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28674U - 配电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配电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28674U
CN218228674U CN202222586582.9U CN202222586582U CN218228674U CN 218228674 U CN218228674 U CN 218228674U CN 202222586582 U CN202222586582 U CN 202222586582U CN 218228674 U CN218228674 U CN 2182286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positive
negative
battery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8658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极品
陈德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henlong Bus Co Ltd
Beijing Yuanda Xind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henlong Bus Co Ltd
Beijing Yuanda Xin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henlong Bus Co Ltd, Beijing Yuanda Xind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henlong Bu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8658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286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286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286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配电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所述配电装置(100)包括:电池正极接口(1),用于与车辆的动力电池(201)中被充电部分的正极连接;电池负极接口(2),用于与动力电池(201)中被充电部分的负极连接;第一充电正极接口(3)和第二充电正极接口(4),分别与电池正极接口(1)连接,用于连接充电设备(202)的正极;第一充电负极接口(5)和第二充电负极接口(6),分别与电池负极接口(2)连接,用于连接所述充电设备(202)的负极。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配电装置(100)能够同时接收两个充电设备输入的两路电流。两路充电电流在汇流前处于分流状态,减少了配电装置内部的线路损耗,降低了配电装置的发热量,延缓线路老化。

Description

配电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配电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如今,新能源车辆正在迅速发展,其中,电动车辆也在迅速发展当中。高压配电盒是电动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动车辆当中起到配电作用,能够简化整车系统架构配电的复杂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配电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该配电装置能够降低电池充电过程中的发热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配电装置,包括:
电池正极接口,用于与车辆的动力电池中被充电部分的正极连接;
电池负极接口,用于与所述动力电池中被充电部分的负极连接;
第一充电正极接口和第二充电正极接口,分别与所述电池正极接口连接,用于连接充电设备的正极;
第一充电负极接口和第二充电负极接口,分别与所述电池负极接口连接,用于连接所述充电设备的负极。
可选地,所述动力电池包括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正极接口包括第一模组正极接口和第二模组正极接口,所述第一模组正极接口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电池模组的正极,所述第二模组正极接口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电池模组的正极;
所述电池负极接口包括第一模组负极接口和第二模组负极接口,所述第一模组负极接口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电池模组的负极,所述第二模组负极接口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电池模组的负极。
可选地,所述配电装置还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所述第一充电正极接口通过所述第一开关与正极节点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正极接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正极节点连接,所述第一充电负极接口通过所述第三开关与负极节点连接,所述第二充电负极接口通过所述第四开关与所述负极节点连接,所述正极节点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正极接口和所述第二充电正极接口连接,所述负极节点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负极接口和所述第二充电负极接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配电装置还包括第一MSD和第二MSD,所述第一模组正极接口和所述第二模组正极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MSD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SD的第二端与所述正极节点连接,所述第一模组负极接口和所述第二模组负极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二MSD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MSD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节点连接。
