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58662U - 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58662U
CN218258662U CN202222954012.0U CN202222954012U CN218258662U CN 218258662 U CN218258662 U CN 218258662U CN 202222954012 U CN202222954012 U CN 202222954012U CN 218258662 U CN218258662 U CN 2182586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
planking
underwater robot
terminal
wind turb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5401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泽文
李嘉欣
苏国庆
黄禧
周海玲
陈志明
李湘泉
吴镇烨
苏剑业
林思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2295401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586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586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586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7Offshore wind turbines

Landscapes

  • Position Fixing By Use Of Radio Waves (AREA)

Abstract

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包括舱体,所述舱体包括呈筒体设置的舱板,所述舱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前端外板和末端外板,所述前端外板与末端外板密封舱板的两端,构成密封腔体,且所述前端外板与末端外板间通过连接支撑杆连接,所述前端外板背离末端外板的一侧设置有收发器,所述收发器外设置有半球形的舱盖,所述末端外板背离前端外板的一侧设置有舱尾,所述舱尾设置有螺旋桨,且螺旋桨由密封腔体内设置的驱动装置驱动转动,所述密封腔体内设置有数据处理器、电源、换能器及监测结构。密封腔体能够分割为多个舱室,进而用于设置不同功能组件实现不同功能,同时本装置的结构强度相比现有水下机器人更高,不易出现变形的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地形勘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
背景技术
水下机器人的种类繁多,有ROV、AUV、UUV等,用途广,如可以用于海洋资源调查、海底地质勘测、水下搜索、海底管道铺设、深海打捞、水下巡逻等特殊用途,海洋活动和对海洋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发展,海上浮式风机逐步建设,海上风机基础具有重心高、承受水平力和弯矩较大等受力特点,受海床的地质结构情况、波浪、海流、泥沙及冰荷载等诸多因素有关,海底地形、地质条件的探索影响着海上风电机组的建设,因此,需要通过水下机器人完成对相关地形及地质结构的勘测。
现有的水下机器人数据传输时间较长,且由于结构长度较大,导致在下潜至一定深度时,容易发生变形的现象,变形后,容易挤压内部结构,导致装置出现意外问题,影响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水下机器人容易出现变形且数据传输时间较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包括舱体,所述舱体包括呈筒体设置的舱板,所述舱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前端外板和末端外板,所述前端外板与末端外板密封舱板的两端,构成密封腔体,且所述前端外板与末端外板间通过连接支撑杆连接,所述前端外板背离末端外板的一侧设置有收发器,所述收发器外设置有舱盖,所述末端外板背离前端外板的一侧设置有舱尾,所述舱尾设置有螺旋桨,所述螺旋桨设置有转动轴贯穿所述末端外板,所述密封腔体内设置有驱动装置连接驱动所述转动轴,所述密封腔体内设置有数据处理器、电源、换能器及监测结构。通过在前端外板与末端外板间设置连接支撑杆,能够有效提高舱体的强度,并且装置内部携带电源,能够实现无线作业,且通过换能器、监测机构和数据处理器进行地形勘测并处理数据后,能够通过收发器进行数据的收发。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前端外板与末端外板间设置有多个分段板,多个所述分段板间隔设置,且通过连接轴连接,所述分段板的外侧周向与舱板紧贴。通过分段板对舱板进行支撑,进一步加强舱体的腔体。
作为优选,所述密封腔体内还设置有储水泵,所述储水泵通过分段式管道与舱板连接,且与外界连通。用于调整装置在水下的深度。
上述舱尾的具体结构为,所述舱尾包括与末端外板连接的锥形盖,所述锥形盖的外侧周向且垂直设置有多个垂直导流板。减少在水中移动的阻力。
作为优选,所述舱体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辅助驱动器,所述辅助驱动器的驱动方向与螺旋桨的驱动方向相同。加强装置的水下运动速度和运动能力,且对称设置能够有效防止装置侧翻。
作为优选,所述舱体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横向导流板,所述横向导流板对称平面与辅助驱动器的对称平面相同。保证舱体运动的平衡。
上述分段板的具体应用为,所述分段板设置三个,且前端外板与相邻分段板间构成艏部勘测舱,所述末端外板与相邻分段板间构成艉部动力舱,所述艏部勘测舱与艉部动力舱间为舯部传输舱。不同腔体用于设置不同功能的组件进行应用。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艏部勘测舱内设置换能器、收发器和数据处理器,所述舯部传输舱内设置电源,所述艉部动力舱内设置换能器、监测机构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还连接有驱动命令接收器。且需要将上述结构域分段板进行连接,确保安装在装置强度最高的位置,以免出现挤压损坏的现象。
