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22573U - 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22573U
CN218622573U CN202223172668.3U CN202223172668U CN218622573U CN 218622573 U CN218622573 U CN 218622573U CN 202223172668 U CN202223172668 U CN 202223172668U CN 218622573 U CN218622573 U CN 2186225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bars
upright post
face
fixedly connected
st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7266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勇
陈雄
郑福金
钱崑
郑雅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Xintiandi Special Reinforcement Engineering Co ltd
Jiangxi Lianbao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Xintiandi Special Reinforcement Engineering Co ltd
Jiangxi Lianbao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Xintiandi Special Reinforcement Engineering Co ltd, Jiangxi Lianbao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Xintiandi Special Reinforcement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7266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225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225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225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它包括,四个横梁呈“十”字排布,且四个横梁的交点位置围成矩形腔室,方形凸起固接在第二立柱的下端面且能插入矩形腔室,至少四根第一钢筋固接在第一立柱的上端面;至少四根第二钢筋固接在第二立柱的下端面;第一钢筋与第二钢筋一一对应,且第一钢筋与第二钢筋相固接。在铺设楼层层板时,将四个横梁的一端均放在第一立柱上,并可以形成矩形腔室,即该矩形腔室在楼层层板的铺设时就已经形成,此时的第一钢筋伸出至横梁上方,第二立柱的方形凸起插入矩形空间内,即可实现第二立柱的预定位,再将第一钢筋与第二钢筋固接,从而实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的快速且固定的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立柱连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房屋施工过程中,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都为现场现浇结构。具体是通过在上立柱内预埋向下伸出的竖向钢筋,下立柱内预埋向上伸出的竖向钢筋,在上、下立柱连接时,将上预制柱内预埋的向下伸出竖向钢筋与下预制柱内预埋的向上伸出竖向钢筋通过套筒(机械套筒或灌浆套筒)作为钢筋连接件进行连接,当使用机械套筒时,竖向钢筋插入机械套筒内并进行固定连接,当使用灌浆套筒时,将灌浆注入灌浆套筒内,实现上、下立柱的固定连接。
现有的连接结构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其施工步骤较为复杂,施工时间长,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连接结构施工步骤较为复杂,施工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所述立柱连接结构包括:
四个横梁,
四个所述横梁呈“十”字排布,且四个所述横梁的交点位置围成矩形腔室;
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
所述第一立柱位于四个横梁的下方,第二立柱位于四个横梁的上方,四个所述横梁交点位于第一立柱的上方,所述矩形腔室的横截面小于第一立柱的横截面;
方形凸起,
所述方形凸起固接在第二立柱的下端面,所述方形凸起插入矩形腔室内;
至少四根第一钢筋和至少四根第二钢筋,
至少四根所述第一钢筋相互平行且均固接在第一立柱的上端面,所述第一钢筋的轴线方向与第一立柱的长度方向相平行,每一个所述第一钢筋分别贯穿一个横梁的上下端面;
至少四根所述第二钢筋相互平行且均固接在第二立柱的下端面,所述第二钢筋的轴线方向与第二立柱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所述第一钢筋与第二钢筋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钢筋与第二钢筋相固接。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矩形腔室的横截面为正方形。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方形凸起与矩形腔室过盈配合。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横梁上开设有贯穿上下端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钢筋的外径小于第一通孔的内径,所述第一钢筋穿过第一通孔与第二钢筋相固接。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立柱连接结构还包括至少四根第三钢筋、至少四根第四钢筋和四个楼板;
