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86275U - 一种互动式造浪球及造浪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互动式造浪球及造浪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86275U
CN218686275U CN202222807379.XU CN202222807379U CN218686275U CN 218686275 U CN218686275 U CN 218686275U CN 202222807379 U CN202222807379 U CN 202222807379U CN 218686275 U CN218686275 U CN 2186862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ll
wave making
interactive
rope
force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0737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裴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Tailong Amusement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Tailong Amusement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Tailong Amusement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Tailong Amusement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0737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862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862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862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30Energy from the sea, e.g. using wave energy or salinity gradient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互动式造浪球及造浪装置,包括球体和驱动机构,所述球体浮于水中,且所述球体连接有绳索;还包括传力体,所述传力体的中段转动连接以形成杠杆结构,所述传力体的一端与所述绳索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相接,通过人力使用所述驱动机构拉拽所述球体上下移动。本实用新型通过人力驱动进行造浪,人与人之间互动性和玩乐趣味性更高,设备维护成本低廉。

Description

一种互动式造浪球及造浪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造浪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互动式造浪球及造浪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在炎热的夏季,寻求多种避暑降温的方式,如在游乐场中进行的多种水上游乐项目,而在水中玩浪便是一件兴奋刺激的游乐运动,而内陆多受场地限制而不易实施,多为人工进行造浪。
现有的一些造浪装置多采用机器通电进行驱动造浪球,通过电力形成波浪,但玩水本身就是一个强身健体的项目,电力驱动降低了其锻炼作用,游乐人员均在水中享受浪冲,从而使得游客之间玩乐互动性有限,玩乐方式较为单一,且在一些较小的水域使用电驱造浪球,其维护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亟待设计一种新的人工造浪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互动式造浪球及造浪装置采用人力驱动造浪球形成造浪,互动性和趣味性更高,且兼顾锻炼身体。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互动式造浪球,包括球体和驱动机构,所述球体浮于水中,且所述球体连接有绳索;还包括传力体,所述传力体的中段转动连接以形成杠杆结构,所述传力体的一端与所述绳索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相接,通过人力使用所述驱动机构拉拽所述球体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轮盘、第二轮盘、链条和凸轮,所述凸轮与所述传力体远离所述绳索的一端滚动接触配合,所述第二轮盘与所述凸轮的转轴呈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轮盘与所述第二轮盘通过所述链条传动,所述第一轮盘安装有用于驱动其转动的踏板。