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10122U - 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 - Google Patents

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10122U
CN218410122U CN202222027473.3U CN202222027473U CN218410122U CN 218410122 U CN218410122 U CN 218410122U CN 202222027473 U CN202222027473 U CN 202222027473U CN 218410122 U CN218410122 U CN 2184101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ipe
cold
water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2747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安春
王均
董际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Dongd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Dongd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Dongd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Dongd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2747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101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101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101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包括中央空调系统主机、地供控制阀连管结构、控制系统、冷热换气机、冷热新风管、污风排管、分流管、表冷阀、表冷器回水管;本四联供系统主机采用热泵型水介质空气源中央空调系统,为冷热源双供系统,中央空调系统主机包括壳体和主机内部结构;地供控制阀连管结构包括半空域供冷机、地供进水管、分流三通、空冷机阀、短路阀、集流三通、地供系统和地供回水管;冷热换气机包括新风进口、污风出口、新风出口、污风进口、表冷器、传热机芯、新风机、污风机;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更节能、环保、健康。

Description

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制冷空调系统,特别涉及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属于空调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地面供热具有极好的应用节能效应,市场上出现了不同节能程度的地热产品,尽管这些地热产品本身的节能系数不一定高,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地热产品都比空间供热的热泵空调器节能。我们推出了《热泵型水介质地热、地冷、半空冷三供系统》专利产品,创立了以产品本身的性能系数在实际应用中的发挥效果定位产品的节能理念,是目前创造恒温空间环境理想的应用型节能产品。
在地热地冷半空冷三供系统中,已有新风的引进和对进入房间空气进行净化处理。由于在三供系统中新风的引进,打乱了房间设计效果的平衡,降低了系统的节能效果和恒温效果,未能达到创造真正的节能健康型舒适环境。
对封闭房间必须通风,强制性国家标准GB 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中规定:“4.1.3对于采用中央空调的民用建筑工程,新风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有关规定。”和“4.1.4夏热冬冷地区、寒冷地区、严寒地区等Ⅰ类民用建筑工程需要长时间关闭门窗使用时,房间应采取通风换气措施”。在空调房间必须增加通风换气措施。在空调房间开窗通风换气必然增加能量损失,其能量损失达30~50%,三供系统的节能效果被新风消耗殆尽。对引进新风出现的节能效果和恒温效果降低必须予以补充和改进。
