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52402U - 夹层破口封堵器械 - Google Patents

夹层破口封堵器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52402U
CN218552402U CN202222056070.1U CN202222056070U CN218552402U CN 218552402 U CN218552402 U CN 218552402U CN 202222056070 U CN202222056070 U CN 202222056070U CN 218552402 U CN218552402 U CN 2185524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each
distal end
spring
arc
anchor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5607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彦慧
陈伊璐
张博纬
吴伟一
朱永锋
屠春霖
耿真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inimally Invasive Heart Pulse Medical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nimally Invasive Heart Pulse Medical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nimally Invasive Heart Pulse Medical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nimally Invasive Heart Pulse Medical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5607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524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524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524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其具有锚定机构和弹簧圈,锚定机构包括锚钩主体和锚钩钩体,锚钩主体为具有内腔的管状结构且锚钩主体的近端通过内腔与弹簧圈的近端相连,锚钩钩体的远端为自由端且能相对锚钩主体的远端自由弹开和被压缩,弹簧圈呈预定三维形状,通过锚定机构实现精准锚定,且弹簧圈本身在自由状态下呈预定三维形状,同时兼具自适应性和保型能力,且不会在血流或者重力的作用下移位,实现了破口精准封堵,且能有效适应绝大多数患者夹层远端破口的解剖特征。

Description

夹层破口封堵器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夹层破口封堵器械。
背景技术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是目前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治疗方式。大部分主动脉夹层患者会同时并发多处破口,目前腔内修复术治疗的原理是采用裸支架封堵夹层的近端破口,但远端破口因存在分支血管而不能使用裸支架隔绝。旷置远端破口将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脏器分支灌注不良,形成夹层动脉瘤,甚至破裂死亡等。
然而,现有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存在以下缺陷:(1)现有的封堵盘或封堵器不能适应所有夹层远端破口的解剖特征,如破口位于夹层内膜片边缘的情况;(2)现有的弹簧圈作为封堵器,需要弹簧圈数量多,且弹簧圈易脱落,容易产生移位风险,导致患者面临血栓、缺血等严重后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层破口封堵器械,能防止器械移位,同时兼具自适应性和保型能力,适用于更多夹层破口类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包括锚定机构和弹簧圈;其中,所述锚定机构包括锚钩主体和锚钩钩体,所述锚钩主体为具有内腔的管状结构,所述锚钩主体的近端与所述弹簧圈的近端相连,所述锚钩主体的远端与所述锚钩钩体的近端相连,所述锚钩构体包括至少2个杆状结构,所述锚钩钩体的远端为自由端且能相对所述锚钩主体的远端自由弹开和被压缩;所述弹簧圈以预定三维形状与所述锚定机构连接。
