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25242U - 一种电梯用减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梯用减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25242U
CN218625242U CN202223199646.6U CN202223199646U CN218625242U CN 218625242 U CN218625242 U CN 218625242U CN 202223199646 U CN202223199646 U CN 202223199646U CN 218625242 U CN218625242 U CN 2186252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bearing plate
length
sets
elastic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9964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景亮
李国新
郑兴钊
汪国运
金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tatic Source Nois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tatic Source Nois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tatic Source Nois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tatic Source Nois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9964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252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252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252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梯用减振装置,包括两组间隔设置的承压板和设置于两组承压板之间的弹性件,两组承压板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限制两组承压板相互脱离的柔性连接件,柔性连接件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对应侧的承压板上,柔性连接件在两组承压板之间的间距改变时产生形变,形变用于使得柔性连接件沿弹性件伸缩方向的长度与两组承压板之间的间距相适应。应用本实用新型能够在现场装配前就将该减振装置组装为一个整体,降低现场装配的难度,同时防止零部件丢失,还不会发生刚性碰撞的情况,避免降低减振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电梯用减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减振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用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中的轿厢和驱动设备(如曳引机)在运行过程中均会发生振动,相关技术中一般会设置减振装置吸收振动能量。相关技术中减振装置一般包括两块间隔设置的承压板和设置在两块承压板之间的弹簧,如专利CN214456042U公开了一种用于电梯的弹簧减振器,其减振器上端头和减振器下端头(也即上述的两块承压板)需要到现场与电梯设备进行组装,作为弹性件的弹簧也需要在现场进行组装,也即整个弹簧减振器是以零部件的形式带至现场再进行装配,操作繁琐且易丢失零部件。另外专利CN106081786A公开了一种电梯轿底减振装置及电梯,其上承重板和下承重板(也即上述的两块承压板)之间可通过支撑柱连接,支撑柱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上承重板上,支撑柱的下端穿过下承重板,并且支撑柱的下端与下承重板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橡胶块。该减振装置可以选择先装配好后再到现场安装,使得现场装配的操作更加简便。但是,由于设置有支撑柱且在上、下承重板上均设置有供支撑柱穿过的通孔,以便于支撑柱可以在振动时沿着通孔上下滑动。但在电梯振动过程中,振动能量不是沿着单一方向传递的,其也可能引起支撑柱沿水平方向的轻微振动,就可能导致支撑柱与通孔的内壁发生刚性碰撞,导致减振效果变差。另外,由于支撑柱穿过下承重板,使得在安装时还需要安装环境具有用于容纳支撑柱穿出下承重板部分的空间,对于安装环境、使用环境的要求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用减振装置,包括两组间隔设置的承压板和设置于两组所述承压板之间的弹性件,两组所述承压板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限制两组承压板相互脱离的柔性连接件,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对应侧的承压板上,所述柔性连接件在两组所述承压板之间的间距改变时产生形变,所述形变用于使得柔性连接件沿所述弹性件伸缩方向的长度与两组承压板之间的间距相适应。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柔性连接件的两端固定设置在对应侧的承压板上,也即承压板无需像相关技术中那样为柔性连接件设置供其滑动的通孔,这样就不会发生刚性碰撞,保证良好的减振效果;
