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50594U - 摄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摄像镜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350594U CN218350594U CN202222938945.0U CN202222938945U CN218350594U CN 218350594 U CN218350594 U CN 218350594U CN 202222938945 U CN202222938945 U CN 202222938945U CN 218350594 U CN218350594 U CN 21835059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spacer
- image
- imaging
-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摄像镜头。摄像镜头包括镜筒和设置在镜筒中的第一透镜、第一间隔件、第二透镜、第二间隔件、第三透镜、第三间隔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第四间隔件、第五透镜、第五间隔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第六间隔件、第七透镜、第七间隔件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第一间隔件至第七间隔件中的至少一个为隔圈和隔片的组合;镜筒的物侧端具有承靠部,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承靠部至少部分抵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6、第七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7之间满足:1.0<R14*CP7/|R12*CP6|<10.5。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摄像镜头存在轻量化、组立稳定性和高像素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摄像镜头。
背景技术
目前,大像面、高像素的摄像镜头成为了目前高端手机等消费电子设备中主要摄像模组的首选,但因为此类大像面、高像素的摄像镜头的本身的体积和重量与载体设备的轻量化要求相悖;同时,为了保证摄像镜头的成像品质,需要增加透镜的数量,随着摄像镜头中的透镜数量的增加,摄像镜头中的间隔件的数量也会增加,现有的一般采用金属间隔件,这样就进一步增加了摄像镜头的总体重量;另外,大段差镜头需要较厚的隔圈进行组立,否则无法保证组立稳定性,但是这样也会增加整体重量。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摄像镜头存在轻量化、组立稳定性和高像素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镜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摄像镜头存在轻量化、组立稳定性和高像素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摄像镜头,包括镜筒和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在镜筒中的第一透镜、第一间隔件、第二透镜、第二间隔件、第三透镜、第三间隔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第四间隔件、第五透镜、第五间隔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第六间隔件、第七透镜、第七间隔件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第一间隔件至第七间隔件中的至少一个为隔圈和隔片的组合;镜筒的物侧端的外径小于镜筒的像侧端的外径;镜筒的物侧端具有承靠部,承靠部朝向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承靠部至少部分抵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6、第七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7之间满足:1.0<R14*CP7/|R12*CP6|<10.5。
进一步地,仅第七间隔件包括第七隔圈和第七隔片的组合,第七隔圈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和第七隔片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隔片的像侧面与第八透镜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抵接。
进一步地,仅第六间隔件包括第六隔圈和第六隔片的组合、第七间隔件包括第七隔圈和第七隔片的组合;其中,第六隔圈位于第六隔片的物侧且二者相互抵接,第七隔圈位于第七隔片的物侧且二者相互抵接。
进一步地,仅第五间隔件包括第五隔圈和第五隔片的组合、第七间隔件包括第七隔圈和第七隔片的组合。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中的至少一个为弯折透镜,弯折透镜的外周沿远离光轴的方向依次为凸出部和边缘部,凸出部凸向物侧方,凸出部的物侧面与其物侧的间隔件抵接,边缘部的像侧面与其像侧的间隔件抵接。
进一步地,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均为弯折透镜;或者仅第七透镜均为弯折透镜。
进一步地,第一间隔件至第七间隔件的外周缘包括与透镜抵接和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中的一种或多种;当间隔件的外周缘与透镜抵接时,间隔件所在的相邻两个透镜扣合设置,间隔件位于相邻两个透镜的扣合位置处,此时间隔件的外周缘与相邻两个透镜中的位于物侧的透镜抵接。
进一步地,第七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7、第七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7m、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第八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5之间满足:151.0<f8*R15/CP7*D7m<361.0。
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6s、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之间满足:2.5<|f6/R12|+D6s/d6s<4.0。
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二间隔件和第三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23、第二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2之间满足:28.0<|f3/(EP23+CP2)|<110.0。
进一步地,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第二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2、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之间满足:2.0<T23/CP2+R4/R5<11.0。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第三间隔件和第四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34、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之间满足:2.0<EP34/CT4+f4/f<9.5。
进一步地,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第七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7m、第七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7m之间满足:2.5<TAN(Semi-FOV)*f/(D7m-d7m)<13.5。
进一步地,第三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3、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四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4之间满足:0<|R7*CP3|/(R9*CP4)<2.0。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之和∑CT、第五间隔件和第六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56、第六间隔件和第七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67、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最后一个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TD、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3.0<∑CT/(EP56+EP67)+TD/f<5.5。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三间隔件和第四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34、第四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4之间满足:11.0<|R7-R8|/(EP34+CP4)<31.0。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4m、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之间满足:1.0<|R8/(D4m-d4m)|<8.0。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摄像镜头包括镜筒和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在镜筒中的第一透镜、第一间隔件、第二透镜、第二间隔件、第三透镜、第三间隔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第四间隔件、第五透镜、第五间隔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第六间隔件、第七透镜、第七间隔件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第一间隔件至第七间隔件中的至少一个为隔圈和隔片的组合;镜筒的物侧端的外径小于镜筒的像侧端的外径;镜筒的物侧端具有承靠部,承靠部朝向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承靠部至少部分抵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6、第七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7之间满足:1.0<R14*CP7/|R12*CP6|<10.5。
