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64075U - 一种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64075U
CN218764075U CN202223221158.0U CN202223221158U CN218764075U CN 218764075 U CN218764075 U CN 218764075U CN 202223221158 U CN202223221158 U CN 202223221158U CN 218764075 U CN218764075 U CN 2187640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nducting medium
heat source
condense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2115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奎明
肖书博
周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viation Changsha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viation Changsha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viation Changsha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viation Changsha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2115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640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640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640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压缩机、冷凝器和热用户,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内设有导热介质循环腔,所述导热介质循环腔上设有导热介质入口和导热介质出口,所述热用户具有热源入口和热源出口;所述导热介质循环腔内设有辅助加热通道;所述导热介质循环腔的导热介质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冷剂出口,所述导热介质循环腔的导热介质出口经所述压缩机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冷剂入口;所述冷凝器的热源出口连通所述热用户的热源入口,所述热用户的热源出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热源入口。本实用新型能利用太阳能、湖水能及空气能共同供热。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供热系统,特别是一种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室内热舒适度也有了更高要求,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建筑采暖能耗的需求。发展太阳能供热技术、湖水源热泵供热技术、空气源热泵供热技术有效缓解了我国石化能源的使用压力。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免费,可再生的能源,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是通过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并加以利用,可有效降低传统能源消耗,改善室内热环境。但太阳能资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大大限制了太阳能供热技术的发展,在利用太阳能集热器采暖时,往往会加入辅助热源,增大采暖能耗和运行成本。
湖水源热泵供热系统运行过程中,建筑的热负荷通过系统不断排入水体,造成水体温度不断降低,当湖水取水点温度过低时,湖水源热泵供热系统制热能力下降,且严重破坏水体生态环境。
空气源热泵供热技术是较为成熟的空气能利用技术,其以低温空气为热源,只需消耗少量电能,便可将空气中的热能转移到高位热源中。但空气源热泵的效率受室外空气温度的影响较大,在室外空气温度越低时,其效率越低,在低温工况下,蒸发器易结霜,严重时会导致热泵停机,严重影响用户热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单一再生能源系统难以获得较高的能源利用率和供暖稳定性,提出一种可利用复合热能的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包括水池、太阳能集热器、压缩机、冷凝器和热用户,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内设有导热介质循环腔,所述导热介质循环腔上设有导热介质入口和导热介质出口,所述热用户具有热源入口和热源出口,其中:
所述导热介质循环腔内设有辅助加热通道,所述辅助加热通道连通辅助热源并形成第一闭式循环通路;
所述导热介质循环腔的导热介质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冷剂出口,所述导热介质循环腔的导热介质出口经所述压缩机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冷剂入口,形成第二闭式循环通路;
