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79793U - 一种新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79793U
CN218379793U CN202222327063.0U CN202222327063U CN218379793U CN 218379793 U CN218379793 U CN 218379793U CN 202222327063 U CN202222327063 U CN 202222327063U CN 218379793 U CN218379793 U CN 2183797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fresh air
water
input end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2706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志存
王红岗
张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nmao Human Settlement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nmao Human Settlement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nmao Human Settlement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nmao Human Settlement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2706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797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797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797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新风系统,包括新风通道、回风通道和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第一换热器设置在回风通道中,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设置在新风通道中,第二换热器设置在靠近新风通道的输入端一侧,第三换热器设置在靠近新风通道的输出端一侧;压缩机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的输入端和第二换热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换热器的输出端和第二换热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三换热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换热器的输出端与第三换热器的输入端之间设置节流阀,第三换热器的输入端与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本申请送风温度合适,并且能够对室内回风进行利用,减少能耗。

Description

一种新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新风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改变,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场所或者是商业场所,人们对其所处环境的空气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新风系统作为这些场所的空气交换设备而广泛应用。
目前,现有的新风系统中一般通过冷凝除湿,因此往往导致送风温度较低,导致舒适性较低,同时室内回风直接排出至室外,不能够进行利用。
因此,需设计一种送风温度合适,能够对回风进行利用的新风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风系统,其送风温度合适,并且能够对室内回风进行利用,减少能耗。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新风系统,包括新风通道、回风通道和空调系统;
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回风通道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中,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在靠近所述新风通道的输入端一侧,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在靠近所述新风通道的输出端一侧;
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输入端之间设置节流阀,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比例三通阀,所述第一比例三通阀包括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入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入口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出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输入端之间还设有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设置在所述节流阀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
优选地,还包括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外接供水系统,所述第四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四换热器包括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所述供水管道和所述出水管道连通,所述供水管道和所述出水管道之间设有第二比例三通阀,所述第二比例三通阀包括第三入口、第四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出口和所述第四入口连接在所述出水管道中,所述供水管道连接所述第三入口。
优选地,还包括过滤净化器,所述过滤净化器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与所述新风通道的输入端之间。
优选地,所述过滤净化器上设有压差传感器。
优选地,还包括加湿器,所述加湿器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与所述新风通道的输出端之间。
优选地,所述加湿器包括水箱、湿膜、加湿泵、加湿管和补水管,所述湿膜设置在所述水箱上,所述加湿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湿膜,所述加湿管的输入端连接加湿泵,所述加湿泵设置在所述水箱中并用于将所述水箱中的水通过所述加湿管输送至所述湿膜中,所述补水管的输入端外接水源,所述补水管的输出端与所述湿膜连接。
