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79955U - 换热系统和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系统和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79955U
CN218379955U CN202222646395.5U CN202222646395U CN218379955U CN 218379955 U CN218379955 U CN 218379955U CN 202222646395 U CN202222646395 U CN 202222646395U CN 218379955 U CN218379955 U CN 2183799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port
exchange system
heat exchange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4639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凯
王红娟
张如存
马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4639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799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799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799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和制冷设备,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包括进气端和出气端;第一换热器,与出气端连通;第二换热器,与进气端连通;节流部,设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部和第二换热器通过管路连通;阀体,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第一端口与节流部连通,第二端口与第二换热器连通,阀体能够在压缩机关闭的情况下切断节流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的连通;旁通管,旁通管连通第三端口和出气端。

Description

换热系统和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系统和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换热系统如图1所示,正常制冷时,从压缩机1’出来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过冷凝器2’与外界环境换热,变为低温高压液态冷媒,经过干燥过滤器5’去除冷媒中的水分,经过节流部4’的节流降压作用,变为低温低压状态,在蒸发器3’中蒸发,与制冷设备的制冷腔室换热,变为低温低压气态冷媒后回到压缩机1’。化霜时,加热丝6’工作,融化蒸发器3’的霜层。
其中,压缩机1’请求制冷时,冷凝器2’中的冷媒为高温高压状态,蒸发器3’中的冷媒为低温低压状态;在不请求制冷时,冷凝器2’中的冷媒会经节流部4’流向蒸发器3’,进入蒸发器3’中的冷媒温度高于制冷腔室的温度,会导致蒸发器3’向制冷腔室散热;同时冷凝器2’中的压力降低,冷凝器2’中的液态冷媒可能重新蒸发吸收环境中的热量,增加换热系统的热负荷。且压缩机1’重新开机后,换热系统需要重新建立冷凝器2’与蒸发器3’之间压差,导致换热系统能耗增加。同时,通过加热丝6’化霜时,传热效率低,化霜时间长,化霜功耗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包括进气端和出气端;第一换热器,与出气端连通;第二换热器,与进气端连通;节流部,设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部和第二换热器通过管路连通;阀体,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第一端口与节流部连通,第二端口与第二换热器连通,阀体能够在压缩机关闭的情况下切断节流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的连通;旁通管,旁通管连通第三端口和出气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节流部、阀体和旁通管,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与压缩机连接,节流部设置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部、第二换热器通过管路连通,形成换热流路,在换热系统制冷时,从压缩机出来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过第一换热器与外界环境换热,变为低温高压液态冷媒,经过节流部节流降压,变为低温低压状态,然后流入第二换热器内,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实现吸热作用,对制冷腔室制冷,冷媒变为低温低压气态冷媒后,流回至压缩机内。其中,阀体设置在节流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第一端口与节流部连通,第二端口与第二换热器连通,在压缩机开启的情况下,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通,实现冷媒的流通;在压缩机关闭的情况下,阀体切断节流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的连通,避免冷媒由节流部流向第二换热器,导致第二换热器中的冷媒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使得第二换热器向环境中散热,降低制冷效率,同时,避免第一换热器内的压力降低使得液态冷媒重新蒸发,吸收环境中的热量,增加换热系统的热负荷,还能够避免压缩机重新启动后重新建立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的压差,导致换热系统能耗增加的情况。也即,通过阀体的设置,能够在压缩机关闭时阻止冷媒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流通,进而避免第二换热器向制冷腔室散热、避免第一换热器吸热增加换热系统热负荷、降低换热系统的能耗。
