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62103U - 扭力盒、车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扭力盒、车架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662103U CN218662103U CN202223501177.9U CN202223501177U CN218662103U CN 218662103 U CN218662103 U CN 218662103U CN 202223501177 U CN202223501177 U CN 202223501177U CN 218662103 U CN218662103 U CN 21866210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portion
- reinforcing
- side wall
- reinforcement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扭力盒、车架和车辆,所述扭力盒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配置成连接门槛梁;所述第二连接部配置成连接车身纵梁;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加强结构,且所述加强结构延伸到所述第三连接部上,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扭力盒,通过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上设置加强结构,且加强结构与第一连接部相连,可以提高扭力盒的结构强度和传力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扭力盒和具有该扭力盒的车架,以及具有该扭力盒或该车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扭力盒位于纵梁、门槛梁和地板横梁三者连接处,用于实现汽车纵梁、门槛梁和地板横梁的连接,属于汽车的关键结构接头。在汽车正碰或小偏置碰撞过程中,纵梁会将力传递到扭力盒上,因此前扭力盒必须具备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传力性能,以防止驾驶舱的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扭力盒,可以提高扭力盒的结构强度和传力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架,包括前述的扭力盒。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扭力盒或前述的车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扭力盒,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配置成连接门槛梁;所述第二连接部配置成连接车身纵梁;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加强结构,且所述加强结构延伸到所述第三连接部上,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扭力盒,通过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上设置加强结构,且加强结构与第一连接部相连,可以提高扭力盒的结构强度和传力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扭力盒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构造出腔室,所述腔室内间隔布置多个第一加强筋和多个第二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与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交叉布置形成网状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交叉点处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安装门槛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多个第三加强筋和多个第四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三加强筋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上;多个所述第四加强筋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上,且所述第三加强筋和所述第四加强筋交叉布置形成网状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加强筋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加强筋均与所述支撑件的侧壁相连,且所述第三加强筋和所述第一加强筋在所述支撑件侧壁的两侧相对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件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三连接部上,且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加强筋和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加强筋与所述支撑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三连接部上,所述第三加强筋与所述第一侧壁相连,所述第三加强筋和所述第四加强筋与所述第二侧壁相连;所述第一侧壁用于抵接门槛梁和门槛梁加强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板主体和缓冲板,所述板主体与所述缓冲板相连且垂直于所述缓冲板,所述加强结构与所述缓冲板相连;所述缓冲板和所述板主体的连接处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凸设于所述板主体上,所述限位部用于限位门槛梁加强件,所述板主体用于连接车身A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限位部包括主体部、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所述第一边板和所述第二边板分别与所述主体部的两个侧边连接并沿垂直于所述主体