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车架,所述第二轮盘设于所述车架的前端,所述第一轮盘设于所述车架的后端,所述车架设有坐垫,且所述坐垫设于所述踏板的上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轮盘包括多个直径不同的盘体相堆叠,且所述盘体保持同轴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蹦跳板和支撑台,所述第一蹦跳板的前端与所述传力体的尾端相连,所述传力体的中部与所述支撑台转动连接,还包括扶手架,所述扶手架横架于所述第一蹦跳板的前侧,且所述扶手架采用与人手适应握持的曲杆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包括第二蹦跳板和连接臂,所述连接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传力体的尾端及所述第二蹦跳板的前侧相铰接,所述第二蹦跳板的下侧安装有复位弹力组件,通过所述第二蹦跳板受压以拉拽所述球体运动,所述驱动还包括导向座,所述导向座与所述第二蹦跳板于竖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蹦跳板周侧设有连接块,通过所述连接块卡入所述导向座的滑槽中与之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球体的中部为中空结构,且所述球体的顶部开设有缺口槽。
一种造浪装置,包括上述所述互动式造浪球,还包括池体和导向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池体旁侧,所述导向机构设于所述池体的底部实体中,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若干个导轮,所述绳索绕于所述导轮上进行变向。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人力带动驱动机构使得传力体周期性翘起和落下以拉动球体下移挤压水,从而实现球体可不断浮沉以完成造浪,水中玩乐的人和施加动力的人形成良好的互动,球体浮沉频率也由人力因素所决定,玩乐方式更为多样,且设备维护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互动式造浪球及造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1中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1使用带缺口槽的球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2提供的互动式造浪球及造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2中的驱动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3提供的互动式造浪球及造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3中的驱动机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3中的驱动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带缺口槽的球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球体,11-缺口槽,2-驱动机构,211-凸轮,212-链条,213- 第一轮盘,214-第二轮盘,2141-盘体,215-踏板,216-车架,2161-坐垫, 2162-把手,221-支撑台,222-第一蹦跳板,223-扶手架,231-连接臂,232- 第二蹦跳板,2321-连接块,233-复位弹力组件,2331-复位弹簧,234-导向座,3-绳索,4-导向机构,41-导轮,5-池体,6-传力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互动式造浪球,包括球体1和驱动机构2,球体1浮于水中,且球体1连接有绳索3;还包括传力体6,传力体6的中段转动连接以形成杠杆结构,传力体6的一端与绳索3相连,其另一端与驱动机构2相接,通过人力使用驱动机构2拉拽球体1上下移动;而驱动机构2包括第一轮盘213、第二轮盘214、链条212和凸轮211,凸轮211与传力体6远离绳索3的一端滚动接触配合,第二轮盘214与凸轮211的转轴呈同轴连接,第一轮盘213 与第二轮盘214通过链条212传动,第一轮盘213安装有用于驱动其转动的踏板215;具体的,该装置在使用时,水中和岸边均有人,通过岸边的人脚踩踏板215带动第一轮盘213转动,将动力经链条212传递给第二轮盘 214和凸轮211,凸轮211旋转至最下端时能够按压传力体6的尾端,从而传力体6能够拉动绳索3牵引球体1下沉挤压池水,当凸轮211转动到上方时,球体1的浮力使得球体1上浮,传力体6的尾端则翘起,如此往复,球体1在水中不断浮沉实现造浪,凸轮211转的越快,球体1上下浮沉的频率更高,控制均由提供动力的人所决定,水中的人和岸边的人便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乐趣更高,多人可以互换角色,一个人进行造浪,多个人在水中享受浪花冲击的乐趣,蹬踏的快慢可以调节球体1沉浮的快慢,形成波浪大小也可以随之变化,水中游玩的人体验更好,而此驱动机构2 上手简单容易,造浪过程不再单纯依靠机器,游客本身也能自行造浪。
值得说明的是,球体1采用塑料或其他利于漂浮的材料制成,且第一轮盘213的直径大于第二轮盘214,那么人力驱动过程中会相应更省力。
参照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2还包括车架216,第二轮盘 214设于车架216的前端,第一轮盘213设于车架216的后端,车架216设有坐垫2161,且坐垫2161设于踏板215的上侧,车架216还设有把手2162,且把手2162设于车架216的前侧;此车架216结构基于自行车的结构来进行的改装,提供动力的游客坐在此坐垫2161上,双手扶持在把手2162上以便双腿施力蹬踏,把手2162本身可以设计成自行车龙头把手2162的外形,其能够拥有多个握持点位,方便游客在适合自己蹬踏发力的姿态下有可握持的物体,从而满足不同类型的游客稳定身形进行持续蹬踏,带动传力体6如同翘传力体6一般带动绳索3上下运动以带动球体1形成水浪。
