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41639U - 一种通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41639U
CN218241639U CN202221139350.2U CN202221139350U CN218241639U CN 218241639 U CN218241639 U CN 218241639U CN 202221139350 U CN202221139350 U CN 202221139350U CN 218241639 U CN218241639 U CN 2182416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arc extinguishing
capacitor
extinguishing circuit
a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3935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Nanyu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Nanyu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Nanyu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Nanyu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3935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416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416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416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通断装置,为四端结构,包括:第一断点、第一灭弧电路和第二灭弧电路;所述第一断点一端和所述第一灭弧电路一端连接在一起后与所述通断装置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断点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灭弧电路一端连接在一起后与所述通断装置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灭弧电路另一端连接在一起后同时连接所述通断装置第三端和所述通断装置第四端;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和所述第二灭弧电路用于熄灭所述第一断点在断开时产生的电弧,且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和所述第二灭弧电路依据所述第一断点中流过电流的方向不同,只有一个工作。本实用新型的通断装置电路简单,不仅能用于直流单向供电系统,还能用于直流双向供电系统。

Description

一种通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熄灭断点在断开时的电弧,特别涉及一种通断装置。
背景技术
电弧是接触器、断路器、继电器之类机械开关,以及接插件、插头和熔断体等所形成的断点在断开时经常遇到的一种物理现象,原因在于断点在分断电流时,断点本身及周围的介质中含有大量可被游离的电子,在外加电压和断点接触点升温足够大时,产生强烈的电游离和热游离导致介质被击穿,进而产生电弧。电弧危害很大,一方面会影响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可能造成火灾等安全事故,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灭弧措施可靠熄灭电弧,本实用新型将包含灭弧措施的断点称之为通断装置。
机械开关的主触头有双断点桥式触头和单断点指形触头两种形式。前者的优点是具有两个有效的灭弧区域,灭弧效果好。通常,额定电压在380V及以下、额定电流在20A及以下的小容量交流接触器,利用电流自然过零时两断点的近阴极效应即可熄灭电弧。然而,双断点桥式触头参数调节不便,且闭合时一般无滚滑运动,不能清除触头表面的氧化物,故触头需用银或银基合金材料制造,成本较高,这使得采用单断点指形触头的机械开关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单断点指形触头的机械开关由于只有一个灭弧区域,因此在应用时对灭弧的要求会更高,对于直流供电系统,电流不会自然过零,一般均需要采取灭弧措施;对于交流供电系统,当容量在10A以上时,一般也需要采取灭弧措施。一般的灭弧措施为,加装包含灭弧栅片或隔板等结构件的灭弧室,这会使得通断装置的结构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体积的增加,以及成本的上升。