通过在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中的任意相邻两个透镜之间设置间隔件,使得该间隔件物侧和像侧的两个透镜能够承靠在间隔件处,有利于各透镜能够稳定性组立在镜筒中,保证组立稳定性。第一间隔件至第七间隔件中的至少一个为隔圈和隔片的组合,这样设置可通过隔圈与隔片的组合实现大段差透镜之间的承靠,以保证大段差透镜的承靠强度。合理控制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6、第七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7,有益于实现大像面和高像素的要求,通过对R12和R14的控制,实现了大像面外视场光线的汇聚,提升了成像效果;同时,通过控制R12、R14、CP6、CP7之间的关系,可控制透镜整体厚度与隔圈厚度之间的比例,平衡比例,以达到控制摄像镜头重量的目的,实现轻量化。
通过合理选用间隔件的类型,同时约束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六间隔件和第七间隔件的参数,有利于间隔件的类型与其所在的相邻透镜形状之间的匹配,从而实现间隔件与透镜的稳定承靠,有利于间隔件和透镜稳定组立在镜筒中;同时通过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六间隔件和第七间隔件之间的参数配合,在实现大像面和高像素的前提下,保证第六间隔件和第七间隔件的结构强度,从而实现与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稳定装配,使得第六间隔件和第七间隔件能够有效消除杂散光的同时搭配后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实现大像面外视场光线的汇聚,提高了成像品质,还能调整透镜厚度与间隔件厚度之间均匀性,减轻摄像镜头的整体重量。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尺寸标注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光线走势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摄像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摄像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摄像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至图9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摄像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摄像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摄像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至图16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
图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摄像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摄像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摄像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至图23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P0、镜筒;E1、第一透镜;S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E2、第二透镜;S3、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4、第二透镜的像侧面;E3、第三透镜;S5、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6、第三透镜的像侧面;E4、第四透镜;S7、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第四透镜的像侧面;E5、第五透镜;S9、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10、第五透镜的像侧面;E6、第六透镜;S11、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2、第六透镜的像侧面;E7、第七透镜;S13、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4、第七透镜的像侧面;E8、第八透镜;S15、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6、第八透镜的像侧面;P1、第一间隔件;P2、第二间隔件;P3、第三间隔件;P4、第四间隔件;P5、第五间隔件;P6、第六间隔件;11、凸出部;12、边缘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实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在近轴区域的面形的判断可依据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以R值,(R指近轴区域的曲率半径,通常指光学软件中的透镜数据库(lens data)上的R值)正负判断凹凸。以入光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凹面;以出光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凸面。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摄像镜头存在轻量化、组立稳定性和高像素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摄像镜头。
如图1至图23所示,摄像镜头包括镜筒和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在镜筒中的第一透镜、第一间隔件、第二透镜、第二间隔件、第三透镜、第三间隔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第四间隔件、第五透镜、第五间隔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第六间隔件、第七透镜、第七间隔件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第一间隔件至第七间隔件中的至少一个为隔圈和隔片的组合;镜筒的物侧端的外径小于镜筒的像侧端的外径;镜筒的物侧端具有承靠部,承靠部朝向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承靠部至少部分抵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6、第七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7之间满足:1.0<R14*CP7/|R12*CP6|<10.5。
通过在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中的任意相邻两个透镜之间设置间隔件,使得该间隔件物侧和像侧的两个透镜能够承靠在间隔件处,有利于各透镜能够稳定性组立在镜筒中,保证组立稳定性。第一间隔件至第七间隔件中的至少一个为隔圈和隔片的组合,这样设置可通过隔圈与隔片的组合实现大段差透镜之间的承靠,以保证大段差透镜的承靠强度。合理控制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6、第七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7,有益于实现大像面和高像素的要求,通过对R12和R14的控制,实现了大像面外视场光线的汇聚,提升了成像效果;同时,通过控制R12、R14、CP6、CP7之间的关系,可控制透镜整体厚度与隔圈厚度之间的比例,平衡比例,以达到控制摄像镜头重量的目的,实现轻量化。
通过合理选用间隔件的类型,同时约束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六间隔件和第七间隔件的参数,有利于间隔件的类型与其所在的相邻透镜形状之间的匹配,从而实现间隔件与透镜的稳定承靠,有利于间隔件和透镜稳定组立在镜筒中;同时通过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六间隔件和第七间隔件之间的参数配合,在实现大像面和高像素的前提下,保证第六间隔件和第七间隔件的结构强度,从而实现与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稳定装配,使得第六间隔件和第七间隔件能够有效消除杂散光的同时搭配后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实现大像面外视场光线的汇聚,提高了成像品质,还能调整透镜厚度与间隔件厚度之间均匀性,减轻摄像镜头的整体重量。
优选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6、第七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7之间满足:1.52≤R14*CP7/|R12*CP6|≤10.17。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可参考图3,仅第七间隔件包括第七隔圈和第七隔片的组合,其余间隔件都是单个隔片;第七隔圈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和第七隔片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隔片的像侧面与第八透镜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抵接。同时,第七隔圈的物侧面也与镜筒的内壁面至少部分抵接。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可参考图4,仅第六间隔件包括第六隔圈和第六隔片的组合、第七间隔件包括第七隔圈和第七隔片的组合;其余间隔件都是单个隔片。其中,第六隔圈位于第六隔片的物侧且二者相互抵接,也就是说,第六隔圈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和第六隔片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抵接,第六隔片的像侧面与第七透镜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隔圈位于第七隔片的物侧且二者相互抵接,也就是说第七隔圈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和第七隔片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隔片的像侧面与第八透镜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抵接。