四个所述楼板分别位于“十”字排布的四个横梁之间,且四个所述楼板的一角均放置在第一立柱上端面;
所述第三钢筋均固接在第一立柱的上端面,每一个所述第三钢筋分别贯穿一个楼板的上下端面;
所述第四钢筋均固接在第二立柱的下端面,所述第三钢筋与第四钢筋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三钢筋与第四钢筋相固接。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楼板上开设有贯穿上下端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三钢筋的外径小于第二通孔的内径,所述第三钢筋穿过第二通孔与第四钢筋相固接。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横梁的左右侧壁均固接有一个翼板,所述翼板的下端面与第一立柱的上端面相贴合,所述翼板的上端面与楼板的下端面相贴合。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第三钢筋还贯穿翼板的上下端面。
作为可选方案,所述方形凸起的外壁与第二立柱的外壁之间填充有混凝土。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通过将方形凸起插入矩形空间内,可以实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的预定位,通过第一钢筋与第二钢筋的固接可以实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的固定连接,从而实现了上下立柱的快速固定安装;
2、本申请在安装铺设楼层时,即需要将横梁和楼板铺设完成,所以矩形腔室在楼层铺设时就已经形成,可以进一步节约第二立柱的安装时间;
3、本申请通过将方形凸起与矩形腔室过盈配合,在将方形凸起插入矩形腔室内时,可以保证第二立柱能直立在第一立柱上方,从而避免一直吊起第二立柱,可以加快多个第二立柱的安装,且还可以保证固接第一钢筋与第二钢筋时,第一钢筋与第二钢筋不会发生相对移动,便于固接第一钢筋与第二钢筋。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的连接结构剖视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四个横梁与第一立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横梁;2.矩形腔室;3.第一立柱;4.第二立柱;5.方形凸起;6.第一钢筋;7.第二钢筋;8.第一通孔;9.第三钢筋;10.第四钢筋;11.楼板;12.第二通孔;13.翼板;14.前翅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5。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下各个实施例仅是为了举例说明。各个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组合,其不仅仅限于以下单个实施例展现的内容。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所述立柱连接结构包括:
四个横梁1,
四个所述横梁1呈“十”字排布,且四个所述横梁1的交点位置围成矩形腔室2,此处的矩形腔室2的横截面可以是长方形也可以是正方形,若是长方形的话,则四个横梁1是两两相同的,若是正方形的话,四个横梁1应该是相同的,一般的,为了便于横梁1的成产和施工现场的物料管理,均是将横梁1设计成一致的;
第一立柱3和第二立柱4,
所述第一立柱3位于四个横梁1的下方,第二立柱4位于四个横梁1的上方,四个所述横梁1交点位于第一立柱3的上方,所述矩形腔室2的横截面小于第一立柱3的横截面,
第一立柱3与第二立柱4的截面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但是为了便于立柱的加工和施工现场的管理,最好是将他们设计成一致的;
方形凸起5,
所述方形凸起5固接在第二立柱4的下端面,此处的方形凸起5可以是与第二立柱4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加工完第二立柱4之后再将方形凸起5通过螺钉固接在第二立柱4上,为了增强第二立柱4的整体性,我们一般是将其一体成型的,所述方形凸起5插入矩形腔室2内,此处方形凸起5与矩形腔室2可以是间隙配合,也可以是过盈配合;
第二立柱4由于重量较重一般是通过吊车将其竖直吊起,当方形凸起5与矩形腔室2是间隙配合时,需要吊车一直将第二立柱4吊起,并固定第一钢筋6与第二钢筋7;当方形凸起5与矩形腔室2是过盈配合时,只需要吊车将第二立柱4吊起,并使方形凸起5插入矩形腔室2,即可保证第二立柱4不会倾倒,在通过固接第一钢筋6与第二钢筋7,从而可以进一步加固第一立柱3与第二立柱4的连接;
至少四根第一钢筋6和至少四根第二钢筋7,
至少四根所述第一钢筋6相互平行且均固接在第一立柱3的上端面,所述第一钢筋6的轴线方向与第一立柱3的长度方向相平行,每一个所述第一钢筋6分别贯穿一个横梁1的上下端面;
至少四根所述第二钢筋7相互平行且均固接在第二立柱4的下端面,所述第二钢筋7的轴线方向与第二立柱4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当第一钢筋6和第二钢筋7的数量为四个时,即表示每个横梁1均有一个贯穿的第一钢筋6,当第一钢筋6和第二钢筋7的数量为五个时,即表示有一个横梁1有两个贯穿第一钢筋6,其余横梁1只有一个贯穿的第一钢筋6,依次类推;