对封闭空调式恒温空域通风换气是创建舒适环境必要条件,空调房间已经创造了恒温环境,消耗大量的能量才创建的恒温环境,再对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必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因此,空调已全面普及的情况下,空调房间的通风换气普及率几乎为零;目前,几乎所有的居家环境都是采用开门窗来通风换气,使用空调时封闭房间几乎没有通风换气,空调房间成为缺氧污染的主要杀手,缺氧、干燥、高浓度pm2.5、甲醛、臭氧等都是有害健康的严重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未能达到创造真正的节能健康型舒适环境的缺陷,提供了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可以达到更节能、环保、健康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包括中央空调系统主机、地供控制阀连管结构和控制系统;
本四联供系统主机采用热泵型水介质空气源中央空调系统,为冷热源双供系统,中央空调系统主机包括壳体和主机内部结构;中央空调系统主机内部结构包括压缩机、换向阀、套管式冷凝器、毛细管、蒸发器、工质管、出水管、出水阀、风机(见组合图)、回水阀、回水管、水箱、水泵、制冷或制热工质、水介质、壳体顶部的主机进风窗、主机出风窗;所述套管式冷凝器包括盘管和穿设在盘管内的冷凝工质管;所述压缩机、换向阀、冷凝工质管、毛细管和蒸发器以工质管互相连接,组成制冷或制热工质循环回路、内为制冷或制热工质R410A;
所述地供控制阀连管结构包括半空域供冷机、地供进水管、分流三通、空冷机阀、短路阀、集流三通、地供系统和地供回水管;所述半空域供冷机包括供冷机进水管和供冷机出水管;所述地供进水管的一端与中央空调系统主机的出水阀连接,地供回水管的一端与中央空调系统主机的回水阀连接,形成水介质循环主回路、内为水介质;半空域供冷机、中央空调系统主机和地供控制阀连管结构组成了地热、地冷、半空冷三供系统;
还包括冷热换气机、冷热新风管、污风排管,所述冷热换气机设置在中央空调系统主机上方;所述冷热新风管外端部为冷热新风管出口,所述污风排管外端部为污风排管进口;
中央空调系统主机还包括分流管、表冷阀和表冷器回水管,表冷阀打开时,可调节由表冷阀排向表冷器的热水量;所述分流管、表冷阀和表冷器回水管设置在冷热换气机下方、中央空调系统主机内;
所述冷热换气机为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包括新风进口、污风出口、新风出口、污风进口、表冷器、传热机芯、新风机、污风机;所述新风出口与冷热新风管连接,所述污风进口与污风排管连接;所述套管式冷凝器的盘管、出水管、分流管、表冷阀、表冷器、表冷器回水管、回水管、又至盘管顺次串联连接,形成水介质循环回路支路;水介质循环回路支路与水介质循环主回路并联连接;
所述表冷器设置在传热机芯和新风机之间;水介质从分流管经表冷阀流向表冷器,在表冷器与从传热机芯流向新风机的新风进一步进行能量交换,表冷器内水介质的能量释放给新风,被释放能量的水介质从表冷器回水管与回水管汇合后,从回水管流回套管冷凝器系统的盘管内;冷热换气机在冬季和夏季能补充换气时能量损失和回收能量,还能单独向室内进行新风和污风的换气和新风的空气净化;
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与地热、地冷、半空域三供系统容为一体,形成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制冷中央空调系统;冷热换气机是四联供系统的第四供系统,联供节能、清新、负氧离子、氧吧式的高质量新风;回收了换气过程排出污风70%以上的能量损失,补足了引进新风增加的冷热负荷,联供了清新健康的新风,排出了被二氧化碳污染的室内污风。
在中央空调系统主机中,所述水泵设置在套管式冷凝器下方,所述水箱设置在水泵一侧,所述回水阀设置在水箱一侧,水箱另一侧通过下水管与水泵的入口连接,水泵的出口通过回水管与盘管的下端连接,盘管的上端通过出水管与出水阀连接;水介质在回水阀、水箱、水泵、冷凝工质管、表冷器流动,从出水阀排出至半空域供冷机、地控系统和冷热换气机供给冷热源;
