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94291U - 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 - Google Patents

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94291U
CN218494291U CN202222271561.8U CN202222271561U CN218494291U CN 218494291 U CN218494291 U CN 218494291U CN 202222271561 U CN202222271561 U CN 202222271561U CN 218494291 U CN218494291 U CN 2184942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control
seat
sealing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7156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健民
张兴盛
赵伟
赵建龙
李红彬
黄楠
杨红艳
罗钊
王义彬
付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Bter Fluid Control Val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Bter Fluid Control Val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Bter Fluid Control Val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Bter Fluid Control Val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7156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942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942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942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30Use of alternative fuels, e.g. biofuels

Landscapes

  • Lift Valv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包括阀芯本体和控制指挥器,控制指挥器包括驱动结构、密封结构、控制结构和壳体,密封结构包括传动杆、直线轴承和波纹管,通过在波纹管轴向两端设置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使得第一固定件与控制上壳体密封连接,第二固定件与移动座密封连接,实现了控制上壳体与控制下壳体之间的密封,且波纹管具有一定柔性,可以较好的适应压力波动,保证控制指挥器可承受高压差,提高了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的适用性能以及抗干扰能力。

Description

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
背景技术
调压阀的主要作用是调节阀门出口压力,并要保持下游压力稳定,保证下游设备正常工作。现有调压阀指挥器结构均为双膜片结构,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双膜片结构组成的指挥器中腔内是高压气体,但上壳体内为大气压力,所以中壳体与上壳体之间的膜片由于压差过大而经常损坏,影响阀门正常工作,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适用性广、保证阀门正常工作的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包括阀芯本体和控制指挥器;
所述阀芯本体内部设有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且所述阀芯本体上设有通向所述第一气道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以及通向所述第二气道的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在所述阀芯本体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出气口的位置处设有第一阀座;
所述控制指挥器包括驱动结构、密封结构、控制结构和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控制下壳体、控制中壳体和控制上壳体;