针对包含单断点指形触头的通断装置,现有技术也有采用灭弧电路进行灭弧的方案,但是一般是设置一个灭弧电路,该灭弧电路与负载并联或者与断点并联,本申请的发明人注意到,这样的电路方案使得通断装置只能应用于直流单向供电系统,应用场景受到了限制,代表文献请参见公开号为CN113345741A和CN109003851B的中国专利文献,图1为公开号为 CN113345741A的专利文献中通断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电路图,其中的灭弧电路与负载并联;图 1为公开号为CN109003851B的专利文献中通断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电路图,其中的灭弧电路与断点并联。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公开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申请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如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断装置,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通断装置的实施例如下:
一种通断装置,为四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断点、第一灭弧电路和第二灭弧电路;所述第一断点一端和所述第一灭弧电路一端连接在一起后与所述通断装置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断点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灭弧电路一端连接在一起后与所述通断装置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灭弧电路另一端连接在一起后同时连接所述通断装置第三端和所述通断装置第四端;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和所述第二灭弧电路用于熄灭所述第一断点在断开时产生的电弧,且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和所述第二灭弧电路依据所述第一断点中流过电流的方向不同,在熄灭所述第一断点在断开时产生的电弧时只有一个灭弧电路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和/或所述第二灭弧电路为无控型灭弧电路。
具体地,所述第一断点为接触器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形成的断点、继电器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形成的断点、断路器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形成的断点。
作为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和所述第二灭弧电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中:
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包括二极管D1a、二极管D2a、电容C1a和第一单向钳位器件,所述二极管D1a阴极和所述二极管D2a阳极连接在一起后为所述第一灭弧电路一端,所述二极管D1a 阳极和所述二极管D2a阴极同时连接所述电容C1a一端,所述电容C1a另一端为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另一端,所述第一单向钳位器件与所述电容C1a并联;
所述第二灭弧电路包括二极管D1b、二极管D2b、电容C1b和第二单向钳位器件,所述二极管D1b阴极和所述二极管D2b阳极连接在一起后为所述第二灭弧电路一端,所述二极管D1b 阳极和所述二极管D2b阴极同时连接所述电容C1b一端,所述电容C1b另一端为所述第二灭弧电路另一端,所述第二单向钳位器件与所述电容C1b并联。
作为所述第一单向钳位器件和所述所述第二单向钳位器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中:
所述第一单向钳位器件为二极管D3a,所述二极管D3a阴极连接所述电容C1a一端,所述二极管D3a阳极连接所述电容C1a另一端;
所述第二单向钳位器件为二极管D3b,所述二极管D3b阴极连接所述电容C1b一端,所述二极管D3b阳极连接所述电容C1b另一端。
作为所述第一单向钳位器件和所述所述第二单向钳位器件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中:
所述第一单向钳位器件为二极管D3a,所述二极管D3a阳极连接所述电容C1a一端,所述二极管D3a阴极连接所述电容C1a另一端;
所述第二单向钳位器件为二极管D3b,所述二极管D3b阳极连接所述电容C1b一端,所述二极管D3b阴极连接所述电容C1b另一端。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等同替换,将其中的二极管D3a和/或其中的二极管D3b替换为:多个二极管同向串联、一个单向TVS管或者多个单向TVS管同向串联,或者二极管任意数量和单向TVS管任意数量组合后同向串联。
作为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和所述第二灭弧电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中:
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包括二极管D1a、二极管D2a、电容C1a和第一双向钳位器件,所述二极管D1a阴极和所述二极管D2a阳极连接在一起后为所述第一灭弧电路一端,所述二极管D1a 阳极和所述二极管D2a阴极同时连接所述电容C1a一端,所述电容C1a另一端为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另一端,所述第一双向钳位器件与所述电容C1a并联;
