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64276U - 一种双系统烘干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系统烘干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64276U
CN218764276U CN202222498022.8U CN202222498022U CN218764276U CN 218764276 U CN218764276 U CN 218764276U CN 202222498022 U CN202222498022 U CN 202222498022U CN 218764276 U CN218764276 U CN 2187642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air
air flow
dehumidifying
d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9802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勇
杜锡祯
张亮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Longerte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Longerte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Longerte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Longerte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9802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642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642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642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系统烘干房,所述烘干房包括房体,所述房体上安装有盖板,所述房体侧边开有机组进风口,所述盖板上对应机组进风口开有机组回风口,所述机组进风口和机组回风口上安装有闭式循环机组,靠近所述闭式循环机组的盖板上开有排湿出风口,所述排湿出风口连接有开式循环机组,所述开式循环机组装于盖板上方并和闭式循环机组连接。本实用新型在具有闭式循环机组的基础上设置开式循环机组,额外增强设备的排湿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双系统烘干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烘干房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双系统烘干房。
背景技术
烘干房是一种烘干设备。是指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干燥物体表面的水分或者其他液体的一系列机械设备的组合。流行的烘干技术主要是紫外烘干,红外烘干,电磁烘干和热风烘干。它们各有特色,广泛运用在各种机械设备和食品的烘干。
烘干房分为开式循环系统,闭式循环系统和开闭式相结合的循环系统,现有的开闭式循环系统相结合时对排湿没有较好的处理,开式系统多为单纯的开式烘干,排湿性能较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系统烘干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系统烘干房,所述烘干房包括房体,所述房体上安装有盖板,所述房体侧边开有机组进风口,所述盖板上对应机组进风口开有机组回风口,所述机组进风口和机组回风口上安装有闭式循环机组,靠近所述闭式循环机组的盖板上开有排湿出风口,所述排湿出风口连接有开式循环机组,所述开式循环机组装于盖板上方并和闭式循环机组连接。
优选地,所述闭式循环机组包括安装在机组回风口上的回风风道和安装在机组进风口上的热泵烘干除湿机组,所述回风风道设于热泵烘干除湿机组上方。
优选地,所述烘干房还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控制开式循环机组单独工作或配合闭式循环机组工作。
优选地,所述开式循环机组包括排湿机组,所述排湿机组通过新风风道和闭式循环机组相连,所述排湿机组通过排湿风道和排湿出风口相连。
优选地,所述排湿机组上在新风风道安装位置的对面设有排湿出口,所述排湿机组上在排湿风道安装位置的对面开有新风进口。
优选地,所述排湿出口的出口方向向上设置。
优选地,所述新风风道中的气流混入从机组回风口进入热泵烘干除湿机组的回风气流中。
优选地,所述排湿机组内居中设有第二交叉式换热器。
优选地,所述第二交叉式换热器中的管路分为冷风流路和热风流路,所述排湿风道中进入的气流经过热风流路后由排湿出口排出,由所述新风进口进入排湿机组的气流经过冷风流路后经由新风风道进入闭式循环机组中。
