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31987U - 气雾生成装置、加热器、热扩散器及绝热管 - Google Patents

气雾生成装置、加热器、热扩散器及绝热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31987U
CN218831987U CN202222520707.8U CN202222520707U CN218831987U CN 218831987 U CN218831987 U CN 218831987U CN 202222520707 U CN202222520707 U CN 202222520707U CN 218831987 U CN218831987 U CN 2188319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osol
heating element
generating device
hea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2070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戚祖强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2070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319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319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319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热扩散器及绝热管;其中,气雾生成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加热元件,加热元件上设置有空气通道;在使用中,空气至少部分穿过空气通道,并在空气通道内被加热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以上气雾生成装置,通过加热元件加热穿过加热元件的空气,再由热空气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Description

气雾生成装置、加热器、热扩散器及绝热管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加热不燃烧气雾生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加热器、热扩散器及绝热管。
背景技术
烟制品(例如,香烟、雪茄等)在使用过程中燃烧烟草以产生烟草烟雾。人们试图通过制造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替代这些燃烧烟草的制品。
此类产品的示例为加热装置,其通过加热而不是燃烧材料来释放化合物。例如,该材料可为包含烟草或其他非烟草产品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这些非烟草产品可包含或可不包含尼古丁。已知的加热装置,通过在蜂窝陶瓷外围绕布置加热元件,使空气在穿过蜂窝陶瓷内的通道孔时被加热形成热气流;而后再通过该热气流加热烟草或其他非烟草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上设置有空气通道;在使用中,空气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空气通道,并在所述空气通道内被加热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
以上气雾生成装置,通过加热元件加热穿过加热元件的空气,再由热空气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上设置有空气通道;在使用中,空气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空气通道,并在所述空气通道内被加热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石墨和氧化物。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包括:47~85wt%的石墨、15~53%的氧化物。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氧化物包括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或氧化钙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基本不含有单质形态的金属。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的导热率介于80~155W/m.k。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的实际密度介于2.2~3.3g/cm3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的总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至少是1.2:1。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的体积电阻率介于0.8×10-5~9.6×10-5Ω·m。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是黑色的。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具有介于3B~2H铅笔芯的硬度和/或黑度。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与2B铅笔芯具有基本相同或接近的硬度和/或黑度;
和/或,所述加热元件与HB铅笔芯具有基本相同或接近的硬度和/或黑度。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空气通道被构造成在所述加热元件内沿预定方向有序地布置。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空气通道具有0.01mm~3mm的直径。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基本是沿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延伸布置的;
所述空气通道被布置成沿所述加热元件的轴向方向贯穿所述加热元件。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是蜂窝结构。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具有5~30mm的延伸长度。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管状元件,所述加热元件被容纳或保持于该管状元件内。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腔室,以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管状元件至少部分围绕或界定所述腔室。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管状元件包括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管状元件的内表面设置有凸缘;所述管状元件包括位于所述凸缘与第一端之间的第一区段、以及位于所述凸缘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二区段;
所述第一区段至少部分围绕或界定所述腔室;所述加热元件被容纳或保持于所述第二区段。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凸缘被配置为对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提供止动;
和/或,所述凸缘还被配置为对容纳或保持于所述第二区段的所述加热元件提供止动。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凸缘界定有第一孔;在使用中,由所述加热元件的空气通道输出的空气穿过所述第一孔后提供至气溶胶生成制品。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管状元件包括沿径向方向相背离的内壁和外壁,以及位于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的中心区域;
所述中心区域被排空为压力低于所述管状元件外部的压力,从而至少部分在所述加热元件外提供绝热。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管状元件还配置为至少部分在所述加热元件和/或所述腔室外提供绝热。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管状元件是非接触的,以减少所述加热元件的热量向所述管状元件的传递。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隔离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加热元件之间,并且保持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加热元件之间的间距。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管状元件包括金属或合金;
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加热元件之间还布置有绝缘部件,以使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加热元件之间绝缘。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密封元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加热元件之间,以用于在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加热元件之间提供气密密封。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基座,所述管状元件的第二端抵靠于所述基座上以至少部分在轴向提供止动。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基座基本是垂直于所述管状元件布置的。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基座包括朝向所述管状元件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管状元件内的凸沿。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管状元件的内表面抵靠于所述凸沿,以在所述管状元件的径向方向上形成止动。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基座还界定有:
空气入口,以用于向所述加热元件提供空气。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支撑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加热元件和所述管状元件的第二端之间,以至少部分支撑所述加热元件。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加热元件之间界定有空气间隙。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间隔地连接于所述加热元件上,以用于在所述加热元件上引导电流以使所述加热元件通过焦耳热而发热。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围绕或包围所述加热元件的至少部分;
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围绕或包围所述加热元件的至少部分。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沿所述加热元件的轴向方向间隔布置的。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电极环、电极帽、电极片、轨道电极或电极涂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中,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加热元件上引导电流时,所述加热元件的等效电阻介于150~800mΩ之间。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电路;
