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83470U - 两段式全热回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水型机冷水机组 - Google Patents

两段式全热回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水型机冷水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83470U
CN218583470U CN202222032687.XU CN202222032687U CN218583470U CN 218583470 U CN218583470 U CN 218583470U CN 202222032687 U CN202222032687 U CN 202222032687U CN 218583470 U CN218583470 U CN 2185834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eat exchange
hot water
exchange tube
absor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3268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述生
韩大帅
赵书福
郑晓
江冰洁
徐吟啸
李佳乐
王云露
何守桅
朱玉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Air Conditioning Shan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Air Conditioning Shan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Air Conditioning Shan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Air Conditioning Shan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3268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834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834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834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型机冷水机组领域,特别是两段式全热回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水型机冷水机组。包括制冷系统和制热系统,制热系统包括发生器Ⅰ、冷凝器Ⅰ、吸收器Ⅰ和蒸发器Ⅰ,制冷系统包括发生器Ⅱ、冷凝器Ⅱ、吸收器Ⅱ和蒸发器Ⅱ,所述蒸发器Ⅱ中的换热管入口为冷水入口,换热管出口为冷水出口;所述吸收器Ⅱ内的换热管出口与冷凝器Ⅱ内的换热管入口连接,冷凝器Ⅱ内的换热管出口处设有出水管Ⅰ,吸收器Ⅱ内的换热管入口处设有热水三通调节阀Ⅲ,吸收器Ⅱ内的换热管入口管与热水三通调节阀Ⅲ的第三接口连接。其可以同时实现制冷和供热,并可以将热源排放温度降低至35℃以下。

Description

两段式全热回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水型机冷水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型机冷水机组领域,特别是两段式全热回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水型机冷水机组。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热水型机冷水机组排水温度通常为50℃左右,排水温度过高导致对热源的利用率较低。