所述第二灭弧电路包括二极管D1b、二极管D2b、电容C1b和第二双向钳位器件,所述二极管D1b阴极和所述二极管D2b阳极连接在一起后为所述第二灭弧电路一端,所述二极管D1b 阳极和所述二极管D2b阴极同时连接所述电容C1b一端,所述电容C1b另一端为所述第二灭弧电路另一端,所述第二双向钳位器件与所述电容C1b并联。
优选地,所述第一双向箝位器件和/或所述第二双向箝位器件为一个双向TVS管或者多个双向TVS管串联,一个压敏电阻或者多个压敏电阻串联,一个气体放电管或者多个气体放电管串联,或者双向TVS管、压敏电阻和气体放电管任意种类和任意数量组合后串联。
进一步地,所述通断装置适用于两线供电系统,所述通断装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用于连接至所述两线供电系统的一条线路中,所述通断装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用于连接至所述两线供电系统的另一条线路中。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等同替换,将其中的二极管D1a、二极管D2a、二极管D1b和二极管 D2b中的任一只、任两只、任三只或者四只替换为:多个二极管同向串联、一个单向TVS管或者多个单向TVS管同向串联,或者二极管任意数量和单向TVS管任意数量组合后同向串联。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等同替换,将所述通断装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合并为一个端口,从而所述通断装置为三端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断装置中包括两个灭弧电路,从而当电流从断点的一端流向另一端,或者从断点的另一端流向一端时,均能实现灭弧,使得通断装置不仅适用于直流单向供电系统,还适用于直流双向供电系统。
2、其中的灭弧电路为电子元器件组成,相较于现有技术采用灭弧室进行灭弧的方案,能够简化通断装置的结构,从而减小体积、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图1为公开号为CN113345741A的专利文献中通断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电路图;
图2为公开号为CN109003851B的专利文献中通断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通断装置实施例的原理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通断装置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的电路图及其应用;
图5为本实用新型通断装置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的电路图及其应用;
图6为本实用新型通断装置实施例的另一种具体的电路图及其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本申请的发明构思,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创造性在于通断装置中设置了两个灭弧电路,从而当电流从断点的一端流向另一端,或者从断点的另一端流向一端时,均能实现灭弧,而不在于具体采用了何种灭弧电路,图4至图6中给出的第一灭弧电路和第二灭弧电路只是一种较佳的示例,在面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者另行设计,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其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元器件或单元电路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元器件或单元电路,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电路固有的元器件或单元电路。
另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该理解的是,在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当描述有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直接连接”至该另一元件,或者通过第三元件“连接”至该另一元件。
图3为本实用新型通断装置实施例的原理框图,请参见图3,本实施例的通断装置,为四端结构,包括:第一断点K1、第一灭弧电路和第二灭弧电路;第一断点K1一端和第一灭弧电路一端连接在一起后与通断装置第一端连接,第一断点K1另一端和第二灭弧电路一端连接在一起后与通断装置第二端连接,第一灭弧电路另一端和第二灭弧电路另一端连接在一起后同时连接通断装置第三端和通断装置第四端;第一灭弧电路和第二灭弧电路用于熄灭第一断点K1在断开时产生的电弧,且第一灭弧电路和第二灭弧电路依据第一断点K1中流过电流的方向不同,在熄灭所述第一断点在断开时产生的电弧时只有一个灭弧电路工作。
本实施例通断装置中包括两个灭弧电路,从而当电流从断点的一端流向另一端,或者从断点的另一端流向一端时,均能实现灭弧,使得通断装置不仅适用于直流单向供电系统,还适用于直流双向供电系统。