更进一步的,参照图2和图4所示,驱动机构2还包括支撑台221,支撑台221与传力体6转动连接,且支撑台221与传力体6相接点靠近凸轮 211一侧;具体的,支撑台221与传力体6转动连接于支撑台221的上端,使得传力体6有足够的上下翘动的空间,此外支撑台221和传力体6相接点更接近凸轮211一侧能够起到行程放大的作用,凸轮211与传力体6接触点下压较短,而传力体6与绳索3相连处距离更远,传力体6牵引绳索3 带动球体1下沉的行程更大,实现的浪便更大;若绳索3为凸轮211直接驱动时的牵引行程,能够带动绳索3上下运动的幅度足够大可以产生足够规模的浪涌,那么凸轮211也可以直接与绳索3配合,当然,除了传力体6 以外,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行程放大机构,如导向轮设计成盘径不同的导向轮,驱动机构2的输出端与小盘径的导向轮连接,大盘径的导向轮通过另外的绳索3连接到球体1,以在游客驱动的过程中,使得球体1上下浮动的幅度增大,增强造浪效果。
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轮盘214包括多个直径不同的盘体 2141相堆叠,且盘体2141保持同轴连接;具体的,多个不同直径的盘体 2141能够实现多档调节,使得链条212进行切换,第一轮盘213与第二轮盘214的转动速度进行调节,类似于山地自行车的调档设计,可以直接应用现有的自行车结构设计。
可以选择的是,此驱动机构2可以设置多组,每个驱动机构2的第二轮盘214同轴连接,即是多个第二轮盘214连接在同一个转轴上,从而可以满足多个人同时驱动,使得转轴的转速更快,凸轮211的旋转更快,球体1上下浮沉的频率更高;此外,由于可以多人驱动,可以克服浮力的力量更大,则可以调整球体1的体积,使得形成的波浪规模也能够更大;需要说明的是,多人使用时,当其中部分人停止蹬踏时,也不会影响转轴(比如骑自行车时,停止蹬动也不影响后轮的继续转动),不会对转轴的转动形成阻碍,如同双人自行车骑行时,其中一个人停止蹬踏也不会阻碍另一个人的蹬踏,因此可以理解的是,即便每个人蹬踏的速度不同,也不会相互间形成阻碍,此属于现有技术直接应用。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导向机构4,导向机构4包括多个导轮41,绳索3绕于导轮41上进行变向;具体的,绳索3通过导轮41 进行传力变向,使得绳索3受拉时,能够在球体1底部向水中下拉挤压排水,便于调节施力走向。
造浪池与池体5组合形成造浪装置进行安装布置,驱动机构2设于池体5旁侧,导向机构4设于池体5的底部实体中;具体的,导向机构4设于底部以避免人脚会与导轮41或绳索3有接触而易出现安全隐患,驱动机构2设于池体5旁侧的岸边,动力从岸边传入水中的球体1。
实施例2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2与其他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驱动机构2的不同,参照图6-7所示,一种互动式造浪球,包括球体1 和驱动机构2,球体1浮于水中,且球体1连接有绳索3;还包括传力体6,传力体6的中段转动连接以形成杠杆结构,传力体6的一端与绳索3相连,其另一端与驱动机构2相接,通过人力使用驱动机构2拉拽球体1上下移动;驱动机构2包括第一蹦跳板222和支撑台221,第一蹦跳板222的前端与传力体6的尾端相连,传力体6的中部与支撑台221转动连接,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的造浪球通过人跳起猛踩第一蹦跳板222,第一蹦跳板222会翘动传力体6的前端上拉起绳索3,使得球体1下沉,而游客在第一蹦跳板 222的弹力作用下又跳起,球体1受到浮力的作用,第一蹦跳板222的尾端又会上抬,又经人下压踩踏第一蹦跳板222下拉球体1,从而如此往复,使得球体1不断浮沉挤压水池中的水来实现造浪,也可以在第一蹦跳板222 的下方增设弹簧,以使得游客每猛踩一次之后,第一蹦跳板222能够更迅速地向上抬的方向运动,第一蹦跳板222在人弹起,与人无接触的过程中,其运动状态总是趋向其初始静止状态时复位,静止时的第一蹦跳板222可以是水平状态,也可以是呈一定倾斜角度的状态,但水平状态较佳,此过程通过将一部分人在水池中享受冲浪,而不断换人使用驱动机构2提供动力,通过此方式实现游乐人员的交替式互动,游客游乐趣味性也更足,且能够兼顾游乐人员强身健体,整个装置结构简单,后期维护较为方便,波浪的大小和快慢即由人来控制决定,造浪动力也不再单纯依靠机器,增加游客玩乐选择。
此外,还包括扶手架223,扶手架223横架于第一蹦跳板222的前侧,且扶手架223采用与人手适应握持的曲杆结构;具体的,游客可通过手握扶手架223进行蹦跳,此第一蹦跳板222紧挨水体,极其湿滑,扶手架223 一定程度上能避免摔倒受伤,提高安全性,而扶手架223的外形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如第一蹦跳板222足够大,多个人同时驱动,那么游客是可以站成一排握持直杆式的扶手架223,或使用周向围绕第一蹦跳板222的扶手架223,方便游客可多个方向站立并蹦跳。
进一步的,传力体6与第一蹦跳板222可做成一体式直板结构,传力体6的刚性更高,而第一蹦跳板222的弹性更好,从而提高整体结构强度,增加使用寿命。
