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42050U - 微流控芯片及其用接头、接口和微流控系统 - Google Patents

微流控芯片及其用接头、接口和微流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42050U
CN218742050U CN202222398162.8U CN202222398162U CN218742050U CN 218742050 U CN218742050 U CN 218742050U CN 202222398162 U CN202222398162 U CN 202222398162U CN 218742050 U CN218742050 U CN 2187420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connection
connector
interface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9816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Aiweide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Aiweide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Aiweide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Aiweide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9816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420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420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420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及其用接头、接口和微流控系统。接头包括流体接头主体,所述流体接头主体沿连接方向的一端具有接头连接件以及呈阵列排布的接头流体连接口;所述接头连接件具有接头定位连接结构,所述流体接头主体还具有呈阵列排布且贯穿所述流体接头主体的贯穿孔,用于呈阵列排布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流体流出连接管,所述贯穿孔与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一一对应,所述贯穿孔的开口形成或连接于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通过合理控制阵列排布的贯穿孔和接头流体连接口选择性地与各培养单元相连,可以降低多连通通道的操作复杂程度,并且,还可以有效避免试剂泄漏,出现污染环境等情况发生。

Description

微流控芯片及其用接头、接口和微流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流控芯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及其用接头、接口和微流控系统。
背景技术
微流控芯片技术(Microfluidics)是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由于它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的巨大潜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物、化学、医学、流体、电子、材料、机械等学科交叉的崭新研究领域。
“芯片实验室”是“Lab-on-a-chip”的直译,微流控技术是芯片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芯片实验室技术包括流体的流量未被控制的非流动的静态微型实验系统,如微阵列芯片基因芯片等,以及可以控制流体精确运动的微流控系统。20世纪90年代初,微流控技术在微电子、微机械、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成为芯片实验室技术中的代表性技术。微流控芯片是微流控技术的重要体现,其主要的特征体现在“微”、“流”、“控”三个关键词“微”体现在它可以把样品及细胞的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几平方厘米甚至更小的芯片上,“流”体现在芯片由微通道形成网络,以可控流体贯穿整个系统。“控”体现在无论是样品的制备、反应、分离、检测还是细胞培养、分选等都可以实时监控。微流控芯片技术逐渐成为一种取代常规化学或生物实验室的各种功能的技术平台。
微流控技术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在药物筛选、疾病发展与诊断、环境毒物监测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微流控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最活跃的先进技术之一,发展很快,应用广泛,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关技术中,采用硬管或宝塔接头与微流控芯片粘连,从而可以使得外界试剂引入芯片内部或从芯片内部流出。
但是,上述连接方式中,如果芯片内不同的培养单元需要不同的试剂时,此时需要设置多个连通通道,显然,上述连接方式会加大多通道操作的复杂程度,并且,还容易因粘连不稳定导致试剂泄漏、污染环境等情况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及其用接头、接口和微流控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用接头,包括流体接头主体;其中,
所述流体接头主体沿连接方向的一端具有接头连接件以及呈阵列排布的接头流体连接口;所述接头连接件具有接头定位连接结构,在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时,所述接头定位连接结构定位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至对齐流路连接的位置,在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后,所述接头定位连接结构定位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至建立流路连接的位置;
所述流体接头主体还具有呈阵列排布且贯穿所述流体接头主体的贯穿孔,用于呈阵列排布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流体流出连接管,所述贯穿孔与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一一对应,所述贯穿孔的开口形成或连接于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