优选地,所述水箱的下部设有排水口,所述水箱的上部设有溢水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空调系统中的第一换热器设置在回风通道中,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设置在新风通道中,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并联后与第三换热器串联,因此压缩机输出的部分制冷剂能够通过第一换热器并通过回风进行降温,另一部分能够通过第二换热器,能够对新风通道中的新风起到升温的作用,避免输出的新风温度过低,提高舒适性,同时新风通道中的新风也能够对通过第二换热器中的制冷剂进行降温,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降温后的制冷剂能够经过节流阀降压降温后输出至第三换热器,从而能够对新风进行降温和除湿,因此,本申请中的新风能够先通过第三换热器进行除湿后再利用第二换热器进行升温,使得输出的新风温度更加适宜舒适,同时本申请能够利用回风对经过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进行降温,从而能够减少能耗。
附图说明
参见附图,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新风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加湿器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新风系统降温除湿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新风系统加湿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新风通道10:新风入口101、新风出口102、第一风机103、新风阀104;
回风通道20:回风入口201、回风出口202、第二风机203;
空调系统30:压缩机301、第一换热器302、第二换热器303、第三换热器304、节流阀305、第一比例三通阀306、第一过滤器307;
第四换热器40:供水管道401、出水管道402、第二比例三通阀403;
过滤净化器50;
加湿器60:水箱600、湿膜601、加湿泵602、加湿管603、补水管604、排水口605、溢水口606、补水电磁阀607、补水减压阀608、排水电磁阀609;
室外新风71、第一气流72、第二气流73、室内新风7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申请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申请的全部或视为对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属于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新风系统,如图1所示,其包括新风通道10、回风通道20和空调系统30;
如图2所示,空调系统30包括压缩机301、第一换热器302、第二换热器303和第三换热器304,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器302设置在回风通道20中,第二换热器303和第三换热器304设置在新风通道10中,第二换热器303设置在靠近新风通道10的输入端一侧,第三换热器304设置在靠近新风通道10的输出端一侧;
如图2所示,压缩机301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302的输入端和第二换热器303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换热器302的输出端和第二换热器303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三换热器304的输入端连接,第二换热器303的输出端与第三换热器304的输入端之间设置节流阀305,第三换热器304的输入端与压缩机301的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新风通道10的一端设有新风入口101,另一端设置新风出口102,第二换热器303和第三换热器304设置在新风入口101和新风出口102之间,室外新风71从新风入口101进入至新风通道10,并通过第二换热器303和第三换热器304进行换热后,通过新风出口102向室内排出。
其中,如图1所示,在新风入口101设置有新风阀104,以用于控制新风入口101的开关,在新风出口102设置有第一风机103,通过第一风机103能够提高新风通道10内的风速,从而使得新风能够更快地从新风出口102排出。第一风机103的风速可调,从而能够控制输出至室内的新风的风速,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再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回风通道20的一端设有回风入口201,另一端设有回风出口202,第一换热器302设置在回风入口201和回风出口202之间,室内回风从回风入口201进入至回风通道20中,并通过第一换热器302进行换热后,通过回风出口202向室内排出。在回风出口202设置有第二风机203,通过第二风机203能够提高回风通道20内的风速,从而使得回风能够更快地从回风出口202排出。第二风机203的风速可调,从而能够控制输出至室内的回风的风速,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在本申请中,室外新风71从新风入口101进入至新风通道10中并依次经过第三换热器304和第二换热器303后从新风出口102向室内排出,室内回风从回风入口201进入至回风通道20中并经过第一换热器302后从回风出口202向室内排出。压缩机301向第一换热器302和第二换热器303输出制冷剂,其中部分的制冷剂进入至第一换热器302中,通过回风通道20中的回风对经过第一换热器302的制冷剂进行降温,另一部分的制冷剂进入至第二换热器303中,以用于对经过第二换热器303的新风进行升温。制冷剂经过第一换热器302和第二换热器303后经过节流阀305降压降温后进入至第三换热器304,然后通过第三换热器304回流至压缩机301中。其中,室外新风71先经过第三换热器304,由于第三换热器304温度较低,因此能够使得经过第三换热器304的新风能够降温除湿,然后新风再经过第二换热器303,由于经过第二换热器303的制冷剂未经过节流阀305降压降温,因此,第二换热器303的温度较高,使得经过第二换热器303的新风能够升温,使得新风温度不会过低导致造成不适,最后从新风出口102向室内排出。本申请中的新风能够先通过第三换热器304进行除湿后再利用第二换热器303进行升温,使得输出的新风温度更加适宜舒适,同时本申请能够利用回风对经过第一换热器302的制冷剂进行降温,从而能够减少能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空调系统30还包括第一比例三通阀306,第一比例三通阀306包括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第一出口,第一换热器302的输出端与第一入口连接,第二换热器303的输出端与第二入口连接,第三换热器304的输入端与第一出口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302和第二换热器303的输出端输出的制冷剂汇流至第一比例三通阀306后向第三换热器304输出。其中,能够通过控制第一比例三通阀306来对输出至第三换热器304的制冷剂的流量,从而能够控制第三换热器304的温度,进而能够实现控制输出的新风的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换热器303的输出端与第三换热器304的输入端之间还设有第一过滤器307,第一过滤器307设置在节流阀305与第二换热器303之间。
其中,通过设置第一过滤器307能够对制冷剂进行过滤,避免制冷剂中的杂质堵塞节流阀30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第四换热器40,第四换热器40外接供水系统,第四换热器40设置在新风通道10的输入端与第三换热器304之间。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四换热器40外接供水系统,供水系统能够向第四换热器40输入低温水或高温水,以使得经过第四换热器40的新风能够得到升温或降温。其中,在夏季需要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时,第四换热器40通入低温水,以使得经过第四换热器40的新风能够得到降温除湿,然后再经过第三换热器304和第二换热器303后输出至室内。在冬季需要对新风进行升温时,则第四换热器40通入高温水,以使得经过第四换热器40的新风进行升温后输出至室内。
