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48992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48992U
CN218548992U CN202222145201.3U CN202222145201U CN218548992U CN 218548992 U CN218548992 U CN 218548992U CN 202222145201 U CN202222145201 U CN 202222145201U CN 218548992 U CN218548992 U CN 2185489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lot
grounding
butt joint
electric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4520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义小平
钟维学
付壮飞
梁仁发
吴瑶
张标
杜克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4520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489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489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489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设有对接侧与安装侧,本体具有自对接侧凹陷形成的插槽;多个导电端子呈两排设置,两排导电端子设于本体且位于插槽的相对两侧,每排导电端子包括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每一导电端子设有显露于插槽的接触部;接地件,设于本体且位于两排导电端子之间,接地件与接地端子连接,接地件与信号端子隔开设置,接地件包括主体部和自主体部朝对接侧延伸形成的两个延伸臂,主体部设于本体且较对接侧靠近安装侧设置,两个延伸臂位于插槽的相对两侧,延伸臂与插槽同一侧的信号端子相对且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能有效减小分别位于两排导电端子中的两个信号端子互相之间产生的串音。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与电子卡电性连接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和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两排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自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一插槽,所述插槽用于收容一对接元件,两排所述导电端子分别位于所述插槽的左右两侧,每排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多个接地端子和多个信号端子,每一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凸伸入所述插槽的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用于与所述对接元件电性连接。
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市场对电连接器传输的高频信号质量的完整性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现有的所述电连接器由于分别位于两排所述导电端子中的两个所述信号端子互相之间会产生串音,造成了所述电连接器在传输高频信号过程中失真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减小分别位于两排导电端子中的两个信号端子互相之间产生的串音,以减小电连接器在传输高频信号过程中失真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本体,设有沿一对接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接侧与一安装侧,所述本体具有自所述对接侧凹陷形成的一插槽;多个导电端子,呈两排设置,两排所述导电端子设于所述本体且位于所述插槽在一横向方向的相对两侧,横向方向垂直于对接方向,每排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个接地端子和至少一个信号端子,每一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在横向方向上显露于所述插槽的一接触部;一接地件,设于所述本体且位于两排所述导电端子之间,所述接地件与所述接地端子连接,所述接地件与所述信号端子隔开设置,所述接地件包括一主体部和自所述主体部朝所述对接侧延伸形成的至少两个延伸臂,所述主体部设于所述本体且较所述对接侧靠近所述安装侧设置,至少两个所述延伸臂位于所述插槽在横向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延伸臂与所述插槽同一侧的其中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在横向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端子具有设于所述本体的一基部、自所述基部朝所述对接侧弯折延伸形成的一弹臂以及自所述基部延伸出所述本体的一导接部,所述接触部设于所述弹臂,每一所述延伸臂包括一第一段和自所述第一段朝所述对接侧延伸的一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基部在横向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段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弹臂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段在对接方向上较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接触部远离所述对接侧设置。
进一步的,位于所述插槽在横向方向两侧的所述第二段自所述第一段朝向所述插槽倾斜延伸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接地件还包括自所述主体部朝所述对接侧延伸形成的至少两个抵接臂,至少两个所述抵接臂在横向方向上位于所述插槽的相对两侧,所述抵接臂与所述插槽同一侧的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在横向方向相对且彼此抵接,所述主体部包括一主干和多个分枝,多个所述分枝自所述主干的横向两侧向外延伸形成,所述分枝连接一个所述抵接臂或一个所述延伸臂。
