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04952U - 一种自锁机构及含有其的活检针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锁机构及含有其的活检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04952U
CN218304952U CN202123424389.7U CN202123424389U CN218304952U CN 218304952 U CN218304952 U CN 218304952U CN 202123424389 U CN202123424389 U CN 202123424389U CN 218304952 U CN218304952 U CN 2183049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fety lock
self
locking
firing mechanism
fi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2438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养晶
张健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Changf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Changf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Changf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Changf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2438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049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049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049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锁机构及含有其的活检针,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该自锁机构主要包括安全锁和复位机构,所述安全锁为长条形,一端为按钮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复位机构,复位机构用于安全锁的复位,安全锁分别设有与活检件第一击发机构、第二击发机构、自锁挡位相配合的各个限位面和相应导向面,能够锁止和解锁活检针的击发机构。本实用新型的自锁机构在两种击发模式下都可有效避免误触伤害,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自锁机构及含有其的活检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锁机构及含有其的活检针。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同时带全自动击发和半自动击发模式的活检针。所谓全自动击发是指在一次操作中相应击发活检针的内针和外针,所谓半自动击发则是在第一次操作中先击发活检针的内针,再通过第二次操作击发活检针的外针。检测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用不同的击发方式,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但是之前的活检针的锁止安全机构多为单一击发模式而设计,尚未有专门针对同时带全自动击发和半自动击发模式的活检针而设计的锁止安全机构,且之前的锁止安全机构操作也不够直观,需要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自锁机构及含有其的活检针,能够在活检针的两种击发模式下均提供有效锁止。
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的自锁机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自锁机构用于锁止和解锁活检针的击发机构,所述活检针的击发机构包括第一击发机构与第二击发机构,所述第一击发机构具有第一击发机构限位面和第一击发机构解锁导向面,所述第二击发机构具有第二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和第二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所述自锁机构包括安全锁和复位机构;所述安全锁为长条形,一端为按钮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用于安全锁的复位;所述安全锁设有与第一击发机构限位面相配合的安全锁第三限位面、与第一击发机构解锁导向面相配合的安全锁导向面、与第二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相配合的安全锁第二限位面、与第二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相配合的安全锁第四限位面,其中当安全锁第三限位面与第一击发机构限位面契合时安全锁阻止第一击发机构进行击发,当安全锁第三限位面与第一击发机构限位面错位分离时安全锁不再阻止第一击发机构进行击发,当安全锁第二限位面与第二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契合时安全锁阻止第二击发机构进行击发,当安全锁第二限位面与第二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