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96124U - 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96124U
CN218296124U CN202222057770.2U CN202222057770U CN218296124U CN 218296124 U CN218296124 U CN 218296124U CN 202222057770 U CN202222057770 U CN 202222057770U CN 218296124 U CN218296124 U CN 2182961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cover
fresh air
flanging
installation cavity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5777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默轩
张允峰
张君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5777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961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961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961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机壳的安装腔内通过隔板组件给分隔成室外新风风道、室内循环风风道、以及室内排风风道,安装腔内还设有热交换芯体,热交换芯体的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分别与室外新风风道连通,热交换芯体的排风入口和排风出口分别与室内排风风道连通;热交换芯体的新风入口、新风出口以及排风入口侧分别设有过滤网;室内循环风风道内设有内循环风过滤组件,机壳的底盖上设有第一维修口和第二维修口,热交换芯体和三个芯体侧过滤网正对第一维修口,内循环过滤组件正对第二维修口。多个过滤网布局紧凑,仅设置两个维修口即可满足所有过滤网的更换需求,结构紧凑,便于滤网更换。

Description

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新风机没有空调的内循环风处理功能,用户需要选择新风机和空调搭配的方式安装,占用较大空间且安装不便,所以,集成新风和空调功能的新风环控一体机应运而生。
新风环控一体机在内部风道对应的位置处需要设置过滤网,以分别对新风进风、室外排风、室内循环风等进行过滤。过滤网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其进行更换,以保证空气过滤质量。现有技术中,多个过滤网布局分散,对应的则需要在机壳上设置多个维修口、或者维修时将整个机壳盖板都拆卸下来,结构布局不紧凑,不便于滤网更换。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多个过滤网布局紧凑,仅设置两个维修口即可满足所有过滤网的更换需求,结构紧凑,便于滤网更换。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包括:
机壳,其内形成安装腔,所述机壳包括底盖;
隔板组件,其设于所述所述安装腔内,将所述安装腔分隔成室外新风风道、室内循环风风道、以及室内排风风道;
热交换芯体,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热交换芯体的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分别与所述室外新风风道连通,所述热交换芯体的排风入口和排风出口分别与所述室内排风风道连通;
芯体侧过滤网,具有三个,分别设于所述热交换芯体的新风入口、新风出口以及排风入口侧;
内循环风过滤组件,其设于所述室内循环风风道内;
其中,所述底盖上设有第一维修口和第二维修口,所述热交换芯体和三个所述芯体侧过滤网正对所述第一维修口,所述内循环过滤组件正对所述第二维修口。
多个过滤网布局紧凑,仅设置两个维修口即可满足所有过滤网的更换需求,结构紧凑,便于滤网更换。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组件包括第一隔板部、第二隔板部、第三隔板部以及第四隔板部;
所述第一隔板部和所述第二隔板部沿所述安装腔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将所述安装腔分隔成依次布置的第一安装腔、第二安装腔以及第三安装腔;
所述第三隔板部设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将所述第二安装腔分隔成沿所述安装腔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的内循环风机腔和新风机腔;
所述第四隔板部设于所述第三安装腔内,将所述第三安装腔分隔成沿所述安装腔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的内循环风换热器腔和新风换热器腔;
所述热交换芯体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第一安装腔内通过隔板分隔出与所述热交换芯体的四个侧面风口对应连通的新风入口侧风道、新风出口侧风道、排风入口侧风道、以及排风出口侧风道;
所述新风入口侧风道、所述新风出口侧风道、以及所述排风入口侧风道内分别设有所述芯体侧过滤网;
所述内循环风机腔内设有所述内循环过滤组件。
通过隔板结构实现内部各腔室的分隔划分,形成不同的风道,满足新风引入、室内风循环、以及室内排风的不同使用需求。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围成所述新风入口侧风道、所述新风出口侧风道、所述排风入口侧风道、以及所述内循环风机腔的隔板上分别设有插槽结构,所述芯体侧过滤网和所述内循环风过滤组件可拆卸地插设于对应的所述插槽结构内。