实施例3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3与其他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驱动机构2的不同,参照图8-图10所示,一种互动式造浪球,包括球体1和驱动机构2,球体1浮于水中,且球体1连接有绳索3;还包括传力体6,传力体6的中段转动连接以形成杠杆结构,传力体6的一端与绳索3 相连,其另一端与驱动机构2相接,通过人力使用驱动机构2拉拽球体1上下移动,而驱动包括第二蹦跳板232和连接臂231,连接臂231的两端分别与传力体6的尾端及第二蹦跳板232的前侧相铰接,第二蹦跳板232的下侧安装有复位弹力组件233,通过第二蹦跳板232受压以拉拽球体1运动,具体的,具体的,此造浪球在使用时,水中待了一部分人,而交替一部分人来跳起踩踏第二蹦跳板232,第二蹦跳板232下压会带动连接臂231拉拽传力体6,传力体6前端上抬,从而通过绳索3拉拽球体1下沉,当游客跳起时,第二蹦跳板232复位而球体1上浮,岸上的游客可以通过在第二蹦跳板232上反复蹦跳实现球体1的不断造浪,而第二蹦跳板232下面垫有复位弹力组件233能够加速其复位,当游客疲乏了,游客之间可换人交替,具备良好的娱乐互动性,趣味性更高,若第二蹦跳板232足够大,那么可以容纳多人同步蹦跳驱动造浪,可以对更大体积的球体1进行牵引,抵抗球体1浮力的能力更强,乐趣性更高,波浪的大小和快慢即由人来控制决定,造浪动力也不再单纯依靠机器,增加游客玩乐选择。
值得说明的是,参照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复位弹力组件233包括多个复位弹簧2331,复位弹簧2331设于第二蹦跳板232的底部进行支撑,每个复位弹簧2331的长度相同,使得第二蹦跳板232静止时,第二蹦跳板 232的表面相对更为水平。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还包括导向座234,导向座234与第二蹦跳板232于竖向滑动连接,第二蹦跳板232周侧设有连接块2321,通过连接块2321卡入导向座234的滑槽中与之配合;具体的,通过导向座234将第二蹦跳板 232的运动方向严格限制于上下方向,第二蹦跳板232为板型结构,连接块 2321从其周侧凸出。
另外,参照图10所示,传力体6使用可采用如此对称架状结构,其结构对称,在人力驱动的过程中,传导作用力更为均匀,提高机构使用的可靠性。
实施例4
参照图11所示,本实施例4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使用的球体1内部为空心结构,且球体1的顶部带有缺口槽11;具体的,球体1 采用中空结构使得其内部存在一定量空气,球体1在水中具备一定浮力,也可在里面加入适量配重,从而球体1初始便具备一定吃水量,将球体1 的顶部还可以做成缺口槽11,并配置柔性包覆层,水中的游客可以坐在球体1上,岸上的人蹬踏时,可以带动球体1上的游客在水中上下运动,提升刺激感;并且加上游客的体积后,由于上下运动时排水的体积增大,还可以产生不同大小的波浪。
此种驱动机构2可作为一种健身用具,设置于户外的湖边等居民活动区域,居民在骑行或者蹦跳的同时还能够向水中输出自身的力量,提高锻炼时的趣味性,促进居民锻炼。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互动式造浪球,包括球体(1)和驱动机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球体(1)浮于水中,且所述球体(1)连接有绳索(3);
还包括传力体(6),所述传力体(6)的中段转动连接以形成杠杆结构,所述传力体(6)的一端与所述绳索(3)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2)相接,通过人力使用所述驱动机构(2)拉拽所述球体(1)上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动式造浪球,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包括第一轮盘(213)、第二轮盘(214)、链条(212)和凸轮(211),所述凸轮(211)与所述传力体(6)远离所述绳索(3)的一端滚动接触配合,所述第二轮盘(214)与所述凸轮(211)的转轴呈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轮盘(213)与所述第二轮盘(214)通过所述链条(212)传动,所述第一轮盘(213)安装有用于驱动其转动的踏板(2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互动式造浪球,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还包括车架(216),所述第二轮盘(214)设于所述车架(216)的前端,所述第一轮盘(213)设于所述车架(216)的后端,所述车架(216)设有坐垫(2161),且所述坐垫(2161)设于所述踏板(215)的上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互动式造浪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轮盘(214)包括多个直径不同的盘体(2141)相堆叠,且所述盘体(2141)保持同轴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动式造浪球,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包括第一蹦跳板(222)和支撑台(221),所述第一蹦跳板(222)的前端与所述传力体(6)的尾端相连,所述传力体(6)的中部与所述支撑台(221)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互动式造浪