可选地,所述配电装置还包括第一电流传感器和第二电流传感器,所述第一模组负极接口通过所述第一电流传感器与所述第二MSD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模组负极接口通过所述第二电流传感器与所述第二MSD的第一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配电装置还包括第一加热正极接口、第一加热负极接口、第二加热正极接口、第二加热负极接口、第五开关、第六开关和第一熔断器,所述第一加热正极接口和所述第一加热负极接口分别用于连接第一加热器的正极和负极,所述第二加热正极接口和所述第二加热负极接口分别用于连接第二加热器的正极和负极;
所述第一加热正极接口和所述第二加热正极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熔断器与所述正极节点连接,所述第一加热负极接口和所述第二加热负极接口分别与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节点连接。
可选地,所述配电装置还包括电压转换正极接口、电压转换负极接口和第二熔断器,所述电压转换正极接口用于连接DC/DC变换器的正极,所述电压转换负极接口用于连接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极,所述电压转换正极接口通过所述第二熔断器与所述正极节点连接,所述电压转换负极接口与所述负极节点连接。
可选地,所述配电装置还包括主正回路接口和主负回路接口,所述主正回路接口和所述主负回路接口用于接入所述动力电池的供电主回路,所述主正回路接口与所述正极节点连接,所述主负回路接口与所述负极节点连接。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包括上述的配电装置。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电池管理系统。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配电装置能够同时接收两个充电设备输入的两路电流,两路电流在配电装置内部汇流后输出给动力电池。两路充电电流在汇流前处于分流状态,这样,减少了配电装置内部的线路损耗,使配电装置更加节能,并且,降低了配电装置的发热量,延缓线路老化。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配电装置的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配电装置的框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配电装置的框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配电装置的框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配电装置的框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配电装置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配电装置,1-电池正极接口,2-电池负极接口,3-第一充电正极接口,4-第二充电正极接口,5-第一充电负极接口,6-第二充电负极接口,7-第一开关,8-第二开关,9-第三开关,10-第四开关,11-正极节点,12-负极节点,13-第一MSD,14-第二MSD,15-第一电流传感器,16-第二电流传感器,17-第一加热正极接口,18-第一加热负极接口,19-第二加热正极接口,20-第二加热负极接口,21-第五开关,22-第六开关,23-第一熔断器,24-电压转换正极接口,25-电压转换负极接口,26-第二熔断器,27-主正回路接口,28-主负回路接口;
1a-第一模组正极接口,1b-第二模组正极接口,2a-第一模组负极接口,2b-第二模组负极接口,13a-第一MSD的第一端,13b-第一MSD的第二端,14a-第二MSD的第一端,14b-第二MSD的第二端,21a-第五开关的第一端,21b-第五开关的第二端,22a-第六开关的第一端,22b-第六开关的第二端;
201-动力电池,2011-第一电池模组,2012-第二电池模组,202-充电设备,203-第一加热器,204-第二加热器,205-DC/DC变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所有获取信号、信息或数据的动作都是在遵照所在地国家相应的数据保护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并获得由相应装置所有者给予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的。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配电装置的框图。如图1所示,该配电装置100包括电池正极接口1、电池负极接口2、第一充电正极接口3、第二充电正极接口4、第一充电负极接口5和第二充电负极接口6。配电装置100可以是配电盒。
电池正极接口1用于与车辆的动力电池201中被充电部分的正极连接。
电池负极接口2用于与动力电池201中被充电部分的负极连接。
举例来说,车辆的动力电池是由50节单体电芯串联而成的,这50节单体电芯即为动力电池201的被充电部分。可以将动力电池201的被充电部分的正极(第1节单体电芯的正极)与电池正极接口1连接,将动力电池201中被充电部分的负极(第50节单体电芯的负极)与电池负极接口2连接。
第一充电正极接口3和第二充电正极接口4分别与电池正极接口1连接,用于连接充电设备202的正极。
第一充电负极接口5和第二充电负极接口6分别与电池负极接口2连接,用于连接充电设备202的负极。