所述冷凝器的热源出口连通所述热用户的热源入口,所述热用户的热源出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热源入口,形成第三闭式循环通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太阳能集热器内设置导热介质循环腔和辅助加热通道,并将辅助加热通道连通辅助热源,同时导热介质循环腔的导热介质入口连通冷凝器的冷剂出口,导热介质循环腔的导热介质出口经压缩机连通冷凝器的冷剂入口,使得本实用新型可在太阳充足时,直接通过太阳能及空气能加热热源,在太阳不充足或没有太阳时,可利用辅助热源、太阳能、空气能共同加热导热介质,从而提高了热用户的能源利用率,并保证了热用户的供暖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可作下述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包括外套管和嵌套在所述外套管内的内套管,所述外套管与所述内套管之间设置为所述导热介质循环腔,所述内套管内设置为所述辅助加热通道。如此,不仅导热介质循环腔的导热介质能较好地吸收太阳能,而且还可在太阳能不足的时候,吸收湖水的热能。
所述辅助热源为水池,所述辅助加热通道的一端经第一水泵连通所述水池的出口,另一端直接连通所述水池的入口。如此,可利用湖水热能、太阳能、空气能共同加热导热介质实现给热用户的供热。
为方便控制湖水的引入,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水池的出口之间设置第一电磁阀。
为加快传热速度,所述冷凝器的热源出口经第二水泵连通所述热用户的热源入口。
为方便对热用户的控制,所述冷凝器的热源入口经第二电磁阀连通所述热用户的热源出口。
为方便调节温度,所述冷凝器的冷剂出口经节流阀连通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导热介质入口。
所述太阳能集热器还包括在所述外套管上面依次设置的集热板及玻璃盖板、在所述外套管下面设置的保温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管设置为由外套管和内套管组成的套管形式,使得导热介质受热更好,更易被加热。
本实用新型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可以根据环境参数调整系统运行模式,有效利用太阳能、空气能和湖水热能,并增强太阳能、空气能和湖水热能的利用效率,增加热泵系统供热稳定性和供热能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水体的热污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太阳能集热器的剖面图。
其中:1为水池、2为第一电磁阀、3为第一水泵、4为太阳能集热器、5为压缩机、6为节流阀、7为冷凝器、8为第二水泵、9为第二电磁阀、10为热用户、11为玻璃盖板、12为集热板、13为外套管、14为内套管、15为外壳、16为保温层、17为导热介质循环腔、18为辅助加热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上、下、左、右等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进行描述的,并不对本专利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一实施例包括水池1、第一电磁阀2、第一水泵3、太阳能集热器4、压缩机5、节流阀6、冷凝器7、第二水泵8、第二电磁阀9及热用户10。
如图2所示,所述太阳能集热器4包括玻璃盖板11、集热板12、外套管13、内套管14、外壳15以及保温层16。所述内套管14嵌套在所述外套管13内,且所述外套管13与所述内套管14之间设置为导热介质循环腔17,所述内套管14内设置为辅助加热通道18,所述导热介质循环腔17设置有导热介质入口和导热介质出口,所述辅助加热通道设置有湖水入口和湖水出口。所述外套管13的上面依次设置玻璃盖板11、集热板12,所述外套管13的下在吸热管上面的及面设置保温层16。
所述热用户10具有热源入口和热源出口。
所述太阳能集热器4的湖水入口经第一水泵3及第一电磁阀2连通所述水池1的出口,同时所述太阳能集热器4的导热介质入口经节流阀6连通所述冷凝器7的冷剂出口。所述太阳能集热器4的湖水出口连通所述水池1的入口,且所述太阳能集热器4的导热介质出口经所述压缩机5连通所述冷凝器7的冷剂入口。所述冷凝器7的热源出口经第二水泵8连通所述热用户10的热源入口,所述热用户10的热源出口经第二电磁阀9连通所述冷凝器7的热源入口。
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室外环境参数运行三种供热模式,其运行模式如下:
模式一:太阳辐射强度较大时,关闭第一水泵3,制冷剂流经节流阀6后成为低温低压的液体,之后进入太阳能集热器4的导热介质循环腔17,制冷剂在导热介质循环腔17中吸收太阳能和空气能后汽化,随后进入压缩机5形成高温高压的蒸汽,然后在冷凝器7中冷凝,将潜热释放,之后经节流阀6流入太阳能集热器的导热介质循环腔17,同时热源在冷凝器7中吸热后经第二水泵8进入热用户10,在热用户10中释放热量,之后冷却后的热源重新经第二电磁阀9流入冷凝器7吸收热量,如此循环。
模式二:当太阳辐射较弱,太阳能无法单独充当热泵热源时,开启第一水泵3,水池1中的湖水流经太阳能集成器4的辅助加热通道放热后回到水池,同时制冷剂流经节流阀6后成为低温低压的液体,之后进入太阳能集热器4的导热介质循环腔17,制冷剂在导热介质循环腔17中吸收太阳能、空气能和湖水热能后汽化,随后进入压缩机5形成高温高压的蒸汽,然后在冷凝器7中冷凝,之后经节流阀6流入太阳能集热器的导热介质循环腔17。与此同时,热源在冷凝器7中吸热后经第二水泵8进入热用户10,在热用户10中释放热量,之后冷却后的热源重新经第二电磁阀9流入冷凝器7吸收热量,如此循环。
模式三:当阴雨天或夜晚无太阳辐射时,开启第一水泵3,水池1中的湖水流经太阳能集成器4的辅助加热通道放热后回到水池1,同时制冷剂流经节流阀6后成为低温低压的液体,并进入太阳能集热器4的导热介质循环腔17,且制冷剂在太阳能集热器4中吸收湖水热能和空气能后汽化,随后进入压缩机5形成高温高压的蒸汽,然后在冷凝器7中冷凝,之后经节流阀6流入太阳能集热器的导热介质循环腔17。与此同时,热源在冷凝器7中吸热后经第二水泵8进入热用户10,在热用户10中释放热量,之后冷却后的热源重新经第二电磁阀9流入冷凝器7吸收热量,如此循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4)和热用户(10),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内设有导热介质循环腔,所述导热介质循环腔上设有导热介质入口和导热介质出口,所述热用户具有热源入口和热源出口,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压缩机(5)、冷凝器(7);