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可参考图10,仅第五间隔件包括第五隔圈和第五隔片的组合、第七间隔件包括第七隔圈和第七隔片的组合;其中,第五隔圈和第五隔片可均为一个,第五隔圈位于第五隔片的物侧且二者相互抵接,也就是说第五隔圈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第五隔片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抵接,且第五隔圈的物侧面还与镜筒的内壁面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隔片的像侧面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抵接;或者第五隔圈为一个,第五隔片为两个,且第五隔圈的物侧和像侧分别设置一个第五隔片;第七隔圈位于第七隔片的物侧且二者相互抵接,也就是说第七隔圈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和第七隔片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隔片的像侧面与第八透镜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中的至少一个为弯折透镜,弯折透镜的外周沿远离光轴的方向依次为凸出部和边缘部,凸出部凸向物侧方,凸出部的物侧面与其物侧的间隔件抵接,边缘部的像侧面与其像侧的间隔件抵接。在实际应用时,弯折透镜的个数可设置一个也可设置两个或以上的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均为弯折透镜。本申请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仅第七透镜均为弯折透镜。通过设置弯折透镜,使得弯折透镜更加适用于组立大段差部分,而使凸出部和边缘部充当间隔件与物侧和像侧的部件进行抵接承靠,避免了另外增加间隔件的情况,节省了部件,节约了成本,同时降低了摄像镜头的整体重量,实现轻量化。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间隔件至第七间隔件的外周缘包括与透镜抵接和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中的一种或多种,也就是说第一间隔件至第七间隔件的外周缘可都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或者都与透镜抵接;或者一部分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另一部分与透镜抵接;当间隔件的外周缘与透镜抵接时,间隔件所在的相邻两个透镜扣合设置,间隔件位于相邻两个透镜的扣合位置处,此时间隔件的外周缘与相邻两个透镜中的位于物侧的透镜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7、第七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7m、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第八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5之间满足:151.0<f8*R15/CP7*D7m<361.0。控制以上参数,有益于实现大像面和高像素的要求,通过对f8和R15的控制,实现了大像面外视场光线的汇聚,提升了成像效果,同时,通过控制CP7和D7m之间的关系,可控制第七间隔件与第八透镜的口径大小,达到控制摄像镜头体积的目的。优选地,151.89≤f8*R15/CP7*D7m≤360.60。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6s、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之间满足:2.5<|f6/R12|+D6s/d6s<4.0。此类大像面的摄像镜头,为实现大像面要求,第六透镜通常为“平底锅”形,增加了透镜的成型难度,通过控制上述条件式,有益于在保持像高的同时,降低第六透镜的成型难度,控制第六间隔件的内外口径,有益于提升间隔件组装后的稳定性,降低隔片变形风险。优选地,2.92≤|f6/R12|+D6s/d6s≤3.9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二间隔件和第三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23、第二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2之间满足:28.0<|f3/(EP23+CP2)|<110.0。为了满足高像素的特性,摄像镜头的透镜片数较多,本申请中有8片透镜,透镜数量增加后,摄像镜头体积受载体设备的轻量化要求越小越好,越短越好。因此,在压缩摄像镜头轴向距离的时候,第三透镜的整体厚度会被压缩,造成成型和组装变形的风险。通过控制f3、EP23与CP2,可保证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在可成型范围内,降低成型和组装变形风险。优选地,28.71≤|f3/(EP23+CP2)|≤108.34。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第二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2、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之间满足:2.0<T23/CP2+R4/R5<11.0。通过控制上述参数,有益于达到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厚度与二者之间的间隔的最佳比例,从而实现缩减摄像镜头重量的目标,另外,控制第二间隔件的最大厚度,可有效降低因第二间隔件的内径面的反射产生的杂光,有利于提升摄像镜头成像的洁净度。优选地,2.37≤T23/CP2+R4/R5≤10.57。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第三间隔件和第四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34、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之间满足:2.0<EP34/CT4+f4/f<9.5。满足此条件式,有利于将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将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控制在可成型范围内,有利于保证成型可靠性,同时保证组立稳定性。优选地,2.54≤EP34/CT4+f4/f≤9.00。
在本实施例中,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第七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7m、第七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7m之间满足:2.5<TAN(Semi-FOV)*f/(D7m-d7m)<13.5。通过控制FOV和f,达成大像面的产品要求,且通过控制第七间隔件的内径的大小,有利于第七间隔件能够拦住外部多余光线,并改善由前面透镜机构产生的杂散光,提升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以提升摄像镜头的良率。同时通过将最大视场角和第七间隔件的内外口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既保证了间隔件的组装稳定性和遮光稳定性,同时还可通过减小间隔件外径的方式促进摄像镜头的外径减小,在保证摄像镜头的小型化的同时保证了系统视场角。优选地,2.85≤TAN(Semi-FOV)*f/(D7m-d7m)≤13.3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3、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四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4之间满足:0<|R7*CP3|/(R9*CP4)<2.0。通过控制R7、R9、CP3、CP4的关系,可有效保证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边缘承靠关系的稳定性,同时,可保证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边缘厚度在合理范围内,降低了组装变形、压裂等问题,提升了生产良率;另外,满足此条件式还有益于保证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因组装变形或极端环境造成的间隙变化互补,降低因间隙变化引起的像糊率。优选地,0.18≤|R7*CP3|/(R9*CP4)≤1.7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之和∑CT、第五间隔件和第六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56、第六间隔件和第七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67、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最后一个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TD、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3.0<∑CT/(EP56+EP67)+TD/f<5.5。满足此条件式,可有效达成摄像镜头的轻量化设计,即通过控制摄像镜头的内部透镜的厚度占比和空气间隙占比在一定范围内,可满足成像要求和制造要求,同时,空气间隙的占比增加会有效的降低摄像镜头的实际重量。另外,通过控制EP56和EP67,可明显增加间隙占比,同样可降低摄像镜头的重量。优选地,3.03≤∑CT/(EP56+EP67)+TD/f≤5.01。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三间隔件和第四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34、第四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4之间满足:11.0<|R7-R8|/(EP34+CP4)<31.0。满足此条件式,可有效控制第四透镜的中心的有效成像部分和边缘的组装承靠部分的厚度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有利于提升第四透镜的成型良率,另外此条件式还保证了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不至于过厚,避免了从透镜内部反射而产生的杂光,保证了成像品质。优选地,11.55≤|R7-R8|/(EP34+CP4)≤30.56。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4m、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之间满足:1.0<|R8/(D4m-d4m)|<8.0。通过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和第四间隔件的内外口径,可实现第四间隔件的组装稳定性、降低第四间隔件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干涉,提升组装良率。另外控制第四间隔件的内外口径满足上述关系,可有效降低摄像镜头的制程工艺中的高温烘烤变形和载体设备使用过程的高温隔片变形风险,避免漏光杂光和其他透镜产生杂光的情况。优选地,1.09≤|R8/(D4m-d4m)|≤7.64。
可选地,上述摄像镜头还可包括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在本申请中的摄像镜头可采用多片透镜,例如上述的八片。在本申请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
