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72520U - 一种新型浮力舱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浮力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172520U CN218172520U CN202222688985.4U CN202222688985U CN218172520U CN 218172520 U CN218172520 U CN 218172520U CN 202222688985 U CN202222688985 U CN 202222688985U CN 218172520 U CN218172520 U CN 2181725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e
- buoyancy
- instrument
- base
- cab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浮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新型浮力舱。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密闭舱室,且功能全面的新型浮力舱。具体包括主舱体以及覆盖主舱体外周壁的浮力模块,主舱体呈圆柱形,且主舱体包括由顶盖、基座以及侧板围蔽形成的密闭舱室。其中,顶盖的中部具有开口,用于通入所述舱室内部;舱室内部设有波浪传感器,电源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以及电池模块,波浪传感器的电源线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连接,波浪传感器的数据线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连接。主舱体还开设若干上下两端分别贯穿顶盖和基座的仪器井,仪器井均匀地分布在主舱体上,且仪器井在顶盖上开设有井口,仪器井内部的下端安装水下测量仪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浮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新型浮力舱。
背景技术
现有的航标一般包括浮体以及设于浮体上的平台,现有航标的功能普遍较为单一,仅具有指引和标识的作用,因此现有浮体的结构较为简单,通常只包括单一的浮力模块,起到漂浮以及对平台进行基础承载的功能。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海运、河运等水路运输日益繁忙,航道所处水域的水文环境情况、气象环境情况等对于水运作业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水运航道进行环境监测,提升水运船舶的航行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
目前,航标平台有进行多功能化改进的趋势,以符合对水运环境进行全方位监测的要求。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航标浮体进行改造,以满足搭载多种水体环境观、监测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新型浮力舱,用于解决现有浮力舱功能单一,无法适应多功能航标平台搭载需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浮力舱,包括主舱体以及覆盖主舱体外周壁的浮力模块,所述主舱体呈圆柱形,所述主舱体包括由顶盖、基座以及侧板围蔽形成的密闭舱室;所述顶盖的中部具有开口,以通入所述舱室内部;所述舱室内部设有波浪传感器,电源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以及电池模块,所述波浪传感器的电源线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连接,波浪传感器的数据线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连接;所述主舱体还开设若干上下两端分别贯穿顶盖和基座的仪器井,所述仪器井均匀地分布在所述主舱体上,仪器井在顶盖上开设有井口,仪器井内部的下端安装水下测量仪器。
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具有内部空间的密闭舱室,一方面,可以为搭载在浮力舱上的多功能航标平台提供防水、防潮、防盐雾的控制室,确保搭载的仪器设备可长时间正常运行,且数据、参数可安全接收储存;另一方面,还提供额外的空间以搭载包括波浪传感器在内的其他的设备,以进一步扩充功能。同时,浮力舱内部设置各种仪器设备还能为浮标提供一定的压载,有助于提高浮力舱在水面的稳性。此外,本方案中仪器井上下两端分别贯穿顶盖和基座,可起到对舱室进行支撑的作用,增强舱室的结构强度。仪器井均匀分布,以使仪器井受力平均,可为舱室提供长时间的支撑。仪器井里设置各种水下测量仪器,则进一步丰富了浮力舱的监测手段。
优选地,所述波浪传感器设于所述舱室中部的基座上,所述电池模块对称分布在所述波浪传感器两侧,所述电源控制模块和所述数据采集模块设于所述侧板的内侧面上。