可选地,在自由状态下,所述锚钩构体与所述锚钩主体的轴心呈预定夹角,所述预定夹角为30°至90°。
可选地,所述弹簧圈的近端伸入到所述锚钩主体的内腔中,并与所述锚钩主体的近端机械连接或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
可选地,所述杆状结构的从近端到远端是等宽的,或者是逐渐变宽的,或者是所述杆状结构的远端端部相对所述杆状结构的其他部位较宽,且远端端部外外缘圆滑的。
可选地,所述弹簧圈包括芯丝和弹簧丝,所述芯丝为形状记忆材料且在自由状态下呈所述预定三维形状,所述弹簧丝以所述芯丝为轴并螺旋缠绕在所述芯丝上。
可选地,所述芯丝在自由状态下具有直段单元以及多个类圆弧单元;所述芯丝的近端为所述直段单元且所述直段单元的一端与所述锚定主体的近端相连,所述直段单元的另一端与一个所述类圆弧单元相连,多个所述类圆弧单元分布在同一半球体的球面或同一半椭球体的椭球面上且紧贴所述半球体的球面或所述半椭球体的椭球面绕制成型,所述直段单元位于所述弹簧圈的中心轴上,以使得所述锚定机构居中连接所述弹簧圈。
可选地,多个所述类圆弧单元在同一半球体的球面或同一半椭球体的椭球面上至少分布为一层,且同一层中至少有两个所述类圆弧单元之间有重叠。
可选地,多层所述类圆弧单元沿着从所述半球体的球面顶部到底部或者从所述半椭球体的椭球面顶部到底部的方向逐层布设,且后一层所述类圆弧单元的顶部压在前一层所述类圆弧单元的底部上。
可选地,所述弹簧圈还包括促栓纤毛,所述促栓纤毛通过打结或缠绕的方式固定在所述芯丝或弹簧丝上,并呈未加捻状态和/或加捻状态。
可选地,所述促栓纤毛的单边长度小于或等于相邻所述促栓纤毛之间的间距。
可选地,至少部分所述杆状结构的远端和/或中间部位设有显影结构。
可选地,所述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还包括连接所述弹簧圈远端的解脱件。
可选地,所述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还包括具有管腔的裸支架,所述锚定机构的锚钩钩体搭接在所述裸支架的管腔的内壁上,与所述锚定机构连接的所述弹簧圈位于所述裸支架的管腔的外壁上,所述裸支架具有镂空结构,所述锚定机构用于插入所述镂空结构而与所述裸支架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之一:
1、本实用新型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可通过锚定机构实现精准锚定,且弹簧圈本身在自由状态下呈预定三维形状,且不会在血流或者重力的作用下移位,由此解决了现有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存在的移位风险的问题,实现了破口精准封堵,且具有一定自适应性,能有效适应绝大多数患者夹层远端破口的解剖特征。
2、弹簧圈本身在自由状态下能呈预定三维形状,因此能够相对现有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减少弹簧圈使用数量,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3、弹簧圈通过芯丝叠绕定型成的一层及以上的类圆弧单元构成半球型或半椭球型的三维结构,可以同时兼具良好的封堵性、自适应性和保型性,能够更广泛适用于多种破口类型且可提高破口封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锚定机构被压缩在输送导管的管腔内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锚定机构处于自由状态(即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弹簧圈处于拉直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芯丝绕制成型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弹簧圈处于自由状态下(即被解脱释放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被预装到输送系统中的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被应用到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锚定到裸支架上的状态示意图。