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摄像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八片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摄像镜头不限于包括八片透镜。如需要,该摄像镜头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中标示出了D0s、d0s、D1s、d1s、d7s、d7m、D7s、D7m、d0m、D0m、EP56、EP67、L、CP3、CP4、CP6等参数,以清晰且直观的了解该参数的意义。为了便于摄像镜头以及具体的面型,后续在对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时,附图中不再体现这些参数。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的具体面型、参数的举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例子中存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而在同一个例子中的第一状态下、第二状态下和第三状态下的摄像镜头的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的曲率半径、中心厚度等参数及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和高次项系数是相同的,但是镜筒、第一间隔件至第七间隔件的厚度、内径和外径这些参数以及部分透镜的形状是不同的。或者说用于成像的主要结构是一样的,而用于成像的辅助结构是不同的。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的例子一至例子三中的任何一个例子均适用于本申请的所有实施例。
例子一
如图3至图9所示,描述了例子一的摄像镜头。图3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至图5所示,摄像镜头包括镜筒P0以及沿镜筒P0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P0内的: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件P2、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件P3、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件P4、第五透镜E5、第五间隔件P5、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E6、第六间隔件P6、第七透镜E7、第七间隔件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E8。镜筒P0的物侧端具有承靠部,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与承靠部至少部分抵接。
在例子一中,第六透镜E6和第七透镜E7均为弯折透镜,第六透镜E6和第七透镜E7的外周沿远离光轴的方向依次为凸出部11和边缘部12。
如图3所示,摄像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第一间隔件P1至第六间隔件P6均为单个隔片,第七间隔件为第七隔圈P7a和第七隔片P7b的组合,第七隔圈P7a位于第七隔片P7b的物侧且二者相互抵接承靠。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与第六透镜E6的抵接位置位于第六透镜E6的凸出部11,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与第六透镜E6的抵接位置位于第六透镜E6的边缘部12,第六间隔件P6与第七透镜E7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七透镜E7的凸出部11。第七隔圈P7a的物侧面同时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和镜筒的内壁面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隔圈P7a的像侧面与第七隔片P7b的物侧面抵接,第七隔片P7b的像侧面与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隔圈P7a与第七透镜E7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七透镜E7的边缘部12,第七隔圈P7a和第七隔片P7b的外周缘均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
如图4所示,摄像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第一间隔件P1至第五间隔件P5均为单个隔片,第六间隔件为第六隔圈P6a和第六隔片P6b的组合,第七间隔件为第七隔圈P7a和第七隔片P7b的组合。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与第六透镜E6的抵接位置位于第六透镜E6的凸出部11,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隔圈P6a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六隔片P6b的物侧面抵接,第六隔片P6b的像侧面与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至少部分抵接,第六隔圈P6a与第六透镜E6的抵接位置位于第六透镜E6的边缘部12,第六隔片P6b与第七透镜E7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七透镜E7的凸出部11,第六隔圈P6a和第六隔片P6b的外周缘均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七隔圈P7a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和第七隔片P7b的物侧面抵接,第七隔片P7b的像侧面与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隔圈P7a与第七透镜E7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七透镜E7的边缘部12,第七隔圈P7a和第七隔片P7b的外周缘均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
如图5所示,摄像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第一间隔件P1至第五间隔件P5均为单个隔片,第六间隔件为第六隔圈P6a和第六隔片P6b的组合,第七间隔件为第七隔圈P7a和第七隔片P7b的组合。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扣合设置,第一间隔件P1位于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的扣合位置处,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第一透镜E1抵接。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扣合设置,第二间隔件P2位于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的扣合位置处,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第二透镜E2抵接。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扣合设置,第三间隔件P3位于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的扣合位置处,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第三透镜E3抵接。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扣合设置,第四间隔件P4位于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的扣合位置处,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第四透镜E4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与第六透镜E6的抵接位置位于第六透镜E6的凸出部11,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隔圈P6a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六隔片P6b的物侧面抵接,第六隔片P6b的像侧面与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至少部分抵接,第六隔圈P6a与第六透镜E6的抵接位置位于第六透镜E6的边缘部12,第六隔片P6b与第七透镜E7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七透镜E7的凸出部11,第六隔圈P6a和第六隔片P6b的外周缘均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七隔圈P7a的物侧面同时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和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七隔圈P7a的像侧面与第七隔片P7b的物侧面抵接,第七隔片P7b的像侧面与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隔圈P7a与第七透镜E7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七透镜E7的边缘部12,第七隔圈P7a和第七隔片P7b的外周缘均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
综上,例子一的摄像镜头在第一状态1-1、第二状态1-2、第三状态1-3下的参数参照表1中所示。
表1
在例子一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为凹面,第八透镜的像侧面S16为凹面。
在例子一中,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为4.97mm,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23.51mm,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39.43mm,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12.92mm,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为-3.53mm,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为46.5°。
表2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2