进一步的,每排所述导电端子沿一纵长方向排列,纵长方向垂直于对接方向与横向方向,所述抵接臂在纵长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延伸臂在纵长方向上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抵接臂抵接至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基部,所述抵接臂在对接方向较所述第二段远离所述对接侧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于所述插槽的横向两侧分别设有多个端子槽,多个所述导电端子一一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端子槽,所述延伸臂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收容于同一个所述端子槽,多个所述第一段中的至少部分设有突刺,所述突刺与所述端子槽的槽壁干涉。
进一步的,所述信号端子在对应的所述弹臂设有一通孔,所述通孔贯穿对应的所述弹臂,且所述通孔在对接方向上较对应的所述接触部远离所述对接侧设置,所述通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段相对且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每排所述导电端子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接地件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防呆部,所述防呆部将所述插槽分为一长槽和一短槽,所述接地件位于所述长槽横向两侧对应的多个所述导电端子之间,位于所述长槽横向两侧中的每一侧的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和至少一个所述信号端子。
进一步的,每一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固持于所述本体的一基部、自所述基部朝所述对接侧弯折延伸形成的一弹臂以及自所述基部延伸出所述本体的一导接部,所述接触部设于所述弹臂,所述接地件自所述主体部的横向两侧分别延伸形成多个连接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同一侧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部一体连接至同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导接部位于对应的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接地件和与其一体连接的所述接地端子由同一金属板材制成,所述导接部具有一焊接部,与所述接地件一体连接的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焊接部由所述主体部所在的金属板材冲压形成。
进一步的,每排所述导电端子沿一纵长方向排列,纵长方向垂直于横向方向与对接方向,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固持于所述本体的一基部,每排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基部沿纵长方向对齐设置。
进一步的,每排所述导电端子沿一纵长方向排列,纵长方向垂直于横向方向与对接方向,每排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沿纵长方向对齐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固持于所述本体的一基部、自所述基部朝所述对接侧弯折延伸形成的一弹臂以及自所述基部延伸出所述本体的一导接部,所述接触部设于所述弹臂,每一所述延伸臂包括一第一段和自所述第一段朝所述对接侧与所述插槽方向倾斜延伸的一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基部在横向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段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弹臂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段在对接方向上较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接触部远离所述对接侧设置,所述接地件设有一体连接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基部与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连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设有至少一防呆柱,所述防呆柱自所述安装侧向外凸伸形成,所述接地件设有至少一限位孔,所述限位孔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主体部,所述限位孔收容所述防呆柱。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设有一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自所述安装侧凹设形成,所述主体部收容于所述容置槽,且所述主体部不凸出于所述安装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电连接器于两排所述导电端子之间设有所述接地件,且所述接地件设有沿左右方向与邻近的所述信号端子一一相对并间隔设置的所述延伸臂,因串音是信号端子之间通过互容和互感相互耦合产生的,信号端子之间相互磁力的作用就代表串音的大小,串音的本质就是这种互相作用的能量大小,由互容互感决定,故所述接地件能吸收分别位于两排所述导电端子中的至少两个所述信号端子互相之间产生的电磁辐射,从而抑制互容、互感,从而减小串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一和对接元件、电路板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中电连接器组装至电路板后、对接元件未组装至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为图2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5为图1中接地件另一视角的局部立体图;
图6为图1中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二和对接元件、电路板的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图7中电连接器组装至电路板后、对接元件未组装至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9为图8的剖视图;
图10为图7中导电端子及接地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图10中部分接地端子与接地件的立体图;
图12为图7中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100
本体1 对接侧10 安装侧11 插槽12
长槽121 短槽122 防呆部13 端子槽14
防呆柱15 容置槽16
导电端子2 接地端子2G 信号端子2S 基部20
弹臂21 接触部211 通孔212 导接部22
焊接部221
接地件3 主体部30 主干301 分枝302
限位孔303 开口304 延伸臂31 第一段311
