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32530U - 供电装置及供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供电装置及供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32530U
CN218732530U CN202222948844.1U CN202222948844U CN218732530U CN 218732530 U CN218732530 U CN 218732530U CN 202222948844 U CN202222948844 U CN 202222948844U CN 218732530 U CN218732530 U CN 2187325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e
partition
assembly
power supply
accommodating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4884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甘常明
刘学锋
代俊科
鞠伟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4884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325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325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325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供电装置及供电系统。供电装置包含机柜壳体、交流输入组件、整流模块组件、直流输出组件、控制组件、熔丝组件及动力电缆组件,机柜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容置空间,交流输入组件包含多个子交流输入组件,每一子交流输入组件包括多个交流输入器件。动力电缆组件包含多个动力电缆,电性连接于多个交流输入组件,交流输入组件、整流模块组件、直流输出组件、控制组件、熔丝组件及动力电缆组件设置于机柜壳体的多个容置空间内,整流模块组件及交流输入组件以一列的方式平行第二方向而排列设置,直流输出组件平行第一方向而排列设置于交流输入组件和整流模块组件的一侧。

Description

供电装置及供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流供电装置及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通信业务的迅猛发展,服务器、数据机房的建设需求也与日俱增,尤其随着5G通信、AI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东数西算等项目的建设启动,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机构对通信机房的快速建站、快速布网、降低机房的设备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因此,对高可靠性、维护便利的供电系统也有较高的要求。
于供电系统的领域中,集成化供电系统内部有限空间内所放置的元器件及功率电缆的数量越来越多,其所能带载的功率及可实现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当交流输入组件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其整流模块对应交流输入组件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其动力电缆设置在集成化供电系统机柜的顶部或底部。在多个集成化供电系统并排设置时会使用大量的动力电缆线;并且直流输出模块需要连接大量竖直铜排,成本高且电能流向路径较长,能耗较多;当模块数量需求增加时,需在垂直方向上增加模块,易受到垂直高度的限制难以满足直接扩展的需求;集成化供电系统中包含交流进线端及直流出线端,其中交流进线端及直流出线端通常都经由电缆连接,而当电缆数量增多的情况下,电源系统内与元件相连接的电缆以及与另一元件相连接的电缆之间有短路的可能,造成电源系统的损耗较高,此外,位于集成化供电系统最上层的模块距离地面高,模块重,于人员进行元件维护时造成安全性的疑虑。
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克服上述缺点的供电装置及供电系统,实为目前迫切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供电装置及供电系统,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供电装置,包含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及第三隔板,且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及第三隔板将机柜壳体内的容置空间区分为第一容置空间、第二容置空间、第三容置空间及第四容置空间,第二容置空间、第三容置空间及第四容置空间的设置位置为一列的方式排列设置,且交流输入组件的第一交流输入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内,交流输入组件的第二交流输入组件设置于第四容置空间内,整流模块组件设置于第三容置空间内,直流输出组件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故可知,交流输入组件、整流模块组件及直流输出组件之间利用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及第三隔板以进行物理隔离,因此每一组件相连接的电缆与其他组件相连接的电缆之间短路的可能性较低,更可降低人员维护时触电的风险,进而提升安全性。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供电装置的第二容置空间、第三容置空间及第四容置空间于第一平面利用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及第三隔板以进行物理隔离,减少机柜壳体内整流模块组件工作产生的热能对交流输入组件、直流输出组件的侵扰,使得热量直接排出机柜壳体外部,进而提高散热的效果。且本实用新型的供电装置的交流输入组件的第一交流输入组件及第二交流输入组件分别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及第四容置空间内,以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动力电缆及第二动力电缆,即代表交流输入组件的第一交流输入组件与第一动力电缆之间的距离较近,且交流输入组件的第二交流输入组件与第二动力电缆之间的距离较近,而可节省电缆的长度,进而节省成本。