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85383U - 液冷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液冷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85383U
CN218385383U CN202221590074.1U CN202221590074U CN218385383U CN 218385383 U CN218385383 U CN 218385383U CN 202221590074 U CN202221590074 U CN 202221590074U CN 218385383 U CN218385383 U CN 2183853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liquid outlet
pipeline
temperature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9007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柯彬彬
王祝祥
杨水福
杨亚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9007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853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853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853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液冷控制系统,该系统用于对包括多个负载的待温控设备进行温控,该系统的第一循环系统包括主出液管路、主回液管路、旁回液管路以及储液装置,第二循环系统包括换能装置,换能装置的出液口与储液装置的第一进液口相连,第二循环系统包括换能装置;主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换能装置的进液口相连,旁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换能装置的进液口相连或者与储液装置的第二进液口相连。在多负载的场景下,换能后的回液输入储液装置,使储液装置起到缓冲作用,减少第一循环系统的频繁启停,提高温控的稳定性及精度,旁回液管路可以对储液装置的出液进行分流,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温控精度。

Description

液冷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冷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国家对新能源的大力扶持,动力电池已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移动通讯终端产品及储能等产品上。目前高倍率充放电对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带来了更高的挑战;以电动汽车为例,为了解决充电焦虑,国家大力支持换电站的建设,现有换电站采用的散热方案通常是恒定流量和定频冷水机组进行温控。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但是换电站的充电设备中的负载电池的数量随着换电车辆的频繁进出而动态变化,采用上述方案不能根据负载数量的变换及时调整液冷系统的冷负荷,使得液冷系统的控制精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控制系统,在换电站中负载变化频繁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温控精度。
为实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液冷控制系统,所述液冷控制系统用于对待温控设备进行温度控制,所述系统包括:
第一循环系统,所述第一循环系统包括主出液管路、主回液管路、旁回液管路以及储液装置;以及
第二循环系统,所述第二循环系统包括换能装置;
其中:所述主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所述换能装置的进液口相连,所述主回液管路的进液口用于与所述待温控设备相连;所述主出液管路的进液口与所述储液装置的出液口相连,所述主出液管路的第一出液口用于与所述待温控设备相连;所述换能装置的出液口与所述储液装置的第一进液口相连,所述旁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所述换能装置的进液口或者与所述储液装置的第二进液口相连,所述旁回液管路的进液口与所述主出液管路的第二出液口相连。
在一种可行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流速调节装置以及第二流速调节装置;
所述第一流速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主出液管路上,所述第二流速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旁回液管路上,所述储液装置中流出的液体经第一流速调节装置后,一部分向所述待温控设备传输,另一部分经第二流速调节装置输入至所述旁回液管路中。
在一种可行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循环系统还包括多条并联的冷却支路,所述冷却支路的一端与所述主回液管路的进液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出液管路的第一出液口连接;所述待温控设备包括多个负载,所述负载分别接入所述冷却支路中。