充电设备202可以是直流充电桩,充电设备202也可以是车载充电机。如图1所示,第一充电正极接口3和第一充电负极接口5可以与直流充电桩的一路电源相连,接收一个充电枪输出的电能;第二充电正极接口4和第二充电负极接口6可以与直流充电桩的另一路电源连接,接收另一个充电枪输出的电能。
如图1所示,在配电装置100与充电设备202和动力电池201连接后,可以接收两路电源(第一充电正极接口3、第一充电负极接口5接入的充电设备202和第二充电正极接口4、第二充电负极接口6接入的充电设备202)输出的电能。两路电源输出的电流在配电装置100内部汇流后输出至动力电池201中,为动力电池201充电。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配电装置100能够同时接收两个充电设备输入的两路电流。两路电流在配电装置100内部汇流后输出给动力电池201。两路充电电流在汇流前处于分流状态,这样,减少了配电装置100内部的线路损耗,使配电装置100更加节能,并且,降低了配电装置100的发热量,延缓线路老化。
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配电装置的框图。如图2所示,动力电池201包括第一电池模组2011和第二电池模组2012。举例来说,动力电池201可以由100节单体电芯组成,第1节至第50节单体电芯串联组成第一电池模组2011,第51节至第100节单体电芯串联组成第二电池模组2012。
电池正极接口1包括第一模组正极接口1a和第二模组正极接口1b。第一模组正极接口1a用于连接第一电池模组2011的正极,第二模组正极接口1b用于连接第二电池模组2012的正极。电池负极接口2包括第一模组负极接口2a和第二模组负极接口2b。第一模组负极接口2a用于连接第一电池模组2011的负极,第二模组负极接口2b用于连接第二电池模组2012的负极。
如图2所示,两个充电设备202输入的两路电流在配电装置100内部汇流后,在配电装置100内部又分为两路电流(将第一模组正极接口1a、第一模组负极接口2a作为输出端口的一路电流和将第二模组正极接口1b、第二模组负极接口2b作为输出端口的另一路电流)。两个电池模组分别由这两路电流供电,使动力电池201的充电电流分流,降低了动力电池201的发热量,减少了电能损失。
图3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配电装置的框图。如图3所示,配电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开关7、第二开关8、第三开关9和第四开关10。第一充电正极接口3通过第一开关7与正极节点11连接,第二充电正极接口4通过第二开关8与正极节点11连接。第一充电负极接口5通过第三开关9与负极节点12连接,第二充电负极接口6通过第四开关10与负极节点12连接。
第一开关7、第二开关8、第三开关9和第四开关10可以是继电器。正极节点11是指配电装置100中,正极线路(也就是使充电设备202的正极和动力电池201的正极相连的线路)干路上的一点。负极节点是指配电装置100中,负极线路(也就是使充电设备202的负极和动力电池201的负极相连的线路)干路上的一点。正极节点11分别与第一充电正极接口3和第二充电正极接口4连接,负极节点12分别与第一充电负极接口5和第二充电负极接口6连接。
该实施例中,配电装置100包括第一开关7、第二开关8、第三开关9和第四开关10,在第一充电正极接口3、第二充电正极接口4、第一充电负极接口5和第二充电负极接口6与充电设备202连接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断开第一开关7、第二开关8、第三开关9和第四开关10的方式断开动力电池201与充电设备202的连接,避免在动力电池201故障的情况下对动力电池201进行充电,提高了配电装置100使用的安全性。
图4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配电装置的框图。如图4所示,配电装置100还包括第一MSD 13和第二MSD 14。第一MSD 13和第二MSD 14可以是手动维修开关(Manual Service Disconnect,MSD)。第一模组正极接口1a和第二模组正极接口1b分别与第一MSD的第一端13a连接,第一MSD的第二端13b与正极节点11连接。第一模组负极接口2a和第二模组负极接口2b分别与第二MSD的第一端14a连接,第二MSD的第二端14b与负极节点12连接。
该实施例中,配电装置100包括第一MSD 13和第二MSD 14,这样,在动力电池201出现故障或者维修人员对配电装置100及其连接的外围设备(例如与配电装置100连接的直流用电器)进行维修时,可以断开第一MSD 13和第二MSD 14,将动力电池201隔离,保护维修人员和外围设备。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MSD 13和第二MSD 14可以内置保险丝,在配电装置100内部线路过流而导致过热时,能够及时断开线路,保障用电的安全性。
图5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配电装置的框图。如图5所示,配电装置100还包括第一电流传感器15和第二电流传感器16。第一模组负极接口2a通过第一电流传感器15与第二MSD的第一端14a连接,第二模组负极接口2b通过第二电流传感器16与第二MSD的第一端14a连接。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流传感器15和第二电流传感器16可以是霍尔电流传感器,这样,可以对第一电池模组2011和第二电池模组2012所在支路的电流进行检测。
图6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配电装置的框图。如图6所示,配电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加热正极接口17、第一加热负极接口18、第二加热正极接口19、第二加热负极接口20、第五开关21、第六开关22和第一熔断器23。第一加热正极接口17和第一加热负极接口18分别用于连接第一加热器203的正极和负极,第二加热正极接口19和第二加热负极接口20分别用于连接第二加热器204的正极和负极。
第一加热正极接口17和第二加热正极接口19分别与第五开关的第一端21a连接,第五开关的第二端21b通过第一熔断器23与正极节点11连接。第一加热负极接口18和第二加热负极接口20分别与第六开关的第一端22a连接,第六开关的第二端22b与负极节点12连接。
