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34841U - 耳机组件 - Google Patents

耳机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34841U
CN218734841U CN202222627558.5U CN202222627558U CN218734841U CN 218734841 U CN218734841 U CN 218734841U CN 202222627558 U CN202222627558 U CN 202222627558U CN 218734841 U CN218734841 U CN 2187348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magnetic
magnetic attraction
opening
en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2755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勇
罗一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ongzhe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ongzhe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ongzhe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ongzhe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2755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348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348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348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耳机组件,其中,耳机组件包括发声件及充电件。发声件下端设有第一磁吸部及接收端板;充电件上端设有第二磁吸部及充电弹针,发声件与充电件可通过第一磁吸部及第二磁吸部吸合连接为一体,并使接收端板抵接充电弹针。本申请涉及蓝牙耳机技术领域,通过第一磁吸部及第二磁吸部吸合连接的发声件及充电件,耳机组件中的任一部件发生损坏时,只需单独更换受损部件,也满足了使用者在充电时使用的需求,提高了蓝牙耳机的使用灵活性。

Description

耳机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蓝牙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耳机组件。
背景技术
蓝牙耳机是一种基于蓝牙技术的小型设备,因其相较有线耳机有着更好的便携性能,广泛受到消费者的喜爱。随着消费者对蓝牙耳机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蓝牙耳机的充电便利性及续航能力也逐渐面临考验。
相关技术中,蓝牙耳机通常采用充电仓移动供电,电量耗尽的蓝牙耳机需要放回充电仓内的容置空间中,再进行充电过程。然而,采用充电仓给蓝牙耳机充电的过程中无法进行蓝牙耳机的使用,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感,且在面对耳机或充电仓因为损耗而需要单独更换的情景时,因为充电仓与蓝牙耳机的一一对应,而需要对整体进行更换,替换成本较高,灵活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组件,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可以在充电过程中进行蓝牙耳机的使用,或在充电件发生损坏时进行单独更换,提高耳机组件的灵活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耳机组件,包括发声件和充电件。所述发声件下端设有第一磁吸部及接收端板;所述充电件上端设有第二磁吸部及充电弹针,所述发声件与所述充电件可通过所述第一磁吸部及第二磁吸部吸合连接为一体,并使所述接收端板抵接所述充电弹针而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件包括第一壳体以及发声装置,所述第一壳体形成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磁吸部设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接收端板设于所述第一磁吸部;所述发声装置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发声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接收端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件包括第二壳体、充电保护板以及电池。所述第二壳体内形成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磁吸部设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充电弹针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二磁吸部;所述充电保护板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接收端板抵接所述充电弹针时,所述充电弹针背离所述接收端板的一端电性导通所述充电保护板;以及所述电池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电池电性连接所述充电保护板。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磁吸部至少部分凸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面,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面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开设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磁吸部吸合连接第二磁吸部时,所述第二磁吸部凸设于第二壳体端面的部分容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吸部未吸合连接第二磁吸部时,所述充电弹针的至少部分凸设于所述第二磁吸部的端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吸部横截面为圆环状,所述接收端板设于所述第一磁吸部圆心处;