其中,室外新风71从新风入口101进入至新风通道10后依次经过第四换热器40、第三换热器304和第二换热器303再从新风出口102输出至室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四换热器40包括供水管道401和出水管道402,供水管道401和出水管道402连通,供水管道401和出水管道402之间设有第二比例三通阀403,第二比例三通阀403包括第三入口、第四入口和第二出口,第二出口和第四入口连接在出水管道402中,供水管道401连接第三入口。
其中,通过调节第二比例三通阀403能够控制流经第四换热器40的水流量,从而以用于控制第四换热器40的温度,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且调节方便可控。另外,为了更加直观地调节第四换热器40的温度,在第四换热器40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以便于使用者调节第四换热器40的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过滤净化器50,过滤净化器50设置在空调系统30与新风通道10的输入端之间。
其中,新风先经过过滤净化器50后再经过第四换热器40、第三换热器304和第二换热器303,通过过滤净化器50能够对室外输入的新风进行过滤,以提高输出至室内的新风的净洁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过滤净化器50上设有压差传感器。通过设置压差传感器能够对经过过滤净化器50前后的风压进行监测,当压差达到预设的值时,则表示需要对过滤净化器50进行清理,以保证过滤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加湿器60,加湿器60设置在空调系统30与新风通道10的输出端之间。通过加湿器60能够对新风进行加湿处理,其中,新风依次经过第四换热器40、第三换热器304、第二换热器303以及加湿器60后从新风出口102向室内输出。其中,在冬季需要对室内新风74进行升温加湿时,空调系统30不动作,室外新风71经过第四换热器40进行加热后再经过加湿器60进行加湿然后向室内输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加湿器60包括水箱600、湿膜601、加湿泵602、加湿管603和补水管604,湿膜601设置在水箱600上,加湿管603的输出端连接湿膜601,加湿管603的输入端连接加湿泵602,加湿泵602设置在水箱600中并用于将水箱600中的水通过加湿管603输送至湿膜601中,补水管604的输入端外接水源,补水管604的输出端与湿膜601连接。
其中,水箱600用于储水,通过加湿泵602将水箱600中的水抽至湿膜601的上端,使得水能够湿润湿膜601,以使得经过湿膜601的新风能够加湿。其中,湿膜601上的水从湿膜601的底部回流至水箱600中,以使得水能够循环利用,通过控制加湿泵602能够控制湿膜601的湿度,进而能够实现控制加湿的湿度。另外,通过设置补水管604,当水箱600中的水不足时,能够通过补水管604向湿膜601输出水,以提高湿度。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补水管604上设有补水电磁阀607和补水减压阀608,通过补水减压阀608能够降低外部水源的水压,通过补水电磁阀607能够控制补水管604的开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水箱600的下部设有排水口605,水箱600的上部设有溢水口606。其中,排水口605外接排水电磁阀609,以用于控制排水口605的开闭,通过排水口605能够将水箱600中的水进行排出,通过溢水口606能够避免水箱600中的水过满导致水溢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一种新风系统,如图1-3所示,其包括新风通道10、回风通道20、空调系统30、第四换热器40、加湿器60和过滤净化器50,新风通道10的一端设有新风入口101,另一端设有新风出口102,回风通道20的一端设有回风入口201,另一端设有回风入口201,空调系统30包括第一换热器302、第二换热器303、第三换热器304、压缩机301和节流阀305,其中,第一换热器302设置在回风通道20中,室内回风从回风入口201进入至回风通道20,并经过第一换热器302后从回风出口202输出至室内。过滤净化器50、第四换热器40、第三换热器304、第二换热器303和加湿器60依次从新风入口101至新风出口102方向设置,室外新风71从新风入口101进入至新风通道10并依次经过过滤净化器50、第四换热器40、第三换热器304、第二换热器303和加湿器60后从新风出口102向室内排出。
其中,压缩机301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302的输入端和第二换热器303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比例三通阀306包括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第一出口,第一换热器302的输出端与第一入口连接,第二换热器303的输出端与第二入口连接,第三换热器304的输入端与第一出口连接,第二换热器303的输出端与第三换热器304的输入端之间设置节流阀305,第三换热器304的输入端与压缩机301的输入端连接。
另外,第四换热器40外接供水系统,供水系统能够向第四换热器40输入低温水或高温水,以使得经过第四换热器40的新风能够得到升温或降温。在新风出口102设置有第一风机103,在回风出口202设置有第二风机203。
在本申请中,如图4所示,当需要进行夏季除湿时,空调系统30启动,室外新风71从新风入口101进入至新风通道10中,室外新风71先经过过滤净化器50进行过滤室外新风71中的灰尘,然后经过第四换热器40,此时第四换热器40通入低温水,使得经过第四换热器40的室外新风71能够得到初步降温除湿形成第一气流72,第一气流72经过至第三换热器304,第三换热器304对第一气流72进行进一步地降温除湿形成第二气流73,第二气流73再经过第二换热器303,通过第二换热器303对第二气流73进行升温形成更加舒适的室内新风74,此时,加湿器60不动作,经过第二换热器303后形成的室内新风74直接从新风出口102向室内排出。
如图5所示,当需要进行冬季加湿空气时,空调系统30不启动,加湿器60启动,室外新风71从新风入口101进入至新风通道10中,室外新风71先经过过滤净化器50进行过滤室外新风71中的灰尘,然后经过第四换热器40,此时第四换热器40通入高温水,使得经过第四换热器40的室外新风71能够得到升温并形成第一气流72,由于空气系统不启动,因此第一气流72经过第三换热器304和第二换热器303时温湿度不发生改变,第一气流72经过加湿器60并通过加湿器60进行加湿,形成室内新风74并从新风出口102向室内排出。
当处于通风模式时,第四换热器40、空调系统30以及加湿器60均不启动,室外新风71通过新风入口101进入至新风通道10后通过过滤净化器50后直接从新风出口102向室内排出,室内回风进入至回风通道20后则直接从回风出口202向室内排出,并且通过第一风机103和第二风机203加快空气的流动速度。
以上的仅是本申请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申请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通道(10)、回风通道(20)和空调系统(30);
所述空调系统(30)包括压缩机(301)、第一换热器(302)、第二换热器(303)和第三换热器(304),所述第一换热器(302)设置在所述回风通道(20)中,所述第二换热器(303)和所述第三换热器(304)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10)中,所述第二换热器(303)设置在靠近所述新风通道(10)的输入端一侧,所述第三换热器(304)设置在靠近所述新风通道(10)的输出端一侧;