另外,现有的热水型机冷水机组主要用于制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实现制冷的同时还必须满足制热要求,因此现有结构的热水型冷水机组已经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基于此,提出了直燃机,直燃机可以制取冷热水,供夏季制冷和冬季供暖或同时供冷水和热水。但是随着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直燃机已经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对此,需要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热水型机冷水机组,使其能够同时实现运行制冷和制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出了一种两段式全热回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水型机冷水机组,其可以同时实现制冷和供热,并可以将热源排放温度降低至35℃以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两段式全热回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水型机冷水机组,包括制冷系统和制热系统,制热系统包括发生器Ⅰ、冷凝器Ⅰ、吸收器Ⅰ和蒸发器Ⅰ,制冷系统包括发生器Ⅱ、冷凝器Ⅱ、吸收器Ⅱ和蒸发器Ⅱ,其中,
所述蒸发器Ⅱ中的换热管入口为冷水入口,换热管出口为冷水出口;
所述吸收器Ⅱ内的换热管出口与冷凝器Ⅱ内的换热管入口连接,冷凝器Ⅱ内的换热管出口处设有出水管Ⅰ,吸收器Ⅱ内的换热管入口处设有热水三通调节阀Ⅲ,吸收器Ⅱ内的换热管入口管与热水三通调节阀Ⅲ的第三接口连接;
所述吸收器Ⅰ内的换热管出口与冷凝器Ⅰ的换热管入口连接,冷凝器Ⅰ的换热管出口与水-水热交换器Ⅱ连接,水-水热交换器Ⅱ的出水管路上连接有进水管Ⅲ,进水管Ⅲ上设有热水二通调节阀Ⅳ;
所述发生器Ⅱ的换热管入口与进水管Ⅰ连接,发生器Ⅱ的换热管入口处设有热水二通调节阀Ⅴ,进水管Ⅰ和出水管Ⅰ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热水二通调节阀Ⅰ,发生器Ⅱ的换热管出口处设有热水三通调节阀Ⅱ,发生器Ⅱ的换热管出口与热水三通调节阀Ⅱ的第一接口连通,热水三通调节阀Ⅱ的第三接口与热水三通调节阀Ⅰ的第一接口连接,热水三通调节阀Ⅰ的第二接口与进水管Ⅰ连通,热水三通调节阀Ⅰ的第三接口连接有出水管;
所述发生器Ⅰ的换热管入口通过进水管Ⅱ与热水三通调节阀Ⅱ的第二接口连通,发生器Ⅰ的换热管出口通过连接管路Ⅲ与蒸发器Ⅰ的换热管入口连接,蒸发器Ⅰ的换热管出口与热水三通调节阀Ⅲ的第二接口连通;
所述进水管Ⅲ和进水管Ⅱ之间设有水-水热交换器Ⅰ,热水二通调节阀Ⅳ位于水-水热交换器Ⅰ的后方,进水管Ⅱ与进水管Ⅰ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热水二通调节阀Ⅱ,热水三通调节阀Ⅲ的第一接口与进水管Ⅰ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热水二通调节阀Ⅲ,连接管路Ⅲ和冷凝器Ⅰ换热管出口处的出水管路之间设有水-水热交换器Ⅱ。
本实用新型中,当该机组同时运行制冷和制热时,热水三通调节阀Ⅱ中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开启,热水三通调节阀Ⅲ中的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开启,热水二通调节阀Ⅳ和热水二通调节阀V开启,热水二通调节阀Ⅰ作为负荷调节阀门,根据机组负荷调节阀门的开启度,其他阀门处于关闭状态。
当该机组同时运行制冷和制热时,冷水通过蒸发器Ⅱ的换热管;
热水依次通过吸收器Ⅰ的换热管和冷凝器Ⅰ的换热管,最终流入水-水热交换器Ⅱ,同时热水从进水管Ⅲ流入,并与从水-水热交换器Ⅱ流出的热水混合,从水-水热交换器Ⅱ流出的热水和从水-水热交换器Ⅰ流出的热水汇合;
热源水依次经过发生器Ⅱ的换热管、水-水热交换器Ⅰ、发生器Ⅰ的换热管、水-水热交换器Ⅱ、蒸发器Ⅰ的换热管、吸收器Ⅱ的换热管、冷凝器Ⅱ的换热管。
当利用该机组单独运行制冷时,热水三通调节阀Ⅱ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开启,热水三通调节阀Ⅲ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开启,热水二通调节阀Ⅴ开启,其中热水三通调节阀Ⅰ作为负荷调节阀门,根据机组的负荷调节热水三通阀I的开度,其他阀门关闭。
