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87082U - 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87082U
CN218587082U CN202223219542.7U CN202223219542U CN218587082U CN 218587082 U CN218587082 U CN 218587082U CN 202223219542 U CN202223219542 U CN 202223219542U CN 218587082 U CN218587082 U CN 2185870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electrically connected
circuit
capacitor
re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1954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荣军
黄宏兴
李国浩
黄政智
王培贤
陈伟坚
梁柏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2321954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870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870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870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无线能量发射模块和无线能量接收模块;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设置在智能便携设备内;所述无线能量发射模块包括管理电路和无线能量发射电路;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包括无线能量接收电路、充电电路、电池和主控模块;通过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与无线能量接收电路相互配合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当无线能量发射电路与无线能量接收电路之间的距离小于4mm时,双方产生电磁感应,从而实现无线充电,解决了目前的智能便携设备大多采用有线充电的充电方式,存在操作不够便捷和灵活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设备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充电方式需要使用线缆连接电路和终端设备,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终端设备的设计,在安全性和灵活性上都做出了让步。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提升,无线通信设备得到充分的技术支持,如今无线充电技术使得终端设备和充电器等各个环节都摆脱了线路的限制,实现电器和电源完全分离;同时,无线充电系统具有不需要导线物理连接、安全便捷等优势,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目前的智能便携设备大多采用有线充电的充电方式,存在操作不够便捷和灵活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无线能量发射模块和无线能量接收模块;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设置在智能便携设备内;
所述无线能量发射模块包括管理电路和无线能量发射电路;
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包括无线能量接收电路、充电电路、电池和主控模块;
所述管理电路的输入端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所述管理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无线能量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充电电路电连接;
通过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与无线能量接收电路相互配合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优选的,所述管理电路包括变压器T1、第一整流桥D1、稳压二极管D2、第一发光二极管D3、第二发光二极管D4、第一稳压电路U1、第二稳压电路U2、第三稳压电路U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
所述变压器T1的输入端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输出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一端口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输出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三端口电连接;
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二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一端口、第一电容C1的正极端、第二电容C2的正极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四端口、第一电容C1的负极端、第二电容C2的负极端、第三电容C3的负极端、第四电容C4的负极端、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端、第一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端、第二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端、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二端口和第三稳压电路U3的第二端口均接地;
所述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三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C3的正极端、第四电容C4的正极端、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一端口、第二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三稳压电路U3的第一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三稳压电路U3的第三端口与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管理电路还包括保险元件F1;
所述保险元件F1的一端与所述变压器T1的输出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保险元件F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一端口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管理电路还包括拨码开关D6;
所述拨码开关D6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均与所述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三端口电连接,所述拨码开关D6的第四端口接地,所述拨码开关D6的第五端口与所述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一端口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包括DC-AC转换电路U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三电阻R3、第五电阻R5、第一NPN型三极管Q1、电感T2的发射端;
所述DC-AC转换电路U4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三稳压电路U3的第三端口电连接,所述DC-AC转换电路U4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一端电连接,所述DC-AC转换电路U4的接地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六电容C6的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b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七电容C7的一端、电感T2的发射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感T2的发射端的另一端、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c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e端口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无线能量接收电路包括电感T2的接收端、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二整流桥D5;
所述电感T2的接收端的一端与所述第八电容C8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八电容C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一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二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九电容C9的正极端、第十电容C10的正极端、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电感T2的接收端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四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九电容C9的负极端、第十电容C10的负极端、充电电路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三发光二极管D7、第四发光二极管D8、第五发光二极管D9、第二NPN型三极管Q2;