隔板在实现风道分隔作用的同时,通过直接在隔板上弯折出插槽结构,实现芯体侧过滤网和内循环风过滤组件的插设安装,结构更为紧凑,同时插设结构也便于滤网的更换。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盖包括第一底盖和第二底盖,所述第一底盖上设有所述第一维修口,所述第一底盖将所述第一安装腔覆盖,所述第二底盖上设有所述第二维修口,所述第二底盖将所述第二安装腔和所述第三安装腔覆盖。
若需要对第一安装腔内的风机等部件进行维修,只拆卸第一底盖即可;若需要对第二安装腔和第三安装腔内的风机和换热器等部件进行维修,只拆卸第二底盖即可。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盖的周向四个边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机壳的侧板和所述第一隔板部连接;
所述第二底盖的周向四个边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机壳的侧板和所述第一隔板部连接。
第一隔板部既起到了分隔腔室的作用,又作为两个底盖的固定载体。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底盖在朝向所述第一隔板部的侧边上设有连接翻边,所述连接翻边与所述第一隔板部的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隔板部的顶部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固定支座,所述连接翻边上设有为固定支座让位的开口,固定支座经所述开口伸出、与所述第一底盖固定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板部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底盖连接的固定支座;
所述热交换芯体在朝向所述第一维修口的一侧设有连接梁,所述连接梁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底盖连接的固定支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盖和所述第二底盖的侧边处分别设有依次连接的底盖第一翻边、底盖第二翻边以及底盖第三翻边,所述底盖第一翻边自所述底盖向上延伸,所述底盖第二翻边自所述底盖第一翻边朝向所述底盖的内侧延伸,所述底盖第三翻边自所述底盖第二翻边向上延伸,所述底盖第二翻边与所述底盖之间的空间中设置底保温条,所述底盖的内侧设置底保温层;
所述机壳的周向侧板的底端设有侧板第一翻边,所述侧板第一翻边朝向所述周向侧板的内侧延伸,所述周向侧板的内侧设置侧保温层;
所述侧板第一翻边与所述底盖第二翻边抵靠,所述底盖第三翻边与所述侧保温层密封贴靠。
由三个依次连接的翻边所形成的弯折结构,通过该弯折结构与侧保温层密封抵靠,提高底盖与周向侧板在连接处的密封保温性能,同时,弯折结构有助于提高底盖和周向侧板的结构强度。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向侧板上还设有侧板第二翻边,所述侧板第二翻边自所述侧板第一翻边向上延伸,所述侧板第二翻边与所述周向侧板之间的空间中设置侧保温条;
所述底盖第三翻边的高度大于所述侧板第二翻边的高度,所述底盖第三翻边覆盖所述侧板第二翻边、并向上延伸至与所述侧保温层贴靠。
通过翻边结构形成用于安装侧保温条的容纳槽空间,有助于提高保温性能和结构强度。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板第二翻边上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观察口,所述侧保温条从所述观察口处可见,避免漏放保温条,保证机壳的保温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申请所公开的新风环控一体机中,在机壳的底盖上设置两个维修口,其中一个维修口正对于安装在热交换芯体的新风入口侧、新风出口侧以及排风入口侧的三个过滤网,另一个维修口正对于安装在内循环风机腔内的内循环风过滤组件,各过滤部件布局紧凑,仅通过两个维修口即可实现所有过滤部件的更换,不需要将整个底盖拆卸下来,大大提高了维修便捷性。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新风环控一体机的俯视图;
图2为根据实施例的新风环控一体机从底侧观察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结构维修盖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实施例的新风环控一体机省略顶盖后的俯视图;
图5为根据实施例的上盖板及左右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结构省略内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结构省略保温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结构的爆炸图(省略保温层);
图9为图5所示结构沿A-A向剖切后得到的支撑部与上盖顶板、内盖板以及保温层之间的装配示意图;
图10为图5所示结构沿A-A向剖切后得到的内盖板的边缘与上盖板之间的装配示意图;
图11为根据实施例的支撑部的一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根据实施例的机壳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根据实施例的机壳侧板的底侧剖视图;
图14为根据实施例的维修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根据实施例的维修盖打开时与底盖的装配示意图;