当该机组单独运行制冷时,冷水通过蒸发器Ⅱ的换热管;
冷却水依次经过吸收器Ⅱ的换热管和冷凝器Ⅱ的换热管;
热源水经过发生器Ⅱ的换热管。
当利用该机组单独运行时制热时,热水三通调节阀Ⅲ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开启,热水二通调节阀Ⅱ开启,热水二通调节阀Ⅲ作为负荷调节阀门,根据机组负荷调整热水二通阀III开启度,其他阀门处于关闭状态。
当利用该机组单独运行时制热时,热水依次通过吸收器Ⅰ的换热管和冷凝器Ⅰ的换热管,在通过水-水热交换器Ⅱ;
热源水依次经过发生器Ⅰ的换热管、水-水热交换器Ⅱ和蒸发器Ⅰ的换热管,从蒸发器Ⅰ流出的热源水通过热水三通调节阀Ⅲ流出。
所述吸收器Ⅰ底部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路Ⅰ与发生器Ⅰ顶部的喷淋装置连接,吸收器Ⅰ底部的出液口处设有稀溶液泵Ⅰ,发生器Ⅰ底部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路Ⅱ与吸收器Ⅰ顶部的喷淋装置连接,冷凝器Ⅰ底部的出液口与蒸发器Ⅰ的进液口连接,蒸发器Ⅰ底部的出液口与蒸发器Ⅰ顶部的喷淋装置连接,蒸发器Ⅰ底部的出液口处设有冷剂泵Ⅰ,连接管路Ⅰ和连接管路Ⅱ之间设有低温溶液热交换器。
所述吸收器Ⅱ底部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路Ⅲ与发生器Ⅱ顶部的喷淋装置连接,吸收器Ⅱ5底部的出液口处设有稀溶液泵Ⅱ,发生器Ⅱ底部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路Ⅳ与吸收器Ⅱ顶部的喷淋装置连接,冷凝器Ⅱ底部的出液口与蒸发器Ⅱ的进液口连接,蒸发器Ⅱ底部的出液口与蒸发器Ⅱ顶部的喷淋装置连接,蒸发器Ⅱ底部的出液口处设有冷剂泵Ⅱ,连接管路Ⅲ和连接管路Ⅳ之间设有高温溶液热交换器。
所述吸收器Ⅰ和蒸发器Ⅰ之间的蒸汽连接通道内设有挡液板Ⅲ,发生器Ⅰ和冷凝器Ⅰ之间的蒸汽连接通道内设有挡液板Ⅰ,发生器Ⅱ和冷凝器Ⅱ之间的蒸汽连接通道内设有挡液板Ⅱ,吸收器Ⅱ和蒸发器Ⅱ的蒸汽连接通道内设有挡液板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可以将热水排水温度降低至35℃甚至更低;
(2)通过该机组可以同时获取冷水和热水;
(3)该机组既可以实现热回收,作为热回收机组可以深层利用低品位的热源,减少能源浪费、环境热污染,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排的目的,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政策。
附图说明
图1是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循环原理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流程示意图。
图中:1吸收器Ⅰ;2蒸发器Ⅰ;3发生器Ⅰ;4冷凝器Ⅰ;5吸收器Ⅱ;6蒸发器Ⅱ;7发生器Ⅱ;8冷凝器Ⅱ;9低温溶液热交换器;10高温溶液热交换器;11水-水热交换器Ⅰ;12水-水热交换器Ⅱ;13稀溶液泵Ⅰ;14稀溶液泵Ⅱ;15冷剂泵Ⅰ;16冷剂泵Ⅱ;17挡液板Ⅰ;18挡液板Ⅱ;19挡液板Ⅲ;20挡液板Ⅳ;21热水三通调节阀Ⅰ;22热水三通调节阀Ⅱ;23热水三通调节阀Ⅲ;24热水二通调节阀Ⅰ;25热水二通调节阀Ⅱ;26热水二通调节阀Ⅲ;27热水二通调节阀Ⅳ;28热水二通调节阀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两段式全热回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水型机冷水机组包括制冷系统和制热系统,其中的制热系统包括发生器Ⅰ3、冷凝器Ⅰ4、吸收器Ⅰ1和蒸发器Ⅰ2,通过该制热系统制取热水。制冷系统包括发生器Ⅱ7、冷凝器Ⅱ8、吸收器Ⅱ5和蒸发器Ⅱ6,通过该制冷系统制取冷水。蒸发器Ⅰ2和蒸发器Ⅱ6采用重力滴淋的方式。吸收器Ⅰ1和蒸发器Ⅰ2之间的蒸汽连接通道内设有挡液板Ⅲ19,发生器Ⅰ3和冷凝器Ⅰ4之间的蒸汽连接通道内设有挡液板Ⅰ17,发生器Ⅱ7和冷凝器Ⅱ8之间的蒸汽连接通道内设有挡液板Ⅱ18,吸收器Ⅱ5和蒸发器Ⅱ6的蒸汽连接通道内设有挡液板Ⅳ20。通过设置挡液板,防止液滴随冷剂蒸汽流动引起冷剂污染或冷、热损失。