错位分离时安全锁不再阻止第二击发机构进行击发,当安全锁第四限位面与第二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契合时安全锁阻止第二击发机构在击发后复位,当安全锁第四限位面与第二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错位分离时安全锁不再阻止第二击发机构在击发后复位,当安全锁导向面与第一击发机构解锁导向面契合时能够带动安全锁向复位机构方向运动使得安全锁第四限位面与第二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错位分离;所述活检针还包括与待发射部件联动的自锁挡位,所述安全锁还包括相邻设置的锁止槽和解锁槽,所述锁止槽与自锁挡位之间通过相互的斜面相配合,所述解锁槽具有安全锁第一限位面;当自锁挡位进入锁止槽中时,按压安全锁向复位机构方向运动能够使得自锁挡位受锁止槽的斜面挤压后从锁止槽滑入解锁槽并与安全锁第一限位面契合;当自锁挡位与安全锁第一限位面契合时阻止安全锁被复位机构复位时,安全锁第三限位面与第一击发机构限位面处于错位分离的位置,安全锁第二限位面与第二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也处于错位分离的位置;当自锁挡位从解锁槽中退出后不再阻止安全锁被复位机构复位。
进一步而言,所述待发射部件为活检针的内针针座,所述自锁挡位连接在内针针座后部,当内针针座上弦至待发射位置时,自锁挡位进入锁止槽中,当内针针座被击发发射后,自锁挡位随内针针座运动从解锁槽中退出。
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一击发机构与第二击发机构从安全锁底部穿过,所述第一击发机构限位面和第一击发机构解锁导向面设置在第一击发机构的后端,所述第二击发机构的后端具有一个从侧面突出的卡扣,所述卡扣前端面构成第二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卡扣后端面构成第二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所述安全锁导向面、安全锁第二限位面分别设置在安全锁底部,安全锁第三限位面和安全锁第四限位面分别为安全锁底部的两侧侧面,所述锁止槽和解锁槽设置在安全锁上部。
进一步而言,所述复位机构为复位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活检针,包括上述的自锁机构。
进一步而言,所述活检针包括第一击发机构、第二击发机构、内针针座、外针针座以及分别与两针座相配合的限位机构,所述第一击发机构击发时能够解除内针针座和外针针座被其相应限位机构的限位,所述第二击发机构击发时仅解除内针针座被其相应限位机构的限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的自锁机构无论是在全自动模式还是半自动模式下,都可有效实现锁止和解锁,避免误触伤害,提高产品的安全性。自锁机构可与自锁挡位联动锁止和解锁,系统完成上弦时处于自锁状态,操作简单、直观。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自锁机构的示意图1。
图2是实施例1的自锁机构的示意图2。
图3是实施例1的全自动击发机构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的半自动击发机构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的自锁机构在活检针中安装位置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的自锁机构与自锁挡位之间的配合关系图1。
图7是实施例1的自锁机构与自锁挡位之间的配合关系图2。
图8是实施例1的自锁机构与半自动击发机构之间的配合关系图1。
图9是实施例1的自锁机构与半自动击发机构之间的配合关系图2。
图10是实施例1的自锁机构与全自动击发机构之间的配合关系图。
以上图中,1为安全锁,101为安全锁第一限位面,102为安全锁第二限位面,103为安全锁第三限位面,104为安全锁第四限位面,105为安全锁导向面,106为锁止槽,107为解锁槽;
2为复位弹簧;3为全自动击发机构,301为全自动击发机构限位面,302为全自动击发机构解锁导向面;4为半自动击发机构,401为半自动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402为半自动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5为外针针座;6为内针针座,601为自锁挡位;7为外针针座限位机构;8为内针针座限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为一种自锁机构,用于锁止和解锁活检针的击发机构,如图1、2所示,主要包括安全锁1、复位弹簧2。安全锁1为长条形,一端为按钮部,另一端连接复位弹簧2,复位弹簧2构成一个复位机构用于安全锁1的复位。
本实施例的活检针的击发机构,由全自动击发机构3和半自动击发机构4组成,其中全自动击发机构3构成第一击发机构,半自动击发机构4构成第二击发机构,分别如图3、4所示。全自动击发机构3的后端设有全自动击发机构限位面301和全自动击发机构解锁导向面302。半自动击发机构4的后端具有一个从侧面突出的卡扣,卡扣前端面构成半自动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401,卡扣后端面构成半自动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402。
为与全自动击发机构3、半自动击发机构4相配合,安全锁1的底部设置有安全锁导向面105、安全锁第二限位面102,同时安全锁1的底部的两侧侧面分别构成安全锁第三限位面103和安全锁第四限位面104。其中,安全锁第三限位面103与全自动击发机构限位面301相配合,当安全锁第三限位面103与全自动击发机构限位面301契合时,安全锁1将阻止全自动击发机构3进行击发;当安全锁第三限位面301与全自动击发机构限位面301错位分离时,安全锁1不再阻止全自动击发机构3进行击发。