作为优选,所述舯部传输舱内还设置有GPS蓝牙集成无线模块。方便定位和通讯。
作为优选,所述舱体外设置有无线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区别于现有的结构,本装置通过设置前端外板和末端外板与舱板构成密封空间,且将密封空间分割为艏部勘测舱、舯部传输舱及艉部动力舱,能够安装不同功能的组件结构实现不同功能,且同时通过分段板对舱板进行支撑,能够避免舱体出现变形的现象。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方案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隐藏舱板等结构后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所代表的组件为:
1、舱盖;11、收发器;2、舱体;21、舱板;22、辅助驱动器;23、横向导流板;24、末端外板;25、前端外板;26、连接支撑杆;27、分段板;28、连接轴;29、数据处理器;210、换能器;211、电源;212、驱动装置;213、驱动命令接收器;214、监测结构;215、储水泵;216、分段式管道;3、舱尾;31、锥形盖;32、垂直导流板;33、螺旋桨;4、无线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需要说明,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
实施例
如图1-4所示的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包括舱体2,所述舱体2用于设置各种电子元件,并进行监测,因此,所述舱体2需要设置有密封的腔体,避免进水。
进一步的,所述舱体2包括呈筒体设置的舱板21,且所述筒体为圆柱形,所述舱板2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前端外板25和末端外板24,所述前端外板25与末端外板24密封舱板21的两端,构成密封腔体,进而在密封腔体内,能够设置各种不能接触水的元件,用于完成勘测工作。
且所述前端外板25与末端外板24间通过连接支撑杆26连接,常规的通过舱板21同时完成支撑的结构,会导致舱板21长度较大后,在受压时,出现挤压变形的现象,从而影响到内部安装的元器件使用,而本装置在增加连接支撑杆后,不仅能够支撑前端外板25和末端外板24,还能够将舱板21抻直,有效避免其出现变形的现象。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的,如图3、4所示,所述前端外板25与末端外板24间设置有多个分段板27,多个所述分段板27间隔设置,且通过连接轴28连接,所述分段板27的外侧周向与舱板21紧贴,能够有效的对舱板21进行支撑,并且通过分段板27对舱板21进行支撑后,能够进一步加强舱体2的腔体。并且,上述分段板27设置的数量越多,整个舱体2的结构强度更高,但是相应的,所述舱体2的重量就会更大,为此,上述数量需要适量设置,以保证装置能够正常使用,且所述分段板27可以为环形板,即中间设置孔洞,用于减少质量,且不影响支撑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分段板27设置三个,且前端外板25与相邻分段板27间构成艏部勘测舱,所述艏部勘测舱内设置换能器210、收发器11和数据处理器29,其中换能器210为现有元器件,用于进行地形勘测,所述收发器11用于接收和发送信息,完成无线通信,所述数据处理器29则提供整个协调控制功能。
所述末端外板24与相邻分段板27间构成艉部动力舱,所述艉部动力舱内设置换能器210、监测机构和驱动装置212,所述驱动装置212还连接有驱动命令接收器213,通过驱动命令接收器213接收信号后,驱动装置212能够驱动装置进行移动,具体结构为:
所述末端外板24背离前端外板25的一侧设置有舱尾3,所述舱尾3设置有螺旋桨33,所述螺旋桨33设置有转动轴贯穿所述末端外板24,所述密封腔体内的驱动装置212连接驱动所述转动轴,进而带动螺旋桨33转动并最终驱动装置进行移动,上述结构中,驱动装置212可以为伺服电机。
相应的,为了减少阻力,所述舱尾3还包括与末端外板24连接的锥形盖31,所述锥形盖31的外侧周向且垂直设置有多个垂直导流板32。减少在水中移动的阻力。并且上述锥形盖31的螺旋桨安装部段背离所述末端外板24设置。
且上述结构中,所述螺旋桨33的转动轴线与舱体2的轴线相平行。
最后,所述艏部勘测舱与艉部动力舱间为舯部传输舱,所述舯部传输舱内设置电源211、GPS蓝牙集成无线模块和储水泵215。其中,电源211用于连接各种需要供电的单元进行供电,而GPS蓝牙集成无线模块用于定位和通讯,都是常规能够购买到的结构,因此相关原理不再赘述。
重点在于,所述储水泵215通过分段式管道216与舱板21连接,且与外界连通。用于调整装置在水下的深度,当储水泵215储水量越大,则装置能够下潜至更低的深度,反之,则能够上浮至更高的高度。
上述结构中,不同腔体用于设置不同功能的组件进行应用,为此需要保证将上述结构与分段板27进行连接,确保安装在装置强度最高的位置,以免出现挤压损坏的现象,即尽量不与舱板21直接连接或者固定。
除此之外,部分元件不怕水,因此可以直接设置在舱体2外,如图1所示,所述舱体2外设置有无线电4,用于通讯。
且所述前端外板25背离末端外板24的一侧设置有收发器11,为了减少前进的阻力,所述收发器11外设置有半球形的舱盖1,即如图1、2所示状态。
上述结构中,通过在前端外板25与末端外板24间设置连接支撑杆26,能够有效提高舱体2的强度,并且装置内部携带电源211,能够实现无线作业,且通过换能器210、监测机构和数据处理器29进行地形勘测并处理数据后,能够通过收发器11进行数据的收发。且上述换能器210、监测机构、数据处理器29、无线电4和GPS蓝牙集成无线模块等元件,均为采购件,因此对于相关原理不在赘述。
最后,作为优选,所述舱体2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辅助驱动器22,所述辅助驱动器22的驱动方向与螺旋桨33的驱动方向相同。加强装置的水下运动速度和运动能力,且对称设置能够有效防止装置侧翻。
与此同时,所述舱体2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横向导流板23,所述横向导流板23对称平面与辅助驱动器22的对称平面相同。保证舱体2运动的平衡。