2、由于柔性连接件的两端固定设置在对应侧的承压板上,在振动过程中,柔性连接件的端部不会相对承压板向外滑动凸出,这样在装配时无需像相关技术中那样额外预留空间,也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该减振装置对安装环境、使用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优选的,所述柔性连接件为弹力绳,所述弹力绳位于两组承压板之间的最大拉伸长度不大于所述弹性件的自然长度且不小于所述弹性件的最大压缩长度,并且所述弹力绳的拉伸强度大于所述弹性件的最大载荷。
优选的,所述弹力绳位于两组承压板之间的最大拉伸长度为L,所述弹性件的自然长度为H,所述弹性件的最大压缩长度为Hmax,其中,H-40%*(H-Hmax)≤L≤H-10%*(H-Hmax)。使用该长度的弹力绳能够实现对弹性件的预压紧,在一些使用场景中经过预压紧的弹性件能够取得更好的减振效果。另外,弹性件在该减振装置装配完成后即处于压紧状态,那么就可以通过弹性件与柔性连接件相配合将两组承压板组装在一起,这样承压板、弹簧和柔性连接件可以在现场装配前就进行组装,以整体结构的形式转运至现场,降低现场装配的操作难度同时不易丢失零部件。
优选的,所述柔性连接件为无弹性绳,所述无弹性绳位于两组承压板之间的长度不大于所述弹性件的自然长度且不小于所述弹性件的最大压缩长度。
优选的,所述无弹性绳位于两组承压板之间的长度为L,所述弹性件的自然长度为H,所述弹性件的最大压缩长度为Hmax,其中,H-40%*(H-Hmax)≤L≤H-10%*(H-Hmax)。使用该长度的无弹性绳能够实现对弹性件的预压紧,在一些使用场景中经过预压紧的弹性件能够取得更好的减振效果。另外,弹性件在该减振装置装配完成后即处于压紧状态,那么就可以通过弹性件与柔性连接件相配合将两组承压板组装在一起,这样承压板、弹簧和柔性连接件可以在现场装配前就进行组装,以整体结构的形式转运至现场,降低现场装配的操作难度同时不易丢失零部件。
优选的,所述柔性连接件的端部与承压板之间设置有紧固帽,所述柔性连接件的端部固定设置在所述紧固帽内,并且所述紧固帽具有抵压部,所述抵压部抵压在承压板背离弹性件的一侧表面上;或,所述承压板设置有供柔性连接件穿过的穿孔,并且所述承压板背离弹性件的一侧设置有压紧件,所述压紧件用于将柔性连接件上穿过所述穿孔的部分压紧在承压板上。
优选的,所述柔性连接件为可压缩的弹性柱,所述弹性柱的自然长度不大于所述弹性件的自然长度,所述弹性柱的最大压缩长度不小于所述弹性件的最大压缩长度。使用弹性柱作为柔性连接件,不仅能够实现前述柔性连接件带来的有益效果,弹性柱还能够在振动过程中通过自身压缩形变吸收振动能量,这样弹性柱与弹性件配合实现双重减振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弹性柱的自然长度为L,所述弹性件的自然长度为H,所述弹性件的最大压缩长度为Hmax,其中,H-40%*(H-Hmax)≤L≤H-10%*(H-Hmax)。使用该长度的弹性柱能够实现对弹性件的预压紧,在一些使用场景中经过预压紧的弹性件能够取得更好的减振效果。另外,弹性件在该减振装置装配完成后即处于压紧状态,那么就可以通过弹性件与柔性连接件相配合将两组承压板组装在一起,这样承压板、弹簧和柔性连接件可以在现场装配前就进行组装,以整体结构的形式转运至现场,降低现场装配的操作难度同时不易丢失零部件。
优选的,所述弹性柱的端部埋设有螺母,所述承压板上设置有与所述螺母相适配的锁紧螺钉,所述弹性柱的端部与承压板通过所述锁紧螺钉与螺母螺纹固定连接;或,所述弹性柱的端部与承压板之间设置有紧固帽,所述弹性柱的端部固定设置在所述紧固帽内,并且所述紧固帽具有抵压部,所述抵压部抵压在承压板背离弹性件的一侧表面上。
优选的,所述承压板设置有用于限制弹性件相对承压板偏移的限位部。通过设置限位部能够防止弹性件相对承压板发生偏移错位,保持弹性件的稳定性,保证减振效果。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梯用减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减振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无弹性绳的端部与紧固帽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承压板设置的另一种结构的限位部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二中无弹性绳与承压板固定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二中减振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电梯用减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四中减振装置的爆炸图;