第一导电引线,将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至所述电路;
第二导电引线,将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至所述电路。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上设置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导线槽;
所述第一导电引线和/或所述第二导电引线至少部分容纳或保持于所述导线槽内。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加热元件的温度;
电路,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调整提供给所述加热元件的电力,以使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空气的温度保持于预设温度。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第一热电偶丝和第二热电偶丝,连接于所述加热元件上;
所述第一热电偶丝和第二热电偶丝具有不同的材质,以在它们之间形成用于感测所述加热元件温度的热电偶。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管状元件的内壁还被配置为向气溶胶生成制品传递热量以辅助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腔室,以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至少一部分;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上设置有空气通道;在使用中,空气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空气通道,并在所述空气通道内被加热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毗邻或朝向所述腔室的表层部分,该表层部分包括石墨。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上设置有空气通道;在使用中,空气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空气通道,并在所述空气通道内被加热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石墨和黏土。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管状元件,包括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至少部分能通过所述第一端接收于管状元件内或从所述管状元件内移除;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被容纳或保持于所述管状元件内,并靠近所述第二端;所述加热元件被配置为将从所述第二端进入的空气加热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管状元件包括沿径向方向相背离的内壁和外壁,以及位于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的中心区域;
所述中心区域被排空为压力低于所述管状元件外部的压力,从而至少部分在所述加热元件和/或气溶胶生成制品外提供绝热。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管状元件,包括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管状元件的内表面设置有凸缘,以及位于所述凸缘与第一端之间的第一区段、位于所述凸缘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二区段;
所述第一区段被配置为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至少部分,并由所述凸缘对接收于所述第一区段内气溶胶生成制品提供止动;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被容纳或保持于所述第二区段内;所述加热元件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二区段的空气加热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还提出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包括: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上设置有空气通道;在使用中,空气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空气通道,并在所述空气通道内被加热;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石墨和氧化物。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间隔地连接于所述加热元件上,以用于在所述加热元件上引导电流以使所述加热元件通过焦耳热而发热。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还提出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绝热管,包括:
沿径向方向相背离的内壁和外壁,以及位于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的中心区域;所述中心区域被排空为压力低于所述绝热管外部的压力;
所述内壁上设置有凸缘。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
至少一个热扩散器,所述热扩散器上设置有空气通道;所述热扩散器被布置成至少部分围绕所述加热元件,并用于从所述加热元件吸收热量;在使用中,空气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空气通道,并在所述空气通道内被所述热扩散器吸收的热量加热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
所述热扩散器包括石墨。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热扩散器包括:47~85wt%的石墨、15~53%的氧化物。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氧化物包括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或氧化钙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热扩散器的导热率介于80~155W/m.k。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热扩散器的总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至少是1.2:1。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热扩散器是黑色的。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热扩散器具有介于3B~2H铅笔芯的硬度和/或黑度。或者,3B~2H铅笔芯可以包括3B、2B、B、HB、F、H、2H等。H值越大,铅笔芯愈坚硬,颜色也越浅;B值越大,铅笔芯越软,颜色也越深。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空气通道被构造成在所述热扩散器内沿预定方向有序地布置。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空气通道具有0.01mm~3mm的直径。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热扩散器基本是沿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延伸布置的;
所述空气通道被布置成沿所述加热元件的轴向方向贯穿所述加热元件。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热扩散器被构造成是蜂窝结构。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热扩散器具有5~30mm的延伸长度。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包括螺线管线圈。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螺线管线圈的导线材料的截面沿轴向延伸的尺寸大于沿径向延伸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螺线管线圈的导线材料的截面沿轴向延伸的尺寸介于0.5~2.0mm;
和/或,所述螺线管线圈的导线材料的截面沿径向延伸的尺寸介于0.1~0.5mm。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导电磁性材料;以及,
电路,被配置为向所述加热元件提供AC驱动电流,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在所述AC驱动电流流过时由于焦耳热而发热。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导电的铁磁性材料或亚铁磁性材料。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热扩散器内设有容纳腔,所述加热元件被容纳或保持于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空气通道避开所述容纳腔布置。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管状元件,所述热扩散器被容纳或保持于该管状元件内。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管状元件包括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区段、以及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第二区段;
所述第一区段被布置成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热扩散器被容纳或保持于所述第二区段。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管状元件的内表面设置有凸缘;
所述第一区段位于所述第一端和凸缘之间,所述第二区段位于所述第二端与凸缘之间。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凸缘被配置为对接收于所述第一区段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提供止动;
和/或,所述凸缘还被配置为对容纳或保持于所述第二区段的所述热扩散器提供止动。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隔离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热扩散器之间,并且保持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热扩散器之间的间距。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热扩散器与所述管状元件是非接触的,以减少所述热扩散器的热量向所述管状元件的传递。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密封元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热扩散器之间,以用于在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热扩散器之间提供气密密封。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基座,所述管状元件的第二端抵靠于所述基座上以至少部分在轴向提供止动。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基座基本是垂直于所述管状元件布置的。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基座包括朝向所述管状元件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管状元件内的凸沿。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管状元件的内表面抵靠于所述凸沿,以在所述管状元件的径向方向上形成止动。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基座还界定有:
空气入口,以用于向所述热扩散器提供空气。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加热元件或所述热扩散器的温度;
电路,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调整提供给所述加热元件的电力,以使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空气的温度保持于预设温度。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
至少一个热扩散器,所述热扩散器上设置有空气通道;所述热扩散器被布置成至少部分围绕所述加热元件,并用于从所述加热元件吸收热量;在使用中,空气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空气通道,并在所述空气通道内被所述热扩散器吸收的热量加热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
所述热扩散器包括石墨和黏土。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管状元件,包括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至少部分能通过所述第一端接收于管状元件内或从所述管状元件内移除;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位于所述管状元件内;
至少一个热扩散器,所述热扩散器上设置有空气通道;所述热扩散器被布置成位于所述管状元件内并围绕所述加热元件,并用于从所述加热元件吸收热量;在使用中,空气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空气通道,并在所述空气通道内被所述热扩散器吸收的热量加热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包括导电磁性材料;
电路,被配置为向所述加热元件提供AC驱动电流,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在所述AC驱动电流流过时由于焦耳热而发热;
至少一个热扩散器,所述热扩散器上设置有空气通道;所述热扩散器被布置成围绕所述加热元件,并用于从所述加热元件吸收热量;在使用中,空气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空气通道,并在所述空气通道内被所述热扩散器吸收的热量加热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包括:
至少一个加热线圈;
至少一个热扩散器,所述热扩散器上设置有空气通道;所述热扩散器被布置成至少部分围绕所述加热线圈,并用于从所述加热线圈吸收热量;在使用中,空气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空气通道,并在所述空气通道内被所述热扩散器吸收的热量加热;
所述热扩散器包括石墨。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热扩散器,包括:
主体,包括石墨;所述主体具有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从所述第一端贯穿至所述第二端的孔;
所述主体的总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至少是1.2:1。
以上气雾生成装置,通过包括石墨和氧化物的加热元件加热穿过加热元件的空气,再由热空气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一实施例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加热器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加热器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加热器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1中加热器又一个视角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1中加热器一个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图1中加热器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加热元件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又一个实施的加热器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加热器一个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加热器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3是图10中加热器又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热扩散元件与加热元件转配后的示意图;
图15是一个实施例中电路的部分电子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出一种加热而非燃烧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例如烟支,进而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至少一种成分挥发或释放形成供吸食的气溶胶的气雾生成装置100,例如图1所示。
进一步在可选的实施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优选采用加热时从基质中释放的挥发化合物的含烟草的材料;或者也可以是能够加热之后适合于电加热发烟的非烟草材料。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优选采用固体基质,可以包括香草叶、烟叶、均质烟草、膨胀烟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粉末、颗粒、碎片细条、条带或薄片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固体基质可以包含附加的烟草或非烟草的挥发性香味化合物,以在基质受热时被释放。
以及根据图1所示,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接收于气雾生成装置100后,有部分是露出于气雾生成装置100外的例如过滤嘴,供用户抽吸是有利的。
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气雾生成装置100的构造可以参见图1所示,装置的外形整体大致被构造为扁筒形状,气雾生成装置100的外部构件包括:
壳体10,其内部为中空的构造,进而形成可用于电子器件和加热器件等必要功能部件的装配空间;壳体10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近端110和远端120。
以及根据图1所示,气雾生成装置100还包括:
接收口111,位于近端110;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能通过接收口111至少部分接受壳体10内,或者通过该接收口111从壳体10内移除;
腔室12,腔室12以用于接收通过接收口111伸入至外壳10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至少部分;
进气通道150,位于腔室12与进气口121之间;进而在使用中进气通道150提供由进气口121进入腔室/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通道路径,如图1中箭头R11所示。
进一步根据图1所示,气雾生成装置100还包括:
用于供电的电芯130;优选地该电芯130是可充电的直流电芯130,并能通过与外部电源连接后进行充电;
电路板140,布置有电路。
进一步根据图1所示,气雾生成装置100还包括:
加热器30,至少部分位于腔室12与进气通道150之间;加热器30至少部分加热在抽吸中穿过加热器30的空气,并通过将加热后的热空气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进而通过热空气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进行加热。
具体地,根据图1所示,加热器30至少部分被定位于进气通道150与腔室之间;以及,加热器30被定位于腔室12与进气通道150之间;进而加热器30将抽吸中通过进气通道150进入腔室的空气进行加热,而后再将加热后的热空气输出给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
以及在图1所示的实施中,加热器30还至少部分包围或围绕或界定腔室12。
以及参见图1至图6所示,加热器30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端部310和端部320;其中,端部310朝向或靠近近端110/接收口111。
以在,加热器30的外部构件包括:
管40,靠近近端110;
基座50,背离近端120。
在装配后,由管40和基座50共同至少部分界定加热器30的外表面。以及在装配后,管40抵靠于基座50上,至少部分由基座50对管40提供支撑。
以及进一步参见图5所示,基座50朝向或面向管40的表面设置有凸沿53,该凸沿53基本是环形的;以及,环形的凸沿53内围绕或界定装配空间54。以及,环形的凸沿53的外侧表面上设置有围绕凸沿53的周向布置的脊凸531。在装配中,管40靠近基座50的端部抵靠于基座50上,以在纵向方向上形成止动;以及,管40的内侧表面靠近基座50的至少部分围绕凸沿53,并且抵靠于脊凸531,以在径向方向上形成止动。
管40和/或基座50可以包括陶瓷、或金属或有机聚合物等。
以及,管40至少部分围绕或界定腔室12。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管40是绝热的,以用于在加热器30外提供绝热。具体地根据图1至图5所示,管40包括:
沿径向方向相背离的内壁410和外壁430;以及,
中心区域420,界定于内壁410和外壁430之间。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中心区域420被排空为压力低于该管40外部的压力,从而减少加热器30和/或被加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热量损失,即提供绝热。或者在又一些其他的变化实施例中,管40还可以被替换成其他具有低导热系数的气凝胶或气凝胶毡,或陶瓷例如氧化锆陶瓷,或有机聚合物例如PEEK、聚四氟乙烯等的绝热元件。由至少部分围绕或包围加热元件31和/或腔室12的绝热元件在外侧对它们提供绝热。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中心区域420具有一定的真空度;或者,中心区域420包括高真空。以及在一些实中,中心区域中的压力在约0.1和约0.001毫巴之间。以及,中心区域中的压力为10-7托的量级。
以及,内壁410和/或外壁430包括不锈钢层,该不锈钢层具有约100~200微米的厚度。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管40具有靠近或界定端部310的第一端,以及背离第一端的第二端;管40具有靠近第一端的外径减小的部分42、以及靠近第二端的外径减小的部分43。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管40的内中空41围绕或界定穿过气雾生成装置100的气流通道的至少部分。以及,由管40的内中空41围绕或界定腔室12的至少部分,以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管40具有大约5~10mm的内径。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管40具有大约15~35mm的长度。
以及根据图1至图5所示,管40的内表面和/或内壁410的内表面设置有:
凸缘411,沿径向向内延伸。
以及在实施中,由凸缘411将管40的内中空41分隔界定:
区段4110和区段4120;区段4110和区段4120分别位于凸缘411两侧的;其中,区段4110靠近第一端,区段4120靠近第二端。
在一些实施中,区段4110具有大约8~20mm的长度;以及区段4220具有大约10~25mm的长度。
以及在实施中,区段4110界定腔室12的至少部分,以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以及,当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至少部分接收于区段4110内时,抵靠于凸缘411上以形成止动。
以及在实施中,区段4120界定空气加热区域,由第二端进入的空气在区段4120内被加热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具体在实施中,区段4120内容纳或设置有加热机构,以用于加热穿过区段4120的空气。以及在实施中,容纳或设置于区段4120内的加热机构抵靠于凸缘411上以形成止动。