冬季供热时,供热循环按制热工质循环回路进行(详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夏季供冷时,打开换向阀,工质内循环回路换向运行,供冷循环按制冷工质循环回路进行(详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在地供控制阀连管结构中,地供系统的入口与分流三通的入口连接;分流三通的左侧管通过短路阀与集流三通的上侧管连接,集流三通另一侧的出口通过空冷机阀与半空域供冷机进水管连接,半空域供冷机出水管与集流三通的另一侧的入口连接,集流三通的出口与地供回水管连接;短路阀接通时,来自套管式冷凝器的热水直通地供水管系统;套管式冷凝器内产生的热(冷)量由套管内的水介质经水泵、出水管、出水阀和地供进水管传递到地供系统和半空域供冷机;冬季制热时,空冷机阀关闭,热水经短路阀直接送到地供系统,对房间进行节能式地面向半空域传热;夏季制冷时,短路阀关闭,冷水经空冷机阀先送至半空域供冷机,冷水在半空域供冷机吸热后,冷水温升高5℃,再送达水泥面,使地面空域温度高于半空域温度,地面不会凝水。
所述半空域供冷机还包括供冷机外壳、翅片管换热器、塑封电机、塑封电机涡壳、横流风扇和过滤器;供冷机外壳下部一侧设置有塑封电机涡壳,供冷机外壳面板上部设置有供冷机进风窗、供冷机外壳面板下部设置有供冷机出风窗;所述塑封电机和横流风扇设置在涡壳内,塑封电机和横流风扇互相转动连接;所述翅片管换热器设置在供冷机进风窗后侧,所述过滤器设置在翅片管换热器后侧;所述供冷机进水管和供冷机出水管分设在翅片管换热器的底部两侧;在塑封电机和横流风扇的作用下,室内热空气经过滤器进入翅片管换热器变成冷风,由横流风扇排出。
所述冷热换气机还包括换气机外壳、左蜗壳、右蜗壳、空气过滤器、微静电空气净化器;所述左蜗壳和右蜗壳设置在换气机外壳内,所述传热机芯横向设置在换气机外壳内腔中部,所述空气过滤器和微静电空气净化器依次设置在左蜗壳内;所述新风机设置在新风出口和热湿回收机芯之间,所述污风机设置在污风出口和热湿回收机芯之间,新风机和污风机安装在热湿回收机芯同侧;所述新风进口设置在换气机外壳左上部,所述新风出口设置在换气机外壳右下部,所述污风进口设置在换气机外壳右上部,所述污风出口设置在换气机外壳左下部;还能单独向室内进行新风和污风的换气和新风的空气净化,并进行能量湿量回收,作用过程为常规技术,不再赘述。
冬季供热时,中央空调系统主机的套管式冷凝器内产生的热量由套管冷凝器的水介质经水泵、出水阀和出水管传递到地供系统和半空域供冷机的同时,也传递到冷热换气机;热水同时经分流管及表冷阀通往表冷器进行加热,补充因新风引进损失部分的热量;中央空调系统主机开启制热工质循环回路,换向阀不上电,套管式冷凝器产生热水,蒸发器产生冷气,冷气从主机出风窗排到室外;表冷阀、出水阀和回水阀打开,短路阀打开,热水直通地供系统;在水泵的作用下,水箱的低温水流经套管式冷凝器的盘管内,被加热至60℃热水,经出水管、分流管排向表冷阀,通过表冷阀调节排向表冷器的热水量,热水在表冷器中向经过表冷器的清洁低温新风传热,新风得热后变成清洁、健康的热湿新风,在新风机的作用下,从新风出口,强迫向下部的中空域和地面空域传播;主流热水从出水管排向出水阀,排至分流三通,再下排至短路阀,通过短路阀调节通往地供系统,热水进入地供系统后,对房间地板向地面空域自然传热,水温降低,低温水通过出水管,经回水阀流到水箱。
夏季制冷时,冷热换气机提供新风供冷,中央空调系统主机开启制冷工质循环回路,换向阀上电,套管式冷凝器产生低温冷水,蒸发器产生热气,由风机排到室外;表冷阀、出水阀和回水阀打开,短路阀关闭;表冷器翅片间冷空气相对湿度达100%,在静电场下,为诱发负离子创造了条件;对排出污风的能量损失实施能量回收和补足,同时补充湿量回收,达到恒湿效果;
夏季四联供系统供冷时,高温高湿新风在降温降湿过程中,降低了绝对湿度,但相对湿度上升,达到露点温度时,新风中有大量雾态湿空气,这些湿空气在微静电作用下,透导出大量的负氧离子;常温常湿的清洁新风在新风机的作用下排至表冷器;同时三供系统的冷水,从出水管的分支分流管,经打开的表冷阀流至表冷器;冷水在表冷器管内流动,与管外的常温常湿的清洁新风进行能量交换和湿量析出,管外的降温新风第2次更低降温除湿,变成更低温新风,新风的绝对湿度降低,但相对湿度却很高,表冷器管外低温新风中有大量雾态湿空气,这些湿空气在传热机芯的微静电新风作用下,透导出更大量的负氧离子,此时冷热换气机变成了负离子发生器,新风成为低温低湿清新健康新风,经新风机向新风排出口排至冷热新风管,从冷热新风管出口直接向房间的中下空域排放,达到联供节能、清洁、健康、低温、低湿新风的效果;
在水泵的作用下,水箱的常温水流经套管式冷凝器的盘管内,冷却常温水至13℃冷水,表冷阀打开,冷水从支路分流管流向表冷器;冷水在表冷器中向经过表冷器的清洁常温新风传冷,新风得冷却后变成清洁、健康的干冷新风,在新风机的作用下,从新风出口,强迫向下部的中空域和地面空域传播,冷水吸热后,经表冷器回水管排到回水管;污风从房间内被污风机吸入污风排管进口,经污风排管从污风进口进入传热机芯,污风在传热机芯内向隔膜的新风进行能量和湿量交换,将有用能量和湿量传递给新风后,从污风出口排到房间外空间;主流冷水从出水管排向出水阀,再流向地供控制阀连管结构进行供冷,为常规技术,不再赘述。