所述第一钢筋6与第二钢筋7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钢筋6与第二钢筋7相固接;
此处的第一钢筋6是在浇筑第一立柱3时,直接将第一钢筋6放在浇筑模型内与第一立柱3一体成型而成的;
此处的第二钢筋7是在浇筑第二立柱4时,直接将第二钢筋7放在浇筑模型内与第二立柱4一体成型而成的;
同时第一钢筋6与第二钢筋7的固接方式可以是二者之间的焊接,也可以是通过将第一钢筋6与第二钢筋7同时套在套筒内,通过挤压套筒变形,让套筒跟第一钢筋6与第二钢筋7咬合在一起或者是灌注一些比较高强力的胶凝材料让钢筋跟套筒相连结。
先将四个横梁1依次放在第一立柱3的上端面,并使第一钢筋6贯穿第一立柱3,四个横梁1组合成“十”字型后,在其交点处形成矩形腔室2,再将第二立柱4竖直,并使方形凸起5插入矩形腔室2内,再固接第一钢筋6和第二钢筋7,从而实现第一立柱3与第二立柱4的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横梁1上开设有贯穿上下端面的第一通孔8,所述第一钢筋6的外径小于第一通孔8的内径,所述第一钢筋6穿过第一通孔8与第二钢筋7相固接。
通过设置第一通孔8便于第一钢筋6穿过横梁1,同时通过将第一钢筋6的外径设置成小于第一通孔8的内径,可以便于横梁1放置在第一立柱3的同时使第一钢筋6穿过第一通孔8。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立柱连接结构还包括至少四根第三钢筋9、至少四根第四钢筋10和四个楼板11;
四个所述楼板11分别位于“十”字排布的四个横梁1之间,且四个所述楼板11的一角均放置在第一立柱3上端面;
所述第三钢筋9均固接在第一立柱3的上端面,每一个所述第三钢筋9分别贯穿一个楼板11的上下端面,此处第三钢筋9与第一立柱3是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进行固接的;
同时当第三钢筋9和第四钢筋10的数量为四个时,即表示每个楼板11均有一个贯穿的第三钢筋9,当第三钢筋9和第四钢筋10的数量为五个时,即表示有一个楼板11有两个贯穿第三钢筋9,其余楼板11只有一个贯穿的第三钢筋9,依次类推;
所述第四钢筋10均固接在第二立柱4的下端面,所述第三钢筋9与第四钢筋10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三钢筋9与第四钢筋10相固接;此处第四钢筋10与第二立柱4是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进行固接的;
同时第三钢筋9与第四钢筋10的固接方式可以是二者之间的焊接,也可以是将第三钢筋9与第四钢筋10同时套在套筒内,通过挤压套筒变形,让套筒跟第三钢筋9与第四钢筋10咬合在一起或者是灌注一些比较高强力的胶凝材料让钢筋跟套筒相连结。
通过设置第三钢筋9,还可以将第一立柱3与横梁1和楼板11连接为一体,在第三钢筋9与第四钢筋10固接之后,在增强第一立柱3与第二立柱4的固接性能的同时还能便于强化楼板11与横梁1的整体性。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楼板11上开设有贯穿上下端面的第二通孔12,所述第三钢筋9的外径小于第二通孔12的内径,所述第三钢筋9穿过第二通孔12与第四钢筋10相固接。
通过设置第二通孔12便于第三钢筋9穿过楼板11,同时通过将第三钢筋9的外径设置成小于第二通孔12的内径,可以在楼板11放置在第一立柱3的同时方便第三钢筋9穿过第二通孔12。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所述横梁1的左右侧壁均固接有一个翼板13,所述翼板13的下端面与第一立柱3的上端面相贴合,所述翼板13的上端面与楼板11的下端面相贴合;
此处的翼板13一般是与横梁1一体成型而成。
通过设置翼板13,在铺设楼板11时,可以将翼板13压住,增强楼板11与横梁1的整体性。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所述第三钢筋9还贯穿翼板13的上下端面。
通过将第三钢筋9贯穿翼板13的上下端面,便于进一步的固定横梁1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方形凸起5的外壁与第二立柱4的外壁之间填充有混凝土。
由于第一钢筋6、第二钢筋7、第三钢筋9、第四钢筋10在固接完之后,第一立柱3与第二立柱4之间还有较多的空隙,还可以通过混凝土进行填充,即混凝土填充的区域为方形凸起5的外侧壁到第二立柱4的外侧壁之间的区域,进一步加强第一立柱3与第二立柱4的连接能力,同时便于立柱的美观。
请参阅图5,同时还可以在横梁1的前侧壁设置前翅翼板14,方形凸起5插入矩形腔室2内还可以将前翅翼板14压住,可以进一步避免横梁1的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先将四个横梁1呈“十”字型放在第一立柱3上,并使第一钢筋6穿过横梁1上的第一通孔8和翼板13与第一立柱3上端面相贴,再将四个楼板11放在第一立柱3上,并使第三钢筋9穿过第二通孔12和楼板11压住翼板13,将第二立柱4下端的方形凸起5插入矩形腔室2内,固定连接第一钢筋6与第二钢筋7,实现第二立柱4的固定,再在方形凸起5外部浇上混凝土填补空隙。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9)

1.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连接结构包括:
四个横梁,
四个所述横梁呈“十”字排布,且四个所述横梁的交点位置围成矩形腔室;
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
所述第一立柱位于四个横梁的下方,第二立柱位于四个横梁的上方,四个所述横梁交点位于第一立柱的上方,所述矩形腔室的横截面小于第一立柱的横截面;
方形凸起,
所述方形凸起固接在第二立柱的下端面,所述方形凸起插入矩形腔室内;
至少四根第一钢筋和至少四根第二钢筋,