相应的,安全锁第二限位面102与半自动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401相配合,当安全锁第二限位面102与半自动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401契合时,安全锁1将阻止半自动击发机构4进行击发;当安全锁第二限位面102与半自动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401错位分离时,安全锁1不再阻止半自动击发机构4进行击发。
安全锁第四限位面104的作用则是阻止半自动击发机构4在击发后复位。具体而言,安全锁第四限位面104与半自动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402相配合,当安全锁第四限位面104与半自动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402契合时,安全锁1将阻止半自动击发机构4在击发后复位;当安全锁第四限位面104与半自动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402错位分离时,安全锁1不再阻止半自动击发机构4在击发后复位。
安全锁导向面105的作用则是解锁安全锁1对半自动击发机构4击发后复位的限制。具体而言,安全锁导向面105与全自动击发机构解锁导向面302相配合,两者之间具有相互配合的斜面。当安全锁1阻止半自动击发机构4在击发后复位后,可以按压全自动击发机构3,推动全自动击发机构解锁导向面302与安全锁导向面105契合,从而带动安全锁1向复位弹簧2方向运动,安全锁1运动后安全锁第四限位面104与半自动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402错位分离,即可解除安全锁1对半自动击发机构4击发后复位的限制。
安全锁1上部还设有相邻设置的锁止槽106和解锁槽107,解锁槽107具有安全锁第一限位面101。锁止槽106和解锁槽107是与活检针中的自锁挡位601相配合的。该自锁挡位601连接在活检针内针针座6的后部,与内针针座6形成联动关系。当内针针座6在发射前被上弦至待发射位置时,自锁挡位601随内针针座6运动,并进入到锁止槽106中。此时,可按压安全锁1的按钮部使安全锁1向复位弹簧2方向运动,因自锁挡位601与锁止槽106之间具有相互配合的斜面,会导致在安全锁1运动中自锁挡位601受锁止槽106的斜面挤压后从锁止槽106滑入解锁槽107并与安全锁第一限位面101契合。因自锁挡位601与安全锁第一限位面101契合,安全锁1不能被复位弹簧2复位,同时安全锁第三限位面103与全自动击发机构限位面301因安全锁1的运动处于错位分离的位置,安全锁第二限位面102与半自动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401也因安全锁1的运动处于错位分离的位置,此时全自动击发机构3和半自动击发机构4均可击发。当内针针座6被击发发射后,自锁挡位601亦随内针针座6运动从解锁槽107中退出,因自锁挡位601与安全锁第一限位面101不再契合,安全锁1又可以被复位弹簧2复位。
图5给出了本实施例的自锁机构在活检针中的安装位置。如图5所示,该活检针具有外针针座5、内针针座6、外针针座限位机构7、内针针座限位机构8。安全锁1安装在活检针后端,以侧向安装的形式安装在活检针中。全自动击发机构3和半自动击发机构4从安全锁1的底部穿过,全自动击发机构3和半自动击发机构4的按压部由活检针后端的安装孔中伸出。
当要使用活检针时,先需要对外针针座5和内针针座6进行上弦,即将外针针座5和内针针座6分别拉动到外针针座限位机构7及内针针座限位机构8位置,通过外针针座限位机构7、内针针座限位机构对外针针座5和内针针座6的限位,完成待发射准备。此时如图6所示,内针针座6后端设置的自锁挡位601进入到安全锁1上设置的锁止槽106中,而安全锁第三限位面103与全自动击发机构限位面301处于契合位置,安全锁第二限位面102与半自动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401也处于契合位置(图6中未示出)。当试图击发全自动击发机构3时,因其上设置的全自动击发机构限位面301与安全锁11上设置的安全锁第三限位面103相接触,无法完成击发动作。同理,当试图击发半自动击发机构4时,因其上设置的半自动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401与安全锁11上设置安全锁第二限位面102也接触,也无法完成击发动作。因此,整套系统在完成上弦时是处于自锁状态的。
当需要击发时,先按压安全锁1的按钮部使其向复位弹簧2方向运动,原本位于锁止槽106中的自锁挡位601受挤压向上翘曲变形并滑入解锁槽107中,使得自锁挡位601与安全锁第一限位面101契合。因自锁挡位601与安全锁第一限位面101契合,安全锁1不能被复位弹簧2复位,故之后停止按压安全锁1,安全锁1也无法复位。此时,因安全锁1的运动,全自动击发机构限位面301与安全锁第三限位面103错位分离,全自动击发机构3处于可击发状态;半自动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401也因安全锁1的运动,与安全锁1上设置的安全锁第二限位面102错位分离,半自动击发机构4也处于可击发状态,各配合状态如图7、8所示。
若此时选择击发全自动击发机构3,则可按压全自动击发机构3的按压部,使全自动击发机构3向活检针前端运动,运动中全自动击发机构3的前端分别解除内针针座限位机构8、外针针座限位机构7对内针针座6、外针针座5的限位,从而将内针针座6、外针针座5发射出去。停止按压全自动击发机构3后,在内针针座限位机构8、外针针座限位机构7的反作用力下,全自动击发机构3恢复至未击发状态。因内针针座6已被发射,与之联动的自锁挡位601也退出解锁槽107,安全锁1在复位弹簧2的作用下恢复至自锁状态。
