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88438U - 一种液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88438U
CN218388438U CN202222387184.4U CN202222387184U CN218388438U CN 218388438 U CN218388438 U CN 218388438U CN 202222387184 U CN202222387184 U CN 202222387184U CN 218388438 U CN218388438 U CN 2183884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mmunicated
heating element
cooling system
liquid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8718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健
朱清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8718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884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884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884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液冷系统,涉及制冷技术领域,为解决在利用液冷的方式对服务器进行降温时,可能会出现供液管路内的冷媒温度与服务器降温所需的冷媒温度不匹配的问题。将服务器设置于机柜内部,服务器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外壳内的发热元件;供液管路的第一端与外壳的内部连通;回液管路的第一端与外壳的内部连通;供液管路的第二端和回液管路的第二端均与换热模块连通;旁通支路的第一端与供液管路连通,旁通支路的第二端与回液管路连通;调节件设置于旁通支路上,用于调节通过旁通支路上的冷媒流量;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外壳内部,用于检测发热元件的温度。本实用新型用于制冷。

Description

一种液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冷系统。
背景技术
大型数据中心在信息全球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重要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而热量的主要来源是数据中心中的服务器,为保证服务器能够正常的工作,需要对服务器进行降温。
在现有技术中,一般会采用液冷的方式对服务器进行散热,由于服务器在不同时刻所散发的热量可能不同,因此在利用液冷方式对服务器进行散热时,可能会出现供液管路内的冷媒温度与服务器降温所需的冷媒温度不匹配的问题,即供液管路内的冷媒温度过高从而无法满足服务器的降温需求,或者供液管路内的冷媒温度过低,从而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冷系统,用于解决在利用液冷的方式对服务器进行降温时,可能会出现供液管路内的冷媒温度与服务器降温所需的冷媒温度不匹配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冷系统,包括机柜、至少一个服务器、供液管路、回液管路、换热模块、旁通支路、调节件和温度传感器,服务器设置于机柜内部,服务器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外壳内的发热元件;供液管路的第一端与外壳的内部连通;回液管路的第一端与外壳的内部连通;供液管路的第二端和回液管路的第二端均与换热模块连通;旁通支路的第一端与供液管路连通,旁通支路的第二端与回液管路连通;调节件设置于旁通支路上,用于调节通过旁通支路上的冷媒流量;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外壳内部,用于检测发热元件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系统,冷媒经过供液管路进入外壳内,并与外壳内的发热元件接触,以带走发热元件上的热量,从而实现对发热元件的降温,吸收热量后的冷媒再通过回液管路进入换热模块,进行换热,并再次降温为低温冷媒。以此循环实现对发热元件的降温。
由于温度传感器能够及时检测到发热元件的温度,并将其检测的温度与预设温度进行对比,因此当检测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即供液管路中的冷媒温度太低,超出发热元件的降温需求时,此时可以通过调节件增加从回液管路通过旁通支路流向供液管路上的高温冷媒的流量,以使的从回液管路流经换热模块的高温冷媒的流量降低,如此便能够降低换热模块换热所消耗的外部的能源,同时也能使得更少的高温冷媒经过换热模块后,被降低为低温冷媒再进入供液管路,以减低供液管路中低温冷媒所占供液管路中的总冷媒的比例,使得供液管路中的冷媒温度升高,从而避免能源浪费,以实现制冷和节能的平衡。
而当检测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即供液管路中的冷媒温度太高,不足以满足发热元件的降温需求时,此时可以通过调节件减少从回液管路通过旁通支路流向供液管路上的高温冷媒的流量,以使的从回液管路流经换热模块的高温冷媒流量增加,进而使得更多的高温冷媒在经过换热模块后,被降低为低温冷媒再进入供液管路,以增加供液管路中低温冷媒所占供液管路中的总冷媒的比例,使得供液管路中的冷媒温度降低,从而满足发热元件的散热需求。