吸收器Ⅰ1底部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路Ⅰ与发生器Ⅰ3顶部的喷淋装置连接,吸收器Ⅰ1底部的出液口处设有稀溶液泵Ⅰ13,通过稀溶液泵Ⅰ13,将吸收器Ⅰ1内的稀溶液抽入发生器Ⅰ3内。发生器Ⅰ3底部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路Ⅱ与吸收器Ⅰ1顶部的喷淋装置连接。冷凝器Ⅰ4底部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路与蒸发器Ⅰ2的进液口连接,蒸发器Ⅰ2底部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路与蒸发器Ⅰ2顶部的喷淋装置连接,蒸发器Ⅰ2底部的出液口处设有冷剂泵Ⅰ15,通过冷剂泵Ⅰ15,将蒸发器Ⅰ2内的冷剂抽送至蒸发器Ⅰ顶部的喷淋装置内。连接管路Ⅰ和连接管路Ⅱ之间设有低温溶液热交换器9。
稀溶液泵Ⅰ13将吸收器Ⅰ1内的稀溶液抽入发生器Ⅰ3内,并通过顶部的喷淋装置喷淋在收发生器Ⅰ3内的换热管表面。稀溶液吸收发生器Ⅰ3的换热管内的溶液的热量,冷剂吸热后蒸发为冷剂蒸汽,冷剂蒸汽通过冷凝器Ⅰ4和发生器Ⅰ3之间的挡液板Ⅰ17进入冷凝器Ⅰ4内,同时稀溶液浓缩为浓溶液,浓溶液通过连接管路Ⅱ流入吸收器Ⅰ1顶部的喷淋装置内。冷凝器Ⅰ4内,冷凝器Ⅰ4的换热管内的溶液吸收冷剂蒸汽的热量,冷剂蒸汽放热后凝结为冷剂水,冷剂水流入蒸发器Ⅰ2内,并通过其底部的冷剂泵Ⅰ15抽至顶部的喷淋装置,通过喷淋装置喷淋在蒸发器Ⅰ的换热管表面,冷剂吸收蒸发器Ⅰ的换热管内的溶液热量,蒸发为冷剂蒸汽,并通过蒸发器Ⅰ2和吸收器Ⅰ1之间的挡液板Ⅲ19进入吸收器Ⅰ1内。喷淋在吸收器Ⅰ换热管表面的浓溶液吸收冷剂蒸汽,浓溶液变为稀溶液,同时释放吸收热,该吸收热被吸收器Ⅰ换热管内的循环溶液吸收,从而实现了制热系统内的冷剂循环。在低温溶液热交换器9内,从发生器Ⅰ3流出的浓溶液吸收从吸收器Ⅰ1流出的稀溶液的热量。
吸收器Ⅱ5底部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路Ⅲ与发生器Ⅱ7顶部的喷淋装置连接,吸收器Ⅱ5底部的出液口处设有稀溶液泵Ⅱ14,通过稀溶液泵Ⅱ14,将吸收器Ⅱ5内的稀溶液抽入发生器Ⅱ7内。发生器Ⅱ7底部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路Ⅳ与吸收器Ⅱ5顶部的喷淋装置连接。冷凝器Ⅱ8底部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路与蒸发器Ⅱ6的进液口连接,蒸发器Ⅱ6底部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路与蒸发器Ⅱ6顶部的喷淋装置连接,蒸发器Ⅱ6底部的出液口处设有冷剂泵Ⅱ16,通过冷剂泵Ⅱ16,将蒸发器Ⅱ6内的冷剂抽送至蒸发器Ⅱ顶部的喷淋装置内。连接管路Ⅲ和连接管路Ⅳ之间设有高温溶液热交换器10。
稀溶液泵Ⅱ14将吸收器Ⅱ5内的稀溶液抽入发生器Ⅱ7内,并通过顶部的喷淋装置喷淋在收发生器Ⅱ7内的换热管表面。稀溶液吸收发生器Ⅱ7的换热管内的溶液的热量,冷剂吸热后蒸发为冷剂蒸汽,冷剂蒸汽通过冷凝器Ⅱ8和发生器Ⅱ7之间的挡液板Ⅱ18进入冷凝器Ⅱ8内,同时稀溶液浓缩为浓溶液,浓溶液通过连接管路Ⅱ流入吸收器Ⅱ5顶部的喷淋装置内。冷凝器Ⅱ8内,冷凝器Ⅱ8的换热管内的溶液吸收冷剂蒸汽的热量,冷剂蒸汽放热后凝结为冷剂水,冷剂水流入蒸发器Ⅱ6内,并通过其底部的冷剂泵Ⅱ16抽至顶部的喷淋装置,通过喷淋装置喷淋在蒸发器Ⅱ的换热管表面,冷剂吸收蒸发器Ⅱ的换热管内的溶液热量,蒸发为冷剂蒸汽,并通过蒸发器Ⅱ6和吸收器Ⅱ5之间的挡液板Ⅳ20进入吸收器Ⅱ5内。喷淋在吸收器Ⅱ换热管表面的浓溶液吸收冷剂蒸汽,浓溶液变为稀溶液,同时释放吸收热,该吸收热被吸收器Ⅱ换热管内的循环溶液吸收,从而实现了制冷系统内的冷剂循环。在高温溶液热交换器10内,从发生器Ⅱ7流出的浓溶液吸收从吸收器Ⅱ5流出的稀溶液的热量。
蒸发器Ⅱ6中的换热管入口为冷水入口,换热管出口为冷水出口,冷水进入蒸发器Ⅱ6的换热管内后,冷水的热量被蒸发器Ⅱ6内的冷剂吸收,冷剂蒸发为冷剂蒸汽,同时冷水的温度降低至目标温度。
吸收器Ⅱ5内的换热管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冷凝器Ⅱ8内的换热管入口连接,冷凝器Ⅱ8内的换热管出口处设有出水管Ⅰ,吸收器Ⅱ5内的换热管入口处设有热水三通调节阀Ⅲ23,吸收器Ⅱ5内的换热管入口管与热水三通调节阀Ⅲ23的第三接口连接。