和/或,所述第二磁吸部横截面为圆环状,所述充电弹针设于所述第二磁吸部圆心处。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吸部至少部分粘附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壁面;
和/或,所述第二磁吸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粘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包括安装筒及安装盖,所述安装筒的一端开设所述第二开口,另一端开设第三开口;所述安装盖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三开口,并与所述安装筒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容置腔。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吸部及第二磁吸部均为带有磁性的金属材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耳机组件还包括护套,所述护套为柔性材质,所述护套套设于所述发声件的发声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发声件的下端设置第一磁吸部及接收端板,并在充电件的上端设置第二磁吸部以及充电弹针,使发声件可以与充电件通过第一磁吸部及第二磁吸部吸合连接为一体,以通过充电弹针电连接接收端板并为发声件提供工作所需电能,在充电件对发声件提供电能的过程中发声件也可以持续工作,且在充电件发生损耗后可以即使更替新的充电件以吸合连接并适配,提高了耳机组件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耳机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实施例的横截剖面图;
图4为图1中实施例第一磁吸部及接收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实施例第二磁吸部及充电弹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耳机组件 10 发声件
11 第一磁吸部 13 接收端板
15 第一壳体 151 第一开口
30 充电件 31 第二磁吸部
33 充电弹针 35 第二壳体
351 第二开口 353 安装筒
355 安装盖 357 第三开口
37 充电保护板 39 电池
50 护套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出一种耳机组件100。
结合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耳机组件100,包括发声件10和充电件30。发声件10下端设有第一磁吸部11及接收端板13;充电件30上端设有第二磁吸部31及充电弹针33,发声件10与充电件30可通过第一磁吸部11及第二磁吸部31吸合连接为一体,并使接收端板13抵接充电弹针33而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发声件10用于实现耳机的发声功能,其本身设置有用存贮电量的装置以供发声功能的实现,充电件30用于在其本身所设的存贮电量的装置其存贮电量被消耗的情况下,为其补充电能,以继续实现耳机的发声功能。第一磁吸部11及第二磁吸部31对应设于发声件10及充电件30,可以使充电件30单独存在并通过第一磁吸部11与第二磁吸部31的吸合连接与充电件30形成一整体。抵接端板用于导通发声件10外部的电量来源与发声件10内部的电子元件。
需要说明的是,接收端板13及充电弹针33具有相同的极性,第一磁吸部11及第二磁吸部31具有相同的极性,且接收端板13、充电弹针33的极性与第一磁吸部11、第二磁吸部31的极性相反,如此设置,可以在第一磁吸部11及第二磁吸部31吸合连接时,互相抵接的第一磁吸部11及第二磁吸部31形成同一极性的电路,相对的,接收端板13与充电弹针33抵接并形成与上述电路极性相反的电路,发声件10内的电路与充电件30内的电路与连通的两个极性相反的电路组成闭合的具有极性的电路,产生电流的循环。
示例性的,可以是充电弹针33与接收端板13为正极,第一磁吸部11及第二次系部为负极,则发声件10与充电件30所共同组成的充电电路中,电流由充电件30内依次流向充电弹针33、接收端板13、第一磁吸部11、第二磁吸部31,并最终回到充电仓,完成闭合电路,该过程中,可以是发声的电子元件连接于接收端板13与第一磁吸部11之间的电路,也可以是发声件10中存贮电量的装置连接于接收端板13与第一磁吸部11之间的电路,还可以是存贮电量的装置与发声的电子元件一同串联于接收端板13至第一磁吸部11之间的电路。需要说明的是,电路中的电流流经对应的发声电子元件或存贮电量的装置即可对应对其进行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充电弹针33可以为弹簧针连接器,弹簧针连接器作为一种紧密型电子五金材料,通常为一种具有压缩弹性的顶针,用于电流和信号的导通和连接,其通常包括针头,针管及弹簧,在使用中,通过针头在针管内随弹簧的压缩而达到其导通或断开两端电路的目的。