可选地,调节件包括流量调节阀。
可选地,液冷系统包括储液件和集液件,储液件设置于外壳内部,储液件内具有储液空间,供液管路的第一端与储液空间连通,储液件上开设有通孔;集液件设置于外壳内部,集液件上开设有集液槽,集液槽与回液管路的第一端连通,集液槽用于收集从发热元件上流下的冷媒。
可选地,储液件设置于发热元件上方,集液件设置于发热元件的下方,集液槽的槽口朝向发热元件。
可选地,液冷系统还包括喷头,喷头设置于外壳内部,喷头与通孔连通,冷媒经过喷头被喷洒至发热元件上。
可选地,通孔开设有多个,喷头设置有多个,喷头与通孔一一对应设置,每个喷头均通过对应的通孔与储液空间连通。
可选地,喷头为雾化喷头,液冷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和液位探测器,控制器与雾化喷头电连接;液位探测器设置于储液空间内,并与控制器电连接。
可选地,机柜设置有多个,每个机柜还包括供液支管和回液支管,供液支管连通于外壳与供液管路的第一端之间,回液支管连通于外壳与回液管路的第一端之间。
可选地,液冷系统还包括动力元件,动力元件设置于供液管路上,动力元件用于驱动冷媒流动。
可选地,换热模块包括换热器和冷却装置,供液管路的第二端与换热器的第一出水口连通,回液管路的第二端与换热器的第一进水口连通;冷却装置均与换热器的第二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连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系统的第一种外部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系统的第二种外部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系统的第三种外部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系统的第四种外部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系统的第五种外部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液板的外部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系统的第六种外部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系统的第七种外部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雾化喷头的外部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系统的第八种外部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系统的第九种外部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系统的第十种外部结构图。
附图标记:100-液冷系统;110-机柜;120-服务器;121-外壳;122-发热元件;130-供液管路;140-回液管路;150-换热模块;151-换热器;152-冷却装置;153-供水管;154-回水管;155-动力泵;160-动力元件;170-旁通支路;180-调节件;190-温度传感器;200-储液件;210-储液空间;220-储液板300-集液件;400-喷头;410-连接管;500-液位探测器;600-第一支管;610-第二支管;700-供液支管;710-回液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数据中心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而其热量的主要来源是服务器120,为了保证服务器120的正常运行,需要对服务器120进行降温。
基于此,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冷系统100,包括机柜110、至少一个服务器120、供液管路130、回液管路140、换热模块150和动力元件160。服务器120设置于机柜110内部,服务器120包括外壳121以及设置于外壳121内的发热元件122,例如发热元件122可以是服务器120的中央处理器;供液管路130的第一端与外壳121的内部连通;回液管路140的第一端与外壳121的内部连通;供液管路130的第二端和回液管路140的第二端均与换热模块150连通;动力元件160设置于供液管路130上,动力元件160用于驱动冷媒流动。
在动力元件160的作用下,冷媒在供液管路130和回液管路140之间进行循环流动,首先低温冷媒会通过供液管路130进入外壳121内,并与其内部的发热元件122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冷媒会带走发热元件122上的热量,从而实现对发热元件122的降温,同时低温冷媒由于吸收热量,从而转化为高温冷媒,高温冷媒会经过回液管路140流至换热模块150,并在换热模块150处进行换热,再次降温为低温冷媒,并再次流经供液管路130,以此循环实现对发热元件122持续不断的降温。
其中,冷媒可以是硅油、矿物油或者电子氟化液等液体,上述液体(冷媒)均具有共同的属性即不导电,将其应用于此种场合可以与液冷系统100中的设备具有较好的兼容性,不影响液冷系统100中的设备的正常运行。
另外,动力元件160可以是泵,例如可以是定频泵,选用定频泵,定频泵具有恒定的转速,能够提供稳定的动力,从而使得进入外壳121内的低温冷媒流量稳定,保持对发热元件122稳定的降温。当然动力元件160也可以是其它任何合适的动力元件16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换热模块150可以包括换热器151和冷却装置152,供液管路130的第二端与换热器151的第一出水口连通,回液管路140的第二端与换热器151的第一进水口连通;冷却装置152均与换热器151的第二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连通。
