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30677U - 环氧加热板 - Google Patents

环氧加热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30677U
CN218830677U CN202223024921.0U CN202223024921U CN218830677U CN 218830677 U CN218830677 U CN 218830677U CN 202223024921 U CN202223024921 U CN 202223024921U CN 218830677 U CN218830677 U CN 2188306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ub
electrode
receiving groov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2492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立强
张秋兵
杨小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Liwang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Liwang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Liwang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Liwang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2492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306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306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306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氧加热板,包括:第一环氧树脂层、导电环氧树脂层和第一电极层,通过在导电环氧树脂层上设置有第一主电极和第二主电极,分别用于与外部电路的正极及负极连接,各第一支电极和各第二支电极依次间隔设置在导电环氧树脂层的第一面上,这样,多个第一支电极及多个第二支电极与导电环氧树脂层之间形成多个导电通路,能够更好地使得导电环氧树脂层通电产生热量,能够均匀全面地向外传递热量,发热效率高,具有较好的加热效果。

Description

环氧加热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环氧加热板。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研究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及社会关注的热点,新能源汽车多以锂电池为动力能源,但锂电池受温度影响较大,在低温条件下不能进行充电。
为了解决锂电低温充电问题需要对锂电池进行加热,但现有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环氧加热板板存在加热效率低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对锂电池进行加热。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环氧加热板。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环氧加热板,包括:第一环氧树脂层、导电环氧树脂层和第一电极层;
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主电极和第二主电极,所述第一主电极和所述第二主电极间隔设置在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一主电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支电极,所述第二主电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支电极,各所述第一支电极和各所述第二支电极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的第一面上,且各所述第一支电极与各所述第二支电极之间相互平行;
所述第一环氧树脂层与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的第一面连接,且所述第一环氧树脂层覆盖于所述第一电极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的第一面上开设有第一容纳槽及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分槽,每一所述第一分槽的开设方向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开设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二容纳槽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分槽,每一所述第二分槽的开设方向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开设方向相互垂直,各所述第一分槽与各所述第二分槽依次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主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每一所述第一支电极设置在一所述第一分槽内,所述第二主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每一所述第二支电极设置在一所述第二分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的第二面上设置有均热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均热层上设置有第二环氧树脂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的第二面上凸起设置有连接块,所述第二环氧树脂层上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块嵌合在所述连接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槽及所述第二容纳槽的横截面形状为方形、梯形或半圆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电极及所述第二主电极的横截面形状为方形、梯形或半圆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槽及所述第二分槽的横截面形状为方形、梯形或半圆形,所述第一支电极及所述第二支电极的横截面形状为方形、梯形或半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环氧加热板,通过在导电环氧树脂层上设置有第一主电极和第二主电极,分别用于与外部电路的正极及负极连接,各第一支电极和各第二支电极依次间隔设置在导电环氧树脂层的第一面上,这样,多个第一支电极及多个第二支电极与导电环氧树脂层之间形成多个导电通路,能够更好地使得导电环氧树脂层通电产生热量,能够均匀全面地向外传递热量,发热效率高,具有较好的加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环氧加热板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个实施例的环氧加热板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0、环氧加热板;100、导电环氧树脂层;110、第一容纳槽;111、第一分槽;120、第二容纳槽;121、第二分槽;200、第一环氧树脂层;300、第一电极层;310、第一主电极;311、第一支电极;320、第二主电极;321、第二支电极;400、第二环氧树脂层。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环氧加热板10,包括:第一环氧树脂层200、导电环氧树脂层100和第一电极层300;所述第一电极层300包括:第一主电极310和第二主电极320,所述第一主电极310和所述第二主电极320间隔设置在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100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一主电极31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支电极311,所述第二主电极320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支电极321,各所述第一支电极311和各所述第二支电极321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100的第一面上,且各所述第一支电极311与各所述第二支电极321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环氧树脂层200与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100的第一面连接,且所述第一环氧树脂层200覆盖于所述第一电极层300。