第二段312 突刺313 抵接臂32 连接部33
对接元件200 缺口201
电路板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一,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于连接一对接元件200和一电路板3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元件200为一电子卡。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本体1、设于所述本体1的多个导电端子2和设于所述本体1的一接地件3,具体的,所述电连接器100中的所述导电端子 2连接所述对接元件200和所述电路板3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1由绝缘材料制成,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多个接地端子2G和多个信号端子2S,所述导电端子2由导电的金属材料制成,所述接地件3与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分体设置,所述接地件3由一金属板材制成,用于连接部分的所述接地端子2G,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接地件3也可以连接全部的所述接地端子2G,而所述接地件3与多个所述信号端子2S分体且间隔设置。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本体1包括沿一对接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接侧10和一安装侧11、自所述对接侧10朝所述安装侧11凹陷形成且沿一纵长方向延伸的一插槽 12、沿一横向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插槽12的一防呆部13、设于所述插槽12横向两侧的多个端子槽14以及自所述安装侧11向外凸伸形成的多个防呆柱15。
在本实施例中,对接方向、纵长方向和横向方向两两相互垂直,定义对接方向为Z轴方向,定义纵长方向为Y轴方向,定义横向方向为X轴方向。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插槽12用以收容所述对接元件200。所述安装侧11 面向所述电路板300设置,即所述电连接器100为直立式连接器。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侧11可不面向所述电路板300设置,而是垂直于所述电路板300设置,即所述电连接器100为卧式连接器。所述防呆部13用以收容至所述对接元件200的一缺口201,当所述对接元件200以一错误的方式插入所述插槽12时,所述对接元件200会与所述防呆部13发生碰撞,仅当所述对接元件200以一正确的方式插入所述插槽12时,所述防呆部13才会收容至所述对接元件200的所述缺口201。多个所述端子槽14用以一一对应收容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所述防呆柱15用以插入所述接地件3,当所述防呆柱15 以一错误的方式插入所述接地件3时,所述接地件3会与所述防呆柱15发生碰撞,仅当所述防呆柱15以一正确的方式插入所述接地件3时,所述防呆柱15才会插入所述接地件3。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防呆部13将所述插槽12分为一长槽121和一短槽1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呆部13与所述本体1一体成型,也即均由塑料材料制成,所述防呆部13属于所述本体1的一部分,也属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一部分。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防呆部13可由别的材料制成,例如金属材料制成,所述防呆部13插设于塑料材料制成的所述本体1,此时所述防呆部13不属于所述本体1,而属于所述电连接器 100。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位于所述插槽12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端子槽14沿纵长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端子槽14沿对接方向贯穿所述本体1,所述端子槽14沿横向方向与所述插槽12相互连通,具体的,多个所述端子槽14的一部分位于所述长槽121的横向两侧,多个所述端子槽14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短槽122的横向两侧。
如图1和图3所示,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呈两排设置,两排所述导电端子2沿横向方向位于所述插槽12的相对两侧,每一排所述导电端子2设有沿纵长方向对齐设置的多个所述信号端子2S和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G,其中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G沿横向方向分别位于所述长槽121和所述短槽122的相对两侧,多个所述信号端子2S沿横向方向仅位于所述长槽121的相对两侧。
如图1、图3和图6所示,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设有设于所述本体1的一基部20、自所述基部20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的一弹臂21和自所述基部20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本体1的一导接部22。每排所述导电端子2的多个所述基部20沿纵长方向对齐设置,每排所述导电端子2的多个所述弹臂21沿纵长方向对齐设置,每排所述导电端子2的多个所述导接部22沿纵长方向对齐设置。
如图1、图3和图6所示,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自所述安装侧11朝所述对接侧10 插入对应的所述端子槽14中,所述基部20与所述端子槽14的槽壁干涉配合,以将所述导电端子2固定于对应的所述端子槽14,所述基部20沿横向方向位于所述插槽12 的一侧。所述弹臂21自所述基部20朝所述对接侧10弯折延伸形成,每一所述弹臂21 设有一接触部211和一通孔212,所述接触部211在横向方向上显露于所述插槽12,以与所述对接元件200抵接而形成电性连接,每排所述导电端子2的多个所述接触部211 沿纵长方向对齐设置,所述通孔212贯穿所述弹臂21,所述通孔212未延伸至所述接触部211,且所述通孔212在对接方向上较对应的所述接触部211远离所述对接侧10设置。所述导接部22自所述基部20朝远离所述插槽12一侧弯折并沿横向方向延伸形成,且显露于所述安装侧11,用于与所述电路板300连接,具体的,所述导接部22具有一焊接部221,所述焊接部221沿横向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电路板300平行设置,用于通过表面贴装技术与所述电路板300焊接。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导接部22可自所述基部 20沿对接方向延伸出所述本体1。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导接部22可非于所述安装侧 11显露出所述本体1。