其中的灭弧电路为电子元器件组成,相较于现有技术采用灭弧室进行灭弧的方案,能够简化通断装置的结构,从而减小体积、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其中的第一灭弧电路和/或所述第二灭弧电路为无控型灭弧电路,即灭弧电路中没有需要通过检测和触发才能工作的的元器件,如可控硅、晶闸管等,从而避免增加装置的复杂性。
其中,第一断点K1为接触器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形成的断点、继电器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形成的断点或断路器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形成的断点。
图4为本实用新型通断装置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的电路图及其应用,请参见图4:
第一灭弧电路包括二极管D1a、二极管D2a、电容C1a和第一单向钳位器件,二极管D1a 阴极和二极管D2a阳极连接在一起后为第一灭弧电路一端,二极管D1a阳极和二极管D2a阴极同时连接电容C1a一端,电容C1a另一端为第一灭弧电路另一端,第一单向钳位器件与电容C1a并联;
第二灭弧电路包括二极管D1b、二极管D2b、电容C1b和第二单向钳位器件,二极管D1b 阴极和二极管D2b阳极连接在一起后为第二灭弧电路一端,二极管D1b阳极和二极管D2b阴极同时连接电容C1b一端,电容C1b另一端为第二灭弧电路另一端,第二单向钳位器件与电容C1b并联。
其中,第一单向钳位器件为二极管D3a,二极管D3a阴极连接电容C1a一端,二极管D3a 阳极连接电容C1a另一端;第二单向钳位器件为二极管D3b,二极管D3b阴极连接电容C1b 一端,二极管D3b阳极连接电容C1b另一端。
下面结合图4讲述第一断点K1在断开过程中灭弧电路对其灭弧的工作过程。图4中的电路当电流从第一断点K1的一端流向另一端,其中由电源U1给负载RL1供电,且电源U1的正端与第一断点K1一端连接,通断装置接入供电系统后,二极管D2a导通,电容C1a充电,电容C1a充满电后该第一灭弧电路将不再工作;第一断点K1在首次闭合后,二极管D2b导通,电容C1b充电,第一断点K1在后续的断开过程中,由第二灭弧电路实现灭弧,具体的灭弧过程如下:
(1)点燃电弧阶段
第一断点K1刚开始断开时,触头间会产生强烈的电游离和热游离,导致触头周围的空气介质被击穿,进而点燃电弧。
(2)电弧持续燃烧阶段
电弧点燃后,随着第一断点K1触头间隙逐渐增大,温度增加导致电弧电阻减小的速率会小于间隙增加导致电弧电阻增加的速率,电弧电阻开始增加,负载RL1两端产生的电压随之减少,保证了第一断点K1两端电压UK1的增大趋势,电弧燃烧过程进入动态稳定状态。第一断点K1两端电压UK1上升速率与流经第一断点K1的电流I1减小速率会达成电弧稳定燃烧的条件,即电压值UK1与电流值I1之间的关系会沿电弧的负阻特性曲线图移动而自动调整。
(3)电流注入时刻,电弧稳定燃烧的条件被破坏
负载RL1两端产生的电压越来越小,当负载RL1两端电压降低到使得二极管D1b阴极的电压小于供电电源的电压U1减去二极管D1b的正向导通压降时,二极管D1b导通,电容C1b 放电,为负载RL1注入电流I2,使得流过负载RL1的电流I3由I1变为(I1+I2),负载RL1两端的电压增加,第一断点K1另一端的电压被抬高,第一断点K1两端的电压UK1自然上升的速率被减小,破坏了上述第一断点K1两端电压UK1上升的速率与流经第一断点K1的电流 I1减小速率之间稳定的负阻特性关系,即破坏电弧动态稳定燃烧的条件。
(4)电流持续注入阶段,电弧燃烧进入负反馈,电弧趋于熄灭阶段
第一断点K1断开过程中,触头分开的间隙越来越大,要使电弧稳定燃烧,击穿触头周围介质所需要的电压也越来越大,即第一断点K1两端的电压UK1需要越来越大,但是随着放电电流I2被注入负载RL1,第一断点K1另一端的电压被抬高,第一断点K1两端的电压UK1上升的速率小于维持电弧动态稳定燃烧的速率,电弧燃烧进入负反馈循环,即电弧越来越小,趋于熄灭。
(5)寄生电感反向电动势续流阶段
当负载RL1中包括电机之类的感性负载时,会产生寄生电感。电弧燃烧进入负反馈状态后,电流I1减小的速率非常快,寄生电感中的电流不允许突变(当寄生电感较大时会更加明显),这会导致寄生电感产生反向电动势,电源U1、第一断点K1和负载RL1组成的是一个电路环路,相当于在第一断点K1与电源U1之间串联了一个额外的电源,且该电源与电源U1同向串联,使得第一断点K1两端的电压增加。
寄生电感产生的反向电动势先抽走电容C1b中的剩余能量,然后通过二极管D2b的导通给电容C1b充电,当电容C1b被充满(电容C1b又重新恢复到可以灭弧的状态,在第一断点 K1再次断开时提供能量注入),寄生电感中过剩的能量将通过负载RL1、二极管D3b和二极管D1b形成的回路续流,二极管D3b和二极管D1b会将负载RL1的反向电动势(反向电压,也即第一断点K1另一端的电压)钳位为二极管D3b的正向导通压降和二极管D1b的正向导通压降之和,阻止了第一断点K1两端电压继续增加,这样一来,就不会改变电弧趋于熄灭的趋势,确保电弧熄灭。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单靠电容C1b有效灭弧所需的容值,降低了成本,还能避免电容C1b因承受过高的电压而击穿损坏。
图4电路由于第一断点K1另一端的电压会被钳位为二极管D3b的正向导通压降和二极管 D1b的正向导通压降之和,该电压约为2V左右,会使得电弧迅速熄灭。
本实施例将二极管D3b与二极管D1b同向串联,总的钳位电压为两个元器件的钳位电压叠加之和,分散了钳位器件所需要承受的电压应力,降低了钳位器件失效的风险。
(6)电弧熄灭时刻
当第一断点K1触点间的间隙持续增加,电弧电阻进一步增加,使得电弧电流(即电流 I1)进一步减少,当电弧电流减小到电弧不能维持时,放电消失,此时电弧熄灭。