以及在实施,凸缘411的形状基本可以是环形的;进而,在凸缘411上界定有穿孔412,以提供热空气由区段4120进入至接收于区段411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内的路径。
或者在一些实施中,内壁410是包括金属例如不锈钢的导热材质制备的;则在实施中,当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接收于由内壁410的区段4110围绕或界定的腔室12内时,内壁410的至少部分内表面还用于通过搜集或传导或反射热量进而以辅助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
进一步根据图3至图8所示,加热器30还包括:
加热元件31,被容纳或保持于管40的区段4120内,以用于加热空气。以及在实施中,加热元件31是沿加热器30和/或管40的纵向布置的。
以及,加热元件31基本被构造成是柱状的形状,例如加热元件31是圆柱形状;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1是方柱状或棱柱状。又例如,加热元件31可是蜂窝结构等。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1具有大约5~30mm的延伸长度;以及,加热元件31具有大约5~10mm的外径。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1具有沿轴向方向相背离的上端和下端;以及,加热元件31具有预定方向有序地布置的若干空气通道311;以及在实施中,若干空气通道311是沿加热元件31的轴向方向平直延伸的。以及,若干空气通道311沿加热元件31的轴向方向贯穿加热元件31。若干空气通道311可在致密材料制备的加热元件31形成通孔的形式;以及在一些实施中,空气通道311的横截面是圆形的形状;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空气通道311还可以是六角形、四边形、三角形等多种形式的横截面形状。
以及在实施中,若干空气通道311在加热元件31内是有序地布置的。空气通道311的延伸是具有预定方向的,而非无序地。以及在实施中,若干空气通道311在加热元件31内是阵列地布置的。以及在实施中,空气能穿过空气通道311,并在空气通道311内被加热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如图1中箭头R12所示。以及在实施中,若干空气通道311在加热元件31内的布置,使加热元件31呈蜂窝结构的形式。
在图4至图8及一些实施中,若干空气通道311在加热元件31内是基本均匀分布的。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若干空气通道311在加热元件31内是非均匀分布的。例如,若干空气通道311在加热元件31的中心区域的数量/密度小于或大于靠近外侧区域的数量/分布密度。在实施中,对应于柱状形状的加热元件31,加热元件31的中心区域基本可是沿径向方向与横截面的中心的距离等于直径的1/2内的区域;外侧部分即围绕中心区域外的区域部分。“分布密度”可以是横截面中单位面积内所含有空气通道311的数量;或者“分布密度”可以表征为是空气通道311所占据的体积,例如,空气通道311在中心区域的分布密度可以表征为空气通道311在中心区域的体积。
以及在实施中,空气通道311具有相对大的直径;例如空气通道311的直径介于0.01mm~3mm范围,更加优选0.01~1.0mm,进而使空气顺畅流过。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空气通道311的横截面积或直径沿轴向方向上基本均是恒定和相同的;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中,空气通道311的横截面积或直径是变化的,例如空气通道311至少部分的横截面积或直径沿靠近上端的方向是逐渐减小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1是致密的。相应地,空气通道311是通过将加热元件31进行激光致孔、机加工等方式形成的。例如,机加工形成空气通道311的方式,可以包括用细长的针或钻头刺穿加热元件31,以形成空气通道311。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1包括:石墨;以及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和氧化钙等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1包括:47~85wt%的石墨、15~53%的氧化物例如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和氧化钙等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在实施中,加热元件31基本不包括单质形态的金属。例如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加热元件31包括:65~80wt%的石墨、20~35%的氧化物。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1中氧化物是以含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和氧化钙中的多种混合的黏土的形式添加的。或者说,加热元件31包括:47~85wt%的石墨、15~53%的黏土。例如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加热元件31包括:65~80wt%的石墨、20~35%的黏土。
例如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1的制备方法包括:
S10,将原料石墨粉末和氧化物粉末(或黏土粉末)于溶剂例如水中分散,形成分散系;分散过程中,可以搅拌和加热提升分散效率和均匀性;例如,分散过程中保持加热温度为80~200℃;搅拌分散的时间可以为1~6h;
S20,将分散系倒入按照加热元件31外形形状制备的模具内,进行至少一次压实和干燥,以去除水分并成型固化,即获得具有加热元件31的外形的胚体;成型固化形成胚体可以包括多次压实和干燥,压实和干燥过程中可以加热,以提升致密度;
S30,将胚体于机床中,通过钻头钻孔的机加工方式形成空气通道311后,即制备获得加热元件31。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1的导热率介于80~155W/m.k。或者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加热元件31的导热率介于100~135W/m.k。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1的实际密度介于2.2~3.3g/cm3;或者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加热元件31的实际密度介于2.6~3.0g/cm3
其中,以上术语“实际密度”是计量学术语,实际密度(actual density)是2015年公布的计量学名词,出自《计量学名词》第一版,定义为“多孔固体材料质量与其体积(不包括“空隙”的体积)之比”。进而以上,加热元件31的实际密度可表征为加热元件31的质量与不包括空气通道311的其余部分体积的比值。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包括石墨和氧化物的加热元件31的体积电阻率介于0.8×10-5~9.6×10-5Ω·m。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1的体积电阻率介于1.5×10-5~4.2×10-5Ω·m。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1的总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至少是1.2:1。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中,圆柱状的加热元件31的长度为8mm、外径为6mm,并具有15个直径0.5mm的空气通道311时;此时,加热元件31的总体积为203mm3;以及,此时加热元件31的总表面积为372mm2;以及此时加热元件31的总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大于1.8:1。
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通过减少加热元件31的长度例如减小至6mm,并增加更多的空气通道311的数量或直径,进而使加热元件31的总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至少为2.0:1,或者进一步提升至至少为3.0:1。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包括石墨和氧化物的加热元件31是黑色的。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包括石墨和氧化物的加热元件31具有介于3B~2H铅笔芯的硬度和/或黑度。或者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加热元件31与2B铅笔芯或HB铅笔芯具有基本相同或接近的硬度和/或黑度。
以及进一步地参见图4至图8所示,加热元件31包括沿纵向方向依次布置的:部分3110、部分3120和部分3130。
其中,部分3120的外径大于部分3110和/或部分3130中至少一个的外径;进而在部分3110和部分3120之间形成有台阶314、以及在部分3120和部分3130之间形成有台阶315。
以及进一步地参见图4至图8所示,加热器30还包括:
电极32和电极33,以用于在加热元件31上引导电流。
以及在实施中,电极32在靠近加热元件31的上端处与加热元件31导电连接;以及,电极33在靠近加热元件31的下端处与加热元件31导电连接。
以及在实施中,电极32和/或电极33是环形的形状。以及在一些其他的变化实施中,电极32和/或电极33包括电极环、电极帽、电极片、轨道电极或电极涂层中的至少一种。以及在一些实施中,电极32和/或电极33是由低电阻率的金属或合金制备的。例如,电极32和/或电极33包括金、银、铜或含有它们中至少一种的合金。
以及在实施中,电极32和电极33沿加热元件31的轴向是间隔布置的。
以及在实施中,通过电极32和电极33在加热元件31上引导电流,进而使加热元件31形成电阻焦耳热,从而加热穿过空气通道311内的空气。以及在实施中,具有以上形状和尺寸的加热元件31,以电极32和电极33接入电路后,所具有的等效电阻大约为200~300mΩ。
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可以通过使加热元件31具有更长的长度、以及更大的外径,从而调整使加热元件31以电极32和电极33接入电路后的等效电阻在150~800mΩ之间是可调的。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中,通过调整加热元件31石墨的含量、以及电极32和电极33的间距,进而使加热元件31的等效电阻保持在200~600mΩ,对于保持功率稳定是有利的。
以及在实施中,环状的电极32至少部分围绕部分3110,并抵靠于台阶314上;以及,电极32至少部分围绕部分3130,并抵靠于台阶315。
以及,电极32上通过焊接导电引线321,并通过导电引线321电连接至电路板140;以及,电极33上通过焊接导电引线331,并通过导电引线331电连接至电路板140。导电引线321和/或导电引线331包括金、银、铜或它们的合金。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导电引线321和/或导电引线331是表面电镀或喷涂或包覆有镍层的铜线。
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导电引线321和/或导电引线331的表面还喷涂或包覆有绝缘层;例如,导电引线321和/或导电引线331是具有有机绝缘层的漆包线。
以及在图5和图8所示的实施中,加热元件31还包括:
沿纵向方向布置的引线槽312,由上端延伸至下端;导电引线321至少部分位于或保持于引线槽312内。
以及根据图7所示,引线槽312是裸露于管40内的。或者,通过管40的第一端,引线槽312是可见的。
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例如图9所示,加热元件31b上设置有喷涂或沉积等方式形成的涂层形成的电极32b和电极33b;电极32b的外表面焊接导电引线321b,而后通过导电引线321b连接至电路板140;以及,电极33b的外表面焊接导电引线331b,而后通过导电引线331b连接至电路板140。
以及在图5和图8所示的实施中,加热元件31还包括:
热电偶丝361和热电偶丝362,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于加热元件31上;在实施中,热电偶丝361和热电偶丝362分别采用镍、镍铬合金、镍硅合金、镍铬-考铜、康青铜、铁铬合金等电偶材料中的两种不同材质制备的;进而在使用中,在热电偶丝361和热电偶丝362之间形成可用于检测加热元件31温度的热电偶,进而获取加热元件31的温度。例如在一些实施中,热电偶丝361采用镍铬材料并作为正端,以及热电偶丝362采用镍硅材料并作为负端,则在它们之间形成K型热电偶。又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还可以将热电偶丝361和热电偶丝362替换其他的材料进而使它们之间形成j型热电偶。