结合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发声件10包括第一壳体15以及发声装置,第一壳体15形成具有第一开口151的第一容置腔;第一磁吸部11设于第一开口151,接收端板13设于第一磁吸部11;发声装置设于第一容置腔内,发声装置电性连接接收端板13。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体15用于保护发声装置使其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如灰尘、液滴等的影响,第一壳体15内的第一容置腔用于容置发声装置及与其电性导通的接收端板13,第一容置腔一侧形成的第一开口151用于设置第一磁吸部11,设于第一开口151的第一磁吸部11及接收端板13一端连通了外界环境,另一端电性导通容置腔内的发声装置。如此设置,只需要从外界与接收端板13进行电性连接即可对第一壳体15内的发声装置提供工作所需电能,无需将第一壳体15打开并电性连接发声装置以提供电能,也不需要将发声装置设于第一壳体15外,进一步地提高了发声件10的工作稳定性及灵活性,也即提高了耳机组件100的工作稳定性及灵活性。
结合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充电件30包括第二壳体35、充电保护板37以及电池39。第二壳体35内形成具有第二开口351的第二容置腔,第二磁吸部31设于第二开口351,充电弹针33活动穿设于第二磁吸部31;充电保护板37设于第二容置腔内,接收端板13抵接充电弹针33时,充电弹针33背离接收端板13的一端电性导通充电保护板37;以及电池39设于第二容置腔内,电池39电性连接充电保护板37。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壳体35用于保护充电板及电池39使其不熟外界环境因素如灰尘、液滴等的影响;第二壳体35内形成的第二容置腔用于容置保护充电板及电池39;电池39用于提供发声件10工作所需的电能,充电保护板37电性导通电池39并用于在电池39对发声件10提供电能的过程中,对电池39的充放电过程进行保护,保证电池39产生的电压波动小于一预设值,以避免电池39可能产生的过压、欠压、过流、短路或过温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电池39作为一种工业领域常用的能产生电能的小型装置,其可以为锂电池39、锰锌电池39、氧化银电池39或镍镉电池39,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设于第二容置腔的第二开口351处的第二磁吸部31具有与第一磁吸部11不同的磁性,并用于吸合连接于第一磁吸部11,第二磁吸部31及充电弹针33的一端连通外界环境,另一端电性导通第二容置腔内的充电保护板37,如此设置,只需要从外界与充电弹针33及第二磁吸部31进行电性连接,即可通过充电弹针33将电池39内的电量流经充电保护电路而对外界的某一或多个电子元器件的电能进行提供,不需要将电池39设于第二壳体35外或将第二壳体35打开以提供电能,进一步地提高了充电件30的工作稳定性及灵活性,也即提高了耳机组件100的工作稳定性和灵活性。
结合参照图1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磁吸部31至少部分凸设于第二壳体35的端面,第一壳体15朝向第二壳体35的端面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槽底开设第一开口151,第一磁吸部11吸合连接第二磁吸部31时,第二磁吸部31凸设于第二壳体35端面的部分容置于安装槽内。
可以理解的是,发声件10在使用过程中,经常需要被人佩戴或取下,该过程中设于第一壳体15一端开口处并与外界连通的第一磁吸部11及安装端板相较设于充电件30的第二磁吸部31及充电弹针33更易出现磨损,在安装槽的槽底开设第一开口151,并在第一开口151设置第一磁吸部11以及抵接端板,如此设置,在发声件10的使用过程中,安装槽的侧壁面及发声件10壳体本身更容易收到磨损,设于凹陷的安装槽的槽底的第一磁吸部11及安装端板使用寿命更长,进一步地提高了发声件10的工作稳定性及灵活性,也即,提高了耳机组件100的工作稳定性及灵活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磁吸部31至少部分凸设于第二壳体35的端面并用于与设于安装槽底壁面的第一磁吸部11吸合连接,在第一磁吸部11与第二磁吸部31的吸合连接过程中,安装槽的侧壁面对安装方向产生偏离的充电件30的第二磁吸部31侧壁面产生压力,在该压力的作用下,第二磁吸部31具有恢复沿安装方向运动的趋势,如此,即可通过安装槽侧壁面导向第二磁吸部31及其所在的充电件30安装于发声件10的安装过程,进一步地提高了耳机组件100的安装稳定性及灵活性。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磁吸部11未吸合连接第二磁吸部31时,充电弹针33的至少部分凸设于第二磁吸部31的端面。
可以理解的是,接收端板13背离容置腔一侧的端面与第一磁吸部11背离容置腔一侧的端面在同一平面内,至少部分凸设于第二磁吸部31端面的充电弹针33在第一磁吸部11与第二磁吸部31吸合时,接收端板13对充电弹针33凸设于第二磁吸部31端面的部分施加朝向第二磁吸部31的压力,并使充电弹针33朝向第二容置仓方向移动或压缩变形并抵接设于第二容置腔内的充电保护板37,并与其电性导通,使发声件10与充电件30形成闭合的充电电路;相对应的,在第一磁吸部11未吸合连接第二磁吸部31时,充电弹针33的至少部分凸设并断开与充电保护板37的电性连接,避免了充电保护板37及其对应电性导通的电池39可能产生的与外界连通后产生的不必要的电量损耗,进一步地提高了充电件30的使用寿命及工作稳定性,也即耳机组件100的使用寿命及安装稳定性。
结合参照图2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磁吸部11横截面为圆环状,接收端板13设于第一磁吸部11圆心处;