图10至图14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中的锚钩钩体上设置显影结构的不同示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不同形式实施,而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将使公开彻底和完全,并且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全地传递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层和区的尺寸以及相对尺寸可能被夸大。自始至终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应当明白,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上”、“连接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其可以直接地在其它元件或层上、连接其它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上”、“直接连接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则不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器件可以另外地取向(旋转90度或其它取向)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描述语相应地被解释。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例并且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的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明白术语“包括”用于确定可以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更多其它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组的存在或添加。在此使用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本文中术语“近端”为靠近心脏的一端。同时,本申请中靠近血管真腔的一侧为内侧,反之为外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请参考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其包括为锚定机构100、弹簧圈200和解脱件300。
可选地,锚定机构100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其选材为具有形状记忆的金属管材。作为一种示例,锚定机构100可由镍钛合金的金属管材经激光切割定型而成。
请重点参考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锚定机构100包括锚钩主体101和锚钩钩体,锚钩主体101为管状结构,其具有轴向贯通的内腔103,且弹簧圈200的近端伸入到内腔103中并与锚钩主体101的近端机械连接或通过焊接等方式相连。锚钩钩体包括至少2个杆状结构102,杆状结构102的数量还可以为多个(例如3个或3个以上),且各个杆状结构102沿锚钩主体101的远端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分布。所有杆状结构102的近端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以形成锚钩钩体的近端,且与锚钩主体101的远端相连,各个杆状结构102的远端为自由端且能相对锚钩主体101的远端自由弹开和被压缩,且在自由弹开状态(即自由状态)下,各个杆状结构102相对于锚钩主体101的中心轴(或称为轴心)张开预定夹角。优选地,各个杆状结构102相对于锚钩主体101的中心轴展开的角度相同,以使在夹层破口封堵器械植入到体内后,各个杆状结构102上承受的力相同。作为一种示例,该预定夹角θ为30°至90°,角度越大,锚定机构100的空间占位越小,且与弹簧圈200的扣合性越好。
具体请参考图3,图3的实施例中,锚钩钩体具有4个杆状结构102,其中4个杆状结构102相对锚钩主体101展开后,两个杆状结构102凸出纸面且与纸面内锚钩主体101的中心轴的夹角θ为30°至90°(图未示出),两个杆状结构102平行于纸面(即在纸面内),则平行于纸面的杆状结构102与锚钩主体101的中心轴的夹角θ为30°至90°。
请结合图2、图3和图7,各个杆状结构102在被压缩到一定程度时能够贴紧弹簧圈200,以使得锚定机构100可以被压缩在一定尺寸的输送导管400的管腔内,且在输送导管400的管腔移除后,各个杆状结构102的远端能够自由弹开,以使得锚定机构100即可恢复至预制形状(例如呈伞架形状)。
可选地,如图1所示,弹簧圈200的近端穿过锚钩主体101的内腔103并与锚钩主体101的近端对齐且通过激光焊接在一起,进一步地,锚钩主体101的近端连同焊接在一起的弹簧圈200的近端的外表面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融化成圆滑的球面,且是封闭的(即内腔103的近端是封闭的),以免损伤血管;各个杆状结构102的远端的端部外缘(或者说外沿)为圆滑的(或者说圆钝的),呈类圆弧形状,例如是圆弧形或者近似圆弧形,以免损伤血管。