吸收器Ⅰ1内的换热管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冷凝器Ⅰ4的换热管入口连接,冷凝器Ⅰ4的换热管出口与水-水热交换器Ⅱ12连接。水-水热交换器Ⅱ12的出水管路上连接有进水管Ⅲ,进水管Ⅲ上设有热水二通调节阀Ⅳ27,通过热水二通调节阀Ⅳ27,调整是否有热水流入进水管Ⅲ内。当热水二通调节阀Ⅳ27处于打开状态时,从水-水热交换器Ⅱ12中流出的热水和从进水管Ⅲ中的热水混合。
发生器Ⅱ7的换热管入口与进水管Ⅰ连接,发生器Ⅱ7的换热管入口处设有热水二通调节阀Ⅴ28,进水管Ⅰ和出水管Ⅰ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热水二通调节阀Ⅰ24。发生器Ⅱ7的换热管出口处设有热水三通调节阀Ⅱ22,发生器Ⅱ7的换热管出口与热水三通调节阀Ⅱ22的第一接口连通,热水三通调节阀Ⅱ22的第三接口与热水三通调节阀Ⅰ21的第一接口连接,热水三通调节阀Ⅰ21的第二接口与进水管Ⅰ连通,热水三通调节阀Ⅰ21的第三接口连接有出水管。
发生器Ⅰ3的换热管入口通过进水管Ⅱ与热水三通调节阀Ⅱ22的第二接口连通,发生器Ⅰ3的换热管出口通过连接管路Ⅲ与蒸发器Ⅰ2的换热管入口连接,蒸发器Ⅰ2的换热管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热水三通调节阀Ⅲ23的第二接口连通。
进水管Ⅲ和进水管Ⅱ之间设有水-水热交换器Ⅰ11,热水二通调节阀Ⅳ27位于水-水热交换器Ⅰ11的后方。进水管Ⅱ与进水管Ⅰ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热水二通调节阀Ⅱ25。热水三通调节阀Ⅲ23的第一接口与进水管Ⅰ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热水二通调节阀Ⅲ26。连接管路Ⅲ和冷凝器Ⅰ换热管出口处的出水管路之间设有水-水热交换器Ⅱ12。
当利用该机组同时运行制冷和制热时,此时热水三通调节阀Ⅱ22中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开启,热水三通调节阀Ⅲ23中的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开启,热水二通调节阀Ⅳ27和热水二通调节阀V28开启,此时热水二通调节阀Ⅰ24作为负荷调节阀门,根据机组负荷调节热水三通阀I24的开启度,其他阀门均处于关闭状态。
冷水通过蒸发器Ⅱ6的换热管,冷水的热量被蒸发器Ⅱ6内的冷剂蒸发吸收,冷水的温度降低到目标温度,当冷水出口温度偏离设定值时,控制热水二通调节阀Ⅰ24的开启度,实现机组的负荷调节,也可以通过改变冷水的流量调节负荷。
热水依次通过吸收器Ⅰ1和冷凝器Ⅰ4的换热管,在吸收器Ⅰ1内,浓溶液吸收冷剂蒸汽产生的吸收热被换热管内的热水吸收。在冷凝器Ⅰ4内,其换热管内的热水吸收冷剂蒸汽的热量,使冷剂蒸汽凝结为冷却水,最终流入水-水热交换器Ⅱ12内,在水-水热交换器Ⅱ12内,热水吸收从发生器Ⅰ3的换热管内流出的热源水的热量。与此同时,热水二通调节阀Ⅳ27打开,热水通过进水管Ⅲ流入水-水热交换器Ⅰ11内,在水-水热交换器Ⅰ11内进水管Ⅲ中的热水吸收从发生器Ⅱ7流出的热源水的热量。从水-水热交换器Ⅱ12流出的热水和从进水管Ⅲ中的热水混合。在热水的上述流动过程中,热水的温度升高,从水-水热交换器Ⅱ12流出的热水和从水-水热交换器Ⅰ11流出的热水混合,达到热水的需求温度。
热源水依次经过发生器Ⅱ7的换热管、水-水热交换器Ⅰ11、发生器Ⅰ3的换热管、水-水热交换器Ⅱ12、蒸发器Ⅰ2的换热管、吸收器Ⅱ5的换热管、冷凝器Ⅱ8的换热管,在发生器Ⅱ7内,冷剂水吸收换热管内热源水的热量,蒸发为冷剂蒸汽。在水-水热交换器Ⅰ11内,出水管Ⅲ内的热水吸收进水管Ⅱ内热源水的热量。在发生器Ⅰ3内,冷剂水吸收换热管内热源水的热量,蒸发为冷剂蒸汽。在水-水热交换器Ⅱ12内,出水管路内的热水吸收连接管路Ⅲ内热源水的热量。在蒸发器Ⅰ2内,冷剂水吸收换热管内热源水的热量,蒸发为冷剂蒸汽。在吸收器Ⅱ5内,浓溶液吸收冷剂蒸汽的过程中释放吸收热,该吸收热被换热管内的热源水吸收。在冷凝器Ⅱ8内,冷剂蒸汽放热后凝结为冷剂水,其释放的热量被换热管内的热源水吸收。热源水经过梯度降温,最终温度可降至35℃或者更低的温度。