图16为根据实施例的底盖维修口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根据实施例的第一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根据实施例的第二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根据实施例的第二底盖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根据实施例的底盖与机壳侧板之间的装配结构剖视图;
图21为根据实施例的底盖与机壳侧板之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机壳;
110-上盖板,111-上盖顶板,112-上盖前侧板,113-上盖后侧板;
120-侧板,121-侧板第一翻边,122-侧板第二翻边,123-观察口;
130-底盖,131-底盖第一翻边,132-底盖第二翻边,133-底盖第三翻边,134-开口,135-缺口,136-第一底盖,137-第二底盖,138-维修口,1381-第一翻边,1382-第二翻边,1383-第一插口,1384-插接部,1385-第一维修口,1386-第二维修口,139-连接翻边;
140-内盖板,141-内盖翻边,142-把手;
150-支撑部,151-U型槽,152-槽口翻边,153-延伸插片;
161-内保温层,162-外保温层,163-侧保温层,164-侧保温条,165-底保温条,166-底保温层,1661-第一底保温层,1662-第二底保温层,167-维修盖保温层;
171-第一子区域,172-第二子区域;
181-固定支座,182-连接梁;
191-第一隔板部,192-第二隔板部,193-第三隔板部,194-第四隔板部;
210-新风换热器,220-内循环风换热器,230-新风风机,240-内循环风机,250-排风风机,260-热交换芯体;
310-芯体侧过滤网,320-内循环过滤组件,321-活性炭过滤网,322-IFD集尘网,323-IFD过滤网;
410-第一安装腔,411-新风入口侧风道,412-新风出口侧风道,413-排风入口侧风道,414-排风出口侧风道,420-第二安装腔,421-新风机腔,422-内循环风机腔,430-第三安装腔,431-新风换热器腔,432-内循环风换热器腔,441-新风入口,442-新风出口,451-排风入口,452-排风出口,461-内循环风入口,462-内循环风出口;
500-维修盖,510-卡爪,511-第三翻边,512-第四翻边,520-第二插口,530-延伸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空调器基本运行原理]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执行制热模式;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执行制冷模式。
其中,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转换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的方式,一般采用四通阀,具体参考常规空调器的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空调器的制冷工作原理是:压缩机工作使室内换热器(在室内单元中,此时为蒸发器)内处于超低压状态,室内换热器内的液态冷媒迅速蒸发吸收热量,室内风机吹出的风经过室内换热器盘管降温后变为冷风吹到室内,蒸发汽化后的冷媒经压缩机加压后,在室外换热器(在室外单元中,此时为冷凝器)中的高压环境下凝结为液态,释放出热量,通过室外风机,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如此循环就达到了制冷效果。
空调器的制热工作原理是:气态冷媒被压缩机加压,成为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室内换热器(此时为冷凝器),冷凝液化放热,成为液体,同时将室内空气加热,从而达到提高室内温度的目的。液体冷媒经节流装置减压,进入室外换热器(此时为蒸发器),蒸发气化吸热,成为气体,同时吸取室外空气的热量(室外空气变得更冷),成为气态冷媒,再次进入压缩机开始下一个循环。
[新风环控一体机]
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为新风环控一体机,其包括机壳100,机壳100内形成安装腔,安装腔内通过隔板结构分隔出多个安装区域,形成有室外新风风道、室内循环风风道、以及室内排风风道,新风风道内设有新风风机230和新风换热器210,室内循环风风道内设有内循环风风机240和内循环风换热器220,室内排风风道内设有排风风机250。
安装腔内还设有热交换芯体260,热交换芯体260的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分别与室外新风风道连通,热交换芯体260的排风入口和排风出口分别与室内排风风道连通,实现新风与排风的热量交换。
该新风环控一体机能够满足室内空气温度调节、新风引入、室内风循环、室内排风等需求。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隔板结构包括第一隔板部191、第二隔板部192、第三隔板部193以及第四隔板部194。
第一隔板部191和第二隔板部192沿安装腔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将安装腔分隔成依次布置的第一安装腔410、第二安装腔420以及第三安装腔430。
第三隔板部193设于第二安装腔420内,将第二安装腔420分隔成沿安装腔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的内循环风机腔422和新风机腔421,内循环风机腔422内安装内循环风机240,新风机腔421内安装新风机230。
第四隔板部194设于第三安装腔430内,将第三安装腔430分隔成沿安装腔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的内循环风换热器腔432和新风换热器腔431,内循环风换热器腔432内安装内循环风换热器220,新风换热器腔431内安装新风换热器210。
