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72375U - 一种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儿童座椅的儿童推车、高脚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儿童座椅的儿童推车、高脚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72375U
CN218172375U CN202221070752.1U CN202221070752U CN218172375U CN 218172375 U CN218172375 U CN 218172375U CN 202221070752 U CN202221070752 U CN 202221070752U CN 218172375 U CN218172375 U CN 2181723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wer leg
child seat
shank
connecting piece
ped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7075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107075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723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723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723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了一种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儿童座椅的儿童推车、高脚椅,所述儿童座椅包括承载部,所述承载部内设置有朝前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儿童座椅还包括小腿组,所述小腿组包括连接件以及后端枢接于连接件的小腿靠;所述小腿组设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可相对容纳腔前后移动,且所述小腿组可相对容纳腔移动至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在第一位置时,小腿组前端遮挡于所述容纳腔的开口前端;在第二位置时,小腿靠只有部分位于容纳腔前端外,且小腿靠不可相对连接件往下旋转;在第三位置时,小腿靠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前端外,且小腿靠可相对连接件往下旋转。因为小腿组可调整至不同位置,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可被调整至不同的使用状态,适用范围更广。

Description

一种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儿童座椅的儿童推车、高脚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儿童推车。
背景技术
一般的儿童用产品如婴儿车、高脚椅上会设置儿童座椅,就是说,婴儿车/高脚椅包括一支架,然后儿童座椅组装于支架上。儿童座椅一般包括供乘坐的承载部以及供后背倚靠的背靠,有些儿童座椅的背靠下端枢接于承载部;有些婴儿车/高脚椅,座椅的背靠下端枢接于支架上。
使用时,孩童坐在座椅的承载部上。传统的儿童座椅,一般是在承载部前端枢接脚踏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儿童座及设有该儿童座椅的儿童推车、高脚椅,所述儿童座椅的小腿组可调整至不同位置,进而使得所述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儿童座椅的儿童推车、高脚椅可被调整至不同的使用状态,从而本实用新型可适应不同孩童的不同需求,适应范围更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儿童座椅,包括承载部,所述承载部内设置有朝前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儿童座椅还包括小腿组,所述小腿组包括连接件以及后端枢接于连接件的小腿靠;所述小腿组可插入所述容纳腔内并可相对容纳腔前后移动,且所述小腿组至少可相对承载部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小腿组前端遮挡于所述容纳腔的开口前端;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小腿靠部分位于容纳腔内,部分位于容纳腔前端外,且所述小腿靠不可相对承载部往下旋转;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小腿靠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前端外,且小腿靠可相对承载部往下旋转。
所述连接件与小腿靠被设置为,当所述连接件与小腿靠的下端面平齐时,所述连接件与小腿靠的上端面也平齐。
所述小腿组与承载部之间设置有可防止小腿组脱离容纳腔的阻挡装置;较佳的,所述阻挡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承载部与小腿组上的阻挡件与配合部,当所述阻挡件与配合部相配合时,小腿组不可相对容纳腔往前移动,且所述小腿组部分位于容纳腔内,部分位于容纳腔外,所述小腿靠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前端外并可相对连接件往下旋转;较佳的,当所述阻挡件与配合部相配合时,所述小腿靠方可往下旋转。
所述小腿组设置有左右两相互间隔的小腿靠,左右两小腿靠的后端分别枢接于连接件前端的左右两侧,从而所述小腿组整体呈往前开口的U形;较佳的,所述容纳腔中间设置有所述阻挡件,所述连接件前端位于左右两小腿靠之间的部分被设置为所述配合部,当所述小腿组被拉动往前移动至连接件前端位于左右两小腿靠之间的部分与阻挡件接触时,小腿组不可相对容纳腔往前移动;较佳的,所述阻挡件设置于容纳腔前端中间;或,所述底座与上盖前端中间一起形成有遮挡于容纳腔前端中间的遮挡部,该遮挡部位于所述阻挡件前侧;较佳的,所述阻挡件或遮挡部的前端面的左右两端与左右两小腿靠前端面朝向阻挡件或遮挡部的一端平齐。
所述小腿靠前端面设置有供手指头伸入而将小腿靠往外拉的操作凹槽;或,所述小腿靠前端自下端往下延伸有操作部,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操作部与承载部对应位置的前端面之间存在有操作间隙;或,所述操作部露出于承载部前端的下端外。
所述小腿组还包括一端枢接于所述小腿靠远离连接件一侧的脚踏板。较佳的,所述脚踏板可相对小腿靠旋转至两者之间夹角不大于120度的位置。
