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36336U - 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 - Google Patents

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36336U
CN218736336U CN202223423426.7U CN202223423426U CN218736336U CN 218736336 U CN218736336 U CN 218736336U CN 202223423426 U CN202223423426 U CN 202223423426U CN 218736336 U CN218736336 U CN 2187363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eenhouse
opening window
arched beam
arched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2342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正云
王学海
许智文
李庆昌
资赛红
李华平
芮普辉
邱平
王蒋
莫玉兰
曹胜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ming Cangsong Irrig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ming Cangsong Irrig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ming Cangsong Irrig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ming Cangsong Irrig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2342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363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363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363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reenho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种植大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包括双层结构,所述双层结构包括内架和外架,所述内架上从内到外依次设置有防虫网层和透光膜层,所述外架上覆盖有遮阳网层;所述内架包括主立柱和连接在主立柱顶部的第一拱梁,所述外架包括外遮阳侧墙防风杆和连接在外遮阳侧墙防风杆顶部的第二拱梁,第一拱梁和第二拱梁之间构成拱形的过渡腔体;所述第一拱梁顶部有温室顶部蝶形开窗系统。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温室内层积聚的热量快速排出;同时,可以将太阳照射的的热量进行稀释,使温室内的环境温度变化更为平稳,从而保证温室的降温效率,进一步提升了温室的通风降温能力。

Description

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种植大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
背景技术
食用菌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食用菌温室栽培可以满足较高的产量需求和质量要求,通过调节温室大棚内的光照、温度、湿度、水分等条件让其达到食用菌适宜生长的最佳范围,以此来促进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此外,温室栽培食用菌的方式也打破季节的限制,打破了人们对新鲜蔬菜需求的限制,让人们能够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美味的食用菌,避免了自然因素的影响。
食用菌正常生长对环境有以下要求:通风换气好、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酸碱度(pH)合适、适当光照,食用菌专用温室要充分考虑食用菌喜阴喜湿、少光好气的特点。
