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67411U - 一种新型止回阀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止回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67411U
CN218267411U CN202222510404.8U CN202222510404U CN218267411U CN 218267411 U CN218267411 U CN 218267411U CN 202222510404 U CN202222510404 U CN 202222510404U CN 218267411 U CN218267411 U CN 2182674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unit
cover unit
valve cover
cl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1040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志城
张雪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ATONG VAL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TONG VAL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TONG VAL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TONG VAL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1040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674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674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674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eck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止回阀,其阀体的端部与输送介质的管道进行可拆卸连接,包括阀盖单元、阀杆单元、阀瓣单元、弹簧单元。其中,阀盖单元可拆卸地设置于阀体的顶部;阀杆单元沿与阀盖单元的顶面垂直的方向穿设于阀盖单元,使阀杆单元的底端位于阀体的内腔,阀杆单元的上部与阀盖单元的上部进行可拆卸连接;阀瓣单元设置于阀体的内腔,并与阀杆单元的底端连接,且阀瓣单元沿与阀盖单元的顶面垂直的方向位移;弹簧单元设置于阀盖单元、阀瓣单元之间,并与阀盖单元/阀瓣单元连接。其优点在于,止回效果好,在不将本申请的止回阀拆卸下来的情况下,能够继续进行介质输送,不会降低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止回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止回阀。
背景技术
止回阀是指启闭件为圆形阀瓣并靠自身重量及介质压力产生动作来阻断介质倒流的一种阀门,属自动阀类,又称逆止阀、单向阀、回流阀或隔离阀。
现有止回阀结构如图5所示,现有止回阀的阀体A安装于介质流通管道之后,介质沿图中箭头流向单向通过止回阀,阀瓣B与阀盖C的导向部区通过导向轴与轴套相互套接,为小间隙配合,停泵后防止介质回流时,需要靠介质的反向压力及阀瓣B自身重量使阀瓣B闭合在进液通道的顶端;由于导向结构配合紧密,介质中的细小杂质容易进入导向轴与轴套之间,这样的结构达到止回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且容易使现有止回阀动作失灵;如果不将止回阀拆卸下来,也无法在不停止管道运行的情况下解决问题。
目前,针对现有止回阀安装于介质流通管道后,止回阀故障后,需要从管道中拆卸下止回阀才能修理故障,容易耽误介质输送的技术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止回阀,以解决现有止回阀安装于介质流通管道后,止回阀故障后,需要从管道中拆卸下止回阀才能修理故障,容易耽误介质输送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止回阀,其阀体的端部与输送介质的管道进行可拆卸连接,包括:
阀盖单元,所述阀盖单元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阀体的顶部;
阀杆单元,所述阀杆单元沿与所述阀盖单元的顶面垂直的方向穿设于所述阀盖单元,使所述阀杆单元的底端位于所述阀体的内腔,所述阀杆单元的上部与所述阀盖单元的上部进行可拆卸连接;
阀瓣单元,所述阀瓣单元设置于所述阀体的内腔,并与所述阀杆单元的底端连接,且所述阀瓣单元沿与所述阀盖单元的顶面垂直的方向位移;
弹簧单元,所述弹簧单元设置于所述阀盖单元、所述阀瓣单元之间,并与所述阀盖单元/所述阀瓣单元连接,所述弹簧单元的伸缩方向与所述阀盖单元的顶面垂直,所述弹簧单元环绕所述阀杆单元设置。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盖单元包括:
阀盖元件,所述阀盖元件与所述阀体的顶部进行可拆卸连接;
第一通孔元件,所述第一通孔元件贯穿设置于所述阀盖元件,并穿设有所述阀杆单元;
支撑元件,所述支撑元件的底端与所述阀盖元件的顶端连接,所述支撑元件的顶端与所述阀杆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第二通孔元件,所述第二通孔元件贯穿设置于所述支撑元件的顶部,并穿设有所述阀杆单元。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杆单元包括:
阀杆元件,所述阀杆元件沿与所述阀盖单元的顶面垂直的方向穿设于所述阀盖单元;
螺母元件,所述螺母元件与所述阀杆元件的上部进行螺纹连接,并与所述阀盖单元的上部进行可拆卸连接;
连接元件,所述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阀杆元件的底端,并与所述阀瓣单元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杆单元还包括:
手轮元件,所述手轮元件与所述阀杆元件的顶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瓣单元包括:
阀瓣元件,所述阀瓣元件设置于所述阀体的内腔,所述阀瓣元件沿与所述阀盖单元的顶面垂直的方向位移;
连接槽元件,所述连接槽元件开设于所述阀瓣元件的上部,并与所述阀杆单元的底端连接。
综上所述,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通过设置弹簧单元,当停泵后防止介质回流时,在介质的反向压力、阀瓣单元的自身重力和弹簧单元的回弹作用下,阀瓣单元与阀体的内腔的进入通道闭合,进行止回,止回效果好;当工作故障时,旋转阀杆元件的顶端,通过阀杆元件与螺母元件的螺纹配合,控制阀杆元件向下行进和向上退出,进而带动阀瓣单元向下行进和向上退出,强制关闭及开启阀瓣单元,在不将本申请的止回阀拆卸下来的情况下,能够继续进行介质输送,不会降低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新型止回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阀盖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阀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阀瓣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的现有止回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0、阀盖单元;111、阀盖元件;112、第一通孔元件;113、支撑元件;114、第二通孔元件;
120、阀杆单元;121、阀杆元件;122、螺母元件;123、连接元件;124、手轮元件;
130、阀瓣单元;131、阀瓣元件;132、连接槽元件;
140、弹簧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新型止回阀,其阀体的端部与输送介质的管道进行可拆卸连接,包括阀盖单元110、阀杆单元120、阀瓣单元130、弹簧单元140。其中,阀盖单元110可拆卸地设置于阀体的顶部;阀杆单元120沿与阀盖单元110的顶面垂直的方向穿设于阀盖单元110,使阀杆单元120的底端位于阀体的内腔,阀杆单元120的上部与阀盖单元110的上部进行可拆卸连接;阀瓣单元130设置于阀体的内腔,并与阀杆单元120的底端连接,且阀瓣单元130沿与阀盖单元110的顶面垂直的方向位移;弹簧单元140设置于阀盖单元110、阀瓣单元130之间,并与阀盖单元110/阀瓣单元130连接,弹簧单元140的伸缩方向与阀盖单元110的顶面垂直,弹簧单元140环绕阀杆单元120设置。
进一步地,阀盖单元110包括阀盖元件111、第一通孔元件112、支撑元件113和第二通孔元件114。其中,阀盖元件111与阀体的顶部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一通孔元件112贯穿设置于阀盖元件111,并穿设有阀杆单元120;支撑元件113的底端与阀盖元件111的顶端连接,支撑元件113的顶端与阀杆单元120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二通孔元件114贯穿设置于支撑元件113的顶部,并穿设有阀杆单元120。
其中,阀盖元件111为阀盖。
其中,第一通孔元件112为圆柱形通孔,第一通孔元件112的轴向与阀盖元件111的顶面垂直,阀杆单元120穿设于第一通孔元件112的内部,并可沿第一通孔元件112的轴向位移。
其中,支撑元件113包括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第一连接块的底端与阀盖元件111的顶端焊接或者一体成型;第二连接块设置于第一连接块的顶端一侧。
其中,第二通孔元件114贯穿设置于第二连接块的中心处,第二通孔元件114为圆柱形通孔,第二通孔元件114的轴向与阀盖元件111的顶面垂直,并穿设有阀杆单元120。
其中,阀杆单元120的上部通过紧固螺栓与第二连接块进行螺纹连接。
当本申请的止回阀正常工作时,阀杆单元120的上部与支撑元件113不连接,即阀杆单元120能够自由地在第二通孔元件114内位移。