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边板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边板与所述缓冲板层叠连接,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板主体层叠连接;所述第二边板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边板和所述第二翻边均于门槛梁加强件搭接,用于限位门槛梁加强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弧形过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扭力盒为一体构成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扭力盒为压铸铝一体成型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还用于连接车身A柱;所述第三连接部还用于连接车身轮罩或地板横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包括:前述的扭力盒,门槛梁,所述门槛梁包括梁主体、门槛梁加强件,所述梁主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梁主体适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搭接;所述门槛梁加强件与所述梁主体相连;所述梁主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构造出缺口,所述门槛梁加强件适于嵌入所述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可以提高结构强度以及力的分散和传递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门槛梁加强件内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多个加强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门槛梁加强件内具有容纳腔,所述门槛梁加强件的多个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搭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前述的扭力盒;或前述的车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可以提高结构强度以及力的分散和传递效果,利于提高车辆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车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示出了车身A、车身纵梁、门槛梁和扭力盒的装配时的状态);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扭力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扭力盒;11、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13、第三连接部;14、加强结构;141、第三加强筋;142、第四加强筋;11c、支撑件;101、腔室;115、第一加强筋;116、第二加强筋;102、安装孔;110、定位孔;111、第一侧壁;112、第二侧壁;113、第三侧壁;114、第四侧壁;11b、板主体;11a、缓冲板;15、限位部;153、主体部;151、第一边板;152、第二边板;154、第二翻边;100、车辆;20、门槛梁;21、梁主体;23、门槛梁加强件;210、缺口;201、容纳腔;24、加强板;30、车身A柱;40、车身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图1至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扭力盒10,包括: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和第三连接部13,第一连接部11配置成连接门槛梁20,可以加强门槛梁20的结构强度;第二连接部12配置成连接车身纵梁40,可以加强车身纵梁40的结构强度,并将车身纵梁40受力向车身后部传递;且第三连接部13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2之间,在门槛梁20或车身纵梁40受力时,可以分散冲击力,特别是在车辆100发生正碰或小偏执碰撞过程中,扭力盒10分别与门槛梁20和车身纵梁40连接,当车身纵梁40受到冲击力时,冲击力可以向扭力盒10传递,进而将力传递至门槛梁20、A柱下部等结构,利于分散冲击力,提高结构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扭力盒10的结构强度,第二连接部12上可以设有加强结构14,且加强结构14延伸到第三连接部13上,并与第一连接部11相连,也就是说,第二连接部12和第三连接部13上均设有加强结构14,加强结构14还可以与第一连接部11相连,可以提高扭力盒10的结构强度,且加强结构14利于提高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和第三连接部13之间的传力效果,利于促进力在扭力盒10上的传导,可以避免局部受力过大而造成损伤。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扭力盒10,通过在第二连接部12和第三连接部13上设置加强结构14,且加强结构14与第一连接部11相连,可以提高扭力盒10的结构强度和传力效果。
结合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上设有支撑件11c,支撑件11c可以提高第一连接部11的结构强度,支撑件11c在第一连接部11上构造出腔室101,腔室101内间隔布置多个第一加强筋115和多个第二加强筋116,多个第一加强筋115与多个第二加强筋116交叉布置形成网状结构,可以提高支撑件11c的结构强度,且利于轻量化。具体地,支撑件11c可以用于连接门槛梁20,通过在支撑件11c内设置网状加强筋,可以提高支撑件11c与门槛梁20连接的稳定性,且当门槛梁20受到冲击时,冲击力可以被支撑件11c内的网状结构分散,利于提高传力效果。更为具体地,网状结构可以在所述腔室101内分隔出多个腔体,多个腔体可以吸收能量,起到缓冲作用,利于提高结构稳定性。
结合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115与第二加强筋116的交叉点处设有安装孔102,安装孔102用于安装门槛梁20。