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五发光二极管D9的正极端、电池的正极端均与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二端口电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7的正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7的负极端与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四端口、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c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e端口、第四电阻R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D8的负极端、电池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D9的负极端与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D8的正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b端口与所述主控模块的控制端口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控模块为单片机。
优选的,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智能便携设备的侧面和底部。
优选的,所述无线能量发射模块有两种,其中一种为挂壁式充电座,另一种为套筒式充电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当无线能量发射电路与无线能量接收电路之间的距离小于4mm时,双方产生电磁感应,从而实现无线充电,具有操作便捷、灵活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管理电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无线能量发射电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无线能量接收电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充电电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挂壁式充电座的正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挂壁式充电座的侧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套筒式充电座的正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套筒式充电座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拐杖的整体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宝的整体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底座的整体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水壶的整体示意图;
其中:1、无线能量发射模块;2、无线能量接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无线能量发射模块1和无线能量接收模块2;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2设置在智能便携设备内;
所述无线能量发射模块1包括管理电路和无线能量发射电路;
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2包括无线能量接收电路、充电电路、电池和主控模块;
所述管理电路的输入端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所述管理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无线能量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充电电路电连接;
通过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与无线能量接收电路相互配合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无线能量发射电路与智能便携设备内的无线能量接收电路之间的距离小于4mm时,双方产生电磁感应,无线能量接收电路接收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发出的电能,然后将电能存储到锂电池中,从而实现无线充电。同时,还能够通过主控模块调节充电电流的大小,从而改变充电功率。智能便携设备包括智能拐杖、充电宝、智能水壶等。
实施例2
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无线能量发射模块1和无线能量接收模块2;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2设置在智能便携设备内;
所述无线能量发射模块1包括管理电路和无线能量发射电路;
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2包括无线能量接收电路、充电电路、电池和主控模块;
所述管理电路的输入端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所述管理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无线能量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充电电路电连接;
通过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与无线能量接收电路相互配合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更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管理电路包括变压器T1、第一整流桥D1、稳压二极管D2、第一发光二极管D3、第二发光二极管D4、第一稳压电路U1、第二稳压电路U2、第三稳压电路U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
所述变压器T1的输入端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输出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一端口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输出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三端口电连接;
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二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一端口、第一电容C1的正极端、第二电容C2的正极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四端口、第一电容C1的负极端、第二电容C2的负极端、第三电容C3的负极端、第四电容C4的负极端、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端、第一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端、第二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端、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二端口和第三稳压电路U3的第二端口均接地;
所述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三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C3的正极端、第四电容C4的正极端、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一端口、第二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三稳压电路U3的第一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三稳压电路U3的第三端口与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管理电路具有降压、整流、稳压的作用。管理电路与外接AC220V电源连接通电之后,先通过变压器T1将电压降至5V左右,之后通过整流桥D1进行全波整流处理,此时信号仍存在一定纹波且幅值高于充电电路要求的电压,故通过第一稳压电路U1进行稳压,同时在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一端口(VIN)与第三端口(VOUT)两侧并上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从而减少由于噪声引起的摆幅;并且在第一稳压电路U1的接地端接入一个导通压降约为8.2V的稳压二极管D2,以防止第一稳压电路U1过流。其中,第一稳压电路U1为7805稳压管,第二稳压电路U2为7812稳压管,第三稳压电路U3为7805稳压管;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为滤波电容,其电容值分别为2200uf,2200uf,470uf,47uf。
更具体的,所述管理电路还包括保险元件F1;
所述保险元件F1的一端与所述变压器T1的输出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保险元件F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一端口电连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变压器T1的输出端的一端通过保险元件F1与第一整流桥D1的第一端口电连接。通过保险元件F1起到有效保护电路的作用,提高安全性。
更具体的,所述管理电路还包括拨码开关D6;
所述拨码开关D6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均与所述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三端口电连接,所述拨码开关D6的第四端口接地,所述拨码开关D6的第五端口与所述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一端口电连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三端口通过拨码开关D6与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一端口电连接。通过拨码开关,用户能够选择负载电阻的大小,从而手动调整输出功率。
实施例3
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无线能量发射模块1和无线能量接收模块2;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2设置在智能便携设备内;
所述无线能量发射模块1包括管理电路和无线能量发射电路;
