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73889U - 培藻设备 - Google Patents

培藻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73889U
CN218473889U CN202222164786.3U CN202222164786U CN218473889U CN 218473889 U CN218473889 U CN 218473889U CN 202222164786 U CN202222164786 U CN 202222164786U CN 218473889 U CN218473889 U CN 2184738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olar panel
algae
cultivation apparatus
algae cultiv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6478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宾国
程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Zhongyi Tiandi Io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Zhongyi Tiandi I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Zhongyi Tiandi Io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Zhongyi Tiandi I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6478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738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738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738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培藻设备,所述培藻设备包括:框架;光透膜套件,设于所述框架内,用于收容并培养藻类;风力发电机,与所述框架固定连接;第一太阳能板,设于所述框架的一端;第二太阳能板,设于所述框架的另一端;充电模块,所述风力发电机、所述第一太阳能板及所述第二太阳能板分别与所述充电模块电连接。一方面,通过设置位于框架内的光透膜套件,使太阳光能够照射在内的藻类,以供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以减少通过用生物光谱灯带持续工作的电耗,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与充电模块电连接的风力发电机、第一太阳能板以及第二太阳能板,实现自然能量的转换,以降低整个设备运行的成本,同时风光互补方法也能为培藻设备提供较为稳定的电源。

Description

培藻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生物技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培藻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培养藻类的方式通常为,用生物光谱灯带对藻类进行照射扩培,在种方式下,设备长期的带电运行能耗较大,电费较高,显然不够节能环保。
为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培藻设备,以减少运行时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培藻设备,以减少运行时的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提供第一个方案为:一种培藻设备,所述培藻设备包括:
框架;
光透膜套件,设于所述框架内,用于收容并培养藻类;
风力发电机,与所述框架固定连接;
第一太阳能板,设于所述框架的一端;
第二太阳能板,设于所述框架的另一端;
充电模块,所述风力发电机、所述第一太阳能板及所述第二太阳能板分别与所述充电模块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培藻设备还包括:
集中控制箱,与所述框架固定连接,且所述充电模块设于所述集中控制箱内;
储能电池,设于所述集中控制箱内,且所述储能电池与所述充电模块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培藻设备还包括:
曝气排,位于所述光透膜套件内;
气泵,设于所述集中控制箱内;
PVC管,连接所述气泵与所述曝气排;
止回阀,设于所述PVC管上;
控制模块,设于所述集中控制箱内,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气泵向所述PVC管及所述曝气排中送气。
优选地,所述第一太阳能板设于所述集中控制箱的上端。
优选地,所述培藻设备还包括:
出藻管,一端连通所述光透膜套件内的空间,另一端位于所述框架背离所述集中控制箱的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二太阳能板的下端;
排水阀,设于所述出藻管上。
优选地,所述气泵位于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框架之间。
优选地,所述培藻设备还包括:
进水口;
进水管,设于所述框架上并连接所述进水口;
进水阀,设于所述进水管上,并位于所述光透膜套件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框架的透光率大于60%。
优选地,所述第一太阳能板与所述第二太阳能板均倾斜设置于所述框架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太阳能板与所述第二太阳能板的夹角为90°。
优选地,所述风力发电机的位置高于所述框架的最高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方面,通过设置位于框架内的光透膜套件,使太阳光能够照射在内的藻类,以供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以减少通过用生物光谱灯带持续工作的电耗,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与充电模块电连接的风力发电机、第一太阳能板以及第二太阳能板,实现自然能量的转换,以降低整个设备运行的成本,同时风光互补方法也能为培藻设备提供较为稳定的电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培藻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培藻设备的电路连接方式的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培藻设备的气路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1、第一太阳能板;2、风力发电机;3、第二太阳能板;4、集中控制箱;5、控制模块;6、充电模块;7、储能电池;8、气泵;9、框架;10、光透膜套件;11、曝气排;12、进水管;13、进水阀;14、进水口;15、排水阀;16、出藻管;17、止回阀;18、PVC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设置在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部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的能涵盖的范围内。
请参考图1~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培藻设备,培藻设备包括框架9、光透膜套件10、风力发电机2、第一太阳能板1、第二太阳能板3以及充电模块6。
其中,光透膜套件10为透光率较高的透明收容体,光透膜套件10设于框架9内,用于收容并培养藻类,光透膜套件10内放入原藻种及一定数量的营养液进行户外自动扩培,并利用太阳光这种自然光谱进行光合作用,避免长时间用生物光谱灯带进行工作而耗费大量电力。风力发电机2设于高处并与框架9固定连接,用于将风能转换为电能,第一太阳能板1设于框架9的一端,第二太阳能板3设于框架9的另一端,用于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充电模块6与风力发电机2、第一太阳能板1及第二太阳能板3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与充电模块6电连接的风力发电机2、第一太阳能板1以及第二太阳能板3,实现自然能量的转换,以降低整个设备运行的成本,同时风能和太阳能的双重发电也能为培藻设备提供较为稳定的电源。
在一个实施例中,光透膜套件10包括透光率较高的聚乙烯薄膜。
在一个实施例中,培藻设备还包括集中控制箱4和储能电池7。其中,集中控制箱4与框架9固定连接,且充电模块6设于集中控制箱4内,储能电池7也设于集中控制箱4内,且储能电池7与充电模块6电连接,储能电池7能够存储充电模块6传输过来的电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培藻设备还包括:曝气排11、气泵8、PVC管18、止回阀17和控制模块5。其中,曝气排11位于光透膜套件10内,气泵8设于集中控制箱4内,PVC管18连接气泵8与曝气排11,止回阀17设于PVC管18上,控制模块5设于集中控制箱4内,控制模块5控制气路的开启,使气泵8向PVC管18及曝气排11中送气,曝气排11向光透膜套件10中的培藻水体稳定曝气使得藻类加速生长。其中,气路可以参考图3。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第一太阳能板1设于集中控制箱4的上端,在本实施例中,集中控制箱4能够支撑第一太阳能板1。
在一个实施例中,培藻设备还包括出藻管16和排水阀15。其中,参见图1,出藻管16一端连通光透膜套件10内的空间,另一端位于框架9背离集中控制箱4的一侧,并位于第二太阳能板3的下端,排水阀15设于出藻管16上。在本实施例中,待培藻生产周期结束后,打开排水阀15放藻,并在出藻口收藻即可完成一个周期生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使气路的控制更为顺畅,气泵8设于控制模块5与框架9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培藻设备还包括进水口14、进水管12以及进水阀13。其中,水由进水口14进入进水管12,进水管12设于框架9上,进水阀13设于进水管12上,且进水阀13位于光透膜套件10的上方,光透膜套件10的上方不设遮挡,打开进水阀13,水就能够自光透膜套件10的上方落入光透膜套件10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框架9选取不透光的材料。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提升藻类接收太阳光照射的效果,框架9选取透光率大于60%的材料。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第一太阳能板1与第二太阳能板3均倾斜设置于框架9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太阳能板1与第二太阳能板3的倾斜设置使太阳在不同时段时,使其中至少一块太阳能板能够以一定的角度接收到太阳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太阳能板与第二太阳能板的夹角优选为90°。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使风力发电机2接收到充足的风力,参见图1,风力发电机2的位置高于框架9的最高处,以避免框架9以及光透膜套件10对风力的阻挡。
借此,一方面,通过设置位于框架9内的光透膜套件10,使太阳光能够照射在内的藻类,以供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以减少通过用生物光谱灯带持续工作的电耗,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与充电模块6电连接的风力发电机2、第一太阳能板1以及第二太阳能板3,实现自然能量的转换,以降低整个设备运行的成本,同时风光互补方法也能为培藻设备提供较为稳定的电源。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培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藻设备包括:
框架;
光透膜套件,设于所述框架内,用于收容并培养藻类;
风力发电机,与所述框架固定连接;
第一太阳能板,设于所述框架的一端;
第二太阳能板,设于所述框架的另一端;
充电模块,所述风力发电机、所述第一太阳能板及所述第二太阳能板分别与所述充电模块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藻设备还包括:
集中控制箱,与所述框架固定连接,且所述充电模块设于所述集中控制箱内;
储能电池,设于所述集中控制箱内,且所述储能电池与所述充电模块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藻设备还包括:
曝气排,位于所述光透膜套件内;
气泵,设于所述集中控制箱内;
PVC管,连接所述气泵与所述曝气排;
止回阀,设于所述PVC管上;
控制模块,设于所述集中控制箱内,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气泵向所述PVC管及所述曝气排中送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太阳能板设于所述集中控制箱的上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培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藻设备还包括:
出藻管,一端连通所述光透膜套件内的空间,另一端位于所述框架背离所述集中控制箱的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二太阳能板的下端;
排水阀,设于所述出藻管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培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位于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框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藻设备还包括:
进水口;
进水管,设于所述框架上并连接所述进水口;
进水阀,设于所述进水管上,并位于所述光透膜套件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透光率大于6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太阳能板与所述第二太阳能板均倾斜设置于所述框架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太阳能板与所述第二太阳能板的夹角为9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发电机的位置高于所述框架的最高处。
CN202222164786.3U 2022-08-17 2022-08-17 培藻设备 Active CN2184738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64786.3U CN218473889U (zh) 2022-08-17 2022-08-17 培藻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64786.3U CN218473889U (zh) 2022-08-17 2022-08-17 培藻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73889U true CN218473889U (zh) 2023-02-14