目前的食用菌专用温室一般是采用透光覆盖材料作为全部或部分维护结构,具有一定环境调控设备,用于抵御不良天气,保证作物能正常生长发育的农业建筑设施。该温室一般为双层结构,第一层覆盖材料为高强度长寿透光膜,第二层覆盖材料(温棚顶部及山墙覆盖)使用高强度黑色遮阳网。类似这样的温室,一般设置侧墙开窗以通风。
由于温室设置双层结构,双层结构之间紧凑,虽然在温室两侧开窗,但温室内的热量会堆积在内层顶部,通风散热效果差;同理,由于温室设置双层结构,双层结构之间紧凑,太阳照射时,部分热量直接传导至温棚内,降温效果一般。在室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会影响温棚内的温度发生大幅度变化,影响温棚内作物的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导致作物死亡。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其通风散热效果好,可以保证温棚内的温度维持在一定的合适范围内,确保作物正常生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包括双层结构,所述双层结构包括内架和外架,所述内架上从内到外依次设置有防虫网层和透光膜层,所述外架上覆盖有遮阳网层;所述内架包括主立柱和连接在主立柱顶部的第一拱梁,所述外架包括外遮阳侧墙防风杆和连接在外遮阳侧墙防风杆顶部的第二拱梁,第一拱梁和第二拱梁之间构成拱形的过渡腔体;所述第一拱梁顶部有温室顶部蝶形开窗系统。
可选的,所述主立柱、外遮阳侧墙防风杆的底端浇筑在地基内,主立柱、外遮阳侧墙防风杆的上端、第一拱梁和第二拱梁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成为一体;所述过渡腔体的横截面积从温室底端向温室顶部方向逐渐增大。
可选的,所述连接件设置为“︺”形的外遮阳拱梁水槽安装底座,外遮阳拱梁水槽安装底座的底端和主立柱连接,外遮阳拱梁水槽安装底座的外侧斜边和外遮阳侧墙防风杆连接,外遮阳拱梁水槽安装底座的内侧斜边和第一拱梁连接,外遮阳拱梁水槽安装底座的上端和第二拱梁连接。
可选的,温室两侧的主立柱上端水平连接有横拉杆,横拉杆和第一拱梁之间连接有横向撑杆一、横向撑杆二和横向撑杆三;第一拱梁上设置有顶开窗电机安装横杆和屋脊纵杆。
可选的,所述温室顶部蝶形开窗系统包括顶开窗驱动电机、顶开窗驱动电机座、直角齿轮箱、顶开窗齿轮、顶开窗直齿条和顶开窗臂;顶开窗驱动电机通过顶开窗驱动电机座固定在顶开窗电机安装横杆上,顶开窗驱动电机输出端与直角齿轮箱输入端通过顶开窗传动轴一相连,直角齿轮箱与顶开窗电机安装横杆之间通过螺栓螺母紧固连接,直角齿轮箱输出端连接有顶开窗传动轴二,顶开窗传动轴二上设置多个顶开窗齿轮,每个顶开窗齿轮分别连接一个顶开窗直齿条,顶开窗直齿条与顶开窗臂之间通过活动销活动连接,顶开窗臂与屋脊纵杆活动连接,顶开窗臂设置在过渡腔体内。
可选的,所述顶开窗臂外壁上覆盖有透光膜层。
可选的,所述顶开窗臂和第二拱梁之间设置有防虫网层。
可选的,所述遮阳网层在温室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段,每一段遮阳网层采用电动卷膜器沿屋脊纵杆长度方向上收放。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温室设置为双层结构,包括内架和外架,内架包括主立柱和连接在主立柱顶部的第一拱梁,外架包括外遮阳侧墙防风杆和连接在外遮阳侧墙防风杆顶部的第二拱梁,第一拱梁和第二拱梁之间构成拱形的过渡腔体,并在第一拱梁顶部有温室顶部蝶形开窗系统。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温室内层的积聚热量可以从顶部的开窗处快速排出。当太阳照射遮阳外层时,外层的热量会经过渡腔体进行过渡,大部分热量在过渡腔体内被稀释,而不会直接传导到内层,大大增加了温室内部空间,使温室内的环境温度变化更为平稳,从而保证温室的降温效率,进一步提升了温室的通风降温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的正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标:1-主立柱,11-第一拱梁,12-横拉杆,13-横向撑杆一,14-横向撑杆二,15-横向撑杆三,16-顶开窗电机安装横杆,17-屋脊纵杆,2-外遮阳侧墙防风杆,21-第二拱梁,3-透光膜层,4-遮阳网层,5-温室顶部蝶形开窗系统,5a-开窗运动轨迹,51-顶开窗驱动电机,52-顶开窗驱动电机座,53-顶开窗传动轴一,54-直角齿轮箱,55-顶开窗传动轴二,56-顶开窗齿轮,57-顶开窗直齿条,58-顶开窗臂,6-防虫网层,7-过渡腔体,8-外遮阳拱梁水槽安装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一种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该温室设置为双层结构。