所述控制系统为PLC控制器,所述压缩机、水泵、塑封电机、新风阀、分流三通、短路阀、集流三通、空冷机阀、均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是地冷与半空冷两联供冷比空调空域供冷更具低成本和高效节能优势;“热泵型水介质地热地冷半空冷三供系统”在恒温技术方面做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但与其它恒温设备一样,也会产生二次污染,未能达到创造舒适环境的境界;在吸取“热泵型水介质地热地冷半空冷三供系统”的优点,着手解决三供系统造成的二次污染,提供了更节能、环保、健康型的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
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与地热、地冷、半空域三供系统容为一体,形成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制冷中央空调系统;空调房间不需要开窗通风即能保持新鲜空气,避免了能量损失;冷热换气机是四联供系统的第四供系统,联供节能、清新、负氧离子、氧吧式的高质量新风;回收了换气过程排出污风70%以上的能量损失,补足了引进新风增加的冷热负荷,联供了清新健康的新风,排出了被二氧化碳污染的室内污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连机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连机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连机房间安装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部放大图;
图5是:中央空调系统主机内部结构;
图6是:图5的B部放大图;
图7是:冷热换气机结构俯视图;
图8是:地供控制阀连管结构图;
图9是:冷热换气机与表冷阀、分流管和表冷器回水管连接结构主视图;
图10是:冷热换气机与中央空调系统主机组装图;
图11是:半空域供冷机内部结构图;
图12是:中央空调系统主机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中央空调系统主机1、壳体101、压缩机102、换向阀103、套管式冷凝器104、毛细管105、蒸发器106、工质管107、出水管108、出水阀109、风机1010、回水阀1011、回水管1012、水箱1013、水泵1014、主机进风窗1015、主机出风窗1016、分流管1017、表冷阀1018、表冷器回水管1019、半空域供冷机2、供冷机外壳201、翅片管换热器202、塑封电机203、塑封电机涡壳204、横流风扇205、过滤器206、地供进水管3、分流三通4、空冷机阀5、短路阀6、集流三通7、地供系统8、地供回水管9、冷热换气机10、新风进口1001、新风出口1002、污风进口1003、污风出口1004、表冷器1005、传热机芯1006、新风机1007、污风机1008、换气机外壳1009、左蜗壳10010、右蜗壳10011、空气过滤器10012、微静电空气净化器10013、冷热新风管11、冷热新风管出口1101、污风排管12、污风排管进口12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12所示,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中央空调系统主机1、地供控制阀连管结构和控制系统(图中未显示);
如图5和图10所示,本四联供系统主机采用热泵型水介质空气源中央空调系统,为冷热源双供系统,中央空调系统主机1包括壳体101和主机内部结构;中央空调系统主机1内部结构包括压缩机102、换向阀103、套管式冷凝器104、毛细管105、蒸发器106、工质管107、出水管108、出水阀109、风机1010、回水阀1011、回水管1012、水箱1013、水泵 1014、制冷或制热工质、水介质、壳体101顶部的主机进风窗1015、主机出风窗1016;所述套管式冷凝器104包括盘管和穿设在盘管内的冷凝工质管;所述压缩机102、换向阀103、冷凝工质管、毛细管105和蒸发器106以工质管107互相连接,组成制冷或制热工质循环回路、内为制冷或制热工质R410A;
如图8所示,所述地供控制阀连管结构包括半空域供冷机2、地供进水管3、分流三通4、空冷机阀5、短路阀6、集流三通7、地供系统8和地供回水管9;所述半空域供冷机2包括供冷机进水管和地供回水管;所述地供进水管3的一端与中央空调系统主机1的出水阀109连接,地供回水管9的一端与中央空调系统主机1的回水阀1011连接,形成水介质循环主回路、内为水介质;半空域供冷机2、中央空调系统主机1和地供控制阀连管结构组成了地热、地冷、半空冷三供系统;