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环氧树脂层100、第一电极层300和第一环氧树脂层200依次层叠设置,第一主电极310与第二主电极320之间相互平行设置,各第一支电极311之间相互平行,每一第一支电极311的第一端与第一主电极310连接,且每一第一支电极311的第二端向靠近第二主电极320的方向延伸,各第二支电极321之间相互平行,每一第二支电极321的第一端与第二主电极320连接,且每一第二支电极321的第二端向靠近第一主电极310的方向延伸,各第一支电极311及各第二支电极321之间依次交替间隔设置,第一电极层300用于连接外部电源,并使得导电环氧树脂层100与外部电源导通,导电环氧树脂层100是以环氧树脂为基体材料,与导电性填充材料复合而成的导电高分子材料,导电性填充材料例如为炭黑或银粉,具有良好的的导电及导热性能,通电后能够快速产生热量及传导热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导电环氧树脂层100上设置有第一主电极310和第二主电极320,分别用于与外部电路的正极及负极连接,各第一支电极311和各第二支电极321依次间隔设置在导电环氧树脂层100的第一面上,这样,多个第一支电极311及多个第二支电极321与导电环氧树脂层100之间形成多个导电通路,能够更好地使得导电环氧树脂层100通电产生热量,能够均匀全面地向外传递热量,发热效率高,具有较好的加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环氧树脂层以环氧树脂为基体材料,与炭黑复合而成的导电高分子材料,通电发热之后,能够辐射大量的可见光和远红外光,即通过向外发出远红外线辐射进行加热,具有升温快和热定向好优点,提高了加热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100的第一面上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10及第二容纳槽120,所述第一容纳槽110和所述第二容纳槽120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容纳槽110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分槽111,每一所述第一分槽111的开设方向与所述第一容纳槽110的开设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二容纳槽120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分槽121,每一所述第二分槽121的开设方向与所述第二容纳槽120的开设方向相互垂直,各所述第一分槽111与各所述第二分槽121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主电极310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槽110内,每一所述第一支电极311设置在一所述第一分槽111内,所述第二主电极320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槽120内,每一所述第二支电极321设置在一所述第二分槽121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槽110和第二容纳槽120相互间隔且平行设置,第一容纳槽110的靠近第二容纳槽120的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分槽111,第一分槽111朝向靠近第二容纳槽120的方向延伸,第二容纳槽120的靠近第一容纳槽110的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分槽121,第二分槽121朝向靠近第一容纳槽110的方向延伸,第一容纳槽110的开设方向及第二容纳槽120的开设方向相互平行。也就是说,各第一分槽111的第一端与第一容纳槽110连通,且各第一分槽111的第二端向靠近第二容纳槽120的方向延伸,各第二分槽121的第一端与第二容纳槽120连通,且各第二分槽121的第二端向靠近第一容纳槽110方向延伸,各第一分槽111及各第二分槽121依次交替间隔设置,且各第一分槽111及各第二分槽121之间相互平行,第一容纳槽110用于容纳第一主电极310,第二容纳槽120用于容纳第二主电极320,各第一分槽111用于容纳各第一支电极311,各第二分槽121用于容纳各第二支电极321,各第一支电极311及第二支电极321之间不连接,第一电极及各第一支电极311能够通过导电环氧树脂层100与各第二支电极321及第二电极导通,这样,导电环氧树脂层100上形成多个导电通路,能够更好地通电,并产生热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槽110及所述第二容纳槽120的横截面形状为方形、梯形或半圆形。具体地,所述第一主电极310及所述第二主电极320的横截面形状为方形、梯形或半圆形,例如,第一容纳槽110及第二容纳槽120的横截面形状为方形,第一主电极310及第二主电极320的横截面形状相应为方形,第一主电极310及第二主电极320能够很好地放置在第一容纳槽110及第二容纳槽120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槽111及所述第二分槽121的横截面形状为方形、梯形或半圆形,所述第一支电极311及所述第二支电极321的横截面形状为方形、梯形或半圆形,例如,第一分槽111及第二分槽121的横截面形状为方形,第一支电极311及第二支电极321的横截面形状相应为方形,第一支电极311及第二支电极321能够很好地放置在第一分槽111及第二分槽121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100的第二面上设置有均热层。具体地,均热层具有良好的水平方向上的导热性能,可以起到快速导热的作用,均热层能够将局部的热量快速扩散到整体,从而能够将导电环氧树脂层100产生的热量均匀快速地传导至待加热的物体上,这样,环氧加热板10整体温度均匀,从而实现环氧加热板10的快速发热,加热效率更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均热层为石墨烯层,石墨烯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如此,可以保证导电环氧树脂层100的热量快速扩散至整体,实现快速均匀加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均热层上设置有第二环氧树脂层400。具体地,均热层的一面与导电环氧树脂层100的第二面的连接,均热层的另一面与第二环氧树脂层400连接,第二环氧树脂层400具有绝缘的效果,能够避免导电环氧树脂层100与外部导通,影响导电环氧树脂层100的通电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100的第二面上设置有第二环氧树脂层400,第二环氧树脂层400具有绝缘的效果,能够避免导电环氧树脂层100与外部导通,影响导电环氧树脂层100的通电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100的第二面上凸起设置有连接块,所述第二环氧树脂层400上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块嵌合在所述连接槽内。具体地,连接块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连接槽的数量与连接块的数量相同,这样,能够增大导电环氧树脂层100与第二环氧树脂层400的接触面积,两者能够更稳定地连接在一起。同时,还增大了导电环氧树脂层100的导热面积,能够更好地通过第二环氧树脂层400向外传导热量,加热效率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氧加热板还包括: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第三主电极和第四主电极,所述第三主电极和所述第四主电极间隔设置在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的第二面上,所述第三主电极上设置有多个第三支电极,所述第四主电极上设置有多个第四支电极,各所述第三支电极和各所述第四支电极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的第二面上,且各所述第三支电极与各所述第四支电极之间相互平行。具体地,第三主电极与第四主电极之间相互平行设置,各第三支电极之间相互平行,每一第三支电极的第一端与第三主电极连接,且每一第三支电极的第二端向靠近第四主电极的方向延伸,各第四支电极之间相互平行,每一第四支电极的第一端与第四主电极连接,且每一第四支电极的第二端向靠近第三主电极的方向延伸,各第三支电极及各第四支电极之间依次交替间隔设置,第二电极层用于连接外部电源,并使得导电环氧树脂层进一步与外部电源导通,能够更好地通电产生热量。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环氧加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环氧树脂层、导电环氧树脂层和第一电极层;