图9是实施例四中减振装置的剖视图。
其中:1.承压板,10.凹陷部,100.凹槽,11.凸块,2.弹簧,3.弹力绳,4.弹性柱,5.紧固帽,50.抵压部,51.压紧螺钉,6.压紧件,60.锁紧螺杆,7.螺母,70.锁紧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用减振装置,如图1和图2中所示,该减振装置包括两组间隔设置的承压板1和设置于两组承压板1之间的弹性件,在两组承压板1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限制两组承压板1相互脱离的柔性连接件,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该柔性连接件为弹力绳3。柔性连接件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对应侧的承压板1上,柔性连接件在两组承压板1之间的间距改变时产生形变,该形变用于使得柔性连接件沿弹性件伸缩方向的长度与两组承压板1之间的间距相适应。本实施例中使用弹簧2作为弹性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弹片或减振垫(橡胶或其它弹性高分子材质制成)作为弹性件。另外,所述的弹性件伸缩方向是指弹性件被承压板1压缩以及伸长复位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是指弹簧2的长度方向。可以理解的是,当使用减振垫作为弹性件时,所述的弹性件伸缩方向一般指弹性垫的厚度方向。
本实施例中该减振装置通过设置柔性连接件,由于柔性连接件的两端固定设置在对应侧的承压板1上,也即承压板1无需像相关技术中那样为柔性连接件设置供其滑动的通孔,这样就不会发生刚性碰撞,保证良好的减振效果。另外,在振动过程中,柔性连接件的端部不会相对承压板1向外滑动凸出,这样在装配时无需像相关技术中那样额外预留空间,也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该减振装置对安装环境、使用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在选用弹力绳3时需要充分考虑弹簧2的自然长度、最大压缩长度和最大载荷,具体的,弹力绳3位于两组承压板1之间的最大拉伸长度不大于弹簧2的自然长度且不小于弹簧2的最大压缩长度,并且弹力绳3的拉伸强度大于弹簧2的最大载荷。这样能够保证在装配时弹力绳3与弹簧2的适配。可以理解的是,当使用减振垫作为弹性件时,则需要充分考虑减振垫沿伸缩方向的自然长度、最大压缩长度和最大载荷。本实施例中弹力绳3的材质选用弹力纤维,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橡胶、乳胶等材质。其中,弹簧2的自然长度是指弹簧在未受到外力作用下的长度;弹簧2的最大压缩长度是指弹簧在受到外力作用下被压缩至极限时的长度,也即弹簧能够达到的最短尺寸。
在振动发生时,弹性件未被预先压紧则对振动能量的吸收能力较弱,弹性件被过度预先压紧则使得刚性增加,也会造成减振能力下降,也即用于减振的弹性件处于一定的预先压紧状态能够获得良好的减振效果。但是该减振装置只在某些使用场景下能够自动对弹性件造成预压紧的效果,而在某些使用场景下并不能够自动对弹性件造成预压紧的效果。例如该减振装置可以用于曳引机与基座之间的减振,在该使用场景里,由于曳引机始终压设在减振装置上,利用曳引机自身的重量作用,该减振装置在安装至曳引机与基座之间后就会持续受到压力,进而使得内部的弹簧处于一定的压紧状态。而在将该减振装置应用至电梯轿厢与基座之间减振时,由于电梯轿厢并不始终保持下压在承压板上,因此如果没有在装配时就对弹性件进行预压紧,那就会降低减振装置的减振能力。因此,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对弹力绳3位于两组承压板1之间的最大拉伸长度为L作出具体设计,设定弹性件的自然长度为H、最大压缩长度为Hmax,本实施例中L=H-20%*(H-Hmax),其中H-Hmax表示弹簧2能够被压缩的距离。这样在装配时,先将弹力绳3的一端固定设置在一侧的承压板1上,再将弹簧2套设在弹力绳3外,然后将弹力绳3的另一端与另一侧的承压板1固定连接,在该操作步骤中由于弹力绳3位于两组承压板1之间的最大拉伸长度比弹簧2的自然长度短,因此弹力绳3会被拉长,而弹簧2会被压缩。这样设置就可以使弹簧2在该减振装置完成装配后就处于一定的压紧状态,使其在部分使用场景中能够获得好的减振效果。如前所述,H是指弹簧在未受到外力作用下的长度;Hmax是指弹簧在受到外力作用下被压缩至极限时的长度,也即弹簧能够达到的最短尺寸。
另外,弹簧在该减振装置装配完成后即处于压紧状态,那么就可以通过弹簧与柔性连接件相配合将两组承压板组装在一起,这样承压板、弹簧和柔性连接件可以在现场装配前就进行组装,以整体结构的形式转运至现场,降低现场装配的操作难度同时不易丢失零部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L可从下述范围选用:H-40%*(H-Hmax)≤L≤H-10%*(H-Hmax),可根据实际使用场景选用。