第五开关21和第六开关22可以是继电器。在该实施例中,配电装置100包括可以使加热器连接的接口,丰富了配电装置100的功能,并且,配电装置100包括第一熔断器23,可以在第一加热器203或者第二加热器204所在支路过流时断开加热器与动力电池201(或者充电设备202)的连接,提高配电装置100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加热正极接口17和第一加热负极接口18可以集成在一起(即第一加热正极接口17和第一加热负极接口18之间不互通,但可以通过一个插头与第一加热器203连接)。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加热正极接口19和第二加热负极接口20可以集成在一起(即第二加热正极接口19和第二加热负极接口20之间不互通,但可以通过一个插头与第二加热器204连接)。
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配电装置100还包括电压转换正极接口24、电压转换负极接口25和第二熔断器26,电压转换正极接口24用于连接直流/直流(DirectCurrent/DirectCurrent,DC/DC)变换器205的正极,电压转换负极接口25用于连接DC/DC变换器205的负极,电压转换正极接口24通过第二熔断器26与正极节点11连接,电压转换负极接口25与负极节点12连接。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压转换正极接口24和电压转换负极接口25可以集成在一起(即电压转换正极接口24和电压转换负极接口25之间不互通,但可以通过一个插头与DC/DC变换器205连接)。
该实施例中,配电装置100包括与DC/DC变换器205连接的接口,能够丰富配电装置100的功能,使动力电池201能够将电能经由配电装置100输出至DC/DC变换器,进一步简化动力电池201的供电电路,节约车内空间。
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配电装置100还包括主正回路接口27和主负回路接口28,主正回路接口27和主负回路接口28用于接入动力电池201的供电主回路,主正回路接口27与正极节点11连接,主负回路接口28与负极节点12连接。动力电池201的供电主回路可以是动力电池通过电机控制器给动力电机供电的回路。该实施例中,动力电池201可以经由配电装置100向动力电池201的供电主回路提供电能,简化了电路结构,节约车内空间。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电池管理系统,该电池管理系统包括上述的配电装置100。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电池管理系统。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配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正极接口(1),用于与车辆的动力电池(201)中被充电部分的正极连接;
电池负极接口(2),用于与所述动力电池(201)中被充电部分的负极连接;
第一充电正极接口(3)和第二充电正极接口(4),分别与所述电池正极接口(1)连接,用于连接充电设备(202)的正极;
第一充电负极接口(5)和第二充电负极接口(6),分别与所述电池负极接口(2)连接,用于连接所述充电设备(202)的负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201)包括第一电池模组(2011)和第二电池模组(2012),所述电池正极接口(1)包括第一模组正极接口(1a)和第二模组正极接口(1b),所述第一模组正极接口(1a)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电池模组(2011)的正极,所述第二模组正极接口(1b)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电池模组(2012)的正极;
所述电池负极接口(2)包括第一模组负极接口(2a)和第二模组负极接口(2b),所述第一模组负极接口(2a)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电池模组(2011)的负极,所述第二模组负极接口(2b)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电池模组(2012)的负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开关(7)、第二开关(8)、第三开关(9)和第四开关(10),所述第一充电正极接口(3)通过所述第一开关(7)与正极节点(11)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正极接口(4)通过所述第二开关(8)与所述正极节点(11)连接,所述第一充电负极接口(5)通过所述第三开关(9)与负极节点(12)连接,所述第二充电负极接口(6)通过所述第四开关(10)与所述负极节点(12)连接,所述正极节点(11)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正极接口(3)和所述第二充电正极接口(4)连接,所述负极节点(12)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负极接口(5)和所述第二充电负极接口(6)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装置(100)还包括第一MSD(13)和第二MSD(14),所述第一模组正极接口(1a)和所述第二模组正极接口(1b)分别与所述第一MSD的第一端(13a)连接,所述第一MSD的第二端(13b)与所述正极节点(11)连接,所述第一模组负极接口(2a)和所述第二模组负极接口(2b)分别与所述第二MSD的第一端(14a)连接,所述第二MSD的第二端(14b)与所述负极节点(12)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装置(100)还包括第一电流传感器(15)和第二电流传感器(16),所述第一模组负极接口(2a)通过所述第一电流传感器(15)与所述第二MSD的第一端(14a)连接,所述第二模组负极接口(2b)通过所述第二电流传感器(16)与所述第二MSD的第一端(14a)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加热正极接口(17)、第一加热负极接口(18)、第二加热正极接口(19)、第二加热负极接口(20)、第五开关(21)、第六开关(22)和第一熔断器(23),所述第一加热正极接口(17)和所述第一加热负极接口(18)分别用于连接第一加热器(203)的正极和负极,所述第二加热正极接口(19)和所述第二加热负极接口(20)分别用于连接第二加热器(204)的正极和负极;