此外,整流模块组件为供电装置中较需人员操作维护的组件,而本实用新型的供电装置的第三容置空间位于第二容置空间及第四容置空间之间,即代表设置于第三容置空间内的整流模块组件位于较适中的位置,而增加了人员操作维护的便利性及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的供电装置的整流模块组件设置于第三容置空间内,且整流模块组件的多个功率单元依序排列设置,即代表整流模块组件的多个功率单元以集成化的方式设置于第三容置空间内,而每一熔丝与对应的功率单元相邻设置且电性连接,故熔丝可以较短的长度即可连接于对应的功率单元,进而降低成本,且电流路径亦较短,进而降低能耗。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供电装置的该机柜壳体具有一顶板、一底座、多个连接支架、一第一隔板、一第二隔板、一第三隔板,其中该顶板及该底座相对设置,每一该连接支架连接于该顶板及该底座之间,该第一隔板连接于该顶板及该底座之间,该第二隔板连接于该第一隔板及至少一该连接支架,该第三隔板连接于该第一隔板及同一该连接支架,且该第二隔板及该第三隔板平行于该顶板及该底座,其中该机柜壳体内的该多个容置空间包含一第一容置空间、一第二容置空间、一第三容置空间及一第四容置空间,该第一隔板、该第二隔板及该第三隔板区分出该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三容置空间及该第四容置空间;该多个子交流输入组件包含一第一交流输入组件及一第二交流输入组件,该第一交流输入组件设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二交流输入组件设置于该第四容置空间;该整流模块组件设置于该第三容置空间,其中该整流模块组件、该第一交流输入组件及该第二交流输入组件以一列的方式排列设置;该直流输出组件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该控制组件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该熔丝组件设置于该第三容置空间;该动力电缆组件包含一第一动力电缆及一第二动力电缆,该第一动力电缆电性连接于该第一交流输入组件,该第二动力电缆电性连接于该第二交流输入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第三容置空间位于该第二容置空间及该第四容置空间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第三隔板位于该第二隔板及该底座之间,该第二隔板位于该第三隔板及该顶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多个连接支架包含一第一连接支架、一第二连接支架、一第三连接支架及一第四连接支架,每一该连接支架连接于该顶板的四个边角的其中之一该边角及该底座的四个边角中对应的该边角,其中该第一连接支架、该第二连接支架、该第三连接支架及该第四连接支架依序环绕设置,其中该顶板的一第一侧、该底座的一第一侧、该第一连接支架及该第二连接支架构成一第一平面,该顶板相对于该第一侧的一第二侧、该底座相对于该第一侧的一第二侧、该第三连接支架及该第四连接支架构成一第二平面,其中该第一平面及该第二平面相对,该顶板的一第三侧、该底座的一第三侧、该第一连接支架及该第四连接支架构成一第三平面,该顶板相对于该第三侧的一第四侧、该底座相对于该第三侧的一第四侧、该第二连接支架及该第三连接支架构成一第四平面,其中该第三平面及该第四平面相对,且位于该第一平面及该第二平面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第一隔板平行于该第一平面及该第二平面,而该顶板、该底座、该第一平面、该第一隔板、该第三平面及该第四平面共同定义出该第一容置空间,其中该第二隔板连接于该第一隔板及该第三连接支架,且该第二隔板由该第一隔板远离该第一容置空间的一面朝向该第二平面的方向延伸所构成,且该第二隔板平行于该顶板及该底座,该顶板、该第一隔板、该第二隔板所延伸的平面、该第二平面、该第三平面及该第四平面共同定义出该第二容置空间,其中该第三隔板连接于该第一隔板及该第三连接支架,且该第三隔板由该第一隔板远离该第一容置空间的一面朝向该第二平面的方向延伸所构成,且该第三隔板平行于该顶板、该底座及该第二隔板,该第一隔板、该第二隔板所延伸的平面、该第三隔板所延伸的平面、该第二平面、该第三平面及该第四平面共同定义出该第三容置空间,该第一隔板、该第三隔板所延伸的平面、该底座、该第二平面、该第三平面及该第四平面共同定义出该第四容置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控制组件与该直流输出组件相互层叠设置,其中该控制组件相较于该直流输出组件相邻于该第三平面,该直流输出组件相较于该控制组件相邻于该第四平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熔丝组件与该整流模块组件相互层叠设置,其中该熔丝组件相较于该整流模块组件相邻于该第四平面,该整流模块组件相较于该熔丝组件相邻于该第三平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机柜壳体还包含一第一盖板及一第二盖板,该第一盖板连接于该顶板的该第三侧及该底座的该第三侧之间,且位于该第三平面,该第二盖板连接于该顶板的该第四侧及该底座的该第四侧之间,且位于该第四平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第一隔板平行于该第一平面及该第二平面,而该顶板、该底座、该第二平面、该第一隔板、该第三平面及该第四平面共同定义出该第一容置空间,其中该第二隔板连接于该第一隔板及该第二连接支架,且该第二隔板由该第一隔板远离该第一容置空间的一面朝向该第一平面的方向延伸所构成,且该第二隔板平行于该顶板及该底座,该顶板、该第一隔板、该第二隔板所延伸的平面、该第一平面、该第三平面及该第四平面共同定义出该第二容置空间,其中该第三隔板连接于该第一隔板及该第二连接支架,且该第三隔板由该第一隔板远离该第一容置空间的一面朝向该第一平面的方向延伸所构成,且该第三隔板平行于该顶板、该底座及该第二隔板,该第一隔板、该第二隔板所延伸的平面、该第三隔板所延伸的平面、该第一平面、该第三平面及该第四平面共同定义出该第三容置空间,该第一隔板、该第三隔板所延伸的平面、该底座、该第一平面、该第三平面及该第四平面共同定义出该第四容置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交流输入组件与该整流模块组件通过该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三容置空间及该第四容置空间形成电气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动力电缆组件包含一线槽部、一第一动力电缆及一第二动力电缆,该线槽部设置于该机柜壳体的该底座,且具有一第五容置空间,其中该第五容置空间与该机柜壳体的该第四容置空间相连通,其中该第一动力电缆穿设于该第一隔板,且部分的该第一动力电缆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另外部分的该第一动力电缆设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其中该第一动力电缆电性连接于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的该第一交流输入组件,该第二动力电缆设置于该第五容置空间,且该第二动力电缆电性连接于设置于该第四容置空间内的该第二交流输入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熔丝组件包含多个熔丝,设置于该第一隔板相邻于该第三容置空间的一面上,且以一列的方式排列设置,每一该熔丝与该整流模块组件中的对应的每一该功率单元电性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机柜壳体还包含一支撑架,且位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该支撑架包含一第一支撑部、一第二支撑部及一第三支撑部,该第二支撑部连接于该第一支撑部及该第三支撑部之间,且该第二支撑部更连接于该第一隔板相邻于该第二容置空间的一面,该第一支撑部由该第二支撑部的一端朝向远离该第一隔板的方向延伸,该第三支撑部由该第二支撑部的另一端朝向远离该第一隔板的方向延伸,其中该熔丝组件包含多个熔丝,该多个熔丝中的部分的熔丝依序排列设置于该第一支撑部上,该多个熔丝中的另外部分的熔丝依序排列设置于该第二支撑部上,其中设置于该第一支撑部上的每一该熔丝与该第一交流输入组件对应的该功率单元相邻设置且电性连接,设置于该第三支撑部上的每一该熔丝与该第二交流输入组件对应的该功率单元电性连接。