其中,杆状结构102的形状和宽度等设计不做具体限定,其需要满足对植入和封堵所需的机械强度和安全性要求。
作为一种示例,杆状结构102从近端到远端的宽度,是等宽的,或逐渐变宽的,或先变窄后变宽的,或者,杆状结构102的远端端部相对杆状结构102的其他部位较宽且远端端部的外缘是圆滑的,等等。其中,优选地,杆状结构102从近端到远端的宽度为逐渐变宽的且远端端部外缘是圆滑的,或者,杆状结构102的远端端部相对杆状结构102的其他部位较宽且外缘圆滑的,如图11至图14,由此使得锚钩钩体102具有更宽的远端,且该远端端部圆滑,与血管的接触面积相对更大,由此可以相对地更能减小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强,进而减少其对血管壁的刺激或损伤,而且杆状结构102较窄的近端还可以使锚定机构100更易定型和推送。
弹簧圈200在自由状态下具有预定三维形状。该预定三维形状例如为半球冠型或半椭球型的三维形状。应当理解的是,当弹簧圈200为半球冠型的三维形状结构(即半球体)时,其结构相当于是一个圆球体被一个平面所截后剩余的结构,不仅仅限于圆球体被球直径所在的平面所截后得到的半球,也可以是大于或小于半球的结构。而当弹簧圈200为半椭球型的三维形状结构时,其不仅仅限于是一个椭球体被长轴或短轴所在的一个平面所截后得到的结构,也可以是沿平行于长轴的方向的任意直线或者平行于短轴的方向的任意直线所在的平面所截后得到的结构。
请重点参考图1、图4至图6,弹簧圈200由芯丝201、弹簧丝202和促栓纤毛203组成。芯丝201为形状记忆材料,例如具有形状记忆的金属材料(例如为镍钛合金等弹性金属材料),可通过热定型的方式制作成能在自由状态下呈预定三维形状的结构,其在被压缩到输送导管400的管腔内后可被拉直,而在被输送至目标位置处释放后,可恢复至该预定三维形状。
作为一种示例,芯丝201由直段单元201b和至少3个类圆弧单元201a组成。
其中,所有的类圆弧单元201a分布在同一模具500(为半球体或半椭球体)的表面上,其形成方法例如是:将芯丝201紧贴模具500的表面(即半球体的球面或半椭球体的椭球面)绕制成多个呈圆形或者类圆形的类圆弧单元201a,且在模具500的表面上可以重叠绕制至少一层类圆弧单元201a,相邻两层和/或同一层相邻的类圆弧单元201a中至少有两个类圆弧单元201a有重叠,且相应的类圆弧单元201a的重叠面积可以根据需求调整。例如,每层类圆弧单元201a中的相邻两个类圆弧单元201a有近半圆的重叠,相邻两层中相应的类圆弧单元201a也有近半圆的重叠。
另外,各个类圆弧单元201a的形状、尺寸可以是完全相同的,可以是不完全相同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对此不作具体限定。作为一种示例,所有的类圆弧单元201a的大小均相同。作为另一种示例,同一层类圆弧单元201a的大小相同,不同层的类圆弧单元201a的大小不同。作为又一种示例,同一层的类圆弧单元201a的直径相同,后一层中的类圆弧单元201a数量多于或等于前一层中的类圆弧单元201a数量,且后一层中的类圆弧单元201a的直径大于前一层中的类圆弧单元201a的直径。
一个直段单元201b用于与锚定主体101相连,具体地,该直段单元201b的一端通过内腔103与锚定主体101相连接,另一端与其中一个类圆弧单元201a相连接。
优选地,在自然状态下,直段单元201b沿着呈预定三维形状的弹簧圈200的中心轴延伸且向外伸出,由此使得锚定主体101能够从弹簧圈200的中心轴处连接弹簧圈200,使得锚定机构100居中连接弹簧圈200,此时锚定机构100的中心轴和弹簧圈200的中心轴同轴,锚钩钩体在自由弹开后,其各个杆状结构102的远端均匀分布在沿以该中心轴上的一点为圆心的同一圆上。
进一步的,如图5,所述类圆弧单元201a至少为两层,相邻两层类圆弧单元201a之间有重叠,例如相邻两层类圆弧单元201a中,相对靠近半球体或半椭球体的模具500的顶部的一层为第一层,另一层为第二层,则第二层至少部分压在第一层上面形成重叠部分。作为一种示例,第二层类圆弧单元201a的顶部靠近第一层类圆弧单元201a的底部设置。可选地,相应的第二层的类圆弧单元201a的顶部层叠在相应的第一层的类圆弧单元201a的底部上且与该第一层的类圆弧单元201a有近半圆的重叠。
应当理解的是,类圆弧单元201a的层数越多,后一层的类圆弧单元201a的顶部尽量层叠在前一层的类圆弧单元201a之间的相交处设置,由此,所有层的类圆弧单元201a层叠后,使得透过弹簧圈的空白越小,血管破口封堵效果越好。
弹簧丝202的材料可为铂钨丝、铂金丝、不锈钢丝、镍钛丝等金属丝,且弹簧丝202通过相应的金属丝同轴螺旋缠绕而成且呈弹簧状。即当弹簧丝202制成后被套在已热定型芯丝201上,由此弹簧丝202最终是以芯丝201为轴,并螺旋缠绕在芯丝201上。