所述小腿靠上端面凹设有容纳槽,所述脚踏板一端枢接于容纳槽内,且脚踏板可旋转至位于容纳槽内的状态,也可往容纳槽外旋转。
所述小腿组一端枢接于容纳槽远离连接件的一端内;或,所述脚踏板一端可相对靠近或远离连接件移动地枢接于所述容纳槽内,当脚踏板一端移动至容纳槽远离连接件的一端内时,脚踏板可旋转至位于容纳槽内的状态;所述脚踏板另一端往外旋转出容纳槽后,脚踏板与小腿靠连接的一端可相对在容纳腔内移动。
所述脚踏板被设置为,当所述脚踏板旋转至位于容纳槽内时,所述脚踏板的上端面与小腿靠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
所述儿童座椅还包括下端枢接于承载部的背靠;较佳的,所述儿童座椅还包括扶手 /餐盘,所述扶手/餐盘后端枢接于背靠或枢接于承载部;或,所述扶手/餐盘后端与背靠下侧以及承载部后侧一起枢接。
所述小腿组的小腿靠包括主体、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的调整件,所述主体一端枢接于连接件,所述调整件相对主体移动时可靠近或远离所述连接件;较佳的,所述脚踏板一端枢接于所述调整件远离连接件的一侧;较佳的,所述调整件上端面设置有所述容纳槽;较佳的,所述调整件远离连接件的一侧上设置有所述容纳槽
一种儿童推车,包括上述儿童座椅。
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车架,所述儿童座椅连接于所述车架上。
一种高脚椅,包括上述儿童座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因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采用了如上设置,从而可以根据需要将小腿组调整至不同位置,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儿童座椅的儿童推车、高脚椅可调整至不同的使用状态,从而本实用新型可适应不同孩童的不同需求,适应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处于第一种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图1中的儿童座椅的承载部与小腿组处于其中一状态下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根据图2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根据图2中A-A方向的截面放大示意图;
图5为根据图2中B-B方向的截面放大示意图;
图6为小腿组在第一位置时小腿组与底座组合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处于第二种使用状态下时承载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根据图7中部分组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处于第二种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图7中承载部C-C方向上的截面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处于第三种使用状态下时承载部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处于第三种使用状态下时的示意图;
图13为根据图12中承载部D-D方向的截面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处于第四种使用状态下时承载部部分组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根据图14中E-E方向的截面放大示意图;
图16为根据图14中F-F方向的截面放大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处于第四种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小腿靠另一实施例处于其中一状态下的放大立体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小腿靠另一实施例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小腿靠调整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小腿靠另一实施例处于另一状态下的放大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承载部与小腿组另一实施例处于另一状态下的放大示意图;
图23为根据图1中小腿靠的平面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小腿靠定位机构的其中一实施例的部分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中小腿靠组处于其中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6所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100包括承载部1,所述承载部1内设置有朝前开口的容纳腔11,所述儿童座椅100还包括小腿组2,所述小腿组2包括连接件21 以及后端枢接于连接件21的小腿靠22;所述小腿组2可插入所述容纳腔11内并可相对容纳腔11前后移动,且所述小腿组2至少可相对容纳腔11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小腿组2前端遮挡于所述容纳腔11的开口前端,即小腿靠22前端遮挡于所述容纳腔11的开口前端;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小腿靠22部分位于容纳腔11内,部分位于容纳腔11前端外,且所述小腿靠22不可相对承载部1往下旋转;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小腿靠22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11前端外,且小腿靠22可相对承载部1往下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连接件21与小腿靠22被设置为,当所述连接件21 与小腿靠22的下端面平齐时,所述连接件21与小腿靠22的上端面也平齐。如此设置,使得连接件21与小腿靠22可以相对处于一个水平状态,从而可以使得容纳腔11的设计更简单,在推拉所述小腿组2时,小腿组2整体的移动也更顺畅。