结合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结构14包括多个第三加强筋141和多个第四加强筋142,多个第三加强筋141间隔布置在第二连接部12和第三连接部13上,多个第四加强筋142间隔布置在第二连接部12和第三连接部13上,且第三加强筋141和第四加强筋142交叉布置形成网状结构,利于提高加强结构14对第二连接部11和第三连接部12的支撑效果,利于提高结构强度,结构简单易于构造。另外,加强结构14由多个加强筋构成,便于传力,利于实现结构轻量化,多个第三加强筋141或多个第四加强筋142可以与第一连接部11相连,便于向第一连接部11传力,或将第一连接部11的受力通过加强结构14传递至第二连接部12和第三连接部13上。具体地,第三加强筋141和第四加强筋142凸出于第二连接部12和第三连接部13的表面,相邻的两个第三加强筋141与相邻的两个第四加强筋142交叉构造出近似三角形或四边形结构,例如菱形结构等,利于提高加强结构14与扭力盒10的支撑效果。当然,第三加强筋141或第四加强筋142构造出的形状也可以是适应第二连接部12或第三连接部13的形状的形式,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结合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三加强筋141和至少一个第一加强筋115均与支撑件11c的侧壁相连,可以提高加强结构14与支撑件11c之间传力效果,且第三加强筋141和第一加强筋115在支撑件11c侧壁的两侧相对设置,以使第三加强筋141受到的力可以直接传递至第一加强筋115,第一加强筋115可以将冲击力经过支撑件11c内的网状结构分散开,以促进力的传导。
支撑件11c内可以形成多个安装孔102,多个安装孔102可以提高支撑件11c与门槛梁20连接的稳定性。此外,当门槛梁20受到撞击时,冲击力由门槛梁20向安装孔102传递,由于安装孔102位于网状结构的交叉点处,因此,冲击力可以经安装孔102被分散到第一加强筋115和第二加强筋116上,还可以传递至支撑件11c,以及与支撑件11c相连的加强结构14上,以进一步分散受力,从而利于保护门槛梁20和扭力盒10。进一步地,安装孔102可以呈圆柱状,圆柱状安装孔102可以沿安装方向直径逐渐增大,以提高结构强度。
结合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11c的一部分延伸至第三连接部13上,利于第三连接部13和支撑件11c之间进行能量传递,支撑件11c还可以提高第三连接部13的结构强度,特别是第三连接部13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处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至少一个第三加强筋141和至少一个第四加强筋142与支撑件11c连接,由此,第一连接部11上的支撑件11c和第三连接部13上的加强结构14可以配合以将第一连接部11和第三连接部13连接为整体,可以提高力的传递效果和整体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结合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11c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和第四侧壁114,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和第三侧壁113靠近第二侧壁112的一端延伸至第三连接部13上,第三加强筋141与第一侧壁111相连,第三加强筋141和第四加强筋142与第二侧壁112相连,以使加强结构14可以与支撑件11c的多个侧壁相连,利于提高结构强度和传力效果,其中,第一侧壁111用于抵接门槛梁20和门槛梁加强件23,即第一侧壁111可以与门槛梁20和门槛梁加强件23均形成搭接面,利于提高装配的稳定性,且利于从多个接触面分散受力,例如门槛梁20受到的冲击力传递给第一侧壁111时,冲击力可以通过与第一侧壁111相连的多个第一加强筋115和多个第二加强筋116向支撑件11c内的网状结构传递,以利于分散冲击力。具体地,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和第四侧壁114合围成四边形,多个第一加强筋115和多个第二加强筋116的端部均与侧壁相连,且多个第一加强筋115和多个第二加强筋116沿左右方向或者门槛梁20的安装方向的厚度与侧壁的厚度相同,可以与多个侧壁共同支撑门槛梁20且利于门槛梁20的受力直接传递至加强筋上。
结合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包括板主体11b和缓冲板11a,板主体11b与缓冲板11a相连且垂直于缓冲板11a,以转换扭力盒10沿车辆100前后方向的延伸方向,其中,加强结构14与缓冲板11a相连,可以为缓冲板11a提供支撑,提高第一连接部11与第三连接部13连接处的结构强度,还可以增加加强结构14与第一连接部11的接触面积,利于提高传力效果。缓冲板11a和板主体11b的连接处设有限位部15,限位部15凸设于板主体11b上,限位部15用于限位门槛梁加强件23,板主体11b用于连接车身A柱30。换言之,第一连接部11上还可以设置限位部15,以提高第一连接部11与门槛梁20的装配稳定性,限位部15可以便于定位门槛梁加强件23,且增加了门槛梁20与第一连接部11的连接时的搭接面,利于提高门槛梁20与第一连接部11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受力的均匀性,利于减小或缓解冲击力。限位部15还可以在第一连接部11和第三连接部13之间起到支撑效果,利于提高扭力盒10整体结构强度。
结合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部15包括主体部153、第一边板151和第二边板152,第一边板151和第二边板152分别与主体部153的两个侧边连接并沿垂直于主体部153的方向延伸,可以转换限位部15的方向,使得限位部15既可以在前后方向与缓冲板11a连接,又可以沿左右方向限位门槛梁加强件23。进一步地,第一边板151设有第一翻边,第一边板151与缓冲板11a层叠连接,第一翻边与板主体11b层叠连接,以适于连接延伸方向不同的缓冲板11a和板主体11b;第二边板152设有第二翻边154,第二边板152和第二翻边154均于门槛梁加强件23搭接,用于限位门槛梁加强件23。具体地,门槛梁20包括门槛梁加强件23,门槛梁加强件23可以为方形结构,门槛梁加强件23的上侧壁与第二边板152搭接,另一个侧壁与第二翻边154搭接,下侧壁与支撑件11c的第一侧壁111搭接,由此可以提高门槛梁加强件23与第一连接部11配合的紧密性,提高结构稳定性。
结合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板主体11b可以设有多个定位孔110,定位孔110用于装配门槛梁加强件23,以提高连接稳定性。在装配时,门槛梁加强件23的一部分与限位部15相连,一部分与板主体11b通过定位孔110固定连接,可以提高门槛梁加强件23与第一连接部11的接触面积,以及连接稳定性,进而提高整体结构强度和传力效果。