需要说明的是,芯丝201非常细,而弹簧丝202螺旋缠绕在芯丝201上形成的类似空心管状结构的弹簧的外径通常比芯丝201的直径大许多,例如是芯丝201的直径的4倍~5倍,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当弹簧丝202套在各个类圆弧单元201a上,形成相应的类圆弧弹簧,且相应的类圆弧弹簧的位置,在芯丝处于自由状态时(即弹簧圈被释放到破口处后自由展开时),能在这些类圆弧弹簧的管径堆叠高度的作用下自适应调整,具体地,例如第二层类圆弧弹簧整体的顶部会相对上移,将第一层类圆弧弹簧整体的顶部包围在内,结合附图5,即此时芯丝201的第二层类圆弧单元201a的顶部会沿着模具500的球面上移到高于第一层类圆弧单元201a的顶部的程度。
促栓纤毛203为高分子材料线材,其可以通过打结、嵌入、缠绕等方式固定在芯丝201或弹簧丝202上,形成相应的促栓纤毛结点,且促栓纤毛203固定在芯丝201或弹簧丝202后能从芯丝201或弹簧丝202的两侧向外伸出。
促栓纤毛203的线材可以是松散状态(即未加捻状态)和/或加捻状态。即,所有的促栓纤毛203都呈未加捻状态,或者所有的促栓纤毛203都呈加捻状态,又或者部分促栓纤毛203呈未加捻状态、部分促栓纤毛203呈加捻状态。其中,加捻是一个把原料丝绕成线的过程,一根线由多根丝组成,多根丝相互缠绕形成线,多根丝绕的越紧,最终形成的线的捻度越高,更加结实,牢度好。未加捻就是丝和丝之间没有缠绕在一起。本实施例中,当促栓纤毛203为未加捻状态时,可以对弹簧圈200的空间填充性更好;当促栓纤毛203为加捻状态时,更易于打结固定,防脱性更好,优选为加捻状态。
如图4或图6,沿芯丝201的轴向方向上可以设置若干根促栓纤毛203,每根促栓纤毛203的总长度等于该促栓纤毛203从芯丝201两侧分别向外伸出的单边长度L1与该促栓纤毛203用于形成促栓纤毛结点的长度之和。其中,同一根的促栓纤毛203从芯丝201两侧分别向外伸出的单边长度L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同根的促栓纤毛203在芯丝201同一侧向外伸出的单边长度L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完全相同,相邻促栓纤的间距L2(即芯丝上的相邻的促栓纤毛结点之间的间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完全相同。
可选地,促栓纤毛203的单边长度L1与相邻促栓纤毛203之间的间距L2(即芯丝上的相邻的促栓纤毛结点之间的间距)相等(即完全相同或者接近相同),由此既可以保证在弹簧圈200制造过程中相邻的促栓纤毛203在同方向相互分立且不会发生重叠和交织的问题,又可以在夹层破口封堵器械被植入到人体内后能利用这些促栓纤毛203形成很好的促栓效果,从而在实际应用中能很快在破口处形成血栓,实现对靶破口的封堵。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促栓纤毛203的单边长度L1也可以小于相邻促栓纤毛203之间的间距L2,由此可以保证在弹簧圈制造过程中相邻的促栓纤毛203在同方向相互分立且不会发生重叠和交织的问题。
请重点参考图7,解脱件300的材料为不锈钢、镍钛、铂铱等金属材料或高强度高分子材料,解脱件300的近端与弹簧丝202的远端和/或芯材201的远端相连,在弹簧圈200以近似拉直的状态预装在输送导管400的管腔内时,解脱件300与鞘管中的推杆600上的相似结构连接(该连接是可解脱的),以实现弹簧圈200和推杆600在输送导管400的管腔内的连接。且在弹簧圈200被推送到人体内合适位置时,可以通过机械解脱、电解脱等方式使得解脱件300与推杆600分离,进而实现弹簧圈200的解脱释放。
作为一种示例,解脱件300的近端与弹簧圈200的远端连接,解脱件300的远端为挂钩,能与输送系统中的推杆600的解脱远端601相适配,在弹簧圈200以近似拉直的状态预装在合适的输送导管400的管腔内时,解脱件300与推杆600上的解脱远端601相挂接配合,实现解脱件300与推杆600在输送导管400内的连接。
此外,本实施例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还具有真腔移植物,所述真腔移植物可以是具有管腔(未标记)的裸支架700,所述裸支架700在被输送至主动脉夹层破口的真腔中被释放后,其能够通过管腔撑开该真腔。所述裸支架700具有镂空结构,所述锚定机构100用于插入所述镂空结构而与所述裸支架700连接。其中,在锚定机构100和弹簧圈200被输送至主动脉夹层破口且被释放后,锚定机构100整体穿过裸支架700的镂空结构(即网孔)而进入到裸支架700的管腔中并释放弹开,即位于裸支架700的裸支架700的管腔内,锚定机构100的锚钩钩体搭接在裸支架700的管腔的内壁上,与锚定机构100连接的弹簧圈200位于裸支架700的管腔的外壁紧挨的破口处并呈预定三维形状,使用弹簧圈200填塞假腔,以实现主动脉夹层破口的封堵。
请进一步结合图8和图9,当患者发生主动脉夹层时,主动脉内膜撕裂,使得中膜分离而在血管中形成真腔和假腔,且真腔和假腔一般通过破口连通。此时可以利用本实施例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进行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其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通过输送系统(例如包括内鞘管和外鞘管等输送导管组件)将裸支架700输送至病变血管(例如病变的主动脉)的真腔中且到达破口位置附近,回撤该输送系统的相应机构(例如外鞘管等),以释放裸支架700,进而可以利用该裸支架700支撑病变血管的真腔。