所述驱动结构包括控制导向螺母、控制调节螺栓以及设置在所述控制上壳体内的控制弹簧、第一控制弹簧座和第二控制弹簧座;所述控制导向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控制上壳体的顶端,所述控制调节螺栓穿设所述控制导向螺母并与所述第一控制弹簧座抵接,所述控制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控制弹簧座和第二控制弹簧座之间;
所述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控制上壳体内的传动杆、直线轴承和波纹管;所述控制上壳体沿所述波纹管的径向方向设有连接部,所述波纹管轴向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的顶端与所述连接部通过沿所述连接部周向分布的多个螺钉连接,且所述第一固定件内部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二固定件内部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直线轴承设于所述第一空腔中,所述传动杆一端设于所述直线轴承内部,另一端穿过所述连接部并与所述第二控制弹簧座抵接,所述控制上壳体上设有与大气相通的第一通气孔;
所述控制结构包括移动座、第一闭孔塞以及设置在所述控制下壳体内的密封垫圈、闭锁弹簧、闭锁弹簧座、快门弹簧和快门弹簧座;所述移动座顶部与所述第二空腔连接,所述移动座内开设有供所述阀芯本体穿设的第一开孔,所述移动座套设在所述阀芯本体外,且所述第一开孔与所述阀芯本体的外壁之间具有活动间隙,所述第一开孔的轴线垂直贯穿所述控制中壳体和所述移动座的轴线,所述第一闭孔塞设于所述移动座内,且其开口处设有第一密封垫,所述第一密封垫与所述第一阀座对应,所述密封垫圈设于所述移动座靠近第一闭孔塞的一端,且与所述移动座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的内边缘设于所述移动座和密封垫圈之间,所述第一密封件的外边缘设于所述控制中壳体和控制下壳体之间,所述闭锁弹簧座开口朝向所述第一闭孔塞,且其通过与所述移动座螺纹连接从而压紧所述密封垫圈,所述闭锁弹簧一端设于所述第一闭孔塞底部,另一端与所述闭锁弹簧座连接,所述快门弹簧座设于所述控制下壳体内端部,所述快门弹簧一端与所述闭锁弹簧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快门弹簧座连接。
可选的,所述控制中壳体与控制上壳体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为密封圈。
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件的顶端与所述连接部之间设有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为密封圈。
可选的,所述移动座的顶部与所述第二空腔螺纹连接。
可选的,所述传动杆的两端均为球面,所述第二控制弹簧座与所述传动杆球面接触配合。
可选的,还包括负载指挥器,所述负载指挥器包括负载驱动结构、负载密封结构、负载控制结构和负载壳体,所述负载壳体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负载下壳体、负载中壳体和负载上壳体;
所述负载驱动结构包括负载导向螺母、负载调节螺栓以及设于所述负载上壳体内的负载调节螺母、导柱、负载弹簧和负载弹簧座;所述负载导向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负载上壳体的顶端,所述负载调节螺栓穿过所述负载导向螺母,所述导柱贴设于所述负载上壳体内壁,且螺纹连接于所述负载导向螺母的底部,所述负载调节螺母与所述负载调节螺栓连接,且所述负载调节螺母径向一端抵接于所述导柱上,所述负载弹簧设于所述负载调节螺母和负载弹簧座之间;
所述负载密封结构包括负载移动座、负载密封垫圈、第四密封件和第五密封件;所述负载移动座顶端与所述负载弹簧座抵接,且所述负载移动座内开设有供所述阀芯本体穿设的第二开孔,所述负载移动座套设在所述阀芯本体外,且所述第二开孔与所述阀芯本体的外壁之间具有活动间隙,所述第二开孔的轴线垂直贯穿所述负载中壳体和所述负载移动座的轴线,且所述阀芯本体内部还设有第三气道,所述阀芯本体上设有通向所述第三气道的第三进气口和第三出气口,在所述阀芯本体上并位于所述第三出气口的位置处设有第二阀座,所述负载密封垫圈设于所述负载移动座的两端,且设置于所述负载移动座顶端的负载密封垫圈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第四密封件的内边缘设于所述负载移动座的顶端与负载密封垫圈之间,所述第四密封件的外边缘设于所述负载上壳体和负载中壳体之间,所述第五密封件的内边缘设于所述负载移动座的底端与负载密封垫圈之间,所述第五密封件的外边缘设于负载中壳体和负载下壳体之间;