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所述接地件3设有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一主体部30、自所述主体部30的横向两侧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的多个延伸臂31和自所述主体部30的横向两侧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的多个抵接臂32,所述延伸臂31和所述抵接臂32沿对接方向位于所述主体部30的同一侧,且位于所述主体部30横向同侧的所述延伸臂31和所述抵接臂32在纵长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所述抵接臂32在纵长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延伸臂31在纵长方向上的宽度。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所述主体部30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一主干301、自所述主干301的横向两侧分别向外延伸的多个分枝302,所述分枝302沿横向方向延伸,位于所述主干301横向同侧的多个所述分枝302在纵长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分枝302连接一个所述抵接臂32或一个所述延伸臂31,所述主体部30还包括在对接方向上贯穿所述主干301的多个限位孔303。
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每一所述延伸臂31包括自所述分枝302朝向所述对接侧 10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一段311和自所述第一段311朝向所述对接侧10倾斜延伸形成的一第二段312,所述第二段312朝向所述插槽12的一侧倾斜。多个所述延伸臂31的多个所述第一段311中的一部分设有突刺313。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延伸臂31 的多个所述第一段311中的每一个都设有所述突刺313。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接地件3自所述安装侧11朝所述对接侧10安装至所述本体1,具体的,所述主体部30沿对接方向位于所述安装侧11并抵接所述安装侧 11,也即所述主体部30较所述对接侧10靠近所述安装侧11设置,所述主体部30沿对接方向位于所述长槽121对应的所述安装侧11并与所述长槽121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防呆柱15穿过所述限位孔303,每一所述分枝302对应一个所述端子槽14设置,所述分枝302在纵长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端子槽14的在纵长方向上的宽度。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接地件3位于两排所述导电端子2之间,具体的,所述接地件3位于所述长槽121横向两侧对应的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之间,所述接地件3与所述长槽121横向两侧所有的所述接地端子2G彼此接触,所述接地件3与所述长槽121 横向两侧的所述信号端子2S隔开设置,所述接地件3与所述短槽122横向两侧的所述接地端子2G、所述信号端子2S均间隔设置。
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未设有所述防呆部13,多个所述信号端子2S和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G分别设于所述插槽12的相对两侧,所述接地件3位于两排所述导电端子2之间,所述接地件3与所有的所述接地端子2G分体但彼此接触,所述接地件3与所述信号端子2S分体且隔开设置。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每一所述延伸臂31插入收容所述信号端子2S的一所述端子槽14,且沿横向方向位于所述插槽12的一侧,所述第二段312自所述第一段311 朝所述长槽121和所述对接侧10倾斜延伸,也即位于所述长槽121在横向方向两侧的所述第二段312自所述第一段311朝向所述长槽121彼此相向倾斜延伸,每一所述延伸臂31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2S在横向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段311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2S的所述基部20相互平行且在横向方向上间隔设置,且设于所述第一段311上的所述突刺313与所述端子槽14的槽壁干涉,以将所述接地件3固定于所述本体1,所述第二段312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2S的所述弹臂21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段312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2S的所述弹臂21也大致相互平行,并且所述第二段312在对接方向上较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2S的所述接触部211远离所述对接侧10 设置,所述第二段312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2S的所述弹臂21上的所述通孔212相对且间隔设置。
如图3和图5所示,每一所述抵接臂32插入收容所述接地端子2G的一所述端子槽14中,且沿横向方向位于所述长槽121的一侧,并与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2G在横向方向相对且彼此抵接,具体的,所述抵接臂32抵接至所述接地端子2G的所述基部20,所述抵接臂32在对接方向较所述第二段312远离所述对接侧10设置。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先将所述导电端子2自所述安装侧11朝所述对接侧 10安装至所述本体1,再将所述接地件3自所述安装侧11朝所述对接侧10安装至所述本体1。
