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83717U - 一种变桨驱动器、供电电源及其防反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桨驱动器、供电电源及其防反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83717U
CN218783717U CN202223050063.7U CN202223050063U CN218783717U CN 218783717 U CN218783717 U CN 218783717U CN 202223050063 U CN202223050063 U CN 202223050063U CN 218783717 U CN218783717 U CN 2187837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circuit
output
voltage
rever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5006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纪元
曹文斌
戴富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5006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837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837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837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变桨驱动器、供电电源及其防反电路,该防反电路采用第二开关管,代替现有技术中的防反二极管,设置于供电电源中电源模块的输出端正极传输支路中;当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电压小于其输入端电压,也即小于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时,第二开关管受控导通;但当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电压大于其输入端电压,也即大于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时,钳位器件的高电位端电压相应升高,使第一开关管导通,将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电压拉低、使其无法导通,从而能够避免第二开关管输出端的电能反向传输至其输入端,实现了相应的防反功能。由于开关管具有低损耗的特性,进而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防反二极管损耗大而带来的热设计和PCB布板难度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变桨驱动器、供电电源及其防反电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电子变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桨驱动器、供电电源及其防反电路。
背景技术
当前的开关电源,比如各种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辅助电源,其在输出端通常会设置相应的二极管进行输出防反设计,尤其是采用双电源并联冗余供电的方案中,其两路电源的输出均会设置有相应的二极管防反器件;通过二极管进行防反的设计,原理简单,且效果可靠。
然而,该设计方案通常只适用于电源输出电流较小的情况;随着系统中各种应用该电源供电的设备功率需求不断增大,该电源的输出功率也相应不断增大;当电源的输出电流较大时,防反二极管的损耗较大,而由于特定结构原因,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尺寸小,防反二极管不能进行有效散热,从而为热设计和PCB布板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变桨驱动器、供电电源及其防反电路,采用开关管做防反器件,以其低损耗的特性降低热设计和PCB布板的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钳位器件、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其中,
所述第二开关管设置于所述供电电源中电源模块的输出端正极传输支路中;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预设端口,所述预设端口提供的第一电压大于等于使所述第二开关管受控导通的电压阈值;
所述第一开关管连接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与输入端之间;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还连接所述钳位器件的高电位端和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
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预设端口,所述钳位器件的低电位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
可选的,所述防反电路,还包括:整流滤波电路;
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正极,与所述电源模块中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的整流二极管阴极相连;
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正极,作为所述预设端口,用于输出所述第一电压;
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负极和输出端负极,均与所述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及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相连。
可选的,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作为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正极;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相连,连接点作为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正极;
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作为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负极和输出端负极。
可选的,所述防反电路,还包括:稳压器件;
所述稳压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与输入端之间。
可选的,所述稳压器件为稳压二极管,其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其阴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
可选的,所述防反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
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预设端口;
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及所述稳压器件的高电位端。
可选的,所述防反电路,还包括:第四电阻;
所述第四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及所述钳位器件的高电位端之间。