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扶手架(223),所述扶手架(223)横架于所述第一蹦跳板(222)的前侧,且所述扶手架(223)采用与人手适应握持的曲杆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动式造浪球,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包括第二蹦跳板(232)和连接臂(231),所述连接臂(2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传力体(6)的尾端及所述第二蹦跳板(232)的前侧相铰接,所述第二蹦跳板(232)的下侧安装有复位弹力组件(233),通过所述第二蹦跳板(232)受压以拉拽所述球体(1)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互动式造浪球,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还包括导向座(234),所述导向座(234)与所述第二蹦跳板(232)于竖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蹦跳板(232)周侧设有连接块(2321),通过所述连接块(2321)卡入所述导向座(234)的滑槽中与之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动式造浪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球体(1)的中部为中空结构,且所述球体(1)的顶部开设有缺口槽(11)。
10.一种造浪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互动式造浪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池体(5)和导向机构(4),所述驱动机构(2)设于所述池体(5)旁侧,所述导向机构(4)设于所述池体(5)的底部实体中,所述导向机构(4)包括若干个导轮(41),所述绳索(3)绕于所述导轮(41)上进行变向。
CN202222807379.XU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互动式造浪球及造浪装置 Active CN2186862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07379.XU CN218686275U (zh)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互动式造浪球及造浪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07379.XU CN218686275U (zh)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互动式造浪球及造浪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86275U true CN218686275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588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07379.XU Active CN218686275U (zh)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互动式造浪球及造浪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862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08746B1 (en) Mogul skiing simulating device
TWM393460U (en) Improved kick scooter
CN102814025B (zh) 一种可摇摆和俯仰的智能竞赛/健身车
CN109895925B (zh) 一种省力自行车
TWM434611U (en) Improvement of fitness and leisure bicycle
CN218686275U (zh) 一种互动式造浪球及造浪装置
CN202715186U (zh) 可摇摆和俯仰的智能竞赛/健身车
CN204895740U (zh) 一种健身自行车
US9079061B1 (en) Vehicle for exercising
CN109731346B (zh) 一种变速安全跷跷板
CN208626555U (zh) 一种体育游戏用高跷
CN208906775U (zh) 半潜式水上自行车
CN202128854U (zh) 椭圆健身机
CN202398038U (zh) 一种健身车
CN109110072A (zh) 半潜式水上自行车
CN2355961Y (zh) 一种脚踏滑板自行车
CN217367021U (zh) 一种动感划船机
CN202670034U (zh) 一种可骑行与行走的木马
CN210021032U (zh) 一种啦啦操用拉伸训练装置
CN213667874U (zh) 一种儿童钓鱼游艺设备
CN211632533U (zh) 一种可调节的旋转椅
KR102578355B1 (ko) 운동방향의 전환 구조를 가지는 보드
CN208877900U (zh) 一种水上漫步娱乐设施
CN215752813U (zh) 一种板体扭转前轮动力可手摇式儿童滑板
CN212327308U (zh) 一种健身/竞赛车的摇摆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