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供电装置,包含机柜壳体、交流输入组件、整流模块组件、直流输出组件、控制组件、熔丝组件及动力电缆组件。机柜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容置空间。交流输入组件包含多个子交流输入组件,每一子交流输入组件包括多个交流输入器件。动力电缆组件包含多个动力电缆,电性连接于多个交流输入组件。交流输入组件、整流模块组件、直流输出组件、控制组件、熔丝组件及动力电缆组件设置于机柜壳体的多个容置空间内,整流模块组件及交流输入组件以一列的方式平行第二方向而排列设置,直流输出组件平行第一方向而排列设置于交流输入组件和整流模块组件的一侧。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供电系统,包含变压器柜,变压器柜与交流电源电气连接以及多个如上述的供电装置,通过动力电缆组件与变压器柜电性连接并给至少一个负载供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交流输入组件的交流输入组件、整流模块组件及直流输出组件之间利用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及第三隔板以进行物理隔离,因此每一组件相连接的电缆与其他组件相连接的电缆之间短路的可能性较低,更可降低人员维护时触电的风险,进而提升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供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供电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供电装置的主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供电装置的后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供电装置的部分等效电路结构简图。
图6为图1所示的供电装置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供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供电装置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9为图7所示的供电装置的部分等效电路结构简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供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供电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供电装置的主视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供电装置的后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供电装置的主视图。
图15为图14所示的供电装置的后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供电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1a、1b、1c、1d:供电装置
2:机柜壳体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Z:第三方向
21:顶板
22:底座
231:第一连接支架
232:第二连接支架
233:第三连接支架
234:第四连接支架
241:第一隔板
242:第二隔板
243:第三隔板
244:第一平面
245:第二平面
246:第三平面
247:第四平面
251:第一容置空间
252:第二容置空间
253:第三容置空间
254:第四容置空间
261:第一子支架
262:第二子支架
27:支撑架
271:第一支撑部
272:第二支撑部
273:第三支撑部
281:第一盖板
282:第二盖板
3:交流输入组件
31:第一交流输入组件
32:第二交流输入组件
4:整流模块组件
41:功率单元
5:直流输出组件
6:控制组件
7:熔丝组件
71:熔丝
8:动力电缆组件
81:线槽部
811:第五容置空间
82:第一动力电缆
83:第二动力电缆
9:复合式供电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供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供电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供电装置的主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供电装置的后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供电装置1用以将外部电源(未附图)提供的交流输入电能转换为直流输出电能,且供电装置1包含机柜壳体2、交流输入组件3、整流模块组件4、直流输出组件5、控制组件6、熔丝组件7及动力电缆组件8。
机柜壳体2包含顶板21、底座22、多个连接支架、第一隔板241、第二隔板242及第三隔板243。顶板21及底座22相对设置而位于机柜壳体2的相对两侧,于本实施例中,顶板21及底座22皆沿著第一方向X及第三方向Z延伸所构成,而顶板21及底座22皆为四边形结构,其中第一方向X垂直于第三方向Z。每一连接支架连接于顶板21及底座22之间,于本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机柜壳体2包含四个连接支架,每一连接支架连接于顶板21的四个边角的其中之一边角及底座22的四个边角中对应的边角之间,以下为了便于称呼,将四个连接支架分别称呼为第一连接支架231、第二连接支架232、第三连接支架233及第四连接支架234,其中第一连接支架231、第二连接支架232、第三连接支架233及第四连接支架234依序环绕设置。于本实施例中,机柜壳体2还包含多个第一子支架261及第二子支架262,每一第一子支架261连接于第一连接支架231及第二连接支架232之间,多个第一子支架261依序沿著第二方向Y排列设置,每一第二子支架262连接于第三连接支架233及第四连接支架234之间,多个第二子支架262依序沿著第二方向Y排列设置,其中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及第三方向Z。
