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92523U - 集水排水天沟 - Google Patents

集水排水天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92523U
CN218292523U CN202221709701.9U CN202221709701U CN218292523U CN 218292523 U CN218292523 U CN 218292523U CN 202221709701 U CN202221709701 U CN 202221709701U CN 218292523 U CN218292523 U CN 2182925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tter
well
water
rainwater
water coll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0970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朝辉
黄钦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ity Sanyi Construction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ity Sanyi Construction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ity Sanyi Construction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ity Sanyi Construction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0970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925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925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925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集水排水天沟,其包括天沟主体、集水井、雨水斗和排水管,天沟主体是断面形状为凹形的凹槽且向下倾斜设置,天沟主体的底面开设有集水口;下侧连接集水井,集水井的底壁开设排水口,雨水斗的出水端穿过排水口与排水管连通。本实用新型中雨水经由屋面流入天沟主体,再汇集流入集水井,再通过集水井内排水口处雨水斗进入排水口排出,能迅速将屋面雨水排出,防止集水排水天沟内部出现导流缓慢、集水过多溢出等现象,降低屋面承受的雨水荷载降。

Description

集水排水天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屋面排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水排水天沟。
背景技术
屋面排水分为有组织排水和(自由排水),有组织排水一般是指把雨水收集后,再由管道排下。其中集聚雨水的沟就被称为天沟,其位于建筑物屋顶上且具有一定宽度的,从而能使屋面上的雨水汇集到沟内,再由雨水管排下。但目前常见的天沟的结构很难应对不同大小的雨水流量,往往会出现导流缓慢、集水过多溢出等现象。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集水排水天沟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水排水天沟,旨在解决屋面排水导流缓慢、集水过多溢出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集水排水天沟,所述集水排水天沟包括天沟主体、集水井、雨水斗和排水管,所述天沟主体是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断面形状为凹形的凹槽,所述天沟主体沿第一方向向下倾斜设置,所述天沟主体的底面开设有集水口;所述集水井为顶部具有开口的腔体,所述集水井设置于所述天沟主体的下侧且所述开口正对所述集水口,所述集水井的底壁开设排水口,所述雨水斗的出水端穿过所述排水口与所述排水管连通。
可选地,所述集水井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围成所述腔体,所述侧壁与所述集水口的边缘连接。
可选地,所述集水井的两端与所述侧壁存在高度差以使所述集水井的底壁水平。
可选地,所述集水井与所述天沟主体焊接或一体成型制造。
可选地,所述集水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集水口在所述天沟主体的底面沿第一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集水井的数量与所述集水口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排水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排水口在所述集水井的底部均匀间隔排布,所述雨水斗的数量与所述排水口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雨水斗为虹吸式雨水斗。
可选地,所述集水排水天沟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天沟主体与所述集水井的底部以承托所述天沟主体与所述集水井。
可选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框和第二支撑框、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框和所述第二支撑框之间的连接杆,所述第一支撑框设置于所述天沟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撑框设置于所述集水井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水平间隔平行设置的两个相同的支撑侧框,所述两个支撑侧框分别连接于所述天沟主体的两侧,且两个所述支撑侧框与所述第一支撑框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天沟主体沿第一方向向下倾斜设置,能很好的引导水的流向,减小天沟主体的积水深度;多个集水井的设置增强了集水排水天沟的积水能力;多个雨水斗的设计以及采用虹吸式雨水斗能够迅速将集水井内汇集的雨水排出;其结合能很好地解决屋面排水导流缓慢、集水过多溢出等问题,使屋面承受的雨水荷载降至最小,保护了建筑物外墙。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天沟主体与集水井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水井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雨水斗与排水立管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组件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天沟主体 22 底壁
2 集水井 23 侧壁
3 雨水斗 51 第一支撑框
4 排水管 52 第二支撑框
5 支撑组件 53 支撑侧框
12 集水口 54 连接杆
21 排水口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集水排水天沟,旨在解决屋面排水导流缓慢、集水过多溢出的问题。
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集水排水天沟包括天沟主体1、集水井2、雨水斗3和排水管4,天沟主体1是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断面形状为凹形的凹槽,该第一方向是指天沟主体1沿房屋屋檐的安装方向,天沟主体1 沿第一方向向下倾斜设置,引导雨水向下流动,天沟主体1的底面开设有集水口12,集水井2为顶部具有开口的腔体,集水井2设置于天沟主体1的下侧且开口正对集水口12,雨水在天沟主体1内通过集水口12进入集水井2,在集水井2的底部开设排水口21,雨水斗3的出水端穿过排水口21与排水管 4连通,雨水在集水井2内汇集后就能通过雨水斗3进入排水管4,从而实现对屋顶雨水的导流排水。
在一实施例中,集水井2包括底壁22和侧壁23,侧壁23与底壁22围成一个腔体,承接从天沟主体1流入的雨水,侧壁23与集水口12的边缘连接,使雨水能顺畅流入,集水井2两端侧壁23存在高度差以使集水井2的底壁22 水平,能使雨水在集水井2内均匀分布,提高集水井2对雨水的承载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集水井2与天沟主体1焊接或一体成型制造,以保证其水密性,防止出现裂隙或者破损导致雨水向外泄漏。
在一实施例中,天沟主体1随屋檐的长度而设置,所述天沟主体1的底面开设集水口12的数量为多个,从而覆盖到整个房屋的屋面排水,多个集水口12在天沟主体1的底面沿第一方向均匀间隔设置,集水井2的数量与集水口12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能有效的完成对雨水的收集,防止天沟槽内雨水积压造成雨水向外泄漏。
在一实施例中,集水井2的底壁22开设排水口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排水口21在集水井2的底壁22均匀间隔排布,雨水斗3的数量与排水口21 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能及时且有效的将雨水排出集水井2,防止集水井2内雨水积压造成雨水向外泄漏。
在一实施例中,雨水斗3为虹吸式雨水斗,虹吸式雨水斗具有极强的反涡流功能,能很好的防止空气通过雨水斗入口处的水流进入排水管4,使雨水能平稳地淹没泄流进入排水管4,增强排水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集水排水天沟还包括支撑组件5,支撑组件5设置于天沟主体1与集水井2底部以承托天沟主体1与集水井2,提高天沟主体1与集水井2对雨水的承载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组件5包括竖直间隔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框51和第二支撑框52、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撑框51和第二支撑框52之间的连接杆54,使其构成一个稳定的整体结构,第一支撑框51设置于天沟主体1的底部,第二支撑框52设置于集水井2的底部,支撑天沟主体1与集水井2。
在一实施例中,雨水在天沟主体1内流动时,会碰撞天沟内壁,支撑组件5还包括有水平间隔平行设置的两个相同的支撑侧框53,两个支撑侧框53 分别连接于天沟主体1的两侧,且两个支撑侧框53与第一支撑框51连接,提高天沟主体1内壁对雨水冲击的承受能力。
在上述实施例中,集水排水天沟包括天沟主体1、集水井2、雨水斗3、排水管4以及支撑组件5,雨水经由房屋屋面沿屋檐流入天沟主体内1,天沟主体1倾斜设置,能引导雨水流入集水井2,再经由雨水斗3及排水管4排出,解决了对屋面降雨排水的问题,基于房屋面积,增设集水井2,提高了整个集水排水天沟的集水能力,通过增加的多个雨水斗3,以及使用虹吸式雨水斗,进一步提高了对雨水的排泄能力,支撑组件5结构稳定,能很好的支撑起整个集水排水天沟,提高对雨水的承载能力,因此所述实施例能很好的解决屋面排水导流缓慢、集水过多溢出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集水排水天沟,其特征在于,包括天沟主体、集水井、雨水斗和排水管,所述天沟主体是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断面形状为凹形的凹槽,所述天沟主体沿第一方向向下倾斜设置,所述天沟主体的底面开设有集水口;所述集水井为顶部具有开口的腔体,所述集水井设置于所述天沟主体的下侧且所述开口正对所述集水口,所述集水井的底壁开设排水口,所述雨水斗的出水端穿过所述排水口与所述排水管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水排水天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围成所述腔体,所述侧壁与所述集水口的边缘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水排水天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的两端与所述侧壁存在高度差以使所述集水井的所述底壁水平。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水排水天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与所述天沟主体焊接或一体成型制造。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水排水天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集水口在所述天沟主体的底面沿第一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集水井的数量与所述集水口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集水排水天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排水口在所述集水井的底壁均匀间隔排布,所述雨水斗的数量与所述排水口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水排水天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斗为虹吸式雨水斗。
8.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水排水天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排水天沟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天沟主体与所述集水井的底部以承托所述天沟主体与所述集水井。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水排水天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框和第二支撑框、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框和所述第二支撑框之间的连接杆,所述第一支撑框设置于所述天沟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撑框设置于所述集水井的底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水排水天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水平间隔平行设置的两个相同的支撑侧框,两个所述支撑侧框分别连接于所述天沟主体的两侧面,且两个所述支撑侧框与所述第一支撑框连接。
CN202221709701.9U 2022-07-04 2022-07-04 集水排水天沟 Active CN2182925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09701.9U CN218292523U (zh) 2022-07-04 2022-07-04 集水排水天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09701.9U CN218292523U (zh) 2022-07-04 2022-07-04 集水排水天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92523U true CN218292523U (zh) 2023-01-13