如图7至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二,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于连接一对接元件200和一电路板3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元件200为一电子卡。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本体1、设于所述本体1的多个导电端子2和设于所述本体1的一接地件3,具体的,所述电连接器100中的所述导电端子 2连接所述对接元件200和所述电路板3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1由绝缘材料制成,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多个接地端子2G和多个信号端子2S,所述导电端子2由金属板材制成,所述接地件3也由一金属板材制成,并与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G中的一部分一体成型,也即由同一金属板材制成,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接地件3也可以与全部的所述接地端子2G一体成型,而所述接地件3与多个所述信号端子2S分体且间隔设置。
如图7、图9和图12所示,所述本体1包括沿一对接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接侧10 和一安装侧11、自所述对接侧10朝所述安装侧11凹陷形成且沿一纵长方向延伸的一插槽12、沿一横向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插槽12的一防呆部13、设于所述插槽12横向两侧的多个端子槽14以及自所述安装侧11朝所述对接侧10凹陷形成的一容置槽16。
在本实施例中,对接方向、纵长方向和横向方向两两相互垂直,定义对接方向为Z轴方向,定义纵长方向为Y轴方向,定义横向方向为X轴方向。
如图7、图8和图9所示,所述插槽12用以收容所述对接元件200。所述安装侧11 面向所述电路板300设置,即所述电连接器100为直立式连接器。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侧11可不面向所述电路板300设置,而是垂直于所述电路板300设置,即所述电连接器100为卧式连接器。所述防呆部13用以收容至所述对接元件200的一缺口201,当所述对接元件200以一错误的方式插入所述插槽12时,所述对接元件200会与所述防呆部13发生碰撞,仅当所述对接元件200以一正确的方式插入所述插槽12时,所述防呆部13才会收容至所述对接元件200的所述缺口201。多个所述端子槽14用以一一对应收容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防呆部13将所述插槽12分为一长槽121和一短槽1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呆部13与所述本体1一体成型,也即均由塑料材料制成,所述防呆部13属于所述本体1的一部分,也属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一部分。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防呆部13可由别的材料制成,例如金属材料制成,所述防呆部13插设于塑料材料制成的所述本体1,此时所述防呆部13不属于所述本体1,而属于所述电连接器 100。
如图7和图9所示,位于所述插槽12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端子槽14沿纵长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端子槽14沿对接方向贯穿所述本体1,所述端子槽14沿横向方向与所述插槽12相互连通,具体的,多个所述端子槽14的一部分位于所述长槽121的横向两侧,多个所述端子槽14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短槽122的横向两侧。
如图9和图12所示,所述容置槽16沿对接方向与所述长槽121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容置槽16与多个所述端子槽14沿对接方向相互连通。
如图7和图8所示,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呈两排设置,两排所述导电端子2沿横向方向位于所述插槽12的相对两侧,每一排所述导电端子2设有沿纵长方向对齐设置的多个所述信号端子2S和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G,其中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G沿横向方向分别位于所述长槽121和所述短槽122的相对两侧,多个所述信号端子2S沿横向方向仅位于所述长槽121的相对两侧。
如图7、图9和图10所示,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设有设于所述本体1的一基部20、自所述基部20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的一弹臂21和自所述基部20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本体1的一导接部22。每排所述导电端子2的多个所述基部20沿纵长方向对齐设置,每排所述导电端子2的多个所述弹臂21沿纵长方向对齐设置,每排所述导电端子2的多个所述导接部22沿纵长方向对齐设置。
如图7、图9和图10所示,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自所述安装侧11朝所述对接侧10 插入对应的所述端子槽14中,所述基部20与所述端子槽14的槽壁干涉配合,以将所述导电端子2固定于对应的所述端子槽14,所述基部20沿横向方向位于所述插槽12 的一侧。所述弹臂21自所述基部20朝所述对接侧10弯折延伸形成,每一所述弹臂21 设有一接触部211,所述接触部211在横向方向上显露于所述插槽12,以与所述对接元件200抵接而形成电性连接,每排所述导电端子2的多个所述接触部211沿纵长方向对齐设置。所述导接部22自所述基部20朝远离所述插槽12一侧弯折并沿横向方向延伸形成,且显露于所述安装侧11,用于与所述电路板300连接,具体的,所述导接部22 具有一焊接部221,所述焊接部221沿横向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电路板300平行设置,用于通过表面贴装技术与所述电路板300焊接。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导接部22可自所述基部20沿对接方向延伸出所述本体1。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导接部22可非于所述安装侧11显露出所述本体1。
如图7、图9和图11所示,所述接地件3设有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一主体部30、自所述主体部30的横向两侧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的多个延伸臂31和自所述主体部30的横向两侧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的多个连接部33,所述延伸臂31和所述连接部33沿对接方向位于所述主体部30的同一侧,且位于所述主体部30横向同侧的所述延伸臂31和所述连接部33在纵长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所述延伸臂31在纵长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33在纵长方向上的宽度。