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2包括无线能量接收电路、充电电路、电池和主控模块;
所述管理电路的输入端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所述管理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无线能量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充电电路电连接;
通过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与无线能量接收电路相互配合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更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包括DC-AC转换电路U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三电阻R3、第五电阻R5、第一NPN型三极管Q1、电感T2的发射端;
所述DC-AC转换电路U4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三稳压电路U3的第三端口电连接,所述DC-AC转换电路U4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一端电连接,所述DC-AC转换电路U4的接地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六电容C6的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b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七电容C7的一端、电感T2的发射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感T2的发射端的另一端、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c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e端口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电连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DC-AC转换电路U4将管理电路获取到的稳定的直流信号转化为交流信号,该信号经过放大后,幅值重新得到提升,最终转化为电感T2的发射端线圈的磁能,能量通过电磁耦合的方式传递给无线能量发射电路。
更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无线能量接收电路包括电感T2的接收端、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二整流桥D5;
所述电感T2的接收端的一端与所述第八电容C8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八电容C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一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二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九电容C9的正极端、第十电容C10的正极端、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电感T2的接收端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四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九电容C9的负极端、第十电容C10的负极端、充电电路电连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电感T2的接收端线圈接收到发射端线圈发出的磁能后,会产生一个交流信号,随后经过第二整流桥D5处理,交流信号转变为直流信号,再经过稳压和滤波处理,最终得到充电所需的直流信号。其中,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的电容值均为470uf。
更具体的,如图5所示,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三发光二极管D7、第四发光二极管D8、第五发光二极管D9、第二NPN型三极管Q2;
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五发光二极管D9的正极端、电池的正极端均与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二端口电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7的正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7的负极端与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四端口、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c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e端口、第四电阻R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D8的负极端、电池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D9的负极端与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D8的正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b端口与所述主控模块的控制端口电连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实现稳定电压幅值,并且能够减少噪声的干扰;此外,发光二极管还能起到指示电路工作状态的作用。另外,通过主控模块控制充电电流的大小,最终实现改变充电功率的效果。
更具体的,所述主控模块为单片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型号为stm32f103的MCU作为主控模块,与外围的电容、电阻、电感等电路相互独立,并通过排针将IO接口引出,方便调试和维护,并且能够通过I/O口控制输出电平进而控制开关的通断,从而调节充电电流,最终实现改变充电功率的效果。
更具体的,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2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智能便携设备的侧面和底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智能便携设备侧面以及底部两种无线能量接收模块2设计,满足不同场景的无线充电需求。同时,采用的线圈材质较轻,重量约为0.03kg,不会加重使用者的负担。
更具体的,如图6-9所示,所述无线能量发射模块1有两种,其中一种为挂壁式充电座,另一种为套筒式充电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可以通过智能便携设备侧面的无线能量接收模块2与挂壁式充电座结合,进行悬挂式无线充电;也可以通过智能便携设备底部的无线能量接收模块2与套筒式充电座结合,摆放在套筒式充电座中进行无线充电,不会占用过多空间。而且,套筒式充电座适用范围更广,比如户外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并且该设计还可结合感应生电与弹簧的原理,从而实现断电情况下智能便携设备的充电乃至智能便携设备的运动发电。
实施例4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3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智能拐杖的无线充电系统。无线能量发射模块1有两种,其中一种为挂壁式充电座,另一种为套筒式充电座;既可以通过智能拐杖侧面的无线能量接收模块2与挂壁式充电座结合,进行悬挂式无线充电;也可以通过智能拐杖底部的无线能量接收模块2与套筒式充电座结合,摆放在套筒式充电座中进行无线充电。
实施例5
如图11-12所示,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3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充电宝的无线充电系统。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2设置在充电宝内,所述无线能量发射模块1设置在充电底座内,充电底座不仅限于对充电宝充电;
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充电宝的无线充电系统,采用单片机ESP32S3控制器作为主控模块,搭载升压电路、充电管理系统、无线充电模块、触摸模块和显示模块,通过触摸模块和显示模块可以调节充电功率和查看充电电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无线能量发射模块1为底座式充电座,将充电宝放置于无线充电底座上,即可进行无线充电,满足办公、居家等场景的无线充电需求。
实施例6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3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智能水壶的无线充电系统。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2设置在智能水壶内,所述无线能量发射模块1设置在充电底座内,充电底座不仅限于对智能水壶充电;
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水壶的无线充电系统,采用单片机GD32F103控制器作为主控模块,搭载测温模块、显示模块、触摸模块和充电模块,将智能水壶放置于无线充电底座上,即可进行无线充电,同时通过触摸模块和显示模块可以调节充电功率和查看壶内温度。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无线能量发射模块和无线能量接收模块;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设置在智能便携设备内;
所述无线能量发射模块包括管理电路和无线能量发射电路;
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包括无线能量接收电路、充电电路、电池和主控模块;
所述管理电路的输入端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所述管理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无线能量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充电电路电连接;