如此一来,流经回液管路140的高温冷媒便会流经换热器151,同时冷却装置152中的低温液体也会流经换热器151,通过换热器151的换热功能,高温冷媒中的能量会转移至低温液体中,以此使得高温冷媒转换低温冷媒,同时冷却装置152中的低温液体也会转化为高温液体,以此实现换热,从而满足发热元件122的散热需求。
其中,换热器151可以是管壳式换热器,也可以是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的传输系数高,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且板式换热器的占地面积小,价格较低,更加经济实用
另外,冷却装置152可以是冷却塔,冷却塔的进水口与换热器151的第二出水口连通,冷却塔的出水口与换热器151的第二进水口连通。经过换热后的高温液体从冷却塔的进水口进入后,会在冷却塔中被降温为低温液体,然后低温液体再从换热器151的第二进水口进入换热器151内部,如此持续不断提供低温液体,以实现稳定的换热。在利用冷水塔进行降温时,是利用自然能源进行降温的,不需要消耗电能,相比于利用压缩机等装置进行降温来说更加节能。
在此种情况下,流经冷却装置152和换热器151之间的液体可以是乙二醇,相比于其它工质,乙二醇不仅防冻,而且价格更加低廉且易制取,当然也可以是其它任何合适的液体,对此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定。
当然冷却装置152也可以是冷水源,通过水泵将冷水抽出,从换热器151的第二进水口输送进换热器151内,经过换热后再从换热器151的第二出水口排出至存储池内,进行降温,重复利用。或者冷却装置152还可以是干冷器,对于冷却装置152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换热模块150也可以仅仅包括换热器151,直接利用外部的风或者冷空气对流经换热器151的冷媒进行降温,以实现换热。
为实现冷却装置152与换热器151的第二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之间的连通,如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换热模块150还包括供水管153、回水管154和动力泵155,供水管153的一端与换热器151的第二进水口连通,供水管153的另一端与冷却装置152的出水口连通;回水管154的一端与换热器151的第二出水口连通,回水管154的另一端与冷却装置152的进水口连通;动力泵155设置于回水管154上。利用供水管153和回水管154将换热器151和冷却装置152连通于一起,并在回水管154上设置动力泵155,利用动力泵155驱动液体在换热器151和冷却装置152之间流通。
其中,动力泵155可以是变频泵,变频泵可以随时调节供水管154和回水管154中的液体流量,使得流经换热器151的液体流量既能满足冷媒的换热需求,也能实现节能。
由于发热元件122在不同时刻所散发的热量可能不同,因此在利用液冷方式对发热元件122进行散热时,可能会出现供液管路130内的冷媒温度与服务器120降温所需的冷媒温度不匹配的问题,即供液管路130内的冷媒温度过高从而无法满足服务器120的降温需求,或者供液管路130内的冷媒温度过低,从而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
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如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液冷系统100还包括旁通支路170、调节件180和温度传感器190,旁通支路170的第一端与供液管路130连通,旁通支路170的第二端与回液管路140连通;调节件180设置于旁通支路170上,用于调节通过旁通支路170上的冷媒流量;温度传感器190设置于外壳121内部,用于检测发热元件122的温度。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温度传感器190能够及时检测到发热元件122上的温度,并将其检测的温度与预设温度进行对比,当检测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即供液管路130中的冷媒温度太低,超出发热元件122的降温需求时,此时可以通过调节件180增加从回液管路140通过旁通支路170流向供液管路130上的高温冷媒的流量,以使得从回液管路140流经换热器151的高温冷媒的流量降低,如此便能够降低换热器151换热所消耗的外部的能源,同时也能使得更少的高温冷媒经过换热器151后,被降低为低温冷媒再进入供液管路130,以减低供液管路130中低温冷媒所占供液管路130中的总冷媒的比例,使得供液管路130中的冷媒温度升高,从而避免能源浪费,以实现制冷和节能的平衡。
而当检测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即供液管路130中的冷媒温度太高,不足以满足发热元件122的降温需求时,此时可以通过调节件180减少从回液管路140通过旁通支路170流向供液管路130上的高温冷媒的流量,以使的从回液管路140流经换热器151的高温冷媒流量增加,进而使得更多的高温冷媒在经过换热器151后,被降低为低温冷媒再进入供液管路130,以增加供液管路130中低温冷媒所占供液管路130中的总冷媒的比例,使得供液管路130中的冷媒温度降低,从而满足发热元件122的散热需求。
其中,调节件180可以是流量调节阀,例如可以是节流阀、截止阀等,流量调节阀价格便宜,应用较为成熟,使用较为方便。或者调节件180也可以是空调毛细管。