本方案中,将重量较大的波浪传感器设置在中部有利于整体的稳定性,同时将电池模块左右对称的放置也进一步的使整体重量分布均匀。而电源控制模块和数据采集模块有时需要人工进行操作,所以设置在一定高度的侧板上,以提高操作时的舒适度。
优选地,所述舱室周围还设有若干上下两端分别连接顶盖和基座的龙骨,所述龙骨均匀地排布在所述仪器井之间,所述龙骨和所述仪器井通过所述侧板相连。
本方案的龙骨采用高强度的钢板制造而成,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对舱室的支撑强度。此外,通过与仪器井均匀错开排布,使仪器井和龙骨受力均匀,再次提高浮力舱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浮力模块可拆卸安装在所述龙骨上,浮力模块内表面具有与所述仪器井相匹配的凹槽,浮力模块的外表面设有若干纵向分布的凸沿。
本方案的龙骨具有一定的截面积,其截面上设有安装孔,浮力模块可以通过安装孔设置在龙骨上进行固定。浮力模块内表面的凹槽结构使浮力模块与主舱体更加贴合,避免有异物从两者之间的缝隙进入而损坏浮力舱。同时,浮力模块外表面的凸沿之间形成方便攀爬的凹痕,以符合实际的作业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水下测量仪器包括以下仪器单元,分别为多参数水质监测仪、水质原位分析仪、颗粒物分析仪和ADCP,每个所述仪器井内部安装一台所述仪器单元。
优选地,安装所述ADCP的仪器井内部还设有升降机构,以控制ADCP的高度。其中,海流计专用仪器井设计采用无磁材料,并加长仪器井内仓。根据海流计的测量原理,将海流计(ADCP)的四个测量波面与金属固定件错开,合理设计仪器井间距,避免金属固定件影响ADCP的声波发射与接收;同时ADCP仪器井设置了机动升降装置,可根据观测需求,调整高度,从而保证剖面海流流向数据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外表面上还设有配重模块。本方案通过配重模块增强浮力舱在水面漂浮时的平衡度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顶盖外表面还设有若干起吊组件,所述起吊组件对称地排布在所述开口两侧。本方案通过设置起吊组件以便于起吊机械转移浮力舱;所述起吊组件以对称形式排布则有助于保持起吊过程中浮力舱的平衡性。
进一步地,所述配重模块为若干长度相同的配重脚柱,所述配重脚柱均匀分布在所述基座的外表面周边,且所述配重脚柱相对所述基座的高度大于所述仪器井相对所述基座向下延伸的高度。
本方案,配重脚柱的内部采用实心铸铁或空心管加水泥铁砂,起到配重作用,大大降低浮力舱重心,提高稳性和衡准数。而且,配重脚柱可使浮力舱埀直站立,可方便摆放在船舶甲板或地面,有利于运输,更有利于仪器、传感器和电池的安装工作、调试作业及投放起吊操作等。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包括密封舱盖,且开口与基座之间还设有阶梯;且所述浮力模块为四块相同的高分子浮力组件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设置中空的密闭舱室,搭载更多仪器设备,以满足多功能航标的要求,且能对防水、防潮、防盐雾等条件要求苛刻的电源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等提供有效防护,确保仪器设备长时间正常运行。
(2)通过龙骨和仪器井的均匀排布,为浮力舱提供双重支撑,提高浮力舱整体的结构强度以及漂浮时的稳性。
(3)通过设置配重脚柱,降低浮力舱的重心,提高稳性和衡准数,且使浮力舱方便埀直站立,便于作业人员对浮力舱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主舱体100、顶盖110、开口111、起吊组件112、舱盖113、基座120、侧板130、波浪传感器140、电源控制模块150、数据采集模块160、电池模块170、阶梯180、龙骨190、浮力模块200、凹槽210、凸沿220、仪器井300、水质仪310、水质原位分析仪320、颗粒物分析仪330、ADCP340、配重模块400、配重脚柱41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浮力舱,包括主舱体100以及覆盖主舱体100外周壁的浮力模块200,主舱体100呈圆柱形。主舱体100包括由顶盖110、基座120以及侧板130围蔽形成的密闭舱室;顶盖110的中部设有开口111,以通入所述舱室内部,开口111上安装有舱盖113,开口111与基座120之间连接有阶梯180。
可以理解,密闭舱室形成一容纳空间,可以作为搭载在浮力舱上的多功能航标平台提供防水防潮防盐的控制室。另一方面还提供额外的空间以搭载其他的设备,以进一步扩充航标的功能。同时,通过设置具有高密封性的舱盖113可以使舱室保持高度的密闭,避免海水以及其他异物从外部进入舱室内,确设置在保舱室内的仪器设备不受影响,保持良好运行,延长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基座120的外表面还设有配重模块400。配重模块400用以提高浮力舱在水面漂浮时的稳性。
如图2图~图5所示,舱室周围还设有四根上下两端分别连接顶盖110和基座120的龙骨190,主舱体100周边还开设四口上下两端分别贯穿顶盖110和基座120的仪器井300,且仪器井300和龙骨190均匀地排列分布。
可以理解,仪器井300和龙骨190为浮力舱提供双重支撑,提高浮力舱整体的结构强度以及漂浮时的稳性。