优选地,所述排湿机组中设有排湿风机和新风风机,所述排湿风机装于所述热风流路所在的气流通路中,所述新风风机装于所述冷风流路所在的气流通路中。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双系统烘干房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具有闭式循环机组的基础上设置开式循环机组,额外增强设备的排湿能力。
(2)设置控制模块,可以单独控制开式循环机组与闭式循环机组各自的开关,也可控制两个机组同时工作,使得设备可针对性启动,不损失烘干效果的同时提升了排湿效果。
(3)在排湿机组中设置第二交叉式换热器,将进入设备的新风和排出设备的湿热气流进行热交换,减少热量浪费,提前对新风进行加热。
(4)排湿机组中热风流路和冷风流路各设置一个风机,进行主动鼓风,提高排湿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三等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烘干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5是图4中A-A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3中B-B处剖视示意图;
图7是图3中C-C处剖视示意图;
图8是图3中D-D处剖视示意图;
图9是图5中E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制冷剂循环图。
图中:11、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2、排湿机组;13、回风风道;14、烘干房;15、新风进口;16、排湿风道;17、新风风道;18、排湿风道;19、循环风机;20、烘干置物架;21、地面;22、电加热器;23、冷凝器;24、冷凝风机;25、第一交叉式换热器;26、除湿蒸发器;27、除湿风机;28、过冷器;29、升温蒸发器;30、蒸发风机;31、压缩机系统;32、机组回风口;33、第二交叉式换热器;34、排湿风机;35、新风风机;36、升温电磁阀;37、除湿电磁阀;38、盖板;39、进风扰流板;41、房体;42、中隔板;43、回风扰流板;44、烘干房外门;45、烘干房内门;46、机组进风口;47、机组回风口;48、排湿出风口。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10所示,一种双系统烘干房,包括地面21,地面21上设有烘干房14,烘干房14包括房体41,房体41上安装有盖板38,房体41内居中设置有分隔体,在分隔体的分割下,房体41内形成环形通路,环形通路上方的盖板38开有机组回风口47,靠近机组回风口47的对应房体41上开有机组进风口46,机组回风口47下侧对应设置有回风引风结构,回风引风结构和盖板38之间留有一定距离,烘干房14侧边设有闭式循环机组,为便于描述现将闭式循环机组简化为机组进行后续的描述,机组与机组进风口46和机组回风口47相连。
进一步地,在环形通路内设置有若干烘干置物架20,还设有提供动力的循环风机19。
进一步地,房体41侧面上设有烘干房外门44,房体41内设有烘干房内门45,回风引风结构沿环形通路至少均匀设置有两个。
回风引风结构上设有上下平行移动的回风平移结构,具体地,回风平移结构设置于回风引风结构和房体41之间,可采用导轨加驱动电机等方式实现具体驱动。
进一步地,回风平移结构上设有回风风速检测装置,通过对机组回风口47附近风速的大小以及风速变化的检测,进而判断出该处的气流紊乱情况,根据气流紊乱情况的不同,自动调节回风引风结构和盖板38之间的距离,动态优化风场。
优选地,房体41为长方形,分隔体为中隔板42,中隔板42在房体41中沿长度方向设置,中隔板42的两侧和房体41在宽度方向的内壁之间形成放置烘干置物架20的空间。中隔板42的两端和房体41长度方向的内壁之间留有供气流通过的空间,回风引风结构设置于该空间上方,正对机组回风口47。进一步优选地,回风引风结构设置在房体41宽度方向的一侧,回风引风结构沿房体41的对角线方向在另一端设置有另一个回风引风结构和对应回风引风结构的机组、机组进风口46和机组回风口47。
优选地,在环形通路上设置有两个循环风机19,具体设置为两个循环风机19之间流过的气流在环形通路上经过的距离一样长,避免循环风机19动力的浪费。
如图1所示,烘干房14的左侧为a侧,右侧为b侧。
进一步优选地,回风引风结构为回风扰流板43,中隔板42的朝向a侧和朝向b侧的两端分别设有回风扰流板43和循环风机19,a侧的循环风机19设置于b侧回风扰流板43的同一宽度方向,b侧的循环风机19设置于a侧回风扰流板43的同一宽度方向。循环风机19和回风扰流板43交错放置可以优化风道,避免气流紊乱。
进一步地,回风扰流板43下方设有进风引风结构,进风引风结构的出口朝向环形通路内气流流动的方向,进风引风结构上设有水平平行移动的进风平移结构,具体地,进风平移结构设置于进风引风结构和房体41之间,可采用导轨加驱动电机等方式实现具体驱动。
进一步地,进风平移结构上设有进风风速检测装置,通过对机组进风口46附近风速的大小以及风速变化的检测,进而判断出该处的气流紊乱情况,根据气流紊乱情况的不同,调节进风引风结构和机组进风口46之间的距离,动态优化风场。
进一步地,进风引风结构为进风扰流板39。