如图7、图9和图11所示,每一所述延伸臂31包括自所述主体部30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一段311和自所述第一段311倾斜延伸形成的一第二段312。
如图7、图10和图11所示,位于所述主体部30在横向方向上同一侧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部33一体连接至同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G,具体连接至同一所述接地端子2G的所述基部20靠近所述导接部22的一侧,与所述接地件3一体连接的所述接地端子2G 的所述导接部22位于对应的两个所述连接部33之间,与所述接地件3一体连接的所述接地端子2G的所述焊接部221由所述主体部30所在的金属板材冲压形成,也即与所述接地件3一体连接的所述接地端子2G的所述焊接部221可由所述主体部30所在的金属板材下料成型或撕裂成型,具体沿所述对接方向朝远离所述基部20一侧下料成型或撕裂成型,进而于所述主体部30上形成一开口304。
如图7、图9和图11所示,所述接地件3和一体连接的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G自安装侧11朝所述对接侧10安装至所述本体1,具体的,所述主体部30沿对接方向安装至所述容置槽16,且所述主体部30不凸出于所述安装侧11,也即所述主体部30较所述对接侧10靠近所述安装侧11设置,所述主体部30沿对接方向位于所述长槽121对应的所述安装侧11并与所述长槽121相对且间隔设置。
如图7、图9和图11所示,和所述接地件3一体连接的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G自所述安装侧11朝所述对接侧10插入对应的所述端子槽14中,所述接地端子2G的所述基部20与所述端子槽14的槽壁干涉配合,以将所述接地端子2G固定于所述本体1对应的所述端子槽14,并将所述接地件3固定至所述本体1。
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接地件3位于两排所述导电端子2之间,具体的,所述接地件3位于所述长槽121横向两侧对应的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之间,所述接地件 3与所述长槽121横向两侧所有的所述接地端子2G一体成型,所述接地件3与所述长槽121横向两侧的所述信号端子2S隔开设置,所述接地件3与所述短槽122横向两侧的所述接地端子2G、所述信号端子2S均间隔设置。
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未设有所述防呆部13,多个所述信号端子2S和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G分别设于所述插槽12的两侧,所述接地件3位于两排所述导电端子2之间,所述接地件3与所有的所述接地端子2G一体成型,由同一金属板材制成,所述接地件3与所述信号端子2S分体且隔开设置。
如图7、图9和图11所示,每一所述延伸臂31插入收容所述信号端子2S的一所述端子槽14,且沿横向方向位于所述插槽12的一侧,所述第二段312自所述第一段311 朝所述长槽121和所述对接侧10倾斜延伸,也即位于所述长槽121在横向方向两侧的所述第二段312自所述第一段311朝向所述长槽121彼此相向倾斜延伸,每一所述延伸臂31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2S在横向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段311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2S的所述基部20相互平行且在横向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段 312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2S的所述弹臂21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段312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2S的所述弹臂21也大致相互平行,并且所述第二段312在对接方向上较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2S的所述接触部211远离所述对接侧10设置。
如图7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先将所述长槽121相对两侧的所述信号端子2S自所述安装侧11朝所述对接侧10安装至所述本体1,再将所述长槽121相对两侧所有的所述接地端子2G和所述接地件3自所述安装侧11朝所述对接侧10安装至所述本体1,也即再将一体成型的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G和所述接地件3自所述安装侧11朝所述对接侧10安装至所述本体1。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有益效果如下:
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电连接器100于两排所述导电端子2之间设有所述接地件3,且所述接地件3设有沿左右方向与邻近的所述信号端子2S一一相对并间隔设置的所述延伸臂31,因串音是信号端子2S之间通过互容和互感相互耦合产生的,信号端子2S之间相互磁力的作用就代表串音的大小,串音的本质就是这种互相作用的能量大小,由互容互感决定,故所述接地件3能吸收分别位于两排所述导电端子 2中的至少两个所述信号端子2S互相之间产生的电磁辐射,从而抑制互容、互感,从而减小串音。
2)所述第二段312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2S的所述弹臂21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段312在对接方向上较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2S的所述接触部211远离所述对接侧10设置,可见所述延伸臂31屏蔽了所述信号端子2S的所述弹臂21,而非仅屏蔽所述信号端子2S的基部20,避免了所述弹臂21以所述接触部211为分界点沿对接方向远离所述对接侧10的部分的阻抗增高,而与所述信号端子2S的其它部分的阻抗不协调,从而使得所述信号端子2S的所述接触部211、所述弹臂21和所述基部20的阻抗趋于一致,减小信号反射和失真,有利于传输高频信号。
3)所述第二段312自所述第一段311朝向所述对接侧10和所述插槽12倾斜延伸形成,与所述信号端子2S的所述弹臂21部分大致平行,也即所述第二段312与所述信号端子2S的所述弹臂21之间的间隙趋于一致,使得所述第二段312与所述信号端子 2S的所述弹臂21之间的电容尽量保持一致,使得所述信号端子2S的所述弹臂21的特性阻抗沿着其延伸方向趋于一致。
4)所述主体部30包括一主干301和多个分枝302,多个所述分枝302自所述主干301的横向两侧向外延伸形成,所述分枝302连接一个所述抵接臂32或一个所述延伸臂 31,便于所述抵接臂32和所述延伸臂31自所述主体部30朝所述对接侧10弯折形成。
5)由于所述延伸臂31需要屏蔽两排所述导电端子2中的所述信号端子2S之间的电磁辐射,而所述抵接臂32仅需用于与所述接地端子2G接触,故所述延伸臂31的宽度大于所述抵接臂32的宽度,便于所述抵接臂32屏蔽两排所述导电端子2中的所述信号端子2S之间的电磁辐射,而为所述抵接臂32窄增加其弹性,便于与所述接地端子 2G弹性接触并减少了所述接地件3的用料。