如图1至图4、及图10所示,还包括冷热换气机10、冷热新风管11、污风排管12,所述冷热换气机10设置在中央空调系统主机1上方;所述冷热新风管11外端部为冷热新风管出口1101,所述污风排管12外端部为污风排管进口1201;
如图5、图7和图9所示,中央空调系统主机1还包括分流管1017、表冷阀1018和表冷器回水管1019,表冷阀1018打开时,可调节由表冷阀1018排向表冷器1005的热水量;所述分流管1017、表冷阀1018和表冷器回水管1019设置在冷热换气机10下方、中央空调系统主机1内;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冷热换气机10为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包括新风进口1001、新风出口1002、污风进口1003、污风出口1004、表冷器1005、传热机芯1006、新风机1007、污风机1008;所述新风出口1002与冷热新风管11连接,所述污风进口1003 与污风排管12连接;所述套管式冷凝器104的盘管、出水管108、分流管1017、表冷阀1018、表冷器1005、表冷器回水管1019、回水管1012、又至盘管顺次串联连接,形成水介质循环回路支路;水介质循环回路支路与水介质循环主回路并联连接;
所述冷热换气机10的长度小于中央空调系统主机1长度。
如图5、图6和图10所示,所述表冷器1005设置在传热机芯1006和新风机1007之间;水介质从分流管1017经表冷阀1018流向表冷器1005,在表冷器1005与从传热机芯1006流向新风机1007的新风进一步进行能量交换,表冷器1005内水介质的能量释放给新风,被释放能量的水介质从表冷器回水管1019与回水管1012汇合后,从回水管1012流回套管冷凝器系统的盘管内;冷热换气机10在冬季和夏季能补充换气时能量损失和回收能量,还能单独向室内进行新风和污风的换气和新风的空气净化;
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与地热、地冷、半空域三供系统容为一体,形成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制冷中央空调系统;冷热换气机10是四联供系统的第四供系统,联供节能、清新、负氧离子、氧吧式的高质量新风;回收了换气过程排出污风70%以上的能量损失,补足了引进新风增加的冷热负荷,联供了清新健康的新风,排出了被二氧化碳污染的室内污风。
如图5所示,在中央空调系统主机1中,所述水泵1014设置在套管式冷凝器下方,所述水箱1013设置在水泵1014一侧,所述回水阀1011设置在水箱1013一侧,水箱1013另一侧通过下水管与水泵1014的入口连接,水泵1014的出口通过回水管1012与盘管的下端连接,盘管的上端通过出水管108与出水阀109连接;水介质在回水阀1011、水箱1013、水泵1014、冷凝工质管、表冷器1005流动,从出水阀109排出至半空域供冷机2、地控系统和冷热换气机10供给冷热源;
如图5和图8所示,冬季供热时,供热循环按制热工质循环回路进行(详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夏季供冷时,打开换向阀103,工质内循环回路换向运行,供冷循环按制冷工质循环回路进行(详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如图8所示,在地供控制阀连管结构中,地供系统8的入口与分流三通4的入口连接;分流三通4的左侧管通过短路阀6与集流三通7的上侧管连接,集流三通7另一侧的出口通过空冷机阀5与半空域供冷机2进水管连接,半空域供冷机2出水管108与集流三通7的另一侧的入口连接,集流三通7的出口与地供回水管9连接;短路阀6接通时,来自套管式冷凝器104的热水直通地供水管系统;套管式冷凝器104内产生的热(冷)量由套管内的水介质经水泵1014、出水管108、出水阀109和地供进水管3传递到地供系统8和半空域供冷机2;冬季制热时,空冷机阀5关闭,热水经短路阀6直接送到地供系统8,对房间进行节能式地面向半空域传热;夏季制冷时,短路阀6关闭,冷水经空冷机阀5先送至半空域供冷机2,冷水在半空域供冷机2吸热后,冷水温升高5℃,再送达水泥面,使地面空域温度高于半空域温度,地面不会凝水。
如图8和图11所示,所述半空域供冷机2还包括供冷机外壳201、翅片管换热器202、塑封电机203、塑封电机涡壳204、横流风扇205和过滤器206;供冷机外壳201下部一侧设置有塑封电机涡壳204,供冷机外壳201面板上部设置有供冷机进风窗、供冷机外壳201面板下部设置有供冷机出风窗;所述塑封电机203和横流风扇205设置在涡壳内,塑封电机203 和横流风扇205互相转动连接;所述翅片管换热器202设置在供冷机进风窗后侧,所述过滤器206设置在翅片管换热器202后侧;所述供冷机进水管和地供回水管分设在翅片管换热器202的底部两侧;在塑封电机203和横流风扇205的作用下,室内热空气经过滤器206进入翅片管换热器202变成冷风,由横流风扇205排出。