当利用该机组单独运行制冷时,此时热水三通调节阀Ⅱ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开启,热水三通调节阀Ⅲ23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开启,热水二通调节阀Ⅴ28开启,其中热水三通调节阀Ⅰ21作为负荷调节阀门,根据机组负荷调节热水三通阀I21的开度,其他阀门关闭。
冷水通过蒸发器Ⅱ6的换热管,冷水的热量被蒸发器Ⅱ6内的冷剂蒸发吸收,冷水的温度降低到目标温度,当冷水的出口温度偏离设定值时,控制热水三通调节阀Ⅰ21的开启度,实现机组的负荷调节,也可以通过改变冷水的流量调节负荷。
冷却水依次经过吸收器Ⅱ5的换热管和冷凝器Ⅱ8的换热管,在吸收器Ⅱ5内,浓溶液吸收冷剂蒸汽产生的吸收热被换热管内的冷却水吸收。在冷凝器Ⅱ8内,其换热管内的冷却水吸收冷剂蒸汽的热量,使冷剂蒸汽凝结为冷剂水。冷却水依次经过吸收器Ⅱ5和冷凝器Ⅱ8的过程中,带走机组产生的热量,为机组提供持续运行的环境。
热源水经过发生器Ⅱ7的换热管,在发生器Ⅱ7内,稀溶液吸收发生器Ⅱ7换热管内热源水的热量,冷剂吸热蒸发产生冷剂蒸汽,同时将稀溶液浓缩为浓溶液,为机组运行提供动力。
当利用该机组单独运行时制热时,热水三通调节阀Ⅲ23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开启,热水二通调节阀Ⅱ25开启,其中热水二通调节阀Ⅲ26作为负荷调节阀门,根据机组负荷调节热水二通阀III26的开度,其他阀门处于关闭状态。
热水依次通过吸收器Ⅰ1的换热管和冷凝器Ⅰ4的换热管,在吸收器Ⅰ1内,浓溶液吸收冷剂蒸汽产生的吸收热被换热管内的热水吸收。在冷凝器Ⅰ4内,其换热管内的热水吸收冷剂蒸汽的热量,使冷剂蒸汽凝结为冷却水。之后通过水-水热交换器Ⅱ12,在水-水热交换器Ⅱ12内,热水吸收从发生器Ⅰ3的换热管内流出的热源水的热量,使热水温度升高达到需求温度。
热源水依次经过发生器Ⅰ3的换热管、水-水热交换器Ⅱ12和蒸发器Ⅰ2的换热管,在发生器Ⅰ3内,冷剂水吸收换热管内热源水的热量,蒸发为冷剂蒸汽。在水-水热交换器Ⅱ12内,出水管路内的热水吸收连接管路Ⅲ内热源水的热量。在蒸发器Ⅰ2内,冷剂水吸收换热管内热源水的热量,蒸发为冷剂蒸汽。从蒸发器Ⅰ2流出的热源水通过热水三通调节阀Ⅲ23流出。热源水经过梯度降温,最终温度可降至35℃甚至更低。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两段式全热回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水型机冷水机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两段式全热回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水型机冷水机组,包括制热系统和制冷系统,制热系统包括发生器Ⅰ(3)、冷凝器Ⅰ(4)、吸收器Ⅰ(1)和蒸发器Ⅰ(2),制冷系统包括发生器Ⅱ(7)、冷凝器Ⅱ(8)、吸收器Ⅱ(5)和蒸发器Ⅱ(6),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Ⅱ(6)中的换热管入口为冷水入口,换热管出口为冷水出口;
所述吸收器Ⅱ(5)内的换热管出口与冷凝器Ⅱ(8)内的换热管入口连接,冷凝器Ⅱ(8)内的换热管出口处设有出出水管Ⅰ,吸收器Ⅱ(5)内的换热管入口处设有热水三通调节阀Ⅲ(23),吸收器Ⅱ(5)内的换热管入口管与热水三通调节阀Ⅲ(23)的第三接口连接;
所述吸收器Ⅰ(1)内的换热管出口与冷凝器Ⅰ(4)的换热管入口连接,冷凝器Ⅰ(4)的换热管出口与水-水热交换器Ⅱ(12)连接,水-水热交换器Ⅱ(12)的出水管路上连接有进水管Ⅲ,进水管Ⅲ上设有热水二通调节阀Ⅳ(27);
所述发生器Ⅱ(7)的换热管入口与进水管Ⅰ连接,发生器Ⅱ(7)的换热管入口处设有热水二通调节阀Ⅴ(28),进水管Ⅰ和出水管Ⅰ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热水二通调节阀Ⅰ(24),发生器Ⅱ(7)的换热管出口处设有热水三通调节阀Ⅱ(22),发生器Ⅱ(7)的换热管出口与热水三通调节阀Ⅱ(22)的第一接口连通,热水三通调节阀Ⅱ(22)的第三接口与热水三通调节阀Ⅰ(21)的第一接口连接,热水三通调节阀Ⅰ(21)的第二接口与进水管Ⅰ连通,热水三通调节阀Ⅰ(21)的第三接口连接有出水管;
所述发生器Ⅰ(3)的换热管入口通过进水管Ⅱ与热水三通调节阀Ⅱ(22)的第二接口连通,发生器Ⅰ(3)的换热管出口通过连接管路Ⅲ与蒸发器Ⅰ(2)的换热管入口连接,蒸发器Ⅰ(2)的换热管出口与热水三通调节阀Ⅲ(23)的第二接口连通;