结合图1和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扭力盒10,第一连接部11包括缓冲板11a、板主体11b和支撑件11c,其中,板主体11b适于与车身A柱30相连,支撑件11c适于与门槛梁20连接,缓冲板11a与第三连接部13和加强结构14相连,由此,门槛梁20和车身A柱30可以与第一连接部11相连,且第一连接部11可以与加强结构14相连,利于提高整体结构稳定性还可以提高传力效果。此外,缓冲板11a和板主体11b的连接处设有限位部15,限位部15可以用于连接门槛梁加强件23,以进一步提高扭力盒10以及门槛梁20的结构强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11各部分的连接关系并非唯一限定的,可以根据与之相连各部件的位置关系,做出适应性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2与第三连接部13之间弧形过渡,可以提高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扭力盒10为一体构成结构,利于提高结构强度,且便利制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扭力盒10为压铸铝一体成型结构,利于提高结构强度,且利于简化制造工艺,降低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三连接部13可以沿第二方向延伸并与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相连,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以使扭力盒可以扭转力的传递方向,便于扭力盒连接车身,结合图1和图3,第一方向可以为前后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还用于连接车身A柱30,第三连接部13还用于连接车身轮罩或地板横梁,以便于实现车辆100各部件之间力的传递。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1的板主体11b与车身A柱30形成搭接关系,有利于安装的稳定性,门槛梁加强件23与车身A柱30底部连接,三者形成紧密配合,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分散从车辆100前方传递过来的碰撞力。
进一步地,为解决正碰和小偏置碰过程中门槛梁20与扭力盒10连接位置发生扭转的问题,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车架,通过增加门槛梁加强件23,可以加大扭力盒10与门槛梁20及门槛梁加强件23之间的连接面,在发生正碰或小偏置碰撞时,能量可以从扭力盒10传递至门槛梁20和门槛梁加强件23,增加了力的分担面积和传递路径,能够进一步防止驾驶舱变形,从而达到提升稳定性、增加安全性的效果。
结合图1至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包括:前述的扭力盒10和门槛梁20,门槛梁20包括梁主体21和门槛梁加强件23,梁主体21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梁主体21适于与第一连接部11搭接;门槛梁加强件23与梁主体21相连;梁主体21与第一连接部11之间构造出缺口210,门槛梁加强件23适于嵌入缺口210。具体地,缺口210位于梁主体21的上方,装配时,梁主体21沿左右方向与第一连接部11或支撑件11c相连,由此,可以增加门槛梁20与扭力盒10连接的接触和力的分担面积,且利于增加传力的方向,利于快速分散冲击力。进一步地,门槛梁加强件23与梁主体21相连,可以提高门槛梁20的结构强度,以及门槛梁20与扭力盒10之间的结构强度,且门槛梁加强件23使用的灵活性和通用性高,便于应用和装配,具体地,梁主体21与第一连接部11之间构造出缺口210,门槛梁加强件23适于嵌入缺口210,以便于定位,便于快速装配,还可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提高门槛梁20与扭力盒10连接的结构强度。当然也可以不设置缺口210,直接将门槛梁加强件23与梁主体21和第一连接部11或板主体11b层叠连接,这样,可以直接应用现有技术中的门槛梁,利于降低成本,提高通用性。可选地,门槛梁20可以为一体构成的结构,也可以是门槛梁加强件23可分离地与梁主体21相连,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结合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门槛梁加强件23内具有容纳腔201,以利于减轻重量,且容纳腔201可以起到缓冲和吸能作用,利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进一步地,容纳腔201内可以设有多个加强板24,多个加强板24交叉布置,以将容纳腔201分隔成多个腔体,门槛梁加强件23的外壁受力时,加强板24可以起到传力的效果,以利于分散受力,避免扭力盒10局部受到较大冲击。
更进一步地,门槛梁加强件23的多个侧边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1搭接,结合前述,门槛梁加强件23的上壁可以与限位部15的第二边板152沿上下方向搭接或抵接,门槛梁加强件23的侧壁可以与限位部15的第二翻边154沿左右方向搭接或抵接,门槛梁加强件23的下壁可以与支撑件11c的第一侧壁111和梁主体21沿上下方向搭接或抵接,由此,可以提高门槛梁加强件23与扭力盒10以及梁主体21之间的结构强度且便于从多个方向进行传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通过设计门槛梁20与扭力盒10搭接结构,在门槛梁20上增加一个门槛梁加强件23,采用型材,门槛梁加强件23与门槛梁20连接的同时与扭力盒10连接,以增加上下方向的重叠量,当前舱力通过扭力盒10传递至门槛梁20时,二者接触面更大,可有效降低扭转风险。其中,门槛梁加强件23与门槛梁20可以为烧焊连接的形式,形成近似一体的结构,与扭力盒10螺接。也可以是,门槛梁加强件23与门槛梁20分体构成,通过螺接等方式连接。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扭力盒10和车架。
结合图1至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第二连接部12与车身纵梁40采用铆接、胶接混合连接,第一连接部11与门槛梁20和车身A柱30螺栓连接,第三连接部13与车身轮罩或地板横梁相连接,并为地板面板提供承接面,结构多变,可塑性极高。车身A柱30连接第二连接部12,并设置加强结构14进行加强,且促进力的传导。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扭力盒10,可以提高扭力盒10与周边件的适配性,从汽车类型上混动车、纯电车、燃料电池车等均可应用,大容量电池车型需要扭力梁结构优化可采用该方案。此外,从车身的角度,钢铝混合车身及全铝车身均可应用此技术。