若此时选择击发半自动击发机构4,则可先按压半自动击发机构4的按压部,使半自动击发机构4向活检针前端运动,运动中半自动击发机构4的前端解除内针针座限位机构8对内针针座6的限位,从而将内针针座6发射出去。同时,半自动击发机构4的半自动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402也在运动中穿过安全锁1的底部。因内针针座6已被发射,与之联动的自锁挡位601也退出解锁槽107,安全锁1在复位弹簧2的作用下进行复位,带动安全锁1的安全锁第四限位面104移动到与半自动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402向契合的位置。此时,即使停止按压半自动击发机构4,因其上设置的半自动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402与安全锁第四限位面104契合,因此半自动击发机构4无法在击发后直接恢复原状态,如图9所示。
为完成全部发射,按压半自动击发机构4后应再按压全自动击发机构3,使全自动击发机构3向活检针前端运动,运动中全自动击发机构3的前端解除外针针座限位机构7对外针针座5的限位,从而将外针针座5也发射出去,从而完成了全部的发射过程。同时,全自动击发机构3在运动中,其上设置的解锁导向面302与安全锁1上设置的安全锁导向面105契合,并推动安全锁1向复位弹簧2方向移动,直至半自动击发机构4上设置的半自动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402与安全锁第四限位面104错位分离,如图10所示。此时半自动击发机构4在内针针座限位机构8的反作用力下恢复原有状态。停止按压全自动击发机构3后,全自动击发机构3也恢复至未击发状态。
由以上介绍可知,本实施例的自锁机构无论是在全自动模式还是半自动模式下,都可有效实现锁止和解锁,避免误触伤害,提高产品的安全性。自锁机构可与自锁挡位联动锁止和解锁,系统完成上弦时是处于自锁状态,操作简单、直观。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实施例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上下左右等用语仅用来表示相对关系。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围内,所做的任何等效变化或润饰,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之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内容为标准。

Claims (6)

1.一种自锁机构,用于锁止和解锁活检针的击发机构,所述活检针的击发机构包括第一击发机构与第二击发机构,所述第一击发机构具有第一击发机构限位面和第一击发机构解锁导向面,所述第二击发机构具有第二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和第二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锁机构包括安全锁和复位机构;所述安全锁为长条形,一端为按钮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用于安全锁的复位;
所述安全锁设有与第一击发机构限位面相配合的安全锁第三限位面、与第一击发机构解锁导向面相配合的安全锁导向面、与第二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相配合的安全锁第二限位面、与第二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相配合的安全锁第四限位面,其中当安全锁第三限位面与第一击发机构限位面契合时安全锁阻止第一击发机构进行击发,当安全锁第三限位面与第一击发机构限位面错位分离时安全锁不再阻止第一击发机构进行击发,当安全锁第二限位面与第二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契合时安全锁阻止第二击发机构进行击发,当安全锁第二限位面与第二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错位分离时安全锁不再阻止第二击发机构进行击发,当安全锁第四限位面与第二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契合时安全锁阻止第二击发机构在击发后复位,当安全锁第四限位面与第二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错位分离时安全锁不再阻止第二击发机构在击发后复位,当安全锁导向面与第一击发机构解锁导向面契合时能够带动安全锁向复位机构方向运动使得安全锁第四限位面与第二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错位分离;
所述活检针还包括与待发射部件联动的自锁挡位,所述安全锁还包括相邻设置的锁止槽和解锁槽,所述锁止槽与自锁挡位之间通过相互的斜面相配合,所述解锁槽具有安全锁第一限位面;当自锁挡位进入锁止槽中时,按压安全锁向复位机构方向运动能够使得自锁挡位受锁止槽的斜面挤压后从锁止槽滑入解锁槽并与安全锁第一限位面契合;当自锁挡位与安全锁第一限位面契合时阻止安全锁被复位机构复位时,安全锁第三限位面与第一击发机构限位面处于错位分离的位置,安全锁第二限位面与第二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也处于错位分离的位置;当自锁挡位从解锁槽中退出后不再阻止安全锁被复位机构复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发射部件为活检针的内针针座,所述自锁挡位连接在内针针座后部,当内针针座上弦至待发射位置时,自锁挡位进入锁止槽中,当内针针座被击发发射后,自锁挡位随内针针座运动从解锁槽中退出。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击发机构与第二击发机构从安全锁底部穿过,所述第一击发机构限位面和第一击发机构解锁导向面设置在第一击发机构的后端,所述第二击发机构的后端具有一个从侧面突出的卡扣,所述卡扣前端面构成第二击发机构第一限位面,卡扣后端面构成第二击发机构第二限位面,所述安全锁导向面、安全锁第二限位面分别设置在安全锁底部,安全锁第三限位面和安全锁第四限位面分别为安全锁底部的两侧侧面,所述锁止槽和解锁槽设置在安全锁上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为复位弹簧。