在例子一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八透镜E8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3给出了可用于例子一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6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A30。
面号 | A4 | A6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S1 | -2.9522E-03 | -3.5048E-03 | -2.0623E-03 | -4.4680E-04 | -2.3941E-04 | 2.6568E-05 | -1.9953E-05 |
S2 | -7.4517E-03 | 1.6317E-03 | -8.2958E-05 | -2.6224E-04 | 1.5602E-04 | 4.9533E-05 | 1.1999E-05 |
S3 | 2.1512E-02 | 7.1820E-03 | 7.1029E-04 | -1.7091E-04 | 2.6376E-04 | 5.6075E-05 | 2.5975E-05 |
S4 | 4.6104E-02 | 7.1999E-03 | 7.0327E-04 | -3.0839E-04 | -5.1973E-05 | -3.1324E-05 | -4.1208E-06 |
S5 | -5.8382E-03 | 1.0422E-02 | 3.6827E-03 | 5.1986E-04 | 5.4284E-05 | -1.5390E-05 | 8.5667E-06 |
S6 | 3.9776E-04 | 1.0237E-02 | 4.6446E-03 | 1.1715E-03 | 3.2219E-04 | 6.0717E-05 | 7.6740E-06 |
S7 | -1.2978E-01 | -2.1036E-02 | -1.1427E-03 | -7.1973E-04 | -1.7587E-04 | -2.1705E-04 | -5.9193E-05 |
S8 | -1.7302E-01 | -2.3587E-02 | 3.8406E-03 | 1.0895E-03 | 1.1835E-03 | 4.9079E-04 | 5.8111E-04 |
S9 | -2.3995E-01 | -7.9594E-04 | -5.0322E-03 | -2.3967E-03 | -3.4298E-04 | -2.1348E-04 | 4.1287E-04 |
S10 | -3.2981E-01 | 2.4828E-02 | -5.2518E-03 | -7.9200E-04 | -1.6464E-05 | -5.0393E-04 | 1.7060E-04 |
S11 | -4.5177E-01 | -4.3058E-02 | 1.2189E-02 | 7.4226E-03 | 3.9942E-03 | -2.7175E-04 | -9.9276E-04 |
S12 | -3.8762E-01 | 8.4099E-02 | 1.3569E-02 | -4.3622E-03 | -9.9067E-04 | -2.7264E-04 | 2.8029E-04 |
S13 | -2.0638E+00 | 3.0796E-01 | 3.9913E-02 | -1.4241E-02 | 3.9487E-03 | -7.2245E-03 | 1.8790E-04 |
S14 | -1.4352E+00 | 1.1120E-01 | 3.4567E-02 | -2.7541E-02 | 2.1832E-02 | -8.2378E-03 | 1.7639E-03 |
S15 | 1.1948E+00 | 1.5013E-01 | -1.3712E-01 | 5.1799E-02 | -5.1890E-04 | -1.2437E-02 | 7.4545E-03 |
S16 | -2.7245E+00 | 3.9371E-01 | 2.1052E-03 | 4.4384E-02 | -1.3025E-02 | 1.7745E-03 | 4.9040E-04 |
面号 | A18 | A20 | A22 | A24 | A26 | A28 | A30 |
S1 | 2.5406E-05 | -1.3318E-05 | 1.2741E-05 | -8.5847E-06 | 3.2449E-06 | -4.4723E-06 | 2.4466E-06 |
S2 | 8.7468E-06 | 3.3948E-06 | 3.3424E-06 | 1.0111E-06 | -6.7652E-06 | -1.3774E-06 | -3.7330E-06 |
S3 | -9.8482E-07 | 1.8215E-08 | -7.7887E-06 | 7.4630E-07 | -7.4215E-07 | 6.5799E-06 | -1.6206E-06 |
S4 | -5.5155E-06 | 5.0089E-06 | 1.0902E-06 | 3.2338E-06 | -2.5173E-06 | -4.2824E-06 | -1.8149E-06 |
S5 | -2.1200E-06 | 5.6391E-07 | -1.0959E-05 | -6.1873E-06 | 9.9235E-07 | 6.2342E-06 | 3.0454E-06 |
S6 | -2.0114E-05 | -1.3017E-05 | -1.1785E-05 | -8.7962E-06 | -1.1281E-05 | -7.9228E-06 | -3.1907E-06 |
S7 | -1.0269E-04 | -6.8857E-05 | -8.1955E-05 | -5.2082E-05 | -4.9028E-05 | -2.6530E-05 | -2.1268E-05 |
S8 | 2.1832E-04 | 1.3753E-04 | 4.7816E-05 | 4.2926E-05 | 2.0054E-05 | 2.2300E-05 | 1.2907E-05 |
S9 | 9.9623E-05 | 3.0896E-05 | 1.5176E-05 | -1.4255E-06 | -1.3073E-06 | -8.9832E-06 | 5.6398E-06 |
S10 | -1.8386E-04 | -6.6873E-05 | -2.2628E-05 | -7.3334E-06 | -1.3803E-06 | -1.2411E-06 | 6.3402E-06 |
S11 | -4.4798E-04 | -1.5414E-04 | 6.7378E-05 | 5.5580E-05 | 7.5370E-05 | 1.8113E-05 | 1.6110E-05 |
S12 | 2.7332E-04 | 1.1017E-05 | 1.2933E-04 | 7.2415E-05 | 2.1825E-05 | -5.2049E-05 | -7.6105E-06 |
S13 | 9.5617E-04 | -1.2115E-04 | 6.2864E-04 | -5.9524E-05 | -1.7022E-04 | -5.7094E-05 | 5.0266E-05 |
S14 | -6.6942E-04 | -8.9938E-04 | 6.5455E-04 | -4.1714E-04 | -4.8176E-05 | 1.0087E-04 | 2.3559E-04 |
S15 | -2.4309E-03 | -3.3038E-04 | 8.1297E-05 | 7.9874E-04 | -3.8965E-04 | -2.8646E-04 | 2.0991E-04 |
S16 | -3.8282E-03 | 4.1855E-04 | -1.6071E-03 | 4.1656E-04 | 2.3979E-04 | 2.6739E-04 | -1.0194E-05 |
表3
图6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7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8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9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摄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根据图6至图9可知,例子一所给出的摄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例子二
如图10至图16所示,描述了例子二的摄像镜头。图10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2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0至图12所示,摄像镜头包括镜筒P0以及沿镜筒P0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P0内的: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件P2、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件P3、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件P4、第五透镜E5、第五隔圈P5a、第五隔片P5b、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E6、第六间隔件P6、第七透镜E7、第七隔圈P7a、第七隔片P7b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E8。镜筒P0的物侧端具有承靠部,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与承靠部至少部分抵接。
在例子二中,第一间隔件P1至第四间隔件P4以及第六间隔件P6均为单个隔片,第五间隔件为第五隔圈P5a和第五隔片P5b的组合,第七间隔件为第七隔圈P7a和第七隔片P7b的组合。
如图10所示,摄像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第五透镜E5和第七透镜E7均为弯折透镜,第五透镜E5和第七透镜E7的外周沿远离光轴的方向依次为凸出部11和边缘部12。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四间隔件P4与第五透镜E5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五透镜E5的凸出部11。第五隔圈P5a的物侧面同时与镜筒的内壁面和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抵接,第五隔圈P5a的像侧面与第五隔片P5b的物侧面抵接,第五隔片P5b的像侧面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隔圈P5a与第五透镜E5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五透镜E5的边缘部12。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与第七透镜E7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七透镜E7的凸出部11。第七隔圈P7a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和第七隔片P7b的物侧面抵接,第七隔片P7b的像侧面与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隔圈P7a与第七透镜E7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七透镜E7的边缘部,第七隔圈P7a和第七隔片P7b的外周缘均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