在此基础上,如图5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液冷系统100还包括储液件200和集液件300,储液件200设置于外壳121内部,储液件200内具有储液空间210,供液管路130的第一端与储液空间210连通,储液件200上开设有通孔;集液件300设置于外壳121内部,集液件300上开设有集液槽,集液槽与回液管路140的第一端连通,集液槽用于收集从发热元件122上流下的冷媒。
在外壳121的内部设置储液件200,使得供液管路130中的冷媒能够在进入外壳121内后,先进入储液空间210内,由于储液空间210能够容纳一定量的冷媒,因此其可以保证液冷系统100制冷的稳定性,例如当动力元件160或者供液管路130出现故障,冷媒不能够在供液管路130内顺利进行流通时,可以依靠储液空间210内的冷媒继续对发热元件122进行降温,以给工作人员充足的时间来对动力元件160或者供液管路130进行维修。同理,在外壳121内设置集液件300,当回液管路140出现故障,冷媒不能在回液管路140内顺利进行流通时,集液槽能够收集从发热元件122上落下的冷媒,以避免冷媒在外壳121内沉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足够的时间对回液管路140进行维修。通过在外壳121内设置储液件200和集液件300,保证液冷系统100顺利的运行。
为了使得冷媒能够顺利的从储液空间210内流出,并与发热元件122接触,如图5所示,储液件200设置于发热元件122的上方。将储液件200设置于发热元件122的上方,并将通孔开设于储液件200朝向发热元件122的壁板上,以使得储液空间210内的冷媒能够通过通孔顺利的流向发热元件122,以对发热元件122进行降温。当然也可以将储液件200设置于合适的地方,只要能够使得进入储液件200的冷媒能够顺利的对发热元件122进行降温即可。
在此种情况下,如图6所示,储液件200可以包括储液板220,在储液板220的内部开设有储液空间210(图中未示出),将储液板220固定在外壳121的内壁上,并使得通孔位于储液板220朝向发热元件122的侧壁上。将储液件200设置为板状结构,板状结构加工更为简单,便于生产。当然,储液件200也可以是其它任何合适的形状。
其中,为将储液板220固定在外壳121,可以将储液板220与外壳121设计为一体成型结构,一体成型结构的外壳121与储液板220,其整体结构强度更高。当然外壳121与储液板220也可以是分体结构,将储液板220设置好以后再利用螺钉紧固的方式将储液板220固定在外壳121的内壁上。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得集液槽能够顺利的收集从发热元件122上流下的冷媒,如图5所示,集液件300设置于发热元件122的下方,集液槽的槽口朝向发热元件122。将集液件300设置于发热元件122的下方,当冷媒从发热元件122上落下时,能够顺利的流进集液槽内。
其中,为将集液件300设置于外壳121内,可以利用螺钉紧固等技术将集液件300固定在外壳121的内壁上,或者也可以将集液件300与外壳121设计为一体成型结构,一体成型结构的外壳121与集液件300,其结构强度更高。
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对发热元件122的降温效果,如图7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液冷系统100还包括喷头400,喷头400设置于外壳121的内部,喷头400与通孔连通,冷媒经过喷头400被喷洒至发热元件122上。
在外壳121的内设置喷头400,使喷头400与通孔连通,冷媒能够通过喷头400被喷洒至发热元件122上,利用喷头400将冷媒均匀的喷洒至发热元件122上,对发热元件122多方位均匀散热,提高散热效果,同时在实现同等散热效果的基础上,也可以节省冷媒的消耗量。
其中,通孔可以开设一个,对应的喷头400也可以设置一个,利用一个喷头400和一个通孔对发热元件122进行散热。或者如图7所示,通孔也可以开设多个,喷头400设置多个,喷头400与通孔一一对应设置,每个喷头400均通过对应的通孔与储液空间210连通。在储液件200上开设多个通孔,对应的设置多个喷头400,利用多个喷头400更加多方位的对发热元件122进行散热,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在此种情况下,为了便于对发热元件122更好的进行降温,如图8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液冷系统100还包括多个连接管410,连接管410与通孔一一对应设置,连接管410的一端与通孔连通,连接管410的另一端与喷头400连通。在喷头400和通孔之间设置连接管410,由于连接管410的设置,可以对连接管410的长度进行设置,改变喷头400的位置,以使得喷头400可以从发热元件122的任何方向喷洒至发热元件122上,从而使得对发热元件122更为全面的降温。例如可通过连接管410使得一部分喷头400位于发热元件122的下方,一部分喷头400位于发热元件122的上方,一部分喷头400位于发热元件122的左方,一部分喷头400位于发热元件122的右方,从而使得冷媒能够从发热元件122的四个方向喷洒至发热元件122上,以实现对发热元件122全面的降温。
在此种情况下,为实现喷头400的固定,可以将喷头400固定在外壳121的内壁上。
另外,喷头400可以是防尘喷头400,或者,如图9所示,喷头400也可以是雾化喷头,雾化喷头所喷出的冷媒更微细,能够使得冷媒更加全面均匀的覆盖发热元件122,能够更好的对发热元件122进行降温。
在此基础上,为实现雾化喷头的自动化开启,如图10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液冷系统100还包括控制器和液位探测器500,控制器与雾化喷头电连接;液位探测器500设置于储液空间210内,并与控制器电连接。雾化喷头为压力型喷头,在雾化喷头的内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能够与控制器电连接。