所述进水管Ⅲ和进水管Ⅱ之间设有水-水热交换器Ⅰ(11),热水二通调节阀Ⅳ位于水-水热交换器Ⅰ(11)的后方,进水管Ⅱ与进水管Ⅰ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热水二通调节阀Ⅱ(25),热水三通调节阀Ⅲ(23)的第一接口与进水管Ⅰ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热水二通调节阀Ⅲ(26),连接管路Ⅲ和冷凝器Ⅰ换热管出口处的出水管路之间设有水-水热交换器Ⅱ(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段式全热回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水型机冷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器Ⅰ(1)底部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路Ⅰ与发生器Ⅰ(3)顶部的喷淋装置连接,吸收器Ⅰ(1)底部的出液口处设有稀溶液泵Ⅰ(13),发生器Ⅰ(3)底部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路Ⅱ与吸收器Ⅰ(1)顶部的喷淋装置连接,冷凝器Ⅰ(4)底部的出液口与蒸发器Ⅰ(2)的进液口连接,蒸发器Ⅰ(2)底部的出液口与蒸发器Ⅰ(2)顶部的喷淋装置连接,蒸发器Ⅰ(2)底部的出液口处设有冷剂泵Ⅰ(15),连接管路Ⅰ和连接管路Ⅱ之间设有低温溶液热交换器(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段式全热回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水型机冷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器Ⅱ(5)底部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路Ⅲ与发生器Ⅱ(7)顶部的喷淋装置连接,吸收器Ⅱ(5)底部的出液口处设有稀溶液泵Ⅱ(14),发生器Ⅱ(7)底部的出液口通过连接管路Ⅳ与吸收器Ⅱ(5)顶部的喷淋装置连接,冷凝器Ⅱ(8)底部的出液口与蒸发器Ⅱ(6)的进液口连接,蒸发器Ⅱ(6)底部的出液口与蒸发器Ⅱ(6)顶部的喷淋装置连接,蒸发器Ⅱ(6)底部的出液口处设有冷剂泵Ⅱ(16),连接管路Ⅲ和连接管路Ⅳ之间设有高温溶液热交换器(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段式全热回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水型机冷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器Ⅰ(1)和蒸发器Ⅰ(2)之间的蒸汽连接通道内设有挡液板Ⅲ(19),发生器Ⅰ(3)和冷凝器Ⅰ(4)之间的蒸汽连接通道内设有挡液板Ⅰ(17),发生器Ⅱ(7)和冷凝器Ⅱ(8)之间的蒸汽连接通道内设有挡液板Ⅱ(18),吸收器Ⅱ(5)和蒸发器Ⅱ(6)的蒸汽连接通道内设有挡液板Ⅳ(20)。
CN202222032687.XU 2022-08-03 2022-08-03 两段式全热回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水型机冷水机组 Active CN2185834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32687.XU CN218583470U (zh) 2022-08-03 2022-08-03 两段式全热回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水型机冷水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32687.XU CN218583470U (zh) 2022-08-03 2022-08-03 两段式全热回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水型机冷水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83470U