和/或,第二磁吸部31横截面为圆环状,充电弹针33设于第二磁吸部31圆心处。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壳体35横截面可以为圆形状或椭圆形设置,并具有圆滑过渡表面以供使用者抓取,第一壳体15靠近第二壳体35的一侧横截面对应第二壳体35横截面形状设置,且,第一壳体15上所开设的安装槽为圆形。如此设置,在圆环状的第一磁吸部11吸合连接第二磁吸部31时,只需要由圆形的安装槽导向第一磁吸部11及第二磁吸部31吸合连接时,第一磁吸部11的横截面圆心与第二磁吸部31的横截面圆心重合,即可保证任意旋转角度吸合连接于第一磁吸部11的第二磁吸部31均与第一磁吸部11具有最大的吸合面积,保证了第一磁吸部11与第二磁吸部31的吸合效果稳定,也即,进一步地增加了耳机组件100的安装稳定性及灵活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壳体15上所设置的圆形横截面的安装槽的导向下,第一磁吸部11的横截面圆形始终与第二磁吸部31的横截面圆心重合,将接收端板13设于第一磁吸部11圆心,并将充电弹针33设于第二磁吸部31圆心,如此设置,即可保证在第一磁吸部11与第二磁吸部31的连接过程中,接收端板13始终抵接充电弹针33,并与充电弹针33具有最大的抵接面积,进一步地增加了耳机组件100的安装稳定性及灵活性。
结合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磁吸部11至少部分粘附于第一壳体15内壁面;
和/或,第二磁吸部31与第二壳体35粘接。
可以理解的是,粘接作为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技术手段,通过胶黏剂将部件与部件粘连,相较铆接和机械紧固的方式成本更低,质量更轻,相较电阻焊则在强度、耐疲劳寿命、耐腐蚀及密封性能上具有较大优势。示例性地,在第一磁吸部11和/或第二磁吸部31为带有磁性的金属部件时,可以通过金属胶水将其分别对应固定于第一开口151和/或第二开口351。
需要说明的是,金属胶水是一种以氰基丙烯酸乙酯为主要成分的一种强粘合力胶水,具有较好的连接强度及密封性能。通过金属胶水粘接第一磁吸部11与第一壳体15和/或第二磁吸部31及第二壳体35,进一步地降低了耳机组件100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且粘接固定后的耳机组件100重量相较铆接或机械紧固的耳机组件100重量更轻,进一步地提高了耳机组件100的灵活性。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5包括安装筒353及安装盖355,安装筒353的一端开设第二开口351,另一端开设第三开口357;安装盖355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三开口357,并与安装筒353围合形成第二容置腔。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壳体35背离发声件10的一侧设置第三开口357,第三开口357用于连接安装盖355,安装盖355可以是通过插接、铆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三开口357,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具体地,在耳机组件100的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拆卸安装盖355,将设于第二容置腔内的电池39由第三开口357处取出并更换,进一步地增加了耳机组件100的使用寿命及灵活性。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磁吸部11及第二磁吸部31均为带有磁性的金属材质。
可以理解的是,磁铁是其组成成分为铁、钴、镍等本身具有磁矩的原子,其本身能够产生磁场并吸引铁磁性物质如铁、钴、镍等金属。具体地,第一磁吸部11及第二磁吸部31可以为钐钴磁体、钕铁硼磁铁、铁氧体磁铁、铝镍钴磁铁或铁铬钴磁铁,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使用磁铁提供第一磁吸部与第二磁吸部吸合连接所需的力,其结构简单,所需生产成本低,进一步地降低了本申请中耳机组件100的生产成本,并提高了耳机组件100的灵活性。
结合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耳机组件100还包括护套50,护套50为柔性材质,护套50套设于发声件10的发声处。
可以理解的是,柔性材质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乳胶、聚氨酯、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热塑性橡胶、硅胶、合成橡胶等材质,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发声件10的发声部需要与人体的耳部进行接触,以达到固定耳机组件100位置、获得更好的传声效果的作用,柔性材质的护套50用于包覆发声件10的发声处并与人体皮肤抵接,以减小发声件10直接抵接人体耳部皮肤可能对其造成的不适,进一步地提高耳机组件100的灵活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组件包括:
发声件,所述发声件的一端设有第一磁吸部及接收端板;和
充电件,所述充电件的一端设有第二磁吸部及充电弹针,所述发声件与所述充电件可通过所述第一磁吸部及第二磁吸部吸合连接为一体,并使所述接收端板抵接所述充电弹针而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件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形成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磁吸部设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接收端板设于所述第一磁吸部;和
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发声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接收端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件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形成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磁吸部设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充电弹针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二磁吸部;