所述压缩机(301)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02)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30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302)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303)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换热器(30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303)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304)的输入端之间设置节流阀(305),所述第三换热器(304)的输入端与所述压缩机(301)的输入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30)还包括第一比例三通阀(306),所述第一比例三通阀(306)包括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30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入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303)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入口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304)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出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303)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304)的输入端之间还设有第一过滤器(307),所述第一过滤器(307)设置在所述节流阀(305)与所述第二换热器(30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换热器(40),所述第四换热器(40)外接供水系统,所述第四换热器(40)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10)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304)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换热器(40)包括供水管道(401)和出水管道(402),所述供水管道(401)和所述出水管道(402)连通,所述供水管道(401)和所述出水管道(402)之间设有第二比例三通阀(403),所述第二比例三通阀(403)包括第三入口、第四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出口和所述第四入口连接在所述出水管道(402)中,所述供水管道(401)连接所述第三入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净化器(50),所述过滤净化器(50)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30)与所述新风通道(10)的输入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净化器(50)上设有压差传感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湿器(60),所述加湿器(60)设置在所述空调系统(30)与所述新风通道(10)的输出端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器(60)包括水箱(600)、湿膜(601)、加湿泵(602)、加湿管(603)和补水管(604),所述湿膜(601)设置在所述水箱(600)上,所述加湿管(60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湿膜(601),所述加湿管(603)的输入端连接加湿泵(602),所述加湿泵(602)设置在所述水箱(600)中并用于将所述水箱(600)中的水通过所述加湿管(603)输送至所述湿膜(601)中,所述补水管(604)的输入端外接水源,所述补水管(604)的输出端与所述湿膜(601)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600)的下部设有排水口(605),所述水箱(600)的上部设有溢水口(606)。
CN202222327063.0U 2022-09-01 2022-09-01 一种新风系统 Active CN2183797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27063.0U CN218379793U (zh) 2022-09-01 2022-09-01 一种新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27063.0U CN218379793U (zh) 2022-09-01 2022-09-01 一种新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79793U true CN218379793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70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27063.0U Active CN218379793U (zh) 2022-09-01 2022-09-01 一种新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797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28428B (zh) 一种户式新风净化全空调系统
CN205536138U (zh) 一种新风加湿系统
CN102278799B (zh) 具有水蒸发式冷风扇联动功能的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11041202U (zh) 双冷热源新风调湿机组
CN207907434U (zh) 一种双冷源深度除湿新风处理系统
CN207123040U (zh) 一种动物房双风机式空调智能控制系统
JP2015172472A (ja) 空調用換気装置
CN212408979U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
CN219140955U (zh) 一种洁净室空调系统
CN111578378A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7328032A (zh) 一种动物房双风机式空调智能控制系统
CN108286755A (zh) 一种自带冷源的空气处理机组
KR100531300B1 (ko) 환기시스템의 급/배기 풍량 제어방법
CN109631164B (zh) 一种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
CN111425939A (zh) 新风空调及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CN208042334U (zh) 温湿度独立控制的节能型组合式空调机组
CN213630679U (zh) 一种新回风独立调节的组合式空调
CN218379793U (zh) 一种新风系统
CN208983493U (zh) 一种双向流净化热回收加湿机
CN207815516U (zh) 家用壁挂式空调器
CN102374601B (zh) 一体式空调的节能型智能换新风系统
CN106594874B (zh) 空气循环系统及空调
CN108361907A (zh) 一种节能型室内新风装置
CN212408864U (zh) 多效新风空调器
CN210532617U (zh) 一种具有双重热回收效果的新风除湿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