6)所述抵接臂32抵接至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2G的所述基部20,而非抵接至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2G的所述弹臂21,且所述抵接臂32在对接方向较所述第二段312远离所述对接侧10设置,避免所述接地端子2G的所述弹臂21移动时,使得所述抵接臂 32不能抵接所述接地端子2G,造成所述接地件3与所述接地端子2G不连接,不能实现共地效果。
7)于与所述信号端子2S的所述基部20相对的所述第一段311处设有所述突刺313,而不是于所述第二段312处设有所述突刺313,更有利于将所述接地件3稳定设于所述本体1。
8)所述通孔212贯穿对应的所述弹臂21,使得所述弹臂21的弹性增加。
9)所述接地端子2G与所述接地件3一体成型,可见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无需通过组装方式让两者连接在一起,保证了两者之间的共地效果,在同一个金属板材上成型,减少工艺且节约金属板材的用料。
10)所述接地件3位于所述长槽121横向两侧对应的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之间,位于所述长槽121横向两侧中的每一侧的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接地端子 2G和至少一个所述信号端子2S,以适配PCIE连接器规格。
11)位于所述主体部30在横向方向上同一侧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部33一体连接至同一个所述接地端子2G,所述接地端子2G的所述导接部22位于对应的两个所述连接部33之间,可见所述主体部30与同一所述接地端子2G之间通过两个所述连接部33 连接,且两个所述连接部33位于所述所述导接部22的两侧,连接效果稳定。
12)与所述接地件3一体连接的所述接地端子2G的所述焊接部221由所述主体部30所在的金属板材冲压形成,可见此无需额外设置材料以形成所述接地端子2G的所述焊接部221,而从所述主体部30上冲压形成,节省了金属板材。
13)当所述防呆柱15以一错误的方式插入所述限位孔303时,所述接地件3会与所述防呆柱15发生碰撞,仅当所述防呆柱15以一正确的方式插入所述限位孔303时,所述防呆柱15才会插入所述接地件3,以有效保证所述抵接臂32接触至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2G,所述延伸臂31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2S相对且间隔设置。
14)所述主体部30收容于所述容置槽16,且所述主体部30不凸出于所述安装侧11,避免所述接地件3占用过多的空间,造成所述电连接器100体积的增大。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设有沿一对接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接侧与一安装侧,所述本体具有自所述对接侧凹陷形成的一插槽;
多个导电端子,呈两排设置,两排所述导电端子设于所述本体且位于所述插槽在一横向方向的相对两侧,横向方向垂直于对接方向,每排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个接地端子和至少一个信号端子,每一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在横向方向上显露于所述插槽的一接触部;
一接地件,设于所述本体且位于两排所述导电端子之间,所述接地件与所述接地端子连接,所述接地件与所述信号端子隔开设置,所述接地件包括一主体部和自所述主体部朝所述对接侧延伸形成的至少两个延伸臂,所述主体部设于所述本体且较所述对接侧靠近所述安装侧设置,至少两个所述延伸臂位于所述插槽在横向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延伸臂与所述插槽同一侧的其中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在横向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具有设于所述本体的一基部、自所述基部朝所述对接侧弯折延伸形成的一弹臂以及自所述基部延伸出所述本体的一导接部,所述接触部设于所述弹臂,每一所述延伸臂包括一第一段和自所述第一段朝所述对接侧延伸的一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基部在横向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段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弹臂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段在对接方向上较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接触部远离所述对接侧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插槽在横向方向两侧的所述第二段自所述第一段朝向所述插槽倾斜延伸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件还包括自所述主体部朝所述对接侧延伸形成的至少两个抵接臂,至少两个所述抵接臂在横向方向上位于所述插槽的相对两侧,所述抵接臂与所述插槽同一侧的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在横向方向相对且彼此抵接,所述主体部包括一主干和多个分枝,多个所述分枝自所述主干的横向两侧向外延伸形成,所述分枝连接一个所述抵接臂或一个所述延伸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排所述导电端子沿一纵长方向排列,纵长方向垂直于对接方向与横向方向,所述抵接臂在纵长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延伸臂在纵长方向上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臂抵接至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基部,所述抵接臂在对接方向较所述第二段远离所述对接侧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于所述插槽的横向两侧分别设有多个端子槽,多个所述导电端子一一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端子槽,所述延伸臂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收容于同一个所述端子槽,多个所述第一段中的至少部分设有突刺,所述突刺与所述端子槽的槽壁干涉。