较佳的,所述小腿组2与承载部1之间设置有可防止小腿组2脱离容纳腔11的阻挡装置。所述阻挡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承载部1与小腿组2上的阻挡件41与配合部42,当所述阻挡件41与配合部42相配合时,小腿组2不可相对容纳腔11往前移动,且所述小腿组2部分位于容纳腔11内,部分位于容纳腔11外。即当阻挡件41 与配合部42相配合时,小腿组2不可继续往容纳腔11外继续移动,从而可防止小腿组2脱离容纳腔11,从而避免因此带来的操作麻烦。比如说,将小腿组2全部拉出容纳腔11外,还得将其装进容纳腔11内,从而比较麻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阻挡件41与配合部42被设置为,当所述阻挡件41与配合部 42相配合时,所述小腿靠22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11前端外并可相对连接件21往下旋转。进一步地,当所述阻挡件41与配合部42相配合时,所述小腿靠22方可往下旋转。即是说,在所述阻挡件41与配合部42相配合之前,所述小腿靠22不可相对连接件21往下旋转。也即是说,一直往外拉动小腿组2直至不能再往外拉动时,所述小腿靠22方可往下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小腿组2设置有左右两相互间隔的小腿靠22,左右两小腿靠22的后端分别枢接于连接件21前端的左右两侧,从而所述小腿组2整体呈往前开口的U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11中间设置有所述阻挡件41,所述连接件21前端位于左右两小腿靠22之间的部分被设置为所述配合部42,当所述小腿组2被拉动往前移动(即往容纳腔11外拉动小腿组2)至连接件21前端位于左右两小腿靠22之间的部分与阻挡件41接触时(即阻挡件41与配合部42相配合时),小腿组2不可相对容纳腔11往前移动,且此时,小腿靠22方可相对连接件21往下旋转,在此之前,小腿组2不可相对连接件21往下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中,结合图5、6所示,所述承载部1包括底座12以及连接于底座 12上的上盖13,所述底座12与上盖13之间形成有所述容纳腔11。所述上盖13前侧中间往下延伸设置有所述阻挡件41,从而在上盖13与底座12连接后,所述阻挡件41 位于承载部容纳腔11前侧。较佳的,所述底座12前侧上端设置有限位凹槽120(结合图5、6未示),所述阻挡件41下端插入限位凹槽120内。如此,在组装时,阻挡件 41插入限位凹槽内,表示上盖13与底座12组装到位,然后再连接所述上盖13与底座12,如此,底座12与上盖13的组装更方便。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底座 12前侧中间往上延伸设置有所述阻挡件41;或者,所述上盖13前侧中间往下延伸有上延伸部,所述底座12前侧中间往上延伸设置下延伸部,在所述上盖13与底座12 连接后,所述上延伸部与下延伸部一起组合形成为所述阻挡件41;还可以是,所述阻挡件41为一个单独的零部件,将该单独的零部件置于上盖13与底座12之间,再相对固定连接所述上盖13、阻挡件41以及底座12。
在上述设置中,所述阻挡件41可以是设置于容纳腔11前端中间,即容纳腔11 的开口位于阻挡件41的左右两侧,从而在小腿组2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两小腿靠 22前端分别遮挡于容纳腔11位于阻挡件41左右两侧的开口前端。如此,也避免底座 12与上盖13之间形成夹手间隙。较佳的,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阻挡件41的前端面的左右两端与左右两小腿靠前端面朝向阻挡件41的一端平齐。即阻挡件41前端面的左端与左侧小腿靠前端面的右端平齐,阻挡件41前端面的右端与右侧小腿靠前端面的左端平齐。如此设置,可避免阻挡件41前端面的左右两端与左右两小腿靠前端面朝向阻挡件41的一端存在明显的高度差,进而避免因此孩童坐在承载部1上,脚落下来时,因为高度差而带来的不舒服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2与上盖13前端中间一起形成有遮挡于容纳腔11前端中间的遮挡部14,该遮挡部14位于所述阻挡件41前侧。同理,该遮挡部14可以是自上盖13前端中间往下延伸形成,也可以是自底座12前端中间往上延伸形成,还可以是上盖13前端中间往下延伸形成一部分,底座12前端中间往上延伸形成另一部分,两部分一起形成为所述遮挡部14。所述阻挡件41或/和遮挡部14形成于容纳腔11中间,即可以使得两小腿靠22左右宽度基本一致,不会差别太大而导致不仅不美观以及使用上的不舒适。较佳的,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遮挡部14的前端面的左右两端与左右两小腿靠前端面朝向阻挡件41的一端平齐。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阻挡件设置于容纳腔11左侧壁或/和右侧壁上,对应的,所述小腿组2左侧壁或/右侧壁上设置有前后延伸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设置为所述配合部,且所述限位槽后端位于连接件21的左侧壁或/右侧壁上,所述阻挡件伸入对应侧的限位槽内(图未示);当所述小腿组2相对承载部1往外移动至阻挡件41与限位槽后侧壁相互抵靠时,小腿组2不可往外移动。如此,也起到防止小腿组2脱离容纳腔11的目的。且这种设置可适应于上述小腿组2包括左右两小腿靠22的情形,也可适应于小腿靠22设置为一整块的设计。即是说,小腿靠22可以设置为上述包括左右两小腿靠22的设计,也可以为中间没有间隔一整块的设计,对应的阻挡装置可以对应设置。且当小腿靠22设置为一整块时,容纳腔11就不能设置上述遮挡部14,即当小腿靠22设置为一整块时,容纳腔11则不能设置其他妨碍小腿组2前后移动的设置。
因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100采用了如上设置,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100可以在几种使用状态之间转换。
第一种使用状态
如图1至6所示,移动小腿组2至第一位置,即将所述小腿组2往承载部1的容纳腔11内推,直至推不动为止,小腿组2前端遮挡于容纳腔11的开口前端,其他部分位于容纳腔11内。往容纳腔内推小腿组2,当连接件21后端与容纳腔11的后侧壁抵触时,小腿组2自然不能再往后移动;也可以是在容纳腔11内设置其他阻挡块,当连接件21碰触到该阻挡件时,小腿组2不能再往后移动。
小腿组2前端遮挡于容纳腔11开口前端,可避免夹手间隙。
第二种使用状态
如图7至10所示,移动小腿组2至第二位置,即往外拉小腿组2,且使得小腿靠 22部分位于容纳腔11内,部分位于容纳腔11前端外,而因为所述容纳腔11朝前开口设置,即是说,小腿靠22部分位于容纳腔11前端外也即是小腿靠22部分位于承载部1前端外,即小腿靠22通过所述开口进出容纳腔11。在此状态下,小腿靠22位于容纳腔11内的部分上侧被上盖13压住,下侧被底座12挡住,从而小腿靠22不能相对连接件21往下旋转,即小腿靠22不能相对承载部1往下旋转,如此,露出于容纳腔11前端外的小腿靠22部分相当于延长了承载部1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在此状态下,可让孩童躺着睡觉,也可让腿长一点点的孩童坐着更舒服,小一点的孩童的活动空间也更大。在本实施例中,在该状态下时,连接件21可全部位于容纳腔11内。