可选的,所述钳位器件为肖特基二极管,其阳极用于连接所述预设端口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其阴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
可选的,所述第二开关管包括反并联二极管或体二极管,且所述反并联二极管或所述体二极管的导通方向为所述电源模块的电流输出方向。
可选的,所述第二开关管为N沟道增强型Mosfet。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管为NPN三极管。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供电电源,包括:至少一路电源模块及其输出端设置的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种所述的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
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通过相应的所述防反电路,连接于所述供电电源的输出端。
可选的,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升压电路、双管正激电路、变压器和输出整流滤波电路;其中,
所述升压电路的输入端作为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入端;
所述升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双管正激电路的直流侧相连;
所述双管正激电路的交流侧通过所述变压器连接所述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的交流侧;
所述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作为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
可选的,该供电电源还包括:电磁兼容EMC电路;
所述EMC电路的输入端作为所述供电电源的输入端;
所述EMC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入端。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变桨驱动器,包括:控制器、变频器、电机及如上述第二方面任一种所述的供电电源;其中,
所述变频器的输入端接收市电供应;
所述变频器的输出端连接电机;
所述变频器受控于所述控制器;
所述供电电源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变频器的直流母线,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供电端。
本申请提供的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其采用第二开关管设置于供电电源中电源模块的输出端正极传输支路中,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防反二极管实现输出防反功能;该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通过连接预设端口,接收能够使其受控导通的第一电压;但第二开关管能否导通,还需视第一开关管是否将其控制端的电压拉低而定;具体的,当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电压小于其输入端电压,也即小于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时,钳位器件的高电位端电压较低,不能使第一开关管导通,此时第二开关管即可受控于第一电压而导通;但当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电压大于其输入端电压,也即大于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时,钳位器件的高电位端电压也会相应升高,能够使第一开关管导通,进而将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电压拉低、使其无法导通,从而能够避免第二开关管输出端的电能反向传输至其输入端,实现了相应的防反功能。由于开关管具有低损耗的特性,进而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防反二极管损耗大而带来的热设计和PCB布板难度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的电路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仿真波形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变桨驱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采用开关管做防反器件,以其低损耗的特性降低热设计和PCB布板的难度。
如图1所示,该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具体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钳位器件101、第一电阻R1及第二电阻R2;其中:
第二开关管Q2设置于供电电源中电源模块的输出端正极传输支路中;其输入端电压即该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V0,比如24V;其输出端电压也即供电电源最终的输出电压Vout;防反的目的即为在Vout>V0时,避免电能从供电电源的输出端反灌至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具体可以通过控制第二开关管Q2关断,来代替现有技术中防反二极管的反向截止,实现相应的输出防反功能。
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连接预设端口,预设端口提供的第一电压V1大于等于使第二开关管Q2受控导通的电压阈值;正常情况下,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能够接收到该第一电压V1,进而受控导通,实现电源模块的正常输出。
同时,第一开关管Q1连接于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与输入端之间;若第一开关管Q1导通,则会将第二开关管Q2控制端的电压拉低,使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与输入端之间的压差非常小,进而导致第二开关管Q2关断,使电源模块输出端与供电电源输出端之间的连接断开。也即,第二开关管Q2能否导通,需要视第一开关管Q1的通断而定。
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输入端,还连接钳位器件101的高电位端和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预设端口,钳位器件101的低电位端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输出端。也即,第一开关管Q1的通断,会跟随钳位器件101的高电位端电压而变化,而该钳位器件101的高电位端电压会跟随供电电源的输出电压Vout而变化。
具体的工作原理为:
由于钳位器件101导通时自身的钳位电压是一个固定的值,所以,当第二开关管Q2的输出端电压小于其输入端电压,也即Vout<V0时,钳位器件101的高电位端电压较低,小于第一开关管Q1导通时自身控制端在输出端电压(也即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V0)基础上的电压,不能使第一开关管Q1导通,此时第二开关管Q2即可受控于第一电压V1而导通;但当第二开关管Q2的输出端电压大于其输入端电压,也即Vout>V0时,钳位器件101的高电位端电压也会相应升高,能够大于第一开关管Q1导通时自身控制端在输出端电压(也即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V0)基础上的电压,使第一开关管Q1导通,进而将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电压拉低、使其无法导通,从而能够避免第二开关管Q2输出端的电能反向传输至其输入端,实现了相应的防反功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该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采用第二开关管Q2设置于电源模块的输出端正极传输支路中,通过上述原理利用电路的自身特性驱动其工作,可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防反二极管实现输出防反功能;而且,由于开关管具有低损耗的特性,进而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防反二极管损耗大而带来的热设计和PCB布板难度大的问题。
以变桨驱动器为例,其输出电流约为120A,当变桨驱动器输出电流超过80A时,按照工程上特性,通常需要的供电电源的输出电流为15A~20A;若选用二极管做防反器件,比如低压降肖特基二极管,则其导通压降约为0.5V左右,损耗约为7.5W~10W;若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开关管做防反器件,比如选用低压降的Mosfet,则其导通电阻基本在3mR以下,损耗约为0.675W~1.2W。两者相比,后者的方案损耗显然更低,降低了热设计和PCB布板的难度。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之上,优选的,参见图2,该防反电路还包括:整流滤波电路102;该整流滤波电路102用于提供该第一电压V1。
而且,实际应用中,该整流滤波电路102可以就近取电于该电源模块的末端电路,比如图2中所示的输出整流滤波电路203;具体的,该整流滤波电路102的输入端正极,与电源模块中输出整流滤波电路203的整流二极管阴极相连;该整流滤波电路102的输出端正极,作为预设端口,用于输出第一电压V1;该整流滤波电路102的输入端负极和输出端负极,均与该输出整流滤波电路203的输出端及第二开关管Q2的输入端相连。
如图4中所示,该整流滤波电路102,具体可以包括: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电容C1;其中,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作为整流滤波电路102的输入端正极;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一电容C1的一端相连,连接点作为整流滤波电路102的输出端正极;该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作为整流滤波电路102的输入端负极和输出端负极。
参见图4,由于该整流滤波电路102仅仅为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和输入端之间提供电压,功耗很小,所以此处选用尖峰滤波即可,滤波后的电压约等于整流滤波电路102的整流二极管D1的反向平台电压最大值,即约等于输出整流滤波电路203前级变压器T按照匝比在该输出整流滤波电路203输出端的映射电压。例如输入电压540V,变压器T匝比8:1,则第一电容C1上的电压约等于540÷8=67.5V,由于尖峰作用,第一电容C1上的实际电压会比67.5V稍大。也即,可以利用整流二极管的输出电压为方波的特性,采用尖峰滤波,整出远高于V0(比如24V)的电压,此电压驱动第二开关管Q2工作。
值得说明的是,该第一电压V1的来源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图2和图4中仅展示了一种较佳的选择,实际应用中,可以取电于电源模块的任意位置并进行相应变换,甚至可以选择额外的储能电池等,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即可,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由于上述第一电压V1的提供方式使其压值较高,所以,更为优选的,该防反电路中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图3(以在图2的基础上为例进行展示)中所示的:稳压器件103;该稳压器件103连接于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与输入端之间。
实际应用中,如图4中所示,该稳压器件103可以较为简单的直接选用稳压二极管D3,其阳极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输入端,其阴极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该稳压二极管D3可以选用16V稳压管,确保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和输入端之间不会过压。
更进一步的,该防反电路还可以包括图3和图4中所示的:第三电阻R3;该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该预设端口,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输入端、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及稳压器件103的高电位端。该第三电阻R3为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和输入端之间进行充电,驱动第二开关管Q2导通。
此外,该防反电路还可以包括图4中所示的: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连接于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及钳位器件101的高电位端之间。
各电阻均为相应支路的限流电阻。
实际应用中,该第二开关管Q2优选包括反并联二极管或体二极管的开关管,且其反并联二极管或体二极管的导通方向为电源模块的电流输出方向,进而在Vout<V0时,该反并联二极管或体二极管可以率先导通,待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接收到该第一电压V1后即可进入导通工作状态。如图1中所示,该第二开关管Q2可以为N沟道增强型Mosfet,其栅极作为控制端,其源极作为输入端,其漏极作为输出端;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环境选用其他类型的压控开关管,只要能够实现上述功能即可,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而且,该第一开关管Q1可以选用图1中所示的NPN三极管,其基极作为控制端,其集电极作为输入端,其发射极作为输出端;也可以选用其他类型的开关管,使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即可。
另外,该钳位器件101可以为肖特基二极管(如图4中所示的D2),其阳极用于连接预设端口和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其阴极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输出端。该肖特基二极管D2具体可以选用大于30V的低压降的肖特基二极管,导通压降要求小于0.7V。此处仅为一种示例,并不仅限于此。
以图4所示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当Vout<V0时,第二开关管Q2的反并联二极管或体二极管率先导通,经过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电容C1的整流滤波后,获得较高的尖峰整流电压。肖特基二极管D2的导通压降约为0.7V,起到钳位作用,该肖特基二极管D2导通并将自身阳极电压,也即该钳位器件101的高电位端电压,钳位到约为Vout+0.7V,此时第一开关管Q1的基级电压小于0.7V,没有基级电流,第一开关管Q1关断,第二开关管Q2的栅源电压升高至16V,驱动第二开关管Q2导通工作,防反Mosfet开始通流。