至少四根所述第一钢筋相互平行且均固接在第一立柱的上端面,所述第一钢筋的轴线方向与第一立柱的长度方向相平行,每一个所述第一钢筋分别贯穿一个横梁的上下端面;
至少四根所述第二钢筋相互平行且均固接在第二立柱的下端面,所述第二钢筋的轴线方向与第二立柱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所述第一钢筋与第二钢筋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钢筋与第二钢筋相固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腔室的横截面为正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凸起与矩形腔室过盈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上开设有贯穿上下端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钢筋的外径小于第一通孔的内径,所述第一钢筋穿过第一通孔与第二钢筋相固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连接结构还包括至少四根第三钢筋、至少四根第四钢筋和四个楼板;
四个所述楼板分别位于“十”字排布的四个横梁之间,且四个所述楼板的一角均放置在第一立柱上端面;
所述第三钢筋均固接在第一立柱的上端面,每一个所述第三钢筋分别贯穿一个楼板的上下端面;
所述第四钢筋均固接在第二立柱的下端面,所述第三钢筋与第四钢筋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三钢筋与第四钢筋相固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上开设有贯穿上下端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三钢筋的外径小于第二通孔的内径,所述第三钢筋穿过第二通孔与第四钢筋相固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左右侧壁均固接有一个翼板,所述翼板的下端面与第一立柱的上端面相贴合,所述翼板的上端面与楼板的下端面相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钢筋还贯穿翼板的上下端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凸起的外壁与第二立柱的外壁之间填充有混凝土。
CN202223172668.3U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 Active CN2186225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72668.3U CN218622573U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72668.3U CN218622573U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22573U true CN218622573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52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72668.3U Active CN218622573U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225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16384A (zh) 全预制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及装配方法
CN218622573U (zh) 一种装配式楼房上下立柱的连接结构
CN210459769U (zh) 一种预制空心柱及装配式混凝土柱
US20230068973A1 (en) Construction of a building
CN214833491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
CN210712904U (zh) 一种塔吊基础结构
CN213508961U (zh) 一种水泥混凝土预制构件装配结构
CN212295172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用砖
CN210738091U (zh) 铝模板新型加固体系
CN211973557U (zh) 一种外露式刚接柱脚节点
CN211286595U (zh) 一种oks温钢板模架
CN211690871U (zh) 一种内浇加强型预制墙板、混凝土墙及其结构体系
CN209975803U (zh) 一种生态复合墙体结构
CN110258784A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
CN105178624A (zh) 无粘结钢绞线预应力拆墙技术
CN215331456U (zh) 一种用于建筑竖向筒快速支模的混凝土构造
CN214784814U (zh) 一种装配式立柱结构
CN214034237U (zh) 一种轻质装配式预制板
CN218667871U (zh) 一种装配式楼房的楼层结构
CN209025430U (zh) 一种适用多种钢筋分布的楼板模具
CN211007631U (zh) 一种现浇全骨架模板体系
CN211229051U (zh) 一种预制复合墙板快速吊装框架
CN104695591B (zh) 一种内包混凝土柱、圈梁的自保温填充墙及其施工方法
CN217233025U (zh) 装配式围墙
CN108442406B (zh) 一种半逆作法基坑内支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