结合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采用下述的方式实现弹力绳3的两端与承压板1的固定连接:在承压板1上设置有供弹力绳3穿过的穿孔,在装配时,先将弹力绳3从一侧承压板1上的穿孔穿出,再穿过弹簧2内圈,然后从另一侧的承压板1上的穿孔穿出。在弹力绳3的端部与承压板1之间设置有紧固帽5,将弹力绳3的端部固定设置在紧固帽5内,紧固帽5具有抵压部50,抵压部50抵压在承压板1背离弹簧的一侧表面上。这样通过紧固帽5就将弹力绳3的端部固定设置在承压板1上。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将弹力绳3的端部压入紧固帽5内,并在紧固帽5上设置压紧螺钉51,通过旋紧压紧螺钉51将弹力绳3的端部压紧在紧固帽5的内壁上。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直接将弹力绳3的端部过盈配合压入紧固帽5内;或者,再将弹力绳3的端部压入紧固帽5后,将紧固帽5压紧变形,利用紧固帽5自身形变将弹力绳3压紧。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供弹力绳穿过的穿孔也可以被设置为供紧固帽穿过,也即紧固帽部分位于承压板背离弹簧的一侧,紧固帽另一部分通过穿孔穿入两组承压板之间,而将弹力绳的端部压入固定在紧固帽穿入的那部分内。
为保证振动过程中弹簧2的稳定性、防止弹簧2相对承压板1发生偏移错位,本实施例中的承压板1设置有用于限制弹性件相对承压板1偏移的限位部。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在承压板1上形成有凹陷部10,在凹陷部10上设置有凹槽100,将弹簧2的端部置于凹槽100内,这样凹槽100的内壁即可对弹簧2形成限位,限位部即为凹槽100的内壁。也可以使用其它结构的限位部,如图4中示出了另一种结构的限位部,该限位部为形成于承压板1上的凸块11,并且凸块11伸入至弹簧2的内圈内部,具体的,凸块11为圆台状。可以理解的是,采用凸块11作为限位部的情况下,如果弹性件使用减振垫,则在减振垫上形成供上述凸块11嵌入的定位槽即可,通过凸块11和定位槽配合即可实现对减振垫的限位。
另外,本实施例中两块承压板1之间只设置有一组弹簧2、一组弹力绳3,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既可以在两块承压板1之间设置多组弹簧2和多组弹力绳3,也可以将本实施例提供的该减振装置作为一个单元部件设置在两块较大的承重板之间。也即将本实施例提供的该减振装置应用至不同的场景中时,可以根据减振对象的重量、体积、形状等作出相应的数量增减、尺寸调整。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电梯用减振装置,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弹力绳3与承压板1的固定连接方式不同。如图5和图6中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承压板1上设置有供柔性连接件穿过的穿孔,并且承压板1背离弹性件的一侧设置有压紧件6,压紧件6用于将弹力绳3上穿过穿孔的部分压紧在承压板1上。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压紧件6为压紧板,压紧板通过锁紧螺杆60螺纹连接在承压板1上,通过旋拧锁紧螺杆60将压紧板紧压在弹力绳3上,从而将弹力绳3压紧在承压板1上。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与弹力绳3外形相适配的半环状压紧件对弹力绳3施压。
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电梯用减振装置,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二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选用了无弹性绳作为柔性连接件,其与承压板1的固定连接方式均可以采用实施例一、二中所采用的方式。
基于上述区别,本实施例中无弹性绳位于两组承压板1之间的长度不大于弹性件的自然长度且不小于弹性件的最大压缩长度。进一步的,为实现对弹性件的预压紧,本实施例中无弹性绳位于两组承压板1之间的长度为L,设定弹性件的自然长度为H、最大压缩长度为Hmax,则L=H-20%*(H-Hmax)。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L可从下述范围选用:H-40%*(H-Hmax)≤L≤H-10%*(H-Hmax),可根据实际使用场景选用。本实施例中的无弹性绳使用钢丝绳,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使用塑料绳等作为无弹性绳。