充电保护板,所述充电保护板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接收端板抵接所述充电弹针时,所述充电弹针背离所述接收端板的一端电性导通所述充电保护板;以及
电池,所述电池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电池电性连接所述充电保护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吸部至少部分凸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面,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面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开设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磁吸部吸合连接第二磁吸部时,所述第二磁吸部凸设于第二壳体端面的部分容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部未吸合连接第二磁吸部时,所述充电弹针的至少部分凸设于所述第二磁吸部的端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部的横截面为圆环状,所述接收端板设于所述第一磁吸部的圆心处;
和/或,所述第二磁吸部的横截面为圆环状,所述充电弹针设于所述第二磁吸部的圆心处。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部的至少部分结构粘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面;
和/或,所述第二磁吸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粘接。
8.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
安装筒,所述安装筒的一端开设所述第二开口,另一端开设第三开口;和
安装盖,所述安装盖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三开口,并与所述安装筒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容置腔。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部及第二磁吸部均为磁铁。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组件还包括护套,所述护套为柔性材质,所述护套套设于所述发声件的发声处。
CN202222627558.5U 2022-09-30 2022-09-30 耳机组件 Active CN2187348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7558.5U CN218734841U (zh) 2022-09-30 2022-09-30 耳机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7558.5U CN218734841U (zh) 2022-09-30 2022-09-30 耳机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34841U true CN218734841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639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27558.5U Active CN218734841U (zh) 2022-09-30 2022-09-30 耳机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348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225751B1 (en) Portable telephone
CA2826614C (en) Mobile charger
WO2015050073A1 (ja) 補聴器及び補聴器充電システム
KR20110068190A (ko) 휴대폰 케이스형 전기 충격기
CN218734841U (zh) 耳机组件
CN110677766A (zh) 无线耳机充电盒及无线耳机
CN209896729U (zh) 分体式无线充电装置
CN208835804U (zh) 多功能无线充电装置
CN213394709U (zh) 一种磁吸式充电照明装置及磁吸充电器
CN212258545U (zh) 一种双向无线充电器
CN209184805U (zh) 一种可充电耳内式助听器
CN208046905U (zh) 一种可充电可拆卸的耳背式助听器
CN218182393U (zh) 一种柔性电池组的磁吸电连接结构
CN215009650U (zh) 便于拆卸的充电装置
CN217091126U (zh) 一种震动眼罩
CN213879388U (zh) 一种无线耳机充电结构
CN211718707U (zh) 智能腕戴设备
CN215580457U (zh) 一种具有保护功能的助听器充电盒
CN217721482U (zh) 一种磁吸充电定制式助听器面板
CN220652460U (zh) 一种xr头盔外置电源装置
CN210781263U (zh) 蓝牙耳机、蓝牙耳机充电座和电子组件
CN218041724U (zh) 一种颈挂式耳机
CN214381339U (zh) 无线耳机
CN212970101U (zh) 一种助听器充电铜针定位结构
CN208337201U (zh) 一种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充电宝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