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34373U - 一种电连接器及充电数据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连接器及充电数据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34373U
CN218334373U CN202222176039.1U CN202222176039U CN218334373U CN 218334373 U CN218334373 U CN 218334373U CN 202222176039 U CN202222176039 U CN 202222176039U CN 218334373 U CN218334373 U CN 2183343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terminal
fixed connection
terminal
elastic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7603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延航
谭小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ulong Ho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ulong Ho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ulong Ho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ulong Ho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7603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343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343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343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及充电数据线,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固定连接端子组和电路板,固定连接端子组,包括第一固定连接端子和第二固定连接端子,第一固定连接端子和第二固定连接端子部分收容于壳体中,部分伸出于壳体外,且上下间隔设置;电路板,包括板体,板体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均设有若干导电接触层,电路板卡入第一固定连接端子与第二固定连接端子之间,第一表面上的导电接触层与第一固定连接端子接触导电,第二表面上的导电接触层与第二固定连接端子接触导电;其中,与第一固定连接端子和/或第二固定连接端子接触的导电接触层的上开设有减材槽。由此,可以避免出现电路板难以卡入情形。

Description

一种电连接器及充电数据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充电数据线。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各种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需求日渐增长,对于连接电子产品的数据线的需求也同样需求旺盛。虽然现在的数据线的生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客户的需求,但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目前的数据线接头的公头,其内部设置有上下间隔分布的pin针,通过pin 针与PCB板电连接的,具体是将PCB板卡入到上下两个pin针之间,pin针与PCB 板接触从而电连接。然而,由于制造工艺PCB板的厚度会存在一定的公差,公差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是被允许的。但是当出现了板厚在公差上限附近时,会出现固定PIN卡板非常紧,或则卡不进去的情况,比如板厚到了8.06mm的时候,由于 PIN针过盈太多而出现PCB板卡不进去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及充电数据线,旨在解决现有的电连接器由于公差导致PCB板难以卡入PIN针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固定连接端子组和电路板,固定连接端子组,包括第一固定连接端子和第二固定连接端子,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部分收容于所述壳体中,部分伸出于所述壳体外,且上下间隔设置;电路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上均设有若干导电接触层,所述电路板卡入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之间,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所述导电接触层与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接触导电,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导电接触层与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接触导电;其中,与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和/ 或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接触的导电接触层的上开设有减材槽。
进一步地,所述减材槽的轮廓与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以及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减材槽的深度等于所述导电接触层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减材槽的深度为0.035mm。
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弹性连接端子组,所述弹性连接端子组包括第一弹性连接端子和第二弹性连接端子,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部分收容于所述壳体中,部分伸出于所述壳体外,且上下间隔设置;所述电路板卡入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之间,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所述导电接触层接触导电,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导电接触层接触导电。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连接端子组设有若干组,若干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均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之间限定出沿第一方向贯通的卡板间隙以供所述电路板卡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连接端子组设有两组,两组所述固定端子组分布于若干组所述弹性连接端子组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具有卡入端面,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均呈条状,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自所述卡入端面朝向第二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进一步地,上下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的相对的两侧端面上分别设有凸起,两对所述凸起压抵所述导电接触层;和/或上下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的相对的两侧端面上分别设有凸起,两对所述凸起压抵所述导电接触层。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数据线,包括电连接器及线材,所述线材与所述电连接器连接,所述电连接器为第一方面所述电连接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电路板的导电接触层上开设减材槽,当电路板卡入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和第二固定连接端子之间时,由于导电接触层开设了减材槽,减少了电路板的厚度,使得电路板能够更容易地卡入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和第二固定连接端子之间,使得第一固定连接端子与电路板第一表面上的导电接触层接触导电,第二固定连接端子与电路板第二表面上的导电接触层接触导电,可以同时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的导电接触层开设减材槽,电路板的厚度达到最小,处于公差上限的电路板也能轻松卡入,避免电路板无法卡入的情况,减少产品的不良率,提高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展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2展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电路板的示意图;