另外,旁通管连通第三端口和出气端,这样,在化霜模式下,压缩机流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通过旁通管和第三端口、第二端口后,流向第二换热器,从内而外的融化第二换热器上的霜层,实现高效化霜,从而不需要通过设置加热件的方式化霜,降低了耗电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系统,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换热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与阀体连接,控制装置能够根据换热系统的工作模式控制阀体工作,其中,在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的情况下,基于压缩机开启,控制装置控制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通,基于压缩机关闭,控制装置控制阀体关闭,在工作模式为化霜模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控制第三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
在该设计中,换热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阀体连接,控制装置能够根据换热系统的工作模式控制阀体工作,具体地,在换热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开启压缩机和阀体,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通,从压缩机出来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过第一换热器与外界环境换热,变为低温高压液态冷媒,经过节流部节流降压,变为低温低压状态,然后流入第二换热器内,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对制冷腔室制冷,冷媒变为低温低压气态冷媒后,流回至压缩机内。在压缩机关闭的情况下,控制装置控制阀体关闭,避免冷媒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流通,进而避免第二换热器向制冷腔室散热、避免第一换热器吸热增加换热系统热负荷、降低换热系统的能耗。在化霜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第三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这样,压缩机流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通过旁通管和第三端口、第二端口后,流向第二换热器,从内而外的融化第二换热器上的霜层,实现高效化霜,从而不需要通过设置加热件的方式化霜,降低了耗电量。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节流部包括调流节流部,调流节流部能够调节流向第二换热器的冷媒流量。
在该设计中,节流部还包括调流节流部,调流节流部能够调节流向第二换热器的冷媒流量,进而适配换热系统不同的制冷需求。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调流节流部包括多个并联连接的毛细管。
在该设计中,调流节流部包括多个并联连接的毛细管,以提升换热系统的制冷效率,同时降低换热系统的能耗。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端口的数量与毛细管的数量相同,且多个第一端口与多个毛细管一一对应连通,换热系统的控制装置根据换热系统的制冷量控制多个毛细管中至少部分毛细管对应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
在该设计中,第一端口的数量为多个,其中,第一端口的数量与毛细管的数量相同,且毛细管与第一端口一一对应连通,这样,控制装置能够根据换热系统的不同制冷量控制至少部分毛细管所对应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进而使得至少部分毛细管参与节流降压,以适应换热系统不同的热负荷情况。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多个毛细管中,至少两个毛细管的流量不同。
在该设计中,多个毛细管中,至少两个毛细管的流量不同,这样至少能够通过分别连通流量不同的毛细管对应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实现节流部不同的节流流量。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调流节流部包括流量阀,换热系统的控制装置与流量阀连接,用于根据换热系统的制冷量调节流量阀的流量。
在该设计中,调流节流部包括流量阀,换热系统的控制装置与流量阀相连接,进而控制装置能够根据换热系统的制冷量来调节流量阀的流量,以匹配不同的热负荷。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阀体包括电磁阀。
在该设计中,阀体包括电磁阀,以便于对阀体连通方向进行调节。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换热系统还包括:干燥过滤器,设于第一换热器与节流部之间。
在该设计中,换热系统还包括干燥过滤器,干燥过滤器设置在第一换热器和节流部之间,冷媒经过干燥过滤器后被去除水分,保证了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出的换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制冷设备,因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出的换热系统,因此具有换热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压缩机,2’冷凝器,3’蒸发器,4’节流部,5’干燥过滤器,6’加热丝。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其中,图2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换热系统,1压缩机,10进气端,12出气端,2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4节流部,40毛细管,402第一毛细管,404第二毛细管,42流量阀,5阀体,50第一端口,52第二端口,54第三端口,6控制装置,7旁通管,8干燥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2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出的换热系统100和制冷设备。
如图2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换热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第二换热器3、节流部4、阀体5和旁通管7。