如图4所示,四口仪器井300的底端分别安装水质仪310、水质原位分析仪320、颗粒物分析仪330和海流计ADCP340,且仪器井300在上盖均开设有井口。
进一步地,海流计ADCP340专用仪器井300设计采用无磁材料,并加长仪器井300内仓,该仪器井300还设有四口仪器井300中最大的长度。同时ADCP340仪器井300设置了机动升降装置,可根据观测需求,调整高度,从而保证剖面海流流向数据的准确性。
如图2、图5所示,浮力模块200由四块完全相同的高分子浮力组件构成,浮力模块200可拆卸安装在龙骨190上,浮力模块200内表面具有与所述仪器井300相匹配的凹槽210,浮力模块200的外表面设有若干纵向分布的凸沿220。
可以理解,浮力模块200内表面的凹槽210结构使浮力模块200与主舱体100更加贴合,避免有异物从两者之间的缝隙进入而损坏浮力舱。同时,浮力模块200外表面的凸沿220结构之间形成方便攀爬的凹痕,以满足实际的作业需求。
如图2所示,舱室内部设有波浪传感器140,电源控制模块150、数据采集模块160以及电池模块170,所述波浪传感器140的电源线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150连接,波浪传感器140的数据线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160连接。其中,波浪传感器140设于所述舱室中部的基座120上,电池模块170对称分布在波浪传感器140两侧,电源控制模块150和数据采集模块160设于侧板130的内侧面上。
可以理解,通过设置电源控制模块150、数据采集模块160,可以实现对设于浮力舱以及航标平台上的科学仪器设备进行智能化的控制,密闭的舱室可以作为中心控制室确保控制系统的正常工作。通过对波浪传感器140电池模组进行对称布置有助于浮力舱的平衡,提高在水面上的稳性。而电源控制模块150和数据采集模块160有时需要人工进行操作,所以设置在一定高度的侧板130上,以提高操作时的舒适度。
如图4所示,基座120的外表面安装四根长度相同的配重脚柱410,配重脚柱410均匀分布在基座120的外表面周边,且配重脚柱410相对基座120的高度大于仪器井300相对基座120向下延伸的高度。同时,配重脚柱410的内部采用实心铸铁或空心管加水泥铁砂。
可以理解,配重脚柱410具有较大的重量,起到配重作用,大大降低浮力舱重心,提高稳性和衡准数。而且,配重脚柱410可使浮力舱埀直站立,可方便摆放在船舶甲板或地面,有利于运输,更有利于仪器、传感器和电池的安装工作、调试作业及投放起吊操作等。
如图3所示,顶盖110外表面还设有一组起吊组件112,起吊组件112对称地排布在开口111两侧。
可以理解,起吊机械的起吊机构可通过连接该组对称设置的起吊组件112,以平稳地转移浮力舱。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浮力舱,包括主舱体(100)以及覆盖主舱体(100)外周壁的浮力模块(2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舱体(100)呈圆柱形,所述主舱体(100)包括由顶盖(110)、基座(120)以及侧板(130)围蔽形成的密闭舱室;
所述顶盖(110)的中部具有开口(111),以通入所述舱室内部;
所述舱室内部设有波浪传感器(140)、电源控制模块(150)、数据采集模块(160)以及电池模块(170),所述波浪传感器(140)的电源线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150)连接,波浪传感器(140)的数据线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160)连接;
所述主舱体(100)还开设若干上下两端分别贯穿所述顶盖(110)和所述基座(120)的仪器井(300),所述仪器井(300)均匀地分布在所述主舱体(100)上,仪器井(300)在顶盖(110)上开设有井口,仪器井(300)内部的下端安装水下测量仪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浮力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浪传感器(140)设于所述舱室中部的基座(120)上,所述电池模块(170)对称分布在所述波浪传感器(140)两侧,所述电源控制模块(150)和所述数据采集模块(160)设于所述侧板(130)的内侧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浮力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舱室周围还设有若干上下两端分别连接顶盖(110)和基座(120)的龙骨(190),所述龙骨(190)均匀地排布在所述仪器井(300)之间,所述龙骨(190)和所述仪器井(300)通过所述侧板(130)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浮力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模块(200)安装在所述龙骨(190)上,浮力模块(200)内表面具有与所述仪器井(300)相匹配的凹槽(210),浮力模块(200)的外表面设有若干纵向分布的凸沿(220)。