所述负载控制结构包括第二闭孔塞以及设于所述负载下壳体内的负载闭锁弹簧、负载闭锁弹簧座、负载快门弹簧和负载快门弹簧座;所述第二闭孔塞设于所述负载移动座内,且其开口处设有第二密封垫,所述第二密封垫与所述第二阀座对应设置,所述负载闭锁弹簧座开口朝向所述第二闭孔塞,且其与所述负载移动座螺纹连接以压紧所述负载密封垫圈,所述负载闭锁弹簧一端设于所述第二闭孔塞底部,另一端与所述负载闭锁弹簧座连接,所述负载快门弹簧座设于所述负载下壳体内端部,所述负载快门弹簧一端与所述负载闭锁弹簧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负载快门弹簧座连接。
可选的,所述负载上壳体上设有与下游介质相通的第二通气孔。
可选的,所述负载调节螺栓与所述负载导向螺母之间设有第六密封件,所述第六密封件为密封圈。
可选的,所述负载导向螺母与所述负载上壳体的顶端之间设有第七密封件,所述第七密封件为密封圈。
可选的,所述负载移动座与所述负载弹簧座球面接触配合。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通过设置控制指挥器和阀芯本体,将控制指挥器中的控制上壳体与控制中壳体之间的密封设置为密封结构,具体使得波纹管上端连接的第一固定件与控制上壳体密封连接,波纹管下端连接的第二固定件与移动座连接,由于波纹管本身具有柔性,可较好适应压力的波动,适用于存在高压差的情况,提高了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的阀芯本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负载指挥器;101、负载下壳体;102、负载快门弹簧座;103、负载快门弹簧;104、负载闭锁弹簧座;105、负载闭锁弹簧;106、第二闭孔塞;107、第七密封件;108、负载中壳体;109、第四密封件;110、负载密封垫圈;111、负载移动座;112、负载弹簧座;113、负载弹簧;114、导柱;115、负载调节螺栓;116、负载上壳体;117、负载调节螺母;118、负载导向螺母;119、第五密封件;120、第三气道;121、第三进气口;122、第三出气口;123、第二阀座;124、第二通气孔;125、第六密封件;2、控制指挥器;201、控制下壳体;202、快门弹簧座;203、快门弹簧;204、闭锁弹簧座;205、闭锁弹簧;206、第一密封件;207、控制中壳体;208、密封垫圈;209、第一闭孔塞;210、阀芯本体;211、移动座;212、波纹管;213、直线轴承;214、传动杆;215、第二控制弹簧座;216、控制上壳体;217、控制弹簧;218、控制调节螺栓;219、控制导向螺母;220、第一气道;221、第二气道;222、第一进气口;223、第一出气口;224、第二进气口;225、第二出气口;226、第一阀座;227、第一控制弹簧座;228、连接部;229、第一固定件;230、第二固定件;231、第一空腔;232、第二空腔;233、第一通气孔;234、第二密封件;235、第三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包括阀芯本体210和控制指挥器2。
其中,参照图2所示,阀芯本体210内部设有第一气道220和第二气道221,且阀芯本体210上设有通向第一气道220的第一进气口222和第一出气口223以及通向第二气道221的第二进气口224和第二出气口225,气体从第一进气口222进入沿第一气道220从第一出气口223排出,再由第二进气口224进入第二气道221,从第二出气口225排出至与控制指挥器2相连接的调压阀,在阀芯本体210上并位于第一出气口223的位置处设有第一阀座226。
控制指挥器2包括驱动结构、密封结构、控制结构和壳体,壳体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控制下壳体201、控制中壳体207和控制上壳体216。
具体地,驱动结构包括控制导向螺母219、控制调节螺栓218以及设置在控制上壳体216内的控制弹簧217、第一控制弹簧座227和第二控制弹簧座215;控制导向螺母219螺纹连接于控制上壳体216的顶端,控制调节螺栓218穿设控制导向螺母219并与第一控制弹簧座227抵接,控制弹簧217设置于第一控制弹簧座227和第二控制弹簧座215之间,控制调节螺栓218旋钮即可带动第一控制弹簧座227移动,从而带动控制弹簧217和第二控制弹簧座215与第一控制弹簧座227同方向移动。
具体地,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控制上壳体216内的传动杆214、直线轴承213和波纹管212;控制上壳体216沿波纹管212的径向方向设有连接部228,波纹管212轴向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固定件229和第二固定件230,第一固定件229的顶端与连接部228通过沿连接部228周向分布的多个螺钉连接,且第一固定件229内部设有第一空腔231,第二固定件230内部设有第二空腔232,直线轴承213设于第一空腔231中,传动杆214一端设于直线轴承213内部,另一端穿过连接部228并与第二控制弹簧座215抵接,从而使得第二控制弹簧座215移动带动传动杆214移动,以带动第二固定件230做相同方向的运动,直线轴承213的设置可防止传动杆214运动时受阻,出现卡滞现象,控制上壳体216上还设有与大气相通的第一通气孔233,避免控制上壳体216腔内因零件运动压缩或释放腔体空间而产生的压力或负压对波纹管212产生影响。