其中,双层结构包括内架和外架,内架和外架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内架上从内到外依次设置有防虫网层6和透光膜层3,外架上覆盖有遮阳网层4。
内架包括主立柱1和连接在主立柱1顶部的第一拱梁11,外架包括外遮阳侧墙防风杆2和连接在外遮阳侧墙防风杆2顶部的第二拱梁21,第一拱梁11和第二拱梁21之间构成拱形的过渡腔体7;第一拱梁11顶部有温室顶部蝶形开窗系统5。
该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整体呈圆弧桃形顶结构,透光膜层3的覆盖材料使用0.15mm厚高透光长寿膜,透光率≥90%;遮阳网层4的覆盖材料使用TMA605-1型高强度黑色遮阳网,遮阳率95%、使用寿命5--8年、收缩率≤1.5%,温室结构可抵抗地面积雪达到20cm以内的降雪。
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能带来相应的有益效果:
(1)多功能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通风使用顶部蝶形开窗结构,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温室内层的积聚热量可以从顶部的开窗处快速排出,到达过渡腔体7中后,从遮阳网层4排出到外界。温室顶部积累的热量能快速排出,提升了温室的通风降温能力。
(2)多功能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外部使用遮阳网全覆盖,并且使用电动卷膜器控制遮阳网的卷起和展开,有利于控制温室内的温度与光照强度,使温室适用于多种食用菌的种植培养。遮阳网与薄膜之间存在间隙,当太阳照射外层遮阳网层4时,外层的热量会经过渡腔体7进行过渡,大部分热量在过渡腔体7内被稀释,而不会直接传导到内层透光膜层3,从而保证温室的降温效率,进一步提升了温室的通风降温能力。太阳照射时,热量不会通过遮阳网传导至温室内,遮阳降温效果好。
(3)对比普通的食用菌种植温棚,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拱梁11和第二拱梁21构成的拱形的过渡腔体7,大大增加了温室内部空间,通过该过渡腔体7来过渡内外界的温度热量,使温室内的环境温度变化更为平稳,不会因外界的剧烈环境变化而受到大幅度的影响,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避免了因温度剧烈变化导致作物死亡。
(4)该双层结构的温室结构强度高,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雪能力,适用于各种复杂、恶劣的环境情况下的食用菌种植。
(5)多功能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内部空间大,配置的顶部蝶形开窗系统、电动卷膜开窗系统、外遮阳系统等能有效调节温室内的通风情况、温度、光照强度和湿度,使温室能够满足不同品种、不同生长发育程度食用菌的种植培养。
如图1、图2所示,主立柱1、外遮阳侧墙防风杆2的底端浇筑在地基内,主立柱1、外遮阳侧墙防风杆2的上端、第一拱梁11和第二拱梁21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成为一体。这样的设置,第一拱梁11和第二拱梁21在下端通过连接件连接,而在上端则相距一定的距离,使得过渡腔体7的横截面积从温室底端向温室顶部方向逐渐增大。这样的结构设计,除了方便对第一拱梁11和第二拱梁21进行安装固定之外,还形成了独特形状的过渡腔体7,即:越是靠近地面的过渡腔体7的空间越小,越是远离地面的过渡腔体7的空间越大。这样的设计,优化了温室双层结构的设计,从温室底端向温室顶端逐渐加大了温室内部的空间面积,过渡腔体7的设置便于实现散热、降温以及维持温室内层的温度,同时,为温室顶部蝶形开窗系统5的安装以及开窗关闭开启运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如图2所示,连接件设置为“︺”形的外遮阳拱梁水槽安装底座8,外遮阳拱梁水槽安装底座8的底端和主立柱1连接,外遮阳拱梁水槽安装底座8的外侧斜边和外遮阳侧墙防风杆2连接,外遮阳拱梁水槽安装底座8的内侧斜边和第一拱梁11连接,外遮阳拱梁水槽安装底座8的上端和第二拱梁21连接。通过该外遮阳拱梁水槽安装底座8,可以方便快捷对实现整体框架的连接固定,整体温室强度更高。
如图1所示,两侧的主立柱1上端水平连接有横拉杆12,横拉杆12和第一拱梁11之间连接有横向撑杆一13、横向撑杆二14和横向撑杆三15,从而增强整体框架的连接强度。第一拱梁11上设置有两根顶开窗电机安装横杆16和屋脊纵杆17,屋脊纵杆17和顶开窗电机安装横杆16的方向不同,为纵横布置,屋脊纵杆17是沿温室长度方向上布置的,用于连接若干根横向布置的第一拱梁11。