图3展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4展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电路板的另一示意图;
图5展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6展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的壳体的的侧视图;
图7展示了图5的A-A剖面图;
图8展示了图5的另一A-A剖面图;
10、壳体;11、卡入端面;20、固定连接端子组;21、第一固定连接端子; 22、第二固定连接端子;23、凸起;30、弹性连接端子组;31、第一弹性连接端子;32、第二弹性连接端子;33、凸起;40、电路板;41、板体;42、导电接触层;43、减材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充电数据线,解决了现有的PCB 板难以卡入PIN针的问题,通过在PCB板的铜箔上开设减材槽,减少PCB板的厚度,从而解决了PCB板难以卡入PIN针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PCB板难以卡入PIN针的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现有的PCB板和公头都是标准化的,其形状尺寸都是固定的,如果选择其中一者来改变其尺寸来适应由于公差带来的PCB板难以卡入的情形,则成本代价太大,且还可能会影响导电性能。而本申请为此提出了一种低成本且不影响导电性的解决方法,通过在PCB板的铜箔上开设减材槽,使得PCB板减少一层铜箔,也就减少了PCB板的厚度,那么PCB板两个面,也就减少了两层铜箔,使得固定PIN 可以直接夹在PCB板的基材上,如此,PCB板就能够轻易地卡入到固定PIN中,而且固定PIN主要起到的是固定PCB板的作用,将减材槽开设在与固定PIN接触的铜箔上,可以不影响导电性能,通过其余的弹性PIN接触导电。由此,解决了 PCB板难以卡入PIN针的问题,减少产品的不良率,提高装配效率。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壳体10、固定连接端子组 20和电路板40,固定连接端子组20,包括第一固定连接端子21和第二固定连接端子22,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21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22部分收容于所述壳体10中,部分伸出于所述壳体10外,且上下间隔设置;电路板40,包括板体 41,所述板体41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上均设有若干导电接触层42,所述电路板40卡入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21 与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22之间,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所述导电接触层42与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21接触导电,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导电接触层42与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22接触导电;其中,与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21和/或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22接触的导电接触层42的上开设有减材槽43。
参照图2,具体地,减材槽43可以只开设在第一表面与第一固定连接端子 21接触的导电接触层42上,减材槽43也可以只开设在第二表面与第二固定连接端子22接触的导电接触层42上,减材槽43还可以分别开设在第一表面与第一固定连接端子21接触的导电接触层42上和第二表面与第二固定连接端子22接触的导电接触层42上。其中,导电接触层42具体为铜箔,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是其他导电材料,在此不作限定。只在一侧表面上开设一道减材槽43可以减少一层铜箔的厚度,在两侧表面上都开设减材槽43可以减少两层铜箔的厚度,可以将电路板40的厚度减到最小,便于达到公差上限的电路板40也能轻松卡入到固定连接端子之间。
通过实施本实施例,当电路板40卡入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21和第二固定连接端子22之间时,由于导电接触层42开设了减材槽43,减少了电路板40的厚度,使得电路板40能够更容易地卡入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21和第二固定连接端子22之间,避免电路板40无法卡入的情况,减少产品的不良率,提高装配效率。
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整体呈矩形体结构,其中一侧的端面为卡入端面11,在该卡入端面11上,布置了固定连接端子组20和弹性连接端子组 30。垂直于卡入端面11的方向为第二方向(图3中的Y方向),固定连接端子和弹性连接端子一部分收容在壳体10内,另一部分沿第二方向伸出于壳体10外。固定连接端子和弹性连接端子均呈上下两层间隔设置,中间留出间隙以供电路板 40卡入。平行于卡入端面11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图3中的X方向),固定连接端子组20和弹性连接端子组30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固定连接端子呈刚性,厚度0.40mm,几乎没有弹性,只能适应厚度公差比较小(比如0.80+/-0.03mm),固定连接端子主要是用于固定电路板40,使电路板40与壳体10形成固持。弹性连接端子呈弹性,厚度0.20mm,比较软,可以适应厚度公差比较大(比如 0.80+/-0.08mm),弹性连接端子主要用于接触导电,弹性连接端子的材质比较软,能够适应电路板40厚度的公差,能够与电路板40充分接触导电。弹性连接端子和固定连接端子均采用铜合金C5210或C7025。
参照图4,电路板40呈板状结构,电路板40包括板体41,板体41的两个相背的表面分别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导电接触层42,也即设置铜箔。若干导电接触层42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且靠近板体41的前端缘处,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电路板40卡入时,每一个导电接触层42分别与一固定连接端子或弹性连接端子接触,从而完成电路板40的电连接,电路板40固持在上下两个固定连接端子和是上下两个弹性连接端子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减材槽43的轮廓与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21以及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22相匹配。具体地,固定连接端子的形成呈条状,减材槽43 的长度与固定连接端子的长度相同,减材槽43的宽度与固定连接端子的宽度也相同,使得减材槽43能够完全适于卡入固定连接端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减材槽43的深度等于所述导电接触层42的厚度。