机组包括在房体41开有机组进风口46的一侧安装的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和盖板38上方设置有回风风道13,进一步地,回风风道13连通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和机组回风口47。具体地,回风风道13内部为中空设计,形成一个连接机组回风口47和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内部的风道。
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被隔板分为两部分,机组被隔板分为室内循环模块和室外循环模块,隔板一侧的室外循环模块未被回风风道13覆盖,该部分为蒸发器机组和压缩机系统31,气流不进入烘干房14中,从外界进入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后仅在蒸发器机组和压缩机系统31中流动然后排出。优选地,压缩机系统31贴近地面21设计,压缩机系统31需要较为稳定的工作环境,贴近地面21安装压缩机系统31可以使得压缩机系统31免受其本身工作时震动的影响,提高压缩机系统31的使用寿命。
压缩机系统31上方的空间设置有升温蒸发器29,升温蒸发器29靠近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箱体的一侧设有蒸发风机30,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上对应蒸发风机30处开有出风口,在升温蒸发器29侧边的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上开有进风口。
隔板另一侧的室内循环模块被回风风道13覆盖,该部分与烘干房14相连,外界气流不会通过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的该部分进入烘干房14,该部分内部下端设置有冷凝器23,冷凝器23和房体41之间设有冷凝风机24,在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贴合机组进风口46处设有电加热器22。
进一步地,回风风道13和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结合处形成机组连接口32。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在冷凝器23上端设置有换热除湿模块,进一步地,换热除湿模块设置于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内靠近房体41一侧,紧贴机组连接口32上端设置,使得从回风风道13的风道内进入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的气流经过机组连接口32后,一部分直接进入冷凝器23,一部分经过换热除湿模块后才进入冷凝器23。
具体地,换热除湿模块内设有第一交叉式换热器25,所述第一交叉式换热器25可将进入换热除湿模块的气流和流出换热除湿模块的气流进行第一次热交换,第一交叉式换热器25热风流路的入口连通机组连接口32,第一交叉式换热器25的下方设置有除湿蒸发器26,第一交叉式换热器25热风流路的出口接入除湿蒸发器26中,在除湿蒸发器26工作时,除湿电磁阀37打开升温电磁阀36关闭,除湿蒸发器26的和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箱体之间设有提供动力的除湿风机27,除湿风机27的出口和第一交叉式换热器25的冷风流路相连,第一交叉式换热器25的侧边设置有过冷器28,冷风流路的出口接入过冷器28中,穿过冷器28出来的气流重新接入通往冷凝器23的风道。
进一步地,盖板38上安装有两个开式循环机组,具体地,开式循环机组为排湿机组12,a侧排湿机组12靠近同侧回风风道13的一侧设置有排湿风道16和新风风道17,a侧排湿机组12远离同侧回风风道13的一侧设置有新风进口15和排湿出口18,排湿机组12通过新风风道17和回风风道13相连通,新风风道17和排湿出口18在排湿机组12宽度方向的同侧,新风进口15和排湿风道16在排湿机组12宽度方向的同侧。
进一步地,排湿机组12的内部中心安装有第二交叉式换热器33,第二交叉式换热器33将排湿机组12的内部分为四个空腔,新风风道17和排湿出口18所连接的空腔内各安转有一个新风风机35,外界的新风通过新风进口15进入排湿机组12,然后经过第二交叉式换热器33进入新风风道17,新风风道17中的新风最终通过回风风道13进入烘干房14。烘干房14内的湿热气流通过排湿风道16进入排湿机组12,然后经过第二交叉式换热器33进入排湿出口18后排入大气中。
优选地,排湿出口18的出口朝向为向上设置,高温高湿的气流向上方排放
进一步地,机组包括冷媒循环系统,本申请中冷媒的循环示意如图10所示,压缩机系统31的输出方向是冷凝器23,冷凝器23的出口连接过冷器28,过冷器28内经过进一步过冷的冷媒通过管路进入储液器,经过储液器后,在储液器的出口设有主路电子膨胀阀,主路电子膨胀阀出口安装有三通管件,三通管件的第一通口和主路电子膨胀阀出口相连,三通管件的第二通口经过升温电磁阀36进入升温蒸发器29,三通管件的第三通口经过除湿电磁阀37进入除湿蒸发器26中,升温蒸发器29内的冷媒经过单向阀后进入气液分离器,除湿蒸发器26的出口经过管路连接至单向阀和气液分离器之间,经过气液分离器的冷媒进入压缩机系统31进行下一次循环。
进一步地,整个设备的工作原理如下:
开机运行时,启动压缩机系统31、循环风机19、蒸发风机30、冷凝风机24和除湿风机27,压缩机系统31启动带动冷媒在冷媒循环管路中流动。