5.一种活检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自锁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检针包括第一击发机构、第二击发机构、内针针座、外针针座以及分别与两针座相配合的限位机构,所述第一击发机构击发时能够解除内针针座和外针针座被其相应限位机构的限位,所述第二击发机构击发时仅解除内针针座被其相应限位机构的限位。
CN202123424389.7U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自锁机构及含有其的活检针 Active CN2183049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24389.7U CN218304952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自锁机构及含有其的活检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24389.7U CN218304952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自锁机构及含有其的活检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04952U true CN218304952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31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24389.7U Active CN218304952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自锁机构及含有其的活检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049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37817B1 (en) Automatic injection device with actively triggered syringe withdrawal
US5857247A (en) Buckle system for manual or automatic release of crew member harness from parachute
US6415702B1 (en) Double action semi-automatic handgun
EP2370777B1 (en) Holster with quick unlocking of weapon extraction
CA1067277A (en) Anchoring devices for vehicle safety belts or harnesses
EP0404730A1 (en) Belt buckle with interlocking dual tongue
US4468843A (en) Coupling device for a belt with automatic snap-locking and ejection
EP1210559B1 (en) Locking mechanism for firearms
TW201341751A (zh) 玩具槍
US5855414A (en) Device for locking a movable element of an automobile vehicle seat onto a fixed element with unlocking indication
WO1989005610A1 (en) Automatic lancet device
CN218304952U (zh) 一种自锁机构及含有其的活检针
US11702868B2 (en) Hood safety system for a vehicle
WO2013067760A1 (zh) 安全型采血笔
FI68725B (fi) Avtryckaranordning foer automatvapen
US3844014A (en) Device for holding a slider during assemblage of a fastener chain therethrough
US4358878A (en) Plug-in fastener for motor vehicle safety belts
US5649383A (en) Barrel retaining device for firearms
US2618878A (en) Unitary trigger, sear, bolt stop, and cartridge ejector
WO2014146558A1 (zh) 改进型安全采血笔
US4392282A (en) Lock for safety belts
US2535156A (en) Semiautomatic firearm with trigger operated cocking mechanism
CN113756653A (zh) 一种防误触碰的海关智能锁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208157748U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枪
US4662041A (en) Belt loc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