具体地,将减材槽43的深度设置成等于导电接触层42的厚度,也即相当于直接削去一部分导电接触层42(铜箔),直接露出电路板40基材,当电路板40卡入时,使得固定连接端子可以直接抵接到电路板40基材上,这样可以直接减少一层铜箔的厚度,使电路板40更加地薄,方便电路板40卡入。虽然电路板40上的导电接触层42被削去,但是还是其与的导电接触层42与弹性连接端子接触导电,不会影响到导电性能。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减材槽43的深度设置成小于导电接触层42的厚度,这样可以保留固定连接端子的接触导电功能,适用于公差较小的电路板40。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减材槽43的深度设置成大于导电接触层42的厚度,也即将减材槽43开设到电路板40基材的表面,削去电路板40基材的一部分,进一步地降低电路板40的厚度,适用于公差达到极限的电路板4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减材槽43的深度为0.035mm。减材槽43开设在电路板 40的一个面的导电接触层42上,即可以降低电路板400.035mm的厚度,当减材槽43开设在电路板40两个面的导电接触层42上,可以降低电路板400.07mm的厚度,使得电路板40的厚度达到最薄,能够适于公差较大的电路板40。
参照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弹性连接端子组30,所述弹性连接端子组30包括第一弹性连接端子31和第二弹性连接端子32,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31和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32部分收容于所述壳体10中,部分伸出于所述壳体10外,且上下间隔设置;所述电路板40卡入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31和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32之间,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31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所述导电接触层42接触导电,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32与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导电接触层42接触导电。具体地,弹性连接端子从壳体10的卡入端面11延伸出来,朝第二方向延伸,第一弹性连接端子31和第二弹性连接端子32 上下间隔开来。弹性连接端子由于材质偏软,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即使公差较大的电路板40也能够容易地卡入到上下两个弹性连接端子之间,使得两个弹性连接端子充分地与导电接触层42接触导电。由此,通过设置弹性连接端子,可以适应厚度公差较大的电路板40,导电性能良好。
参照图3和图5,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弹性连接端子组30设有若干组,若干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31和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32均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31和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32之间限定出沿第一方向贯通的卡板间隙以供所述电路板40卡入。具体地,第一方向为平行于卡入端面11 的方向。第一弹性连接端子31和第一固定连接端子21均沿着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在卡入端面11的上侧,各个第一弹性连接端子31和第一固定连接端子21的高度保持平齐。同样,第二弹性连接端子32和第二固定连接端子22均沿着第二方向间隔排列在卡入端面11的下侧,各个第二弹性连接端子32和第二固定连接端子22的高度保持平齐。上侧的连接端子组成一排,下侧的连接端子也组成一排,在上下两排连接端子之间限定出卡板间隙,该卡板间隙在第一方向是贯通的,电路板40的前端面卡入到该卡板间隙中,使得电路板40第一表面上的导电接触层 42与上排连接端子接触导电,电路板40第二表面上的导电接触层42与下排连接端子接触导电。由此,电路板40卡入卡板间隙与两排连接端子之间的接触面积大,使得电路板40能够与壳体10形成固持,保持稳固。
继续参照图4和图5,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连接端子组20设有两组,两组所述固定端子组分布于若干组所述弹性连接端子组30的两侧。具体地,将固定连接端子设置在卡入端面11的两侧,那么,当电路板40卡入时,固定连接端子也是卡主电路板40的两侧,由此,可以对电路板40的两侧进行限位,使得电路板 40受力更加均衡,不会轻易晃动,卡接更加稳定牢靠。
参照图3和图5,更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0具有卡入端面11,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31、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32、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21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22均呈条状,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31、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32、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21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22自所述卡入端面 11朝向第二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具体地,第二方向为垂直于卡入端面11的方向。弹性连接端子和固定连接端子均朝第二方向引出到壳体10外以用于抵接导电接触层42。弹性连接端子和固定连接端子呈条状,也即是PIN针,方便于导电接触层42相贴合。电路板40沿第二方向卡入,电路板40的前端缘抵接到卡入端面11上,电路板40在厚度方向上被上下两个连接端子所限位,第一表面上的导电接触层42与连接端子相抵,第二表面上的导电接触层42与连接端子相抵,从而实现电路板40的卡入,定位精准,装配方便。
参照图6-图8,此外,上下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31和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32的相对的两侧端面上分别设有凸起3323,两对所述凸起3323 压抵所述导电接触层42;上下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21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22的相对的两侧端面上分别设有凸起3323,两对所述凸起3323 压抵所述导电接触层42。具体地,位于上排的弹性端子具有一侧端面朝向位于下排的弹性端子,位于下排的弹性端子具有一侧端面朝向位于上排的弹性端子,也即该两侧端面呈相对设置。在该两侧相对的端面上均设置一凸起3323,当电路板 40卡入时,两对凸起3323抵接到电路板40两面的导电接触层42上,使得连接端子与电路板40卡得更加紧实,电路板40不易晃动,结合更加牢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数据线,包括电连接器及线材,所述线材与所述电连接器连接,所述电连接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其中,充电数据线可以是TYPE-C、USB、lightning线等,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的数据线,在此不作限定。