在一种可行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流量计以及多个电磁阀;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流量计设置于所述主出液管路,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主回液管路;
每条所述冷却支路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电磁阀。
在一种可行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速调节装置为变频水泵,所述第二流速调节装置为二通阀,所述储液装置包括水箱。
在一种可行实现方式中,所述水箱为缓冲水箱。
在一种可行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循环系统还包括制冷剂循环管路、变频压缩机、冷凝装置以及节流元件,所述变频压缩机、所述冷凝装置、所述节流元件以及所述换能装置通过所述制冷剂循环管路依次首尾连接。
在一种可行实现方式中,所述换能装置包括板式换热器,所述节流元件包括电子膨胀阀。
在一种可行实现方式中,所述冷凝装置包括冷凝器与外风机,所述外风机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上风口。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冷控制系统,液冷控制系统用于对待温控设备进行温度控制,待温控设备包括多个负载,系统包括:第一循环系统,第一循环系统包括主出液管路、主回液管路、旁回液管路以及储液装置;以及第二循环系统,第二循环系统包括换能装置;其中:主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换能装置的进液口相连,主回液管路的进液口与待温控设备相连;主出液管路的进液口与储液装置的出液口相连,主出液管路的第一出液口与待温控设备相连;换能装置的出液口与储液装置的第一进液口相连,旁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换能装置的进液口或者与储液装置的第二进液口相连,旁回液管路的进液口与主出液管路的第二出液口相连。在多个负载的场景下,通过将主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换能装置的第一进液口相连以对流过待温控设备的回液换能,并通过换能装置的第一出液口与储液装置的第一进液口相连,使得换能后的回液输入储液装置,储液装置的液体与换能后的回液混合后可调节出液温度,进一步提高温控的精度,且通过设置旁回液管路,将旁回液管路的进液口与主出液管相连,可以对储液装置的出液进行分流,进一步的提高温控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旁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换能装置的进液口相连的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旁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储液装置的第二进液口相连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旁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换能装置的进液口相连的另一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旁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储液装置的第二进液口相连的另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温度控制领域,多变负载是待温控设备的一种,此类负载在温控过程中自身能量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发生变化,因此,会导致对应的所需要的温控数据发生变化,那么这一类负载相对于温控系统来说就可以称为多变负载,以负载为充电电池、温控系统为液冷控制系统为例,电池的数量、电池的工作状态(充电状态、未充电状态)是会变化的,就会导致电池的自身的状态发生变化,就会反映到电池的自身温度上,这样就会使得液冷控制系统进行电池的温度控制时,温控参数发生变化,比如流量及冷负荷。
请参阅图1(a)以及图1(b),图1(a)以及图1(b)均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液冷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系统用于对待温控设备进行温度控制,该待温控设备包括多个负载,如图1(a)以及图1 (b)所示系统包括:
第一循环系统101及第二循环系统102,所述第一循环系统包括主回液管路 111、旁回液管路121、储液装置131以及主出液管路141,所述第二循环系统102 包括换能装置11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循环系统为对待温控设备进行温控的载冷剂循环系统,第一循环系统可为水循环系统,第二循环系统为对流过待温控设备的载冷剂换能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第二循环系统可为制冷剂循环系统,其中,循环方式包括载冷剂或制冷剂利用一种闭环的输液管道,使得载冷剂在该闭环的输液管道内,从输液的起点流经输液管道重新回到输液的起点完成一个输液循环,其中输液的起点包括但不限于盛放液体的装置,比如储液装置、制冷剂箱等等。示例性的,制冷剂循环是指:换能装置中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经过制冷剂的传输管道之后,回到换能装置中,完成一次制冷剂循环。水系统循环是指储液装置中的液体经过输液管道后重新回到出液储液装置的完整过程。主回液管路为流过待温控设备的液体提供回液通道,以实现水系统的液体循环,旁回液管路为即将流过多变负载的液体提供回液通道,以实现负载变化时,对即将流过多变负载的液体进行分流,如图1(a)所示第一循环系统,储液装置中的液体经过输液管道后进入换能装置后重新回到出液储液装置。