实施例四: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电梯用减振装置,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柔性连接件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不同。如图7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柔性连接件为弹性柱4。弹性柱4的自然长度不大于弹簧2的自然长度,弹性柱4的最大压缩长度不小于弹簧2的最大压缩长度。使用弹性柱4作为柔性连接件,不仅能够实现前述柔性连接件带来的有益效果,弹性柱4还能够在振动过程中通过自身压缩形变吸收振动能量,这样弹性柱4与弹性件配合实现双重减振的效果。本实施例中的弹性柱4使用橡胶材质制成,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其它弹性高分子材质制成。
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是,为实现对弹性件的预压紧,需要对弹性柱4的长度进行设计,弹性柱4的自然长度为L,设定弹性件的自然长度为H、最大压缩长度为Hmax,本实施例中L=H-20%*(H-Hmax)。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L可从下述范围选用:H-40%*(H-Hmax)≤L≤H-10%*(H-Hmax),可根据实际使用场景选用。
结合图8和图9中所示,本实施例中采用下述结构实现弹性柱4与承压板1的固定连接:在弹性柱4的端部埋设有螺母7,承压板1上设置有与螺母7相适配的锁紧螺钉70,弹性柱4的端部与承压板1通过锁紧螺钉70与螺母7螺纹固定连接。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承压板1还采用了不同于实施例一中的圆台状凸块11结构来对弹簧2进行限位,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限位部为呈柱状的凸块11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实施例中另有明确的相关规定或者限定,否则实施例中出现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和“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理解的,也可以是机械连接、电连接等;当然,还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通过中间媒介进行间接连接,或者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能够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电梯用减振装置,包括两组间隔设置的承压板(1)和设置于两组所述承压板(1)之间的弹性件,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承压板(1)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限制两组承压板(1)相互脱离的柔性连接件,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对应侧的承压板(1)上,所述柔性连接件在两组所述承压板(1)之间的间距改变时产生形变,所述形变用于使得柔性连接件沿所述弹性件伸缩方向的长度与两组承压板(1)之间的间距相适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件为弹力绳(3),所述弹力绳(3)位于两组承压板(1)之间的最大拉伸长度不大于所述弹性件的自然长度且不小于所述弹性件的最大压缩长度,并且所述弹力绳(3)的拉伸强度大于所述弹性件的最大载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用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绳(3)位于两组承压板(1)之间的最大拉伸长度为L,所述弹性件的自然长度为H,所述弹性件的最大压缩长度为Hmax,其中,H-40%*(H-Hmax)≤L≤H-10%*(H-Hmax)。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件为无弹性绳,所述无弹性绳位于两组承压板(1)之间的长度不大于所述弹性件的自然长度且不小于所述弹性件的最大压缩长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用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弹性绳位于两组承压板(1)之间的长度为L,所述弹性件的自然长度为H,所述弹性件的最大压缩长度为Hmax,其中,H-40%*(H-Hmax)≤L≤H-10%*(H-Hmax)。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用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件的端部与承压板(1)之间设置有紧固帽(5),所述柔性连接件的端部固定设置在所述紧固帽(5)内,并且所述紧固帽(5)具有抵压部(50),所述抵压部(50)抵压在承压板(1)背离弹性件的一侧表面上;