进一步地,扭力盒10分别与车身纵梁40、车身A柱30、和门槛梁20连接,扭力盒10的第二连接部12与车身纵梁40连接,第一连接部11搭接在车身A柱30上,第一连接部11的板主体11b与车身A柱30形成搭接关系,有利于安装的稳定性。加固盒与门槛梁20、门槛梁加强件23、车身A柱30底部连接。三者形成紧密配合,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分散从车辆100前方传递过来的碰撞力。
车身A柱30与第一连接部11部分连接,并在与第一连接部11与门槛梁20的梁主体21之间设有缺口210,门槛梁加强件23设置于缺口210中,门槛梁加强件23的一侧与扭力盒10的限位部15抵接或搭接,另一侧被车身A柱30下端的翻边夹持。车辆100发生正碰和小偏执碰撞时,能量可以通过加强结构14传递至车身A柱30下部、门槛梁加强件23的位置,门槛梁加强件23可以对碰撞力形成一定的分散。第一连接部11上设有支撑件11c,支撑件11c呈一侧开口的盒体,支撑件11c内构造出腔室101,腔室101内设有多个加强筋,多个加强筋可以设置成以圆柱形凸起的安装孔102为连接点的交叉面,安装孔102可形成支撑件11c中力的集散中心,使得扭力盒10受到的力更好地向四周分散,传递给门槛梁20、门槛梁加强件23以及车身A柱30下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扭力盒10和车架,可以提高扭力盒10与门槛梁20安装便利性,且力的传递即有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又有前后方向,结构简单,连接牢固,起到良好的分散传力的作用。其中,缺口210与门槛梁20相配合,门槛梁加强件23可以完整地贴合于门槛梁20内部,使得出现正碰或小偏置碰撞时,对门槛梁20起到加强传递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包括:前述的扭力盒10或前述的车架,通过在车辆100上应用前述扭力盒10或前述的车架,可以增加扭力盒10与门槛梁20搭接的结构强度,正面碰撞及小偏置碰时,前舱受力可以通过扭力盒10传递至门槛梁20,从而使整个车身受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底”“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扭力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配置成连接门槛梁;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配置成连接车身纵梁;
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加强结构,且所述加强结构延伸到所述第三连接部上,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构造出腔室,所述腔室内间隔布置多个第一加强筋和多个第二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与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交叉布置形成网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力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交叉点处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安装门槛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力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多个第三加强筋和多个第四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三加强筋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上;多个所述第四加强筋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上,且所述第三加强筋和所述第四加强筋交叉布置形成网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力盒,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加强筋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加强筋均与所述支撑件的侧壁相连,且所述第三加强筋和所述第一加强筋在所述支撑件侧壁的两侧相对设置;和/或
所述支撑件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三连接部上,且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加强筋和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加强筋与所述支撑件连接;和/或
所述支撑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三连接部上,所述第三加强筋与所述第一侧壁相连,所述第三加强筋和所述第四加强筋与所述第二侧壁相连;所述第一侧壁用于抵接门槛梁和门槛梁加强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板主体和缓冲板,所述板主体与所述缓冲板相连且垂直于所述缓冲板,所述加强结构与所述缓冲板相连;所述缓冲板和所述板主体的连接处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凸设于所述板主体上,所述限位部用于限位门槛梁加强件,所述板主体用于连接车身A柱。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扭力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包括主体部、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所述第一边板和所述第二边板分别与所述主体部的两个侧边连接并沿垂直于所述主体部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边板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边板与所述缓冲板层叠连接,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板主体层叠连接;