循环风机19的启动将烘干房14内的气流吹动,在环形通路内形成循环气流。
蒸发风机30开启后将外界气流引入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中,冷媒蒸发需要从外部环境吸热,蒸发器表面温度降低,除湿电磁阀37关闭升温电磁阀36打开,外部气流穿过升温蒸发器29后将外部气流中的热量传递至升温蒸发器29表面,将升温蒸发器29内的冷媒进行升温蒸发。
升温蒸发器29内的冷媒流入冷凝器23,在流入冷凝器23时,冷媒为高温状态。冷凝风机24的启动,将烘干房14内的循环气流引出一部分进入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冷凝风机24启动后,将部分气流从机组回风口47吸入回风风道13中,在经过回风风道13进入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然后经过冷凝器23时,气流带走冷凝器23表面的热量,将冷凝器23内的冷媒降温冷凝。进一步地,从烘干房14内吸入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的气流经过冷凝器23和和冷凝风机24后,在进入机组进风口46前,还会经过电加热器22,将气流温度进一步升高,增强烘干效果。
进一步地,原本气流在烘干房14内循环时,如图7所示,均按照环形通路运行,在冷凝风机24启动后一部分气流继续在循环风机19的驱动下沿环形通路运行,另一部分气流不再继续循环,改由机组回风口47进入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但是在升温后的气流流出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时,机组进风口46处的气流会和机组回风口47处的气流相互干扰,局部影响风场效果,使得气流紊乱,设备整体效果降低。
优选地,设立回风扰流板43后,回风气流经过机组回风口47上方进入回风风道13,同时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进入烘干房14的气流经由回风扰流板43下方和烘干房14内的循环气流汇合,回风气流不再和进风气流交织缠绕,具有良好的气流导向作用。极大地优化了进风回风处的风场,提高了设备运行效率,加快了烘干,除湿等效果。
进一步优选地,在烘干房14对应机组进风口46的内侧设立进风扰流板39可以让进风气流不再和烘干房14内的环形通路的气流迎面冲击,而是顺着环形通路内的循环气流流动方向进行汇入,进一步优化风场,提升气流稳定性。
优选地,在进风扰流板39和回风扰流板43上可以进一步设立斜面等导风结构,使得风可以沿着导风结构更顺滑地进出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减小动能损耗,同时规避气流沿途的凹陷结构,消除风噪,降低设备运行时的噪音。
进一步地,回风扰流板43上设有在可房体41中上下平行移动的回风平移结构,具体地,回风平移结构设置于回风引风结构和房体41之间,可采用导轨加驱动电机等方式实现具体驱动。
进一步地,回风平移结构上设有回风风速检测装置,通过对机组回风口47附近风速的大小以及风速变化的检测,进而判断出该处的气流紊乱情况,根据气流紊乱情况的不同,自动调节回风扰流板43和盖板38之间的距离,动态优化风场。
进一步地,进风扰流板39上设有水平平行移动的进风平移结构,具体地,进风平移结构设置于进风扰流板39和房体41之间,可采用导轨加驱动电机等方式实现具体驱动。
进一步地,进风平移结构上设有进风风速检测装置,通过对机组进风口46附近风速的大小以及风速变化的检测,进而判断出该处的气流紊乱情况,根据气流紊乱情况的不同,自动调节进风扰流板39和机组进风口46之间的距离,动态优化风场。
进一步地,在烘干房14内的温度逐渐升高后,烘干置物架20上需要烘干的产品温度升高,水分散出,高温高湿的气流从回风风道13内进入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的气流经过机组连接口32后,一部分直接进入冷凝器23,另一部分经过换热除湿模块的处理后才进入冷凝器23。经过换热除湿模块的风先经过第一交叉式换热器25的热风流路,此时热风流路内的气流为高温高湿状态,热风流路被加热,气流经过第一交叉式换热器25后进入除湿蒸发器26,进入除湿蒸发器26的冷媒为低温状态,高温高湿的气流流经除湿蒸发器26,使得除湿蒸发器26开始升温,同时气流中的水分遇到除湿蒸发器26中的低温管路,形成冷凝水,高温高湿的气流被降温除湿,同时除湿蒸发器26中的冷媒被加热蒸发,蒸发后的冷媒循环回压缩机系统31。经过除湿降温的气流经过除湿蒸发器26后进入除湿风机27,在除湿风机27的推动下进入第一交叉式换热器25的冷风流路,冷风流路和热风流路进行热交换,将除湿风机27输出的低温低湿的风升温。此处进行第一次热回收,对进入换热除湿模块的气流的热量进行回收。
在气流经过第一交叉式换热器25后会穿过过冷器28,过冷器28原本的功用是将冷凝器23流出的冷媒进行过冷,在过冷过程中,过冷器28本身也会散发热量,将过冷器28设置在第一交叉式换热器25的出口处,可以将气流进一步加热后重新汇入通往冷凝器23的风道,减少热量损失,实现第二次热回收。
上述方案为闭式循环系统的工作过程,气流在系统内部循环,不与外部空气进行交换。在使用烘干房14中,由于除湿蒸发器26和升温蒸发器29不会同时工作,即使勉强同时工作,两者的功率也均会大幅度降低,所以在烘干置物架20上的产品比较潮湿,含有水分比较多时,仅靠除湿蒸发器26的除湿效果无法完全除掉烘干房14内循环气流中所蕴含的水分,这时就可以引入独立的开式循环系统,烘干房14还设置有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可以控制开式循环机组单独工作或配合闭式循环机组工作。