进一步的,主回液管路以及旁回液管路为储液装置中流出的液体的回流提供通道,示例性的,储液装置可以为水箱,换能装置可以为板式换热器。
其中,图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旁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换能装置的进液口相连的示意图,如图1(a)所示主回液管路111的出液口与换能装置112的进液口相连,主回液管路111的进液口用于与待温控设备103相连;主出液管路的进液口与储液装置131的出液口相连,主出液管路的第一出液口用于与待温控设备103相连;换能装置112的出液口与储液装置131的第一进液口相连,旁回液管路121的出液口与换能装置112的进液口或者与储液装置131的第二进液口相连,旁回液管路121的进液口与主出液管路的第二出液口相连,旁回液管路121 可根据负载的数量导通或者断开。
进一步的,第一循环系统还包括控制模块(图未示出),控制模块用于根据负载的数量与液体流量的对应关系控制所述旁回液管路导通或者断开。
示例性的,以换电站的热管理系统为换电站的液冷系统、储液装置为水箱,储存液体为制冷剂,制冷剂为纯水为例、负载为充电电池,该系统用于对换电站的充电电池散热,故第二循环系统的循环原理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在输液管道的传输过程之后,进入板式换热器中与水系统中的载冷剂换热,重新蒸发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完成一次循环。水系统循环:换电站的高温载冷剂进入板式换热器中与制冷剂换热降温后,回到水箱后,传输至换电站的电池模块,给电池降温后回到水箱继续进入板式换热器中,不断循环。
进一步的,图1(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旁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储液装置的第二进液口相连的示意图,如图1(b)所示旁回液管路121的出液口还可以与储液装置131的第二进液口相连。进而,储液装置121中流出的液体可以通过旁回液管路的分流直接回到储液装置121。将旁回液管路121的出液口与储液装置 131的第二进液口相连。使得旁回液管路121直接接入储液装置131,因此可减少流速调节对水系统的干扰,提高水系统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系统设置,对于多变负载处于底载情况时尤其适用,多变负载不限于负载的数量,具体的通过配置储液装置在多变负载处于低载情况时,可减少第一循环系统的频繁启停,提高温控的稳定性及温控精度,且旁回液管路可以对储液装置的出液进行分流,在多变负载处于低载情况时,还可以实现进一步的提高温控精度。当旁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储液装置的第二进液口相连,可减少调流速对水系统的干扰,提高水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温控精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冷控制系统,液冷控制系统用于对待温控设备进行温度控制,待温控设备包括多个负载,系统包括:第一循环系统,第一循环系统包括主出液管路、主回液管路、旁回液管路以及储液装置;以及第二循环系统,第二循环系统包括换能装置;其中:主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换能装置的进液口相连,主回液管路的进液口与待温控设备相连;主出液管路的进液口与储液装置的出液口相连,主出液管路的第一出液口与待温控设备相连;换能装置的出液口与储液装置的第一进液口相连,旁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换能装置的进液口或者与储液装置的第二进液口相连,旁回液管路的进液口与主出液管路的第二出液口相连,旁回液管路可根据负载的数量导通或者断开。在多个负载的场景下,通过将主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换能装置的第一进液口相连以对流过待温控设备的回液换能,并通过换能装置的第一出液口与储液装置的第一进液口相连,使得换能后的回液输入储液装置,储液装置的液体与换能后的回液混合后可调节出液温度,进一步提高温控的精度,且通过设置旁回液管路,将旁回液管路的进液口与主出液管相连,可以对储液装置的出液进行分流,进一步的提高温控精度。
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对基于上述系统的控制原理进行说明,上述系统可以基于待温控设备的负载数量来控制旁回液管路的通断,以此实现根据待温控设备的目标负载数量对应的流量进行温控,来提高温控精度。
以换电站为例,待温控设备可以为电池,而目标负载数量则为需要进行温度管控的电池的数量,比如需要进行温度管控的电池为正在充电中的电池(因为正在充电中的电池温度会升高),那么可以获取正在充电中的电池的个数,比如有十个电池,正在充电的有九个,那么目标负载数量就是九。
进一步的,在液体温控领域,比如液冷系统,其主要通过制冷剂流过待温控设备与待温控设备换热的方式,对待温控设备进行温控,比如进行降温,实现待温控设备的散热,进而,待温控设备的数量越多,同时间需要带走的能量越大,需要的流量也会由于数量的不同有所不同,因此,当确定目标负载数量之后,需要确定所需要的流量,进而根据预设的待温控设备的数量与流量的对应关系,确定该目标负载数量下第一循环系统的目标流量,其中,根据预设的待温控设备的数量与流量的对应关系中包括每个待温控设备需要的单位流量,则目标负载数量下的目标流量,则可以为目标负载数量与单位流量的乘积确定目标流量。