应当知道的是,在第二种使用状态下,即在小腿靠22不能相对承载部1往下旋转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孩童的身高调整小腿靠22露出于容纳腔11外的长度,即调整小腿靠22露出于承载部1前端外的长度,从而以适应不同孩童身高的需求。
第一种使用状态与第二种使用状态,即相当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类似抽屉式推拉的设置,可以往里推而关上抽屉,也可以往外拉开抽屉,而且往外拉开抽屉的程度根据需要而定。
第三种使用状态
如图11至13所示,移动小腿组2至第三位置,在实施例中,即往外拉动小腿组 2直至不能继续往外拉为止,此时,方可往下旋转小腿靠22。如此设置,使得多种不同使用状态的调整操作更直观。
当小腿靠22往下旋转到一定角度时,小腿靠22上侧下端面会与对应位置的底座12的前端面121接触,此时,小腿靠22不能再继续相对承载部1往下往后旋转,也避免了小腿靠22可无限往后旋转的麻烦。
所述儿童座椅100在此使用状态下时,孩童可坐在座椅的承载部1上,小腿往下搭在小腿靠22上。
可根据需要设置小腿靠22对应位置的底座前端面121的倾斜角度,从而使得在小腿靠22往下旋转后被支撑于不同的倾斜角度。该倾斜角度以符合婴儿车在安全使用状态下的相关安全要求为准。
所述连接件21的左右两端往前延伸有第一枢接部211,小腿靠22后端往后延伸有第二枢接部221,所述第一枢接部211与第二枢接部221通过枢轴(图未示)枢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2前端面于小腿靠22的对应位置分别凹陷而形成有第一凹槽122,在上述第三位置时,小腿靠22往下旋转至小腿靠22上侧下端面与对应位置的底座12的前端面121接触,即是与第一凹槽122的底壁接触时,小腿靠22不能再继续相对承载部1往下往后旋转。
因为设置了该第一凹槽122,使得在小腿组2往外移动至不能再移动时,至少小腿靠22上的第二枢接部221有部分位于容纳腔11内,小腿靠的其他部位可位于容纳腔 11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连接件21可以设置为U形,即包括一左右延伸的横向部分以及自所述横向部分左右两侧往前延伸的竖向部分,所述第一枢接部211 设置于竖向部分前端,且在小腿组2往外移动至不能再移动时,所述竖向部分前侧伸出容纳腔11前端外,即伸出于承载部1前端外,此时,儿童座椅100在该第三种使用状态下时,所述小腿靠22全部位于容纳腔11前端外。
也即是说,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小腿靠22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11前端外,可以是所述小腿靠22全部位于容纳腔11前端外,也可以是部分位于容纳腔11外,部分位于容纳腔11内。
综上所述,因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100采用了如上设置,从而可以根据需要将小腿组2调整至不同位置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100处于不同的使用状态,从而本实用新型可适应不同孩童的不同需求,从而本实用新型适应范围更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小腿靠22前端自下端往下延伸有操作部222,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操作部222与承载部1对应位置的前端面之间存在有操作间隙225(如图4 所示),该操作间隙225可供人手指伸入而往外拉小腿靠22。所述承载部1前端对应位置即底座12前端与操作部222对应的位置。如此设置,更方便往外拉小腿组2,从而操作更方便。较佳的,所述凹槽自前端面中间往后凹陷形成有第二凹槽123(如图5 所述),第二凹槽123的设置,可以使得操作部222与承载部1对应位置的前端面之间存在的操作间隙225更大,从而操作更加方便。
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操作部222露出于承载部 1前端的下端外,如此,自第一位置往外拉小腿组2时,可拉动操作部222露出于承载部1前端下端外的部分。如此,也方便拉动小腿组2。
再一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在所述小腿靠22前端面设置有供手指头伸入而将小腿靠往外拉的操作凹槽,该操作凹槽可同抽屉前端操作凹槽的设置。
所述儿童座椅还可以包括下端枢接于承载部1的背靠3。进一步,所述儿童座椅还可包括扶手4/餐盘,所述扶手4/餐盘后端枢接于背靠3或枢接于承载部1;或,所述扶手4/餐盘后端与背靠3下侧以及承载部1后侧一起枢接。本实用新型显示的为扶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道的是,可以把扶手替换为餐盘。
结合图14至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小腿组2还包括一端枢接于所述小腿靠22远离连接件21一侧的脚踏板23。从而脚踏板可相对旋转与小腿靠接近,也可往远离小腿靠的方向旋转。较佳的,所述脚踏板可相对小腿靠旋转至两者之间夹角不大于120度的位置。即是说,脚踏板再住怎么旋转,其与小腿靠之间的夹角不超过120 度。如此,也是便于孩童踩着更舒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小腿靠22上端面凹设有容纳槽223,所述脚踏板23一端枢接于容纳槽223内,且脚踏板23可旋转至位于容纳槽223内的状态,也可以往容纳槽 223外旋转。同理,脚踏板往容纳槽223外旋转至一定位置时,其与小腿靠之间的夹角不超过120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脚踏板23一端枢接于容纳槽223远离连接件21的一端内。往朝向容纳槽223底壁的方向旋转脚踏板23,可以使得脚踏板23容纳于容纳槽223 内。往容纳槽223外旋转脚踏板23,即使得小腿靠22另一端往容纳槽223外旋转,且当脚踏板23往外旋转至一定角度时,脚踏板23与小腿靠22枢接的一端的外端面与容纳槽223远离连接件21一端的槽壁的任意位置相抵触时,或,脚踏板23远离连接件21一端的端面任意位置与容纳槽223底壁接相抵触时,脚踏板23不能再往外旋转, 且其与小腿靠22之间的夹角不大于110度。
小腿靠22与脚踏板23之间的枢接,可以是自容纳槽223远离连接件21一端的槽壁往朝向连接件21的一端延伸设置枢接部224,对应的,脚踏板23对应端也凸设有连接部231,然后枢接所枢接部224与连接部231。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容纳槽 223远离连接件21的一侧的左右两相对侧壁上设置有枢接孔,脚踏板23对应端的左右两侧分别凸设有枢轴,对应侧的枢轴插入枢接孔内(图未示),也使得小腿组2与脚踏板23枢接。