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顶板21的第一侧、底座22的第一侧、第一连接支架231及第二连接支架232构成一平面(以下称其为第一平面244),顶板21相对于第一侧的第二侧、底座22相对于第一侧的第二侧、第三连接支架233及第四连接支架234构成一平面(以下称其为第二平面245),其中第一平面244及第二平面245相对而位于机柜壳体2的相对两侧。顶板21的第三侧、底座22的第三侧、第一连接支架231及第四连接支架234构成一平面(以下称其为第三平面246),顶板21相对于第三侧的第四侧、底座22相对于第三侧的第四侧、第二连接支架232及第三连接支架233构成一平面(以下称其为第四平面247),其中第三平面246及第四平面247相对而位于机柜壳体2的相对两侧,且位于第一平面244及第二平面245之间。
第一隔板241连接于顶板21及底座22之间,且平行于第一平面244及第二平面245,而顶板21、底座22、第一平面244、第一隔板241、第三平面246及第四平面247共同定义出第一容置空间251。如图2所示,第二隔板242连接于部分的第一隔板241及多个第二子支架262中的其中之一的部分第二子支架262之间,更连接于第三连接支架233,且第二隔板242由第一隔板241远离第一容置空间251的一面朝向第二平面245的方向延伸所构成,且第二隔板242平行于顶板21及底座22,其中顶板21、第一隔板241、第二隔板242所延伸的平面、第二平面245、第三平面246及第四平面247共同定义出第二容置空间252。第三隔板243连接于部分的第一隔板241及多个第二子支架262中的另一的部分第二子支架262之间,更连接于第三连接支架233,且第三隔板243由第一隔板241远离第一容置空间251的一面朝向第二平面245的方向延伸所构成,且第三隔板243平行于顶板21、底座22及该第二隔板,其中第三隔板243位于第二隔板242及底座22之间,第二隔板242位于第三隔板243及顶板21之间,其中第一隔板241、第二隔板242所延伸的平面、第三隔板243所延伸的平面、第二平面245、第三平面246及第四平面247共同定义出第三容置空间253,第一隔板241、第三隔板243所延伸的平面、底座22、第二平面245、第三平面246及第四平面247共同定义出第四容置空间254,换句话说,第一隔板241、第二隔板242及第三隔板243将机柜壳体2内的容置空间区分为第一容置空间251、第二容置空间252、第三容置空间253及第四容置空间254,其中第二容置空间252、第三容置空间253及第四容置空间254的设置位置为沿著第二方向Y以一列的方式排列设置,且第三容置空间253位于第二容置空间252及第四容置空间254之间。
交流输入组件3用以接收外部电源所提供的交流输入电能,且包含第一交流输入组件31及第二交流输入组件32,第一交流输入组件31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252内,第二交流输入组件32设置于第四容置空间254内,其中第一交流输入组件31和第二交流输入组件32分别包括多个交流输入器件。整流模块组件4电性连接于交流输入组件3,且用以将交流输入组件3所接收的交流输入电能进行整流并转换为直流输出电能,整流模块组件4设置于第三容置空间253内,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第一交流输入组件31、整流模块组件4及第二交流输入组件32依序以一列的方式并平行第二方向Y而排列设置。于本实施例中,整流模块组件4包含多个子整流模块组件,每一子整流模块组件包括多个功率单元41,其中每一个功率单元41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多个功率单元41以平行第一方向X与平行第二方向Y阵列设置,其中多个功率单元41分为多组,每一组功率单位41定义为一个子整流模块组件,每一个子整流模块组件与交流输入组件3中的一个交流输入器件对应,其中每一个子整流模块组件内的每一功率单元41分别与对应的交流输入器件连接。如图3所示,其中整流模块组件4共包括16个功率单元41,分为4组2*2为一组的子整流模块组件,包括第一组子整流模块组件、第二组子整流模块组件、第三组子流模块组件与第四组子整流模块组件,例如图3的虚线框处为其中一组子整流模块组件,交流输入组件3共包括第一交流输入器件、第二交流输入器件、第三交流输入器件和第四交流输入器件,第一组整流模块组件与第一交流输入器件连接、第二组整流模块组件与第二交流输入器件连接、第三组整流模块组件与第三交流输入器件连接和第四组整流模块组件与第四交流输入器件连接,其中功率单元41的个数与子整流模块组件划分方式不以此为限。于本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第二容置空间252、第三容置空间253及第四容置空间254之间于第二平面245相连通,而交流输入组件3与整流模块组件4通过第二容置空间252、第三容置空间253及第四容置空间254形成电气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功率单元4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求以平行于第一方向X和/或第二方向Y进行扩展并按需求对整流模块组件进行划分,交流输入组件3中交流输入器件的数量可以根据功率单元41的数量划分的子整流模块组件个数进行相应扩展。以当功率单元41在第二方向Y上设置的行数不变时为例,通过增加功率单元41在第一方向X上的设置列对整流输入模块进行扩展并对应增加相应的交流输入器件。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子整流模块组件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容置于第二容置空间252及第四容置空间254内,第一交流输入组件31及第二交流输入组件32容置于第三容置空间253内,第一交流输入组件31、整流模块组件4及第二交流输入组件32可以以一列的方式并平行第二方向Y交换位置排列设。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交流输入组件3可以根据对应的子整流模块组件数量进一步分为多个子交流输入组件,第三容置空间还可以平行于第一方向X分为多个子容置空间,多个子整流模块组件、多个子交流输入组件分别交错容置于第二容置空间252、多个第三容置空间253的子容置空间及第四容置空间254内。本申请中子整流模块组件和子交流输入组件在第二方向Y上的排列方式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
熔丝组件7电性连接于整流模块组件4,以根据流经整流模块组件4的电流对其进行故障保护,且熔丝组件7设置于第三容置空间253,并与整流模块组件4相互层叠设置,其中熔丝组件7与整流模块组件4的层叠排列方向平行第三方向Z。故可知,交流输入组件、整流模块组件垂直设置,在高度不允许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使得模块需求数量增加时可以直接横向扩展,保持机柜高度标准统一;当整流输出模块设置于机柜中间位置时,其距离地面高度适中,符合人机工程学设计,适应操作人员站立工作,降低了维护时的模块插拔操作安全风险;熔丝组件的设置用于保护整流组件在供电支路故障情况下被及时隔离,从而减少其损坏的风险,进而降低维护成本。