可以理解的是,在确定目标流量之后,便可以对待温控设备进行温度管控,以使待温控设备的温度维持在规定水平,也即根据目标流量控制第一循环系统进行与目标流量相匹配的流量调节,进行与目标负载数量所需的流量进行适配,通过流量调节达到温度调节的目的,对待温控设备进行散热或保温,以对所述待温控设备进行温度管控。其中,与目标流量相匹配的流量调节可为使得实际的流量不低于该目标流量,保证提供足够的流量进行温控,通过旁通管路的分流实现对流量的调节。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实现随负载的变化进行精准的温度控制,根据待温控设备的目标负载数量,提供最佳的流量,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的浪费。
请参阅图2(a)以及图2(b),图2(a)以及图2(b)均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液冷控制系统的另一结构框图:其中,图2(a)以及图2(b)中包括第一循环系统2001、第二循环系统2002以及待温控设备2003,第一循环系统 2001包括储液装置2011、主出液管路2021、第一流速调节装置2031、旁回液管路2041、第二流速调节装置2051、第一温度传感器2061、流量计2071以及电磁阀2081、主回液管路2091、第二温度传感器4101,第二循环系统2002包括换能装置2012、制冷剂循环管路2022、变频压缩机2032、冷凝装置2042以及节流元件2052;
需要说明的是,图2(a)以及图2(b)所示液冷控制系统与图2(a)以及图2(b)所示的液冷控制系统中的部分内容相似,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做赘述,具体可以参考前述图1(a)以及图1(b)所示的液冷控制系统中的部分内容。
其中,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旁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换能装置的进液口相连的另一示意图,图2(a)中主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换能装置的进液口相连,换能装置的出液口与储液装置的第一进液口相连,旁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换能装置的第一进液口或者与储液装置的第二进液口相连;储液装置的出液口与主出液管路的进液口连接,主出液管路的出液口用于与待温控设备的进液端相连,主出液管路的进液口用于与待温控设备的出液端相连,旁回液管路的进液口与主出液管路的出液口相连,第一流速调节装置设置于主出液管路上,第二流速调节装置设置于旁回液管路上,储液装置中流出的液体经第一流速调节装置后,一部分向待温控设备传输,另一部分经第二流速调节装置输入至旁回液管路中;第一温度传感器、流量计以及电磁阀设置于主出液管路,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主回液管路。示例性的,待温控设备2003包括多个负载,比如多个充电构成的充电电池组,充电电池组中包括若干并联的充电电池,每个所述充电电池对应一个所述电磁阀2081。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出液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回液温度(也即电池的实际温度),流量计用于检测出液的当前实际流量。
进一步的,第一循环系统还包括多条并联的冷却支路,冷却支路的一端与主回液管路的进液口连接,另一端与主出液管路的第一出液口连接;负载分别与冷却支路连接,每条冷却支路对应设置有一个电磁阀2081。
示例性的,如图2(a)所示当旁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换能装置的进液口时,储液装置中流出的液体经第一流速调节装置后,一部分经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流量计及电磁阀向待温控设备2003传输,另一部经第二流速调节装置进入换能装置后回到储液装置,进一步的,流经待温控设备2003的液体经第二温度传感器从主回液管路进入换能装置后回到储液装置。
在一种可行实现方式中,第二循环系统的制冷剂循环管路的一端与换能装置的第二进液口相连,制冷剂循环管路的另一端与换能装置的第二出液口相连,且变频压缩机、冷凝装置、节流元件以及换能装置通过所述制冷剂循环管路依次首尾连接,形成制冷剂循环;变频压缩机、冷凝装置以及节流元件均设置于制冷剂循环管路。
在一种可行实现方式中,所述冷凝装置包括冷凝器与外风机,所述外风机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上风口。
在一种可行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速调节装置为变频水泵,所述第二流速调节装置为二通阀,所述储液装置包括水箱。所述换能装置包括板式换热器,所述节流元件包括电子膨胀阀。其中,二通阀以及变频水泵用于对出水流速的调节,以改变实际的流量,其中,变频水泵有调节范围的限制,故设立二通阀克服变频水泵的调节瓶颈,保证精准调节。
由于换电站在切换不同工况的情况下,变频压缩机和变频水泵的调节会导致出水温度的波动,增加水箱可以缓解上述问题,提供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且水箱放在整个水系统的高处,水泵回水口,可以起到水系统的稳压功能,防止水泵气蚀。其中,二通阀可以控制旁回液管路的通断,以此调节主出液管路的流量,变频压缩机可以实现冷负荷的调节,通过转速及频率的改变,变频水泵可以调节主出液管路的流量,具体的,可以根据不同的负载数量进行与负载数量匹配的流量以及冷量的调节,并且本实施例中,可以先调节流量,流量调节完成之后进行冷负荷的调节,节约能源。
进一步的,图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旁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储液装置的第二进液口相连的另一示意图,图2(b)中旁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储液装置的第二进液口相连。进而,储液装置中流出的液体经第一流速调节装置后,一部分经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流量计及电磁阀向待温控设备传输,另一部经第二流速调节装置进入直接回到储液装置。将二通阀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与水泵的出口和水箱的进口相连。由于二通阀直接接入水箱,因此在调节二通阀的过程中对水系统的干扰较小,稳定性好。