具体地,压缩机1包括进气端10和出气端12;第一换热器2,与出气端12连通;第二换热器3,与进气端10连通;节流部4,设于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之间,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节流部4和第二换热器3通过管路连通;阀体5,包括第一端口50、第二端口52和第三端口54,第一端口50与节流部4连通,第二端口52与第二换热器3连通,阀体5能够在压缩机1关闭的情况下切断节流部4与第二换热器3之间的连通;旁通管7,旁通管7连通第三端口54和出气端12。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第二换热器3、节流部4和阀体5,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与压缩机1连接,节流部4设置在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之间,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节流部4、第二换热器3通过管路连通,形成换热流路,在换热系统100制冷时,从压缩机1出来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过第一换热器2与外界环境换热,变为低温高压液态冷媒,经过节流部4节流降压,变为低温低压状态,然后流入第二换热器3内,在第二换热器3内蒸发,实现吸热作用,对制冷腔室制冷,冷媒变为低温低压气态冷媒后,流回至压缩机1内。其中,阀体5设置在节流部4和第二换热器3之间,第一端口50与节流部4连通,第二端口52与第二换热器3连通,在压缩机1开启的情况下,第一端口50和第二端口52连通,实现冷媒的流通;在压缩机1关闭的情况下,阀体5切断节流部4与第二换热器3之间的连通,避免冷媒由节流部4流向第二换热器3,导致第二换热器3中的冷媒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使得第二换热器3向环境中散热,降低制冷效率,同时,避免第一换热器2内的压力降低使得液态冷媒重新蒸发,吸收环境中的热量,增加换热系统100的热负荷,还能够避免压缩机1重新启动后重新建立第一换热器2与第二换热器3之间的压差,导致换热系统100能耗增加的情况。也即,通过阀体5的设置,能够在压缩机1关闭时阻止冷媒在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之间流通,避免第二换热器3向制冷腔室散热、避免第一换热器2吸热增加换热系统100热负荷,进而降低换热系统100的能耗。
另外,旁通管7连通第三端口54和出气端12,这样,在化霜模式下,压缩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通过旁通管7和第三端口54、第二端口52后,流向第二换热器3,从内而外的融化第二换热器3上的霜层,实现高效化霜,从而不需要通过设置加热件的方式化霜,降低了耗电量。
进一步地,第二换热器3用于对制冷腔室制冷。在制冷模式下,第一换热器2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3为蒸发器。
在具体应用中,阀体5包括阀本体和阀芯,阀本体包括第一端口50、第二端口52和第三端口54,阀芯设置在阀本体内,用于控制第一端口50、第二端口52和第三端口54的连通方向。
如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换热系统100还包括:控制装置6。
具体地,控制装置6与阀体5连接,控制装置6能够根据换热系统100的工作模式控制阀体5工作,其中,在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的情况下,基于压缩机1开启,控制装置6控制第一端口50和第二端口52连通;基于压缩机1关闭,控制装置6控制阀体5关闭,在工作模式为化霜模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控制第三端口54与第二端口52连通。
在该设计中,换热系统100还包括控制装置6,控制装置6与阀体5连接,控制装置6能够根据换热系统100的工作模式控制阀体5工作,具体地,在换热系统100的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开启压缩机1和阀体5,第一端口50和第二端口52连通,从压缩机1出来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过第一换热器2与外界环境换热,变为低温高压液态冷媒,经过节流部4节流降压,变为低温低压状态,然后流入第二换热器3内,在第二换热器3内蒸发吸热,对制冷腔室制冷,冷媒变为低温低压气态冷媒后,流回至压缩机1内。在压缩机1关闭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控制阀体5关闭,避免冷媒在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之间流通,进而避免第二换热器3向制冷腔室散热、避免第一换热器2吸热增加换热系统100热负荷、降低换热系统100的能耗。在化霜模式下,控制装置6控制第三端口54与第二端口52连通,这样,压缩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通过旁通管7和第三端口54、第二端口52后,流向第二换热器3,从内而外的融化第二换热器3上的霜层,实现高效化霜,从而不需要通过设置加热件的方式化霜,降低了耗电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冷模式下,压缩机1间歇式的开启和关闭,比如,在制冷腔室内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的情况下,压缩机1开启,通过冷媒的循环实现对制冷腔室的制冷,在制冷腔室内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的情况下,压缩机1关闭,降低换热系统100的能耗,其中,在压缩机1开启的情况下,阀体5开启,保证了冷媒的流通;在压缩机1关闭的情况下,阀体5关闭,避免第一换热器2内的冷媒流向第二换热器3,使得第二换热器3向制冷腔室散热,同时,在压缩机1下一次启动时,还能够保证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之间的压差,降低换热系统100的能耗。其中,第一温度阈值大于第二温度阈值,其具体数值依据实际情况设定。
可以理解的是,在压缩机1关闭的情况下,若未设置阀体5,则第一换热器2内的冷媒流向第二换热器3内,一方面,由于第一换热器2内的高温冷媒流向第二换热器3,使得第二换热可能向制冷腔室放热,第一换热器2可能从环境中吸热,导致换热系统100能耗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冷媒的流动,使得第一换热器2的压力和第二换热器3的压力趋于平衡,压缩机1再次开启时需要重新建立两者之间的压差,导致开机初期不制冷,能耗增加的问题。而通过本申请提出的实施例,能够在压缩机1关闭时控制阀体5关闭,进而保证了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之间的压差,降低了换热系统100的能耗。
具体地,在制冷模式下,压缩机1开启后,第一端口50与第二端口52连通,冷媒流过第一换热器2和节流部4后,经过第一端口50和第二端口52流向第二换热器3。在压缩机1关机后,阀体5关闭,第一端口50、第二端口52和第三端口54中任意两个均不连通。在化霜模式下,压缩机1开启,第二端口52与第三端口54连通,通过高温冷媒实现第二换热器3的化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节流部4包括调流节流部,调流节流部能够调节流向第二换热器3的冷媒流量。