如图2、图7和图9所示,所述冷热换气机10还包括换气机外壳1009、左蜗壳10010、右蜗壳10011、空气过滤器10012、微静电空气净化器10013;所述左蜗壳10010和右蜗壳10011 设置在换气机外壳1009内,所述传热机芯1006横向设置在换气机外壳1009内腔中部,所述空气过滤器10012和微静电空气净化器10013依次设置在左蜗壳10010内;所述新风机1007 设置在新风出口1002和热湿回收机芯之间,所述污风机1008设置在污风出口1004和热湿回收机芯之间,新风机1007和污风机1008安装在热湿回收机芯同侧;所述新风进口1001设置在换气机外壳1009左上部,所述新风出口1002设置在换气机外壳1009右下部,所述污风进口1003设置在换气机外壳1009右上部,所述污风出口1004设置在换气机外壳1009左下部;还能单独向室内进行新风和污风的换气和新风的空气净化,并进行能量湿量回收,作用过程为常规技术,不再赘述。
如图5、图7和图8所示,冬季供热时,中央空调系统主机1的套管式冷凝器104内产生的热量由套管冷凝器的水介质经水泵1014、出水阀109和出水管108传递到地供系统8 和半空域供冷机2的同时,也传递到冷热换气机10;热水同时经分流管1017及表冷阀1018 通往表冷器1005进行加热,补充因新风引进损失部分的热量;中央空调系统主机1开启制热工质循环回路,换向阀103不上电,套管式冷凝器104产生热水,蒸发器106产生冷气,冷气从主机出风窗1016排到室外;表冷阀1018、出水阀109和回水阀1011打开,短路阀6 打开,热水直通地供系统8;在水泵1014的作用下,水箱1013的低温水流经套管式冷凝器 104的盘管内,被加热至60℃热水,经出水管108、分流管1017排向表冷阀1018,通过表冷阀1018调节排向表冷器1005的热水量,热水在表冷器1005中向经过表冷器1005的清洁低温新风传热,新风得热后变成清洁、健康的热湿新风,在新风机1007的作用下,从新风出口 1002,强迫向下部的中空域和地面空域传播;主流热水从出水管108排向出水阀109,排至分流三通4,再下排至短路阀6,通过短路阀6调节通往地供系统8,热水进入地供系统8后,对房间地板向地面空域自然传热,水温降低,低温水通过出水管108,经回水阀1011流到水箱1013。
如图5、图7和图8所示,夏季制冷时,冷热换气机10提供新风供冷,中央空调系统主机1开启制冷工质循环回路,换向阀103上电,套管式冷凝器104产生低温冷水,蒸发器106产生热气,由风机1010排到室外;表冷阀1018、出水阀109和回水阀1011打开,短路阀6 关闭;表冷器1005翅片间冷空气相对湿度达100%,在静电场下,为诱发负离子创造了条件;对排出污风的能量损失实施能量回收和补足,同时补充湿量回收,达到恒湿效果;
夏季四联供系统供冷时,高温高湿新风在降温降湿过程中,降低了绝对湿度,但相对湿度上升,达到露点温度时,新风中有大量雾态湿空气,这些湿空气在微静电作用下,透导出大量的负氧离子;常温常湿的清洁新风在新风机1007的作用下排至表冷器1005;同时三供系统的冷水,从出水管108的分支分流管1017,经打开的表冷阀1018流至表冷器1005;冷水在表冷器1005管内流动,与管外的常温常湿的清洁新风进行能量交换和湿量析出,管外的降温新风第2次更低降温除湿,变成更低温新风,新风的绝对湿度降低,但相对湿度却很高,表冷器1005管外低温新风中有大量雾态湿空气,这些湿空气在传热机芯1006的微静电新风作用下,透导出更大量的负氧离子,此时冷热换气机10变成了负离子发生器,新风成为低温低湿清新健康新风,经新风机1007向新风排出口排至冷热新风管11,从冷热新风管出口1101 直接向房间的中下空域排放,达到联供节能、清洁、健康、低温、低湿新风的效果;
在水泵1014的作用下,水箱1013的常温水流经套管式冷凝器104的盘管内,冷却常温水至13℃冷水,表冷阀1018打开,冷水从支路分流管1017流向表冷器1005;冷水在表冷器1005中向经过表冷器1005的清洁常温新风传冷,新风得冷却后变成清洁、健康的干冷新风,在新风机1007的作用下,从新风出口1002,强迫向下部的中空域和地面空域传播,冷水吸热后,经表冷器回水管1019排到回水管1012;污风从房间内被污风机1008吸入污风排管进口1201,经污风排管12从污风进口1003进入传热机芯1006,污风在传热机芯1006内向隔膜的新风进行能量和湿量交换,将有用能量和湿量传递给新风后,从污风出口1004排到房间外空间;主流冷水从出水管108排向出水阀109,再流向地供控制阀连管结构进行供冷,为常规技术,不再赘述。