具体地,控制结构包括移动座211、第一闭孔塞209以及设置在控制下壳体201内的密封垫圈208、闭锁弹簧205、闭锁弹簧座204、快门弹簧203和快门弹簧座202;移动座211顶部与第二空腔232连接,具体为螺纹连接,从而使得第二固定件230移动时,可带动移动座211做相同方向的运动,移动座211内开设有供阀芯本体210穿设的第一开孔,移动座211套设在阀芯本体210外,且第一开孔与阀芯本体210的外壁之间具有活动间隙,第一开孔的轴线垂直贯穿控制中壳体207和移动座211的轴线,第一闭孔塞209设于移动座211内,且其开口处设有第一密封垫,第一密封垫与第一阀座226对应,当移动座211移动时,第一闭孔塞209可随移动座211同方向移动,使得第一阀座226可处于关闭或者开启的状态,密封垫圈208设于移动座211靠近第一闭孔塞209的一端,第一密封件206的内边缘设于移动座211和密封垫圈208之间,第一密封件206的外边缘设于控制中壳体207和控制下壳体201之间,使得控制下壳体201形成完全密封空间,第一密封件206上下受力面面积相同,当压力作用在第一密封件206的上下面时,第一密封件206上下面压力平衡,不存在压差,闭锁弹簧座204开口朝向第一闭孔塞209,且闭锁弹簧座204与移动座211螺纹连接,从而压紧密封垫圈208,移动座211移动带动闭锁弹簧座204沿同方向移动,闭锁弹簧205一端设于第一闭孔塞209底部,另一端与闭锁弹簧座204连接,为第一闭孔塞209提供向上的支撑力,使得第一闭孔塞209与移动座211紧密配合,同时起到缓冲作用,避免第一闭孔塞209因外力出现震动,使得第一闭孔塞209与移动座211之间无法立即密封,快门弹簧座202设于控制下壳体201内端部,快门弹簧203一端与闭锁弹簧座204连接,另一端与快门弹簧座202连接,为闭锁弹簧座204和移动座211提供支撑力,保证第一闭孔塞209在压力平衡状态下能与第一阀座226接触密封。
示例性的,具体使用时,第一固定件229的顶端与连接部228之间可设有第三密封件235,第一固定件229和连接部228通过螺钉连接从而紧紧夹设第三密封件235,实现第一固定件229和连接部228之间的密封连接,第三密封件235为密封圈。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杆214的两端均为球面,第二控制弹簧座215与传动杆214球面接触配合,保证受力点接近轴心位置,使得力的传递更加精准,避免偏心力的出现。
继续参照图1所示,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还包括负载指挥器1,负载指挥器1包括负载驱动结构、负载密封结构、负载控制结构和负载壳体,其中,负载壳体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负载下壳体101、负载中壳体108和负载上壳体116。
具体地,负载驱动结构包括负载导向螺母118、负载调节螺栓115以及设于负载上壳体116内的负载调节螺母117、导柱114、负载弹簧113和负载弹簧座112;负载导向螺母118螺纹连接于负载上壳体116的顶端,负载调节螺栓115穿过负载导向螺母118,导柱114贴设于负载上壳体116内壁,且螺纹连接于负载导向螺母118的底部,负载调节螺母117与负载调节螺栓115连接,且负载调节螺母117径向一端抵接于导柱114上,使得负载调节螺母117沿导柱114的轴向运动,负载弹簧113设于负载调节螺母117和负载弹簧座112之间,当向负载调节螺栓115施加外力,负载调节螺栓115可带动负载调节螺母117沿导柱114的轴向运动,从而压缩或释放负载弹簧113,负载弹簧座112随负载调节螺母117做相同方向的运动。
具体地,负载密封结构包括负载移动座111、负载密封垫圈110、第四密封件109和第五密封件119;负载移动座111顶端与负载弹簧座112抵接,且负载移动座111内开设有供阀芯本体210穿设的第二开孔,负载移动座111套设在阀芯本体210外,且第二开孔与阀芯本体210的外壁之间具有活动间隙,第二开孔的轴线垂直贯穿负载中壳体108和负载移动座111的轴线,且阀芯本体210内部还设有第三气道120,阀芯本体210上设有通向第三气道120的第三进气口121和第三出气口122,气体从第三进气口121进入沿第三气道120从第三出气口122排出,再通过第一进气口222进入第一气道220,在阀芯本体210上并位于第三出气口122的位置处设有第二阀座123,负载密封垫圈110设置在负载移动座111的两端,且设置于负载移动座111顶端的负载密封垫圈110通过紧固件连接,紧固件为螺母,第四密封件109的内边缘设于负载移动座111的顶端与负载密封垫圈110之间,第四密封件109的外边缘设于负载上壳体116和负载中壳体108之间,所述第五密封件119的内边缘设于负载移动座111的底端与负载密封垫圈110之间,第五密封件119的外边缘设于负载中壳体108和负载下壳体101之间。