较佳的,所述脚踏板23被设置为,当所述脚踏板23旋转至位于容纳槽223内时,所述脚踏板23的上端面与小腿靠22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如此设置,在上述第二、三种使用状态下,孩童的腿搭在小腿靠22上时,不会因为小腿组2上端面凹凸不平而感觉不舒适。而且脚踏板23如此设置,也无需对容纳腔11做特别的设计。因为若在脚踏板23旋转至位于容纳槽223内时,脚踏板23的上端面突出于容纳槽223外的话,容纳腔11要满足上述第一种使用状态,要保证小腿组2前后移动的顺畅性,还要保证在第二种使用状态下时上盖13能压住小腿靠22不让小腿靠22相对往下旋转,还得保证在上述第一种使用状态下时上盖13前下端小腿靠22上端之间不存在夹手间隙,就必须对容纳腔11与小腿靠22、连接件21相关部位做比较复杂的配合设计,而这难免成本会相对比较高。
且因为设置了该脚踏板23,从而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100还可以转换至第四种使用状态。
第四种使用状态,如图14至17所示,可在第三种使用状态的基础上,往下旋转脚踏板23至不可再旋转为止。在此状态下,孩童可将脚踩在脚踏板23上,从而更舒适。
具体的说,在第三种使用状态下,把脚踏板23往前下方旋转,当脚踏板23与小腿靠22枢接的一端的外端面与容纳槽223远离连接件21一端的槽壁的任意位置相抵触,或,脚踏板23远离连接件21一端的端面任意位置与容纳槽223底壁接相抵触,此时,脚踏板23不能再往前下方旋转,孩童脚踩在脚踏板23上。
应当知道的是,因为设置了上述脚踏板23,从而在所述第二种使用状态下时,当所述脚踏板23全部位于容纳腔11外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脚踏板23自容纳槽223 往外旋转至不能旋转为止。如此,脚踏板23可以起到阻挡的作用,即是说,当孩童躺在座椅内时,若往前移动至脚与脚踏板23接触时,即不能再往前移动,如此,可防止座椅内的孩童无限往前移动而掉出座椅外。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脚踏板23一端可相对靠近或远离连接件21移动地枢接于所述容纳槽223内,当脚踏板23一端移动至容纳槽223远离连接件21的一端内时,脚踏板23可旋转至位于容纳槽223内的状态;所述脚踏板23另一端往外旋转出容纳槽223后,脚踏板23与小腿靠22连接的一端可相对在容纳腔11内移动,且脚踏板 23可往外旋转并与小腿靠22形成不大于110度的夹角。进一步的,当脚踏板23一端还未移动至容纳槽223远离连接件21的一端内时,往容纳槽223的方向旋转脚踏板 23至不可再旋转时,脚踏板23另一端不会位于容纳槽223内,而是靠在小腿靠22的表面上,即是说,脚踏板23不能旋转至位于容纳槽223的状态。这样设置,既可以保证脚踏板23可旋转至位于容纳槽223内,也无需将容纳槽223设置得过长。
因为脚踏板23采用了如上设置,从而在上述第四使用状态下时,可以相对上下移动脚踏板23,从而以适应不同孩童的需求。同理,在第二使用状态下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前后移动脚踏板23以使得脚踏板23相对承载部1前端定位于不同的距离位置。
要实现脚踏板23一端可相对小腿靠22移动并可相对定位于不同位置,可以采用任意公知可行的结构,且因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故不在此赘述。
如图18至23所示,在另外一实施例,所述小腿组2′的小腿靠22′包括主体24′、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24′的调整件25′,所述主体24′一端枢接于连接件 21′,所述调整件25′相对主体24′移动时可靠近或远离所述连接件21′,即调整件 25′可往远离连接件21′的方向移动,也可往往朝向连接件21′的方向移动。如此设置,小腿靠22′的整体长度可调,从而在上述第一种使用状态之外的其他使用状态中,都可以根据孩童的身高以及使用需求而调整小腿靠22′的整体长度。如图22示意了在所述第二种使用状态下,将调整件25′往远离连接件21′即往远离承载部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小腿靠的整体长度比图7、18所述的要长。如此,使得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的适用范围更广。
所述调整件25′与主体24′之间设置有可使得调整件25′相对主体24′定位于不同位置的定位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24′上与调整件25′上的长孔241′与沉头孔251′、穿过沉头孔251′与长孔241′的螺杆 (图未示)、拧接于所述螺杆穿过长孔241′一端的螺母,所述长孔241′沿调整件25′的移动方向延伸设置。当拧紧所述螺母时,调整件25′与主体24′相对固定,两者不可相对上下移动;当要上下移动调整件25′时,拧松螺母,螺杆即可沿着长孔241′上下移动,移动到合适位置时,再度拧紧螺母,即可使得小腿靠整体处于对应长度位置。该定位装置可实现无极调整。设置沉头孔251′,可使得在调整件25′与主体24′相对定位的情况下,螺杆的头部不突出于调整件25′外,从而避免因此导致的使用小腿靠时的不舒适感,也避免其影响小腿靠不能被推进容纳腔11内。
应当知道的是,所述沉头孔251′与长孔241′可以换位设置,即若沉头孔251′设置于调整件25′上时,所述长孔241′设置于主体24′上,若沉头孔251′设置于主体24′上,长孔241′则设置于调整件25′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24′包括枢接部242′、自所述枢接部242′下端往远离连接件21′的一侧延伸的连接部243′,所述调整件25′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部243′上侧,所述枢接部242′朝向连接件21′的一端与接件21′枢接。较佳的,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枢接部242′的上端面240′与所述调整件25′的上端面250′平齐,从而孩童腿搭靠在小腿靠上时更舒适。
进一步的,所述调整件25′可相对往朝向连接件21′所在一侧移动至与枢接部242′远离连接件21′的一端抵靠的位置,在该位置时,所述小腿靠的长度最短;往相反侧移动至不能再移动时,小腿靠的长度最长。基于该设计,较佳的,所述长孔241′背向沉头孔251′的一端也设置为沉头形状,即主体24′在背向调整件25′的一侧于长孔241′的周围设置凹陷,在调整件25′与主体24′相对定位的情况下,所述螺母与螺杆穿过长孔241′的一端均位于所述凹陷内。如此进一步避免其影响小腿靠不能被推进容纳腔11内。