直流输出组件5电性连接于熔丝组件7,用以接收并输出熔丝组件7所传送的直流输出电能,直流输出组件5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251。控制组件6用以控制供电装置1内的元件运作,控制组件6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251,且控制组件6与直流输出组件5相互层叠设置,其中控制组件6与直流输出组件5的层叠排列方向平行第三方向Z。于本实施例中,控制组件6相较于直流输出组件5相邻于第三平面246,直流输出组件5相较于控制组件6相邻于第四平面247,且整流模块组件4相较于熔丝组件7相邻于第三平面246,熔丝组件7相较于整流模块组件4相邻于第四平面247。
如图2所示,动力电缆组件8包含线槽部81、第一动力电缆82及第二动力电缆83,线槽部81设置于机柜壳体2的底座22,且具有第五容置空间811,其中第五容置空间811与机柜壳体2的第四容置空间254相连通。第一动力电缆82及第二动力电缆83用以供应外部动力电源,其中第一动力电缆82穿设于第一隔板241,且部分的第一动力电缆82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251,另外部分的第一动力电缆82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252,其中第一动力电缆82电性连接于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251内的第一交流输入组件31。第二动力电缆83设置于第五容置空间811,且第二动力电缆83电性连接于设置于第四容置空间254内的第二交流输入组件32,当然,动力电缆组件8的位置不以此为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动力电缆组件8可以根据交流输入组件3的设置位置进行设置,以减少供电装置1的内部走线。交流输入组件3靠近动力电缆组件8的线槽部81的位置,无论单柜使用,还是多柜并柜使用,可以节省动力线电缆的长度,进而节约制造成本。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供电装置1包含第一隔板241、第二隔板242及第三隔板243,且第一隔板241、第二隔板242及第三隔板243将机柜壳体2内的容置空间区分为第一容置空间251、第二容置空间252、第三容置空间253及第四容置空间254,第二容置空间252、第三容置空间253及第四容置空间254的设置位置为一列的方式排列设置,且交流输入组件3的第一交流输入组件31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252内,交流输入组件3的第二交流输入组件32设置于第四容置空间254内,整流模块组件4设置于第三容置空间253内,直流输出组件5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251。故可知,交流输入组件3的交流输入组件3、整流模块组件4及直流输出组件5之间利用第一隔板241、第二隔板242及第三隔板243以进行物理隔离,因此每一组件相连接的电缆与其他组件相连接的电缆之间短路的可能性较低,更可降低人员维护时触电的风险,进而提升安全性。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供电装置1的第二容置空间252、第三容置空间253及第四容置空间254于第一平面244利用第一隔板241、第二隔板242及第三隔板243以进行物理隔离,减少机柜壳体2内整流模块组件4工作产生的热能对交流输入组件3、直流输出组件5的侵扰,使得热量直接排出机柜壳体2外部,进而提高散热的效果。且本实用新型的供电装置1的交流输入组件3的第一交流输入组件31及第二交流输入组件32分别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252及第四容置空间254内,以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动力电缆82及第二动力电缆83,即代表交流输入组件3的第一交流输入组件31与第一动力电缆82之间的距离较近,且交流输入组件3的第二交流输入组件32与第二动力电缆83之间的距离较近,而可节省电缆的长度,进而节省成本。此外,整流模块组件4为供电装置1中较需人员操作维护的组件,而本实用新型的供电装置1的第三容置空间253位于第二容置空间252及第四容置空间254之间,即代表设置于第三容置空间253内的整流模块组件4位于较适中的位置,而增加了人员操作维护的便利性及安全性。
以下进一步说明供电装置的电流流向,请参阅图5并配合图3及图4,其中图5为图1所示的供电装置的部分等效电路结构简图。图5可明确显示出交流输入组件3、整流模块组件4、熔丝组件7及直流输出组件5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所示,交流输入组件3电性连接于外部电源,以接收交流输入电能。整流模块组件4电性连接于交流输入组件3,以接收并转换交流输入电能为直流输出电能。熔丝组件7电性连接于整流模块组件4,直流输出组件5电性连接于熔丝组件7,直流输出组件5接收并输出熔丝组件7所传送的整流的直流输出电能,当流经整流模块组件4的电流大于或等于某一定值时则熔丝组件7熔断从而断开整流模块组件4与直流输出组件5之间的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6并配合图1及图2,其中图6为图1所示的供电装置的部分结构放大图。如图6所示,熔丝组件7包含多个熔丝71,多个熔丝71设置于第一隔板241相邻于第三容置空间253的一面上,且依序以一列的方式排列设置,且其排列方向平行第二方向Y,其中每一熔丝71与整流模块组件4中对应的功率单元41电性连接。根据前述可知,整流模块组件4设置于第三容置空间253内,且整流模块组件4的多个功率单元41依序排列设置,每一熔丝71与对应的功率单元41相邻近设置且电性连接,故熔丝71可以较短的长度即可连接于对应的功率单元41,进而降低成本,且电流路径亦较短,进而降低能耗。
请参阅图7、图8及图9,其中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供电装置的供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的供电装置的部分结构放大图,图9为图7所示的供电装置的部分等效电路结构简图。于本实施例中,供电装置1a的机柜壳体2还包含支撑架27,支撑架27设置于第一隔板241相邻于第三容置空间253的一面,且位于第三容置空间253内,支撑架27包含第一支撑部271、第二支撑部272及第三支撑部273,第二支撑部272连接于第一支撑部271及第三支撑部273之间,且第二支撑部272更连接于第一隔板241相邻于第三容置空间253的一面,第一支撑部271由第二支撑部272的一端朝向远离第一隔板241的方向延伸,第三支撑部273由第二支撑部272的另一端朝向远离第一隔板241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支撑部27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三支撑部273的延伸方向。