进一步地,阀杆单元120包括阀杆元件121、螺母元件122和连接元件123。其中,阀杆元件121沿与阀盖单元110的顶面垂直的方向穿设于阀盖单元110;螺母元件122与阀杆元件121的上部进行螺纹连接,并与阀盖单元110的上部进行可拆卸连接;连接元件123设置于阀杆元件121的底端,并与阀瓣单元130连接。
具体地,阀杆元件121沿与阀盖元件111的顶面垂直的方向穿设于阀盖元件111;螺母元件122与阀杆元件121的上部进行螺纹连接,并与支撑元件113的上部进行可拆卸连接。
其中,阀杆元件121为圆柱形杆,阀杆元件121的上部设置有与螺母元件122螺纹配合的螺纹。
其中,螺母元件122设置成能够通过第二通孔元件114,且螺母元件122的侧边通过紧固螺栓与支撑元件113的第二连接块进行螺纹连接。
其中,连接元件123包括对开环和压盖。对开环与阀杆元件121的底端连接,并卡入阀瓣单元130,压盖位于对开环的上方,并与阀杆元件121连接,通过压盖固定在阀瓣单元130上。
当本申请的止回阀由于介质中的细小杂质堵塞发生故障,不能自动止回介质时,螺母元件122与支撑元件113连接,即螺母元件122与支撑元件113固定;之后,旋转阀杆元件121的顶端,通过阀杆元件121与螺母元件122的螺纹配合,控制阀杆元件121向下行进和向上退出,进而带动阀瓣单元130向下行进和向上退出,强制关闭及开启阀瓣单元130,在不将本申请的止回阀拆卸下来的情况下,能够继续进行介质输送,不会降低工作效率。
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阀杆单元120还包括手轮元件124。手轮元件124与阀杆元件121的顶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手轮元件124与阀杆元件121的顶端通过紧固螺栓进行可拆卸连接。
其中,手轮元件124为手轮。
使用手轮元件124能够方便工作人员在本申请的止回阀发生故障时操作。
进一步地,阀瓣单元130包括阀瓣元件131和连接槽元件132。其中,阀瓣元件131设置于阀体的内腔,阀瓣元件131沿与阀盖单元110的顶面垂直的方向位移;连接槽元件132开设于阀瓣元件131的上部,并与阀杆单元120的底端连接。
具体地,阀瓣元件131沿与阀盖元件111的顶面垂直的方向位移;连接槽元件132与连接元件123连接。
其中,阀瓣元件131为阀瓣。
其中,连接槽元件132为与连接元件123的对开环卡接的卡接槽。
进一步地,弹簧单元140设置于阀盖元件111、阀瓣元件131之间,并与阀盖元件111/阀瓣元件131连接,弹簧单元140的伸缩方向与阀盖元件111的顶面垂直,弹簧单元140环绕阀杆元件121设置。
具体地,弹簧单元140仅与阀盖元件111/阀瓣元件131连接。
弹簧单元140在本申请止回阀正常工作时,阀瓣元件131被介质顶起后,弹簧单元140会积聚回弹力,在进行止回的过程中,阀瓣元件131在介质的反向压力、阀瓣元件131的自身重力和弹簧单元140的回弹作用下,与阀体的内腔的进入通道闭合,进行止回,止回效果好。
本实施例的使用原理如下:
阀体的端部与输送介质的管道连接后,介质沿箭头所示方向进入阀体的内腔;
正常工作时,螺母元件122与支撑元件113不连接,在介质自身压力的作用下,顶起阀瓣元件131,阀瓣元件131与阀体的内腔的进入通道打开,并沿箭头所示方向离开阀体的内腔;当停泵后防止介质回流时,在介质的反向压力、阀瓣元件131的自身重力和弹簧单元140的回弹作用下,阀瓣元件131与阀体的内腔的进入通道闭合,进行止回,止回效果好;
工作故障时,螺母元件122与支撑元件113连接,旋转阀杆元件121的顶端或者旋转手轮,通过阀杆元件121与螺母元件122的螺纹配合,控制阀杆元件121向下行进和向上退出,进而带动阀瓣元件131向下行进和向上退出,强制关闭及开启阀瓣单元130,在不将本申请的止回阀拆卸下来的情况下,能够继续进行介质输送,不会降低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弹簧单元,当停泵后防止介质回流时,在介质的反向压力、阀瓣单元的自身重力和弹簧单元的回弹作用下,阀瓣单元与阀体的内腔的进入通道闭合,进行止回,止回效果好;当工作故障时,旋转阀杆元件的顶端,通过阀杆元件与螺母元件的螺纹配合,控制阀杆元件向下行进和向上退出,进而带动阀瓣单元向下行进和向上退出,强制关闭及开启阀瓣单元,在不将本申请的止回阀拆卸下来的情况下,能够继续进行介质输送,不会降低工作效率。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且上述实施例之间能够相互组合进行使用,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新型止回阀,其阀体的端部与输送介质的管道进行可拆卸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盖单元(110),所述阀盖单元(110)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阀体的顶部;
阀杆单元(120),所述阀杆单元(120)沿与所述阀盖单元(110)的顶面垂直的方向穿设于所述阀盖单元(110),使所述阀杆单元(120)的底端位于所述阀体的内腔,所述阀杆单元(120)的上部与所述阀盖单元(110)的上部进行可拆卸连接;
阀瓣单元(130),所述阀瓣单元(130)设置于所述阀体的内腔,并与所述阀杆单元(120)的底端连接,且所述阀瓣单元(130)沿与所述阀盖单元(110)的顶面垂直的方向位移;