以及在实施中,热电偶丝361和/或热电偶丝362具有大约0.1~0.5mm的直径。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中,热电偶丝361和/或热电偶丝362具有0.3mm的直径。
以及进一步地参见图5和图8所示的实施中,加热元件31还包括:
凹陷部313,位于部分3130;热电偶丝361和/或热电偶丝362在凹陷部313与加热元件31连接。
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加热器30还可以包括替代以上热电偶丝361和/或热电偶丝362的温度传感器,例如PT1000的温度传感器,以感测加热元件31的温度;以及,电路根据温度传感器或热电偶的感测结构,控制或调整提供给加热元件31的电力,进而使提供给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热空气的温度保持于预设温度。
以及进一步地参见图4至图8所示,加热器30还包括:
隔离部件或绝缘部件或密封元件34,至少部分围绕或包围电极32;并且包围和抵靠于加热元件31的上端;隔离部件或绝缘部件或密封元件34包括刚性的陶瓷、PEEK等绝缘材料,或者是软性的硅胶、热塑性弹性体等;在装配后,绝缘部件34以用于在管40和电极32之间提供绝缘。
或者,隔离部件或绝缘部件或密封元件34以用于在管40和加热元件31之间,以阻止管40和加热元件31接触,以用于将管40和加热元件31隔开并使它们之间保持间距,以用于防止加热元件31的热量直接大量地传递给管40。以及,隔离部件或绝缘部件或密封元件34以用于在凸缘411与加热元件31的上端之间,以将它们隔开或提供绝缘。
以及进一步地参见图4至图8所示,加热器30还包括:
支撑件35,以至少部分用于在加热元件31的下端对加热元件31提供支撑。
以及在实施中,支撑件35至少部分定位于加热元件31与基座50之间。
以及,支撑件35包括陶瓷、PEEK等绝缘材料等。以及支撑件35朝向基座50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台阶351;支撑件35至少部分伸入至基座50的凸沿53界定的装配空间54内,并通过台阶351抵靠于凸沿53上进行装配定位。
以及,支撑件35朝向加热元件31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支撑部353或凸起353;以及在装配后由支撑部353或凸起353抵靠于加热元件31的下端,进而对加热元件31进行支撑。以及,由于支撑部353或凸起353在支撑件35朝向加热元件31的一侧表面上是凸出的,则在装配后,支撑件35与加热元件31之间保持或界定有空气间隙37,例如图6所示。该空气间隙37的存在,对于防止或阻止支撑件35在加热元件31的下端覆盖或遮挡空气通道311的端口是有利的。
以及,基座50上设置有孔51和孔52。
以及,沿加热器30的纵向方向,孔51与加热元件31表面的引线槽312是相对的;进而在装配后,导电引线321由孔51贯穿至基座50外、或贯穿至端部320外;对于使导电引线321贯穿至加热器30外后连接至电路板140是便利的。
以及,沿加热器30的纵向方向,孔52与加热元件31表面的凹陷部313是相对的。进而在装配后,导电引线331和/或热电偶丝361和/或热电偶丝362由孔52贯穿至基座50外、或贯穿至端部320外;对于使导电引线331和/或热电偶丝361和/或热电偶丝362贯穿至加热器30外后连接至电路板140是便利的。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孔51和孔52还用于提供由进气通道150进入的空气进入至加热器30内的入口或通道。
以及进一步根据图6所示,在抽吸中,由进气通道150进入的空气,通过孔51和孔52进入至空气间隙37内,而后穿过加热元件31的空气通道311并比加热成热空气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如图6中R12所示。
或者在一些实施中,隔离部件或绝缘部件或密封元件34还用于至少部分堵塞或密封加热元件31与管40之间的缝隙,进而在加热元件31与管40之间形成气密密封,以阻止在抽吸中管40内的空气直接通过加热元件31与管40之间输出。或者,密封元件34在加热元件31与管40形成密封,以使空气间隙37内的空气仅能通过加热元件31的空气通道311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
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1还可以是由电阻性的金属或合金等材质制备的;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1朝向或毗邻腔室12的上端包括包覆或覆盖电阻性的金属或合金主体的表层部分,该表层部分包括石墨;通过包括石墨的表层部分对于防止加热元件31的表面被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有机物粘附或沉积或腐蚀是有利的。表层部分可以具有大约10~300mm的厚度。可以是通过喷涂或沉积等方式形成于加热元件31的上端的。
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管40内还可以具有至少两个、三个更多的加热元件31。至少两个、三个更多的加热元件31在区段4120内至依次间隔布置的。
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至少两个的加热元件31可以是独立地启动加热的。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至少两个加热元件31是同时加热的。
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空气依次经至少两个加热元件31被加热至预定的温度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至少两个的加热元件31的逐步地将空气加热中预定的温度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
例如在一个实施中,至少两个加热元件31中的一个将空气加热至第一预定温度后输出至另一个,并由另一个进一步再将空气加热至第二预定温度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以及,第二预定温度高于第一预定温度。
以及在又一些实施中,至少两个加热元件31是彼此独立地连接至电路板140,进而独立地由电路板140驱动加热的。以及在又一些实施中,至少两个加热元件31是同时加热的。以及在又一些实施中,至少两个加热元件31中的一个与另一个是不同时加热的。
以及在又一些实施中,至少两个加热元件31中的一个与另一个可以是交替地启动的。
以及在又一些实施中,至少两个加热元件31中的一个比另一个更快或更大功率地加热空气。
或者进一步地图10至图14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器30的示意图,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端部310a和端部320a,以及:
管40a,例如真空管,靠近端部310a布置;管40a内部界定有内中空41a;内中空41a由凸缘411a分隔界定区段4110a和区段4120a:端部310a围绕或界定腔室的至少部分,以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区段4120a内用于加热空气形成输出给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热空气;
基座50a,靠近端部320a布置,以用于至少部分质支撑管40a。
以及在图10至图14的实施中,加热器30包括: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32a;
至少一个热扩散器31a,具有沿预定方向有序地布置的若干空气通道311a;以及,热扩散器31a用于从加热元件32a吸收热量,并在使用时对穿过空气通道311a时被热扩散器31a所吸收的热量加热,并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
在图10至图14的实施中,热扩散器31a自身是不产生热量的;以及,热扩散器31a仅通过吸收或传递加热元件32a的热量,进而加热穿过空气通道311a的空气。
以及在实施中,热扩散器31a具有沿轴向方向相背离的上端和下端;以及在实施中,若干空气通道311a是沿热扩散器31a的轴向方向平直延伸的。以及,若干空气通道311a沿热扩散器31a的轴向方向贯穿热扩散器31a。若干空气通道311a可在致密材料制备的热扩散器31a形成通孔的形式;以及在一些实施中,空气通道311a的横截面是圆形的形状;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空气通道311a还可以是六角形、四边形、三角形等多种形式的横截面形状。
以及在实施中,若干空气通道311a在热扩散器31a内是有序地布置的。空气通道311a的延伸是具有预定方向的,而非无序地。以及在实施中,若干空气通道311a在热扩散器31a内是阵列地布置的。以及在实施中,若干空气通道311a在热扩散器31a内的布置,使热扩散器31a呈蜂窝结构的形式。
以及在实施中,空气通道311a的直径介于0.01mm~3mm范围,更加优选0.01~1.0mm,进而使空气顺畅流过。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空气通道311a的横截面积或直径沿轴向方向上基本均是恒定和相同的;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中,空气通道311a的横截面积或直径是变化的,例如空气通道311a至少部分的横截面积或直径沿靠近上端的方向是逐渐减小的。
以及在实施中,热扩散器31a具有大约5~30mm的延伸长度;以及,热扩散器31a具有大约5~10mm的外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扩散器31a是致密的。相应地,空气通道311a是通过将热扩散器31a进行激光致孔、机加工等方式形成的。例如,机加工形成空气通道311a的方式,可以包括用细长的针或钻头刺穿热扩散器31a,以形成空气通道311a。
或者在一些实施中,热扩散器31a具有在上端和下端之间大致呈柱状延伸的主体;当然,该主体可以包括石墨。以及该主体上具有沿轴向贯穿的若干空气通道或通孔311a。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热扩散器31a包括:石墨;以及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和氧化钙等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热扩散器31a包括:47~85wt%的石墨、15~53%的氧化物例如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和氧化钙等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在实施中,热扩散器31a基本不包括单质形态的金属。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热扩散器31a中氧化物是以含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和氧化钙中的多种混合的黏土的形式添加的。或者说,热扩散器31a包括:47~85wt%的石墨、15~53%的黏土。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热扩散器31a的导热率介于80~155W/m.k。或者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热扩散器31a的导热率介于100~135W/m.k。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热扩散器31a的实际密度介于2.2~3.3g/cm3;或者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热扩散器31a的实际密度介于2.6~3.0g/cm3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热扩散器31a的总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至少是1.2:1。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热扩散器31a的总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至少为2.0:1,或者进一步提升至至少为3.0:1。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包括石墨和氧化物的热扩散器31a是黑色的。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包括石墨和氧化物的热扩散器31a具有介于3B~2H铅笔芯的硬度和/或黑度。或者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中,热扩散器31a与2B铅笔芯或HB铅笔芯具有基本相同或接近的硬度和/或黑度。