如图11所示,摄像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第七透镜E7为弯折透镜,第七透镜E7的外周沿远离光轴的方向依次为凸出部11和边缘部12。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五隔圈P5a的物侧面同时与镜筒的内壁面和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抵接,第五隔圈P5a的像侧面与第五隔片P5b的物侧面抵接,第五隔片P5b的像侧面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与第七透镜E7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七透镜E7的凸出部11。第七隔圈P7a的物侧面同时与镜筒的内壁面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抵接,第七隔圈P7a的像侧面与第七隔片P7b的物侧面抵接,第七隔片P7b的像侧面与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隔圈P7a与第七透镜E7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七透镜E7的边缘部12,第七隔圈P7a和第七隔片P7b的外周缘均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
如图12所示,摄像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第七透镜E7为弯折透镜,第七透镜E7的外周沿远离光轴的方向依次为凸出部11和边缘部12。在本状态中,第五隔圈P5b为一个,第五隔片为两个,且第五隔圈P5b的物侧和像侧分别设置一个第五隔片。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一个第五隔片P5a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五隔圈P5b的物侧面抵接,第五隔圈P5b的像侧面与第二个第五隔片P5c的物侧面抵接,第二个第五隔片P5c的像侧面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同时与镜筒的内壁面和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像侧面与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与第七透镜E7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七透镜E7的凸出部11。第七隔圈P7a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和第七隔片P7b的物侧面抵接,第七隔片P7b的像侧面与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隔圈P7a与第七透镜E7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七透镜E7的边缘部12,第七隔圈P7a和第七隔片P7b的外周缘均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
综上,例子二的摄像镜头在第一状态2-1、第二状态2-2、第三状态2-3下的参数参照表4中所示。
参数/状态 | 2-1 | 2-2 | 2-3 |
CP7(mm) | 0.150 | 0.210 | 0.258 |
D7m(mm) | 7.885 | 8.949 | 9.234 |
D6s(mm) | 7.500 | 7.100 | 9.200 |
d6s(mm) | 5.535 | 5.568 | 5.568 |
EP23(mm) | 0.352 | 0.340 | 0.352 |
CP2(mm) | 0.018 | 0.030 | 0.018 |
EP34(mm) | 0.294 | 0.295 | 0.306 |
d7m(mm) | 7.513 | 7.696 | 7.495 |
EP56(mm) | 0.350 | 0.318 | 0.665 |
EP67(mm) | 0.453 | 0.426 | 0.427 |
CP4(mm) | 0.030 | 0.029 | 0.018 |
D4m(mm) | 6.000 | 5.792 | 6.585 |
d4m(mm) | 2.804 | 2.804 | 2.804 |
表4
在例子二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凹面。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为凹面,第八透镜的像侧面S16为凹面。
在例子二中,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为5.01mm,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10.62mm,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29.14mm,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12.89mm,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为-2.73mm,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为44.7°。
表5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5
表6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二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面号 | A4 | A6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S1 | -7.7868E-02 | -6.9167E-03 | -8.3299E-04 | -8.8679E-05 | -8.7243E-05 | -3.0867E-05 | 8.2927E-06 |
S2 | -1.1467E-01 | 5.7268E-03 | 2.2218E-03 | -3.1693E-04 | -3.8082E-04 | -4.0304E-06 | 1.8576E-05 |
S3 | -5.0613E-02 | 7.5914E-03 | 2.9227E-03 | -5.5678E-04 | -3.4458E-04 | -1.7770E-06 | 5.6323E-05 |
S4 | -4.2778E-02 | 1.5304E-03 | 4.9025E-04 | -2.0275E-04 | 1.9332E-04 | 1.4202E-04 | -1.8676E-04 |
S5 | 1.4907E-02 | 5.3156E-03 | 5.6553E-04 | -3.1254E-04 | 4.3706E-04 | 8.4501E-05 | -9.4194E-05 |
S6 | 4.0651E-02 | 5.2998E-03 | 7.8879E-04 | -5.2552E-05 | 1.4416E-04 | 2.4056E-05 | 1.5495E-05 |
S7 | -5.6693E-02 | -6.9613E-05 | 8.8325E-04 | 5.2176E-04 | -9.5453E-05 | 1.2829E-04 | -3.3677E-05 |
S8 | -7.8846E-02 | -3.7812E-03 | 1.7824E-03 | 1.9084E-04 | -2.6731E-04 | -2.3623E-04 | -9.7338E-05 |
S9 | -3.2299E-01 | -9.2375E-04 | -2.9606E-03 | 9.7302E-04 | -8.3297E-04 | -2.4444E-04 | 1.5417E-04 |
S10 | -5.1790E-01 | 6.0705E-02 | 3.0670E-03 | -1.8052E-04 | -3.1481E-03 | -3.1840E-04 | 8.8432E-04 |
S11 | -1.4130E+00 | 9.6667E-02 | 8.4795E-03 | 1.0793E-02 | -8.1357E-03 | 7.9623E-04 | 1.1912E-03 |
S12 | -1.2642E+00 | 2.3222E-01 | -8.2038E-02 | 3.7508E-02 | -1.1819E-02 | 9.6197E-04 | 9.9361E-05 |
S13 | -2.6084E+00 | 6.2522E-01 | -9.9095E-02 | -1.5682E-02 | 1.9749E-02 | -9.1189E-03 | 2.8538E-04 |
S14 | -1.3562E+00 | 2.7373E-02 | 5.5353E-02 | -3.6773E-03 | 1.1755E-02 | -1.0940E-02 | 2.7114E-03 |
S15 | 1.7652E+00 | -2.5986E-01 | 3.1536E-02 | -4.0614E-04 | -9.6146E-03 | 1.6635E-02 | -6.8992E-03 |
S16 | -3.9813E+00 | 5.9354E-01 | -1.7989E-01 | 5.0541E-02 | -3.9385E-02 | 3.4894E-02 | -2.1118E-02 |
面号 | A18 | A20 | A22 | A24 | A26 | A28 | A30 |
S1 | -6.3225E-06 | 5.7781E-06 | 1.4015E-05 | -4.4399E-06 | -9.0500E-06 | -4.5795E-06 | 8.3874E-06 |
S2 | -6.9380E-06 | 1.8190E-05 | 2.6993E-05 | 2.4680E-05 | 1.1093E-05 | -2.9833E-06 | -1.6053E-05 |
S3 | -3.6720E-05 | 2.2767E-05 | 2.8431E-05 | 3.4276E-05 | 7.7548E-06 | 4.6071E-06 | -6.1009E-06 |
S4 | 2.1981E-05 | 4.7796E-06 | 5.0666E-05 | 6.9809E-06 | 5.1815E-06 | -5.5083E-06 | -9.1496E-07 |
S5 | -3.4904E-05 | 4.4877E-06 | 1.3095E-05 | 9.5906E-06 | -4.2797E-06 | 4.4467E-07 | -3.9190E-07 |
S6 | -6.7736E-06 | -2.2364E-07 | -9.5816E-06 | 1.9721E-06 | -3.8148E-06 | 7.5142E-06 | -2.6936E-06 |
S7 | 4.8488E-05 | -9.2934E-06 | 2.7657E-05 | -4.7297E-06 | 1.6049E-05 | -1.1388E-06 | 2.0504E-06 |
S8 | -9.2744E-05 | -4.5614E-06 | -2.8363E-06 | 2.1940E-05 | 8.0141E-06 | 2.2179E-05 | 8.6500E-07 |
S9 | 1.6796E-04 | 4.0645E-06 | -4.3123E-05 | -8.0764E-05 | -2.1076E-05 | -3.0676E-05 | 7.2852E-06 |
S10 | 2.6875E-04 | -3.7733E-05 | -1.5579E-04 | -1.6358E-05 | 3.5626E-05 | 2.2087E-05 | 7.8305E-06 |
S11 | -1.8900E-03 | -6.2687E-04 | 1.7460E-04 | 7.4414E-04 | 7.3186E-05 | -9.3556E-05 | -2.4495E-05 |
S12 | -2.0370E-03 | -4.3313E-04 | -7.4704E-04 | 6.3640E-04 | -1.0897E-05 | -9.4453E-05 | -3.3114E-05 |
S13 | 3.9017E-03 | -3.8841E-04 | -1.8541E-03 | -1.6115E-04 | 1.2818E-03 | -4.6139E-04 | -1.7339E-04 |