图4电路中的通断装置当电流从第一断点K1的另一端流向一端,其中由电源U2给负载 RL2供电,且电源U2的正端与第一断点另一端连接,通断装置接入供电系统后,电容C1b就会充满电,使得第二灭弧电路不再工作,第一断点K1在首次闭合后,二极管D2a导通,电容 C1a充电,第一断点K1在后续的断开过程中,由第一灭弧电路实现灭弧,灭弧过程与上述过程一致,故不再赘述。
图5为本实用新型通断装置实施例的另一种具体的电路图及其应用,请参见图5,与图4 不同之处在于:二极管D3a阳极连接电容C1a一端,二极管D3a阴极连接电容C1a另一端;二极管D3b阳极连接电容C1b一端,二极管D3b阴极连接电容C1b另一端。
此时,图5中的电路当电流从第一断点K1的另一端流向一端,其中由电源U1给负载RL1 供电,且电源U1的负端与第一断点一端连接,通断装置接入供电系统后,二极管D1a导通,电容C1a充电,电容C1a充满电后该第一灭弧电路将不再工作,电容C1b则是在第一断点K1 闭合后充满电。在第一断点K1断开过程中,由第二灭弧电路实现灭弧,具体地,负载RL1电压降低到使得二极管D2b阳极的电压大于电源U1的电压减去二极管D2b正向导通电压之时,此时二极管D2b导通,通过电容C1b、负载RL1和二极管D2b形成的放电回路为负载RL1注入能量,负载RL1两端的电压一样被抬升,第一断点K1两端的电压降低,同样能够实现灭弧。
图5中的电路当电流从第一断点K1的一端流向另一端,其中由电源U2给负载RL2供电,且电源U2的负端与第一断点另一端连接,通断装置接入供电系统后,二极管D1b导通,电容 C1b充电,电容C1b充满电后该第二灭弧电路将不再工作,电容C1a则是在第一断点K1闭合后充满电。在第一断点K1断开过程中,由第一灭弧电路实现灭弧,具体地,负载RL2电压降低到使得二极管D2a阳极的电压大于电源U2的电压减去二极管D2a正向导通电压之时,此时二极管D2a导通,通过电容C1a、负载RL2和二极管D2a形成的放电回路为负载RL2注入能量,负载RL2两端的电压一样被抬升,第一断点K1两端的电压降低,同样能够实现灭弧。
基于上述描述,可以联想到对图4和图5进行如下优化:
将其中的二极管D3a和/或其中的二极管D3b替换为:多个二极管同向串联、一个单向 TVS管或者多个单向TVS管同向串联,或者二极管任意数量和单向TVS管任意数量组合后同向串联,采用多个器件串联的目的在于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对器件的耐压要求,还能调节对反向电动势电压进行限制时所限制的电压值的大小。
图6为本实用新型通断装置实施例的另一种具体的电路图及其应用,请参见图6:
第一灭弧电路包括二极管D1a、二极管D2a、电容C1a和第一双向钳位器件,二极管D1a 阴极和二极管D2a阳极连接在一起后为第一灭弧电路一端,二极管D1a阳极和二极管D2a阴极同时连接电容C1a一端,电容C1a另一端为第一灭弧电路另一端,第一双向钳位器件与电容C1a并联;
第二灭弧电路包括二极管D1b、二极管D2b、电容C1b和第二双向钳位器件,二极管D1b 阴极和二极管D2b阳极连接在一起后为第二灭弧电路一端,二极管D1b阳极和二极管D2b阴极同时连接电容C1b一端,电容C1b另一端为第二灭弧电路另一端,第二双向钳位器件与电容C1b并联。
其中,第一双向钳位器件为双向TVS管T1a、第二双向钳位器件为双向TVS管T1b。
图6所示电路工作原理与图4所示电路工作原理不同之处在于,该通断装置不仅能应用于直流单向供电系统和直流双向供电系统,还能应用于交流供电系统。当应用于直流单向供电系统和直流双向供电系统时,灭弧过程与图4所示电路中的通断装置相同。当应用于交流供电系统时,以电源U1为交流电源,给负载RL1供电,且电流从第一断点K1的另一端流向一端时刻需要断开第一断点K1为例,说明其灭弧过程的不同之处,如下:
通断装置接入供电系统后,二极管D1a导通,电容C1a充电,电容C1a充满电后该第一灭弧电路将不再工作,电容C1b则是在第一断点K1闭合后充满电。在第一断点K1断开过程中,由第二灭弧电路实现灭弧,具体地,负载RL1电压降低到使得二极管D2b阳极的电压大于电源U1的电压减去二极管D2b正向导通电压之时,此时二极管D2b导通,通过电容C1b、负载RL1和二极管D2b形成的放电回路为负载注入能量,负载RL1两端的电压一样被抬升,第一断点K1两端的电压降低,同样能够实现灭弧。
需要说明的是,图6所示电路由于钳位的电压值为双向TVS管的钳位电压和二极管的正向导通压降之和,由于双向TVS最大反向工作电压一般的选取原则为:直流电压则按1.1~ 1.2倍,或者交流电压的1.4倍,因此图6电路灭弧速度较图4所示电路会较慢,但是应用场景更广,采用哪种电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基于上述描述,可以联想到对图6进行如下优化:
将其中的双向TVS管T1a和/或其中的双向TVS管T1b替换为:多个双向TVS管串联,一个压敏电阻或者多个压敏电阻串联,一个气体放电管或者多个气体放电管串联,或者双向TVS 管、压敏电阻和气体放电管任意种类和任意数量组合后串联。采用多个器件串联的目的在于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对器件的耐压要求,还能调节对反向电动势电压进行限制时所限制的电压值的大小。
需要说明的是,由图4至图6所示应用场景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断装置适用于两线供电系统,通断装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用于连接至两线供电系统的一条线路中,通断装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用于连接至所述两线供电系统的另一条线路中。
此外,可以联想到对图4至6进行如下优化:
将其中的二极管D1a、二极管D2a、二极管D1b和二极管D2b中的任一只、任两只、任三只或者四只替换为:多个二极管同向串联、一个单向TVS管或者多个单向TVS管同向串联,或者二极管任意数量和单向TVS管任意数量组合后同向串联,不仅可以降低对器件的耐压要求,还能调节电流注入的时刻。
另外,作为上述实施例的等同替换,可以联想到将通断装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合并为一个端口,从而通断装置为三端结构。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通断装置,为四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断点、第一灭弧电路和第二灭弧电路;所述第一断点一端和所述第一灭弧电路一端连接在一起后与所述通断装置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断点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灭弧电路一端连接在一起后与所述通断装置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灭弧电路另一端连接在一起后同时连接所述通断装置第三端和所述通断装置第四端;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和所述第二灭弧电路用于熄灭所述第一断点在断开时产生的电弧,且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和所述第二灭弧电路依据所述第一断点中流过电流的方向不同,在熄灭所述第一断点在断开时产生的电弧时只有一个灭弧电路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通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和/或所述第二灭弧电路为无控型灭弧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断点为接触器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形成的断点、继电器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形成的断点或断路器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形成的断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包括二极管D1a、二极管D2a、电容C1a和第一单向钳位器件,所述二极管D1a阴极和所述二极管D2a阳极连接在一起后为所述第一灭弧电路一端,所述二极管D1a阳极和所述二极管D2a阴极同时连接所述电容C1a一端,所述电容C1a另一端为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另一端,所述第一单向钳位器件与所述电容C1a并联;
所述第二灭弧电路包括二极管D1b、二极管D2b、电容C1b和第二单向钳位器件,所述二极管D1b阴极和所述二极管D2b阳极连接在一起后为所述第二灭弧电路一端,所述二极管D1b阳极和所述二极管D2b阴极同时连接所述电容C1b一端,所述电容C1b另一端为所述第二灭弧电路另一端,所述第二单向钳位器件与所述电容C1b并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通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单向钳位器件为二极管D3a,所述二极管D3a阴极连接所述电容C1a一端,所述二极管D3a阳极连接所述电容C1a另一端;
所述第二单向钳位器件为二极管D3b,所述二极管D3b阴极连接所述电容C1b一端,所述二极管D3b阳极连接所述电容C1b另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通断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其中的二极管D3a和/或其中的二极管D3b替换为:多个二极管同向串联、一个单向TVS管或者多个单向TVS管同向串联,或者二极管任意数量和单向TVS管任意数量组合后同向串联。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通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单向钳位器件为二极管D3a,所述二极管D3a阳极连接所述电容C1a一端,所述二极管D3a阴极连接所述电容C1a另一端;
所述第二单向钳位器件为二极管D3b,所述二极管D3b阳极连接所述电容C1b一端,所述二极管D3b阴极连接所述电容C1b另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通断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其中的二极管D3a和/或其中的二极管D3b替换为:多个二极管同向串联、一个单向TVS管或者多个单向TVS管同向串联,或者二极管任意数量和单向TVS管任意数量组合后同向串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包括二极管D1a、二极管D2a、电容C1a和第一双向钳位器件,所述二极管D1a阴极和所述二极管D2a阳极连接在一起后为所述第一灭弧电路一端,所述二极管D1a阳极和所述二极管D2a阴极同时连接所述电容C1a一端,所述电容C1a另一端为所述第一灭弧电路另一端,所述第一双向钳位器件与所述电容C1a并联;