且于本实施例中,熔丝组件7的多个熔丝71中的部分个熔丝71依序排列设置于第一支撑部271上,且其排列方向平行第一方向X,其中设置于第一支撑部271上的每一熔丝71与对应第一交流输入组件31的功率单元41相邻设置且电性连接。熔丝组件7的多个熔丝71中的另外部分个熔丝71依序排列设置于第三支撑部273上,且其排列方向平行第一方向X,其中设置于第三支撑部273上的每一熔丝71与对应第二交流输入组件32的功率单元41相邻近设置且电性连接。而由图9可明确显示出交流输入组件3、整流模块组件4、熔丝组件7及直流输出组件5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本实施例的供电装置1a的电流流向相似于第一实施例的供电装置1的电流流向,故于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0及图11,其中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供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的供电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的供电装置1,本实施例的供电装置1b的机柜壳体2还包含第一盖板281及第二盖板282,第一盖板281连接于顶板21的第三侧及底座22的第三侧之间,即第一盖板281位于第三平面246,第二盖板282连接于顶板21相对于第三侧的第四侧及底座22相对于第三侧的第四侧之间,即第二盖板282位于第四平面247,其中第一盖板281和第二盖板282包括但不限于门板等。本实施例中的盖板亦可适用于本申请中的任一实施例的供电装置。
请参阅图12及图13,其中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供电装置的主视图,图13为图12所示的供电装置的后视图。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的供电装置1,本实施例的供电装置1c的第一隔板241连接于顶板21及底座22之间,且平行于第一平面244及第二平面245,而顶板21、底座22、第二平面245及第一隔板241(及第三平面246、第四平面247)共同定义出第一容置空间251。第二隔板242连接于部分的第一隔板241及多个第一子支架261中的其中之一的部分第一子支架261之间(本实施例的第一子支架261的位置相同于图1的第一子支架261的位置),更连接于第二连接支架232(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支架232的位置相同于图1的第二连接支架232的位置),且第二隔板242由第一隔板241远离第一容置空间251的一面朝向第一平面244的方向延伸所构成,且第二隔板242平行于顶板21及底座22,其中顶板21、第一隔板241、第二隔板242所延伸的平面及第一平面244(及第三平面246、第四平面247)共同定义出第二容置空间252。第三隔板243连接于部分的第一隔板241及多个第一子支架261中的另一的部分第一子支架261之间,更连接于第二连接支架232,且第三隔板243由第一隔板241远离第一容置空间251的一面朝向第一平面244的方向延伸所构成,且第三隔板243平行于顶板21、底座22及该第二隔板,其中第一隔板241、第二隔板242所延伸的平面、第三隔板243所延伸的平面及第一平面244(及第三平面246、第四平面247)共同定义出第三容置空间253,第一隔板241、第三隔板243所延伸的平面、底座22及第一平面244(及第三平面246、第四平面247)共同定义出第四容置空间254。而本实施例的交流输入组件3、整流模块组件4、直流输出组件5、控制组件6、熔丝组件7及动力电缆组件8的设置位置相似于第一实施例的交流输入组件3、整流模块组件4、直流输出组件5、控制组件6、熔丝组件7及动力电缆组件8的设置位置,故于此不再赘述。
当然,图12及图13所示的供电装置1c亦可包含盖板。请参阅图14及图15,其中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供电装置的主视图,图15为图14所示的供电装置的后视图。如图所示,相较于图12及13所示的供电装置1c,本实施例的供电装置1d的机柜壳体2还包含第一盖板281及第二盖板282,第一盖板281连接于顶板21的第三端及底座22的第三端之间,即第一盖板281位于第三平面246,第二盖板282连接于顶板21相对于第三端的第四端及底座22相对于第三端的第四端之间,即第二盖板282位于第四平面247。
于一些实施例中,多个供电装置之间的分别独立输出或者输出串联可构成复合式供电系统,如图16所示,其中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供电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复合式供电系统9包含多个供电装置1b,多个供电装置1b依序排列设置,每一供电装置1b的高度相同,且每一供电装置1b的机柜壳体2的第一平面244相邻于下一个供电装置1b的机柜壳体2的第二平面245。当然,复合式供电系统所包含的每一供电装置可由上述提及的任一实施例的供电装置所构成。且于一些实施例中,复合式供电系统9不仅局限于利用单一种类的供电装置组合而成,亦可利用不同种类的供电装置组合而成,例如利用一个供电装置1、一个供电装置1a及一个供电装置1b组合而成,其组合种类及数量并不局限。如10kV配电系统中,包括但不限于配电柜、进线柜、变压器柜以及多个供电装置,多个供电装置分别通过动力电缆与变压器柜连接获取交流能量。于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供电装置构成的供电系统中至少还包括一个变压器柜,多个供电装置中的各交流输入器件分别与变压器柜电气连接,在10kV配电系统中,多个供电装置包括但不限于与下一级负载或者数据中心服务器连接。在供配电领域的应用中可以包括多个该供电系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供电装置包含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及第三隔板,且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及第三隔板将机柜壳体内的容置空间区分为第一容置空间、第二容置空间、第三容置空间及第四容置空间,第二容置空间、第三容置空间及第四容置空间的设置位置为一列的方式排列设置,且交流输入组件的第一交流输入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内,交流输入组件的第二交流输入组件设置于第四容置空间内,整流模块组件设置于第三容置空间内,直流输出组件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故可知,交流输入组件的交流输入组件、整流模块组件及直流输出组件之间利用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及第三隔板以进行物理隔离,因此每一组件相连接的电缆与其他组件相连接的电缆之间短路的可能性较低,更可降低人员维护时触电的风险,进而提升安全性。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供电装置的第二容置空间、第三容置空间及第四容置空间于第一平面利用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及第三隔板以进行物理隔离,减少机柜壳体内整流模块组件工作产生的热能对交流输入组件、直流输出组件的侵扰,使得热量直接排出机柜壳体外部,进而提高散热的效果。且本实用新型的供电装置的交流输入组件的第一交流输入组件及第二交流输入组件分别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及第四容置空间内,以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动力电缆及第二动力电缆,即代表交流输入组件的第一交流输入组件与第一动力电缆之间的距离较近,且交流输入组件的第二交流输入组件与第二动力电缆之间的距离较近,而可节省电缆的长度,进而节省成本。此外,整流模块组件为供电装置中较需人员操作维护的组件,而本实用新型的供电装置的第三容置空间位于第二容置空间及第四容置空间之间,即代表设置于第三容置空间内的整流模块组件位于较适中的位置,而增加了人员操作维护的便利性及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的供电装置的整流模块组件设置于第三容置空间内,且整流模块组件的多个功率单元依序排列设置,即代表整流模块组件的多个功率单元以集成化的方式设置于第三容置空间内,而每一熔丝与对应的功率单元相邻近设置且电性连接,故熔丝可以较短的长度即可连接于对应的功率单元,进而降低成本,且电流路径亦较短,进而降低能耗。

