吸合原理保证第二接口结构稳定成形,从而保证电信号的传输。
具体实施时,定位结构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定位结构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构造,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构造;而多个定位结构的具体布置位置则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配置,利用多个定位结构的位置差异、结构构造差异以及接口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可以起到防呆定位的作用,确保探测部10的多个功能接口能够操控部20的多个功能接口一一对位,并匹配连接形成对应的接口结构。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6,探测部10和操控部20内均设有注水通道(图中未示出),以便借助注水通道向人体内部注入手术需要的气体或者液体;相适应地,多个接口结构中还包括第三接口结构,该第三接口结构的作用在于:当探测部10与操控部20对接时,将两者的注水通道进行密封连通,从而在内窥镜内形成完整的注水通道结构;具体而言,第三接口结构包括设置于探测部10并与探测部10的注水通道连通的第一注水管71、设置于操控部20并与操控部20的注水通道连通的第二注水管72以及设置于第一注水管71或者第二注水管72的密封接口73;以密封接口73设置于第二注水管72为例,当探测部10对接操控部20时,第一注水管71的端口部可对位插接于密封接口73内,从而借助密封接口73可在第一注水管71与第二注水管72之间形成槽臼连接结构,实现将两个注水管进行密封连通的效果,确保内窥镜的注水通道不会发生漏气或漏液等问题。本实施例中,第一注水管71和第二注水管72可以为分别插置并固定于相对应的注水通道内的独立管件,而密封接口73则可采用如橡胶等柔性材质。其他实施例中,探测部10的注水通道可以是第一注水管71的延伸部分,操控部20的注水通道可以是第二注水管72的延伸部分。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探测部10和操控部20内还设有器械通道,以使得手术钳等器械能够借助器械通道进入人体,而多个接口结构中还包括第四接口结构,该第四接口结构包括贯通探测部10面向操控部20一侧的表面设置的第一器械接口81和贯通操控部20面向探测部10一侧的表面设置的第二器械接口(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一器械接口81可以是探测部10的器械通道的端口结构,也可以是与探测部10的器械通道连通设置的独立结构或部件;第二器械接口可以是操控部20的器械通道的端口结构,也可以是与操控部20的器械通道连通设置的独立结构或部件。当探测部10与操控部20对接固定时,第一器械接口81与第二器械接口82相对或者对接连通,从而在内窥镜内构造形成完整的器械通道。
具体实施时,注水通道和器械通道可以根据需要同时设置或者择一设置,亦或者选择不同的配置数量,以在探测部10与操控部20对接组合后形成具有多腔道构造的内窥镜,从而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10)