以及在该实施中,热扩散器31a内形成或界定有:
容纳腔313a,加热元件32a是被容纳和保持于容纳腔313a内的。
容纳腔313a具有位于热扩散器31a的下端的开口,加热元件32a从下端的开口被容纳和装配至热扩散器31a的容纳腔313a内。
以及,容纳腔313a在背离开口的另一端是封闭的。例如根据图13和图14所示,热扩散器31a上端表面与容纳腔313a相对的表面部分314a是非敞开的或致密的或没有孔的。
以及在实施中,空气通道311a是避开容纳腔313a的。以及热扩散器31a与加热元件32a是彼此导热的。或者在一些实施中,容纳腔313a还具有填充材料,以用于填充加热元件32a与热扩散器31a之间的缝隙,提升加热元件32a与热扩散器31a之间的导热。一些实施中,填充材料例如是由陶瓷浆料、玻璃浆料、无机氧化物浆料、氮化物浆料等注射至容纳腔313a并填满加热元件32a与热扩散器31a之间的缝隙后固化形成的。或者又一些实施中,填充材料例如玻璃胶、树脂胶等。
有利的是,在使用时,热扩散器31a从加热元件32a吸收热并将热传递到被抽吸通过热扩散器31a的空气,使得空气可以主要通过对流来加热在热扩散器31a下游的气溶胶形成制品1000。相对于其中主要通过从加热元件32a直接加热气溶胶形成制品1000的现有装置,这可提供更均匀的加热。例如,它可减少或防止可以其它方式由传导性加热造成的局部高温的区域或“热点”出现在气溶胶形成制品1000中。
热扩散器31a可被布置且配置成将空气加热到约180摄氏度到350摄氏度。在优选实施例中,热扩散器31a将空气加热到250摄氏度到320摄氏度。
以及进一步地根据图10至图14所示的实施中,加热元件32a被构造成是螺线管线圈的形状或形式;以及,螺线管线圈形式的加热元件32a沿轴向方向的第一端连接有导电引线321a、另一端连接有导电引线322a,进而在是使用中通过导电引线321a和导电引线322a连接至电路板140,以用于对加热元件32a供电。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据图11和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被构造成是螺线管线圈形式的加热元件32a的导线材料的截面形状是不同于常规圆形的形状。螺线管线圈的加热元件32a的导线材料的截面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尺寸大于沿径向延伸的尺寸,从而使螺线管线圈的导线材料的截面呈扁的矩形形状。
简单地说,以上构造的加热元件32a与由圆形截面导线形成的常规螺旋状线圈相比,导线材料的形式完全地或至少是展平的。因此,导线材料沿着径向方向延伸呈较小的程度。通过这种措施,可以减少加热元件32a中的能量损失。特别地,可以促进加热元件32a产生的热量沿径向朝热扩散器31a的传递。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2a的导线材料的截面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尺寸介于0.5~2.0mm;例如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2a的导线材料的截面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尺寸介于0.8mm~1.5mm。以及,加热元件32a的导线材料的截面沿径向延伸的尺寸介于0.1~0.5mm;例如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2a的导线材料的截面具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的尺寸介于0.15mm~0.3mm。
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例中,螺线管线圈的加热元件32a的导线材料的截面为圆形的形状。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螺线管线圈的加热元件32a可以具有大约6~18个匝数,以及大约8~15mm的长度。以及,螺线管线圈的加热元件32a的外径最大不超过1.9mm,例如加热元件32a的外径可以介于1.6~1.9mm。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2a的相邻匝之间的间距是不变的;例如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2a的相邻匝之间的间距介于0.025~0.3mm范围内;例如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2a的相邻匝之间的间距介于0.05~0.15mm范围。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2a的相邻匝之间的间距是变化的。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2a的相邻匝之间具有变化的间距。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呈螺线管线圈形状的加热元件32a的横截面可以是常规的圆形。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螺线管形状的加热元件32a的横截面可以是矩形、椭圆形、方形等。
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2a是电阻加热元件,通过由电路板140上的电路提供DC电流驱动,产生焦耳热而发热。则在该实施中,加热元件32a是由电阻性的材质制备的,加热元件32a包括电阻性的金属或合金。例如,加热元件32a包括镍、钴、锆、钛、镍合金、钴合金、锆合金、钛合金、镍铬合金、镍铁合金、铁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钛合金、铁锰铝基合金或不锈钢等中的至少一种。
以及在又一些实施中,螺线管线圈的加热元件32a包括导电磁性材料,通过导电引线321a和导电引线322a可操作地耦合于电路,并且被配置成当使由电路提供的AC驱动电流通过加热元件32a时,使导电磁性材料的加热元件32a由于焦耳加热而变热。在一些实施中,导电磁性材料的加热元件32a例如铁磁性或亚铁磁性材料。在一些实施中,导电磁性材料的加热元件32a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包括铁磁性或亚铁磁性材料当中的至少一个制成:镍钴铁合金(比方例如,柯伐合金或铁镍钴合金1)、阿姆科铁、坡莫合金(比方例如,坡莫合金C)、或铁素体不锈钢或马氏体不锈钢。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导电磁性材料的加热元件32a包括居里温度不低于450℃的磁性导体材料,如SUS430等级不锈钢、SUS420等级不锈钢、铁铝合金及铁镍合金等。加热元件32a包括铁素体不锈钢,例如SUS430等级不锈钢、SUS420等级不锈钢。
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2a包括绝对磁导率为至少10μH/m(微亨/米),具体至少为100μH/m(微亨/米),优选至少为1mH/m(毫亨/米),最优选至少10mH/m或甚至至少25mH/m的导电铁磁性或亚铁磁性材料。同样,导电铁磁性或亚铁磁性材料可具有至少为10,具体至少100,优选至少1000,最优选至少5000或甚至至少10000的相对磁导率。
在实施中,通过使AC驱动电流而不是DC驱动电流通过导电磁性材料的加热元件32a,显著提高磁性的加热元件32a的有效电阻,且因此显著提高加热元件32a的加热效率。与DC电流不同,AC电流主要在电导体的“集肤(skin)”处,在加热元件32a的外表面与称为集肤深度的水平之间流动。AC电流密度在靠近导体的表面处最大,并且随着导体中深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AC驱动电流的频率增加,集肤深度降低,这导致加热元件32a的有效横截面减小,从而使加热元件32a的有效电阻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集肤效应,该集肤效应原理基本上是由于AC驱动电流产生的磁场变化而感应的相反涡流产生。
使用AC驱动电流操作导电磁性材料的加热元件32a进一步允许导电磁性材料的加热元件32a基本上由磁性金属例如导电铁磁性或亚铁磁性材料具体是固体材料制成或基本上由所述材料组成,同时仍然对热生成提供足够高的电阻。例如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元件32a是由以上导电磁性材料的导线螺旋缠绕形成或制备的。
以及在实施中,集肤深度不仅取决于导电磁性材料的以及在实施中,集肤深度不仅取决于导电磁性材料的加热元件32a的磁导率,还取决于其电阻率以及AC驱动电流的频率。因此,可以通过降低导电的加热元件32a的电阻率、提高导电的加热元件32a的磁导率或增大AC驱动电流的频率中的至少一种方式来降低集肤深度。在一些实施中,电路供应到加热元件32a的交变电流的频率介于80KHz~2000KHz;更具体地,所述频率可以在大约200KHz到500KHz的范围。在一个最通常的实施中,电路通常包括电容,并通过电容与加热元件32a组成LC谐振电路;以及,电路通过按照以上预定的频率驱动LC谐振电路振荡从而形成流过加热元件32a的交变电流。
例如在图15中示出了电路一个实施中的部分器件的示意图,在该图15的实施中,电容C与加热元件32a串联形成串联的LC谐振电路;并由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组成的半桥在电芯130和LC谐振电路之间引导电流;以及在实施中,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被控制器芯片或开关管驱动器芯片驱动按照所需的频率导通和断开,进而形成流过加热元件32a的交变电流。或者在又一些其他的实施中,电路还可以采用电容C与加热元件32a形成并联的LC谐振电路,并由开关驱动LC谐振电路振荡产生流过加热元件32a的AC驱动电流。
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中,电路供应到加热元件32a的交变电流的频率可以更高,例如大于1MHz;具体例如可以在1MHz~20MHz。
以及在实施中,容纳腔313a的直径小于热扩散器31a的外径的1/2;对于保持合适的空气通道311a的数量提供适当的吸阻是有利的。
或者在又一些变化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2a还可以是围绕或结合于热扩散器31a的外周侧表面上的。加热元件32a从外侧向热扩散器31a传递热量。
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器30还包括:
热电偶丝361a和热电偶丝362a,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于热扩散器31a或加热元件32a上,以用于形成感测温度的热电偶。以及,电路通过采样或获取热电偶丝361a和热电偶丝362a之间的热电势差,进而确定所感测的热扩散器31a或加热元件32a的温度。
或者在又一些其他的变化实施中,还体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感测热扩散器31a或加热元件32a的温度。
以及进一步地根据图11至图13所示的实施中,基座50a基本是垂直于加热器30的纵向布置的环形形状,导电引线321a/导电引线322a/热电偶丝361a/热电偶丝362a贯穿基座50a至端部320a外,进而便于与电路板140连接。
以及,基座50a的环形中孔还用于提供空气进入至管40a内的入口和通道。
以及,基座50a朝向管40a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环形的凸沿53a;凸沿53a的外侧表面上设置有围绕凸沿53a的周向布置的脊凸531a。在装配中,管40a靠近基座50a的端部抵靠于基座50a上,以在纵向方向上形成止动;以及,管40a的内侧表面靠近基座50a的至少部分围绕凸沿53a,并且抵靠于脊凸531a,以在径向方向上形成止动。
以及,基座50a由环形的凸沿53a围绕界定的装配空间54a,以用于容纳和安装支撑件35a。
以及,支撑件35a用于在热扩散器31a的下端对热扩散器31a提供支撑。以及,支撑件35a是位于基座50a和热扩散器31a之间的。以及,支撑件35a具有台阶351a,通过台阶351a抵靠于凸沿53a上,提供定位和止动。
以及,支撑件35a朝向或靠近热扩散器31a的表面上还设置有支撑部352a或凸起352a;以及在装配后由支撑部353a或凸起353a抵靠于热扩散器31a的下端,进而对热扩散器31a进行支撑。以及,由于支撑部353a或凸起353a在支撑件35朝向热扩散器31a的一侧表面上是凸出的,则在装配后,支撑件35a与热扩散器31a之间保持或界定有空气间隙37a,例如图11所示。该空气间隙37a的存在,对于防止或阻止支撑件35a在热扩散器31a的下端覆盖或遮挡空气通道311a的端口是有利的,以使进入的空气能顺畅地进入至空气通道311a内。
以及进一步地在图11至图13中所示,加热器30还包括:
隔离部件或密封元件34a,围绕或包围热扩散器31a靠近上端的至少部分;并且包围和抵靠于热扩散器31a的上端;隔离部件或密封元件34包括刚性的陶瓷、PEEK等绝缘材料,或者是软性的硅胶、热塑性弹性体等。装配后,隔离部件或密封元件34a一方面阻止热扩散器31a与管40a直接接触,或者使热扩散器31a与管40a的内表面保持间距,阻止热扩散器31a的热量直接传递给管40a。
或者,隔离部件或密封元件34a以用于在管40a和热扩散器31a之间提供密封,以使空气基本上仅能穿过热扩散器31a后输出;对于阻止空气绕过热扩散器31a输出是有利的。
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热扩散器31a还可以采用其他导热系数更高的材料制备,例如采用导热系数大于200W/m.k的材质制备。例如,热扩散器31a包括铝、铜、钛或含有它们中至少一种的合金。
或者,热扩散器31a朝向或靠近腔室12的上端,还具有通过沉积或喷涂等方式包覆或形成的表层部分;该表层部分包括石墨,或者该表层部分是由石墨制备的;对于阻止热扩散器31a的上端表面被源自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残渣、有机物或气溶胶冷凝液的粘附或沉积或腐蚀。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68)

1.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上设置有空气通道;在使用中,空气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空气通道,并在所述空气通道内被加热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的总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至少是1.2:1。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的实际密度介于2.2~3.3g/cm3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通道被构造成在所述加热元件内沿预定方向有序地布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通道具有0.01mm~3mm的直径。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基本是沿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延伸布置的;
所述空气通道被布置成沿所述加热元件的轴向方向贯穿所述加热元件。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被构造成是蜂窝结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具有5~30mm的延伸长度。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管状元件,所述加热元件被容纳或保持于该管状元件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腔室,以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管状元件至少部分围绕或界定所述腔室。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元件包括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管状元件的内表面设置有凸缘;所述管状元件包括位于所述凸缘与第一端之间的第一区段、以及位于所述凸缘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二区段;
所述第一区段至少部分围绕或界定所述腔室;所述加热元件被容纳或保持于所述第二区段。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被配置为对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提供止动;
和/或,所述凸缘还被配置为对容纳或保持于所述第二区段的所述加热元件提供止动。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界定有第一孔;在使用中,由所述加热元件的空气通道输出的空气穿过所述第一孔后提供至气溶胶生成制品。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元件包括沿径向方向相背离的内壁和外壁,以及位于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的中心区域;
所述中心区域被排空为压力低于所述管状元件外部的压力,从而至少部分在所述加热元件外提供绝热。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元件还配置为至少部分在所述加热元件和/或所述腔室外提供绝热。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管状元件是非接触的,以减少所述加热元件的热量向所述管状元件的传递。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离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加热元件之间,并且保持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加热元件之间的间距。
18.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元件包括金属或合金;
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加热元件之间还布置有绝缘部件,以使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加热元件之间绝缘。
19.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密封元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加热元件之间,以用于在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加热元件之间提供气密密封。
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座,所述管状元件的第二端抵靠于所述基座上以至少部分在轴向提供止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基本是垂直于所述管状元件布置的。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朝向所述管状元件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管状元件内的凸沿。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元件的内表面抵靠于所述凸沿,以在所述管状元件的径向方向上形成止动。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界定有:
空气入口,以用于向所述加热元件提供空气。
2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加热元件和所述管状元件的第二端之间,以至少部分支撑所述加热元件。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加热元件之间界定有空气间隙。
2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间隔地连接于所述加热元件上,以用于在所述加热元件上引导电流以使所述加热元件通过焦耳热而发热。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围绕或包围所述加热元件的至少部分;
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围绕或包围所述加热元件的至少部分。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沿所述加热元件的轴向方向间隔布置的。
30.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电极环、电极帽、电极片、轨道电极或电极涂层中的至少一种。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加热元件上引导电流时,所述加热元件的等效电阻介于150~800mΩ之间。
32.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路;
第一导电引线,将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至所述电路;
第二导电引线,将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至所述电路。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上设置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导线槽;
所述第一导电引线和/或所述第二导电引线至少部分容纳或保持于所述导线槽内。
3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加热元件的温度;
电路,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调整提供给所述加热元件的电力,以使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空气的温度保持于预设温度。
3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热电偶丝和第二热电偶丝,连接于所述加热元件上;
所述第一热电偶丝和第二热电偶丝具有不同的材质,以在它们之间形成用于感测所述加热元件温度的热电偶。
36.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状元件,包括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至少部分能通过所述第一端接收于管状元件内或从所述管状元件内移除;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被容纳或保持于所述管状元件内,并靠近所述第二端;所述加热元件被配置为将从所述第二端进入的空气加热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元件包括沿径向方向相背离的内壁和外壁,以及位于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的中心区域;
所述中心区域被排空为压力低于所述管状元件外部的压力,从而至少部分在所述加热元件和/或气溶胶生成制品外提供绝热。
38.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状元件,包括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管状元件的内表面设置有凸缘,以及位于所述凸缘与第一端之间的第一区段、位于所述凸缘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二区段;
所述第一区段被配置为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至少部分,并由所述凸缘对接收于所述第一区段内气溶胶生成制品提供止动;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被容纳或保持于所述第二区段内;所述加热元件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二区段的空气加热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
39.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绝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径向方向相背离的内壁和外壁,以及位于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的中心区域;所述中心区域被排空为压力低于所述绝热管外部的压力;
所述内壁上设置有凸缘。
40.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
至少一个热扩散器,所述热扩散器上设置有空气通道;所述热扩散器被布置成至少部分围绕所述加热元件,并用于从所述加热元件吸收热量;在使用中,空气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空气通道,并在所述空气通道内被所述热扩散器吸收的热量加热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扩散器的总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至少是1.2:1。