所述第二灭弧电路包括二极管D1b、二极管D2b、电容C1b和第二双向钳位器件,所述二极管D1b阴极和所述二极管D2b阳极连接在一起后为所述第二灭弧电路一端,所述二极管D1b阳极和所述二极管D2b阴极同时连接所述电容C1b一端,所述电容C1b另一端为所述第二灭弧电路另一端,所述第二双向钳位器件与所述电容C1b并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通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向钳位器件和/或所述第二双向钳位器件为一个双向TVS管或者多个双向TVS管串联,一个压敏电阻或者多个压敏电阻串联,一个气体放电管或者多个气体放电管串联,或者双向TVS管、压敏电阻和气体放电管任意种类和任意数量组合后串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通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断装置适用于两线供电系统,所述通断装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用于连接至所述两线供电系统的一条线路中,所述通断装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用于连接至所述两线供电系统的另一条线路中。
12.根据权利要求4至11任一项所述通断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其中的二极管D1a、二极管D2a、二极管D1b和二极管D2b中的任一只、任两只、任三只或者四只替换为:多个二极管同向串联、一个单向TVS管或者多个单向TVS管同向串联,或者二极管任意数量和单向TVS管任意数量组合后同向串联。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通断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通断装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合并为一个端口,从而所述通断装置为三端结构。
CN202221139350.2U 2022-05-12 2022-05-12 一种通断装置 Active CN2182416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39350.2U CN218241639U (zh) 2022-05-12 2022-05-12 一种通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39350.2U CN218241639U (zh) 2022-05-12 2022-05-12 一种通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41639U true CN218241639U (zh) 2023-01-06

Family

ID=84672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39350.2U Active CN218241639U (zh) 2022-05-12 2022-05-12 一种通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416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00171B2 (en) Protection system for DC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C-DC converter, and method of interrupting DC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JP6250153B2 (ja) 高圧直流電流遮断装置及び方法
CN109003851B (zh) 直流灭弧电路及装置
CN108962647B (zh) 直流灭弧装置
CN110679053B (zh) 尤其是用于直流系统的、用于过电压保护的分离和切换装置
KR20160080017A (ko) Dc 차단기
CA3000574A1 (en) Mechatronic circuit-breaker device
CN218241639U (zh) 一种通断装置
EP2226914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tecting a series capacitor bank
CN107332222A (zh) 一种适用于大功率的直流开关灭弧装置
CN207069572U (zh) 一种适用于大功率的直流开关灭弧装置
CN111863465B (zh) 一种双工位断路器及应用的直流组合电器和工作方法
CN217788226U (zh) 一种通断装置
CN218631730U (zh) 一种通断装置
CN218241637U (zh) 一种通断装置
CN218004672U (zh) 一种通断装置
CN218241640U (zh) 一种通断装置
CN218241638U (zh) 一种通断装置
CN219350036U (zh) 一种通断装置
CN219800695U (zh) 一种灭弧电路及通断装置
CN111463747B (zh) 一种直流断路器及直流断路器的控制方法
CN105305399A (zh) 一种消弧线圈装置及其消弧方法
CN2244769Y (zh) 直流有触点电器无弧分断装置
CN205104351U (zh) 一种新型变压器有载调压开关
CN213583638U (zh) 一种组合型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