Family

ID=84790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09701.9U Active CN218292523U (zh) 2022-07-04 2022-07-04 集水排水天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925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292523U (zh) 集水排水天沟
CN214143273U (zh) 一种公路桥梁桥面竖向排水装置
CN214737362U (zh) 一种通过伸缩缝的桥面排水收集系统
CN218323528U (zh) 一种屋面雨水排水系统
CN214461896U (zh) 一种带止水板的虹吸式雨水斗
CN113668935B (zh) 钢管构架装置
CN214219730U (zh) 建筑外墙防渗水结构
CN108560481B (zh) 水利工程用的河道护坡装置
JP5321407B2 (ja) 縦樋のオーバーフロー構造
CN213203787U (zh) 一种便于排水的桥梁结构
KR20170095767A (ko) 물부족에 대비한 집수 및 저수시스템
CN210530087U (zh) 一种钢架房屋雨水收集装置
CN213448533U (zh) 基坑排水结构
CN217460987U (zh) 微排水结构
CN213062657U (zh) 一种辅助虹吸式排水槽结构
CN217630906U (zh) 建筑设计屋顶檐口防水装置和建筑墙体
CN215291026U (zh) 一种建筑屋顶排水结构
CN211848906U (zh) 集成式桥台落水装置
CN220117249U (zh) 一种基坑排水系统
CN217811982U (zh) 一种相邻顶棚拼接处的排水结构
CN216214910U (zh) 多功能变电站顶棚
CN218541235U (zh) 一种双层落水管
CN214941757U (zh) 一种位于横向金属屋面伸缩缝下的排水部件
CN210238708U (zh) 一种解决综合管廊反坡段排水的装置
CN215164631U (zh) 一种带有桥下辅道的桥梁排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