第一安装腔410内安装热交换芯体260,第一安装腔410内通过隔板分隔出与热交换芯体260的四个侧面风口对应连通的新风入口侧风道411、新风出口侧风道412、排风入口侧风道413、以及排风出口侧风道414。
新风入口侧风道411、新风出口侧风道412、新风机腔421、以及新风换热器腔431依次连通,形式室外新风风道。机壳100的侧壁上设有与新风入口侧风道411连通的新风入口441、与新风换热器腔431连通的新风出口442。
排风入口侧风道413与排风出口侧风道414连通,形成室内排风风道。机壳100的侧壁上设有与排风入口侧风道413连通的排风入口451、与排风出口侧风道414连通的排风出口452。
内循环风机腔422与内循环风换热器腔432连通,形成内循环风风道。机壳100的侧壁上设有与内循环风机腔422连通的内循环风入口461、与内循环风换热器腔432连通的内循环风出口462。
[底盖上的两个维修口结构]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机壳100包括上盖板110、两个左右相对布置的侧板120、以及底盖130。上盖板110和两个左右相对布置的侧板120围成机壳的顶壁、和四个周向侧壁,底盖130围成机壳的底壁。
为了对新风、排风、以及室内循环风进行过滤,需要在风道内设置过滤网结构,过滤网以及热交换芯体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更换,在底盖130上设置维修口138,维修口138处设置可拆卸的维修盖400,打开维修盖400以通过维修口138对这些过滤网和热交换芯体进行更换,本申请对过滤网结构的布局配合维修口的设置,以便于上述部件的更换。
具体的,底盖130上设置两个维修口138,分别记为第一维修口1385和第二维修口1386。
参照图3,热交换芯体侧的过滤网310具有三个,分别设于热交换芯体260的新风入口、新风出口以及排风入口侧,位于对应的新风入口侧风道411、新风出口侧风道412、以及排风入口侧风道413内,新风入口侧411和新风出口侧412的两个过滤网用于对引入的新风进行过滤,排风入口侧413的过滤网用于对室内排风进行过滤,热交换芯体260和三个芯体侧的过滤网310正对第一维修口1385,通过第一维修口1385即可同时对热交换芯体260和三个芯体侧的过滤网310进行更换。
新风入口侧和排风入口侧的过滤网310均为初效过滤网,新风出口侧的过滤网310为HEPA过滤网。
室内循环风风道内设置内循环过滤组件320,用于对室内循环风进行过滤,具体的,内循环过滤组件320设于内循环风机腔422内、靠近内循环风入口461,内循环过滤组件320正对第二维修口1386,以便于内循环过滤组件320的更换。
内循环风过滤组件320包括沿气体流动方向依次布置的活性炭过滤网321、IFD集尘网322、以及IFD过滤网323。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围成新风入口侧风道411、新风出口侧风道412、排风入口侧风道413、以及内循环风机腔422的隔板上分别设有插槽结构(未标示),芯体侧过滤网310和内循环风过滤组件320可拆卸地插设于对应的插槽结构内。
也即,隔板在实现风道分隔作用的同时,通过直接在隔板上弯折出插槽结构,实现芯体侧过滤网310和内循环风过滤组件320的插设安装,结构更为紧凑,同时插设结构也便于滤网的更换。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对应于两个维修口的设置,底盖130也设置两个,分别记为第一底盖136和第二底盖137,第一底盖136上开设第一维修口1385,第一底盖137将第一安装腔410覆盖,第二底盖137上开设第二维修口1386,第二底盖137将第二安装腔420和第三安装腔430覆盖。
若需要对第一安装腔410内的风机等部件进行维修,只拆卸第一底盖136即可;若需要对第二安装腔420和第三安装腔430内的风机和换热器等部件进行维修,只拆卸第二底盖137即可。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19,对于两个底盖的固定结构,第一底盖136的周向四个边分别与对应侧的机壳的侧板和第一隔板部19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第二底盖137的周向四个边分别与对应侧的机壳的侧板和第一隔板部19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第一隔板部191既起到了分隔腔室的作用,又作为两个底盖的固定载体。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8,第二底盖137在朝向所第一隔板部191的侧边上设有连接翻边139,连接翻边139与第一隔板部191的顶部直接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参照图19,第一隔板部191的顶部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固定支座181,连接翻边139上设有为固定支座181让位的缺口135,第二底盖137安装完成后,固定支座181经缺口135伸出、与第一底盖136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底盖136和第二底盖137的安装稳固性,在第二隔板部192上设置用于与第二底盖137连接的固定支座181;参照图4,热交换芯体260在朝向第一维修口1385的一侧设有连接梁182,连接梁182上设有用于与第一底盖136连接的固定支座181。
[维修盖结构]
对于维修盖500在维修口138处的安装结构,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6,围成维修口138的边上设有翻边部,其中一翻边部上设有长条状的第一插口1383,围成第一插口1383的底边上设有插接部1384,插接部1384为一凸出的插片结构;参照图14,维修盖500的一侧边上设有卡爪510,卡爪510上设有第二插口520。