Claims (15)

1.一种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机柜壳体,该机柜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容置空间;
一交流输入组件,包含多个子交流输入组件,每一该子交流输入组件包括多个交流输入器件;
一整流模块组件,包含多个子整流模块组件,每一该子整流模块组件包括多个功率单元;
一直流输出组件;
一控制组件;
一熔丝组件;以及
一动力电缆组件,包含多个动力电缆,电性连接于该多个交流输入组件;
其中,该交流输入组件、该整流模块组件、该直流输出组件、该控制组件、该熔丝组件及该动力电缆组件设置于该机柜壳体的该多个容置空间内,该整流模块组件及该交流输入组件以一列的方式平行一第二方向而排列设置,该直流输出组件平行一第一方向而排列设置于该交流输入组件和该整流模块组件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供电装置的该机柜壳体具有一顶板、一底座、多个连接支架、一第一隔板、一第二隔板、一第三隔板,其中该顶板及该底座相对设置,每一该连接支架连接于该顶板及该底座之间,该第一隔板连接于该顶板及该底座之间,该第二隔板连接于该第一隔板及至少一该连接支架,该第三隔板连接于该第一隔板及同一该连接支架,且该第二隔板及该第三隔板平行于该顶板及该底座,其中该机柜壳体内的该多个容置空间包含一第一容置空间、一第二容置空间、一第三容置空间及一第四容置空间,该第一隔板、该第二隔板及该第三隔板区分出该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三容置空间及该第四容置空间;该多个子交流输入组件包含一第一交流输入组件及一第二交流输入组件,该第一交流输入组件设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二交流输入组件设置于该第四容置空间;该整流模块组件设置于该第三容置空间,其中该整流模块组件、该第一交流输入组件及该第二交流输入组件以一列的方式排列设置;该直流输出组件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该控制组件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该熔丝组件设置于该第三容置空间;该动力电缆组件包含一第一动力电缆及一第二动力电缆,该第一动力电缆电性连接于该第一交流输入组件,该第二动力电缆电性连接于该第二交流输入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容置空间位于该第二容置空间及该第四容置空间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隔板位于该第二隔板及该底座之间,该第二隔板位于该第三隔板及该顶板之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连接支架包含一第一连接支架、一第二连接支架、一第三连接支架及一第四连接支架,每一该连接支架连接于该顶板的四个边角的其中之一该边角及该底座的四个边角中对应的该边角,其中该第一连接支架、该第二连接支架、该第三连接支架及该第四连接支架依序环绕设置,其中该顶板的一第一侧、该底座的一第一侧、该第一连接支架及该第二连接支架构成一第一平面,该顶板相对于该第一侧的一第二侧、该底座相对于该第一侧的一第二侧、该第三连接支架及该第四连接支架构成一第二平面,其中该第一平面及该第二平面相对,该顶板的一第三侧、该底座的一第三侧、该第一连接支架及该第四连接支架构成一第三平面,该顶板相对于该第三侧的一第四侧、该底座相对于该第三侧的一第四侧、该第二连接支架及该第三连接支架构成一第四平面,其中该第三平面及该第四平面相对,且位于该第一平面及该第二平面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隔板平行于该第一平面及该第二平面,而该顶板、该底座、该第一平面、该第一隔板、该第三平面及该第四平面共同定义出该第一容置空间,其中该第二隔板连接于该第一隔板及该第三连接支架,且该第二隔板由该第一隔板远离该第一容置空间的一面朝向该第二平面的方向延伸所构成,且该第二隔板平行于该顶板及该底座,该顶板、该第一隔板、该第二隔板所延伸的平面、该第二平面、该第三平面及该第四平面共同定义出该第二容置空间,其中该第三隔板连接于该第一隔板及该第三连接支架,且该第三隔板由该第一隔板远离该第一容置空间的一面朝向该第二平面的方向延伸所构成,且该第三隔板平行于该顶板、该底座及该第二隔板,该第一隔板、该第二隔板所延伸的平面、该第三隔板所延伸的平面、该第二平面、该第三平面及该第四平面共同定义出该第三容置空间,该第一隔板、该第三隔板所延伸的平面、该底座、该第二平面、该第三平面及该第四平面共同定义出该第四容置空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组件与该直流输出组件相互层叠设置,其中该控制组件相较于该直流输出组件相邻于该第三平面,该直流输出组件相较于该控制组件相邻于该第四平面。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熔丝组件与该整流模块组件相互层叠设置,其中该熔丝组件相较于该整流模块组件相邻于该第四平面,该整流模块组件相较于该熔丝组件相邻于该第三平面。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机柜壳体还包含一第一盖板及一第二盖板,该第一盖板连接于该顶板的该第三侧及该底座的该第三侧之间,且位于该第三平面,该第二盖板连接于该顶板的该第四侧及该底座的该第四侧之间,且位于该第四平面。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隔板平行于该第一平面及该第二平面,而该顶板、该底座、该第二平面、该第一隔板、该第三平面及该第四平面共同定义出该第一容置空间,其中该第二隔板连接于该第一隔板及该第二连接支架,且该第二隔板由该第一隔板远离该第一容置空间的一面朝向该第一平面的方向延伸所构成,且该第二隔板平行于该顶板及该底座,该顶板、该第一隔板、该第二隔板所延伸的平面、该第一平面、该第三平面及该第四平面共同定义出该第二容置空间,其中该第三隔板连接于该第一隔板及该第二连接支架,且该第三隔板由该第一隔板远离该第一容置空间的一面朝向该第一平面的方向延伸所构成,且该第三隔板平行于该顶板、该底座及该第二隔板,该第一隔板、该第二隔板所延伸的平面、该第三隔板所延伸的平面、该第一平面、该第三平面及该第四平面共同定义出该第三容置空间,该第一隔板、该第三隔板所延伸的平面、该底座、该第一平面、该第三平面及该第四平面共同定义出该第四容置空间。