在盖板38上设立排湿机组12并开出排湿出风口48,可以将进入回风风道13的气流提前分流一部分进排湿出风口48。当烘干房14内湿度过大,除湿蒸发器26的功率不够,湿度迟迟降不下来时,启动排湿风机34和新风风机35,排湿风机34可以将排湿出风口48分流的这部分高温高湿气流经由排湿风道16抽进排湿机组12中,在排湿机组12中进入第二交叉式换热器33的热风流路,将热风流路进行加热,高温高湿气流从第二交叉式换热器33离开后,通过第二交叉式换热器33和排湿出口18排出设备外。
同时新风风机35启动后,外界的新风通过新风进口15进入第二交叉式换热器33的冷风管道,然后冷风管道和热风管道进行换热,将需要排出设备的高温气流的热量回收利用,加热新风,实现第三次热回收。新风经过第二交叉式换热器33后进入新风风机35中,排湿机组12通过新风风道17和回风风道13相连通,新风风机35将新风经由新风风道17送入回风风道13中,和进入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的气流进行混合,降低设备内气流的湿度,完成排湿。
增设两个风机,加大风压,排湿效率以及新风交换效率都有显著提高。
排湿机组12可单独工作,对烘干房14内的气流进行排湿处理,也可以配合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共同工作,实现开式循环系统和闭式循环系统的结合。
进一步优选的,从排湿出口18排出的气流仍然会比环境温度要高,因此可以连接一个管路,将将排湿出口18的出口连接至升温蒸发器29侧边的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上的进风口,为升温蒸发器29提供高温气流,提高升温蒸发器29蒸发冷媒的效率,实现第四次热回收。
本申请具有四次热回收设计,各个热回收的结构与本申请中各处元器件的特性紧密结合,极大地减少了热量损失,节约了能源。本申请为开式循环系统和闭式循环系统相结合的双系统设计,每个系统都可独立运行,两个系统也可结合在一起同时工作,同时工作时可以进一步辅助实现多重热回收的效果。本申请对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进行优化设计,设置换热除湿模块使得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内结构更紧凑,空间利用率更高,同时换热除湿模块也实现了两次热回收效果,提高热量利用率。本申请设立进风扰流板39和回风扰流板43,针对回风和进风处的风场进行优化设计,增设导风结构,使得,烘干房14内的循环气流不会因为进风和回风而紊乱,极大地优化了局部风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中的实施方案也可以进一步组合或者替换,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系统烘干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房(14)包括房体(41),所述房体(41)上安装有盖板(38),所述房体(41)侧边开有机组进风口(46),所述盖板(38)上对应机组进风口(46)开有机组回风口(47),所述机组进风口(46)和机组回风口(47)上安装有闭式循环机组,靠近所述闭式循环机组的盖板(38)上开有排湿出风口(48),所述排湿出风口(48)连接有开式循环机组,所述开式循环机组装于盖板(38)上方并和闭式循环机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系统烘干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式循环机组包括安装在机组回风口(47)上的回风风道(13)和安装在机组进风口(46)上的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所述回风风道(13)设于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系统烘干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房还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控制开式循环机组单独工作或配合闭式循环机组工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系统烘干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式循环机组包括排湿机组(12),所述排湿机组(12)通过新风风道(17)和闭式循环机组相连,所述排湿机组(12)通过排湿风道(16)和排湿出风口(48)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系统烘干房,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湿机组(12)上在新风风道(17)安装位置的对面设有排湿出口(18),所述排湿机组(12)上在排湿风道(16)安装位置的对面开有新风进口(1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系统烘干房,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湿出口(18)的出口方向向上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系统烘干房,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17)中的气流混入从机组回风口(47)进入热泵烘干除湿机组(11)的回风气流中。