通过实施本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充电数据线,当电路板40卡入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21和第二固定连接端子22之间时,由于导电接触层42开设了减材槽43,减少了电路板40的厚度,使得电路板40能够更容易地卡入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21和第二固定连接端子22之间,避免电路板40无法卡入的情况,减少产品的不良率,提高装配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固定连接端子组,包括第一固定连接端子和第二固定连接端子,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部分收容于所述壳体中,部分伸出于所述壳体外,且上下间隔设置;
电路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上均设有若干导电接触层,所述电路板卡入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之间,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所述导电接触层与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接触导电,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导电接触层与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接触导电;
其中,与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和/或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接触的导电接触层上开设有减材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材槽的轮廓与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以及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材槽的深度等于所述导电接触层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材槽的深度为0.035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弹性连接端子组,所述弹性连接端子组包括第一弹性连接端子和第二弹性连接端子,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部分收容于所述壳体中,部分伸出于所述壳体外,且上下间隔设置;
所述电路板卡入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之间,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所述导电接触层接触导电,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导电接触层接触导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端子组设有若干组,若干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均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之间限定出沿第一方向贯通的卡板间隙以供所述电路板卡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接端子组设有两组,两组所述固定连接端子组分布于若干组所述弹性连接端子组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卡入端面,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均呈条状,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自所述卡入端面朝向第二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下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弹性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连接端子的相对的两侧端面上分别设有凸起,两对所述凸起压抵所述导电接触层;和/或
上下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固定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端子的相对的两侧端面上分别设有凸起,两对所述凸起压抵所述导电接触层。
10.一种充电数据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连接器及线材,所述线材与所述电连接器连接,所述电连接器为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电连接器。
CN202222176039.1U 2022-08-17 2022-08-17 一种电连接器及充电数据线 Active CN2183343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76039.1U CN218334373U (zh) 2022-08-17 2022-08-17 一种电连接器及充电数据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76039.1U CN218334373U (zh) 2022-08-17 2022-08-17 一种电连接器及充电数据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34373U true CN218334373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83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76039.1U Active CN218334373U (zh) 2022-08-17 2022-08-17 一种电连接器及充电数据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343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71773B1 (en) 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 system and method
US6129592A (en)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terminal modules
CN2874819Y (zh) 电连接器组件
JPH0628791Y2 (ja) 電気コネクタにおける端子
CN2718813Y (zh) 插座连接器
JP294297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1536267B (zh) 用于柔性电缆的继电器连接器
US802117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terminal module
US20100062620A1 (en) Sim card connector having dual-set footprint arrangements
CN113497397B (zh) 一种连接器
CN109546388B (zh) 背板连接器
CN2699502Y (zh) 电连接器
US20140017940A1 (en) Layered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layered connector
US6666695B1 (en) Electronic card connector having power contacts
CN218334373U (zh) 一种电连接器及充电数据线
KR20060066572A (ko) 플러그 커넥터, 플러그 컨택트, 및 플러그 커넥터의조립방법
CN209183874U (zh) 连接件模组
JPH01102878A (ja) 雄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雌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JPH0751736Y2 (ja) 薄型電気接続用雌コネクタ
US9831620B2 (en) Modular jack connector and terminal module
CN209880907U (zh) 正反插usb插座
CN2749081Y (zh) 电连接器
WO2011150307A2 (en) Sim card connector
TW201010199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7681315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