可选地,还包括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流体流出连接管,所述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流体流出连接管穿过和/或固定于所述贯穿孔,并连接于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
所述流体流入连接管用于在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后,向流路中输送流体;所述流体流出连接管用于在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后,输出流路中的流体。
可选地,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位于所述接头连接件内部,所述接头定位连接结构沿连接方向凸出于所述流体接头主体。
可选地,所述接头定位连接结构为非对称结构。
可选地,所述流体接头主体还包括与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形状相匹配的密封件,用于在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后,密封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所建立流路的接口处的四周。
可选地,所述流体接头主体还包括与所述接头流体接口形状相匹配的密封件,用于在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后,密封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建立流路的接口处的四周。
可选地,所述流体接头主体还包括紧固件,在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后,紧固所述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流路之间的连接,以及所述流体流出连接管和流路之间的连接。
可选地,所述紧固件包括操作部以及与所述操作部相连的螺纹连接部,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流体接头主体背离所述接头连接件的一侧,以通过操作所述操作部调整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时的紧固程度。
可选地,所述贯穿孔包括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
所述流体接头主体包括第一接头主体件以及与所述第一接头主体件相对设置并相连的第二接头主体件,所述第一贯穿孔呈阵列排布且贯穿于所述第一接头主体件,所述第二贯穿孔贯穿于所述第二接头主体件;
所述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所述流体流出连接管均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穿过和/或固定于所述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穿设在对应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端中,所述第二连接管穿过所述第二贯穿孔。
可选地,相邻两排贯穿孔之间的间隔范围为2mm~4mm;和/或,
相邻两个贯穿孔之间的间距范围为2mm~2.4mm。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外径范围为0.8mm~1.2mm,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内径范围为0.5mm~0.9mm,所述第一连接管的长度范围为8mm~12mm;
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径范围为1.7mm~2.1mm,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内径范围为0.6mm~1.0mm。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用接口,包括流体接口主体,其中,
所述流体接口主体沿连接方向的一端具有接口连接件,以及呈阵列排布的接口流体连接口,所述接口连接件具有接口定位连接结构,在所述接口连接件建立连接时,所述接口定位连接结构定位所述接口流体连接口至对齐流路连接的位置;在所述接口连接件建立连接后,所述接口定位连接结构定位所述接口流体连接口至建立流路连接的位置;
所述流体接口主体还具有贯穿所述流体接口主体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与所述接口流体连接口一一对应;所述贯穿孔沿连接方向一端的开口形成或连接于所述接口流体接口。
可选地,所述接口流体连接口位于所述接口连接件内部,所述接口连接件的连接结构沿连接方向凹陷于所述流体接口主体,所述接口连接件的连接结构为非对称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包括前文记载的所述微流控芯片用接口的微流控芯片,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多个流体连接通道,所述多个流体连接通道可选择地与所述贯穿孔背向连接方向的一端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多个流体连接通道位于所述微流控芯片的不同层面,对应连接的每个贯穿孔贯穿至对应的层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微流控系统,包括微流控芯片,所述微流控系统还包括微流控芯片用接头,所述微流控芯片用接头采用前文记载的所述的接头,所述流体接头主体与所述微流控芯片相连,所述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所述流体流出连接管均与外部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微流控芯片及其用接头、接口和微流控系统,通过在接头主体上所设置的呈阵列排布的接头流体连接口以及对应连通的贯穿孔,可以将流体阵列排布的引入流体流入连接管以及流体流出连接管,可以形成与微流控芯片内部的多个流道相连的多个连通通道,从而完成对组织器官的循环灌注培养。因此,本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头,可以合理控制各贯穿孔选择性地与各培养单元相连,可以降低多连通通道的操作复杂程度,并且,将多个贯穿孔集成在接头主体上,还可以有效避免试剂泄漏,出现污染环境等情况发生。