Claims (10)

1.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舱体(2),所述舱体(2)包括呈筒体设置的舱板(21),所述舱板(2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前端外板(25)和末端外板(24),所述前端外板(25)与末端外板(24)密封舱板(21)的两端,构成密封腔体,且所述前端外板(25)与末端外板(24)间通过连接支撑杆(26)连接,所述前端外板(25)背离末端外板(24)的一侧设置有收发器(11),所述收发器(11)外设置有舱盖(1),所述末端外板(24)背离前端外板(25)的一侧设置有舱尾(3),所述舱尾(3)设置有螺旋桨(33),所述螺旋桨(33)设置有转动轴贯穿所述末端外板(24),所述密封腔体内设置有驱动装置(212)连接驱动所述转动轴,所述密封腔体内设置有数据处理器(29)、电源(211)、换能器(210)及监测结构(2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外板(25)与末端外板(24)间设置有多个分段板(27),多个所述分段板(27)间隔设置,且通过连接轴(28)连接,所述分段板(27)的外侧周向与舱板(21)紧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腔体内还设置有储水泵(215),所述储水泵(215)通过分段式管道(216)与舱板(21)连接,且与外界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舱尾(3)包括与末端外板(24)连接的锥形盖(31),所述锥形盖(31)的外侧周向且垂直设置有多个垂直导流板(3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2)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辅助驱动器(22),所述辅助驱动器(22)的驱动方向与螺旋桨(33)的驱动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2)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横向导流板(23),所述横向导流板(23)对称平面与辅助驱动器(22)的对称平面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段板(27)设置三个,且前端外板(25)与相邻分段板(27)间构成艏部勘测舱,所述末端外板(24)与相邻分段板(27)间构成艉部动力舱,所述艏部勘测舱与艉部动力舱间为舯部传输舱。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艏部勘测舱内设置换能器(210)、收发器(11)和数据处理器(29),所述舯部传输舱内设置电源(211),所述艉部动力舱内设置换能器(210)、监测机构和驱动装置(212),所述驱动装置(212)还连接有驱动命令接收器(213)。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舯部传输舱内还设置有GPS蓝牙集成无线模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2)外设置有无线电(4)。
CN202222954012.0U 2022-11-07 2022-11-07 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 Active CN2182586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54012.0U CN218258662U (zh) 2022-11-07 2022-11-07 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54012.0U CN218258662U (zh) 2022-11-07 2022-11-07 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58662U true CN218258662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54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54012.0U Active CN218258662U (zh) 2022-11-07 2022-11-07 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586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65095B (zh) 六自由度水下球形机器人
CN103310610B (zh) 基于智能浮标和智能潜水器的移动海洋观测网
CN105905251A (zh) 一种隐身单体小水线面的水翼无人艇及航行方法
CN114560041B (zh) 一种用于藻类跟踪的浮标
CN111664886B (zh) 一种用于海底观测仪器回收的升降控制机构
CN105676874A (zh) 基于声呐遥控的低能耗微型水下探测机器人及控制方法
US20060150887A1 (en) Multi-mode propulsion glide submarine
CN111924044B (zh) 一种能够在水下长时间作业的可机动海洋观测平台
CN107215429A (zh) 一种新型小水线面单体无人半潜艇
CN108016573B (zh) 带可操纵翼型稳定侧体的远距离遥控海水采样太阳能无人船
CN205632940U (zh) 一种隐身单体小水线面的水翼无人艇
US7311496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electric energy in a fluid environment
CN205916310U (zh) 一种深海无人潜航器
CN113148081B (zh) 一种auv保形支撑式驻留装置及auv
CN218258662U (zh) 一种海上风机地形勘测水下机器人
CN108454808B (zh) 一种多参数可调的无动力水下潜航器模型
CN112362093B (zh) 大坝检测机器人、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CN113148073A (zh) 一种声学观测自主水下航行器
CN110816793B (zh) 一种水下机器人及其工作方法
CN111665566A (zh) 一种自沉浮式宽频带单/多舱球海底地震仪
CN110422307B (zh) 一种深海多关节潜器的控制方法
CN111551918A (zh) 一种小型无人艇水下测试声系统一体化结构
CN114771739A (zh) 三锚系浮标式声层析测量站
CN109436261B (zh) 一种全方位换向划水驱动式水下机器人
GB2361458A (en) Semi-submersible marine craf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