当Vout>V0时,肖特基二极管D2的阳极电压同样被钳位到Vout+0.7V,第一开关管Q1的基级PN结导通电压为0.7V,第一开关管Q1导通时的基级电压约为V0+0.7V,所以第四电阻电阻R4的两端存在压差,第一开关管Q1开始获得一定的基极电流,第一开关管Q1导通并将第二开关管Q2的栅源电压拉低,第二开关管Q2关断,起到了防反作用。
实际应用中,当按照图4所示的连接关系,将其内部器件的参数配置设置为:R1=3.3KΩ,R2=20KΩ,R3=5.1KΩ,R4=2KΩ,C1=1uF,并设定变压器T的匝比为8:1,第一二极管D1为200V/1A的肖特基二极管,稳压二极管D3为16V稳压管,使用Spice或者Multisim建立仿真模型,验证设计是否满足需求时,其部分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其中,波形一为第一电容C1整流后的电压波形,实际约为70V;波形二为第二开关管Q2的漏级电流波形,输出电流为10A。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防反电路,不仅其损耗低,效率高,而且电源板的体积小,降低了热设计难度。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电源,其如图6中所示,包括:至少一路(图6中以两路为例进行展示)电源模块20及其输出端设置的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10;电源模块20的输出端通过相应的防反电路10,连接于供电电源的输出端。
该防反电路10的结构及原理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如果防反电路10中的第二开关管关断,也即其所在的防反电路10断开,则与该防反电路10相连接的电源模块20就无法向供电电源的输出端输出电流,相当于相应电源模块20不再工作,且供电电源输出端的电流也不会反灌到该电源模块20中。
如图6中所示,该电源模块20,包括:升压电路201、双管正激电路202、变压器T和输出整流滤波电路203;其中,升压电路201的输入端作为电源模块20的输入端,升压电路201的输出端与双管正激电路202的直流侧相连;双管正激电路202的交流侧通过变压器T连接输出整流滤波电路203的交流侧;输出整流滤波电路203的输出端作为电源模块20的输出端。
另外,各路电源模块20的前级还可以设置有一个共用的EMC电路200;该EMC电路200的输入端作为供电电源的输入端(如图6中所示的IN+和IN1),该EMC电路200的输出端连接电源模块20的输入端。
图6中所示的结构,使该供电电源成为一个双电源冗余供电的直流电源,实际应用中,其电源模块20的个数也可以为1个或更多个,而且,该升压电路201后级也可以由带续流电感的隔离Buck型电路来实现;也即,该电源模块20并不仅限于图6中所示的拓扑形式,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即可。
本实施例提供的该供电电源可以作为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辅助电源,为其内部多种控制电路、驱动电路等设备供电;由于该供电电源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防反电路,不仅损耗低,效率高,而且电源板的体积小,降低了热设计难度。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变桨驱动器,如图7所示,其具体包括:控制器301、变频器302、电机303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供电电源304;其中,变频器302的输入端接收市电供应,输出端连接电机303;该变频器302受控于控制器301(其信号线如图7中的虚线所示)。
该变桨驱动器作为风力发电系统中风电传动设备控制关键部件,主要功能是利用变频器302控制电机303运转,由电机303再拉动齿轮和桨叶旋转,从而控制桨叶的垂直受风方向,使得桨叶永远处于较为安全的工作状态,不至于因风量过大导致桨叶转速过快而肢解,保护风电整机能长期安全运行。
该供电电源304的结构及原理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该供电电源304的输入端连接变频器302的直流母线,也即从变频器302中三相整流后的直流母线取电;其可以设置为:额定输入电压540VDC,额定输出电压为24VDC,最大输出电流为15A;该供电电源304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301的供电端,可以为该控制器301供电,还可以为该变桨驱动器内部的风扇、电机303抱闸等弱电等供电;其作为变桨驱动器的核心部件,工作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一旦其出现故障,则意味着整个变桨驱动器无法工作;因此,为降低风险,可以采用图6中所示的双电源并联冗余供电方式,来提高直流供电的稳定性。
并且,由于该供电电源304通过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开关管来实现防反电路,由于开关管所具备的大电流、高效率、低损耗等特性,降低了热设计和PCB布板的难度。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或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系统及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中记载的特征可以相互替换或者组合,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钳位器件、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其中,
所述第二开关管设置于所述供电电源中电源模块的输出端正极传输支路中;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预设端口,所述预设端口提供的第一电压大于等于使所述第二开关管受控导通的电压阈值;
所述第一开关管连接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与输入端之间;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还连接所述钳位器件的高电位端和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
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预设端口,所述钳位器件的低电位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整流滤波电路;
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正极,与所述电源模块中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的整流二极管阴极相连;
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正极,作为所述预设端口,用于输出所述第一电压;
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负极和输出端负极,均与所述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及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作为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正极;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相连,连接点作为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正极;
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作为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负极和输出端负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稳压器件;