另外,接口头连接件还具有接头定位结构,该接头定位结构可以便于操作人员快速定位接头流体连接口至对齐流路的位置,以及在建立连接之后,可以便于操作人员定位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至建立流路连接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头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贯穿孔的分布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微流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微流控系统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首先,将参考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微流控芯片用接头100,包括流体接头主体110,所述流体接头主体110沿连接方向的一端具有接头连接件以及呈阵列排布的接头流体连接口130。所述接头连接件具有接头定位连接结构120,在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时,所述接头定位连接结构120定位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130至对齐流路连接的位置,在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后,所述接头定位连接结构120定位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130至建立流路连接的位置。
如图1所示,所述流体接头主体110还具有呈阵列排布且贯穿所述流体接头主体110的贯穿孔111,用于呈阵列排布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流体流出连接管,所述贯穿孔111与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130一一对应,所述贯穿孔111的开口形成或连接于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130。
本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头,通过在流体接头主体上所设置的呈阵列排布的接头流体连接口以及对应连通的贯穿孔,可以将流体阵列排布且对应地引入流体流入连接管以及通过流体流出连接管引出流体,可以形成与微流控芯片内部的多个流道相连的多个连通通道,从而完成对组织器官的循环灌注培养。因此,本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头,可以合理控制各贯穿孔选择性地与各培养单元相连,可以降低多连通通道的操作复杂程度,并且,将多个贯穿孔集成在接头主体上,还可以有效避免试剂泄漏,出现污染环境等情况发生。另外,接头连接件具有接头定位结构,该接头定位结构可以便于操作人员快速定位接头流体连接口至对齐流路的位置,以及在建立连接之后,可以便于操作人员定位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至建立流路连接的位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微流控芯片用接头100还包括流体流入连接管140和流体流出连接管150,所述流体流入连接管140和流体流出连接管150穿过和/或固定于所述贯穿孔111,并连接于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130。所述流体流入连接管140用于在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后,向流路中输送流体;所述流体流出连接管150用于在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后,输出流路中的流体。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与微流控芯片中流体通道的连接关系确定流体流入连接管140余流体流出连接管150的位置,例如,图1中,可以是左边六个为流体流入连接管,右边六个为流体流出连接管;或者可以是上面一排为流体流入连接管,下面一排为流体流出连接管,本公开对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流体流出连接管的位置关系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头,在流体接头主体上一并集成了多个阵列排布的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流体流出连接管,并使得流体接头主体通过接头连接件直接与微流控芯片相连,以可以形成与微流控芯片内部的多个流道相连的多个连通通道,并且,可以通过流体流入连接管或流体流出连接管向培养单元引入试剂或引出试剂,从而完成对组织器官的循环灌注培养。因此,本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头,可以合理控制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流体流出连接管选择性地与各培养单元相连,可以降低多连通通道的操作复杂程度,并且,将多个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流体流出连接管集成在接头主体上,还可以进一步有效避免试剂泄漏,出现污染环境等情况发生。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130位于所述接头连接件内部,所述接头定位连接结构120沿连接方向凸出于所述流体接头主体110,相应的,在微流控芯片用接口中,存在沿连接方向凹陷的接口定位连接结构,这样接头定位连接结构120可以插置于接口定位连接结构。当然,除此以外,该接头定位连接结构120也可以沿连接方向凹陷于所述流体接头主体110,相应的,在微流控芯片用接口中,存在沿连接方向凸出的接口定位连接结构,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制。
该实施例通过接头定位连接结构的凹凸设计,可以与微流控芯片上凸凹设计的接口定位连接结构进行插拔匹配,从而可以提高流体通路建立的效率,同时通过凸起和凹槽的卡接,避免流体泄漏。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接头定位连接结构120为非对称结构。非对称设计的结构,一方面可以使得操作人员能够准确地定位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至对齐流路连接的位置,避免出现接错情况发生,也即可以实现防呆设计;另一方面,还可以便于操作人员辨别流路方向,也即分辨出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流体流出连接管。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1所示,接头定位连接结构120可以呈梯形。当然,除此以外,接头定位连接结构120也可以具有其它一些形状,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制。