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交流输入组件与该整流模块组件通过该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三容置空间及该第四容置空间形成电气连接。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动力电缆组件包含一线槽部、一第一动力电缆及一第二动力电缆,该线槽部设置于该机柜壳体的该底座,且具有一第五容置空间,其中该第五容置空间与该机柜壳体的该第四容置空间相连通,其中该第一动力电缆穿设于该第一隔板,且部分的该第一动力电缆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另外部分的该第一动力电缆设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其中该第一动力电缆电性连接于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的该第一交流输入组件,该第二动力电缆设置于该第五容置空间,且该第二动力电缆电性连接于设置于该第四容置空间内的该第二交流输入组件。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熔丝组件包含多个熔丝,设置于该第一隔板相邻于该第三容置空间的一面上,且以一列的方式排列设置,每一该熔丝与该整流模块组件中的对应的每一该功率单元电性连接。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机柜壳体还包含一支撑架,且位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该支撑架包含一第一支撑部、一第二支撑部及一第三支撑部,该第二支撑部连接于该第一支撑部及该第三支撑部之间,且该第二支撑部更连接于该第一隔板相邻于该第二容置空间的一面,该第一支撑部由该第二支撑部的一端朝向远离该第一隔板的方向延伸,该第三支撑部由该第二支撑部的另一端朝向远离该第一隔板的方向延伸,其中该熔丝组件包含多个熔丝,该多个熔丝中的部分的熔丝依序排列设置于该第一支撑部上,该多个熔丝中的另外部分的熔丝依序排列设置于该第二支撑部上,其中设置于该第一支撑部上的每一该熔丝与该第一交流输入组件对应的该功率单元相邻设置且电性连接,设置于该第三支撑部上的每一该熔丝与该第二交流输入组件对应的该功率单元电性连接。
15.一种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变压器柜,该变压器柜与一交流电源电气连接;
多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装置,该多个供电装置通过该动力电缆组件与该变压器柜电性连接并给至少一负载供电。
CN202222948844.1U 2022-11-04 2022-11-04 供电装置及供电系统 Active CN2187325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8844.1U CN218732530U (zh) 2022-11-04 2022-11-04 供电装置及供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8844.1U CN218732530U (zh) 2022-11-04 2022-11-04 供电装置及供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32530U true CN218732530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609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48844.1U Active CN218732530U (zh) 2022-11-04 2022-11-04 供电装置及供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325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95900B2 (en) Power routing device for expansion slot of computer system
RU2565586C2 (ru) Компоновка блока питания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модульных электронных модулей
TW201914128A (zh) 交流電源轉接器及其適用之電源分配系統
CA2998404C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power cell with isolation and medium voltage multi-cell power supply
US20120327592A1 (en) Convergent Energized IT Apparatus for Commercial Use
US9717164B2 (en) Current converter apparatus having a multi-phase current converter
US6215278B1 (en) Capacitor module, bank of such modules, and storehouse housing such banks
US10932388B1 (en) Pluggable power distribution units for modular edge power systems
CN213906545U (zh) 变流器及包括该变流器的风力发电机组
CN109274000B (zh) 用于加电站的功率电子系统和对应的加电站
CN211127600U (zh) 分体功率模块
CN218732530U (zh) 供电装置及供电系统
US10854861B2 (en) Mounting rack for a power electronics installation and installation comprising a mounting rack of this kind
US20220216716A1 (en) Plug-in type energy storage system
CN211018625U (zh) 分体式三并联igbt功率组件、变流器以及风力发电机组
CN113783400A (zh) 功率转换单元
CN209823503U (zh) 用于数据中心的集成化ups配电装置
CN207354065U (zh) 逆变器机柜、光伏发电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US6909614B2 (en) Power backplane for power electronic devices
CN211743215U (zh) 一种电池模块式集成装置
WO2019044747A1 (ja) 蓄電システムおよびコンテナ型蓄電システム
CN214281885U (zh) 一种变流器集成系统
CN216981156U (zh) 变流器及包括该变流器的风力发电机组
CN220273355U (zh) 储能系统一体机及供电系统
CN214850040U (zh) 变电站及光伏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