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82404U - 一种内置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置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82404U
CN218182404U CN202222637792.6U CN202222637792U CN218182404U CN 218182404 U CN218182404 U CN 218182404U CN 202222637792 U CN202222637792 U CN 202222637792U CN 218182404 U CN218182404 U CN 2181824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ircuit board
connection piece
built
body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3779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天红
雷绳海
雷细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Jinhuihu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Jinhuihu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Jinhuihu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Jinhuihu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3779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824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824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824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置离子电池,包括电池主架和外部的外包膜,所述电池主架的上侧设置有电池定位环,所述电池定位环的内侧插入电池,所述电池主架的另一侧设置有电池电路板,所述电池电路板的两侧设置有电池连接片,所述电池连接片的一端连接在电池的端部,所述电池连接片的形状设置为T形,所述电池连接片的一端与电池电路板连接;通过设计的电池主架,在使用时配合电池定位环对电池进行安装,然后把电池电路板安装在电池主架的另一侧,然后把电池电路板两端的电池连接片安装在电池的端部即可,在对电池进行安装组装时无需对每个电池再次定位直接插入电池定位环内即可,在组装时更加方便快捷。

Description

一种内置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置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电池指盛有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以产生电流的杯、槽或其他容器或复合容器的部分空间,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具有正极、负极之分。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池泛指能产生电能的小型装置。
目前电池在使用时通常排列成组安装在电池盒内使用,在进行组装时需要把电池排列在电池架上,然后再对电池固定后再把上盖固定在电池上,从而对电池固定连接,最后在对电池之间串联,再把电池与电路板连接,从而导致在进行组装时会出现上下两层的电池架对每个电池定位对准后才能卡合固定,且在与电路板连接时连接导电片不好对电池两端连接,需要设计一种新型内置离子电池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置离子电池,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置离子电池,包括电池主架和外部的外包膜,所述电池主架的上侧设置有电池定位环,所述电池定位环的内侧插入电池,所述电池主架的另一侧设置有电池电路板,所述电池电路板的两侧设置有电池连接片,所述电池连接片的一端连接在电池的端部。
优选的,所述电池连接片的形状设置为T形,所述电池连接片的一端与电池电路板连接,所述电池连接片的另一端与两个电池的端部连接,所述电池主架的两侧对应电池连接片的位置设置有开口。
优选的,所述电池主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座和固定孔。
优选的,所述电池主架的下侧设置有支撑凸起,所述支撑凸起的一侧支撑在电池电路板上。
优选的,所述电池电路板的表面贴合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包括导热石墨膜和导热碳纤维膜,所述导热石墨膜贴合在电池电路板上,所述导热碳纤维膜贴合在导热石墨膜上。
优选的,所述电池主架的一端表面设置有连接孔,所述电池主架的一端下侧设置有连接端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计的电池主架,在使用时配合电池定位环对电池进行安装,然后把电池电路板安装在电池主架的另一侧,然后把电池电路板两端的电池连接片安装在电池的端部即可,在对电池进行安装组装时无需对每个电池再次定位直接插入电池定位环内即可,在组装时更加方便快捷。
2.通过设计的散热片,在使用时方便对电池电路板上元件散发的热量进行倒出散热,且配合导热石墨膜水平散热作用和导热碳纤维膜的定向导热作用快速把热量导出散热,从而方便电池电路板进行散热,且电池和电池电路板之间留有空隙,方便通气散热,使电池的散热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片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完成示意图;
图中:1、电池主架;2、固定孔;3、连接孔;4、电池定位环;5、电池;6、电池电路板;7、电池连接片;8、散热片;9、连接座;10、连接端脚;11、支撑凸起;12、导热石墨膜;13、导热碳纤维膜;14、外包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内置离子电池,包括电池主架1和外部的外包膜14,通过外包膜14包裹在电池组的外部进行保护,电池主架1的一端表面设置有连接孔3,电池主架1的一端下侧设置有连接端脚10,在使用时方便连接其他设备当作电源进行使用,电池主架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座9和固定孔2,在使用时方便把电池主架1安装在使用的位置,电池主架1的上侧设置有电池定位环4,电池定位环4的内侧插入电池5,电池主架1的另一侧设置有电池电路板6,电池电路板6的两侧设置有电池连接片7,电池连接片7的一端连接在电池5的端部,只需把电池5直接插入电池定位环4内,电池电路板6安装在电池主架1的一侧,同时电池连接片7位于电池电路板6的两侧,弯折电池连接片7使电池连接片7的一端连接在电池5的一端,在组装时更加方便快捷;电池连接片7的形状设置为T形,电池连接片7的一端与电池电路板6连接,电池连接片7的另一端与两个电池5的端部连接,电池主架1的两侧对应电池连接片7的位置设置有开口,使电池连接片7在使用时方便连接在电池5上,并方便与电池电路板6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使用时配合电池定位环4对电池5进行安装,然后把电池电路板6安装在电池主架1的另一侧,然后把电池电路板6两端的电池连接片7安装在电池5的端部即可,在对电池5进行安装组装时无需对每个电池5再次定位直接插入电池定位环4内即可,在组装时更加方便快捷。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电池主架1的下侧设置有支撑凸起11,支撑凸起11的一侧支撑在电池电路板6上,通过支撑凸起11辅助对电池电路板6支撑,从而使电池电路板6和电池5之间形成空隙通风散热;电池电路板6的表面贴合有散热片8,散热片8包括导热石墨膜12和导热碳纤维膜13,导热石墨膜12贴合在电池电路板6上,导热碳纤维膜13贴合在导热石墨膜12上,导热石墨膜12吸收电池电路板6上散发的热量水平散开,然后配合导热碳纤维膜13把热量快速导出散热。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方便对电池电路板6上元件散发的热量进行倒出散热,且配合导热石墨膜12水平散热作用和导热碳纤维膜13的定向导热作用快速把热量导出散热,从而方便电池电路板6进行散热,且电池5和电池电路板6之间留有空隙,方便通气散热,使电池的散热效果更好。
导热石墨膜12具有在水平方向具有高导热的散热效果,导热石墨膜12是一种新型的导热散热材料,其导热散热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现已经广泛应用于PDP、LCD TV、Notebook PC、UMPC、Flat Panel Display、MPU、Projector、Power Supply等电子产品;导热碳纤维13是一种高性能耐火云母带为热工设计所开发的高导热碳纤维材料,这种碳纤维在纤维方向上的导热系数可以超过铜,最高可以达到700W/mk,同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优异的导热及辐射散热能力,由这种碳纤维制成的纤维状高导热碳粉本身呈纤维状,可以设计导热取向,这是区别于以往的碳粉和其它导热材料的最大不同和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时对电池5进行安装组装,只需把电池5直接插入电池定位环4内,电池电路板6安装在电池主架1的一侧,同时电池连接片7位于电池电路板6的两侧,弯折电池连接片7使电池连接片7的一端连接在电池5的一端,在组装时更加方便快捷,最后把外包膜14包裹在电池组的外部,且配合电池电路板6表面贴合的导热石墨膜12吸收电池电路板6上散发的热量,配合导热碳纤维膜13把热量快速导出散热,且电池电路板6和电池5之间的空隙和电池5之间的空隙方便空气通过对辅助电池电路板6和电池5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6)