所述稳压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与输入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器件为稳压二极管,其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其阴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电阻;
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预设端口;
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及所述稳压器件的高电位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电阻;
所述第四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及所述钳位器件的高电位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钳位器件为肖特基二极管,其阳极用于连接所述预设端口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其阴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管包括反并联二极管或体二极管,且所述反并联二极管或所述体二极管的导通方向为所述电源模块的电流输出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管为N沟道增强型Mosfet。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为NPN三极管。
12.一种供电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路电源模块及其输出端设置的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电源的防反电路;
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通过相应的所述防反电路,连接于所述供电电源的输出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供电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升压电路、双管正激电路、变压器和输出整流滤波电路;其中,
所述升压电路的输入端作为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入端;
所述升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双管正激电路的直流侧相连;
所述双管正激电路的交流侧通过所述变压器连接所述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的交流侧;
所述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作为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供电电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磁兼容EMC电路;
所述EMC电路的输入端作为所述供电电源的输入端;
所述EMC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入端。
15.一种变桨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变频器、电机及如权利要求12至14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电源;其中,
所述变频器的输入端接收市电供应;
所述变频器的输出端连接电机;
所述变频器受控于所述控制器;
所述供电电源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变频器的直流母线,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供电端。
CN202223050063.7U 2022-11-15 2022-11-15 一种变桨驱动器、供电电源及其防反电路 Active CN2187837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0063.7U CN218783717U (zh) 2022-11-15 2022-11-15 一种变桨驱动器、供电电源及其防反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0063.7U CN218783717U (zh) 2022-11-15 2022-11-15 一种变桨驱动器、供电电源及其防反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83717U true CN218783717U (zh) 2023-03-31

Family

ID=85716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50063.7U Active CN218783717U (zh) 2022-11-15 2022-11-15 一种变桨驱动器、供电电源及其防反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837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56115B (zh) 一种升压功率变换电路、方法、逆变器、装置及系统
US791650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leakage energy recovery circuit
CN210246625U (zh) 功率转换电路和设备
CN211892861U (zh) 主动短路电路及电动汽车
CN102694471B (zh) 光伏逆变器辅助电源系统
CN218783717U (zh) 一种变桨驱动器、供电电源及其防反电路
CN211044053U (zh) 阻容降压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02750021U (zh) 一种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的转换器
CN107404224B (zh) 一种压接式igbt换流阀低电压电源装置
CN113098253B (zh) 一种功率变换电路
CN214591131U (zh) 一种基于比较器和三极管的驱动电路
CN213879374U (zh) 一种双反馈单相在线式不间断电源系统
CN210405094U (zh) 双向直流变换电路、双向直流变换器和电器设备
Jia et al. A bulk-capacitance reduction method using self-driven thyristor for AC-DC converters
CN109586397B (zh) 电源控制电路及电子设备
EP3926821A1 (en) Component voltage limiting method and application device and system thereof
CN105790647B (zh) 一种永磁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
CN108964436B (zh) 一种开关电源启动电路
Chandran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wo Switch Buck Boost Converter fed DC motor
CN212086071U (zh) 一种电机控制电路及空调设备
CN211405854U (zh) 一种数显可调式开关稳压电源
CN114268216B (zh) 超高压输入型开关电源辅助供电起机控制系统及方法
CN216390815U (zh) 供电电路及电源设备
CN218549778U (zh) 一体化驱动板及空调器
EP4178098A1 (en) Electronic circuit and air condition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