具体地,负载控制结构包括第二闭孔塞106以及设于负载下壳体101内的负载闭锁弹簧105、负载闭锁弹簧座104、负载快门弹簧103和负载快门弹簧座102;第二闭孔塞106设于负载移动座111内,负载移动座111移动可带动第二闭孔塞106做相同方向的运动,且其开口处设有第二密封垫,第二密封垫与第二阀座123对应设置,使得第二阀座123具有开启或关闭状态,负载闭锁弹簧座104开口朝向第二闭孔塞106,且其与负载移动座111螺纹连接,从而压紧负载密封垫圈110,负载闭锁弹簧105一端设于第二闭孔塞106底部,另一端与所述负载闭锁弹簧座104连接,当负载调节螺栓115失去外力作用时,负载闭锁弹簧105可为第二闭孔塞106提供支撑力,使得第二闭孔塞106与负载移动座111紧密贴合,同时起到缓冲作用,避免第二闭孔塞106因外力出现震动,使得第二闭孔塞106与负载移动座111之间无法立即密封,负载快门弹簧座102设于负载下壳体101内端部,负载快门弹簧103一端与负载闭锁弹簧座104连接,另一端与负载快门弹簧座102连接,为负载闭锁弹簧座104和负载移动座111提供支撑力,保证第二闭孔塞106在压力平衡状态下能与第二阀座123接触密封。
具体实现时,负载上壳体116上还设有与下游介质相通的第二通气孔124,使得下游压力进入负载上壳体116腔体中,使得第四密封件109上下压力处于平衡状态。
此外,为保证负载上壳体116的密封性,在负载调节螺栓115与负载导向螺母118之间设有第六密封件125,第六密封件125为密封圈。当然,还可以在负载导向螺母118与负载上壳体116的顶端之间设有第七密封件107,第七密封件107为密封圈。
由于负载弹簧113提供的力需要负载移动座111传递,所以负载移动座111与负载弹簧座112相接触的一端设为球面,负载弹簧座112与负载移动座111球面接触配合,保证受力点接近轴心位置,使得力的传递更加精准,避免偏心力的出现。
正常工作时,上游气体通过第三进气口121进入负载指挥器1,通过调节负载调节螺栓115压缩负载弹簧113,推动负载移动座111移动,使第二闭孔塞106离开第二阀座123,上游气体从第三出气口122排出,通过第一进气口222稳定进入控制指挥器2,调节控制调节螺栓218,压缩控制弹簧217,推动传动杆214以带动第二固定件230移动,使得移动座211移动,第一闭孔塞209脱离第一阀座226,气体由第一出气口223通过第二进气口224进入第二气道221,再由第二出气口225稳定进入与控制指挥器2相连的调压阀,从而调节调压阀阀口开度,控制调压阀出口压力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阀芯本体(210)和控制指挥器(2);
所述阀芯本体(210)内部设有第一气道(220)和第二气道(221),且所述阀芯本体(210)上设有通向所述第一气道(220)的第一进气口(222)和第一出气口(223)以及通向所述第二气道(221)的第二进气口(224)和第二出气口(225),在所述阀芯本体(210)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出气口(223)的位置处设有第一阀座(226);
所述控制指挥器(2)包括驱动结构、密封结构、控制结构和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控制下壳体(201)、控制中壳体(207)和控制上壳体(216);
所述驱动结构包括控制导向螺母(219)、控制调节螺栓(218)以及设置在所述控制上壳体(216)内的控制弹簧(217)、第一控制弹簧座(227)和第二控制弹簧座(215);所述控制导向螺母(219)螺纹连接于所述控制上壳体(216)的顶端,所述控制调节螺栓(218)穿设所述控制导向螺母(219)并与所述第一控制弹簧座(227)抵接,所述控制弹簧(217)设置于所述第一控制弹簧座(227)和第二控制弹簧座(215)之间;
所述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控制上壳体(216)内的传动杆(214)、直线轴承(213)和波纹管(212);所述控制上壳体(216)沿所述波纹管(212)的径向方向设有连接部(228),所述波纹管(212)轴向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固定件(229)和第二固定件(230),所述第一固定件(229)的顶端与所述连接部(228)通过沿所述连接部(228)周向分布的多个螺钉连接,且所述第一固定件(229)内部设有第一空腔(231),所述第二固定件(230)内部设有第二空腔(232),所述直线轴承(213)设于所述第一空腔(231)中,所述传动杆(214)一端设于所述直线轴承(213)内部,另一端穿过所述连接部(228)并与所述第二控制弹簧座(215)抵接,所述控制上壳体(216)上设有与大气相通的第一通气孔(233);