示例性的,1)第二循环系统工作原理: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经压缩机吸气口压缩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在冷凝器内与外环境的空气换热,冷凝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液体,经过电子膨胀阀节流降压后,进入板式换热器与水系统中的载冷剂换热,蒸发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完成一次循环。2)水系统循环工作原理:换电站的高温载冷剂在板换内与制冷剂换热降温后进入水箱,经变频水泵加压后流进换电池的电池模块,给电池降温。
不仅可以进行流量调节,还可以通过温度检测,进行冷负荷的调节,具体的,在确定目标冷负荷之后,便可以对待温控设备进行温度管控,以使待温控设备的温度维持在规定水平,具体的,根据目标冷负荷控制第二循环系统进行与目标冷负荷相匹配的冷负荷调节,以对所述待温控设备进行温度管控。其中,与目标冷负荷相匹配的冷负荷调节可为使得实际的冷负荷不低于该目标冷负荷,保证提供足够的冷负荷进行温控,使得温度符合环境需求。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实现随负载的变化进行精准的温度控制,根据待温控设备的目标负载数量,提供最佳的流量和冷量,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冷控制系统,液冷控制系统用于对待温控设备进行温度控制,待温控设备包括多个负载,系统包括:第一循环系统,第一循环系统包括主出液管路、主回液管路、旁回液管路以及储液装置;以及第二循环系统,第二循环系统包括换能装置;其中:主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换能装置的进液口相连,主回液管路的进液口与待温控设备相连;主出液管路的进液口与储液装置的出液口相连,主出液管路的第一出液口与待温控设备相连;换能装置的出液口与储液装置的第一进液口相连,旁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换能装置的进液口或者与储液装置的第二进液口相连,旁回液管路的进液口与主出液管路的第二出液口相连,旁回液管路可根据负载的数量导通或者断开。通过上述系统,采用变频水泵和变频压缩机,根据换电站充电电池组的状态反馈的信息,提供最佳的流量和冷量,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的浪费。缓冲水箱的配置,在换电站低载情形下,可以减少冷水机组的频繁启停。缓冲水箱放在系统高位、水泵回水口,可以起到水系统的稳压功能,防止水泵气蚀。还可以将二通阀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与水泵的出口和水箱的进口相连。由于二通阀直接接入水箱,因此在调节二通阀的过程中对水系统的干扰较小,稳定性好。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液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控制系统用于对待温控设备进行温度控制,所述系统包括:
第一循环系统,所述第一循环系统包括主出液管路、主回液管路、旁回液管路以及储液装置;以及
第二循环系统,所述第二循环系统包括换能装置;
其中:所述主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所述换能装置的进液口相连,所述主回液管路的进液口用于与所述待温控设备相连;所述主出液管路的进液口与所述储液装置的出液口相连,所述主出液管路的第一出液口用于与所述待温控设备相连;所述换能装置的出液口与所述储液装置的第一进液口相连,所述旁回液管路的出液口与所述换能装置的进液口或者与所述储液装置的第二进液口相连,所述旁回液管路的进液口与所述主出液管路的第二出液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流速调节装置以及第二流速调节装置;
所述第一流速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主出液管路上,所述第二流速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旁回液管路上,所述储液装置中流出的液体经第一流速调节装置后,一部分向所述待温控设备传输,另一部分经第二流速调节装置输入至所述旁回液管路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系统还包括多条并联的冷却支路,所述冷却支路的一端与所述主回液管路的进液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出液管路的第一出液口连接;所述待温控设备包括多个负载,所述负载分别接入所述冷却支路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以及多个电磁阀;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主出液管路,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主回液管路;