接着,将组装在一起的锚定机构100、弹簧圈200和解脱件300装配到输送系统的推杆600的近端上,并一起压入到输送导管400(例如为内鞘管等)中,此时,锚定机构100和弹簧圈200在输送导管400的压缩导向作用下近似拉直。进一步通过输送导管400将锚定机构100、弹簧圈200和解脱件300输送到病变血管相应的远端破口处。
然后,通过推杆600将解脱件300、弹簧圈200和锚定机构100一起继续推送,使锚定机构100释放到裸支架700的管腔内并自由展开,锚定机构100的锚钩钩体锚定在裸支架700的管腔内壁上,再释放弹簧圈200,弹簧圈200被释放后变形成预定三维形状,封堵夹层破口,以实现破口封堵,避免在破口处形成血栓的问题。其中,锚定机构100被逐渐释放的过程中,锚定机构100的锚定主体101的近端先穿过远端破口和裸支架700上的网孔,进入到裸支架700的管腔内,之后锚定主体101和锚钩钩体全部进入到裸支架700的管腔内,锚定机构100整体上被释放出来,且锚定机构100的锚钩钩体被释放后相对锚钩主体101自由弹开,由此锚定机构100锚定到裸支架700的管腔内壁上,实现锚定机构100与裸支架700锚定,之后在解除解脱件300和推杆600之间的连接后,弹簧圈200被释放在裸支架700的管腔外的假腔破口处(即假腔中)且变形成预定三维形状,锚钩钩体和弹簧圈200在裸支架700的管腔内外两侧呈扣合状态,实现夹层破口封堵。且锚定机构100与裸支架700的锚定,可以确保恢复至预定三维形状的弹簧圈200被保持于该远端破口处,避免弹簧圈200在血流冲击下移位而影响封堵效果。
之后,根据解脱件300与推杆600的连接方式来解除解脱件300与推杆600的连接。具体地,可以通过机械解脱、电解脱等方式来解除解脱件300与推杆600之间的连接,这些解脱方式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技术,在此不再详述。
另外,在上述使用方法中,解脱件300、弹簧圈200和锚定机构100组成一个破口处的封堵结构,且上述方法中仅介绍了使用一个这样的封堵结构的情况,但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仅仅限定于此,实际上,由于锚定机构100可以与裸支架700可拆卸式连接,因此可以具体根据患者的病变血管的破口情况,合理选择由解脱件300、弹簧圈200和锚定机构100组成的封堵结构的使用数量,一个远端破口处设置一个由解脱件300、弹簧圈200和锚定机构100组成的封堵结构,这些封堵结构的锚定机构100可以都锚定在同一裸支架700上。
也就是说,如图8和图9所示,锚定机构100固定于血管内的真腔中的裸支架700上,弹簧圈200置于主动脉夹层假腔内的破口处并在芯丝201的支撑作用下保持预定三维形状,且不会在血流或者重力的作用下移位。促栓纤毛203具有很好的促栓效果,能够很快在夹层破口处形成血栓,实现对靶破口的封堵。此外,一个裸支架700可搭配多个弹簧圈200使用,封堵多个破口,以实现更良好的假腔封堵、真腔重塑的效果。
进一步,为方便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在手术中的定位,提高其显影性,在锚钩钩体的至少一个杆状结构102上设置显影结构,所述显影结构的材质(即显影材料)为钽、黄金、铂钨等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物。
其中,可以在杆状结构102的远端和/或中间部位上设置所述显影结构,进一步的,可以采用显影材料并通过喷涂、嵌入、缠绕等方式形成该显影结构。
具体来说,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影材料通过喷涂在杆状结构102的远端和/或中间部位上,以形成显影结构;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杆状结构102远端的端部为类圆弧形状结构,在其远端端部的类圆弧形状结构上设置贯穿杆状结构102的通孔或未贯穿杆状结构102的凹槽,所述显影材料嵌入在所述通孔或凹槽中并封堵所述通孔或凹槽,形成显影结构104a,如图10所示;或者杆状结构102的中间部位设置沟槽,将显影材料嵌入所述沟槽形成显影结构104b,如图11所示;杆状结构102的远端和中间部位设置沟槽,该沟槽可以是沿着杆状结构102的长度方向从杆状结构102的中间部位不间断地延伸到杆状结构102的远端的,也可以是沿着杆状结构10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从杆状结构102的中间部位到杆状结构102的远端有至少一个位置是被隔断的,将显影材料嵌入所述沟槽,形成显影结构104c,如图12所示。在这些示例中,用于形成显影结构的沟槽可以贯穿杆状结构102,也可以不贯穿杆状结构102。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3,显影材料为片状,其周向包覆在杆状结构102的中间部位上,形成显影结构105。进一步的,还可在杆状结构102的远端再喷涂显影材料或在杆状结构102的远端端部的类圆弧形状结构上设置贯穿杆状结构102的通孔或者未贯穿杆状结构102的凹槽,所述显影材料嵌入在所述通孔中并封堵所述通孔或凹槽,形成显影结构104a。