对应上述定位装置,所述长孔241′或沉头孔251′设置于主体24′的连接部 243′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主体24′内设置朝向背离连接件21′的一侧开口的连接腔(图未示),所述调整件25′朝向连接件21′的一侧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腔内。在该种设计,所述定位装置可包括多个上下相间隔地设置于所述连接腔腔壁上的定位孔246′、可相对前后移动地连接于调整件25′上的定位件253′、设置于定位件253′与调整件25′之间的弹性件254′(如图24所示),当所述定位件 253′与其中一定位孔246′对准时,在弹性件254′的作用下,定位件253′一端卡入该定位孔246′内,调整件25′不可相对主体24′上下移动;往内按压所述定位件 253′使其脱离定位孔246′,调整件25′可相对主体24′上下移动。定位件253′卡入不同的定位孔246′内,即将调整件25′定位于该对应的高度。具体的说,调整件 25′于朝向连接腔侧壁的方向设置有置放孔24,所述定位件253′一端可相对前后移动地置于所述置放孔24内,所述弹性件254′可设置为压缩弹簧,其也置于所述置放孔24内,其压缩弹簧一端抵靠于定位件253′背向定位的一侧,另一端抵靠于置放孔 24的壁部。往内按压所述定位件253′,即是往置放孔24内的方向按压定位件253′。同理,也可以是所述调整件25′内设置朝向连接件一侧开口的连接腔,所述主体24′远离连接件21′的一侧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腔内,定位装置也可以根据上述改变而改变定位件253′与定位孔246′的位置设置,原理相同。
且对于上述设置连接腔的连接设计,也可以采用上述螺杆、螺母的定位方式,以连接腔设置于主体24′内为例,可以在连接腔的前后侧壁上分别设置沉头孔,调整件 25′上设置上下延伸的长孔,螺杆经连接腔其中一侧的沉头孔穿过长孔再穿入于连接腔另一侧的沉头孔,螺母也置于连接腔另一侧的沉头孔内与螺杆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脚踏板23′一端枢接于所述调整件25′远离连接件21′的一侧。即是说,所述调整件25′上设置有所述容纳槽223′,所述脚踏板23′一端枢接于容纳槽223′内。且是所述调整件25′远离连接件21′的一侧上设置有所述容纳槽2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脚踏板23′一端设置有左右延伸的穿孔,对应的,所述容纳槽223′左右两侧壁上也设置有枢接孔211′,通过一连接销212′穿过容纳槽 223′侧壁上的枢接孔211′与脚踏板23′下端的穿孔,即可使得脚踏板23′一端枢接于远离连接件21′的一端内。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脚踏板23′也可通过前述实施例中的方式枢接于容纳槽223′内。
所述脚踏板23′与容纳槽223′的相对关系可设置为同前述实施例,即与如图1 至17中的脚踏板23与容纳槽223的相对关系相比,只是容纳槽223′的设置地点换了,其他不变。故,脚踏板′与容纳槽223′其他的相对关系不重复说明。且当所述脚踏板23′旋转至位于容纳槽223′内时,脚踏板23′的上端面230′与调整件25′的上端面250′向平,从而实现所述脚踏板23′的上端面与小腿靠22′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的目的。具体使用时,脚踏板23′的使用同也同前实施例,如图25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座椅处于所述第四种使用状态下时的状态。同理,在所述第二种使用状态下时,当所述脚踏板23′全部位于融容纳槽223′外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脚踏板23′自容纳槽223′往外旋转至不能旋转为止
所述操作部222′自调整件25′远离连接21′的一端下延伸。
较佳的,为了使得调整件25′相对主体24′的上下移动更顺畅,所述调整件25′与主体24′之间设置有相配合的滑槽245′与滑块25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243′自左右两端分别往前凸设有凸台244′,左右两端的凸台244′间隔设置;所述调整件25′至少部分位于两凸台244′之间,两所述凸台244′的相对侧与调整件 25′之间设置有的相配合的滑槽245′与滑块251′。在调整件25′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滑块251′在滑槽245′内移动,从而使得调整件25′与主体24′之间的移动更顺畅,而且移动位置不容易偏。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导向装置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公知可行的结构,如鸠尾槽与对应的滑块251′配合等。
如图2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儿童推车,所述儿童推车包括上述儿童座椅100。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车架200,所述儿童座椅100连接于所述车架200上。所述车架200的具体结构以及车架200与儿童座椅100的具体连接方式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故不在此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高脚椅(图未示),所述高脚椅包括上述儿童座椅100。
因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100具有上述有益技术效果,从而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以及高脚椅也具有上述有益技术效果。
在上述前后左右上下方位描述中,以图9为参考,以孩童坐在承载部1上、背部靠在背靠3、小腿搭靠在小腿靠22上的状态作说明,即以该状态下孩童面向的方向为前, 以背靠3所在的方向为后,以孩童左右手所在为左右,以承载部1所在为上,承载部1 下方称之为下。应当知道是,随着观察视角的改变,对应方位随着改变,如在图17 中,随着小腿靠的旋转,原本图9中小腿靠的上侧变成了图17中的前侧,原本图9 中小腿靠的下侧变成了图17中的后侧。即说,上述方位描述是为了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而不是限定。

Claims (38)