弹簧单元(140),所述弹簧单元(140)设置于所述阀盖单元(110)、所述阀瓣单元(130)之间,并与所述阀盖单元(110)/所述阀瓣单元(130)连接,所述弹簧单元(140)的伸缩方向与所述阀盖单元(110)的顶面垂直,所述弹簧单元(140)环绕所述阀杆单元(120)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盖单元(110)包括:
阀盖元件(111),所述阀盖元件(111)与所述阀体的顶部进行可拆卸连接;
第一通孔元件(112),所述第一通孔元件(112)贯穿设置于所述阀盖元件(111),并穿设有所述阀杆单元(120);
支撑元件(113),所述支撑元件(113)的底端与所述阀盖元件(111)的顶端连接,所述支撑元件(113)的顶端与所述阀杆单元(120)进行可拆卸连接;
第二通孔元件(114),所述第二通孔元件(114)贯穿设置于所述支撑元件(113)的顶部,并穿设有所述阀杆单元(1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单元(120)包括:
阀杆元件(121),所述阀杆元件(121)沿与所述阀盖单元(110)的顶面垂直的方向穿设于所述阀盖单元(110);
螺母元件(122),所述螺母元件(122)与所述阀杆元件(121)的上部进行螺纹连接,并与所述阀盖单元(110)的上部进行可拆卸连接;
连接元件(123),所述连接元件(123)设置于所述阀杆元件(121)的底端,并与所述阀瓣单元(13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单元(120)还包括:
手轮元件(124),所述手轮元件(124)与所述阀杆元件(121)的顶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瓣单元(130)包括:
阀瓣元件(131),所述阀瓣元件(131)设置于所述阀体的内腔,所述阀瓣元件(131)沿与所述阀盖单元(110)的顶面垂直的方向位移;
连接槽元件(132),所述连接槽元件(132)开设于所述阀瓣元件(131)的上部,并与所述阀杆单元(120)的底端连接。
CN202222510404.8U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新型止回阀 Active CN2182674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10404.8U CN218267411U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新型止回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10404.8U CN218267411U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新型止回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67411U true CN218267411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14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10404.8U Active CN218267411U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新型止回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674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267411U (zh) 一种新型止回阀
CN214248412U (zh) 一种组合一体式过滤止回阀
CN206111136U (zh) 一种可调式油嘴
CN106246136B (zh) 一种可调式节流固定油嘴
CN110701316A (zh) 一种法兰式五金水暖管道蝶阀
CN216131392U (zh) 一种耐强腐抗颗粒磨损衬氟截止阀
CN111963728B (zh) 一种新型嵌入式止回阀
CN213575750U (zh) 一种便于更换阀芯的衬氟法兰手动止回阀
CN211315121U (zh) 一种带辅助定位机构的升降式止回阀
CN211083221U (zh) 一种防止更换时漏液的接头
CN207470913U (zh) 一种限流环安装结构
CN212319095U (zh) 一种使用寿命长的防堵型阀体
CN206682373U (zh) 一体式过滤针型单向阀组
CN213871205U (zh) 一种电液控制开关式球阀组合结构
CN110873249A (zh) 一种防止更换时漏液的接头
CN209325062U (zh) 一种船用截止阀的防尘装置
CN211259749U (zh) 一种可调分体式胶瓣止回阀
CN210484703U (zh) 一种新式静音止回阀
CN212055950U (zh) 一种带有过滤功能的球阀
CN220956988U (zh) 一种过滤式减压阀
CN211315203U (zh) 一种高压陶瓷阀
CN108775422B (zh) 一种可向压力系统注入介质并能在线维修的装置
CN219888812U (zh) 一种组合式止回阀
CN218913767U (zh) 一种管道快接式蝶阀
CN216843280U (zh) 一种可降低维护更换频率的单向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