如图1所示,所述流体接头主体110还包括与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130形状相匹配的密封件160,用于在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后,密封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130所建立流路的接口处的四周,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试剂泄漏,出现污染环境等情况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密封件160的具体材料并没有做出限定,优选地,该密封件160可以选用弹性材料制作形成,例如,该密封件160可以采用硅胶密封件、橡胶密封件、乳胶密封件和聚二甲基硅氧烷密封件中的一者。当然,除此以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他一些材料制作形成的密封件160,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具体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流体接头主体110还包括紧固件170,在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后,紧固所述流体流入连接管140和流路之间的连接,以及所述流体流出连接管150和流路之间的连接。
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紧固件170包括操作部171以及与所述操作部171相连的螺纹连接部172,所述操作部171位于所述流体接头主体110背离所述接头连接件的一侧,以通过操作所述操作部171调整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时的紧固程度。
如图1所示,所述贯穿孔111包括第一贯穿孔111a和第二贯穿孔111b。所述流体接头主体110包括第一接头主体件112以及与所述第一接头主体件112相对设置并相连的第二接头主体件113,所述第一贯穿孔111a呈阵列排布且贯穿于所述第一接头主体件112,所述第二贯穿孔111b贯穿于所述第二接头主体件113。
如图2所示,所述流体流入连接管140和所述流体流出连接管150均包括第一连接管A1和第二连接管A2。所述第一连接管A1的第一端穿过和/或固定于所述第一贯穿孔111a,所述第一连接管A1的第二端穿设在对应第二连接管A2的第一端中,所述第二连接管A2穿过所述第二贯穿孔111b。
本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头,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流体流出连接管采用分体式设计的管路结构,第一连接管可以采用硬度较高材质,例如不锈钢材质,第二连接管可以采用硅胶等软管材质,第一连接管硬度较高可以保证接头与微流控芯片紧固连接时不易变形,避免试剂泄漏,第二连接管采用硅胶等软管材质,可以提高与外部连接件的适配程度,并且在与蠕动泵连接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泵入试剂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可以是一一对应设置,当然,除此以外,如图1所示,也可以是第二贯穿孔对应多个第一贯穿孔,也就是说,多个第二连接管A2可以穿设于同一个第二贯穿孔中。当然,也可以是第一贯穿孔对应多个第二贯穿孔等等,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制。
示例性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相邻两排贯穿孔111之间的间隔范围为2mm~4mm;相邻两个贯穿孔111之间的间距范围为2mm~2.4mm。当然,除此以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计相邻两排贯穿孔之间的间隔以及相邻两个贯穿孔之间的间隔,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具体限制。
一并参考图3,在实际使用时,假设微流控芯片300内部包含两个培养单元,此时,N1和N3贯穿孔可以作为其中一个培养单元的出入口,完成对该培养单元内组织器官的循环灌注培养。N6和N4贯穿孔可以作为另外一个培养单元的出入口,完成对该培养单元内组织器官的循环灌注培养。此外,假设微流控芯片300内包含三个培养单元,此时,N1和N2贯穿孔、N3和N4贯穿孔、N5和N6贯穿孔可以分别作为该三个培养单元的出入口,从而完成对内部组织器官的循环灌注培养。此外,假设微流控芯片300内包含六个培养单元,此时,N1和T1贯穿孔、N2和T2贯穿孔、N3和T3贯穿孔、N4和T4贯穿孔、N5和T5贯穿孔、N6和T6贯穿孔可以分别作为该六个培养单元的出入口,从而完成对内部组织器官的循环灌注培养。除此以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计其他一些出入口方式,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具体限制。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外径范围可以为0.8mm~1.2mm,优选地为1mm。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内径范围可以为0.5mm~0.9mm,优选地为0.7mm。所述第一连接管的长度范围可以为8mm~12mm,优选地为10mm。该第一连接管可以选用不锈钢、PC、PTFE或其他材料的硬管。
示例性的,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径范围为1.7mm~2.1mm,优选地为1.9mm。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内径范围为0.6mm~1.0mm,优选地为0.8mm。第二连接管可以选用硅胶、乳胶、PP、PE等具有弹性材料制作形成的软管。
此外,流体接头主体110可以采用PMMA、PC、COC、COM、PTFE、PICK等硬质高分才材料加工或注塑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如图5所示,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用接口200,该微流控芯片用接口200用于与前文记载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头100相连。可选的,该微流控芯片用接口200可以设置在微流控芯片300上。该微流控芯片用接口200可以包括流体接口主体210,其中,所述流体接口主体沿连接方向的一端具有接口连接件,以及呈阵列排布的接口流体连接口220,所述接口连接件具有接口定位连接结构230,在所述接口连接件建立连接时,所述接口定位连接结构230定位所述接口流体连接口220至对齐流路连接的位置;在所述接口连接件建立连接后,所述接口定位连接结构230定位所述接口流体连接口至建立流路连接的位置。所述流体接口主体210还具有贯穿所述流体接口主体210的贯穿孔211,所述贯穿孔211与所述接口流体连接口220一一对应;所述贯穿孔211沿连接方向一端的开口形成或连接于所述接口流体接口220。