所述控制系统为PLC控制器,所述压缩机102、水泵1014、塑封电机203、新风阀、分流三通4、短路阀6、集流三通7、空冷机阀5、均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优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包括中央空调系统主机、地供控制阀连管结构和控制系统;本四联供系统主机采用热泵型水介质空气源中央空调系统,为冷热源双供系统,中央空调系统主机包括壳体和主机内部结构;中央空调系统主机内部结构包括压缩机、换向阀、套管式冷凝器、毛细管、蒸发器、工质管、出水管、出水阀、风机、回水阀、回水管、水箱、水泵、制冷或制热工质、水介质、壳体顶部的主机进风窗、主机出风窗;所述套管式冷凝器包括盘管和穿设在盘管内的冷凝工质管;所述压缩机、换向阀、冷凝工质管、毛细管和蒸发器以工质管互相连接,组成制冷或制热工质循环回路、内为制冷或制热工质;
所述地供控制阀连管结构包括半空域供冷机、地供进水管、分流三通、空冷机阀、短路阀、集流三通、地供系统和地供回水管;所述半空域供冷机包括供冷机进水管和供冷机出水管;所述地供进水管的一端与中央空调系统主机的出水阀连接,地供回水管的一端与中央空调系统主机的回水阀连接,形成水介质循环主回路、内为水介质;半空域供冷机、中央空调系统主机和地供控制阀连管结构组成了地热、地冷、半空冷三供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冷热换气机、冷热新风管、污风排管,所述冷热换气机设置在中央空调系统主机上方;所述冷热新风管外端部为冷热新风管出口,所述污风排管外端部为污风排管进口;
中央空调系统主机还包括分流管、表冷阀和表冷器回水管,表冷阀打开时,可调节由表冷阀排向表冷器的热水量;所述分流管、表冷阀和表冷器回水管设置在冷热换气机下方、中央空调系统主机内;
所述冷热换气机为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包括新风进口、污风出口、新风出口、污风进口、表冷器、传热机芯、新风机、污风机;所述新风出口与冷热新风管连接,所述污风进口与污风排管连接;所述套管式冷凝器的盘管、出水管、分流管、表冷阀、表冷器、表冷器回水管、回水管、又至盘管顺次串联连接,形成水介质循环回路支路;水介质循环回路支路与水介质循环主回路并联连接;
所述表冷器设置在传热机芯和新风机之间;冷热换气机在冬季和夏季能补充换气时能量损失和回收能量,还能单独向室内进行新风和污风的换气和新风的空气净化;
新型空气能量湿量回收换气装置与地热、地冷、半空域三供系统容为一体,形成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制冷中央空调系统;冷热换气机是四联供系统的第四供系统,联供节能、清新、负氧离子、氧吧式的高质量新风;回收换气过程排出污风70%以上的能量损失,补足引进新风增加的冷热负荷,联供清新健康的新风,排出被二氧化碳污染的室内污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中央空调系统主机中,所述水泵设置在套管式冷凝器下方,所述水箱设置在水泵一侧,所述回水阀设置在水箱一侧,水箱另一侧通过下水管与水泵的入口连接,水泵的出口通过回水管与盘管的下端连接,盘管的上端通过出水管与出水阀连接;
冬季供热时,供热循环按制热工质循环回路进行;夏季供冷时,打开换向阀,工质内循环回路换向运行,供冷循环按制冷工质循环回路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地供控制阀连管结构中,地供系统的入口与分流三通的入口连接;分流三通的左侧管通过短路阀与集流三通的上侧管连接,集流三通另一侧的出口通过空冷机阀与半空域供冷机进水管连接,半空域供冷机出水管与集流三通的另一侧的入口连接,集流三通的出口与地供回水管连接;短路阀接通时,来自套管式冷凝器的热水直通地供水管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半空域供冷机还包括供冷机外壳、翅片管换热器、塑封电机、塑封电机涡壳、横流风扇和过滤器;供冷机外壳下部一侧设置有塑封电机涡壳,供冷机外壳面板上部设置有供冷机进风窗、供冷机外壳面板下部设置有供冷机出风窗;所述塑封电机和横流风扇设置在涡壳内,塑封电机和横流风扇互相转动连接;所述翅片管换热器设置在供冷机进风窗后侧,所述过滤器设置在翅片管换热器后侧;所述供冷机进水管和供冷机出水管分设在翅片管换热器的底部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热换气机还包括换气机外壳、左蜗壳、右蜗壳、空气过滤器、微静电空气净化器;所述左蜗壳和右蜗壳设置在换气机外壳内,所述传热机芯横向设置在壳体内腔中部,所述空气过滤器和微静电空气净化器依次设置在左蜗壳内;所述新风机设置在新风出口和热湿回收机芯之间,所述污风机设置在污风出口和热湿回收机芯之间,新风机和污风机安装在热湿回收机芯同侧;所述新风进口设置在换气机外壳左上部,所述新风出口设置在换气机外壳右下部,所述污风进口设置在换气机外壳右上部,所述污风出口设置在换气机外壳左下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为PLC控制器,所述压缩机、水泵、塑封电机、新风阀、分流三通、短路阀、集流三通、空冷机阀、均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CN202222027473.3U 