该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整体在内架的第一拱梁11顶部设置温室顶部蝶形开窗系统5,该系统采用顶开窗驱动电机,配套直形齿轮齿条传动机构、顶开窗框架、覆盖薄膜,组成齿轮齿条及传动轴驱动顶开窗系统。
如图3所示,具体的,温室顶部蝶形开窗系统5包括顶开窗驱动电机51、顶开窗驱动电机座52、直角齿轮箱54、顶开窗齿轮56、顶开窗直齿条57和顶开窗臂58;顶开窗驱动电机51通过顶开窗驱动电机座52固定在顶开窗电机安装横杆16上,顶开窗驱动电机51输出端与直角齿轮箱54输入端通过顶开窗传动轴一53相连,直角齿轮箱54与顶开窗电机安装横杆16之间通过螺栓螺母紧固连接,直角齿轮箱54输出端连接有顶开窗传动轴二55,顶开窗传动轴二55相对顶开窗传动轴一53是纵向布置的。顶开窗传动轴二55上设置多个顶开窗齿轮56,每个顶开窗齿轮56分别连接一个顶开窗直齿条57,顶开窗直齿条57与顶开窗臂58之间通过活动销活动连接,顶开窗臂58与屋脊纵杆17活动连接,顶开窗臂58设置在过渡腔体7内。如图3中,示意出了顶开窗臂58的开窗/关窗的运动轨迹5a。
在本实施方式中,开窗顶开窗驱动电机51运作,带动顶开窗传动轴一53旋转,直角齿轮箱54将旋转调整90°传递至顶开窗传动轴二55,并由顶开窗传动轴二55带动顶开窗齿轮56旋转,顶开窗齿轮56旋转带动顶开窗直齿条57线性运动,从而推动/关闭顶开窗臂58沿开窗运动轨迹5a绕屋脊纵杆17旋转,实现温室顶开窗的开启/关闭。这样的设计,通过一个顶开窗驱动电机51驱动两侧的若干个顶开窗臂58旋转运动,类似于蝴蝶的翅膀摆动,实现开窗或者关窗,整体结构紧凑,易于控制、实现通风散热,调控温室的温度。
进一步的,顶开窗臂58外壁上覆盖有透光膜层3,用透光膜层3当做窗体,使顶开窗臂58组成的窗体也可以进行透光。
进一步的,顶开窗臂58和第二拱梁21之间设置有防虫网层6,在顶开窗臂58旋转开关的过程中,相应的防虫网层6绕着第二拱梁21上的连接点旋转运动,使得开窗或者关窗都不影响防虫网层6的作用,从而始终保证防虫效果。
进一步的,遮阳网层4在温室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段,每一段遮阳网层4采用电动卷膜器沿屋脊纵杆17长度方向上收放。温室遮阳网层4除局部采用固定安装外(如两山墙顶部圆弧段、顶部密封网、侧山墙密封网、底部密封网等),其余部位遮阳网(顶部遮阳网、侧墙遮阳网、山墙遮阳网)均采用电动卷膜器收放,且各部位遮阳网收放均可独立控制,有利于控制温室内的温度与光照强度,使温棚的种植适用范围更为广泛,适用于多品种食用菌的种植培养,包括香菇、平菇、榆黄菇、木耳、金耳、灵芝等。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包括双层结构,所述双层结构包括内架和外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架上从内到外依次设置有防虫网层(6)和透光膜层(3),所述外架上覆盖有遮阳网层(4);
所述内架包括主立柱(1)和连接在主立柱(1)顶部的第一拱梁(11),所述外架包括外遮阳侧墙防风杆(2)和连接在外遮阳侧墙防风杆(2)顶部的第二拱梁(21),第一拱梁(11)和第二拱梁(21)之间构成拱形的过渡腔体(7);所述第一拱梁(11)顶部设有温室顶部蝶形开窗系统(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立柱(1)、外遮阳侧墙防风杆(2)的底端浇筑在地基内,主立柱(1)、外遮阳侧墙防风杆(2)的上端、第一拱梁(11)和第二拱梁(21)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成为一体;所述过渡腔体(7)的横截面积从温室底端向温室顶部方向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设置为“︺”形的外遮阳拱梁水槽安装底座(8),外遮阳拱梁水槽安装底座(8)的底端和主立柱(1)连接,外遮阳拱梁水槽安装底座(8)的外侧斜边和外遮阳侧墙防风杆(2)连接,外遮阳拱梁水槽安装底座(8)的内侧斜边和第一拱梁(11)连接,外遮阳拱梁水槽安装底座(8)的上端和第二拱梁(2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其特征在于:温室两侧的主立柱(1)上端水平连接有横拉杆(12),横拉杆(12)和第一拱梁(11)之间连接有横向撑杆一(13)、横向撑杆二(14)和横向撑杆三(15);第一拱梁(11)上设置有顶开窗电机安装横杆(16)和屋脊纵杆(1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室顶部蝶形开窗系统(5)包括顶开窗驱动电机(51)、顶开窗驱动电机座(52)、