安装维修盖500时,将卡爪510插入第一插口1383内,插接部1384插入第二插口520内,维修盖500可以绕此处转动,维修盖500抵靠于翻边部上,然后通过螺钉将维修盖500固定于翻边部上即可。
打开维修盖500时,参照图15,先解除维修盖500与翻边部之间的螺钉装配,然后向下翻转维修盖500,插接部1384在第二插口520内转动,卡爪510在第一插口1383内转动,维修盖500向下翻转90°后,卡爪510吊挂于围成第一插口1383的底边上,插接部1384仍然插设于第二插口520内,实现维修盖500的下翻吊挂,无需将维修盖500完全取下,维修盖500在吊挂状态下即可通过维修口138对内部各部件进行维修,大大提高维修便捷性和效率。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6,翻边部具有第一翻边1381和第二翻边1382,第一翻边1381自底盖130向上延伸,第二翻边1382自第一翻边1381向维修口138的中心延伸;参照图14,卡爪510具有第三翻边511和第四翻边512,第三翻边511自维修盖500向维修盖500的外侧延伸,第四翻边512自第三翻边511向下延伸,
维修盖500关闭时,第二翻边1382在与维修盖500抵靠、并通过螺钉与维修盖500固定连接;参照图15,维修盖500下翻打开吊挂时,第四翻边512与第一插口1383的下侧边卡接,维修盖500吊挂时有两处卡接,分别是第四翻边512与第一插口1383之间的卡接、以及插接部1384与第二插口520之间的卡接,提高维修盖500的吊挂可靠性,避免脱落。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4,第一插口1383设于第一翻边1381和第二翻边1382的交汇处;参照图16,第二插口520设于第三翻边511上,第二插口520自维修盖500延伸至第三翻边511与第四翻边512的交汇处。
第一插口1383的设置位置,便于卡爪510的插设进入。第二插口520的设置位置,便于插接部1383的插接进入,同时使得维修盖500在下翻吊挂时,第三翻边511能够抵靠于第一翻边1381上,对吊挂的维修盖500起到支撑作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维修盖500的侧边上设有向上延伸的延伸边530,周向的延伸边530在维修盖500上围成一用于安装保温层167的安装区域,卡爪510设于其中一延伸边530上。
维修盖500和延伸边530所围区域内设置有两层保温层,分别记为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未标示),第二保温层位于所述第一底保温层的外侧;第一保温层的密度、厚度以及硬度均大于第二保温层的密度、厚度以及硬度;第二保温层与翻边部过盈配合。
位于内部的第一保温层的密度、厚度以及硬度大,不容易压缩变形,保温性能较好,主要起保温作用。位于外部的第二保温层密度、厚度以及硬度小,比较松软,利用其容易压缩变形的特性,与翻边部过盈配合,主要起密封作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在未设有第一插口1381的第二翻边1382上设有固定支座(未图示),维修盖500通过螺钉与固定支座固定连接,实现维修盖500的固定安装。
[机壳-上盖板]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上盖板110为U型结构,其包括由一张板材弯折而成的上盖顶板111、上盖前侧板112、以及上盖后侧板113,上盖顶板111构成机壳的顶壁,上盖前侧板112构成机壳的前侧壁,上盖后侧板113构成机壳的后侧壁。
两个侧板120设于上盖板110的左右两侧,构成机壳100的左侧壁和右侧壁。
底盖130设于上盖板110的底部,构成机壳100的底壁。
整机在进行组装时,先将上盖板110和左右两个侧板120组装在一起,构成一安装框结构,将上盖顶板111朝下放置,然后向上盖顶板111内安装内部隔板、风机、换热器、热交换芯体等部件,最后再安装底盖130,为了提高内部各部件的安装便捷性及可靠性,本申请对上盖板110做如下改进:参照图5至图8,在上盖顶板111的内侧设置内盖板140,内盖板140与上盖顶板111之间围成一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设置保温层,记为内保温层161,内盖板140上设置多个螺钉安装孔。
上盖顶板111与内盖板140之间形成一双层结构,组装时,将内部各部件直接打螺钉固定安装至内盖板140上,由机壳100内向外打螺钉,正面打螺钉,正面安装,大大提高安装易操作性和安装效率,螺钉不外露,提高整机美观度,避免外露的螺钉处产生冷凝水,并且双层盖板结构有助于提高机壳强度,双层结构中的内保温层161也提高了机壳的保温性能。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容纳空间内设有支撑部150,支撑部150的一侧通过螺钉与上盖顶板111固定连接,支撑部150的另一侧通过螺钉与内盖板140固定连接。
由于内盖板140整体面积较大,支撑部150对内盖板140起到支撑作用,提高内盖板140的安装稳固性,避免内盖板140的中部区域塌陷。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150沿上盖顶板111的长度或宽度方向延伸,支撑部150将容纳空间分隔成多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内都设置保温层,在提高内盖板140安装稳固性的同时,也有助于保温层的安装。
图6所示结构中,支撑部150设有一个,支撑部150沿上盖顶板111的长度方向延伸。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支撑部150包括一体结构的U型槽151和设于U型槽151的敞口顶边处的槽口翻边152,槽口翻边152朝向U型槽151的外侧延伸,U型槽151的槽底与上盖顶板11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槽口翻边152与内盖板14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U型槽151将容纳空间分隔成第一子区域171和位于第一子区域171两侧的第二子区域172,第一子区域171即为U型槽151自身所围的槽口区域,第一子区域171和两个第二子区域172内都设置内保温层161,槽口翻边152与位于第二子区域172内的内保温层161贴靠。