由于液位探测器500能够检测储液空间210内冷媒的液位,液位的高低即代表储液空间210内的冷媒压力的大小,因此当实际液位大于预设液位时,即储液空间210内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雾化喷头的预设压力)时,控制器会控制雾化喷头开启,以对发热元件122进行降温。或者当实际液位小于预设液位时,即储液空间210内的压力小于预设压力时,控制器会控制雾化喷头关闭,以停止对发热元件122的降温。以此实现在保证发热元件122降温需求的同时,降低冷媒的消耗。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液冷系统100还包括温度采集器,即温度传感器,温度采集器与控制器电连接,当温度采集器检测的发热元件122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值时,例如预设温度可以为70℃,说明需要对发热元件122进行降温,此时温度采集器会发出第一信号至控制器,控制器会根据第一信号控制雾化喷头开启,对发热元件122进行降温。当温度采集器检测的发热元件122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说明不需要对发热元件122进行降温,温度采集器会发出第二信号至控制器,控制器会根据第二信号控制雾化喷头关闭,停止对发热元件122的降温。利用温度控制,实现雾化喷头的开启与关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液冷系统100,每个机柜110内部均设置有多个服务器120,在此种情况下,本申请提供液冷系统100还包括多个第一支管600和多个第二支管610,其中第一支管600与服务器120一一对应设置,第二支管610与服务器120一一对应设置,供液管路130的第一端通过第一支管600与对应的外壳121连通,回液管路140的第一端通过第二支管610与对应的外壳121连通。利用同一个液冷系统100对多个服务器120同时进行散热,避免由于服务器120数量过多而同时需要设置多个液冷系统100,减低建造成本。
能够理解的是,在此种情况下,当设置有储液件200和集液件300时,储液件200与集液件300可以均设置有多个,集液件300与储液件200一一对应设置,储液件200与服务器120一一对应设置。每个外壳121内均设置有储液件200和集液件300,提高液冷系统100整体的运行稳定性。
在此基础上,每个服务器120内部可以均设置一个喷头400,或者也可以是每个服务器120内部均设置多个喷头400,或者还可以是一部分服务器120内部设置有喷头400,另一部服务器120内部不设置喷头400。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液冷系统100,机柜110也设置有多个,每个机柜110还包括供液支管700和回液支管710,供液支管700连通于外壳121与供液管路130的第一端之间,回液支管710连通于外壳121与回液管路140的第一端之间。
利用供液支管700将外壳121与供液管路130的第一端连接于一起,使得供液管路130中的冷媒能够通过供液支管700流进每一个与对应的外壳121内。利用供液支管700将外壳121与回液管路140的第一端连接于一起,使得每一个回液支管710中冷媒都能够流进回液管路140中。以此实现利用一个液冷系统100对多个机柜110同时进行散热,避免由于机柜110数量过多而需要同时设置多个液冷系统100,降低建造成本。
需要解释的是,供液支管700连通于供液管路130的第一端与外壳121之间,是指将供液支管700的一端与供液管路130连通,不一定要是严格意义上的供液管路130的第一端,将供液支管700的另一端与外壳121连通。回液支管710连通于回液管路140的第一端与外壳121之间,是指将回液支管710的一端与回液管路140连通,不一定要是严格意义上的供液管路130的第一端,将回液管路140的另一端与外壳121连通。
能够理解的是,当每个机柜110内均设置有多个服务器120时,是将供液支管700连通于供液管路130的第一端与第一支管600之间,将回液支管710连通于回液管路140的第一端与第二支管610之间。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柜;
至少一个服务器,设置于所述机柜内部,所述服务器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发热元件;
供液管路,所述供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部连通;
回液管路,所述回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部连通;
换热模块,所述供液管路的第二端和所述回液管路的第二端均与所述换热模块连通;
旁通支路,所述旁通支路的第一端与所述供液管路连通,所述旁通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回液管路连通;
调节件,设置于所述旁通支路上,用于调节通过所述旁通支路上的冷媒流量;
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用于检测所述发热元件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包括流量调节阀。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
储液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储液件内具有储液空间,所述供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储液空间连通,所述储液件上开设有通孔;