1.一种儿童座椅,包括承载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内设置有朝前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儿童座椅还包括小腿组,所述小腿组包括连接件以及后端枢接于连接件的小腿靠;所述小腿组可插入所述容纳腔内并可相对容纳腔前后移动,且所述小腿组至少可相对承载部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小腿组前端遮挡于所述容纳腔的开口前端;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小腿靠部分位于容纳腔内,部分位于容纳腔前端外,且所述小腿靠不可相对承载部往下旋转;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小腿靠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前端外,且小腿靠可相对承载部往下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与小腿靠被设置为,当所述连接件与小腿靠的下端面平齐时,所述连接件与小腿靠的上端面也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组与承载部之间设置有可防止小腿组脱离容纳腔的阻挡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组与承载部之间设置有可防止小腿组脱离容纳腔的阻挡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承载部与小腿组上的阻挡件与配合部,当所述阻挡件与配合部相配合时,小腿组不可相对容纳腔往前移动,且所述小腿组部分位于容纳腔内,部分位于容纳腔外,所述小腿靠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前端外并可相对连接件往下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阻挡件与配合部相配合时,所述小腿靠方可往下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组设置有左右两相互间隔的小腿靠,左右两小腿靠的后端分别枢接于连接件前端的左右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中间设置有所述阻挡件,所述连接件前端位于左右两小腿靠之间的部分被设置为所述配合部,当所述小腿组被拉动往前移动至连接件前端位于左右两小腿靠之间的部分与阻挡件接触时,小腿组不可相对容纳腔往前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设置于容纳腔前端中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的前端面的左右两端与左右两小腿靠前端面朝向阻挡件的一端平齐。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8至10任一项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靠前端面设置有供手指头伸入而将小腿靠往外拉的操作凹槽;或,所述小腿靠前端自下端往下延伸有操作部,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操作部与承载部对应位置的前端面之间存在有操作间隙;或,所述操作部露出于承载部前端的下端外。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8至10任一项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组还包括一端枢接于所述小腿靠远离连接件一侧的脚踏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靠上端面凹设有容纳槽,所述脚踏板一端枢接于容纳槽内,且脚踏板可旋转至位于容纳槽内的状态,也可往容纳槽外旋转。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可相对小腿靠旋转至两者之间夹角不大于120度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一端枢接于容纳槽远离连接件的一端内;或,所述脚踏板一端可相对靠近或远离连接件移动地枢接于所述容纳槽内,当脚踏板一端移动至容纳槽远离连接件的一端内时,脚踏板可旋转至位于容纳槽内的状态;所述脚踏板另一端往外旋转出容纳槽后,脚踏板与小腿靠连接的一端可相对在容纳腔内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组还包括一端枢接于所述小腿靠远离连接件一侧的脚踏板。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靠上端面凹设有容纳槽,所述脚踏板一端枢接于容纳槽内,且脚踏板可旋转至位于容纳槽内的状态,也可往容纳槽外旋转。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可相对小腿靠旋转至两者之间夹角不大于120度的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一端枢接于容纳槽远离连接件的一端内;或,所述脚踏板一端可相对靠近或远离连接件移动地枢接于所述容纳槽内,当脚踏板一端移动至容纳槽远离连接件的一端内时,脚踏板可旋转至位于容纳槽内的状态;所述脚踏板另一端往外旋转出容纳槽后,脚踏板与小腿靠连接的一端可相对在容纳腔内移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17至19任一项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被设置为,当所述脚踏板旋转至位于容纳槽内时,所述脚踏板的上端面与小腿靠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6、8至10、16任一项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组的小腿靠包括主体、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的调整件,所述主体一端枢接于连接件,所述调整件相对主体移动时可靠近或远离所述连接件。
22.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组的小腿靠包括主体、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的调整件,所述主体一端枢接于连接件,所述调整件相对主体移动时可靠近或远离所述连接件。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一端枢接于所述调整件远离连接件的一侧。
24.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17至19任一项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组的小腿靠包括主体、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的调整件,所述主体一端枢接于连接件,所述调整件相对主体移动时可靠近或远离所述连接件。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一端枢接于所述调整件远离连接件的一侧。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件上端面设置有所述容纳槽。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件远离连接件的一侧上设置有所述容纳槽。