所述控制结构包括移动座(211)、第一闭孔塞(209)以及设置在所述控制下壳体(201)内的密封垫圈(208)、闭锁弹簧(205)、闭锁弹簧座(204)、快门弹簧(203)和快门弹簧座(202);所述移动座(211)顶部与所述第二空腔(232)连接,所述移动座(211)内开设有供所述阀芯本体(210)穿设的第一开孔,所述移动座(211)套设在所述阀芯本体(210)外,且所述第一开孔与所述阀芯本体(210)的外壁之间具有活动间隙,所述第一开孔的轴线垂直贯穿所述控制中壳体(207)和所述移动座(211)的轴线,所述第一闭孔塞(209)设于所述移动座(211)内,且其开口处设有第一密封垫,所述第一密封垫与所述第一阀座(226)对应,所述密封垫圈(208)设于所述移动座(211)靠近第一闭孔塞(209)的一端,且与所述移动座(211)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206),所述第一密封件(206)的内边缘设于所述移动座(211)和密封垫圈(208)之间,所述第一密封件(206)的外边缘设于所述控制中壳体(207)和控制下壳体(201)之间,所述闭锁弹簧座(204)开口朝向所述第一闭孔塞(209),且其通过与所述移动座(211)螺纹连接从而压紧所述密封垫圈(208),所述闭锁弹簧(205)一端设于所述第一闭孔塞(209)底部,另一端与所述闭锁弹簧座(204)连接,所述快门弹簧座(202)设于所述控制下壳体(201)内端部,所述快门弹簧(203)一端与所述闭锁弹簧座(204)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快门弹簧座(20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中壳体(207)与控制上壳体(216)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234),所述第二密封件(234)为密封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229)的顶端与所述连接部(228)之间设有第三密封件(235),所述第三密封件(235)为密封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座(211)的顶部与所述第二空腔(232)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杆(214)的两端均为球面,所述第二控制弹簧座(215)与所述传动杆(214)球面接触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负载指挥器(1),所述负载指挥器(1)包括负载驱动结构、负载密封结构、负载控制结构和负载壳体,所述负载壳体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负载下壳体(101)、负载中壳体(108)和负载上壳体(116);
所述负载驱动结构包括负载导向螺母(118)、负载调节螺栓(115)以及设于所述负载上壳体(116)内的负载调节螺母(117)、导柱(114)、负载弹簧(113)和负载弹簧座(112);所述负载导向螺母(118)螺纹连接于所述负载上壳体(116)的顶端,所述负载调节螺栓(115)穿过所述负载导向螺母(118),所述导柱(114)贴设于所述负载上壳体(116)内壁,且螺纹连接于所述负载导向螺母(118)的底部,所述负载调节螺母(117)与所述负载调节螺栓(115)连接,且所述负载调节螺母(117)径向一端抵接于所述导柱(114)上,所述负载弹簧(113)设于所述负载调节螺母(117)和负载弹簧座(112)之间;
所述负载密封结构包括负载移动座(111)、负载密封垫圈(110)、第四密封件(109)和第五密封件(119);所述负载移动座(111)顶端与所述负载弹簧座(112)抵接,且所述负载移动座(111)内开设有供所述阀芯本体(210)穿设的第二开孔,所述负载移动座(111)套设在所述阀芯本体(210)外,且所述第二开孔与所述阀芯本体(210)的外壁之间具有活动间隙,所述第二开孔的轴线垂直贯穿所述负载中壳体(108)和所述负载移动座(111)的轴线,且所述阀芯本体(210)内部还设有第三气道(120),所述阀芯本体(210)上设有通向所述第三气道(120)的第三进气口(121)和第三出气口(122),在所述阀芯本体(210)上并位于所述第三出气口(122)的位置处设有第二阀座(123),所述负载密封垫圈(110)设于所述负载移动座(111)的两端,且设置于所述负载移动座(111)顶端的负载密封垫圈(110)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第四密封件(109)的内边缘设于所述负载移动座(111)的顶端与负载密封垫圈(110)之间,所述第四密封件(109)的外边缘设于所述负载上壳体(116)和负载中壳体(108)之间,所述第五密封件(119)的内边缘设于所述负载移动座(111)的底端与负载密封垫圈(110)之间,所述第五密封件(119)的外边缘设于负载中壳体(108)和负载下壳体(101)之间;
所述负载控制结构包括第二闭孔塞(106)以及设于所述负载下壳体(101)内的负载闭锁弹簧(105)、负载闭锁弹簧座(104)、负载快门弹簧(103)和负载快门弹簧座(102);所述第二闭孔塞(106)设于所述负载移动座(111)内,且其开口处设有第二密封垫,所述第二密封垫与所述第二阀座(123)对应设置,所述负载闭锁弹簧座(104)开口朝向所述第二闭孔塞(106),且其与所述负载移动座(111)螺纹连接以压紧所述负载密封垫圈(110),所述负载闭锁弹簧(105)一端设于所述第二闭孔塞(106)底部,另一端与所述负载闭锁弹簧座(104)连接,所述负载快门弹簧座(102)设于所述负载下壳体(101)内端部,所述负载快门弹簧(103)一端与所述负载闭锁弹簧座(104)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负载快门弹簧座(10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上壳体(116)上设有与下游介质相通的第二通气孔(124)。