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在对应的所述弹臂设有一通孔,所述通孔贯穿对应的所述弹臂,且所述通孔在对接方向上较对应的所述接触部远离所述对接侧设置,所述通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段相对且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排所述导电端子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接地件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防呆部,所述防呆部将所述插槽分为一长槽和一短槽,所述接地件位于所述长槽横向两侧对应的多个所述导电端子之间,位于所述长槽横向两侧中的每一侧的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和至少一个所述信号端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固持于所述本体的一基部、自所述基部朝所述对接侧弯折延伸形成的一弹臂以及自所述基部延伸出所述本体的一导接部,所述接触部设于所述弹臂,所述接地件自所述主体部的横向两侧分别延伸形成多个连接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同一侧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部一体连接至同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导接部位于对应的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件和与其一体连接的所述接地端子由同一金属板材制成,所述导接部具有一焊接部,与所述接地件一体连接的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焊接部由所述主体部所在的金属板材冲压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排所述导电端子沿一纵长方向排列,纵长方向垂直于横向方向与对接方向,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固持于所述本体的一基部,每排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基部沿纵长方向对齐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排所述导电端子沿一纵长方向排列,纵长方向垂直于横向方向与对接方向,每排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沿纵长方向对齐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固持于所述本体的一基部、自所述基部朝所述对接侧弯折延伸形成的一弹臂以及自所述基部延伸出所述本体的一导接部,所述接触部设于所述弹臂,每一所述延伸臂包括一第一段和自所述第一段朝所述对接侧与所述插槽方向倾斜延伸的一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基部在横向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段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弹臂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段在对接方向上较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接触部远离所述对接侧设置,所述接地件设有一体连接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基部与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连接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设有至少一防呆柱,所述防呆柱自所述安装侧向外凸伸形成,所述接地件设有至少一限位孔,所述限位孔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主体部,所述限位孔收容所述防呆柱。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设有一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自所述安装侧凹设形成,所述主体部收容于所述容置槽,且所述主体部不凸出于所述安装侧。
CN202222145201.3U 2022-08-15 2022-08-15 电连接器 Active CN2185489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45201.3U CN218548992U (zh) 2022-08-15 2022-08-15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45201.3U CN218548992U (zh) 2022-08-15 2022-08-15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48992U true CN218548992U (zh) 2023-02-28

Family

ID=85269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45201.3U Active CN218548992U (zh) 2022-08-15 2022-08-15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489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0350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better ant-EMI effect
CN107453064B (zh) 电连接器
CN109390803B (zh) 电连接器
CN112886340B (zh) 电连接器
CN211428398U (zh) 电连接器
CN109193203B (zh) 电连接器
CN112260010B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CN110994247B (zh) 电连接器
CN113131243A (zh) 电连接器
CN212412347U (zh) 电连接器
CN113131244A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109786999B (zh) 电连接器
CN216773559U (zh) 电连接器
CN216085565U (zh) 电连接器
CN220985036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11428392U (zh) 电连接器
CN211579022U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218548992U (zh) 电连接器
CN113131246A (zh) 电连接器
CN112736529B (zh) 电连接器
CN211428397U (zh) 电连接器
CN211376973U (zh) 电连接器
CN110416829B (zh) 电连接器
CN109301544B (zh) 电连接器
CN209860271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