或,所述承压板(1)设置有供柔性连接件穿过的穿孔,并且所述承压板(1)背离弹性件的一侧设置有压紧件(6),所述压紧件(6)用于将柔性连接件上穿过所述穿孔的部分压紧在承压板(1)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件为可压缩的弹性柱(4),所述弹性柱(4)的自然长度不大于所述弹性件的自然长度,所述弹性柱(4)的最大压缩长度不小于所述弹性件的最大压缩长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用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柱(4)的自然长度为L,所述弹性件的自然长度为H,所述弹性件的最大压缩长度为Hmax,其中,H-40%*(H-Hmax)≤L≤H-10%*(H-Hmax)。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梯用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柱(4)的端部埋设有螺母(7),所述承压板(1)上设置有与所述螺母(7)相适配的锁紧螺钉(70),所述弹性柱(4)的端部与承压板(1)通过所述锁紧螺钉(70)与螺母(7)螺纹固定连接;
或,所述弹性柱(4)的端部与承压板(1)之间设置有紧固帽,所述弹性柱(4)的端部固定设置在所述紧固帽内,并且所述紧固帽具有抵压部,所述抵压部抵压在承压板背离弹性件的一侧表面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板(1)设置有用于限制弹性件相对承压板(1)偏移的限位部。
CN202223199646.6U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电梯用减振装置 Active CN2186252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99646.6U CN218625242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电梯用减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99646.6U CN218625242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电梯用减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25242U true CN218625242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527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99646.6U Active CN218625242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电梯用减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252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53370B (zh) 一种连续梁用负刚度减隔震装置
CN209943403U (zh) 刚度可调的动力吸振器
CN106438805B (zh) 一种拉杆导向式复合弹簧阻尼器
CN110158803B (zh) 隔震支座的多方向减震与抗拉拔装置及其隔减振方法
CN106382315B (zh) 一种拉杆导向式弹簧阻尼器
CN107218445B (zh) 一种管道振动多向阻尼装置
CN115594053B (zh) 一种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
CN109610306B (zh) 一种组合式桥梁抗震降噪支座
CN210152858U (zh) 一种冰箱压缩机减震装置
CN115535800A (zh) 一种曳引机用减振单元及减振装置
CN218625242U (zh) 一种电梯用减振装置
CN209723269U (zh) 一种复合隔震装置及隔震建筑
CN202545525U (zh) 固定防松组件
CN107355904B (zh)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106382316B (zh) 一种能够调节早期刚度的复合弹簧阻尼器
CN106245803B (zh) 一种可调节早期刚度的橡胶阻尼器
CN110925165A (zh) 一种减震压缩机
CN106351353B (zh) 一种早期刚度可调的螺旋弹簧阻尼器
CN202579093U (zh) 空调器及压缩机固定结构
CN110700431A (zh) 多功能的隔震装置、隔震支座及建筑
CN106438812B (zh) 一种早期刚度可预设的橡胶空气弹簧阻尼器
CN105672117A (zh) 钢阻尼抗震装置
CN106246782B (zh) 一种可预设早期刚度的拉杆式复合弹簧阻尼器
CN106286699B (zh) 一种可调节早期刚度的复合弹簧阻尼器
CN211228981U (zh) 一种多功能的隔震装置、隔震支座及建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