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调节螺栓(115)与所述负载导向螺母(118)之间设有第六密封件(125),所述第六密封件(125)为密封圈。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导向螺母(118)与所述负载上壳体(116)的顶端之间设有第七密封件(107),所述第七密封件(107)为密封圈。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移动座(111)与所述负载弹簧座(112)球面接触配合。
CN202222271561.8U 2022-08-26 2022-08-26 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 Active CN2184942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71561.8U CN218494291U (zh) 2022-08-26 2022-08-26 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71561.8U CN218494291U (zh) 2022-08-26 2022-08-26 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94291U true CN218494291U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89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71561.8U Active CN218494291U (zh) 2022-08-26 2022-08-26 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942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73108C2 (ru) Регулятор высокого давления
US5230498A (en) Live load packing system
US7401760B2 (en) Vacuum regulating valve
AU2010241860B2 (en) Self-aligning spring seat for fluid regulator and fluid regulator comprising self-aligning spring seat
EP0480899A2 (en) Live load packing system
US2715009A (en) Bellows operated self aligning valve
CN100541379C (zh) 减压器
US3036592A (en) Valve assembly
US20090071550A1 (en) In-line adjustable regulators
US20030066562A1 (en) Pressure regulator utilizing a disc spring
US9920857B2 (en) Vacuum valve
US11385661B1 (en) Gas pressure regulating device
US4903721A (en) Fuel pressure regulator
US4257580A (en) Pneumatic spring
US7066202B2 (en) Indicator-equipped flow regulating valve
CN218494291U (zh) 气体调压阀控制机构
US9128491B2 (en) Regulator for corrosive gas tapping in under-atmospheric conditions
US4516599A (en) Valve mechanism for low temperature applications
US6953182B2 (en) Retainer lock nut for fluid pressure control device
US6053192A (en) Low operating force pressure regulator
US3670756A (en) Compressor governor
CN109323027B (zh) 一种膜盒组件及绝压式减压器
US4219042A (en) Pneumatic relay
WO2019163879A1 (ja) 減圧弁
LU500908B1 (en) Pressure regulator for compressed gas with adjustable gas pressure sensing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