槽口翻边152一方面便于支撑部150与内盖板140之间的固定连接,另一方面对内置的保温层起到限位作用。
容纳空间中的内保温层161都无需粘胶,组装时,直接将无胶的内保温层161放置到第一子区域171和第二子区域172内即可,此时槽口翻边152对两个第二子区域172内的保温层起到限位作用,然后安装内盖板140,通过内盖板140将内保温层161最终限位于容纳空间中,无胶保温层的设置也进一步提高了安装效率。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1,U型槽151的一端槽壁上设有延伸插片153,内盖板140上对应设有插口(未标示),延伸插片153插设于插口内,安装支撑部150时,先将延伸插片153插设于插口内,对支撑部150进行初步定位,再通过螺钉将支撑部150固定,便于安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0,内盖板140的四周侧分别设有内盖翻边141,内盖翻边141朝向上盖顶板111的一侧延伸,也即内盖翻边141向上延伸,内盖翻边141与上盖顶板111抵靠,内盖翻边141与机壳100的周向侧壁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实现内盖板140的固定安装,周向外侧打螺钉,便于安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内盖板140上设有把手142,把手142具有两个,对称地设于内盖板140的两侧,把手142便于手持内盖板140进行转运及安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新风换热器210和内循环风换热器220集中设于安装腔的同一侧,内盖板140在正对于新风换热器210和内循环风换热器220的位置处粘贴保温层,记为外保温层162,外保温层162粘贴于内盖板140的外侧,提高此处的保温性能。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上盖前侧板112、上盖后侧板113、两个左右侧板120以及底盖130的内侧分别粘贴保温层,记为侧保温层163,提高整机保温性能。
[机壳-底盖与侧板底部]
左右两个侧板120、上盖前侧板112、以及上盖后侧板113构成机壳100的四个周向侧板,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2和图13,图12所示为左侧板的结构示意图,四个周向侧板的底部边缘处结构相同,具体的,周向侧板的底端设有侧板第一翻边121,侧板第一翻边121朝向周向侧板的内侧延伸,周向侧板的内侧设置侧保温层163。
参照图20,底盖130的侧边处设有依次连接的底盖第一翻边131、底盖第二翻边132以及底盖第三翻边133,底盖第一翻边131自底盖130向上延伸,底盖第二翻边132自底盖第一翻边131朝向底盖130的内侧延伸,底盖第三翻边133自底盖第二翻边132向上延伸,底盖第二翻边132与底盖130之间的空间中设置底保温条165,底盖130的内侧设置底保温层166。
其中,侧板第一翻边121与底盖第二翻边132抵靠,底盖第三翻边133与侧保温层163密封贴靠,通过底盖第三翻边133与侧保温层163之间的过盈配合,提高底盖130与周向侧板在连接处的密封保温性能,同时,弯折结构有助于提高底盖130和周向侧板的结构强度。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20,周向侧板上还设有侧板第二翻边122,侧板第二翻边122自侧板第一翻边121向上延伸,侧板第二翻边122与周向侧板之间的空间中设置侧保温条164。
安装时,侧保温条164无需涂胶,将无胶的侧保温条164直接放置到周向侧板120与侧板第二翻边122之间的空隙中,再在侧板120的内侧粘贴侧保温层163,即可对侧保温条164进行限位,侧保温层163将侧保温条164限位于侧板第二翻边122与周向侧板120之间的空间内。
底盖第三翻边133的高度大于侧板第二翻边122的高度,底盖第三翻边133覆盖侧板第二翻边122、并向上延伸至与侧保温层163贴靠,二者过盈配合,提高此处密封保温性能。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底保温条165也无需涂胶,将无胶的底保温条165直接放置到底盖130与底盖第二翻边132之间的空隙中,再在底盖130的内侧粘贴底保温层166,即可对底保温条165进行限位,底保温层166将底保温条165限位于底盖第二翻边132与底盖130之间的空间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底保温层166包括第一底保温层1661和第二底保温层1662,第二底保温层1662位于第一底保温层1661的外侧。第一底保温层1661的密度、厚度以及硬度均大于第二底保温层1662的密度、厚度以及硬度。
位于内部的第一底保温层1661的密度、厚度以及硬度大,不容易压缩变形,保温性能较好,主要起保温作用。位于外部的第二底保温层1662密度、厚度以及硬度小,比较松软,利用其容易压缩变形的特性,与机壳安装腔内各隔板结构过盈配合,主要起密封作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2,侧板第二翻边122上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观察口123,观察口123为设于侧板第二翻边122的上侧边缘的一个缺口结构,侧保温条164从观察口123处可见,以便观察侧板的底侧是否放置了保温条,避免漏放保温条,保证机壳的保温性能。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7,底盖第三翻边133上设有多个用于为机壳安装腔内的隔板结构让位的缺口135,隔板结构穿经缺口135与侧板第二翻边122固定连接,不影响内部各隔板结构的固定安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9,侧板第一翻边121的底侧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固定支座181;参照图21,底盖第二翻边132上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开口134,固定支座181经开口134伸入底盖第二翻边132与底盖130之间的空间中,固定支座181与底盖13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安装时,将底盖130扣在周向侧板上,固定支座181插入对应的开口134内,实现底盖130的初步定位,再从底盖130的外侧打螺钉,将底盖130与固定支座181固定,即可实现底盖130的固定安装。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其特征在于,