1.一种内置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主架(1)和外部的外包膜(14),所述电池主架(1)的上侧设置有电池定位环(4),所述电池定位环(4)的内侧插入电池(5),所述电池主架(1)的另一侧设置有电池电路板(6),所述电池电路板(6)的两侧设置有电池连接片(7),所述电池连接片(7)的一端连接在电池(5)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连接片(7)的形状设置为T形,所述电池连接片(7)的一端与电池电路板(6)连接,所述电池连接片(7)的另一端与两个电池(5)的端部连接,所述电池主架(1)的两侧对应电池连接片(7)的位置设置有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置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主架(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座(9)和固定孔(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内置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主架(1)的下侧设置有支撑凸起(11),所述支撑凸起(11)的一侧支撑在电池电路板(6)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内置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电路板(6)的表面贴合有散热片(8),所述散热片(8)包括导热石墨膜(12)和导热碳纤维膜(13),所述导热石墨膜(12)贴合在电池电路板(6)上,所述导热碳纤维膜(13)贴合在导热石墨膜(12)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主架(1)的一端表面设置有连接孔(3),所述电池主架(1)的一端下侧设置有连接端脚(10)。
CN202222637792.6U 2022-10-09 2022-10-09 一种内置离子电池 Active CN2181824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37792.6U CN218182404U (zh) 2022-10-09 2022-10-09 一种内置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37792.6U CN218182404U (zh) 2022-10-09 2022-10-09 一种内置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82404U true CN218182404U (zh) 2022-12-30

Family

ID=84607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37792.6U Active CN218182404U (zh) 2022-10-09 2022-10-09 一种内置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824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60867A1 (en) Battery box
BR112014003152B1 (pt) Conjunto de bateria secundária e método para fabricação do conjunto de bateria secundária
WO2020258370A1 (zh) 电池模组
CN108281701A (zh) 均温的软包电池模组及动力电池
CN111599946A (zh) 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218182404U (zh) 一种内置离子电池
WO2021000781A1 (zh) 二次电池
CN217387342U (zh) 动力电池
CN217589100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115498324A (zh) 电池包
CN210866417U (zh) 一种快速散热电池模组
CN211017141U (zh) 一种电池盖缓冲密封软垫
CN108091962A (zh) 一种新型软包电芯导热模组
CN210200915U (zh) 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结构
CN215299345U (zh) 一种方形电芯电池包的温度均衡结构
CN218472025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锂电池包
CN219371204U (zh) 一种离子电池组
CN215073611U (zh) 一种pcb板的大元件散热装置
CN216288655U (zh) 一种耐高温高安全型锂电池电芯
CN110690529A (zh) 一种快速散热电池模组
CN218677411U (zh) 一种电芯支撑散热壳体
CN212113761U (zh) 锂离子电池和电动汽车
CN216844850U (zh) 一种加热单元结构和加热器
CN217768526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213752833U (zh) 一种高温安全型电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