每条所述冷却支路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电磁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系统还包括流量计,所述流量计设于所述主出液管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速调节装置为变频水泵,所述第二流速调节装置为二通阀,所述储液装置包括水箱。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为缓冲水箱。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系统还包括制冷剂循环管路、变频压缩机、冷凝装置以及节流元件,所述变频压缩机、所述冷凝装置、所述节流元件以及所述换能装置通过所述制冷剂循环管路依次首尾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能装置包括板式换热器,所述节流元件包括电子膨胀阀。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包括冷凝器与外风机,所述外风机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上风口。
CN202221590074.1U 2022-06-22 2022-06-22 液冷控制系统 Active CN2183853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90074.1U CN218385383U (zh) 2022-06-22 2022-06-22 液冷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90074.1U CN218385383U (zh) 2022-06-22 2022-06-22 液冷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85383U true CN218385383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59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90074.1U Active CN218385383U (zh) 2022-06-22 2022-06-22 液冷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853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98658B (zh) * 2023-05-05 2024-05-24 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广东)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浸没式液冷储能系统层级管路结构及均流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98658B (zh) * 2023-05-05 2024-05-24 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广东)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浸没式液冷储能系统层级管路结构及均流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80249B1 (en) Battery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controller, storage medium, and battery charging and swapping station
CN106972207A (zh) 模块化可扩展的温度调节系统
CN218385383U (zh) 液冷控制系统
CN115185309A (zh) 换电站的热管理系统、方法及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638377B (zh) 电池冷却系统、车辆换电系统及电池冷却控制方法
CN218273184U (zh) 一种换电站的热管理系统
CN117790987B (zh) 储能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149011B (zh) 一种bms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8281434A (zh) 储能系统的热管理装置及其方法、控制器和储能系统
US20240034128A1 (en)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a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107819140B (zh) 全钒液流电池系统及其冷却方法
CN212566362U (zh) 调节用冷设备温度的冷却系统
CN115465089B (zh) 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及混合动力车辆
CN219123324U (zh) 一种水侧多联机组
CN115764058A (zh) 一种电化学储能热管理系统
CN115882111A (zh) 用于换电站的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介质
CN215927718U (zh) 压缩机冷却系统和加氢站
CN115503539A (zh) 一种带电池温度控制的充电系统及方法
CN212253245U (zh) 多种出水温度调节控制的冷水机
CN210723287U (zh) 电池管理系统
CN210133034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温度控制装置
CN218123531U (zh) 热管理系统
CN115133172A (zh) 液冷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10035776U (zh) 集成式冷站及空调系统
CN218677316U (zh) 一种电化学储能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