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新型浮力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测量仪器包括以下仪器单元,分别为水质仪(310)、水质原位分析仪(320)、颗粒物分析仪(330)和ADCP(340),每个所述仪器井(300)内部安装一台所述仪器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浮力舱,其特征在于,安装所述ADCP(340)的仪器井(300)内部还设有升降机构,以控制ADCP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新型浮力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20)的外表面上还设有配重模块(400)。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新型浮力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10)外表面还设有若干起吊组件(112),所述起吊组件(112)对称地排布在所述开口(111)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浮力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模块(400)为若干长度相同的配重脚柱(410),所述配重脚柱(410)均匀分布在所述基座(120)的外表面周边,且所述配重脚柱(410)相对所述基座(120)的高度大于所述仪器井(300)相对所述基座(120)向下延伸的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新型浮力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111)包括密封舱盖(113),且开口(111)与基座(120)之间还设有阶梯(180);所述浮力模块(200)为四块相同的高分子浮力组件构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688985.4U CN218172520U (zh) | 2022-10-12 | 2022-10-12 | 一种新型浮力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688985.4U CN218172520U (zh) | 2022-10-12 | 2022-10-12 | 一种新型浮力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172520U true CN218172520U (zh) | 2022-12-30 |
Family
ID=84608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688985.4U Active CN218172520U (zh) | 2022-10-12 | 2022-10-12 | 一种新型浮力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172520U (zh) |
-
2022
- 2022-10-12 CN CN202222688985.4U patent/CN21817252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603530B1 (ko) | 수질 환경 측정을 위한 폰툰-부체 | |
JP6464297B2 (ja) | 自律型海面観測プラットフォーム装置 | |
CN104943827B (zh) | 一种海上漂浮平台 | |
US10196112B2 (en) | Adaptive observation platform device for sea surface | |
CN110316321A (zh) | 自平衡式浮标装置 | |
JP3063039B2 (ja) | 係留式測定装置 | |
CN212766658U (zh) | 一种用于海上测风及海洋水文观测的冗余配电自稳单浮体 | |
CN207389466U (zh) | 一种具有通用性的浮标 | |
CN215155458U (zh) | 一种三浮体式光学浮标 | |
CN218172520U (zh) | 一种新型浮力舱 | |
CN215436816U (zh) | 一种防碰撞航海发光浮标 | |
CN110641623B (zh) | 参数测量式浮标 | |
CN209972725U (zh) | 一种便于组装和运输的海洋浮标 | |
CN115535149A (zh) | 一种多参数监测智能航标 | |
CN214084668U (zh) | 一种基于海洋环境监测的浮标装置 | |
CN217416058U (zh) | 水文观测漂浮筏 | |
CN206494079U (zh) | 一种新型抗冲击耐腐蚀的浮标装置 | |
CN211167299U (zh) | 一种内河用浮标 | |
CN210882516U (zh) | 参数测量式浮标 | |
CN214690049U (zh) | 一种模块化组合水文水资源勘测浮标 | |
CN209921551U (zh) | 水文测验浮标 | |
CN218172522U (zh) | 一种多参数监测智能航标 | |
CN215893874U (zh) | 一种综合式水下振动冲击波监测装置 | |
CN221484641U (zh) | 一种港口航道工程水深实时监测装置 | |
CN220243476U (zh) | 一种具有平衡装置的浮标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