机壳,其内形成安装腔,所述机壳包括底盖;
隔板组件,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将所述安装腔分隔成室外新风风道、室内循环风风道、以及室内排风风道;
热交换芯体,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热交换芯体的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分别与所述室外新风风道连通,所述热交换芯体的排风入口和排风出口分别与所述室内排风风道连通;
芯体侧过滤网,具有三个,分别设于所述热交换芯体的新风入口、新风出口以及排风入口侧;
内循环风过滤组件,其设于所述室内循环风风道内;
其中,所述底盖上设有第一维修口和第二维修口,所述热交换芯体和三个所述芯体侧过滤网正对所述第一维修口,所述内循环风过滤组件正对所述第二维修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环控一体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组件包括第一隔板部、第二隔板部、第三隔板部以及第四隔板部;
所述第一隔板部和所述第二隔板部沿所述安装腔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将所述安装腔分隔成依次布置的第一安装腔、第二安装腔以及第三安装腔;
所述第三隔板部设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将所述第二安装腔分隔成沿所述安装腔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的内循环风机腔和新风机腔;
所述第四隔板部设于所述第三安装腔内,将所述第三安装腔分隔成沿所述安装腔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的内循环风换热器腔和新风换热器腔;
所述热交换芯体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第一安装腔内通过隔板分隔出与所述热交换芯体的四个侧面风口对应连通的新风入口侧风道、新风出口侧风道、排风入口侧风道、以及排风出口侧风道;
所述新风入口侧风道、所述新风出口侧风道、以及所述排风入口侧风道内分别设有所述芯体侧过滤网;
所述内循环风机腔内设有所述内循环风过滤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环控一体机,其特征在于,
围成所述新风入口侧风道、所述新风出口侧风道、所述排风入口侧风道、以及所述内循环风机腔的隔板上分别设有插槽结构,所述芯体侧过滤网和所述内循环风过滤组件可拆卸地插设于对应的所述插槽结构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环控一体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盖包括第一底盖和第二底盖,所述第一底盖上设有所述第一维修口,所述第一底盖将所述第一安装腔覆盖,所述第二底盖上设有所述第二维修口,所述第二底盖将所述第二安装腔和所述第三安装腔覆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环控一体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底盖的周向四个边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机壳的侧板和所述第一隔板部连接;
所述第二底盖的周向四个边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机壳的侧板和所述第一隔板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环控一体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底盖在朝向所述第一隔板部的侧边上设有连接翻边,所述连接翻边与所述第一隔板部的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隔板部的顶部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固定支座,所述连接翻边上设有为固定支座让位的开口,固定支座经所述开口伸出、与所述第一底盖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环控一体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隔板部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底盖连接的固定支座;
所述热交换芯体在朝向所述第一维修口的一侧设有连接梁,所述连接梁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底盖连接的固定支座。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环控一体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底盖和所述第二底盖的侧边处分别设有依次连接的底盖第一翻边、底盖第二翻边以及底盖第三翻边,所述底盖第一翻边自所述底盖向上延伸,所述底盖第二翻边自所述底盖第一翻边朝向所述底盖的内侧延伸,所述底盖第三翻边自所述底盖第二翻边向上延伸,所述底盖第二翻边与所述底盖之间的空间中设置底保温条,所述底盖的内侧设置底保温层;