在其他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4,显影材料为丝状结构,周向缠绕在杆状结构102的中间部位上,形成显影结构106,此时,进一步的,可在杆状结构102的远端再喷涂显影材料,或在杆状结构102的远端端部的类圆弧形状结构上设置贯穿杆状结构102的通孔或者未贯穿杆状结构102的凹槽,所述显影材料嵌入在所述通孔中并封堵所述通孔或凹槽,形成显影结构104a。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可通过锚定机构与裸支架来实现精准锚定,防止弹簧圈移位,减少弹簧圈使用数量,降低患者经济负担,而且弹簧圈的三维结构同时兼具良好的封堵性、自适应性和保型性,能有效适应绝大多数患者夹层远端破口的解剖特征,可更广泛适用于多种破口类型且可提高破口封堵效率,填补市场空白,使我国的广大患者受益。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锚定机构和弹簧圈;其中,所述锚定机构包括锚钩主体和锚钩钩体,所述锚钩主体为具有内腔的管状结构,所述锚钩主体的近端与所述弹簧圈的近端相连,所述锚钩主体的远端与所述锚钩钩体的近端相连,所述锚钩构体包括至少2个杆状结构,所述锚钩钩体的远端为自由端且能相对所述锚钩主体的远端自由弹开和被压缩;所述弹簧圈以预定三维形状与所述锚定机构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锚钩钩体的远端相对所述锚钩主体的远端自由弹开的状态下,所述锚钩构体与所述锚钩主体的轴心呈预定夹角,所述预定夹角为30°至9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圈的近端伸入到所述锚钩主体的内腔中,并与所述锚钩主体的近端机械连接或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杆状结构的从近端到远端是等宽的,或者是逐渐变宽的,或者是所述杆状结构的远端端部相对所述杆状结构的其他部位较宽,且远端端部外缘是圆滑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圈包括芯丝和弹簧丝,所述芯丝为形状记忆材料且在自由状态下呈所述预定三维形状,所述弹簧丝以所述芯丝为轴并螺旋缠绕在所述芯丝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丝在自由状态下具有直段单元以及多个类圆弧单元;所述芯丝的近端为所述直段单元且所述直段单元的一端与所述锚定主体的近端相连,所述直段单元的另一端与一个所述类圆弧单元相连,多个所述类圆弧单元分布在同一半球体的球面或同一半椭球体的椭球面上且紧贴所述半球体的球面或所述半椭球体的椭球面绕制成型,所述直段单元位于所述弹簧圈的中心轴上,以使得所述锚定机构居中连接所述弹簧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类圆弧单元在同一半球体的球面或同一半椭球体的椭球面上至少分布为一层,且同一层中至少有两个所述类圆弧单元之间有重叠。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其特征在于,多层所述类圆弧单元沿着从所述半球体的球面顶部到底部的方向或者沿着从所述半椭球体的椭球面顶部到底部的方向,逐层布设,且后一层所述类圆弧单元的顶部压在前一层所述类圆弧单元的底部上。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圈还包括促栓纤毛,所述促栓纤毛通过打结或缠绕的方式固定在所述芯丝或弹簧丝上,并呈未加捻状态和/或加捻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促栓纤毛的单边长度小于或等于相邻所述促栓纤毛之间的间距。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杆状结构的远端和/或中间部位设有显影结构。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所述弹簧圈远端的解脱件。
13.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层破口封堵器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管腔的裸支架,所述锚定机构的锚钩钩体自由弹开后搭接在所述裸支架的管腔的内壁上,与所述锚定机构连接的所述弹簧圈位于所述裸支架的管腔的外壁上,所述裸支架具有镂空结构,所述锚定机构用于插入所述镂空结构而与所述裸支架连接。