所述第二边板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边板和所述第二翻边均于门槛梁加强件搭接,用于限位门槛梁加强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弧形过渡;和/或
所述扭力盒为一体构成结构;和/或
所述扭力盒为压铸铝一体成型结构;和/或
所述第一连接部还用于连接车身A柱;所述第三连接部还用于连接车身轮罩或地板横梁。
9.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扭力盒,所述扭力盒为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扭力盒;
门槛梁,所述门槛梁包括梁主体、门槛梁加强件,所述梁主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梁主体适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搭接;所述门槛梁加强件与所述梁主体相连;所述梁主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构造出缺口,所述门槛梁加强件适于嵌入所述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加强件内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多个加强板;和/或
所述门槛梁加强件的多个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搭接。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扭力盒;或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501177.9U CN218662103U (zh) | 2022-12-27 | 2022-12-27 | 扭力盒、车架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501177.9U CN218662103U (zh) | 2022-12-27 | 2022-12-27 | 扭力盒、车架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662103U true CN218662103U (zh) | 2023-03-21 |
Family
ID=85551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501177.9U Active CN218662103U (zh) | 2022-12-27 | 2022-12-27 | 扭力盒、车架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662103U (zh) |
-
2022
- 2022-12-27 CN CN202223501177.9U patent/CN21866210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029050B2 (en) |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 |
CN109204527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12572608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JP2021041732A (ja) | 車両下部構造 | |
CN109204464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60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61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18662103U (zh) | 扭力盒、车架和车辆 | |
CN109204516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85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04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18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68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US11396333B2 (en) | Body of vehicle | |
CN109204507B (zh) | 车身横梁和车辆 | |
CN109204522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08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67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03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87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66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19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17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41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20842678U (zh) |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12 Address after: 071000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Hebei, Baoding Patentee after: GREAT WALL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Lianchi District, Baoding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elf-confidence Zhixing Technology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