所述机壳的周向侧板的底端设有侧板第一翻边,所述侧板第一翻边朝向所述周向侧板的内侧延伸,所述周向侧板的内侧设置侧保温层;
所述侧板第一翻边与所述底盖第二翻边抵靠,所述底盖第三翻边与所述侧保温层密封贴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环控一体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向侧板上还设有侧板第二翻边,所述侧板第二翻边自所述侧板第一翻边向上延伸,所述侧板第二翻边与所述周向侧板之间的空间中设置侧保温条;
所述底盖第三翻边的高度大于所述侧板第二翻边的高度,所述底盖第三翻边覆盖所述侧板第二翻边、并向上延伸至与所述侧保温层贴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环控一体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板第二翻边上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观察口,所述侧保温条从所述观察口处可见。
CN202222057770.2U 2022-08-05 2022-08-05 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 Active CN2182961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57770.2U CN218296124U (zh) 2022-08-05 2022-08-05 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57770.2U CN218296124U (zh) 2022-08-05 2022-08-05 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96124U true CN218296124U (zh) 2023-01-13

Family

ID=84794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57770.2U Active CN218296124U (zh) 2022-08-05 2022-08-05 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961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009399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CN111457481B (zh) 空调室外机
CN218296124U (zh) 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
CN218544741U (zh) 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
CN218120079U (zh) 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
CN218154668U (zh) 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
CN212901780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6424007U (zh) 驻车空调
CN213480420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7929111U (zh) 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
CN217929112U (zh) 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
CN21261870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929113U (zh) 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
CN218154669U (zh) 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
WO2005103575A1 (en) Heat exchanger raising the cooling and heating capacity
CN217715158U (zh) 空调器
CN217715405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5597164A (zh) 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
CN21787613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062479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213480383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2719973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7785318U (zh) 室内空调机
CN21826931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846290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