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主电极和第二主电极,所述第一主电极和所述第二主电极间隔设置在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一主电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支电极,所述第二主电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支电极,各所述第一支电极和各所述第二支电极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的第一面上,且各所述第一支电极与各所述第二支电极之间相互平行;
所述第一环氧树脂层与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的第一面连接,且所述第一环氧树脂层覆盖于所述第一电极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氧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的第一面上开设有第一容纳槽及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分槽,每一所述第一分槽的开设方向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开设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二容纳槽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分槽,每一所述第二分槽的开设方向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开设方向相互垂直,各所述第一分槽与各所述第二分槽依次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主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每一所述第一支电极设置在一所述第一分槽内,所述第二主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每一所述第二支电极设置在一所述第二分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氧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的第二面上设置有均热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氧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层上设置有第二环氧树脂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环氧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环氧树脂层的第二面上凸起设置有连接块,所述第二环氧树脂层上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块嵌合在所述连接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氧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及所述第二容纳槽的横截面形状为方形、梯形或半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环氧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电极及所述第二主电极的横截面形状为方形、梯形或半圆形。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氧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槽及所述第二分槽的横截面形状为方形、梯形或半圆形,所述第一支电极及所述第二支电极的横截面形状为方形、梯形或半圆形。
CN202223024921.0U 2022-11-15 2022-11-15 环氧加热板 Active CN2188306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24921.0U CN218830677U (zh) 2022-11-15 2022-11-15 环氧加热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24921.0U CN218830677U (zh) 2022-11-15 2022-11-15 环氧加热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30677U true CN218830677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68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24921.0U Active CN218830677U (zh) 2022-11-15 2022-11-15 环氧加热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306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700509U (zh) 电池模块、包括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包括电池组的车辆
KR101271858B1 (ko) 방열 특성이 향상된 배터리 팩
CN208753469U (zh) 一种具快速充电功能的电池
CN210926080U (zh) 电池单元组件、电池模块、电池组和车辆
ATE524851T1 (de) Polymer-batterien mit thermoaustausch-vorrichtung
CN107275559B (zh) 电池组装置
CN112397812B (zh) 一种电池加热膜及锂离子动力电池
JP2019501502A (ja) バッテリーシステム
KR101748235B1 (ko) 열교환 성능이 향상된 레독스 흐름 전지
WO2018099327A1 (zh) 无人机、电池模组及充放电控制方法
WO2022177318A2 (ko) 리튬이온 배터리 모듈
CN108198983B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系统
KR101589436B1 (ko) 배터리셀의 온도를 조절할 수 있는 배터리 조립체 및 배터리 조립체를 수용하는 배터리 모듈
CN218830677U (zh) 环氧加热板
CN106785215A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动力电池
WO2021179216A1 (zh) 电芯结构及电池
CN206180061U (zh) 一种电池模组结构
CN206451797U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组的硅胶加热片及锂电池组
CN210866417U (zh) 一种快速散热电池模组
CN213459887U (zh) 一种电池加热膜及锂离子动力电池
JP3224790U (ja) 蓄電池及び蓄電池システム
CN217062267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散热结构
KR20230039025A (ko) 방열 및 예열 기능을 가지는 배터리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열관리 시스템
CN207800851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系统
CN214043791U (zh) 电池组件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