S14 | 2.9343E-03 | 1.1744E-05 | 2.0769E-03 | -8.1963E-04 | 2.4114E-04 | -5.8201E-04 | 2.4090E-04 |
S15 | 7.3880E-03 | -2.7206E-03 | 2.2977E-03 | -5.8666E-03 | 4.3629E-03 | -1.0578E-03 | -2.4009E-04 |
S16 | 1.1390E-02 | -1.0829E-02 | 1.7192E-02 | -3.2547E-03 | -3.7893E-03 | -2.8648E-03 | 3.3536E-03 |
表6
图13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4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5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6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摄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根据图13至图16可知,例子二所给出的摄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例子三
如图17至图23所示,描述了例子三的摄像镜头。图17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8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9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7至图19所示,摄像镜头包括镜筒P0以及沿镜筒P0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P0内的:摄像镜头包括镜筒P0以及沿镜筒P0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P0内的: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件P2、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件P3、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件P4、第五透镜E5、第五间隔件P5、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E6、第六间隔件P6、第七透镜E7、第七间隔件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E8。镜筒P0的物侧端具有承靠部,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与承靠部至少部分抵接。
在例子三中,第一间隔件P1至第六间隔件P6均为单个隔片,第七间隔件为第七隔圈P7a和第七隔片P7b的组合。第六透镜E6和第七透镜E7均为弯折透镜,第六透镜E6和第七透镜E7的外周沿远离光轴的方向依次为凸出部11和边缘部12。
如图17所示,摄像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与第六透镜E6的抵接位置位于第六透镜E6的凸出部11,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与第六透镜E6的抵接位置位于第六透镜E6的边缘部12,第六间隔件P6与第七透镜E7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七透镜E7的凸出部11。第七隔圈P7a的物侧面同时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和镜筒的内壁面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隔圈P7a的像侧面与第七隔片P7b的物侧面抵接,第七隔片P7b的像侧面与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隔圈P7a与第七透镜E7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七透镜E7的边缘部,第七隔圈P7a和第七隔片P7b的外周缘均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
如图18所示,摄像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与第六透镜E6的抵接位置位于第六透镜E6的凸出部11,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与第六透镜E6的抵接位置位于第六透镜E6的边缘部12,第六间隔件P6与第七透镜E7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七透镜E7的凸出部11。第七隔圈P7a的物侧面同时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和镜筒的内壁面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隔圈P7a的像侧面与第七隔片P7b的物侧面抵接,第七隔片P7b的像侧面与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隔圈P7a与第七透镜E7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七透镜E7的边缘部,第七隔圈P7a和第七隔片P7b的外周缘均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
如图19所示,摄像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扣合设置,第一间隔件P1位于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第一透镜E1抵接。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扣合设置,第二间隔件P2位于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第二透镜E2抵接。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扣合设置,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第三透镜E3抵接。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扣合设置,第四间隔件P4位于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第四透镜E4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与第六透镜E6的抵接位置位于第六透镜E6的凸出部11,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与第六透镜E6的抵接位置位于第六透镜E6的边缘部12,第六间隔件P6与第七透镜E7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七透镜E7的凸出部11。第七隔圈P7a的物侧面同时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和镜筒的内壁面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隔圈P7a的像侧面与第七隔片P7b的物侧面抵接,第七隔片P7b的像侧面与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隔圈P7a与第七透镜E7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七透镜E7的边缘部12,第七隔圈P7a和第七隔片P7b的外周缘均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
综上,例子三的摄像镜头在第一状态3-1、第二状态3-2、第三状态3-3下的参数参照表7中所示。
参数/状态 | 3-1 | 3-2 | 3-3 |
CP7(mm) | 0.321 | 0.338 | 0.258 |
D7m(mm) | 9.206 | 9.360 | 9.466 |
D6s(mm) | 7.822 | 7.685 | 7.552 |
d6s(mm) | 5.116 | 4.807 | 5.032 |
EP23(mm) | 0.396 | 0.394 | 0.396 |
CP2(mm) | 0.028 | 0.018 | 0.016 |
EP34(mm) | 0.240 | 0.240 | 0.283 |
d7m(mm) | 7.983 | 8.383 | 7.894 |
EP56(mm) | 0.632 | 0.599 | 0.571 |
EP67(mm) | 0.632 | 0.615 | 0.662 |
CP4(mm) | 0.018 | 0.018 | 0.016 |
D4m(mm) | 5.048 | 5.642 | 3.816 |
d4m(mm) | 2.781 | 2.712 | 2.816 |
表7
在例子三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为凹面,第八透镜的像侧面S16为凸面。
在例子三中,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为5.78mm,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17.97mm,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10.82mm,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7.88mm,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为-2.93mm,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为45.1°。
表8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8
表9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三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9
图20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1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2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23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摄像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根据图20至图23可知,例子三所给出的摄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综上,例子一至例子三分别满足表10中所示的关系。
表10