通过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与无线能量接收电路相互配合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电路包括变压器T1、第一整流桥D1、稳压二极管D2、第一发光二极管D3、第二发光二极管D4、第一稳压电路U1、第二稳压电路U2、第三稳压电路U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
所述变压器T1的输入端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输出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一端口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输出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三端口电连接;
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二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一端口、第一电容C1的正极端、第二电容C2的正极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四端口、第一电容C1的负极端、第二电容C2的负极端、第三电容C3的负极端、第四电容C4的负极端、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端、第一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端、第二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端、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二端口和第三稳压电路U3的第二端口均接地;
所述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三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C3的正极端、第四电容C4的正极端、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一端口、第二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三稳压电路U3的第一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三稳压电路U3的第三端口与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电路还包括保险元件F1;
所述保险元件F1的一端与所述变压器T1的输出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保险元件F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一端口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电路还包括拨码开关D6;
所述拨码开关D6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均与所述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三端口电连接,所述拨码开关D6的第四端口接地,所述拨码开关D6的第五端口与所述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一端口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包括DC-AC转换电路U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三电阻R3、第五电阻R5、第一NPN型三极管Q1、电感T2的发射端;
所述DC-AC转换电路U4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三稳压电路U3的第三端口电连接,所述DC-AC转换电路U4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一端电连接,所述DC-AC转换电路U4的接地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六电容C6的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b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七电容C7的一端、电感T2的发射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感T2的发射端的另一端、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c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e端口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能量接收电路包括电感T2的接收端、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二整流桥D5;
所述电感T2的接收端的一端与所述第八电容C8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八电容C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一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二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九电容C9的正极端、第十电容C10的正极端、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电感T2的接收端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四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九电容C9的负极端、第十电容C10的负极端、充电电路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三发光二极管D7、第四发光二极管D8、第五发光二极管D9、第二NPN型三极管Q2;
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五发光二极管D9的正极端、电池的正极端均与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二端口电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7的正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7的负极端与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四端口、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c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e端口、第四电阻R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D8的负极端、电池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D9的负极端与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D8的正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b端口与所述主控模块的控制端口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模块为单片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智能便携设备的侧面和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能量发射模块有两种,其中一种为挂壁式充电座,另一种为套筒式充电座。
CN202223219542.7U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 Active CN2185870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9542.7U CN218587082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9542.7U CN218587082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87082U true CN218587082U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80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19542.7U Active CN218587082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870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30932A (zh) 无线充电系统
CN218587082U (zh) 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
CN109462091A (zh) 一种智能插座及其控制电路
CN201954076U (zh) 水管感应控制开关
CN109494829B (zh) 5ⅴusb电源适配器待机自动断电控制电路
CN209880998U (zh) 一种多功能智能插座
CN217427719U (zh) 一种多协议快速充电电路及装置
CN203707819U (zh) 无线充电系统
CN207475266U (zh) 一种led应急灯恒功率充电电路
CN206835082U (zh) 串口隔离通信接口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08423946U (zh) 无线恒流充电装置
CN204258418U (zh) 一种光电智能两用无线充电器
CN209658979U (zh) 一种电动车用充电电路
CN103227563A (zh) 智能型数控开关电源
CN109506320B (zh) 一种风量检测系统
CN208401181U (zh) 一种遥控插座
CN208797621U (zh) 一种新型带过充保护功能的充电电路
CN207398903U (zh) 一种墙壁插座充电电路及墙壁插座装置
CN109546715A (zh) 一种基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传能手机充电器
CN206432788U (zh) 一种新型家具嵌入无线充电装置
CN206369106U (zh) 一种护眼节能led灯
CN202103579U (zh) 一种电源适配器电路
CN213367486U (zh) Tws耳机无线充电盒
CN211456083U (zh) 一种可调节无线充电座
CN210928065U (zh) 一种具有通讯功能的球体用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