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所述接口流体连接口220位于所述接口连接件内部,所述接口连接件的连接结构沿连接方向凹陷于所述流体接口主体,所述接口定位连接结构230为非对称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如图5所示,提供一种包括前文记载的所述微流控芯片用接口的微流控芯片300,所述微流控芯片300还包括多个流体连接通道310,所述多个流体连接通道310可选择地与所述贯穿孔211背向连接方向的一端相连接。
示例性的,所述多个流体连接通道310位于所述微流控芯片300的不同层面,对应连接的每个贯穿孔211贯穿至对应的层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如图4和图5所示,提供一种微流控系统400,包括微流控芯片300,所述微流控系统还包括微流控芯片用接头,所述微流控芯片用接头采用前文记载的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头100,具体可以参考前文相关记载,在此不作赘述。所述流体接头主体110与所述微流控芯片300相连,所述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流体流出连接管均与外部(如试剂源等)相连。
本实施例的微流控系统,采用前文记载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头,通过在接头主体上所设置的呈阵列排布的接头流体连接口以及对应连通的贯穿孔,可以将流体阵列排布的引入流体流入连接管以及流体流出连接管,可以形成与微流控芯片内部的多个流道相连的多个连通通道,从而完成对组织器官的循环灌注培养。因此,本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头,可以合理控制各贯穿孔选择性地与各培养单元相连,可以降低多连通通道的操作复杂程度,并且,将多个贯穿孔集成在接头主体上,还可以有效避免试剂泄漏,出现污染环境等情况发生。另外,接口头连接件还具有接头定位结构,该接头定位结构可以便于操作人员快速定位接头流体连接口至对齐流路的位置,以及在建立连接之后,可以便于操作人员定位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至建立流路连接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微流控芯片用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流体接头主体;其中,
所述流体接头主体沿连接方向的一端具有接头连接件以及呈阵列排布的接头流体连接口;所述接头连接件具有接头定位连接结构,在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时,所述接头定位连接结构定位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至对齐流路连接的位置,在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后,所述接头定位连接结构定位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至建立流路连接的位置;
所述流体接头主体还具有呈阵列排布且贯穿所述流体接头主体的贯穿孔,用于呈阵列排布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流体流出连接管,所述贯穿孔与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一一对应,所述贯穿孔的开口形成或连接于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流控芯片用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流体流出连接管,所述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流体流出连接管穿过和/或固定于所述贯穿孔,并连接于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
所述流体流入连接管用于在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后,向流路中输送流体;所述流体流出连接管用于在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后,输出流路中的流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微流控芯片用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位于所述接头连接件内部,所述接头定位连接结构沿连接方向凸出于所述流体接头主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微流控芯片用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定位连接结构为非对称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接头主体还包括与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形状相匹配的密封件,用于在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后,密封所述接头流体连接口所建立流路的接口处的四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接头主体还包括紧固件,在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后,紧固所述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流路之间的连接,以及所述流体流出连接管和流路之间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包括操作部以及与所述操作部相连的螺纹连接部,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流体接头主体背离所述接头连接件的一侧,以通过操作所述操作部调整所述接头连接件建立连接时的紧固程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孔包括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
所述流体接头主体包括第一接头主体件以及与所述第一接头主体件相对设置并相连的第二接头主体件,所述第一贯穿孔呈阵列排布且贯穿于所述第一接头主体件,所述第二贯穿孔贯穿于所述第二接头主体件;
所述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所述流体流出连接管均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穿过和/或固定于所述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穿设在对应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端中,所述第二连接管穿过所述第二贯穿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头,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排贯穿孔之间的间隔范围为2mm~4mm;和/或,