所述导热介质循环腔内设有辅助加热通道,所述辅助加热通道连通辅助热源,并形成第一闭式循环通路;
所述导热介质循环腔的导热介质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冷剂出口,所述导热介质循环腔的导热介质出口经所述压缩机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冷剂入口,形成第二闭式循环通路;
所述冷凝器的热源出口连通所述热用户的热源入口,所述热用户的热源出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热源入口,形成第三闭式循环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包括外套管(13)和嵌套在所述外套管内的内套管(14),所述外套管与所述内套管之间设置为所述导热介质循环腔(17),所述内套管内设置为所述辅助加热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热源为水池(1),所述辅助加热通道的一端经第一水泵(3)连通所述水池的出口,另一端直接连通所述水池的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水池的出口之间设置第一电磁阀(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热源出口经第二水泵连通所述热用户的热源入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热源入口经第二电磁阀(9)连通所述热用户的热源出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冷剂出口经节流阀(6)连通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导热介质入口。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集热器还包括在所述外套管上面依次设置的集热板(12)及玻璃盖板(11)、在所述外套管下面设置的保温层(16)。
CN202223221158.0U 2022-12-02 2022-12-02 一种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 Active CN2187640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21158.0U CN218764075U (zh) 2022-12-02 2022-12-02 一种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21158.0U CN218764075U (zh) 2022-12-02 2022-12-02 一种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64075U true CN218764075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77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21158.0U Active CN218764075U (zh) 2022-12-02 2022-12-02 一种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640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40949B (zh) 梯级能量利用的可调容量的家庭能源系统
CN203549973U (zh) 热源再利用集成换热机组
CN207112996U (zh) 一种太阳能热风热泵采暖系统
CN114278974A (zh) 光电互补的多级加热闪蒸压缩型和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
CN201355133Y (zh)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热泵相结合的热水装置
CN106016825A (zh) 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双热源三联供系统
CN108332446A (zh) 一种低品位太阳能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10068038A (zh) 一种太阳能或空气能热电联供系统及其方法
CN2929594Y (zh) 太阳能—燃气机热泵加热装置
CN202303652U (zh) 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组合热水系统
CN218764075U (zh) 一种复合热源热泵供热系统
CN106595067A (zh) 基于超导热管技术的微通道太阳能供热系统
CN206989306U (zh) 一种环路热管/双直膨式太阳能热泵供热系统
CN205980359U (zh) 一种太阳能热泵联动热水器
CN213931511U (zh) 一种污水源热泵辅助太阳能热水系统
CN211400341U (zh) 一种自给型水源热泵热水节能系统
CN208349610U (zh) 一种太阳能集热器低温热水循环制取系统和水源热泵系统
CN115751435A (zh) 一种三热源热泵供热系统
CN208652941U (zh) 一种太阳能-燃气源扩散吸收式热泵
CN206787111U (zh) 一种多联式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
CN103939977B (zh) 一种双滚筒相变暖气片的供暖装置及干衣房
CN207797394U (zh) 一种新型的自动调节式太阳能环路热管热水器
CN107202451A (zh) 一种户用型多能源吸收式毛细管网制冷系统
CN208108381U (zh) 一种储能式超低温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三联供机组
CN205747580U (zh) 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双热源三联供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