1.一种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探测部和操控部,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以可拆卸的方式相互对接并连为一体,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彼此面对的一侧组合形成有间隔排布的多个接口结构,多个所述接口结构中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接口结构和至少一个第二接口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接口结构被配置为能够将操控部输出的探测光传输至探测部;
所述第二接口结构被配置为能够将探测部获取的图像信息传输至操控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所述固定部以可相对转动的方式套置于探测部与操控部中的一者;当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对接时,所述固定部螺接探测部与操控部中的另一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结构和/或第二接口结构包括两个具有导光端面的导光元件,两个所述导光元件中的一者以其导光端面外露于探测部的方式设置于探测部,两个所述导光元件中的另一者以其导光端面外露于操控部的方式设置于操控部;
当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对接时,两个所述导光元件的导光端面能够彼此抵贴,以能够传输探测光或图像信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元件包括:
导光束,用于传输探测光或图像信息,所述探测部和操控部均设有收容腔道,所述导光束的穿设于收容腔道布置,且所述导光束位于收容腔道一端的端面被构造成导光元件的导光端面;
密封套,套置于所述导光束的导光端面所在端,所述密封套至少部分插嵌于收容腔道内;以及
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道内,所述弹性件与密封套连接;
当两个所述导光元件的导光端面彼此抵贴时,两个所述导光元件的密封套能够受各自弹性件的弹性势能释放作用而相互接触挤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套背向弹性件的一端的端面为锥面结构,所述锥面结构的锥底端朝向弹性件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口结构包括:
第一线缆束,设置于所述探测部;
第二线缆束,设置于所述操控部;以及
线束连接器,包括可相互分离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第一线缆束,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第二线缆束;
当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对接时,所述第一连接端能够匹配连接第二连接端,以使所述第二接口结构能够传输图像信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被配置为USB接口、HDMI接口、VGA接口、Lightning接口中的任意一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彼此面对的一侧还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用于探测部与操控部对接时,限定所述接口结构的位置;
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能够对位插接的定位扣和定位孔,所述定位扣与定位孔中的一者设置于探测部、另一者设置于操控部;和/或
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能够对位吸合的两个磁性件,两个所述磁性件中的一者设置于探测部、另一者设置于操控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部和操控部均具有注水通道,多个所述接口结构中还包括第三接口结构,所述第三接口结构用于探测部与操控部对接时,将所述探测部和操控部的注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口结构包括:
第一注水管,设置于所述探测部,所述第一注水管与探测部的注水通道连通;
第二注水管,设置于所述操控部,所述第二注水管与操控部的注水通道连通;以及
密封接口,用于密封连通所述第一注水管和第二注水管,所述密封接口设置于第一注水管和第二注水管中的一者,当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对接时,所述第一注水管与第二注水管中的另一者能够插置于密封接口;
和/或
所述探测部和操控部均具有器械通道,多个所述接口结构中还包括第四接口结构,所述第四接口结构用于探测部与操控部对接时,将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的器械通道连通;所述第四接口结构包括:
第一器械接口,贯通所述探测部面向操控部一侧的表面设置,所述第一器械接口与探测部的器械通道连通;以及
第二器械接口,贯通所述操控部面向探测部一侧的表面设置,所述第二器械接口与操控部的器械通道连通;
当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对接时,所述第一器械接口与第二器械接口相互对接。
10.一种内窥镜的探测部,用于与内窥镜的操控部配合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部被配置为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对接操控部,所述探测部用以面对操控部的一侧设有间隔排布的多个功能接口,所述探测部的多个功能接口用于与操控部的多个功能接口一一匹配连接,以能够在所述探测部与操控部之间组合形成间隔排布的多个接口结构,从而使得所述探测部能够通过接口结构接收操控部输出的探测光,和将获取的图像信息通过接口结构传输至操控部。
CN202221682242.XU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内窥镜的探测部及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 Active CN2188327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82242.XU CN218832720U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内窥镜的探测部及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82242.XU CN218832720U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内窥镜的探测部及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32720U true CN218832720U (zh) 2023-04-11

Family

ID=87299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82242.XU Active CN218832720U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内窥镜的探测部及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327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4171B (zh) 使用於成像系統之可拋棄式護套
US6527704B1 (en) Endoscopic camera system integrated with a trocar sleeve
CN105517480B (zh) 一次性内窥镜及系统
US20210093166A1 (en) Probe device detachably coupled to endoscope
EP3207852A1 (en) Resin distal end component for endoscope
JP2004135937A (ja) 超音波内視鏡
JPH04276231A (ja) 診断用手持ち関節鏡および検査方法
US20170143200A1 (en) Laparoscopic device and endoscopic system
US10687696B2 (en) Endoscope system with communication mode stabilizing unit
JP2009233244A (ja) プローブ用光学ユニット及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US20130274597A1 (en) Scanner for an endoscope
CA2832209A1 (en) Laser video endoscope
EP3195792A1 (en) Optical transmitter unit, method for connecting optical transmitter module and transmission-side optical connector, and endoscope system
CN218832720U (zh) 一种内窥镜的探测部及可拆卸一次性内窥镜
JP7288524B2 (ja) 軟性内視鏡
US11179026B2 (en) Endoscope processor, endoscope and endoscope system
JP2016010727A (ja) 内視鏡システム
EP2721991A1 (en) Endoscope
US20180098688A1 (en) Lens unit and endoscope
CN216754408U (zh) 内窥镜装置
TWI798854B (zh) 結合注射針頭之內視鏡及內視鏡系統
CN219048374U (zh) 内窥镜装置
US11076744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ndoscope and endoscope
JP3989061B2 (ja) 内視鏡用硬性シース
JP2001087262A (ja) 内視鏡着脱型超音波検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