42.如权利要求40或4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通道被构造成在所述热扩散器内沿预定方向有序地布置。
43.如权利要求40或4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通道具有0.01mm~3mm的直径。
44.如权利要求40或4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扩散器基本是沿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延伸布置的;
所述空气通道被布置成沿所述加热元件的轴向方向贯穿所述加热元件。
45.如权利要求40或4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扩散器被构造成是蜂窝结构。
46.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扩散器具有5~30mm的延伸长度。
47.如权利要求40或4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包括螺线管线圈。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线管线圈的导线材料的截面沿轴向延伸的尺寸大于沿径向延伸的尺寸。
49.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线管线圈的导线材料的截面沿轴向延伸的尺寸介于0.5~2.0mm;
和/或,所述螺线管线圈的导线材料的截面沿径向延伸的尺寸介于0.1~0.5mm。
50.如权利要求40或4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导电磁性材料;以及,
电路,被配置为向所述加热元件提供AC驱动电流,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在所述AC驱动电流流过时由于焦耳热而发热。
51.如权利要求40或4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扩散器内设有容纳腔,所述加热元件被容纳或保持于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空气通道避开所述容纳腔布置。
52.如权利要求40或4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管状元件,所述热扩散器被容纳或保持于该管状元件内。
53.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元件包括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区段、以及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第二区段;
所述第一区段被布置成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热扩散器被容纳或保持于所述第二区段。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元件的内表面设置有凸缘;
所述第一区段位于所述第一端和凸缘之间,所述第二区段位于所述第二端与凸缘之间。
55.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被配置为对接收于所述第一区段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提供止动;
和/或,所述凸缘还被配置为对容纳或保持于所述第二区段的所述热扩散器提供止动。
56.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离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热扩散器之间,并且保持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热扩散器之间的间距。
57.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扩散器与所述管状元件是非接触的,以减少所述热扩散器的热量向所述管状元件的传递。
58.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密封元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热扩散器之间,以用于在所述管状元件与所述热扩散器之间提供气密密封。
59.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座,所述管状元件的第二端抵靠于所述基座上以至少部分在轴向提供止动。
60.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基本是垂直于所述管状元件布置的。
61.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朝向所述管状元件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管状元件内的凸沿。
62.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元件的内表面抵靠于所述凸沿,以在所述管状元件的径向方向上形成止动。
63.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界定有:
空气入口,以用于向所述热扩散器提供空气。
64.如权利要求40或4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加热元件或所述热扩散器的温度;
电路,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结果,调整提供给所述加热元件的电力,以使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空气的温度保持于预设温度。
65.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状元件,包括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至少部分能通过所述第一端接收于管状元件内或从所述管状元件内移除;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位于所述管状元件内;
至少一个热扩散器,所述热扩散器上设置有空气通道;所述热扩散器被布置成位于所述管状元件内并围绕所述加热元件,并用于从所述加热元件吸收热量;在使用中,空气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空气通道,并在所述空气通道内被所述热扩散器吸收的热量加热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
66.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包括导电磁性材料;
电路,被配置为向所述加热元件提供AC驱动电流,以使所述加热元件在所述AC驱动电流流过时由于焦耳热而发热;
至少一个热扩散器,所述热扩散器上设置有空气通道;所述热扩散器被布置成围绕所述加热元件,并用于从所述加热元件吸收热量;在使用中,空气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空气通道,并在所述空气通道内被所述热扩散器吸收的热量加热后输出至气溶胶生成制品。
67.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热扩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具有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从所述第一端贯穿至所述第二端的孔;
所述主体的总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至少是1.2:1。
68.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上设置有空气通道;在使用中,空气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空气通道,并在所述空气通道内被加热。
CN202222520707.8U 2022-09-22 2022-09-22 气雾生成装置、加热器、热扩散器及绝热管 Active CN2188319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20707.8U CN218831987U (zh) 2022-09-22 2022-09-22 气雾生成装置、加热器、热扩散器及绝热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20707.8U CN218831987U (zh) 2022-09-22 2022-09-22 气雾生成装置、加热器、热扩散器及绝热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31987U true CN218831987U (zh) 2023-04-11

Family

ID=87301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20707.8U Active CN218831987U (zh) 2022-09-22 2022-09-22 气雾生成装置、加热器、热扩散器及绝热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319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57658B2 (ja) 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のためのカートリッジ
EP3606366B1 (en) Vaporizer unit for a personal vaporizer device
RU2697103C2 (ru) Электр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генерирования аэрозоля
CN215347057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
CN102665459A (zh) 具有内部或外部加热器的电加热的发烟系统
KR20220028046A (ko) 제1 및 제2 인덕터 코일을 포함하는 유도 가열 배열을 포함하는 에어로졸 발생 장치
CN213344346U (zh) 气雾生成装置
US20220046989A1 (en) Air heating assembly, heating module, controllable heat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device
CN108813737A (zh) 具备能量回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系统
KR20220027200A (ko) 분할된 유도 가열 요소를 갖는 유도 가열 배열체
KR20220027201A (ko) 유도 가열식 에어로졸 발생 시스템 작동 방법
CN218999525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JP2022540047A (ja) 同一の共鳴周波数を有する第1および第2のlc回路を備える誘導加熱配設を備える、エアロゾル発生装置
CN109393566A (zh) 一种电子烟发热体
TW202231197A (zh) 氣溶膠產生裝置和氣溶膠產生系統
CN218831987U (zh) 气雾生成装置、加热器、热扩散器及绝热管
CN218073524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117770525A (zh) 气雾生成装置、加热器、热扩散器及绝热管
CN217609592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KR102573417B1 (ko) 접힌 공기 통로에서 유도 가열되는 발연 장치
CN213908510U (zh) 一种分区发热体及其应用的低温烟具
US20220369711A1 (en) Porous element for a vapor provision system
CN114081212A (zh) 一种基于热空气流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8073523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8073475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