Family

ID=85165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64786.3U Active CN218473889U (zh) 2022-08-17 2022-08-17 培藻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738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29714B (zh) 一种光伏生态屋顶
CN102884962B (zh) 可调光量式光伏农业大棚
CN207022661U (zh) 一种智能化多功能绿色植物墙
CN102293133B (zh) 工厂化农业自动生产线
CN201180138Y (zh) 一种节能环保半封闭式微藻生物反应器
CN203618465U (zh) 一种光伏农业大棚
CN203219760U (zh) 一种光伏农业大棚
CN105684788A (zh) 一种基于太阳能发电的蔬菜大棚
CN216276284U (zh) 一种绿色节能建筑用生态墙体
CN201924010U (zh) 一种高效利用太阳能的规模化平板式光生物反应系统
CN106957790A (zh) 一种微藻藻种光生物反应半封闭式培养管道及其使用方法
CN100494047C (zh) 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装置
CN218473889U (zh) 培藻设备
CN202998944U (zh) 可调光量式光伏农业大棚
CN205115486U (zh) 一种节能环保沼气池增效系统
WO2023116506A1 (zh) 一种智能型光伏玻璃温室及其运行方法和应用
CN204598874U (zh) 一种新型风光互补自动灌溉系统
CN211090913U (zh) 一种新型农业培植装置
CN204999910U (zh) 一种漩涡沼气呼吸机
CN204999911U (zh) 一种分体式漩涡沼气呼吸机
CN206851512U (zh) 一种花鱼共生大棚
CN205677345U (zh) 生态建筑
CN219950974U (zh) 一种光伏导光装置的微藻培养系统
CN213463147U (zh) 一种便于立体搭架的韭菜栽培箱
CN218302613U (zh) 一种立体化食用菌种植棚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