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双系统烘干房,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湿机组(12)内居中设有第二交叉式换热器(3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双系统烘干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交叉式换热器(33)中的管路分为冷风流路和热风流路,所述排湿风道(16)中进入的气流经过热风流路后由排湿出口(18)排出,由所述新风进口(15)进入排湿机组(12)的气流经过冷风流路后经由新风风道(17)进入闭式循环机组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双系统烘干房,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湿机组(12)中设有排湿风机(34)和新风风机(35),所述排湿风机(34)装于所述热风流路所在的气流通路中,所述新风风机(35)装于所述冷风流路所在的气流通路中。
CN202222498022.8U 2022-09-21 2022-09-21 一种双系统烘干房 Active CN2187642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98022.8U CN218764276U (zh) 2022-09-21 2022-09-21 一种双系统烘干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98022.8U CN218764276U (zh) 2022-09-21 2022-09-21 一种双系统烘干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64276U true CN218764276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95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98022.8U Active CN218764276U (zh) 2022-09-21 2022-09-21 一种双系统烘干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642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55353B (zh) 具有除湿型与排湿型切换功能的热泵干燥设备及干燥方法
KR0166455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US6321460B1 (en) Drying apparatus
US6804975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837452A (zh) 一种半导体除湿式干衣机及干衣方法
US20120012285A1 (en)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CN110260605B (zh) 一种全热回收和除湿回热联合的烘干房
CN107642925A (zh) 一种带旁通管路的多级热泵干燥除湿系统
CN105222566A (zh) 一种带抽湿和废热利用的热泵烘干系统
CN113876009A (zh) 一种烘干设备控制方法及烘干系统
CN209783149U (zh) 一种带有除湿风道的空气热泵烘干机
CN212591996U (zh) 洗涤电器
CN218764276U (zh) 一种双系统烘干房
CN201387203Y (zh) 热泵式干燥装置
CN218764275U (zh) 一种烘干房机组
KR200453902Y1 (ko) 냉. 온풍 교차건조기
CN216123834U (zh) 一种烘干设备及烘干系统
CN214308097U (zh) 一种整体式真空型热泵干燥节能装置
CN213273672U (zh) 一种多功能热泵除湿烘干系统
CN212457663U (zh) 一种热泵烘干装置
CN210220562U (zh) 一种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复合热泵除湿烘干系统
CN117781612A (zh) 一种多次热回收烘干房
CN207299324U (zh) 再热型热泵热回收空调机组
CN201917008U (zh) 一种复合式除湿机
CN114777465B (zh) 一种热泵干燥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