需要说明的是,表10中的1-1代表例子一中的摄像镜头在第一状态,1-2代表例子一中的摄像镜头在第二状态,1-3代表例子一中的摄像镜头在第三状态,2-1代表例子二中的摄像镜头在第一状态,2-2代表例子二中的摄像镜头在第二状态,2-3代表例子二中的摄像镜头在第三状态,3-1代表例子三中的摄像镜头在第一状态,3-2代表例子三中的摄像镜头在第二状态,3-3代表例子三中的摄像镜头在第三状态。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成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成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摄像镜头。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和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在所述镜筒中的第一透镜、第一间隔件、第二透镜、第二间隔件、第三透镜、第三间隔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第四间隔件、第五透镜、第五间隔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第六间隔件、第七透镜、第七间隔件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
所述第一间隔件至所述第七间隔件中的至少一个为隔圈和隔片的组合;所述镜筒的物侧端的外径小于所述镜筒的像侧端的外径;所述镜筒的物侧端具有承靠部,所述承靠部朝向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承靠部至少部分抵接;
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所述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6、所述第七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7之间满足:1.0<R14*CP7/|R12*CP6|<1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仅所述第七间隔件包括第七隔圈和第七隔片的组合,所述第七隔圈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第七隔片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抵接,所述第七隔片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仅所述第六间隔件包括第六隔圈和第六隔片的组合、所述第七间隔件包括第七隔圈和第七隔片的组合;其中,所述第六隔圈位于所述第六隔片的物侧且二者相互抵接,所述第七隔圈位于所述第七隔片的物侧且二者相互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仅所述第五间隔件包括第五隔圈和第五隔片的组合、所述第七间隔件包括第七隔圈和第七隔片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八透镜中的至少一个为弯折透镜,所述弯折透镜的外周沿远离光轴的方向依次为凸出部和边缘部,所述凸出部凸向物侧方,所述凸出部的物侧面与其物侧的间隔件抵接,所述边缘部的像侧面与其像侧的间隔件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均为所述弯折透镜;或者
仅所述第七透镜均为所述弯折透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件至所述第七间隔件的外周缘包括与透镜抵接和与所述镜筒的内壁面抵接中的一种或多种;当所述间隔件的外周缘与所述透镜抵接时,所述间隔件所在的相邻两个透镜扣合设置,所述间隔件位于所述相邻两个透镜的扣合位置处,此时所述间隔件的外周缘与所述相邻两个透镜中的位于物侧的透镜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7、所述第七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7m、所述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5之间满足:151.0<f8*R15/CP7*D7m<361.0。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所述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6s、所述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之间满足:2.5<|f6/R12|+D6s/d6s<4.0。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所述第二间隔件和所述第三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23、所述第二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2之间满足:28.0<|f3/(EP23+CP2)|<110.0。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所述第二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2、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之间满足:2.0<T23/CP2+R4/R5<11.0。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所述第三间隔件和所述第四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34、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之间满足:2.0<EP34/CT4+f4/f<9.5。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所述第七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7m、所述第七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7m之间满足:2.5<TAN(Semi-FOV)*f/(D7m-d7m)<13.5。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3、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所述第四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4之间满足:0<|R7*CP3|/(R9*CP4)<2.0。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之和∑CT、所述第五间隔件和所述第六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56、所述第六间隔件和所述第七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67、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最后一个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TD、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3.0<∑CT/(EP56+EP67)+TD/f<5.5。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所述第三间隔件和所述第四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34、所述第四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4之间满足:11.0<|R7-R8|/(EP34+CP4)<31.0。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所述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4m、所述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之间满足:1.0<|R8/(D4m-d4m)|<8.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938945.0U CN218350594U (zh) | 2022-11-04 | 2022-11-04 | 摄像镜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938945.0U CN218350594U (zh) | 2022-11-04 | 2022-11-04 | 摄像镜头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350594U true CN218350594U (zh) | 2023-01-20 |
Family
ID=84899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938945.0U Active CN218350594U (zh) | 2022-11-04 | 2022-11-04 | 摄像镜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350594U (zh) |
-
2022
- 2022-11-04 CN CN202222938945.0U patent/CN21835059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8350594U (zh) | 摄像镜头 | |
CN218728304U (zh) | 摄像结构 | |
CN217543511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7879798U (zh) | 光学镜头 | |
CN220569001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8033853A (zh) | 摄像镜头 | |
CN218350592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6792564U (zh) | 摄影镜头 | |
CN220154707U (zh) | 光学镜头 | |
CN218350593U (zh) | 光学成像装置 | |
CN221149027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8728281U (zh) | 成像镜头 | |
CN218350591U (zh) | 镜头的组立结构 | |
CN219695534U (zh) | 成像镜头 | |
CN221827118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8917767U (zh) | 光学镜头 | |
CN218728307U (zh) | 光学成像透镜组 | |
CN218068427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9512466U (zh) | 成像模组 | |
CN218917769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9349246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7213313U (zh) | 成像镜头 | |
CN217213309U (zh) | 摄像镜头 | |
CN216411823U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221465819U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