2022-07-31 2022-07-31 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 Active CN2184101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27473.3U CN218410122U (zh) 2022-07-31 2022-07-31 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27473.3U CN218410122U (zh) 2022-07-31 2022-07-31 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10122U true CN218410122U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14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27473.3U Active CN218410122U (zh) 2022-07-31 2022-07-31 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101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10558C (zh) 太阳能驱动的单个转轮两级除湿空调器
CN101603715B (zh) 一种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及其空气处理方法
CN205717538U (zh) 混合通风采暖空调设备
CN102162692B (zh) 一种组合型家用空调热泵热水机系统
CN106705224B (zh) 一种多层次热回收组合式空气处理器及其空气处理方法
CN101672512A (zh) 一种带分布式冷热源的热回收新风机组
CN101105347A (zh) 可调节湿度的热泵空调器
CN201281431Y (zh) 带分布式冷热源的热回收新风机组
CN105276736A (zh) 一种带冷凝再热的热泵型全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
CN206430295U (zh) 一种模块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复合空调机组
CN206369270U (zh) 一种分质热回收冷剂过冷再热空调器
CN1160536C (zh) 地热热泵辐射末端中央空调系统
CN114562766A (zh) 一种新风机组及方法
WO2003021155A1 (fr) Climatiseur de type pompe a chaleur a echange d'air
CN212274092U (zh) 全性能空调整合机组
CN203518089U (zh) 一种组合型除湿热泵空调机组
CN205448192U (zh) 一种排风热回收型空气处理机组
CN218410122U (zh) 节能型冷热新风、地热、地冷、半空冷四联供系统
CN201314652Y (zh) 节能环保供热全新风空调器
CN201277663Y (zh) 温湿独立控制的空调系统
CN202546944U (zh) 一种全新风式蒸发冷却家用窗机
CN1177183C (zh) 地热辐射供冷供暖全新风中央空调系统
CN208458236U (zh) 一种多功能空调机组
CN207299388U (zh) 热泵式全热回收新风净化器
CN201233069Y (zh) 一种带热回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Shao Anchun

Inventor after: Wang Jun

Inventor after: Dong Jiding

Inventor before: Shao Anchun

Inventor before: Wang Jun

Inventor before: Dong Jidi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