CN202222056070.1U 2022-08-05 2022-08-05 夹层破口封堵器械 Active CN2185524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56070.1U CN218552402U (zh) 2022-08-05 2022-08-05 夹层破口封堵器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56070.1U CN218552402U (zh) 2022-08-05 2022-08-05 夹层破口封堵器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52402U true CN218552402U (zh) 2023-03-03

Family

ID=85306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56070.1U Active CN218552402U (zh) 2022-08-05 2022-08-05 夹层破口封堵器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524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22771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aneurysms
US11376012B2 (e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fects
US11304700B2 (e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fects
US20200000477A1 (en) Embolization Plug
US11678887B2 (e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fects
US9186267B2 (en) Wing bifurcation reconstruction device
AU2009202593A8 (en) Multi-layer braided structures for occluding vascular defects
JP2010500915A (ja) 動脈瘤の治療用隔離デバイス
US20180317933A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Endovascular and Non-Endovascular Defects in Humans
US20180221030A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Endovascular and Non-Endovascular Defects in Humans Using Tandem Embolization Devices
WO2020139544A2 (en) Shape adaptable multi-layered intra-saccular flow reduction device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ame
US20230200817A9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aneurysms
CN218552402U (zh) 夹层破口封堵器械
CN216257277U (zh) 医用植入物
CN115137437A (zh) 夹层破口封堵器械
US20230190292A1 (en) Occlusive devices with petal-shaped regions for treating vascular defects
US20220240942A1 (en) Intra-Aneurysm Device
US20230042637A1 (en) Intrasacular Aneurysm Occlusion Device with a Proximal-to-Distal Stack of Shape-Changing Embolic Structures
CN215778371U (zh) 用于血流导向支架系统的支架
US20240090903A1 (en) Methods for Creating an Expandable Two-Part Intrasacular Aneurysm Occlusion Device from a Tubular Mesh
WO2022206419A1 (zh) 一种封堵器及封堵系统
CN116035640A (zh) 医用植入物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