集液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集液件上开设有集液槽,所述集液槽与所述回液管路的第一端连通,所述集液槽用于收集从所述发热元件上流下的所述冷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件设置于所述发热元件上方,所述集液件设置于所述发热元件的下方,所述集液槽的槽口朝向所述发热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喷头,所述喷头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喷头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冷媒经过所述喷头被喷洒至所述发热元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开设有多个,所述喷头设置有多个,所述喷头与所述通孔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所述喷头均通过对应的所述通孔与所述储液空间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头包括雾化喷头,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雾化喷头电连接;
液位探测器,设置于所述储液空间内,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机柜还包括供液支管和回液支管,所述供液支管连通于所述外壳与所述供液管路的第一端之间,所述回液支管连通于所述外壳与所述回液管路的第一端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动力元件,所述动力元件设置于所述供液管路上,所述动力元件用于驱动冷媒流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模块包括:
换热器,所述供液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回液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一进水口连通;
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均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连通。
CN202222387184.4U 2022-09-05 2022-09-05 一种液冷系统 Active CN2183884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87184.4U CN218388438U (zh) 2022-09-05 2022-09-05 一种液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87184.4U CN218388438U (zh) 2022-09-05 2022-09-05 一种液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88438U true CN218388438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73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87184.4U Active CN218388438U (zh) 2022-09-05 2022-09-05 一种液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884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35959B (zh) 机柜的散热系统
CN203615671U (zh) 一种机柜服务器散热用前板系统
CN205119377U (zh) 数据中心液冷散热系统的余热回收系统
CN210725802U (zh) 一种数据中心浸没式液体冷却系统
CN204598537U (zh) 一种机柜的散热系统
CN113473802B (zh) 一种冷板式服务器的散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5000577A (zh) 一种储能柜温度控制系统及温度控制方法
CN213636112U (zh) 冷水机组与储能系统
CN208425094U (zh) 一种服务器液冷系统
CN218388438U (zh) 一种液冷系统
CN212409111U (zh) 一种气液混合供冷装置
CN216773338U (zh) 一种6kW储能电池簇的冷却装置
US11612082B2 (en) Cooling system
CN216522502U (zh) 空调冷凝器的降温系统和空调
CN211792613U (zh) 服务器芯片重力型热管和热管背板结合的服务器散热系统及装置
CN213586803U (zh) 用于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
CN210168389U (zh) 一种数据中心液冷系统
JP2021120615A (ja) 冷却システム
CN109104842B (zh) 散热循环系统
CN111447801A (zh) 一种集装箱式的间接蒸发冷空调机组的喷淋系统
CN105402839A (zh) 一种用于各类数据机房的自然冷源散热系统
CN111278262A (zh) 服务器芯片重力型热管和热管背板结合的服务器散热系统
CN215981944U (zh) 一种润滑油冷却系统和热泵机组
CN219961208U (zh) 冷却系统及数据中心
CN214199296U (zh) 换热装置以及换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