28.根据权利要求22至23、25至27任一项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内设置朝向背离连接件的一侧开口的连接腔,所述调整件朝向连接件的一侧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腔内;或,所述调整件内设置朝向连接件一侧开口的连接腔,所述主体远离连接件的一侧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腔内;或,所述主体包括枢接部、自所述枢接部下端往远离连接件的一侧延伸的连接部,所述调整件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上侧,所述枢接部朝向连接件的一端与接件枢接。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枢接部的上端面与所述调整件的上端面平齐。
30.根据权利要求22至23、25至27、29任一项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件与主体之间设置有可使得调整件相对主体定位于不同位置的定位装置。
31.根据权利要求1至6、9至10、13至19、22至23、25至27、29任一项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包括底座以及连接于底座上的上盖,所述底座与上盖之间形成有所述容纳腔。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前端面于小腿靠的对应位置凹陷而形成有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三位置时,小腿靠往下旋转至小腿靠上侧下端面与第一凹槽的底壁接触时,小腿靠不能再继续相对承载部往下往后旋转。
3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包括底座以及连接于底座上的上盖,所述底座与上盖之间形成有所述容纳腔。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与上盖前端中间一起形成有遮挡于容纳腔前端中间的遮挡部,该遮挡部位于所述阻挡件前侧。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的前端面的左右两端与左右两小腿靠前端面朝向阻挡件或遮挡部的一端平齐。
36.一种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儿童座椅。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车架,所述儿童座椅连接于所述车架上。
38.一种高脚椅,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儿童座椅。
CN202221070752.1U 2022-05-06 2022-05-06 一种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儿童座椅的儿童推车、高脚椅 Active CN2181723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70752.1U CN218172375U (zh) 2022-05-06 2022-05-06 一种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儿童座椅的儿童推车、高脚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70752.1U CN218172375U (zh) 2022-05-06 2022-05-06 一种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儿童座椅的儿童推车、高脚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72375U true CN218172375U (zh) 2022-12-30

Family

ID=84604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70752.1U Active CN218172375U (zh) 2022-05-06 2022-05-06 一种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儿童座椅的儿童推车、高脚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723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708009B1 (en) Child seat apparatus
US6709058B1 (en) Ergonomic chair
EP1699315B1 (en) Chair with adjustable seat depth
WO2009048448A1 (en) Dynamically balanced seat assembly
KR101413697B1 (ko) 의자의 머리받침 부재 조절 장치
CN218172375U (zh) 一种儿童座椅及设有该儿童座椅的儿童推车、高脚椅
US10159347B2 (en) Tilt mechanism for a weight-responsive seating furniture
KR101482738B1 (ko) 슬라이딩장치가 구비된 의자
CN108652303B (zh) 椅子的头枕的上下调整结构
JP4153740B2 (ja) 椅子における座の前後摺動装置
CN210810080U (zh) 可调整腰靠高度的座椅及其椅背
CN218229113U (zh) 小腿靠组及设有该小腿靠组的儿童座椅、婴儿车、高脚椅
JP2001029169A (ja) 椅子の支持装置
KR102468455B1 (ko) 높이조절기능을 갖는 의자용 요추 지지 장치
KR100566659B1 (ko) 머리받침의 높이 조절이 가능한 의자
CN114052424B (zh) 椅扶手
KR200304617Y1 (ko) 헤드레스트의 높이조절장치
KR100515954B1 (ko) 의자
CN220631623U (zh) 一种座椅及其椅背前后调节机构
KR102668185B1 (ko) 의자용 팔걸이 및 그가 적용된 의자
KR200237319Y1 (ko) 안락소파
JP4199965B2 (ja) 椅子の背凭れ装置
CN219720237U (zh) 一种座椅靠背前后调节机构及座椅
CN221476840U (zh) 高度调节机构以及可调式腰托
KR101538029B1 (ko) 가변식 팔걸이를 가지는 의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