直角齿轮箱(54)、顶开窗齿轮(56)、顶开窗直齿条(57)和顶开窗臂(58);顶开窗驱动电机(51)通过顶开窗驱动电机座(52)固定在顶开窗电机安装横杆(16)上,顶开窗驱动电机(51)输出端与直角齿轮箱(54)输入端通过顶开窗传动轴一(53)相连,直角齿轮箱(54)与顶开窗电机安装横杆(16)之间通过螺栓螺母紧固连接,直角齿轮箱(54)输出端连接有顶开窗传动轴二(55),顶开窗传动轴二(55)上设置多个顶开窗齿轮(56),每个顶开窗齿轮(56)分别连接一个顶开窗直齿条(57),顶开窗直齿条(57)与顶开窗臂(58)之间通过活动销活动连接,顶开窗臂(58)与屋脊纵杆(17)活动连接,顶开窗臂(58)设置在过渡腔体(7)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开窗臂(58)外壁上覆盖有透光膜层(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开窗臂(58)和第二拱梁(21)之间设置有防虫网层(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网层(4)在温室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段,每一段遮阳网层(4)采用电动卷膜器沿屋脊纵杆(17)长度方向上收放。
CN202223423426.7U 2022-12-20 2022-12-20 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 Active CN2187363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23426.7U CN218736336U (zh) 2022-12-20 2022-12-20 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23426.7U CN218736336U (zh) 2022-12-20 2022-12-20 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36336U true CN218736336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84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23426.7U Active CN218736336U (zh) 2022-12-20 2022-12-20 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363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46235A (zh) 一种适应南方气候的日光温室
CN112177098A (zh) 绿色建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9073070U (zh) 一种温室大棚保温被用收卷装置
CN218736336U (zh) 多品种食用菌立体种植薄膜温室
CN204796341U (zh) 一种大跨度拱形果蔬种植大棚
CN109258238A (zh) 一种温室大棚保温被用收卷装置
CN106489608A (zh) 一种大棚
CN201243522Y (zh) 一种新型大棚
CN216982781U (zh) 一种果树避雨栽培棚架
CN215054633U (zh) 建筑屋顶阳光房通风和遮阳构造
CN211982933U (zh) 一种用于蔬菜规模化生产的双开蝶式天窗塑料大棚
CN210491888U (zh) 一种全天候四面采光双膜内保温冬暖式温室大棚
CN208016476U (zh) 一种双采光膜的日光温室
CN204907337U (zh) 一种果树专用不对称拱轨日光温室系统
CN113317084A (zh) 一种便于批量种植的葡萄种植棚
CN208850331U (zh) 一种香菇周年高效架势立体栽培棚
CN220292658U (zh) 一种具有遮阳结构的温室大棚
CN214155581U (zh) 一种温室大棚铝合金支架
CN202035338U (zh) 云端绿能智能型大棚温室控制系统
CN213127311U (zh) 一种屋面可开关的多边形拱架日光温室
CN219087943U (zh) 一种阴阳式大棚结构
CN115362850B (zh) 一种仿生内外循环的自动降温大棚
CN216018083U (zh) 一种适用于新疆南疆地区西甜瓜专用的连跨拱棚
CN212164358U (zh) 一种采光保温性能优良的塑料大棚
CN220965764U (zh) 一种便于透气降温的连栋大棚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