true CN218583470U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61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32687.XU Active CN218583470U (zh) 2022-08-03 2022-08-03 两段式全热回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水型机冷水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834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97483B (zh) 回收烟气余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102997482B (zh) 采暖工况回收烟气余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103983042A (zh) 一种太阳能室内冷热一体化系统
US20220042717A1 (en) Semi-open high-temperature heat pump system and working method thereof
CN111780451B (zh) 一种能单效供热的蒸汽双效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CN201281489Y (zh) 热水蒸汽补热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CN203011002U (zh) 带烟气阀回收烟气余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105444457A (zh) 一种两级式吸收制冷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203010995U (zh) 回收烟气余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218583470U (zh) 两段式全热回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水型机冷水机组
CN107843026A (zh) 一种利用太阳能的制冷系统
CN201218626Y (zh) 一种中温太阳能驱动且冷热双向利用的第三种吸收式热泵
CN208108536U (zh) 一种低温余热回收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系统
CN103512271B (zh) 带烟气换热器的直燃三用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102997496B (zh) 带烟气阀回收烟气余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215412604U (zh) 一种余热利用系统
CN117029254A (zh) 蒸发器冷凝水回收利用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201724465U (zh)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
CN208567199U (zh) 一种地热能空气源吸收式热泵装置
CN108397931B (zh) 一种环保高效节能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108534207B (zh) 带尖峰加热的可直接供热第一类溴化锂热泵机组
CN201662277U (zh) 一种多功能蒸汽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
CN1141536C (zh) 一种喷射吸收式中央空调
CN112815576A (zh) 一种太阳能利用综合节能系统
CN217763718U (zh) 深度回收型烟气热水型冷温水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