在该设计中,节流部4还包括调流节流部,调流节流部能够调节流向第二换热器3的冷媒流量,进而适配换热系统100不同的制冷需求。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调流节流部包括多个并联连接的毛细管40。
在该设计中,调流节流部包括多个并联连接的毛细管40,以提升换热系统100的制冷效率,同时降低换热系统100的能耗。
可以理解的是,当换热系统100周围环境温度变化,或者换热系统100设定的制冷档位变化,或者换热系统100的制冷腔室放入不同食物时,或者制冷腔室开关门后,换热系统100的热负荷都会不同,单根毛细管40制冷系统无法适应这些热负荷的变化,导致换热系统100的性能下降,可能出现降温速度变慢、耗电量增加等情况。进而本申请提出通过多个毛细管40并联的方式,提升了换热系统100的制冷效率。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6还能够根据不同的热负荷量,匹配不同流量的毛细管40,或者根据不同的热负荷量匹配不同数量的毛细管40。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端口50的数量与毛细管40的数量相同,且多个第一端口50与多个毛细管40一一对应连通,换热系统100的控制装置6根据换热系统100的制冷量控制多个毛细管40中至少部分毛细管40对应的第一端口50与第二端口52连通。
在该设计中,第一端口50的数量为多个,其中,第一端口50的数量与毛细管40的数量相同,且毛细管40与第一端口50一一对应连通,这样,控制装置6能够根据换热系统100的不同制冷量控制至少部分毛细管40所对应的第一端口50与第二端口52连通,进而使得至少部分毛细管40参与节流降压,以适应换热系统100不同的热负荷情况。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多个毛细管40中,至少两个毛细管40的流量不同。
在该设计中,多个毛细管40中,至少两个毛细管40的流量不同,这样至少能够通过分别连通流量不同的毛细管40对应的第一端口50与第二端口52,实现节流部4不同的节流流量。
在具体应用中,如图2所示,本申请提出的换热系统100,并联两根流量不同的毛细管40(第一毛细管402和第二毛细管404),假设第一毛细管402的流量大于第二毛细管404的流量,在第一毛细管402、第二毛细管404与第二换热器3(蒸发器)之间,连接一个三进一出的阀体5,阀体5具有第一端口A,第一端口B,第三端口C,第二端口D,阀体5的第一端口A与第一毛细管402的出口相连;阀体5的第一端口B与第二毛细管404的出口相连;阀体5的第三端口54与旁通管7相连,阀体5的第二端口52与第二换热器3的入口相连。制冷设备非化霜循环,制冷腔室请求制冷时,阀体5切向制冷回路,制冷设备根据所处环境温度不同、档位设置不同、是否开关门等,对系统流量请求不同,AD或BD相通,冷媒循环路径: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冷凝器),干燥过滤器8,第一毛细管402或第二毛细管404,阀体5(AD连通或BD连通),第二换热器3,压缩机1;间室不请求制冷时,阀体5切向“全关”状态,阻断第一换热器2中的高温冷媒流向第二换热器3;化霜循环时,阀体5切向旁通回路,即CD相通,冷媒循环路径:压缩机1,旁通管7,阀体5(CD连通),第二换热器3,压缩机1。从压缩机1出来的高温冷媒直接通向第二换热器3,由内而外融化第二换热器3上的霜层,实现高效化霜。
具体地,制冷设备的节能制冷系统控制逻辑为:
判断制冷设备是否请求化霜,若是请求化霜,则阀体5切向旁通回路,也即第二端口52与第三端口54连通,压缩机1一设定档位m档运行;若否,则判断制冷设备是否请求制冷;
若是请求制冷,则判断是否请求大流量制冷,若是请求大流量制冷,则阀体5切向大流量制冷回路(比如第一端口A与第二端口52连通),压缩机1以设定档位n档运行;若未请求大流量制冷,则阀体5切向小流量制冷回路(比如第一端口B与第二端口52连通),压缩机1以设定档位p档运行;
若未请求制冷,则压缩机1停机,阀体5切向“全关”。
本申请通过在增加一根不同流量毛细管40和一个三进一出阀体5,不仅实现了制冷设备负荷不同时匹配不同流量毛细管40,制冷更快,系统更节能;而且在压缩机1停机时,切断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通路,阻断冷凝器中高温冷媒流向蒸发器,压机再次启动时不需要做额外功建立压差,起到节能目的;而且用高效的热气化霜方式代替加热丝化霜,经实验测试,采用此种化霜方案,化霜耗电量增量降低50%。一个阀体5起到三种功能,大幅降低制冷设备能耗。
另外,当两种毛细管40流量满足不了冰箱多变热负荷时,可以并联多根毛细管40,相应地,三进一出阀体5变为多进一出阀体5,如图3。其中,N表示第一端口50的数量,其与毛细管40的数量对应。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调流节流部包括流量阀42,换热系统100的控制装置6与流量阀42连接,用于根据换热系统100的制冷量调节流量阀42的流量。
在该设计中,调流节流部包括流量阀42,换热系统100的控制装置6与流量阀42相连接,进而控制装置6能够根据换热系统100的制冷量来调节流量阀42的流量,以匹配不同的热负荷。
在具体应用中,流量阀42与第一端口50连通,控制装置6能够调节流量阀42的开度来调节流量的大小,进而调节换热系统100的冷媒流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阀体5包括电磁阀。
在该设计中,阀体5包括电磁阀,以便于对阀体5连通方向进行调节。
如图2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换热系统100还包括:干燥过滤器8。干燥过滤器8设于第一换热器2与节流部4之间。
在该设计中,换热系统100还包括干燥过滤器8,干燥过滤器8设置在第一换热器2和节流部4之间,冷媒经过干燥过滤器8后被去除水分,保证了换热效率。
具体地,第一换热器2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3为蒸发器,正常制冷时,从压缩机1出来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过冷凝器与外接环境换热,变为低温高压液态冷媒,经过干燥过滤器8去除冷媒中的水分,经过毛细管40的节流降压作用,变为低温低压状态,在蒸发器中蒸发,与制冷设备的至制冷腔室换热,变为低温低压气态冷媒后回到压缩机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八个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的换热系统100。
本实用新型第八个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因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的换热系统100,因此具有换热系统100的全部有益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制冷设备包括冰箱、冰柜、空调中的任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进气端和出气端;
第一换热器,与所述出气端连通;
第二换热器,与所述进气端连通;
节流部,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节流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通过管路连通;