所述第一加热正极接口(17)和所述第二加热正极接口(19)分别与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一端(21a)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二端(21b)通过所述第一熔断器(23)与所述正极节点(11)连接,所述第一加热负极接口(18)和所述第二加热负极接口(20)分别与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一端(22a)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二端(22b)与所述负极节点(1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装置(100)还包括电压转换正极接口(24)、电压转换负极接口(25)和第二熔断器(26),所述电压转换正极接口(24)用于连接DC/DC变换器(205)的正极,所述电压转换负极接口(25)用于连接所述DC/DC变换器(205)的负极,所述电压转换正极接口(24)通过所述第二熔断器(26)与所述正极节点(11)连接,所述电压转换负极接口(25)与所述负极节点(1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装置(100)还包括主正回路接口(27)和主负回路接口(28),所述主正回路接口(27)和所述主负回路接口(28)用于接入所述动力电池(201)的供电主回路,所述主正回路接口(27)与所述正极节点(11)连接,所述主负回路接口(28)与所述负极节点(12)连接。
9.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电装置(100)。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
CN202222586582.9U 2022-09-28 2022-09-28 配电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182286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86582.9U CN218228674U (zh) 2022-09-28 2022-09-28 配电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86582.9U CN218228674U (zh) 2022-09-28 2022-09-28 配电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28674U true CN218228674U (zh) 2023-01-06

Family

ID=84667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86582.9U Active CN218228674U (zh) 2022-09-28 2022-09-28 配电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286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68406B (zh) 电池组、用于对电池组充电/放电的方法以及功耗装置
EP2800226B1 (en) Electric vehicle and power system and motor controller for electric vehicle
RU2553617C2 (ru) Заряд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аккумулятора, сеть из нескольких зарядных устройств и способ их работы
CN106696744B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加热系统及加热方法
CN110303944B (zh) 一种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系统及方法
CN203631703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加热系统的控制电路
CN105790364A (zh) 内燃机车辆电气系统及其供电方法
US20180001775A1 (en) High-voltage battery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CN112955346B (zh) 新能源汽车及其高压电控总成
EP4380002A1 (en) Charging/discharging device and vehicle
CN109398271A (zh) 三合一配电装置及三合一配电系统
CN104701585A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包管理系统
CN105762885A (zh) 组合式超级电池及其供电方法
KR20220110665A (ko) 충전 방법 및 전력 변환 장치
CN218228674U (zh) 配电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5300199U (zh) 电池包和车辆
CN216213928U (zh) 一种便于安装维护的储能电池簇
CN216216020U (zh) 双电池充电系统的电机防抛载装置
CN212950173U (zh) 新能源汽车及其高压电控总成
CN205945101U (zh) 组合式超级电池
CN201956703U (zh) 新型锂电池管理系统
CN103165960B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电池的加热保温系统
CN208947101U (zh) 一种高压配电控制箱
CN203085712U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电池的加热保温系统
CN217240364U (zh) 一种储能充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