相邻两个贯穿孔之间的间距范围为2mm~2.4m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外径范围为0.8mm~1.2mm,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内径范围为0.5mm~0.9mm,所述第一连接管的长度范围为8mm~12mm;
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径范围为1.7mm~2.1mm,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内径范围为0.6mm~1.0mm。
11.一种微流控芯片用接口,其特征在于,包括流体接口主体,其中,
所述流体接口主体沿连接方向的一端具有接口连接件,以及呈阵列排布的接口流体连接口,所述接口连接件具有接口定位连接结构,在所述接口连接件建立连接时,所述接口定位连接结构定位所述接口流体连接口至对齐流路连接的位置;在所述接口连接件建立连接后,所述接口定位连接结构定位所述接口流体连接口至建立流路连接的位置;
所述流体接口主体还具有贯穿所述流体接口主体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与所述接口流体连接口一一对应;所述贯穿孔沿连接方向一端的开口形成或连接于所述接口流体接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微流控芯片用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流体连接口位于所述接口连接件内部,所述接口连接件的连接结构沿连接方向凹陷于所述流体接口主体,所述接口连接件的连接结构为非对称结构。
13.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用接口,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多个流体连接通道,所述多个流体连接通道可选择地与所述贯穿孔背向连接方向的一端相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流体连接通道位于所述微流控芯片的不同层面,对应连接的每个贯穿孔贯穿至对应的层面。
15.一种微流控系统,包括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系统还包括微流控芯片用接头,所述微流控芯片用接头采用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接头,所述流体接头主体与所述微流控芯片相连,所述流体流入连接管和所述流体流出连接管均与外部相连。
CN202222398162.8U 2022-09-09 2022-09-09 微流控芯片及其用接头、接口和微流控系统 Active CN2187420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98162.8U CN218742050U (zh) 2022-09-09 2022-09-09 微流控芯片及其用接头、接口和微流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98162.8U CN218742050U (zh) 2022-09-09 2022-09-09 微流控芯片及其用接头、接口和微流控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42050U true CN218742050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94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98162.8U Active CN218742050U (zh) 2022-09-09 2022-09-09 微流控芯片及其用接头、接口和微流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420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14323B2 (en) Microfluidic cartridge assembly
GB2536114B (en) Interconnect adaptor
US10737266B2 (en) Connectors for pneumatic devices in microfluidic systems
US8162357B2 (en) Microfluid system connection
CN111065725B (zh) 包括具有互联的壁的微板的流体装置
TWI641823B (zh) 流體整合模組及其適用之多流體系統之流體運作的調控方法
CN112512690B (zh) 模块化流体芯片及包括模块化流体芯片的流体流动系统
US20180291322A1 (en) Multiwell Culture Devices with Perfusion and Oxygen Control
EP3802777A1 (en) Multicompartment microfluidic bioreactors, cylindrical rotary valves and applications of same
CN218742050U (zh) 微流控芯片及其用接头、接口和微流控系统
US20210198607A1 (en) Multicompartment microfluidic bioreactors, cylindrical rotary valves and applications of same
US10843197B2 (en) Fluidic connector, microfluidic chip cartridge, and fluidic connector assembly thereof
US20220241785A1 (en) Microfluidic chip and valv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uses
CN116809130A (zh) 微流控芯片及其用接头、接口和微流控系统
WO2001070933A1 (en) Multi-channel quantitative control valve apparatus
US10527171B2 (en) Gasket
CN116179353A (zh) 一种多器官芯片串联系统及多器官芯片构建方法
US20230256438A1 (en) Microfluidic cartridge
CN111316957A (zh) 微流控芯片、其制备方法、线虫培养装置和应用
KR20220038620A (ko) 모듈형 유체 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체 유동 시스템
JP2007162899A (ja) マイクロバルブ
CN117480013A (zh) 用于分析试样材料的微流体的设备以及用于运行微流体的设备的方法
CN115103899A (zh) 用于分析膜的微流控装置
KR20210019167A (ko) 모듈형 유체 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