阀体,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节流部连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通,所述阀体能够在所述压缩机关闭的情况下切断所述节流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连通;
旁通管,所述旁通管连通所述第三端口和所述出气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装置,与所述阀体连接,所述控制装置能够根据所述换热系统的工作模式控制所述阀体工作,
其中,在所述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的情况下,基于所述压缩机开启,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连通,基于所述压缩机关闭,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阀体关闭,在所述工作模式为化霜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部包括调流节流部,所述调流节流部能够调节流向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流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流节流部包括多个并联连接的毛细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口的数量与所述毛细管的数量相同,且多个所述第一端口与多个所述毛细管一一对应连通,所述换热系统的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换热系统的制冷量控制多个所述毛细管中至少部分所述毛细管对应的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毛细管中,至少两个所述毛细管的流量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流节流部包括流量阀,所述换热系统的控制装置与所述流量阀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换热系统的制冷量调节所述流量阀的流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包括电磁阀。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干燥过滤器,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节流部之间。
10.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系统。
CN202222646395.5U 2022-10-09 2022-10-09 换热系统和制冷设备 Active CN2183799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46395.5U CN218379955U (zh) 2022-10-09 2022-10-09 换热系统和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46395.5U CN218379955U (zh) 2022-10-09 2022-10-09 换热系统和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79955U true CN218379955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56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46395.5U Active CN218379955U (zh) 2022-10-09 2022-10-09 换热系统和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799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90740B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08571834B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
CN108224840B (zh)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07356021B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2734885B (zh) 串联式空调和调温箱一体机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EP2597400B1 (en) Heat pump system
CN205980092U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1251802A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1251813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4777214A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11828507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0432551C (zh) 变容量空调
JP3452781B2 (ja) 冷蔵庫
CN109774418B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汽车
CN107351626B (zh) 汽车热管理系统和电动汽车
CN111251809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07351629B (zh) 汽车热管理系统和电动汽车
CN109974318B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
CN111251814A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8379955U (zh) 换热系统和制冷设备
CN108248331A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1251801A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1251808A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1251812A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3173047B (zh) 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